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中原新聞網[探尋客家歷史足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的总根在新郑

早在秦汉前即开始南迁,拓殖吴越
汉民南迁始于新郑
    说起客家南迁的时间和地点,老人马上激动起来———“其实,客家南迁早在秦汉时期之前就开始了,时间是4500多年前的帝喾高辛氏时期,最早南迁的是芈姓,迁到吴越之地”。
    他的根据是《世本》。中原汉民大批南迁,不始于晋代,而是始于秦。现在普遍说的五次南迁都是指以官绅“衣冠”等为主的大规模迁移。然后,老人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从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至三代(夏、商、周),是以炎黄族为主体的华夏族。秦汉之后,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汉民族主要由炎黄族系传承。客家人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分支。
    关于客家人的迁徙,史学界和民族学界一般认为是从晋代永嘉之乱开始的。其实远不始于此,在秦汉之前已有炎黄族系先民南迁。在4500多年前帝喾高辛氏时,黄帝的五代孙祝融氏重黎在有熊为火正。“祝融八姓”中的芈姓,《世本》说是越人,很早就迁居长江以南的吴越之地,其后又衍生出白、荆、班、能、苗、项、靳、严、卓、包、屈、钟等姓;“祝融八姓”中的彭姓,《世本》说有迁居地处南方诸稽的。春秋时,楚居于荆,《左传》中楚灵王说昆吾是他的伯父,而昆吾(在今河南许昌)是“祝融八姓”中己姓的封国之一。这说明荆楚的先人也是从中原迁居而去。出自“有熊氏之墟”(今河南新郑)的熊姓,在夏商时已有子孙迁居湖北、湖南,西周时建楚国,战国末被秦所灭,部分熊姓后来成为湖北江陵、江西南昌一带的望族……
    有史书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兵50万,去岭南开发南方,不知留下多少姓氏,这可视为中原汉民大规模南迁之始。《三国演义》中的孟获,不少史书说他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其实他是从中原流徙南中的孟氏。以后就有了普遍说的五次南迁。
    说到此处,老人呷一口浓茶,兴奋地说,你知道不,洪秀全、何香凝、郑成功都是咱新郑人呢。拿着自己的论文,老人轻轻地念道:郑成功,先祖郑(今河南新郑)人,明清之际,率军10多万登台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洪秀全,先祖共叔段为郑(今河南新郑)人,后世移居广东花县,曾领导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何香凝,先祖韩(今河南新郑)人,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画家……
   
◎之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的总根在新郑

故土难忘,客家人不远万里而来
黄帝故里乡情浓郁
    9月19日下午4时许,在新郑市政府,记者拜访了该市办公室副主任、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人赵发军。提起海内外客家宗亲对新郑的感情,赵发军口若悬河。“客家人虽远离家乡或漂洋过海侨居异国,但常怀桑梓,不忘故土。都知道黄帝是他们的祖先,于是连年来到我们市寻根拜祖的不可胜数。他们一般都是在本姓联谊会的组织下,同姓组团前来”。
    他清楚地记得,1992年9月,来自泰国、越南、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不同姓氏的客家人80多人,在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陈子钦带领下到新郑寻根拜祖。1996年5月,马来西亚客家文化寻根访问团一行164人到这里寻根拜祖。1997年4月,澳门、台湾企业界、金融界、新闻界、旅游界和香港赖氏宗亲会组团66人到这里寻根拜祖。现在,每年还有大批韩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华侨组团来到这里思古访亲。在寻根拜祖的同时,他们还为新郑市的建设留下了他们的心意。韩国林允华捐资在新郑始祖山上修建了中天轩辕阁。英国华商总会会长何荣佳先后三次到河南新郑寻根拜祖,并捐资修葺韩国王陵葬马坑保护和资助当地教育事业。2000年,香港中华民族国际友好协会举行中华民族子孙千禧年黄帝故里寻根大典,捐资30多万元修建了黄帝故里石坊,美籍华人陈香梅为黄帝故里题词树碑……
    如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客家宗亲在新郑投资建厂,总额达6272万元,涉及食品、医药、电子、教育等30多个行业,建立合资、独资、合作企业72家……
    “新郑能跻身全国百强县市,产值近百亿,这些热心于祖根地发展的客家宗亲功不可没。”赵发军动情地说。

