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y 发表于 2005-7-9 23:56:13

Posted by cuishi at 2005-7-4 17:18
本人在海外,家族正在修族谱,急需炎帝世系(炎帝到姜太公吕尚)!希望各位客家乡亲能够伸出援手帮忙!本人在此谢过了!谢谢!!


炎帝世系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日:“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日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当然,传八代而历520年,是值得怀疑的。《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这与上述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另外,《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里已经说明,贡帝系继炎帝氏百统一天下,其所取人工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
《汉书·律历志》说明:“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神农氏可能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炎帝。
炎帝世系在上古时代记载比较简略,而且加上许多神话传说明内容,因而大大的失真。但我们从中还是可见一些历史影子。如果把传说中的炎帝及其著名的后裔联系起来看,可能理出上古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姓,咎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代黄帝,并曾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泊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传说中的炎帝世系,似乎秀完整,但难以尽信。由于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他们间的历史联系,故录发备考。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77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贡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裔胄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据记载引录如下: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这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有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骨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器,术器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王爷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恰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先龙玄氏,为乞姓,今西南少数民族有以乞为族名才(如仡佬、革、仡佤、仡尤——瑶族、仡熊——功族等),皆其支裔;玄氏后代即为氏、苻氏、杨氏、羌氏。州生焦、许。焦有焦氏、谯氏;许之后有许、叔、函、礼、容成、锡我、买、止、文、苴、苴人等氏。吕之后为吕氏、甫氏、旅氏和吕尚。旅氏衍生出李氏。
吕尚即姜子牙,建齐国。其后为齐氏、井氏、章、牙氏、尚氏、吕相氏、丁氏。章之后,为章氏、章仇、鄣、申章、赤章、赤张。
《万姓统谱》引《史舜纪》载:“齐,姜姓,亦吕,其后为隰、为望、为尚、为醒为懿、为厉、为孝、为崔、为庆、为贺、为卢、为棠、为檀、为丘、为高、为柴、为骆、为左、为将具、为子旗、为子乾、为子工、为子泉、为了襄、为子雅、为子尾、为大陆、为雍、为东郭、为於陵。”可见其由一姓传衍出的氏号之多。
另据载,配氏之后,更衍生出100来个族姓,后裔分布也是更加广泛。如:百里、西乞、白乙、佘丘、蛇丘、且丘、闾丘、咸丘、籍丘、梁丘、廪丘、卢蒲、艾、剧、檀、高堂、灌檀、禚、崔、移、若、丁若、陆、大陆、将其、东门、东宫、西宫、南史、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丙、邴、子囊、公咎、公牵、祭公、仲长、诸儿、土强、乐、利、齐季、子旗、子功、子公、子泉、子乾、公旗、翰公、子雅、子尾、雍门、子剡、卢、隰、茶、骆、明、弦、旗、灵、彦、恒、亘、威、盖、铎、子牵、捷、青、营、柯、析、王、角、丘、左、湃、国、晏、宾、平、纪、癸、柴、庆、贺、苑、掌、高、望、绍、汲等。故炎帝氏族与贡帝氏族的主干。今天的全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都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炎黄血统的裔胄。

帝族迁徙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妾为姓,这陷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家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成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火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分联盟的首领。故《礼记·月令》说:“南方日炎天,其帝炎帝。”今湖北随县厉乡有神农氏遗迹的传说,这应是炎帝系南迁部落所遗下的踪迹。如《后汉书·郡国志》日:“炎帝神农氏,葬长沙”。《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罗苹注日:“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可见,炎帝族裔有部分南迁到湖南,聚族而居,死后还有氏族成员的丛葬公墓。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尚渭水、黄河缶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如崔、卢、谢、许、紫、高、国、封、庆、贺、纪、吕、焦、墨、齐、丘、申、殳、晏、岳、东郭等,常驻见的有20余姓,其渊源皆出于(姜姓)炎帝。
总之,就姓氏源流发展的总体而言,炎帝后裔的流传衍播,脉络清楚,次序井然。他们遗传至今的后裔血脉,绝大多数可以比较清楚的假溯到炎帝的当初世系。这在我国,的确同黄帝世系一般,如瓜引蔓,条分缕析,绵延不绝,是世界民族发展史上奇观。

附:
齐国君主世系图
姜太公 丁公(吕及) 乙公(得) 癸公(慈母)
(1世) (2世) (3世) (4世)
哀公(不辰,约生于公元前954年)

胡公(静,周夷王时徙都薄姑)

