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造“四个河源”系列报道(了解河源从这里开始)

2007-1-2 14:10| 发布者: level| 查看: 17945|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打造“四个河源”的长征路上(十二)

http://heyuannews.cn/News/sprep/200701/4359.html
 2007-1-10 11:30:56 作者:陈剑州 【字体:
 

后发体育呈新貌 奋勇争先展活力

■3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一项工程、举办两项大赛:2004年10月,市体育馆竣工并投入使用;随后,市第一届运动会胜利召开;2005年4月,成功举办“假日杯”全国激流回旋冠军赛

■自2003年以来,我市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共获得奖牌311枚,其中金牌89枚、银牌103枚、铜牌119枚,有38名运动员被省专业队吸收,有4名运动员被国家激流回旋队定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备人选

■2004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了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了群众健身指导。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常年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达35万人次,形成了全民健身新高潮


第12届广东省运会河源代表团入场  (邹建新 摄)

    “这几年来河源的体育事业,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能说现在有多好了,但是,作为经济‘后发’的山区市,河源体育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在总结3年来我市体育发展情况的时候,市体育局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发展体育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夯实体育基础,在体育场馆设施及业余体校的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5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办法》,对我市体育工作作出了指导性意见。2006年1月初,全市体育工作干部会议召开,确立了“竞技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核心,要把物力财力重点投入到竞技体育上来,通过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2004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2005年,我市又成功举办了“假日杯”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2003年6月至今,市激流回旋运动队共获得9个亚洲冠军、31个全国冠军。“河源”这张名片通过竞技体育开始走向全国各地,河源体育事业发展开始为外界所关注。

市体育馆竣工投入使用

    2004年11月,市体育馆正式向社会全天候开放。

    市体育馆是我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其中主馆面积1600平方米,设计固定座位5009个,活动座位300个,副馆(训练馆)面积800平方米。

    市体育馆投入使用后,面临着如何运营管理的问题。为了搞好市体育馆的经营,规范物业管理,保证发挥体育功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在市体育馆如何经营管理的问题上,市政府提出要有改革精神,管理要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先后到深圳、中山、惠州、东莞、珠海、梅州、江西赣州等地考察,结合河源实际情况,提出了市体育馆经营管理方案。市政府四届8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市体育馆经营管理招标工作,最后深圳市森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标获得了体育馆的经营管理权。市体育馆馆长陈君生说:“市体育馆面向市场对外运营,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体现了政府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凸显了市委市政府打造‘四个河源’,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强决心,将管好用好市体育馆这一民心工程,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促进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成功举办首届市运会

    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河源市首届运动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市运会工作,要求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全面展示我市打造“四个河源”、争创“五个城市”的决心和河源人不甘落后、奋勇拼搏的精神面貌。

    市第一届运动会从2004年11月1日开始,历时1个月。来自各县区、市直7个代表团的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羽毛球、篮球、足球、田径等10个项目、109个小项的激烈角逐,最后产生了金、银、铜牌各109枚,共有6人次3个项目创造了建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首届市运会高扬时代主旋律,以实际行动践行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河源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体育强省战略和我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集中展示了河源人不甘落后、奋勇拼搏、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首届市运会对我市体育工作进行了整体大检阅,对体育竞技进行了切磋和交流,全面展示了河源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加强了我市各界的凝聚力,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

激流回旋打响“河源名片”

    2005年4月,为了树立对外体育形象,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了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广东队、福建队、江苏队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广东队在4个项目中夺得了2金3银4铜的好成绩,其中,河源籍选手胡明海与惠州籍选手舒俊榕获得了男子双人划艇冠军。

    2005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是国家级赛事,大赛在河源举行,对深入落实我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打造“四个河源”,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做好舆论宣传,营造热烈的比赛氛围,我市按照组委会的要求,审定了大赛宣传标语,并在省内外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组织各有关单位制作悬挂了大赛的主题标语、气球和彩旗,营造了浓厚氛围。市电视台、河源日报、河源晚报、河源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派出了30多名记者,负责对比赛进行全程跟踪采访报道。中国体育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华南分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主流网络媒体也对大赛进行了精彩报道,广东电视台还专程到我市进行了专题采访,对推介我市良好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

市体校整体迁至新校区办学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体校在2004年春节后由河源中学校区搬迁至新丰江公园新校区办学,并投入了大笔资金建设市体校训练大楼,先后改造了学生饭堂和训练场地。