◎之六
   
特派记者杨振东9月19日发自新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8米的繁华悲歌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六)
地下8米的繁华悲歌
中原新闻网(2003年09月22日)
来源:郑州晚报
 
    史载,公元1126年冬,北宋遭遇“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沦陷,宋亡。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南宋开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此后又逃到镇江,最后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此间,“衣冠踣于道路者相继”,中原人大规模南迁。这便是历史上客家先民的第三次南迁。
    这一次南迁,人口移出的重心就在当年的京都开封。但当记者满怀希望走进这个依旧宋风浓郁的古城,欲亲睹当年客家先民们生活及南迁的遗迹时,除了铁塔、延庆观等古迹因其地势高而幸得残存,和看到一叠尺高的史籍外,其他一无所获。同行的人说:“你想找的一切都被埋在地下8米处了。”
    这是一座城下城。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相继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战乱与黄河泥沙一次次将这些辉煌一时的名城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就如“叠罗汉”般叠了起来,形成“城摞城”奇观。当年客家的先民们的一切繁华和悲歌,都被无情地埋在了地底。那是一个多么繁华的时代啊!在这里,客家的先民享用着世界领先的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和工场生产出的精美瓷器和绸缎,吟咏着流传千古的各色宋词;
    在这里,他们的睡梦也是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繁华而美妙……但金军的铁蹄与泛滥的黄河洪水一次又一次地惊醒了他们的酣梦。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在洪水横流的日子里,他们不得不携妻带子举家南迁,他们在南方一个个陌生的小村重建起了家园。…………再一次登上巍巍龙亭。这就是客家先民们曾经顶礼膜拜的方向吗?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地下8米处的笙乐与繁华、凄惨和悲歌……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8米的繁华悲歌

金人铁蹄所至,宋廷且战且退
大宋官民忍辱南迁
    9月20日晨8时,阴云压顶,冷风习习。从古时百官上朝的台阶拾级而上,我站在了历史上开封城最最荣耀的位置。这就是曾辉煌百世的金銮殿吗?这就是客家先民们千年前顶礼膜拜的方向吗?河南省史志办退休干部、省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谢钧祥,对客家先人这次南迁有深入的研究。提起这一段悲怆历史,谢老不由叹息声连连。北宋靖康元年冬(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在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东京城中公私积蓄被洗掠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1127年5月,宋徽宗之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为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此后又逃到镇江,再逃到杭州。据《宋史》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记载,从金兵攻占东京到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的一段时间,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迁。东京失陷,城中官绅士民大批出逃。宋高宗赵构南逃,相随“衣冠踣于道路者相继”,跟着他南逃的人难以计数。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攻入扬州,大肆掳掠后,烧城北撤,继而又向浙江、江西和湖南推进,先前迁到江淮一带的中原人被迫渡江继续南移。宋高宗小朝廷一逃再逃,金军紧追不舍,1130年破明州、定海,继又自赣入湘、掠潭州。后由于韩世忠、岳飞等将领以及义军的奋力抵抗,金军北撤,淮南始无金军。1134年9月,金与伪齐军渡淮大举攻宋,“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直至孝宗朝,“中原归正人,源源不断”。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8米的繁华悲歌

举国南迁,把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南方
南国的意外收获
    这次中原大移民,较大规模地持续了约40年。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包括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以及农、工、商等各行各业的人员,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超过了以往历次迁徙,迁移人口所包含的姓氏也难以统计。此次南迁的中原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最多,其余还有一些人迁到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这次移民称得上是举国南迁,因此,相当部分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生产力转移到了南方,使南国得到了不少意外收获。
    迁往浙江的,主要定居在杭州及周围的一些地方。他们中既有大批来自开封的北宋皇族、文武官员及各行各业的民众,又有不少河南其他地方的移民,可谓“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笔记中说:“大驾初驻跸临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辏。”可见浙江、尤其是杭州一带是中原移民的重要聚居地。北宋政府曾在开封兴办许多大型手工作坊,仅军器监就有工匠8500多人。这些官营手工作坊及开封众多的私营作坊、商店等,大部分都随赵构南迁,到杭州重操旧业。除去浙江,中原人迁入人数江苏最多。这是因为宋高宗赵构南逃时,曾驻跸江苏的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南宋管理宗室的机构西外宗正司也先后迁至江苏的扬州、高邮等地。迁入福建的河南人,分布于宁化、上杭、仙游、、福州、建瓯、建阳等地。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8米的繁华悲歌