献公(山) 武公(寿) 厉公(无忌) 文公(赤)
(5世) (6世)界观 (公元前824-前 (公元前815-前
814年) 804年)
(7世) (8世)
成公(脱) 庄公(购) 僖公(禄甫)
——(公元前804——公元前794——(公元前730—前698年)
~前795年) ~前713年) 高奚(约生于公元前740年)
(11世)
——襄公(诸儿)(公元前697~前686年)
桓公(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
(12世)
孝公(昭)
——(公元前642~前633年)
(13世)

昭公(潘)
(公元前632年)
(14世)

懿公(商人) 庄公(光)
(公元前613~——(公元前553~
前609年) 前548年)
(15世)
——景公(杵)
(公元前547~——(公元前488~——
前490年) 前485年)
(16世) (17世)

franky 发表于 2005-7-10 00:01:17

各地宗谱所记载各部落之间的辈序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炎帝至黄帝政权的建立(公元前3217年~前2697年。共520年)
  ◆2003年4月7日,央视国际播放了对现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历史学家何光岳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专访。据何光岳考证:
  炎帝神农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宝鸡境内,称帝从第二代始,其后裔后来迁徙四方。湖北随州为炎帝神农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称炎帝烈山氏、连山氏)部落的迁徙地;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炎帝神农氏共八代。
  平均每代65年。
  ◆《帝王世纪》:
  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
  共八代,530年。平均每代66.25年。
  ◆《山海经》:
  帝轨→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衰(炎居)→节并→戏器→祝融(缙云氏)
  共十代,平均每代52年。
  ◆《吕氏春秋》:
  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
  平均每代30.59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衷→帝莖→帝戏→榆罔→帝器→祝融
  共十二代,平均每代43.33年。
  ◆浙江温州章均垟《章氏宗谱》:
  女登感神农而生炎帝曰石年,……炎帝之始在位140年,传十八世为帝。十世榆罔崩于长沙之茶乡(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
  平均每代28.89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明→帝来→帝哀→帝克→榆罔→缙云氏
  共十三代,平均每代40年。
  ◆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名→帝来→帝衰→帝克→帝榆罔→(缺八世)→缙云氏
  共二十一代,平均每代24.76年。
  ◆广西钦州《章氏族谱》:
  炎帝神农氏→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耒→帝衷→节莖→帝戏→帝器→祝融
  共十一代,平均每代47.27年。
  ◆台湾李文章《炎帝神农氏的传说》:
  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
  共八代,平均每代65年。
  从以上记载看来,章均垟和前阳的说法比较接近真实的代数,可惜章均垟没有记录具体的代数,而前阳中间又缺了八代。各籍所列人名也不尽相同:临魁、临、魁当为一人,即临魁;明、名当为明;真、直、宜当为直;哀、衰、衷当为衰;来、耒当为来;节莖、莖当为节莖;戏、器、戏器可能为两代,即戏和器;嵬可能为轨的异体,即石年;鳌可能不存在。
  祝融以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炎黄两部落的结合成为中原各族的主干,故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有史以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被视为华夏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当今世界天下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
  炎、黄二帝不仅赋予了我们的生命,还是生存、发展的源头,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尊崇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以养我、育我的生命之基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使祖先与生命同在,文化与生活共存。
  二、黄帝建立政权至姜太公吕尚(公元前2697年~前1027年。共1670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缙云氏→共工→四岳→吕侯伯夷→珏→发→翻→衍→达→食我→臧孙→逄公伯陵→逢公→吕氏→太公望
  共十五代,平均每代111.3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祝融→术器→勾龙→垂(共工)→伯夷(四岳)→吕侯壤→吕侯发→吕侯→吕侯衍→吕侯远→吕侯我食→吕侯孙藏→吕侯伯陵→吕尚
  共十四代,平均每代119.29年。
  ◆台湾李文章《炎帝神农氏的传说》:
  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誇父→垂→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承先→荣→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齐)太公
  共四十七代,平均每代35.53年。
    ◆《山海经》:
  祝融(缙云氏)→共工→句龙→后土→信→夸父→垂→伯夷(封为吕侯)……。
  ◆香港章骏明提供泰国谢其昌珍藏的《谢世族谱》:
  垂→伯夷
    │
    伯常
    │
    伯益→若木→费昌→房→仁昌→天英→珪→敏→豹→谦→澄→晔→宇→清→宝→宽→典→明→车→能→宏→瑞→倚→拜→世长→恭→祥若→范→箨→安世→忠贞→绍良→庵年→卿→渰→彦→筠生→吕尚
  接《山海经》共四十五代,平均每代37.11年。
  这段时期,可供参考的资料更少,各地宗谱记载的也都不同。从历史上看,这一阶段是五帝辉煌时期。炎帝世系的人物,仅共工、四岳、伯夷等少数几人,在尧、舜时代分别辅助过鲧、禹治水而被载入史册。特别是伯夷,在舜帝时代辅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帝即位后,赐伯夷恢复姜姓,并封为吕侯。
  所列人名:食我、我食当为食我;臧孙、孙藏当为臧孙;勾龙、句龙当为勾龙;誇父、夸父当为誇父。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那时,“姓”表示母系血统,代表正统。“氏”是各部落之间的区分,王公贵族才可以拥有,而平民、奴隶只能有名不可有氏,更不允许有姓。氏可以随封地、居住地的变迁而更改,姓却是至高无上不容更改。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隋、唐及至今,氏即指姓。
  黄帝政权建立,炎帝部落已非正统,自然就失去了“姜”姓,但炎帝毕竟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所以炎帝后裔以共工氏、勾龙氏……等所称。
  在黄帝时代,炎帝后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黄帝时代的尧、舜时期,共工、伯夷两代为水官,分别辅鲧、禹治水功高,至伯夷佐大禹治水功成,终于复赐姜姓,并封邑于吕城,世代为侯,后人以吕为氏,进入姜姓吕氏时期。
  三、姜太公吕尚至立姓始祖章韅(公元前1027年~前664年。共363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太公望→齐候伋→隐→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靖公(世为齐附庸)→康公→桓公
→平公→厉公→世子伟→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之)
       │                  │
       武候→定候              章韅(因兄亡邑,去邑自立章姓)
  共十六代,平均每代22.69年。
  ◆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
  吕望太公→齐候吕及
       │
       吕隐→靖公→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康公→桓公→平公→万公→
太子伟→定公→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之)
│                     │
武候                    章韅(因兄亡邑,去邑自立章姓)
  共十六代,平均每代22.69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吕尚→丁公(吕级)→乙公(得)(传32侯,至21世康公(贷)于公元前379年为田氏所并)
           │
           穆公(处)(封於鄣国)→靖公→康公→植公→平公→厉公→太子伟→
定公→隐公→缪公

