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离乡人

为什么越来越多兴宁人会弃兴宁而安居他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 23: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迁出去同化成广府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4 23: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大量迁到全国各地有什么不好?“无兴不成市”嘛!客家人能入乡随俗,能说白话、普通话,说明其适应能力强。没有文化、没有素质是不行的。能大量外徙,证明此群体素质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2: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宁。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你以为我们不想回啊。~~~/不想回去发展啊。只是有太多的无奈了。单看看现在家乡建的高楼大厦都吓死人了。都没什么人住的。~~。家乡现在在虚构一个繁荣富强的城市形象~~。形象始终是形象。就想永远的口号。没有实质的行动改善。政府一味的捞钱。老百姓在叫救命。好的商人不敢在家里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2: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手缘于了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9: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不少人留恋家乡,可以理解。我们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路尽可能宽阔。客家的历史,就是迁徙史;如果祖先也象如此这般不想迁徙,那我们还是客家人吗?恐怕就是江西人、中原人了。我计算了一下,从东晋开始的一千七百年,上祖就迁了八、九次,平均二百年迁一次。到目前为止,宗族已在兴宁居住了六百多年,应该流动一下了。“树挪死,人挪活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10: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不少人留恋家乡,可以理解。我们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路尽可能宽阔。客家的历史,就是迁徙史;如果祖先也象如此这般不想迁徙,那我们还是客家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种过客心态.如果都离开客家地区,客家地区空心化,剩下老弱妇孺还能把家乡建设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客家”,就是过客,不是老住户,不应在一个地方长期呆下去。看过兴宁县志没有?在南宋时,兴宁有五千户;到了明初朱三官作乱时,兴宁留下二十来户。大概许多人都迁走了。现在的兴宁人,大多是元末明初从江西、福建迁来者的后代。所以,兴宁是客家人迁徙的“中转站”。现在兴宁人一百多万,是否多了一些?迁出去七十万,还有几十万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神话,陈汉民讲也讲不完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lanker(蓝客)大概不是兴宁人。若知道兴宁,你就讲;若不知道,就听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听说宁化石壁是中转站,韶关朱矶巷是中转站,山西大槐树下是中转站,怎么兴宁也成了中转站了?

如果兴宁是中转站,那么中部省份的每一个县都可能是中转站。现在中部省份包括梅州市农民迁移到沿海地区是个趋势,不独兴宁。但这并不是中部省会人民包括梅州人民的幸,而是一种悲哀。

[ Last edited by lanker305 on 2006-1-13 at 21:0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1: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陈汉民 at 2006-1-13 20:08
所谓“客家”,就是过客,不是老住户,不应在一个地方长期呆下去。看过兴宁县志没有?在南宋时,兴宁有五千户;到了明初朱三官作乱时,兴宁留下二十来户。大概许多人都迁走了。现在的兴宁人,大多是元末明初从江西 ...

说出来也不怕笑掉大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2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千户只剩二十多户,”除战乱死亡和病死者外,必定许多人迁到外地,中转走了;再说,明清时后,兴宁迁往广西、四川、云南、江西和广东其它县真不少,在四川和江西一些县,都可听到纯正的兴宁话。“农民迁到沿海是悲哀”,大概你说打工者吧!解放之后,兴宁读书出身者甚众,从军出身亦不少。近二十年,农民靠勤奋,进城而站住脚跟,不管是开饭馆、做饼卖、做小生意、理发,大有人在,不见得什么悲哀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23: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迁到沿海是悲哀”,大概你说打工者吧!解放之后,兴宁读书出身者甚众,从军出身亦不少。近二十年,农民靠勤奋,进城而站住脚跟,不管是开饭馆、做饼卖、做小生意、理发,大有人在,不见得什么悲哀吧!
------------------------------------------------------------------------------------------------------------------
他们的下一代还会说客家话吗?他们还有客家的认同吗?恐怕就像你说的那样早就"入境随俗"了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5: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陈汉民 at 2006-1-14 20:00
“五千户只剩二十多户,”除战乱死亡和病死者外,必定许多人迁到外地,中转走了;再说,明清时后,兴宁迁往广西、四川、云南、江西和广东其它县真不少,在四川和江西一些县,都可听到纯正的兴宁话。“农民迁到沿海 ...

我并没有说是迁出者的悲哀,我是说梅州的悲哀,梅州经济文化的悲哀,如此而已。

历史上,各个地方都有移民,不独梅州如此,兴宁也没有在移民方面有特别之处,因为兴宁毕竟比其他的梅州县市要富足一点,所以移民远没有蕉岭大埔梅县等地有名吧,当然与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潮汕过南洋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如此而已。

[ Last edited by lanker305 on 2006-1-15 at 15:1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20: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的下一代还会说客家话吗?他们还有客家的认同吗?恐怕就像你说的那样早就"入境随俗"了吧.

----------------------------------------------------------------------------------------------------------------------

    如果夫妻都是客家人,其子女会讲客家话;若配偶为外地人,子女不会讲客家话了。客家认同还是没问题。有北京客家第二代陈氏,还给我发来电子信件,查询其祖居地兴宁石马源流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8 14: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