回望客家先民南迁前的生活,以繁华闻名
那曾经的繁华荣耀
    这一次南迁前,客家先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呢?翻开史籍,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时代。开封位于黄河南岸,本名启封,意为“启拓封疆”,由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修建,有近3000年的历史,西汉时为避景帝刘启的名讳改称开封。这里是七朝古都,包括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北宋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这里就随着宋太祖的南征北战成为了全国的首都。金灭北宋后为避蒙古也将国都逐渐迁移到了这里。其中最有影响的还是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城,包公、杨家将的故事都是从这里流传千古的。1000年前,北宋国都东京城是一个“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在开封建都的7个朝代,以北宋的168年历时最长。这段时期,开封的繁荣达到巅峰,人口百万以上,全城3道城墙、4条运河、33座桥梁、四条御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舳舻相连。这些,从有“神品”之称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一斑。“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诗歌形容了北宋时期的开封的繁华,另外,史书也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的对外关系。那时,全国上下都开始大规模开采冶炼煤、铜、铁等以前难以利用的资源,采煤已采用接近近代采煤的技术,使得宋都“汴京数万家,尽仰碳(煤),无一燃薪者”。这时开始用灌钢法炼出了质地上乘的“真钢”,丝织业、瓷器制造业也空前繁荣。人们的衣着花色品种繁多,绢有50多种、绫有27种。海外贸易也空前火爆,与几十个国家频繁发生贸易往来。宋词流行一时,涌现出了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传统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佳作频出,一直传诵至今。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8米的繁华悲歌

“城摞城”沉睡地下,直到有一天被偶然触及
大宋京都仅存硕果
    “今开封城内大多数的古迹也是北宋时期遗留下的。”当得知记者急于探寻大宋时开封城的胜迹时,一直在古都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封市文物管理处处长、研究员丘刚说。但我又被告知,留下的都是当时被修建在高处的建筑,因为低一些的都被战乱与河水泥沙掩埋后神秘消失。直到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开封龙亭湖底清淤过程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据史料记载,周王府正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于是又经开挖,东京大宋城终于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历经20年考古发掘,直到2002年初,我国考古学家才证实了这一惊世发现,在古都开封地下3~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3座国都、两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其中,魏大梁城在今地面下10余米,唐汴州城距地面10米左右,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金汴京城约6米,明开封城5~6米,清开封城约3米。传说中开封城下“城摞城”从此撩开了神秘面纱。客家的先民们肯定不会想到,当年的战争与洪水灾难居然创造了一个自然界的奇迹。

◎之五

特派记者 杨振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孕出夏王朝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七)
这里孕出夏王朝
中原新闻网(2003年09月23日)
来源:郑州晚报
 
颍川郡:华夏文明从这里起步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你是否知道大禹的家乡,就是为客家人所推崇的颍川郡的首府———禹州呢?
    在很多客家人的族谱上,都能看到颍川郡的字样,与这些客家人攀谈,他们也都为自己的祖先出于颍川郡而自豪。颍川到底是什么地方,能令其移民后裔如此敬仰呢?除了它是大禹的故乡外,翻开华夏历史第一页,我们还会发现,颍川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会稽与夷夏诸部落首领会盟。这次会盟,历史上称为“涂山之盟”,通常被学者看做是夏王朝的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
    阳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后,我国开始出现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国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都是在禹州进行的。这使得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禹州又成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颍川郡的郡邑。据史载,那时的颍川已相当繁华,辖“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记》载:“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颍川太守黄霸在郡前后八年,政事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传说中的稀世宝物“凤皇”、“神爵”,能在颍川大量出现,或许正是因为那里的繁华和富有吧。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这片土地成为孕育出无数优秀儿女的沃土。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等名垂华夏历史的人物……
    勤劳的客家人的祖先,也是创造出这个奇迹与财富的众多力量中的一支。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从这片土地走了出去。面对分布在五湖四海的8000万客家人,回忆起古老颍川郡身后繁华的历史,我们怎能不相信,无论身在故土抑或新家园,那些勤劳的客家老乡,都一定会拥有更美丽的梦想,并且将它实现呢!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孕出夏王朝