闵公→懿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韅公(因失国,去邑为章)
  共十二代,平均每代30.25年。
  ◆浙江温州章均垟《章氏宗谱》:齐太公历五传至桓公→子雍(受桓公封鄣)→王丕(宜公)→让→景武→无终→嘉→宝庆→遵→懋→裁→琦→成子→莫益→邑→瑞立(因被田齐所灭而去邑为章姓)
  共二十一代,平均每代17.29年。
  这段时期,多来自各地宗谱。惟章均垟与众不同:受封于鄣是“子雍”而非“虎”;去邑为章是“瑞立”而非“韅”;历代人名也完全不同于其他各谱。《苍南章氏史志》记穆公名为“处”而非“虎”,可能是笔误。
  所列人名:齐候伋、齐候吕及、丁公吕级,其名当为伋;桓公、植公当为植公;厉公、万公当为厉公。
  在查阅各地宗谱资料中,发现对上古时期的一些称谓上显得比较乱。经反复参照比对,找到如下规律,望我族后人在引用此段时期资料时,务必注意,以免别族耻笑。
  炎黄时期,统治集团称“部族”或“氏”,如:炎帝部族、黄帝部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黄帝轩辕氏,这里的“氏”既是一个集团的标志,也是一个具体人物的氏号。集团领袖称“帝”,如:炎帝、黄帝、顓頊帝、喾帝、尧帝、舜帝。
  夏、商、周及以后,统治集团称“朝”,如: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集团领袖称“帝”,如:禹帝。
  商、周朝集团领袖称“王”,如: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
  夏、商时期的封地称“邑”,封地统治者称“侯”。如:伯夷封邑于吕,故其及以后继位者均称“吕侯”。
  周时期的封地称“国”,封地统治者称“公”。如:吕尚封于齐国,号齐太公、吕虎封于鄣国,号穆公,其后继位者均另立新号。“公”在姓名前,表示其位,一国不能有二公,有些族谱在鄣国太子伟后并列二公,肯定有误。“公”在姓名后,是对其人的尊称,凡年长者、有威望者均可加“公”。
  战国时期领袖称“王”;秦朝及以后称“皇”,基本取消封地。以后虽有个别封地,其特性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一般在边陲少数民族的驻地,封地头领称“王”。

