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蓝猫

孙中山非客家人现在应该是定论了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0 0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



    我生长在台湾桃园新屋乡,此地居民大部分是粤东之移民,也有部分来自闽南。乡民来处虽异,然经过几代相处,却都非常融洽。少时阅览族谱,得知自己祖先由河南渐次南迁,于明初到达广东五华县。嗣读史学家罗香林教授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又悉国父先世亦出自河南,明初迁居广东紫金县中心霸(亦称忠霸,原系五华县辖地)。这与我老祖宗南迁经过似乎很接近,好奇之心油然而生,关切之情亦与时俱增,遂决心对于国父家世作进一步深入研讨。

    中国人一向重传统、重因缘、重谱籍。我深信一个人的造就与事功成败,都和他的家世渊源、出身环境、时代背景、天赋气度息息相关,故有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说法。但世人多囿于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偏见,当其得势时,颂扬吹捧,无所不至,一旦衰败或事过境迁,失去利用价值时,则指摘唾骂,又无所不用其极。综观今古,其能流芳千古,永垂不朽者,又有几人?犹忆国父奔走革命,流亡东京时,日本志士宫崎寅藏曾盛赞其崇高品格,谓:“孙逸仙之为人,志趣清洁,心地光明,现今东西洋殆无其人”,足征天生圣哲,绝非偶然,而盛德感人,无间中外,因此更加强了我研讨国父家世之勇气。

    世人既然对国父家世所知有限,自罗香林教授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四十余年,仍有部分人士对于国父家世不甚了解。为此我特遍访国父在台家属及曾追随国父或深悉其家世情况者,如:国父儿媳,高龄九十一岁之国大代表孙陈淑英女士;国父嫡孙治强夫妇;国父生前爱将,现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委薛岳将军;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陈槃院士;国父之党书记张民权先生等。面聆教益,详加查证,所得结论,众口一词,国父系客家人,老家在紫金,与罗香林教授大著所述完全一致。国父哲嗣哲公夫人孙陈淑英女士,且亲题证言,以坚世人之信念。张民权先生特指示笔者,应以国父哲嗣孙科先生手著《八十述略》一书所言为准,一语道破,恍然大悟,洵为极有意义之启示。兹将有关国父家世系谱之文献,并参照诸先进口头或书面所引述,编著《国父家世源流汇述》一书。惟仓卒付印,错漏在所难免,敢乞读者诸君,随时给予指正。

民国七十二年八月十九日,承蓝育辉先生陪同赴国史馆,拜见馆长黄季陆先生,报告拙作内容,同时把拙作面呈审阅,九月五日蒙党国元老,国史馆馆长黄季陆先生赐题书名。并承国父嫡孙治强先生、国父党务书记张民权先生、罗福星烈士嫡孙女罗秋昭女士赐序鼓励,益增光宠,谨申谢忱,并致崇高敬意。是为序。



                                                 谢福健(署名并章)

                                          民国七十二年九月八日于台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00: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国父家世源流

¾¾拜访国父哲嗣哲公夫人



前言



    笔者原乡广东省海丰县。海丰为客属与潮属混居之县份,因而家中兼具客、潮两属之习俗与语言。宗亲内有人曾议论:自己源流究竟是客属?还是潮属?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研究民系源流的动机。同样的,在国父家世源流方面,亦曾有过翠亨孙家究竟源自何处之争议。笔者为了对名史学家罗香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更加深入了解,特地拜访了曾随侍国父革命多年的薛岳将军,并请教过权威史学家¾¾中央研究院院士陈槃先生及国父在台家属。所得到的结论是:国父上世系出中原,原籍广东省紫金县,国父系客属。

    以下是笔者研究有关国父家世源流问题之心得:

    一、我国名史学家,广州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于民国卅一年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按罗著国父上世系出河南陈留,因御黄巢作乱,南迁江西宁都,经五代再迁闽西,明朝永乐年间有讳友松公者迁广东紫金,历十二代有讳连昌公者反清兵败,乃迁增城旋再迁中山。自紫金迁粤始祖友松公至国父凡十八代。附罗香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乙本。

    罗教授向治史学,经十年研究,实地赴紫金县公馆村及中山县翠亨村探考国父家世,于民国卅一年著成《国父家世源流考》,国父哲嗣孙哲公于罗著序文中确认其所阐发皆明确。党国元老邹海滨、吴铁城、诸先生亦做序赞誉。并获中山学术奖(由吴稚晖先生审查)。商务印书馆主编王云五先生认罗著深具学术价值,特予选入人人文库,向海内外发行。全国史学界咸认为罗著为国父家世源流研究之权威著作。

