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逸客 发表于 2004-4-8 01:52:03

请教:江姓........先谢!

shlzy 发表于 2004-4-8 11:39:58

江氏
    济阳郡,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得舜帝赏识,让管理畜牧业,成绩卓著,帝赐姓嬴。江氏本姓嬴,《姓谱》云:“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姓纂》载:“嬴姓,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两姓相称,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江氏始太祖元仲,又名思成,系伯益幼子,任夏朝大理卿(司法官),由于他尽忠守职,获帝恩典,子孙后代,世袭封爵于江,以当时河南、湖北交界的正阳一带为食邑。传至元仲第三十一世孙江济,号雄略,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封京东侯又为江侯。其时以地名做国号,以国号做姓氏,习惯流行,“济的食邑在正阳,以此始建立江国,以后江姓就源于此。”江氏后裔,为了不忘江济承先启后的功绩,就把他的人名和食邑地名,即江姓始祖和发源地联在一起,顺理成章地把“济阳郡”奉为江姓的堂号。

dzgr 发表于 2004-4-8 13:09:03

有叶氏的资料吗?请上传参考。谢谢。

江南逸客 发表于 2004-4-8 20:13:13

Posted by shlzy at 2004-4-8 11:39
江氏
    济阳郡,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得舜帝赏识,让管理畜牧业,成绩卓著,帝赐姓嬴。江氏本姓嬴,《姓谱》云:“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姓纂》载:“嬴姓,颛顼玄孙 ...

       多谢版主shlzy!版主资料齐全,佩服!

   涯目前受族人所托,正在整理江氏广西宾阳一脉的族谱。在翻看旧谱时有一个困惑不得其解........在此试请教版主:

   广西江姓郡望在“济阳”和“淮阳”两种,据我所查文献(六桂丛刊)所辑录的“江氏渊源”与“淮阳江氏本源”是这样分的:宋末江万里三兄弟的后裔都以“济阳”为郡望,而在唐朝初年率先入闽的江姓,衍派粤省,其后裔则以“淮阳”为郡望。

   问题是这样的:涯地江氏广西宾阳一脉历来都是以“淮阳”为郡望,但老族谱又遵江万里三兄弟为入闽始祖.........这就有矛盾啦,我查了许多资料并问了族中老人,均解释不清!

   版主资料齐全,江某恳请你帮忙查一查,好吗?........万分感谢!

   :P:P:P

shlzy 发表于 2004-4-9 13:53:49

“淮阳”一说,我目前还没找到资料,但江氏的资料我较少,没有说话的“权威”,一旦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我一定会及时发贴的。
《济阳江氏族谱》1册,(185×260)
主编:江显桂,1994年抄本
《江氏普受公一脉宗谱》1册,(185×255)
主编:江志发,1997年曲水电脑承印
《江氏宗谱》不分卷藏22册,(370×258)
编者不详,光绪丙申年(1896)木刻版
《江氏宗谱》不分卷藏1册,(370×258)
编者不详,嘉庆丁卯年(1807)木刻版
《江氏族谱》不分卷藏1册,(383×318)
编者不详,雍正元年(1723)木刻版
《济阳江氏一脉总族谱》1册,(260×360)
主编:江寅华、江进昌等整理,1995年抄本
《江氏源流序》1册,集选(185×260)
编者不详,铅印
《江氏族谱》不分卷藏1册,(318×405)
编者不详,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木刻版

[ Last edited by shlzy on 2004-4-9 at 14:10 ]

江南逸客 发表于 2004-4-11 00:26:42

Posted by shlzy at 2004-4-9 13:53
“淮阳”一说,我目前还没找到资料,但江氏的资料我较少,没有说话的“权威”,一旦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我一定会及时发贴的。
《济阳江氏族谱》1册,(185×260)
主编:江显桂,1994年抄本
《江氏普受公一 ...

   多谢版主shlzy!:)

dgjrq 发表于 2004-4-13 17:40:23

黑龙江

黑龙江延寿,朝鲜族

mayonghappy 发表于 2004-4-18 15:14:35

版主shlzy厉害,佩服
有马姓的吗?特别是四堡的
四堡的邹姓?