    搬入新校区后,市体育局适时地推进市体校“两校合一”建设和学校升格晋级工作。市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买下了市技工学校旧校区,成功实现市技工学校旧校区与市体校“两校合一”。扩建后,市体校面积达到了省的评估标准。市体校本部目前办有11个教学班,紫金黄塘训练基地办有2个教学班,另与广东教育学院联合开办6个大专、本科函授班,开设激流回旋、篮球、田径、武术、游道、摔跤、拳击、举重等8个业余训练项目。为进一步办好市体校,市体育局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远景规划,并积极与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省体校联办“3+2”五年制体育教育大专班,为进一步发掘培养体育人才搭建了平台。

省运会上奋勇争先

    2006年是省运会年,市委市政府对第十二届省运会备战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下拨了专项训练和参赛经费。

    第12届省运会从2006年8月开始,历时3个半月。我市派出150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本届省运会田径、举重、摔跤、柔道、拳击等5大项目比赛,以4.5枚金牌、1.25枚银牌、4枚铜牌,名列省运会金牌榜第19名,比第十一届省运会金牌榜排名前移了一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发展

    2004年以来,市体育局转变工作思路,将竞技体育“金牌战略”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我市竞技体育从机制改革创新入手,已初见成效。

    2006年初,市体育局认识到“竞技体育落后是我市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并从机制上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运会“杠杆”作用,实现了市运会竞赛项目设置与全运会、省运会对接,制定了每年举办一次少年锦标赛的制度,将少年赛成绩计入市运会;还出台了运动员引进、输送、金牌奖励及抓重点项目训练、创“拳头产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呈现出市县互动、上下联动、你追我赶的新局面,打造了“举全市之力”抓竞技体育工作的良好机制。

    市激流回旋运动队可以说在全国已是声名显赫。目前,我市的激流回旋运动员已经获得了9个亚洲冠军、31个全国冠军的好成绩。2006年8月29日,市委书记梁伟发来到紫金县黄塘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看望从全国激流回旋青年锦标赛上凯旋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感谢他们为河源市争了光。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表彰奖励市激流回旋运动队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中勇夺金牌为市争光的通报》,号召全市人民、各级部门和单位,尤其是全市体育系统,认真向市激流回旋队学习。近年来,市激流回旋队已经成为全市各界学习的楷模,该队教练隋红军还当选为我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目前,我市选手胡明海、冼锦彬、冼剑威和腾志强已经被国家激流回旋队录取,而且均有机会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自2003年以来,我市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共获得奖牌311枚,其中金牌89枚、银牌103枚、铜牌119枚,有38名运动员被省专业队吸收,有4名运动员被国家激流回旋队定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备人选,充分展示了河源体育人的新形象,为省和国家争得了荣誉。

全民健身掀起新高潮

    自2004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了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了群众健身指导,充分发挥群体工作者和社会体育骨干的作用,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大力健全和完善全市健身设施网络和服务网络,使有关“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功能不断加强。2004年是“农村体育年”,按照省体育局的部署,我市认真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市体育局先后到各县区组织体育宣传活动,并选定龙川县鹤市镇、东源县仙塘镇为试点开展体育场地、设施“三下乡”活动,先后为这两个镇兴建健身路径,配备健身器材,得到了两镇广大群众的欢迎。

    2005年,在举办市第六届体育节期间,市体育局群体科批准成立了市乒乓球和羽毛球训练中心、市轮滑(溜冰)协会、跆拳道俱乐部、东江野战俱乐部等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各单项体育协会,增加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扩大了群众体育的影响。

    各县区也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了登山、篮球、足球、跳绳、拔河、保龄球、乒乓球、健身展示、棋类、趣味性体育等活动,并以大型全民健身广场和群众主导活动场地为中心,积极开展有规模、有影响、有主题的全民健身运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直接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达35万人次,观摩人数近65万人次,形成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新高潮。

编后: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河源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形势引人瞩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3年来,河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后发争先的良好态势。从“后无追兵”到增速的“排头兵”,河源已初步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其经验对其他欠发达地区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报从上月20日起推出的2006年度总策划“发力快跑与历史跨越”系列报道,全面回顾总结了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河源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旨在看清现实,厘清思路,找出经验,为河源继续发力快跑鼓劲。

    本期报道是此次年度策划的终结篇,但有关河源发展的报道仍将继续。即将于本月中旬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对今后5年全市工作进行部署,提出河源发力快跑实现跨越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措施,这将会是河源又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围绕河源新的起航,本报将一如既往地为河源的发展鼓与呼。

 
来源:河源日报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7 22: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