它的历史充满荣耀

    ■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
    ■曾建立我国最早的朝代夏王朝
    ■秦时中原最大郡,人口已近150万
    9月21日正午,天高云淡。
    在禹州市的十字路口,一座巨大的石雕迎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巍巍矗立———那是大禹当年治水的英姿。也许在今人看来,他发明的疏导治水法太简单,太容易了,但在混沌初开的远古,那却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创举!
    大禹的家乡,就在客家人所推崇的“颍川郡”的首府——禹州。翻开历史,我们轻易就能找寻出孕育这样一位伟大人物之地的最初的辉煌。
    《史记》记载:“始皇初并天下,削罢列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郡,与内史为三十六郡也。”而作为秦朝这个大一统国家三十六郡之一的颍川,当时有多大的范围呢?《后汉书志》有文:“颍川郡,秦置。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可见辖区之广、人口之众。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孕出夏王朝

  郭水林,一个地道的禹州人,现年63岁,退休前任禹州市政协副主席。老人研究了大半生的大禹和颍川郡,提起这段距今已有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他依旧兴奋不已。他说,秦时的颍川郡,辖区相当于今天的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师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在当时,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郡。它的治所在禹州,时称阳翟。老人说,颍川在历史上是个神奇的地方。《史记》载:“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颍川太守黄霸在郡前后八年,政事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凤皇”、“神爵”都是当时传说中的稀世宝物,能在颍川大量出现,实在令人称奇。
  古郡的治所禹州,也是很值得从这里走出去的客家先民后裔称道的。早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禹州即有居民从事农、渔、牧业活动。大禹在这里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朝代夏王朝,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多民族统一局面,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国家形式的开始,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国”。作为夏王朝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禹州在当时被称为“富冠海内”、“天下名都”,这与包括客家人祖先在内的禹州的早期居民,对颍川平原开发、建设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孕出夏王朝

三大姓氏源出颍川
    ■陈氏———陈元光设置漳州,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
    ■赖氏———南北朝时避乱江西,在当地迅速赢得响亮名声
    ■韩氏———以“颍川”为堂号,虽迁居异乡,仍以是颍川人为荣海内外所有的陈姓都有一个共同的堂号———“颍川堂”。
    翻开厚厚的史料,郭水林讲起颍川堂的历史。
    “陈氏为舜帝之后,最初在妫纳河边居住。周武王灭商以后,将舜帝的后裔妫满封于陈,同时,把长女元姬嫁给妫满,子孙以封地为姓。陈亡后,为避战乱,裔孙世居颍川,后代因此把陈氏堂号定为‘颍川堂’”。
    据史料记载,虞舜的八十一世裔孙———东汉桓帝时的陈实,是颍川陈氏家族的共同始祖。目前,台湾的陈姓,绝大多数都出于“颍川堂”,或“颍川堂”陈的其他支派。陈氏族谱中,较为有名的人物还有一位,就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陈元光是唐代初年光州(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廷炬。唐高宗时,他随父亲扬鹰将军陈政到达福建戌守南疆。陈政去世后,他接替父职,并于永隆年间(公元680年)击败潮州盗贼。随后,他向朝廷奏请在泉州和潮州间设置漳州,自己亲自镇抚,传播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开发建设闽南。千余年来,福建民间感念他的开拓之功,尊他为“开漳圣王”,世代香火不断。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孕出夏王朝

  与陈姓一样,出自这片沃土的还有以颍川为堂号的赖姓。现今能看到的不少史籍上,均有“赖氏以国为姓,望出颍川南康”的说法。这个著名姓氏,来自春秋时代的赖国。赖国当时所处的位置,就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与《姓氏考略》一书中,“最早的赖姓家族出于河南颍川一带”之说相合。南北朝时期长期兵荒马乱,使得中原人士纷纷南渡避乱,造成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赖氏先人便在此次南迁之列。落籍江西后,他们很快便在当地作出了一番成绩,并赢得了响亮的名声。
  也许是源于颍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孕出夏王朝