shlzy 发表于 2004-4-18 17:47:43


   《元和姓纂》云:“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据考,嬴姓之后十三代孙,名为造殳,周穆王赐以赵城,于是为赵氏。赵氏后来居于晋,晋亡后赵氏为诸侯,后来不断发展,与齐、楚、韩、魏、燕同为六国并称王。其子孙赵奢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马服君。马姓即是从赵奢封马服君后,改“马服”为单姓“马”而来。赵奢五世孙马通,在汉时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后,人丁蕃盛。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所以后世姓马的中国人皆以陕西为其早的发源地,郡望也就是扶风郡。在历史长河中,马氏传承七十余世,经历二千四百余年。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主要在北方发展。唐朝末年,中原许多马姓人口南迁,其中马殷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逐步扩展势力,至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马殷有子数十人,分布于闽、粤的许多地方。明清以后,许多马姓移居海外。
       马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著名姓氏,在中华多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尤其是回族之中,马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回族马姓则因信仰穆斯林教,由“穆斯林”或“穆罕默德”的“穆”转音而来。马姓历史上涌现出无数名人,如东汉时的大将军马援、经学大家马融,三国时的机械制造家马钧、名将马超,唐代名臣马燧、马植,元代的史学家马端临、剧作家马致远、文学家马守常,明代的航海家马欢,近、现代的考古学家马衡、作曲家马可等等。
       马姓和其他客家先民一样,在从中原向南迁徙过程中,颠沛流离,经历了千辛万苦。据江西省修水和连城四堡《马氏宗谱》记载:唐昭宗大顺二年(891),马氏入闽至宁化安乐乡,有兄弟三人:一郎迁入汀州府四堡赖家坊,其后代七郎君至南宋时迁移到四堡折桂;二郎迁到永定西洋(江西修水马氏始祖据说由此地移居);三郎移居粤东。而上杭马氏则是由在汀州府的一郎播迁至四堡而来的。连城四堡开基始祖为马念一郎,生三子。

赤槿 发表于 2004-4-22 14:52:56

斑竹,麻烦帮我查查姓李的资料,谢谢

shlzy 发表于 2004-4-22 18:18:28

李氏的资料我在许多地方都有发过的,为了不重复,占用版面,你给信箱,我直接发给你好。

赤槿 发表于 2004-4-23 13:05:41

wanbinghuang@hotmail.com    谢谢

shlzy 发表于 2004-4-23 17:28:23

以发给你,请收

FAN888888 发表于 2004-4-25 10:53:49

麻烦找一下范姓的,谢谢!!!

罗华晓 发表于 2004-4-26 01:42:34

回应斑竹,罗姓。详细请浏览http://www.luoshi.net

时间:2003-10-24 19:18:16 来源:罗氏通谱网 阅读420次 http://www.luoshi.net

    罗在我国民间是一个人人熟知的响亮姓氏,族大人众,家世显耀。跟我国大多数的姓氏一样,罗氏也是发源于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当时的周朝天子的诸侯之一,后来封国不存,子孙就以国为氏,纷纷姓了罗。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
  发源宜城逐步播迁
《姓氏考略》:"世本,能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曼出豫章,长沙。"
《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峙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邓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了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祝融氏为颛顼之子
  罗氏的始祖祝融,是我国上古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和考据,历来众说纷纭,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最被普遍采认的,是上述"祝融为颛顼之子黎"的说法,另外,根据《白虎群儒通义》的记载,则祝融系与伏羲、神农同被列为我国上古的"三皇",并又认为黄帝为祝融之后,汉代《武梁祠画像》,是先伏羲氏,次祝融氏、再次神农氏,然后及于黄帝、颛顼、正是这个意思。
祝  融氏究竟是在黄帝之前?抑在其后?这个问题,除非将来能有有关的文物出土,让考古人类学家以科学的方法研判,找出正确的答案,否则,恐怕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判别的。好在其人的年代虽不可辨,而我们上古时之有一位祝融氏,其后裔而又曾被周代封于罗国,却已为历来所普遍采认,所以,后世罗氏的源远流长,仍然无可否认的。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妘姓"国,所谓"妘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两干两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秦汉之际崭露头角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这段时期,源自上古祝融氏的罗氏,也如入许多新的血轮,使得这个姓氏益加的庞大和茁壮,这就是《魏书官氏志》上所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这些一外族,在入侵中原以后,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薰陶,不但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逐渐汉化,最后干脆连姓氏也全盘中国化,以示与黄帝子孙的混然一体,没有分别。当然,这个做法是绝对的成功了,试问,千百年来又有什么人能分得出谁是汉族,谁又是外族呢?中华民族五族共和,本来只有文化上的不同,而根本没有血缘上的分野呢!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我国的一个大姓。
  隋末,炀帝无道,为隋朝王室守山东的罗艺,却表现了最典型的忠君思想,以"我隋旧臣,今大行显覆,义不厚于贼"的言词,严拒宇文化庭的招降,并且为炀帝发丧三日,忠贞义行深受后人的景仰。当然,从罗艺的事迹,也可看出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山东就已出现了罗氏后裔的踪迹。