    二、民国五十九年孙哲公手著《八十述略》,手稿现存于国父纪念馆。首篇为先世述略,其中阐明了国父上世于唐朝时从河南陈留南迁江西宁都,明初由闽西迁广东省紫金县,清初由紫金迁香山之经过,从迁粤始祖友松公至国父嫡孙治平、治强恰好二十代。并称国父祖先皆深明大义,极重气节。宋亡不仕元,明亡不仕清,这种相传民族大义对国父影响很大。国父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帝制,一方面固然是受当时的环境所刺激,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祖先遗传的结果。附孙哲公著《八十述略》。

    三、民国六十一年,世界客属总会于台北筹办第二次恳亲大会,筹备干部邹志奋、翁钤、蓝萼洲三位先生向孙哲公报告工作情形时,哲公对筹备工作垂询颇详,并予嘉勉,哲公也欣然接受大会名誉会长,谈话间,哲公称:国父曾告诉他,老家原住东江永安县(现名紫金),并对客属从中原南迁及代出英豪史迹亦知之甚详。附世界客属第二次恳亲大会实录乙册。

    四、民国七十年八月,笔者为了更了解旷世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家世及行谊,特地拜访一级上将薛岳将军。薛岳将军为我国北伐抗日名将,抗日期间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领导百万雄师,赢得长沙数次大捷,名震中外。因为薛将军早年随侍国父革命多年,并曾任国父的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对国父家世知之甚稔。以下摘录笔者拜访所得:

    1.问:将军追随国父革命期间是否知道国父原籍?

      答:当然知道国父原籍是紫金县。国父也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住紫金县。

    2.问:国父当年在粤对部属等讲话通常用什么话?

     答:与客籍同志讲客家话,与广东各地同志相聚讲白话(粤语),与别省同志及集会时通常讲普通话。

    3.问:为何仍有部分人士对国父是客家人不甚了解?

     答:因国父少年在广州及香港读书及后奔走革命与粤侨接触日多,故多用白话(粤语),且香山县居民大部分讲白话,客家人较少,因此可能有部分人士不了解,但国父确系客属,绝对不错。

    此《访问薛岳将军记》并经薛岳将军亲自加批:所问无错。

    附笔者所写《访问薛岳将军记》全文一份。

    五、民国七十年笔者到南港中央研究院,有关罗香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之内容向名史学家¾¾中央研究院院士陈槃先生请教,陈院士称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内容正确。

    六、综合以上各点可知,孙哲公、邹鲁、吴铁城、王云五诸先生都一致同意罗著所言,及随侍国父革命多年的薛岳将军对国父家世谈话与罗著内容相吻合。孙哲公学贯中西,文理兼备,历任行政院长等国家要职,而邹、吴、王三老亦皆学识渊博,为国人所熟知。他们能够对罗著给予确认,定非轻易。且邹先生、薛将军与国父同系客属。吴先生、王先生与国父同是中山县小同乡。四位先生皆曾追随国父多年,其能够对罗著给予肯定,也提供了客观性与正确性。当民国卅一年罗著发表时,面对全国党政军前辈,面对全国学术界,面对国父乡亲故旧,多经考验,从《国父家世源流考》中,可以知道国父上世系出中原,原籍是紫金,系客属,绝对是正确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00: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罗教授对部分人士所称“国父上世源自东莞”之错误,曾详加说明。

    国父逝世至民国廿二年,西南党务月刊所载东莞上沙乡、员头山二地孙族争认国父迁出源流一案文件。罗教授依据史学道理对此案曾予详细分析。(摘录如下)。

    1.“至满清乾隆时,瑞英公复由涌口迁居翠亨乡迳仔蓢,乃为翠亨乡之始祖”,更为绝大谬误。夫自明初至乾隆中叶,凡三百九十余载,谓常德公至瑞英公仅仅七世,平均每世积长至五十余年,当无是理。而乾隆中叶至国父诞生则未足百年,谓已传十一世,平均每世相积不及十年,其为无稽,亦不待辩而知也。

    2.国父之十二世祖连昌公,既生于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卒于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而瑞英公于乾隆卅九年(西元一七七四年),始自外地迁入迳仔蓢,世数早于连昌 ,而年代则在连昌公之后,则连昌与瑞英无传代关系,翠亨孙氏非自迳仔蓢所再迁,亦可知矣。

    3.西南党务月刊十四期,曾载东莞县长邓庆史关于调查上沙孙氏原呈,谓:“惟该谱支派图上关于立祖栏内纪录之莫氏禘宗,及生二子之二字,字迹与原笔迹不符,似属后来加入。再查上沙孙氏宗祠先祖牌位,由贵华祖起,至禘儿祖止,依次排列,又未见禘宗牌位”。

    以上三点系摘录罗著中之说明,从中可知,所谓瑞英或禘宗是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之父亲,均系误传、伪造,皆非事实。