franky 发表于 2005-7-10 00:14:50

炎帝世袭
熊国君 少典 熊国君少典,妃有娇氏女登,生二子:魁傀、勖其。
一世 魁傀 少典长子又名石年,即炎帝支系一世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纳莽氏女为妃,前3217年甲申年位,葬于陕西宝鸡天台山,后迁陵于常羊山。
二世 临魁 魁傀之子,在位八十年。
三世 帝 临魁之子,在位六十年。
四世 帝明 帝之子,在位四十九年,迁徙地湖北随州。
五世 帝宜 帝明之子,在位四十五年。
六世 帝来 帝宜之子,在位四十八年。
七世 帝里 帝来之子,在位四十三年。
八世 帝茎 帝里之子,在位五十八年。
九世 榆惘 帝茎之子,在位五十五年,葬于湖南炎陵县,生前与黄帝支系融合,前2697年甲子年,让位于少典次子勖其的十世裔孙轩辕黄帝。
十世 名 榆惘之兄戏生。
十一世 祝融 名之子,是黄帝司徒。
十二世 术器 祝融之子。
十三世 雷 术器之子。
十四世 四岳 雷之子。
十五世 句龙 四岳之子。
十六世 信 句龙之子。
十七世 夸父 信之子。
十八世 垂工 夸父之子,也叫共工。伯夷二代辅大禹治水有功。因源于炎帝之后,共工复赐姜姓。大禹治水功成,伯夷功高,被封邑于吕城,后人以“吕”为氏。
十九世 伯夷 垂工之子。
二十世 吕侯壤 伯夷之子。
二十一世 吕侯发 吕侯壤之子。
二十二世 吕侯 吕侯发之子。
二十三世 吕侯衍 吕侯之子。
二十四世 吕侯远 吕侯衍之子。
二十五世 吕侯我食 吕侯远之子。
二十六世 吕侯伯陵 吕侯我食之子。
二十七世 吕侯孙藏 吕侯伯陵之子。
二十八世 姜太公 吕侯孙藏之子—姜太公吕尚,前1027年助武王伐纣,封于齐,称齐太公


炎帝,姜姓,号烈山氏,一号历山氏,父少典氏、母女登,始教民稼穑,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是有熊国君少典长子,共国在今河南新郑市一带。因炎帝(牛头人身)相貌丑陋奇异,不为少典国君所喜,遂将炎帝置于姜水之滨,少典氏自己偕妃附宝及黄帝居于姬水之滨。
宝鸡名胜天台山,有神农遗迹和传说。天台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寝殿已湮没,柱础石、墙垣基础还历历在目,汉白玉“骨床”依旧嵌在寝堂殿址中央,传说神农上天台山,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食了“火焰子”(俗称“断肠草”),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就地安葬于莲花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elltour

[ Last edited by franky on 2005-7-10 at 00:16 ]

franky 发表于 2005-7-11 00:40:16

Posted by shlzy at 2005-7-3 12:44

       杜姓是我国当代新“百家姓”中第53大姓。杜氏,亦曰唐杜氏,出自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虞,乃迁 ...


十分感谢您的资料。同时,不知你还能否提供杜氏宋时从江西——梅县——长乐(五华)——永安(紫金)的迁居氏族资料。我现在家里正在搞家谱。

得人畏 发表于 2005-7-11 13:37:37

请问童姓是怎么来的?

shlzy 发表于 2005-7-11 18:54:12

童姓始祖是远古颛顼帝之子考童。《元和姓纂》云:“颛顼生考童,考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亦云:“童氏,颛帝生考童,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dazongshi 发表于 2005-7-11 22:52:17

系古公亶父

monica 发表于 2005-7-13 18:44:53

终于找到组织了.........我不会查族谱啊......一点也不会.....但是很想知道......就来学习了.....

lanlan 发表于 2005-7-13 21:43:07

您好

lanlan 发表于 2005-7-13 21:53:59

寻找在山东的蓝家人

在帖子上看到很多蓝家人的留言,甚慰.但是现在家住山东的却留言很少,又感到有些遗憾,所以借此栏目寻找山东的蓝家人,请回复.

ljh 发表于 2005-7-15 17:26:47

请教:姓林的。

shlzy 发表于 2005-7-17 09:02:19

林姓早有发过,你自己查查,对不起

adanz 发表于 2005-7-24 23:26:48

请教:姓钟的,谢谢了!

