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造“四个河源”系列报道(了解河源从这里开始)

2007-1-2 14:10| 发布者: level| 查看: 17954|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八)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701/4174.html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1-2 2:26:36 作者:何小流 【字体:小 大】  
  
东扩西拓造就城市外滩
两江四岸雕琢绿水青山

■东环路通车画下了市区东扩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举措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13.8平方公里,相当于市区现有建成面积18.6平方公里的74.2%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创建“五个城市”的目标以来,我市城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土地、规划、建设、河道和市容管理的规定》等文件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入规范化发展时期



--------------------------------------------------------------------------------


东扩西拓:把“村里人”变成“城里人”


自我市提出创建“五个城市”以来,城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资料图片)

东环路:把两个小时“变成”十分钟

    2006年12月19日上午11时,李察妹阿婆正坐在门前的空地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剥着蒜头,给家人和帮忙装修房子的工人准备午饭。

    今年81岁的李阿婆回娘家的路途经历了几次变迁:东江大桥(紫金桥)建设之前,先后要坐两次渡船,跨越东江和新丰江,再步行两个小时;东江大桥建成后,步行至现在珠河桥所在地,还是要坐渡船跨越新丰江,全程大约1个小时;珠河桥建成后,李阿婆可以坐车回娘家了,用时约30分钟。

    让李阿婆想不到的是,现在胜利大桥通车了,她回娘家只要10分钟就够了。

    其实,李阿婆的娘家在东埔莲塘岭,婆家在源南镇胜利村桂龙寨,两地隔着东江相望。让李阿婆回娘家的路变得更近的就是胜利大桥,它连接了东江两岸。


胜利大桥的通车标志着我市东扩战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何小流 摄

    胜利大桥通车后,李阿婆的生活也有了一些变化:因为媳妇可以从胜利大桥走到市区去打工了,身体还硬朗的她便尽力帮忙做一些家务活;儿子还嘱咐她,把家看紧一点,免得被贼光顾。对此,李阿婆好像还有点“怨气”地说:“桥通了,贼也跟着过来了。”站在一旁的李阿婆的儿子王月水笑着说:“这说明城市已经包围我们农村了嘛。”

    的确,村里人现在的生活与城里人已经没什么区别了,除了耕种一点还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农田,其余时间都到城里打工或做生意,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可以说,胜利大桥和东环路的通车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他们正向城里人“蜕变”。

    这是一种必然。2003年,新一届市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论证,作出了激活东部,带动北面,扩展市区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沿东江开发”战略部署。当年秋,市委、市政府就下定决心:东环路要尽可能实现早日通车,并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斥4.1亿元巨资完成这项工程。按一般的理解,这有点大伤“元气”,然而恰恰相反,这是增加市区“元气”的战略举措。

    2005年4月30日,胜利大桥和东环路实现通车,其作用几乎立竿见影,不但分流了市区205国道过境路段50%以上的车流,迅速缓解了近年来车流量剧增的压力,实现了市区交通主要干线由“带”状向“网”状的过渡,同时为市区东扩这一战略布局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就是跨越东江,向东突围。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一举措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13.8平方公里,相当于市区现有建成面积18.6平方公里的74.2%,大大增加了市区东江两岸的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尤为重要的是,该路穿越紫金县临江镇,连接大学城与市高新区,形成了东江两岸平衡发展的格局。

    至此,市区东扩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何进一步拉动东城片区的发展顺势提上议事日程。

黄沙大道:拉动市区东城片区发展

    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黄沙大道进行改造,并将其作为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加快推进。通过各方努力,在完成黄沙大道改造建设规划、工程招投标、组织施工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后,改造工程于2006年9月5日正式动工,工程总投资约1.1亿元。