    八、民国七十一年十一月传记文学有一篇文章,关于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的辩正问题。其中引用一九六五年,谭彼岸在广州所写的《孙中山家世源流及其上代经济状况新证》一文,而此文系根据一九五一年在中山县“土改”中发现国父父亲达成公兄弟批垦孙瑞英的土地合约书,而谭君就认定孙瑞英就是达成公的祖先。按照常理推论,果真孙瑞英是达成公祖先的话,还要批垦合约书?且谭君以孙瑞英迁迳仔蓢(翠亨邻村)是事实,就肯定了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的父亲就是瑞英。罗教授于胡去非先生所谓的瑞英连昌之谱系中,发现了两则令人起疑之问题,其一是,瑞英上七代平均代差为五十余年,乾隆中叶后十一代的平均代差却未足十年,其二是十一世瑞英公于西元一七七四年始自外地迁入迳仔蓢,而十二世连昌公生于一六六九年,卒于一七二八年,形成了瑞英世序在前,年代在后的矛盾。因此罗香林教授完全否定了瑞英连昌有传代关系之无稽论调。

    谭君此文依据批垦合约书之事实,只能证实国父孙中山先生出身贫苦农家。绝不能证实瑞英与连昌有传代关系。

    我们从国父故居所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中知道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西元一六六九年(康熙八年),卒于西元一七二八年(雍正六年),寿年六十。而根据一九五一年中山县“土改”中所发现达成公兄弟批垦孙瑞英土地合约书,其时间系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果真瑞英与连昌有传代关系的话,为父者瑞英签订批垦合约书时,为何竟会在为子者连昌去逝后的一三五年呢?连昌公寿年六十,难道为父者瑞英会在年纪高达二一○岁以上时,签订批垦合约书吗?至今人类史上,尚未发现有二一○岁之人瑞,因此瑞英与连昌有传代关系之说法,系完全错误。从罗教授之说明及笔者研究之心得,并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显而易见,孙瑞英者是翠亨邻村¾¾迳仔蓢村孙家的祖先,与翠亨村国父孙家绝无传代关系。(请参考伪谱评述第七项)。

    一九五一年,中山县“土改”中另发现,香山县孙景梅等卖田契,与国父孙家完全无关,假如以其卖田契之资料与国父家世研究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错误。因为孙景梅等只不过是与国父孙家同姓同乡而已。

    传记文学七十一年十一月期刊中之文章也谈及吴稚晖先生曾于民国廿九年讲过国父上世由东莞所迁出云云。如果稚老当时这种说法是对的话,为何在民国卅一年审查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时,还能赞同罗著所言,而审查通过颁给罗教授中山学术奖?可见稚老此时已否定了他先前之说法,也无异说明了国父上世源自东莞之说是错误的,肯定了罗著所言,国父之原籍是紫金的事实。

    传记文学这篇文章里,谈及:“翠亨孙氏族谱:连富、连德、连昌、表腾、廷尊、□□、表国、表生。¾¾八房”。这绝是错误,原委是这样的:东莞县上沙乡、员头山二地孙族争认国父上世迁出源流一案,其中一个派别,所造之谱系,其中有十一世瑞英公生八子之记载,一人名为连昌,故称瑞英与连昌是父子关系,瑞英自东莞所迁出,连昌为国父十二世祖,故国父原籍在东莞。罗教授给予反驳,并予否定(请看前文所叙)。同文中有人说,妙茜老姑太所藏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中,有十世植尚公、十一世瑞英公之记载。这个说法完全违背事实。关于这个问题,罗教授于罗著中已经说得很明白。民国廿二年罗教授赴翠亨国父故居晋见妙茜老姑太,并获读《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而簿中只记载十二世连昌公至十八世为国父孙公,各世名讳,与生卒年月。在罗著发表后的四十年,怎有可能在此纪念簿上又冒出十世植尚公、十一世瑞英公?民国四十四年国父胞姊妙茜老姑太逝世于翠亨故居,老姑太所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乃是研究国父家世源流最珍贵的证据,是否会被成见者所变造,史学界应密切注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0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罗香林教授是名史学家,尤其在民族学方面造诣颇深。在探考国父家世源流之前,罗教授发现国父家世与客家文化有相当的渊源,其原因有三:其一,从照片中发现国父母亲杨太夫人所穿着之衣装为客家妇女旧式服装。其二,国父家中所供养之风水先生是嘉应州客家人。其三,国父少年时喜听太平天国的老兵,讲述洪杨革命的故事。当时洪杨革命之成员皆为客家人,所以讲故事时所使用之语言很可能是客家话。

    民国廿二年,罗教授赴翠亨国父故居,获读孙氏列祖纪念簿,簿中只记载十二世连昌公之后各世名讳,连昌公之前各世名讳均无记载。罗教授参阅林百克所著《孙逸仙传记》,其中引用国父口述,谓:家庙在东江公馆KUNG KUN村,移居翠亨CHOY HUNG ,只数代而已。罗教授依此线索,探考国父之原籍所在,花费数年并无所获,直到民国三十年八月,方获得东江紫金县公馆村孙氏族谱旧抄本(写于光绪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此族谱内记载国父十二世连昌公以上各世名讳。查验其世次、名讳、地望、历史背景、年代,均与翠亨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中所记相符合。而公馆旧抄本所载连昌之琏多一偏旁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字形相近,字音相似,因而误写为昔日命名与抄谱时常有的现象。其二,连昌公为反清英雄,为避人耳目,免于累及家族,故把琏字改成“连”,亦有可能。