TENGSENG 发表于 2005-7-25 14:45:40

※嘉应客家黄氏

※嘉应客家黄氏

    嘉应州(即今广东省东部的梅州市地区)是客家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聚居地,也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据黄氏族谱记载,嘉应客家黄氏是宁化客家黄氏的一个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又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时人(一说元朝人),原籍福建宁化县石壁,为黄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史称黄僚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公元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后来任职期满,告老还乡,本欲归宁化,途经嘉应时,因爱这里山清水秀,遂卜居于此,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的事迹,见载于《嘉应州志》,史称"黄堂先生"。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隆,子孙蕃昌,成为当地望族。因此,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为始祖神。

    谱称黄僚娶妻周氏,生有4个儿子:庆吉、庆华、庆荣、庆寿。黄僚的子孙,又支分广东各地。其中,次子黄庆华,徙居龙川县,生二子:日元、日享,日元次子司立徙居海丰,黄日享一支则迁至和平县立业开基;黄僚第四子黄庆寿,生子黄白明与黄千一郎二人。其子黄日明,字起所,又徙居四川安县,生四子:南用、南明、南振、南兰。其中黄南用生子黄国贤,黄国贤再生五个儿子:均名、均仲、均显、均耀、均荣。其中黄均耀一支又迁至广东兴宁县开基。

    黄僚长子黄庆吉,字廷政,官至朝议大夫判尚书武部员外郎,谥忠庄。宋末鼎革后,黄庆吉晦迹仕途,辞官不做,隐居镇平(今广东蕉岭县)石窟,他的家族遂由梅州迁至于此。谱称黄庆吉娶妻吴氏,生二子: 日新、日升。他们的后裔又极为兴盛不衰,散处岭南粤省各地。其中,次子黄日升,娶妻许氏,生六子:长子黄文玉、次子黄文善徙居惠州龙川渡头两口塘立籍;三子黄文富、四子黄文政徙居广东和平县;五子黄文通、六子黄文达则支分沿山口。

    黄庆吉的长子黄日新的后裔则更加兴盛。据谱载,黄日新娶妻李氏、陈氏,生了四个儿子:文质、文焕、文贤、文宝。《客家姓氏渊源》所收录的黄氏族谱,详细地记载了黄文质、黄文焕、黄文宝三大支客家黄氏后裔的详细情况。兹参照他谱介绍如下:

    长子黄文质,名兴,举人出身,娶妻刘氏,生五子:伯敬、伯养、伯朝、伯胡、伯明。其中,第二子黄伯朝,号仲城,官任浙江山阴知县,生一子黄以伦,后迁至四川发迹;第四子黄伯胡一支,也徙往四川。兄弟四房中,又以长房黄伯敬最旺。黄伯敬,名礼,号仲海,官任桂阳府通判,拜中顺大夫,谥俊卿贤哲,居梅州西洋。他又生四子:宗彝、昭彝、穆彝、贵彝。其中,老二黄昭彝,名和,岁贡生,官任饶平县学训导,生良庆、善庆、长庆、显庆4个儿子,后裔分居广东惠州、兴宁等处,而黄长庆又生二子:长子黄汝泰,徙居福建,次子黄汝昌,移居潮州。