  唐代三罗留名青史
  唐代,罗氏济济多士,除了著名的"三罗"之外还有神武大将军罗士信,以及成就非凡的治儒学者罗道宗等等,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三罗",指的是罗隐、罗邺兄弟以及罗虬三人,都是南方的浙江钱塘人。罗隐,是一位长于咏史的著名诗人,唐末五代,曾被吴越王钱镇所重用。相传,他满腹经纶而性傲多讽,曾经有过许多奇怪的行径,所以后来南方民间就时常以"罗衣秀才说过"的说法,来表示那些出乎常情的怪事。罗衣秀才,是罗隐秀才之讹。
  罗隐之弟罗邺,被誉为"诗中之虎",也是一位甚负时誉的诗人:罗虬,同样也是当代的名士,民间关于他的传说相当不少。
  唐初的山东历城人罗士信,更有如传奇中的人物一般,表现得多采多姿。据传,他在十四岁的少年时代,就曾上阵大奋神威,协助齐郡太守张领陀大玻贼兵,后来被唐高祖封为郯国公,显赫异常。据说,民间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里面的那个少年英雄罗通,正是罗士信的缩影呢!
  罗道宗,则是贞观末年的名儒,曾官至大学博士,他曾经被谪至岭南,把罗氏的血脉,带到了当时仍被称为"荆蛮之地"的广东。
  罗氏的向南播迁,繁衍到闽、粤一带,的确是到了唐代而大盛的。这一点,有下列的许多文献可资证明--
  福建通志:"有罗令纪者,于唐开元中入闽,辟黄连峒(即汀州属)。"
  崇正同人系谱罗氏条:"罗氏历代相承,繁殖中土,自东晋南渡,遂有南来,而奠居于江浙之间者。据罗氏族谱称:唐末有铁史公之子景新,因避黄巢之乱,与父分散于虔(今江西)州,乃迁豫章之闽省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家焉。"
  江西罗氏大成谱:"迨唐僖宗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儒居,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徙翰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成家立业。"
  兴宁大坪罗氏谱:"其先居福建宁化,宋末经长汀、上杭,入广东平远至兴宁、五华、梅县。"
  从以上的记载,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据以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

  福建宁化南迁中心
  宋代,罗氏仍然光芒万丈,出过许多杰出的人物,譬如,成就不凡的学者罗泌和罗从彦,就是名垂青史的宋代杰出人物。
  罗泌,是当时的庐陵人,少好读书,绝意仕途,诗文精深刻苦,不肯苟同于人,他所著的《路史》,对于我国的姓氏源流有着精辟的研究,经常被本文所引用。
  罗从彦,就是著名的"豫章先生",他笃治性理之学,著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等书,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居功至伟。
  冬月卧冰取鱼的大孝子罗孟郊,也是宋代的人,他不但以孝感动天而名传千秋,同时更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相传他临池习字,池水尽墨,足见其为学之勤。
  宋代学术界的罗姓人士,相当不少,此外,尚有以主张"人之所以为君子,在不失其本心,要常自检点,勿使一亳私意间之,始可到圣贤地位",被后世尊称为"纯古先生"的罗善同;曾手释六经及注唐书的罗祝;博学好古,词章高雅精练,深受大学者朱熹称重的罗愿……等等。此外,在事功方面,当时的罗氏曾还有过一位大破契丹的名将罗彦环,以及曾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的罗汝楫等,堪称人材济济。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元代的罗贯中,更是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千百年来深入民心,恐怕是我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了。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是当时的杭州人,名本,贯中是他的字,他所编撰的说部相当多,除了那部迄今仍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之外,还有《说唐》、《粉妆楼》等,据说,被列为我国四大小说之一的《水浒传》,虽为施耐庵所著,但该书的第七十回以后,据考证亦为罗贯中所续。罗贯中,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此后的明、清两代,罗氏的表现更加不凡,像明代著名的学者"圭峰先生"罗玘:学宗王守仁,旁及天文、地志、经济、战阵、弓马的罗洪先;清代始创江西画派,善画山水的大画家罗牧;诗画俱佳,所画《鬼趣图》尤其见称于时的名士罗聘;以及太平军兴时,在家乡湖南湘乡倡团练,转战发、鄂诸省,所向多捷的名将罗泽南等,都是留芳百世,被后世子孙津津乐道的罗氏先人。
  罗泽南不但军功彪炳,而且是一位笃治性理之学的学者,对于兵法也有精深的研究,曾说过他的兵法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语,《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其注脚。

  台湾罗家列入大姓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家世的姓氏,在台湾繁衍得非常广,罗姓的省籍人士到处可见,以人数上来说,他们是全省的第二十八个大姓,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人众族大的台湾罗氏,也是来自福建宁化,与发源于北方的罗氏,一脉相承。
  省文献会对于罗氏的入台经过,拥有十分详细的资料,大致情形是这样的 前清雍正初年,有福建漳州的一位罗姓人士入垦今基隆市;雍正八年,有广东人入垦今新竹县红毛村;十一年,有泉州人罗泉入垦今彰化县的东螺束堡;乾隆四十一年,有一位罗姓人士与其他九姓令购今新竹县竹东镇的一片牧地;嘉庆十六年,有粤人罗惠义入垦抹东上堡水底寮;道光十四年,有彰化绅士罗桂芳、刘济川、刘章职三人合设义渡;同治六年,则有一位罗阿传入垦今新竹县关西镇。
  目前,台湾的每一个县市都有不计其数的罗姓人家,而以新竹和苗栗两地为最多。这种情形,只要参看上述罗氏的自大陆入台情形,就显而易见绝不是偶然的了。
罗姓探源新闻录入员:luoshi (共计 1313 篇)   
http://www.luoshi.net

·上一条: 鹤湖新居福荫25代罗氏子孙 (10-24)

http://www.luoshi.net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