    罗教授并参考史籍,发现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当年参加抗清义师,因兵败逃离家园。而连昌公为何迁居香山县涌口村呢?乃是与迁界复界案有关,当年清廷为防止台湾郑成功反攻大陆,令沿海居民撤退五十里。康熙中叶,平定郑氏,虽然解除大陆沿海威胁,但香山沿海土地已荒芜多年,故官衙通知嘉、惠、潮各州百姓来此植垦,这就是香山沿海乡镇有不少客家居民的原因,这也就是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迁居香山涌口村的历史背景。

    民国卅一年罗香林教授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通过了全国学术会议审查,并获中山学术奖、国父哲嗣孙哲公之确认,以及多位党国元老的赞誉,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国父系客属,原籍在紫金。

    十、笔者研究国父家世源流,发现国父家世有下列特点:

    1.清朝初年,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是抗清英雄,享年六十。清朝末年,国父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享年亦为六十。

    2.自迁粤友松公至国父嫡孙凡廿代。前十代单传者有六代,后十代单传者亦有六代。从国父诞生至今已近一百二十年,只传哲嗣一人,嫡孙二人,嫡曾孙三人。可见人丁单薄。

    3.国父历代祖先,经济状况相当贫苦。国父父亲达成公年轻时在外打工,年至卅三略有积蓄方才结婚,至五十一岁时还靠垦荒糊口。处境虽然艰辛,但皆有人穷志不穷之情操。

    4.国父祖先,自唐朝末年以来,大凡一千年,未闻有为官者。国父亦常以“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来勉励国人。

    国父孙中山先生出身寒微,一介书生,毅然倡导国民革命,历经艰苦奋斗,手创三民主义,成为历史的不朽伟人。国父不但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救星,也是世界上的超级伟人。其伟大的人格,坚强的革命精神,乃是先世优秀健实之传统,经蓄久而发煌。故研究国父思想,必须同时研究国父家世与行谊,如此方可了解国父的睿智与气宇,源出有自,绝非偶然。

    以上是笔者所撰:谈国父家世源流全文。

恭请国父哲嗣哲公夫人指正。



                                        谢福健撰民国七十二年五月于台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0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伪谱评述

   

    一九八三年春,国父嫡孙治强先生,接粤籍某君从美国寄来孙氏谱系影本乙份(十一张),治强先生认为该谱系完全系杜撰,且以影本,已被分寄多处,为免以讹传讹,混乱视听起见,特将该影本交给笔者正其谬妄。经笔者详细研查,发现这份谱系,就是所谓瑞英、连昌是父子关系的谱系,也就是民国三十一年罗香林教授给予反驳及否定的伪谱。民国七十一年十一月传记文学,第四十一卷第五期,十四至十六页,有题为:关于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的辩正问题(以下简称传文)。及民国七十一年十二月广东文献季刊,第十二卷第四期,三十至三十三页,有题为:《恭述国父家世源流》之文章。这两篇文章之文题虽异,然为同一作者所发表,内容亦是大致相同。且赞同了伪谱的说法。现在笔者把伪谱与传文之矛盾及错误提出,并加予说明。

    一、在这份伪谱中,未具明何人为何人所出,也未载明子息名额,违反了中国传统的治谱常理。

    二、研究国父家世源流之关键在于十一世与十二世。因翠亨国父家中所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簿中只记载了十二世连昌公至十八世国父孙公之各世名讳及生卒年月。故作伪谱者为了缝接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编造了一位“十一世祖瑞英公”。伪谱中第五世之左下旁,有“十一世瑞英公”迁居之纪录(见伪谱)。而在伪谱另外部分又有“十一世瑞英公”生终年月无考之纪录(见伪谱)。伪谱中孙瑞英是唯一被如此重复纪录的一位,此点颇令人怀疑。

    三、国父上世及后裔,兄弟均按辈份排名,如十六世敬贤公生三子:达成、学成、观成。十九世哲公生二子:治平、治强。二十世治强公生二子:国元、国欣。而伪谱中十二世连昌公有八兄弟之多,却未全按辈份排名,形成特殊现象。

    四、伪谱中载明十一世瑞英公乾隆甲午年(西元一七七四年)迁居香山县迳仔蓢村,建有祖祠。而美籍林百克所著《孙逸仙传》中,引用国父口述:谓家庙在东江公馆村。可见伪谱所载之祖祠地点与国父所述之家庙地点不符。

    五、从伪谱中知道,“十一世瑞英公”于西元一七七四年迁居迳仔蓢。而从国父家谱中知道,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西元一六六九年,卒于西元一七二八年。二者互相比对,形成瑞英世序在连昌之前,而年代却在连昌之后的矛盾。显而易见,瑞英与连昌非父子关系。