    熟悉市区情况的人可能还记得,2003年,黄沙大道“大变脸”,至今不过3年多时间。因此,一些人对黄沙大道再次“变脸”有一种误解,误认为这是重复建设,是在花冤枉钱。其实,黄沙大道改造工程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完善,这一做法并非多此一举。黄沙大道的进一步改造,将使其实现由普通交通设施(公路)向城市市政设施的转变。这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拉动市区东城片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黄沙大道是连接城市中心与东源县城的城市主要道路。此次改造,目标是把黄沙大道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市一流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将黄沙大道原有40米宽的水泥道路改造为80米宽的沥青道路,并在主干道交叉处(黄沙大道与规划建设的纬十四路)建设下穿隧道,完善道路两边的排水、排污系统,统一铺设管线,完善绿化工程等。改造后的黄沙大道将成为市区功能最完善、标准最高、景观最佳的道路。这不仅使黄沙大道变得更加畅通,为东城片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可以将黄沙大道变成一道靓丽城市风景线。目前,各项工程正紧张有序地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黄沙大道改造工程将在春节前完工。

西环路:提速西部开发

    东扩战略并没有满足市区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市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中部的商业规模日益增大,市区北部的白岭头百子园工业区、高塘工业区和南端的白田开发区、市高新区、明珠开发区日益壮大,特别是东环路的开通运行,使市区东部形成了规模开发的条件。但是,市区西部由于早期规划不到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建市前和建市初期进城农民的集中居住地,人口密集,经济开发条件比较落后。

    因此,要平衡市区区域发展,营造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加大市区西部的开发力度。西环路由此应运而生。2005年12月19日,市区西环路(庄田大桥)正式动工,这是市委市政府继建设东环路后的又一重大部署。“西环路”是白岭头至白田开发区联络公路的简称,该项目位于205国道西侧,北起白岭头百子园工业区,与205国道相接,经过新塘、黄子洞、石苟坪、新丰江电厂及墩头村,沿线与万绿大道、桂山旅游大道相交,跨越新丰江黄金水道,南联白田明珠开发区,并与205国道相连,总长约12.5公里。其中一期工程3.962公里(含庄田大桥428米),预计投资约5516万元。

    2006年12月28日,庄田大桥第一幅顺利合龙,为西环路第一期工程春节前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有关人士指出,西环路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后,至少有两个最为明显的作用:一是为205国道市区段及新丰江跨江大桥“减负”,二是拉动市区西片区的开发。由于市区居民密集,混合交通量大,行车干扰严重,原有的205国道市区段及其跨新丰江大桥的通行能力大为降低。西环路一期工程完工后,可以起到分流交通量的作用。另外,西环路的建设将带动市区西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片区的规划水平,形成一条经济带,与东片区形成平行发展之势。

两江四岸:看得见的精彩

    “真的想不到,这里变得那么漂亮了,要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相信河源会有这么漂亮的地方。”2006年12月20日上午9时许,家住新江二路的张大伯与老伴走在客家文化堤廊上,看着亮丽的风景,不由地感叹。张大伯说,他们沿亲水步道一路走来,被新丰江两岸的风景迷住了。

    其实,像张大伯一样,被市区“两江四岸”的亮丽风光吸引的市民不在少数。“两江四岸”,特别是文化广场、沿江路亲水步道、客家文化堤廊等成了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这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为改善市区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品位,着力打造市区“两江四岸”城市防洪堤(景观带)的结果。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市区防洪堤(景观带)工程已建成和基本建成7.3公里,在建3.2公里,完成工程建设投资3947万元,除个别项目外,该工程可在2007年春节前完成建设。

    把城市防洪工程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我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根据这一理念,项目实施部门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统筹考虑,把工程建设与城市的交通环境、人文历史、休闲健身、城市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达到防洪可安、水清可游、岸绿可闲、景美可赏、堤繁可贸的效果。例如,去年国庆期间全面对外开放的客家文化堤廊,位于东江、新丰江交汇处,整个工程遵循防洪安全线、文化景观线、植物景观线、休闲健身线、旅游服务线“五线并举”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市区形成了一个集防洪、交通、休闲、旅游、绿色、美化于一体,融客家文化特色于其中的靓丽风景线,为我市营造“青山碧水城”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张新名片。

    2006年5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的沿江亲水步道,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亲水、赏水、戏水的场所,营造了一个休闲、观光的水环境,成为扮靓市区、提高城市品位的又一新亮点。包括建设沿江亲水步道在内的沿东中路改造工程,是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城建项目,是市委、市政府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的一个亮点工程。亲水步道工程起于沿江路、河源大道交叉口,止于珠河大桥,全长1.59公里,是目前全国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的沿江仿木亲水步道,投资约1300万元。