  与陈姓一样,出自这片沃土的还有以颍川为堂号的赖姓。现今能看到的不少史籍上,均有“赖氏以国为姓,望出颍川南康”的说法。这个著名姓氏,来自春秋时代的赖国。赖国当时所处的位置,就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与《姓氏考略》一书中,“最早的赖姓家族出于河南颍川一带”之说相合。南北朝时期长期兵荒马乱,使得中原人士纷纷南渡避乱,造成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赖氏先人便在此次南迁之列。落籍江西后,他们很快便在当地作出了一番成绩,并赢得了响亮的名声。
  也许是源于颍川在当时的魅力,不少姓氏的先人迁居异乡后,便以“颍川”为堂号,至今,他们的后代仍以自己是颍川人为荣。韩姓就是有着这样执著心理的姓氏之一。韩姓始祖的封国,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国的韩国,在今陕西东部及河南西北部一带。据《风俗通》记载,韩姓源自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他的子孙就按照当时的惯例,以封地为氏。后来,韩武子的裔孙韩景侯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禹州。战国时,韩国被秦始皇所灭,但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
  颍川虽是不少大姓之源,但在颍川故道停留多日,记者却发现很难找到这些大姓遗留下来的确凿痕迹,关于他们后人的传说也甚少。问及其因,长年从事颍川历史研究的老专家教之忠说,中原的战乱太多了,大姓纷纷南迁,使得这些原本是颍川望族的大户,在家乡反倒没有留下多少后人。

◎之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2: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孕出夏王朝

这里诞生画坛圣手
    ■远道而来探看、上香的客家人,为有这么一位人品高洁、艺品超凡的同乡骄傲。
    离禹州城十余里,有个鸿畅镇,镇上背靠九龙山有个小山村,叫吴村。村里坐落着一座古老的祠堂———画圣祠,这里,敬的是盛唐大画家吴道子。
    这座祠堂,建在小村一个角落,显得有些许冷清,没有香火的痕迹,没有如织的人流。但或许,远离喧嚣的高雅,正是画圣本人的追求,为人为画的境界吧。
    村里的一位老者说,以前来祠堂拜祭的多是一些学画的孩子。不过,近年来,常常有不少西装革履的人来到这里探看、上香,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客家人。他们介绍说自己是颍川人,为有这么一位人品高洁、艺品超凡的同乡感到骄傲。更有不少客家来访者不辞劳苦,攀上颍川西边的具茨山,找寻当年祖辈的足迹……
    这就是魂里梦里百般牵挂的故土吗?或许,在这些客家人的梦中、眼中,颍川一如其祖辈开拓时那样钟灵毓秀吧。

◎之六

特派记者 杨振东 游晓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3: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吾离陵前的悠思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八)
吾离陵前的悠思
中原新闻网(2003年09月24日)
来源:郑州晚报
 
700万邓姓子孙遍布世界
    从来没有一个姓氏能像这个姓氏一样,与和它同姓的城市有如此之深的渊源和纠葛———从远古的夸父追日时得名,到夏朝时建国,到春秋末年的中兴,再到东汉时的鼎盛大喜继而被逐大悲……历史给予这个姓氏和国家太多的荣耀和磨难。这个姓叫邓,这个国叫邓。
    《山海经》和《列子》记载了“夸父追日”的神话,在渴死时,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密广数千里”。夸父弃杖所化的“邓林”,就是今邓州市林扒镇,古代即称邓林镇。“邓”由此而来。
    一个秋日的正午,当我走进这个堪称全国“人口大县”的县级市,走近一个巨大丘陵的时候,我隐隐感到这个姓氏和这个昔日古国的霸气与沧桑。是什么让这个姓氏和古国遭遇了那么多的大悲和大喜?是什么让这个姓氏和这个古国百折不回,最终立于姓氏之林、立于巍巍古城之林?在几位执著于邓姓和邓国历史研究的邓州人的引导下,我咀嚼着发黄的史书潜入邓姓和邓国、邓县、邓州的广阔海洋,试图找到答案。
    无须求答的是一组明白无误的数字———今天,邓姓已遍布世界,成为中国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在中国当今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邓姓居第34位。无须求证的是一个明白无误的现实———千百年来,彪炳于史册的邓姓人士有200余人,其中有多人在中华民族最关键的时候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邓姓的大迁徙,始于东汉安帝时邓氏族人被人诬告“反对立帝”。
    此后,邓氏后裔又随中原人口的大规模迁徙,至少有5次。在经历无数次迁徙后,如今邓姓已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在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邓姓人有6万之众。2002年9月15日,在为其共同的先祖邓国侯吾离之陵墓举行揭碑典礼时,海内外邓氏后裔相聚邓州,多少双手紧紧相握,传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无论时光轮转、世事蹉跎,不忘祖之根。当天下邓姓出南阳、邓氏祖根在邓州已成为史学界不争的事实时,我们和邓氏族人一样,为有这样一个家乡叫好,为建设好这个家乡努力!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 08: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