    六、伪谱中载明六世祖乐南,生于明成化五年(西元一四六九年),至“十一世瑞英公”于西元一七七四年迁迳仔蓢,其中历经六代,年数相距约三百年,平均代差高达六十年,不合常理。由十一世瑞英公迁居的时间(乾隆甲午年,西元一七七四年),至十七世国父父亲达成公诞生(嘉庆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相距只有三十九年,其中却历经七代,如此算来,平均代差不足十年,此处违反常理。

    七、传文中刊载,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国父之父亲达成公兄弟(十七世),批垦“十一世瑞英公”迳仔蓢山浦的土地,并签订批垦合约书。但在传文中未提及达成公兄弟签订合约时,对方签约人是何人,故笔者研究此批垦合约书时,有二点说明。

    1.如果签订批垦合约书时,达成公兄弟之对方是孙瑞英本人的话。十一世的祖先,怎可能与十七世之后代签订批垦合约书。并请看《伪谱评述》第八项及第九项。

    2.如果签订批垦合约书时,瑞英已去逝,而迳仔蓢山浦之土地是孙瑞英所留之遗产。瑞英若是达成公兄弟之祖先的话,达成公兄弟对是项土地,应有继承权或分配权,依照中国传统民俗,怎要签订批垦合约书。从此亦可证实瑞英者非达成公之祖先,同时可以证实瑞英者非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之父亲。

    八、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卒于雍正六年(西元一七二八年),享年六十。而传文中刊载“十一世瑞英公”于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签订批垦合约书。果真瑞英、连昌是父子关系的话,为父者瑞英签订批垦合约书的时间,为何竟会在为子者连昌去逝后的一三五年呢?按以上资料推算,为父者瑞英签订批垦合约书时之年纪必在二一○岁以上。人类史上未闻有如此高龄的人瑞,故瑞英与连昌是父子关系的说法,绝是错误。

    九、传文中刊载,“十一世瑞英公”于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签订批垦合约书,而国父孙公出生于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其中相距只有三年,可是按代数来算,却历经八代,岂非荒谬。瑞英者非国父十一世祖先,其理至明,不待辩可知矣。

    十、经查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迁居香山县至十八世国父孙公诞生,因单传居多,人丁不茂,故香山县内属于国父孙家者,仅有一户,并无其他国父孙氏亲族分居于香山县内。当国父领导革命,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国父家人走避美国檀香山。按清朝戒律,凡谋反者皆当累及九族,假如翠亨邻村--迳仔蓢孙族果真是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兄弟之后代的话,当时岂有不避难之理?

    十一、国父之父亲达成公迁葬祖墓,其文云:“兹于前先祖在涌口所葬之山,于光绪六年(西元一八八○年)七月一概已将先祖坟墓,一切搬迁回来,在翠亨村犂头尖土名竹篙笼真武殿安葬”(引用达成公笔记)。当年罗香林教授为了研究国父家世源流,曾赴上述墓园考证,然而只见十二世连昌公之下的各代坟墓,却无瑞英坟墓。既然伪谱中称,瑞英于乾隆甲午年(西元一七七四年即迁居香山迳仔蓢村,为何到光绪六年(西元一八八○年),达成公迁葬祖墓时,竟然未把“十一世瑞英公”之墓迁回翠亨孙氏墓园呢?此外,依国父家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簿中只记载十二世连昌公至十八世国父孙公之各世名讳,却没有“十一世瑞英公”之纪录。综合以上各点看来,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瑞英者与国父孙家源流绝无关连。

伪谱中载明了十一世瑞英公由东莞县迁居香山县迳仔蓢村,以致一般未研究国父家世源流者,误以为国父的祖先是由东莞迁入香山。依笔者以上评述,当知孙瑞英者绝非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之父亲,瑞英与国父孙家源流无关。经过详细研究可以知道,民国二十年左右有一帮人编造伪谱,把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十三世祖迥千公之名讳及生卒年月抄录在伪谱上,同时编造了几位连昌公之兄弟,再把别的孙氏祖谱加予缝接,硬指孙瑞英者是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的父亲。整个伪谱之编造,的确是个很大的骗局。研究国父家世源流之学者不得不察。



据谢福建:《国父家世源流汇述》,台北狮谷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9月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02: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12-20 00:14
上月8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远渡重洋,专程从美国回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上香祭祖。孙穗芳博士是一位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她曾先后出版了《我的祖父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纪念集》。在她专著里的《孙中 ...