    据了解,沿江路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市区一条重要的景观道路,至改造前已经使用了约15年,除人行道和路灯做过局部改造之外,其余部分均未做过大的改造。部分设施如河堤护坡等已经显得陈旧,部分原有的市政配套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沿线使用的需要,人行道铺砖样式杂乱,未能形成良好的道路景观系统,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新丰江秀丽的江景未能做到和谐、统一。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沿江路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我市对外的一个“窗口”。

    仿木亲水步道、高喷观景平台、龙津小游园及竹林晨练区、垂钓平台、九曲桥与新丰江黄金水道的美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人行道边的花岗岩栏杆和亲水步道边的仿木栏杆、灯光照明以及仿木休息板凳、背景音乐等配套设施充满了现代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大工地”日新月异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喜欢运动的市民深有感触:几年前,要找一个地方运动有点难;现在,市民运动可以选择体育馆或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广阔的空间、完善的设施让市民乐在其中。

    2004年8月,全民健身广场全面开放;2004年11月,市体育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近年来,新风路、长安街、华达街、昌盛街等城市道路的改造上等级工程相继开展;河职院新校区、市技工学校新校区迅速崛起……

    这只是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快步推进的一个缩影。“市区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搞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区某单位上班的小陈如此感慨。

    与此同时,鳄湖改造、龟峰公园建设等老城改造工程相继铺开,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改造后,鳄湖公园以客家风、鳄湖情、民俗乐、生态园为四大景观主题,突出河源特有的客家传统文化内涵,设置客家山歌对歌台、客家诗书画廊、街头情景雕塑等;架设九曲桥连接维芳岛与东门湖西岸,并且设立石刻、牌坊反映鳄湖与老城的历史文化,还在湖边种植一些能招鸟引蝶的植物,湖中种植湿生、沼生、水生植物,有利于净化水质,并使鳄湖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正在进行的龟峰公园建设工程,是两江四岸之间构成景观序列的重要节点,同时承担着提升我市城市景观和品位的功能。市政府对龟峰公园的建设提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的要求,力求打造一个集人文历史、休闲娱乐和生态运动于一体的城市主题公园。目前,该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确保春节前对外开放。

“拆”与 “建”的辩证
城市经营与管理走向规范化

    城市的经营与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让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经营与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对此,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狠下决心,刹住了各种歪风。

    2004年5月,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创建“五个城市”的目标以来,我市城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2004年10月8日,市城市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为我市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增加强大的力量。

    2005年6月至8月,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中清理市区违法用地、清理违法建筑、清理违法河道设障(即“三清理”)行动在市区全面展开。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共拆除市区违法违章建筑1200栋、构筑物1154宗,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对未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符合保留条件的1669栋房屋进行了处罚并补办了有关法律手续。在这次“三清理”行动中,市区“三清理”工作指挥部共组织了大小拆除行动23次,其中包括6次拆除大行动,“三清理”行动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此外,借“三清理”的“东风”,我市还对市区乱丢、乱吐、乱摆卖、乱贴写、乱拉挂、乱堆放等“六乱”行为进行了有效的整治。

    在“低成本、高效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从“三清理”工作一开始就提出的“决心一次下足,政策一次完善,措施一次到位,问题一次解决”的高要求。有关人士指出,这次“三清理”行动的浩大声势与显著成果都创下了建市以来的纪录,这次行动是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梳理”,其意义深远。

    这是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所做努力的一个缩影。“拆”是为了更好地“建”,如何建立一套长效、科学的管理机制,成为“三清理”工作取得成效后的迫切任务。2005年11月1日,我市正式出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一个决定”(即《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土地、规划、建设、河道和市容管理的规定》)、“六个办法”(即《河源市征地管理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加上此前出台实施的三个城市管理文件,共有十个此类文件正式实施。有关人士指出,这不仅是我市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长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入规范化发展时期。


  
来源:河源日报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8 05: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