孙穗芳博士的《我的祖父孙中山》我看过。她的确记载紫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02: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洋客,赞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1: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12-20 00:06
上世纪初,客家文化学者罗香林教授历经10年潜心研究,于1942年首次在重庆出版了一本有关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考的专著。罗香林采纳广东《紫金袁田孙氏支谱》考证了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其先祖东平侯孙俐祖籍陈留。罗先生在书中详细考证了唐东平侯孙俐自陈留迁往江西虔化(今宁都)至孙科的传世30代的世系。1954年,台湾再次修订出版发行。1972年,台湾编撰《孙氏族谱》,族谱将入粤始祖孙友松公延接至孙中山——孙科——孙治平、孙治强。

  建国后,国内学者广泛征集历代孙氏族谱,进一步深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目前,有关方面征集到的历代孙氏族谱、支谱就超过150余部。其中江西、福建、广东以及台湾等地的不少孙氏支谱中都记载着其先祖为唐东平侯孙俐公,祖籍陈留。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东莞上沙乡孙礼和公谱》中记载有,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孙俐裔孙孙瑜,其子孙固,字知父(一说字和父),北宋进士第,1078年治枢密院事。哲宗即位,拜门下侍郎,累官右光禄大夫,后任龙图阁直学士(与包拯同职)。元符年间(1098—1100),因元佑之祸遭夺官。至徽宗时悉还所夺,重又复官,卒谥温靖。赐紫金鱼袋,子食邑六百户。

  经过两岸学者的多年研究,海峡两岸学者就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已经达成了共识, ...

这种把“紫金说”与“东莞说”揉合在一起的所谓“共识”,有何价值?“海峡两岸学者”遗漏了“客家”二字。客家学者总体上之偏执,举世皆知,所谓“硬颈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很有用武之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1: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12-20 00:14
上月8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远渡重洋,专程从美国回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上香祭祖。孙穗芳博士是一位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她曾先后出版了《我的祖父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纪念集》。在她专著里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中记载了孙中山的祖宗有松(考)、骆氏(妣)是在“明永乐年自河田迁至紫金中坝,为入粤始祖(入粤一世),生四子:敬忠、惠忠、勤忠、荣忠”。传至孙中山先生为十八世。到了连昌(考)、陈氏(妣)(入粤第十二世)时,“清康熙年间由紫金中坝迁居广东增城,复徙中山(香山)县涌口门村。”

  紫金县长期从事业余研究孙中山祖籍问题的人士认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孙中山祖籍研究”工作,至孙穗芳博士回中坝祭祖,已有了一个完整的结论。


当时的紫金知名人士对这项研究成果十分重视,一方面搜集有事实的物证和文字材料,一方面与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等一批国民党要人取得联系。孙科对孙氏祖居紫金的认定十分认可。在孙科的倡议下,中坝办起了中山中学,1944年4月,他亲自题写了“中山中学”的校名。1935年,紫金县兴建中山公园,后请屈武题写了“中山公园”园名。国民党许多政要也赞同孙中山先生祖籍紫金的结论,包括国民党元老于佑任。

孙科先生、孙穗芳女士沿用的是罗香林先生的观点,而且孙科先生既不了解情况、又没征询家乡族老意见,就相信罗香林的一家之言。
紫金县长期从事业余研究孙中山祖籍问题的人士认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孙中山祖籍研究”工作,至孙穗芳博士回中坝祭祖,已有了一个完整的结论。
这种说法,是把孙穗芳女士一人的认同作为“结论”,这种说法确实是“业余”、外行。罗香林先生把作品交给外行的国民党要员,不懂行的国民党要员盲目迷信权威,这样的非学术因素,早有人提出批评,许多学者,包括梅县籍的学者都提出了严肃的质疑。从林一厂到林家有等客家籍教授,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研究,否定了紫金说。林家有等教授经过认真的比较和田野调查,确认“东莞说”。陈锡祺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汇集各方正反意见并结集成书,确认“东莞说”,得到陈锡祺教授的充分肯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12-20 00:17
孙中山祖籍商谈

Discussions about Sun ZhongShan’s ancestral home

二〇〇三年六月

广东省紫金中学教研员  刘乃徽

孙中山先生祖籍,仍有争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在紫金,二在东莞。

    现据收集的资料,及实地考察,我认定,孙中山祖籍在紫金。因证实的历史文物具齐,只要站在历史的客观立场上分析、判断、就无可否定。

    一、在紫金中坝民间,至会仍保存有原始的完整手写本《孙氏族籍》,族谱记载了孙氏先辈迁居中坝开基传代,(见材料一),这是非常难得,宝贵的重要史料,广东它地及东莞没有的,找不出的,为什么史学界某些同仁不能完全认定它?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吗?

这篇文章,偏颇之处比较明显,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文集也没有收录,我只是提了一下,南洋客可能据此找了出来。
这篇文章的逻辑推理是不通的。紫金中坝的孙氏族谱当然是“ 广东它地及东莞没有的”,各地孙氏都有自己的族谱。“为什么史学界某些同仁不能完全认定它?”不是“不能完全认定”,而是足以“完全否定”,我看了有关材料,就知道这是非常确定的。如果仅仅因为A地的家族记载在细节上有待完善,就拿出B地名字相似或相同的族谱硬套过去,强做人家的祖宗,这样的官司必定是没完没了。请原谅,我不是学者,文化层次不高(没读过研究生,不懂得如何“化简单为复杂”,拐弯抹角提高层次),学不会婉转的表述方法,只能如此直白地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捅到了客家神话的硬伤。仅凭紫金琏昌公迁增城、于后未知这样几个字,就能幻化出种种推测,还用“公馆背”这样比村名还小的地名来替代“东莞”,甚至没有祖祠与孙中山谈话所提到的祖祠相印证,等等,早在上个世纪就经林一厂先生提出质疑,此后学者的研究足以否定。即使东莞的祖居缺乏详尽的依据,“紫金说”也完全无法成立。
   
二、更难能可贵的就是孙氏族人迁入紫金中坝定居后,他们先人的墓地,就在中坝存在;节日这里孙氏后代都行祭祖,(见材料一)难道是造假吗?他们后代,万万没想到至今孙中山祖籍在紫金中坝,还有争论,因为他们先人的埋葬墓地,即在本土本乡。为此,史学界的同仁有无实地考察过?难道某些人的文章就这样可靠、可信吗?

中坝先人的墓地当然是客观存在。关键在于与香山翠亨村的联系没有任何的依据,一点都没有。而翠亨村、涌口、东莞等地的实证,广泛的田野调查,实地考察翠亨村镇各村落,方言分布、家世源流一清二楚,都证明孙中山祖祖辈辈都不是客家人。这是客观的。而且广府民系从无攀附名人的习惯。客观研究的学者(包括林家有教授等客家学者)是不带任何主观因素的。



    我认为:孙氏族人入粤始祖的墓地,在广东它处及东莞都无发现,这只能在紫金中坝发现,这是千真万确的文物考证。

广东孙氏有多个家族,岂止紫金一地?刘老师把紫金孙氏墓地作为全广东“孙氏族人入粤始祖的墓地”,是不对的。东莞孙氏不仅有祖墓,而且有广府民系特别看重、孙中山反复提到的祖祠,这正是紫金“公馆背”所欠缺的。广府民系的祖祠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祠堂,是必不可少的。东莞上沙孙氏与香山涌口孙氏是源流关系,有多件文物证明,而且孙中山先生生前多次与之密切联系。左埗头、涌口祖祠是翠亨孙氏祭祖之地,孙眉、孙中山回乡必到之地。不可讳言的是,当年民系隔阂,广府客家之间是互不认同的,崖口的广府大姓杨姓与客家的杨姓就互不认同,这是当年的普遍现象。现代当然是已经消弥了。孙中山的母亲就是来自崖口广府杨氏。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12-20 at 12:2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2: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多年后又见刘乃微老师文章,让我思绪又回到在紫金中学度过的少年。
刘老师作为武汉大学解放前的高才生,才华横溢的研究员,其文章用来和一个无赖对质,实在对不起他老人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傻猫,
你以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百般无赖的形象,竟然处处以粤人自居,对广府人的形象破坏之大,不是你可以承担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就《孙中山评传》提供的争论问题,谈点看法:

    (1)所谓英文、中文提的“公馆村”、“龚公村”、“东莞”,都不用争论,我认为:孙中山先生同美国人谈话,当时他未必记清先辈入粤紫金中坝内这个小小地名,当时又没有任何人亲自到过中坝就地考察,正确的应该是“中坝公馆背”,指的是公馆背后的地方范围,现名是紫金县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也就是《孙氏族谱》内提的所在地区。(见材料二)。

孙中山与外国人谈话提到的地名,是大地方“东莞”,而不是小小的地名“公馆背”。罗香林当年也是认定指的是“东莞”。后来提出孙中山是“客家”的推测以后,才有了紫金族谱给罗香林教授当素材,但寥寥几字衍生出那么大的波澜,则是非学术的因素在起作用。



(2)所谓翠亨村孙氏后代与紫金客家人不同,这点有何奇怪,又怎能证实孙中山祖籍不是紫金中坝,孙中山先人不是首落紫金中坝呢?当时兵荒马乱,孙氏后代散失辗转到外地、到后几代人没保留客家人风俗,更无留下文物,这是不足为奇的。

印证“东莞说”的文物多得数不胜数,国内外一流的专家经过鉴定研究都予以确认。客家神话状态下的某些人,毫无依据地指为“造假”,也是非学术的因素在起作用。而紫金与香山的联系则是一点依据都没有,而且有几处关键的环节被否定(详见专家文章,恕不引述)。

(3)争论提出的“孙氏十二世祖琏昌公”人物,我认为:紫金琏昌与香山连昌,应该是同一人物,这只是此人物的出生、活动,由于当时环境及种种原故,而造成后来人记载不清不精确罢了,(好象我见到的中坝《孙氏族谱》手抄本上写的“连”昌公,不是这个“琏”字,是不是又争论一番?)以上这些,在史籍及各家族史上都有此问题存在,这更不能否定孙中山祖籍是紫金中坝。其实,对孙中山祖籍最权威性的、科学的证据,有本文提出的这些历史文物,就足够了。

“本文提出的这些历史文物”只能证明本地有孙氏家族居住,不能证明与香山翠亨孙氏的源流关系。紫金琏昌与香山连昌,不会是同一个人,专家早有论证。而且客家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迁进广府村落的,而是迁进周围的客家村落,例如贺杨村等等。翠亨村的各姓均来自邻近的广府村落。


同时我认为:对家族先斐祖籍问题,也要听取其后代的意见,孙中山后代孙科、孙治强、孙穗芳等,曾多次在各种场合,在其著书文章中,都一致认定孙中山祖籍是紫金中坝,难道 其后代是信口而说的,肯定不会。因他(她)他都知道,对孙中山祖籍有争论,其后人肯定有研讨、有调查、有分析,本着对先辈,对历史负责,才作出坚信的回答。(见材料三)。总之我们应依据史实证据,相信其后代人意见,才不至于钻牛角尖,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孙科、孙治强、孙穗芳女士对家乡的情况都不了解,尤其是孙穗芳女士的特殊身世,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因素,与孙中山其他后人隔绝达数十年之久,不可能“有研讨、有调查、有分析”。
孙治强先生经过详细了解家世情况,已经否定了“紫金说”,认同东莞祖居,并郑重签字确认。
孙科、孙治强、孙穗芳的观点,全是引用罗香林的,并不是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
孙中山的兄长孙眉的孙子孙满、孙乾,自幼在乡间,孙乾还在本地为官,祖坟维护、迁坟等具体事宜都是他一手操办,十分清楚自己的家世源流,坚定不移地按照祖祖辈辈的惯例认同涌口、东莞上沙为祖居地。孙中山的长子嫡孙孙治平先生,与孙满、孙乾先生观点一致,联合孙治强、孙穗英、孙穗华等多名亲属郑重签字确认。
学者之间有不同看法,但主流的、客观的研究早有定论--紫金说足以否定,东莞说可信。
孙中山后代之间有不同观点,但主流的观点是依传统认同东莞祖居。
只要学者、孙中山后代之间能客观地切磋交流,而不是搞客家神话的情绪化东东,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紫金说足以推翻,东莞说才是对历史负责的客观结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2: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12-20 00:42
自序



    我生长在台湾桃园新屋乡,此地居民大部分是粤东之移民,也有部分来自闽南。乡民来处虽异,然经过几代相处,却都非常融洽。少时阅览族谱,得知自己祖先由河南渐次南迁,于明初到达广东五华县。嗣 ...

谢先生坚持罗香林先生的观点,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实证?是没有的。任何人都找不到新的实证,永远是那寥寥数字衍化出来的万千遐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12-20 00:47
谈国父家世源流

¾¾拜访国父哲嗣哲公夫人



前言



    笔者原乡广东省海丰县。海丰为客属与潮属混居之县份,因而家中兼具客、潮两属之习俗与语言。宗亲内有人曾议论:自己源 ... 1.问:将军追随国父革命期间是否知道国父原籍?

      答:当然知道国父原籍是紫金县。国父也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住紫金县。

    2.问:国父当年在粤对部属等讲话通常用什么话?

     答:与客籍同志讲客家话,与广东各地同志相聚讲白话(粤语),与别省同志及集会时通常讲普通话。

    3.问:为何仍有部分人士对国父是客家人不甚了解?

     答:因国父少年在广州及香港读书及后奔走革命与粤侨接触日多,故多用白话(粤语),且香山县居民大部分讲白话,客家人较少,因此可能有部分人士不了解,但国父确系客属,绝对不错。

    此《访问薛岳将军记》并经薛岳将军亲自加批:所问无错。

    附笔者所写《访问薛岳将军记》全文一份......

这一段,我已经回复过了。查资料,专家认为不足为据。
我个人也作了分析:这是模棱两可的“访谈”,并不能证明薛岳将军是听别人说的还是他亲耳听到孙中山先生说的。“所问无错”当然是指简单的一问一答。问者是没有采访经验的老学究一类人物,并没搞清关键的环节:时间、地点、当事人。据分析,薛岳将军当时是警卫团的一名营长,是职业军人,并非孙中山身边随员,是听来的可能性最大。他本人也是客家人,也希望孙中山先生也是客家人。各种传言也是很多的,了解中国国情的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孙中山是绝对不可能说自己“祖籍紫金”的,与外国学者的谈话没有,与亲友的谈话更加没有,没有任何充足的依据。

其余的名人/国民党要员接受或坚持罗香林的观点,纯属个人见解,而没有充足的依据。严谨的学者是不会引以为据的。某某说,ABCDE,所以,就ABCDE。这是最高指示?搞文革?这样的算是研究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04: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