    黄伯敬长子黄宗彝,虽未涉官场,但积善行义,名闻乡里,人称徵士,后以子孙贵,诰封为中宪大夫。黄宗彝生四子:应昌、应盛、应奇、应荣。黄应昌,名詹五,号唯英,廪生出身,诰赠文林郎,生子三人:黄遂、黄璋、黄琚,创业于梅州五里亭,后又支分平远坝头、东石、福建古田等处。黄应盛,名德宣,号鸣英,副榜进士,诰赠文林郎,后裔迁居松树坪及蕉岭等处。黄应奇,名榜,号烘星,生四子,分徙各地:老大黄仁,居福建武平县;老二黄道,居河源县城内;老三黄义,徙福建永安;老四黄德,迁广东长乐县。黄应荣,名耀,号满国,亦生三子:老大黄集盛,居连平;老二黄道盛,居潮州;老三黄德盛,居惠州。
黄伯敬第三子黄穆彝生3个儿子:应隆、应兴、应远,他们的子孙又分居各地。黄应隆生三子:长子黄云从,居大埔县石坑;老二黄云缉,居大埔县城;老三黄云缥,徙居江西长宁县。伯敬次子黄应兴的两个儿子,老大黄云开居长乐县大都,老二黄云章一支分居广州。
黄日新的第二子黄文焕,名发。相传他这一房子孙有一个特点,即正月初一食食素。黄文焕娶妻李氏,生一子黄叔,也作淑敬,字均福,诰赠文林郎,居镇平。黄叔生了四个儿子:秩彝、德彝、祖彝、子彝。长子黄秩彝,生子继受、宏伦,后裔世居镇平县樟坑子;三子黄祖彝,生子黄荀孙,后代居镇平沙尾;四子黄子彝,字德宣,官任江西万安县尹。在兄弟四人中,以老二黄德彝一支最显。
黄德彝,号佐才,官任龙溪县尹,有三子:伯一、伯六、伯九。长子黄伯一,官至翰林院侍讲,使门楣大显,又生三子:老大黄震卿,字道享,官任梅州仓大使,后裔居水南;老二黄诚轩,字道泰,号文兴,居河田;老幺黄延秀。黄德彝次子黄伯六,居镇平五子湖;幼子黄伯九,居东河岭,生二子:兰卿、礼卿,黄礼卿一支,又徙居大立。黄日新的第四子黄文宝,娶妻梁氏,生三子:种敬、仲恭、仲信。长子黄促敬又生四子:本彝、善彝、仕彝,其中黄本彝又分支石窟寨背,黄仕彝后裔则徙居蕉岭县城西下的黄村。文宝次子黄种恭也生三子:旺彝、兴彝、宣彝,其中黄兴彝后世居蕉岭县程官部。
从上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客家黄氏族姓,具有极强生命力和向外开拓精神。点,即正月初一食食素。黄文焕娶妻李氏,生一子黄叔,也作淑敬,字均福,诰赠文林郎,居镇平。黄叔生了四个儿子:秩彝、德彝、祖彝、子彝。长子黄秩彝,生子继受、宏伦,后裔世居镇平县樟坑子;三子黄祖彝,生子黄荀孙,后代居镇平沙尾;四子黄子彝,字德宣,官任江西万安县尹。在兄弟四人中,以老二黄德彝一支最显。
黄德彝,号佐才,官任龙溪县尹,有三子:伯一、伯六、伯九。长子黄伯一,官至翰林院侍讲,使门楣大显,又生三子:老大黄震卿,字道享,官任梅州仓大使,后裔居水南;老二黄诚轩,字道泰,号文兴,居河田;老幺黄延秀。黄德彝次子黄伯六,居镇平五子湖;幼子黄伯九,居东河岭,生二子:兰卿、礼卿,黄礼卿一支,又徙居大立。黄日新的第四子黄文宝,娶妻梁氏,生三子:种敬、仲恭、仲信。长子黄促敬又生四子:本彝、善彝、仕彝,其中黄本彝又分支石窟寨背,黄仕彝后裔则徙居蕉岭县城西下的黄村。文宝次子黄种恭也生三子:旺彝、兴彝、宣彝,其中黄兴彝后世居蕉岭县程官部。

TENGSENG 发表于 2005-7-25 14:48:31

※宁化客家黄氏的发展

※宁化客家黄氏的发展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优秀的人群共同体。它是两晋至宋代时期南迁闽粤赣交界地带的中原汉族移民长期集居于此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客家人以其刻苦耐劳、刚强弘毅、辛勤创业、团结奋斗和勇于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而闻名于世。客家黄氏又以其人文蔚起、英才辈出、忠孝传家和最富于向外开拓精神而成为全世界客家人中最重要、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支裔,它的始祖是黄氏。
    a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古属汀州府,这是绝大多数客家人的最初落脚地,是客家的摇篮和祖地。据多种黄氏族谱记载,宁化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又名黄宁,或作黄朝化,均因他所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字惟枋,号从章,生于五代后梁酉年(公元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黄化即率领本房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
据宝安坪山谱,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也多有在闽粤做官者,因而闽、粤二省黄化的子孙极为兴盛。黄化因此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即著名的"宁化公"。
    黄化的配匹与子女,各谱所记姓名与人数多不相同,综合各种黄氏家乘,我们得知宁化客家黄氏始祖黄化共生三子:长子黄道,又名黄潜盛,或误作黄潜善,也作黄汉善,号万四郎;次子黄迪,又名黄祐华,也作黄汉祐号万五郎;三子黄逵,又名黄孝杰,也作黄汉孝,号万六郎。
谱称黄化三子均有功名,长子黄潜盛是进士出身,后辞官不做,隐居斧光坎。次子黄佑华官封承事郎,因官迁居武溪。老三黄孝杰,官封保义副尉,留居宁化石壁村。
据潮州谱载,黄化长子黄潜盛,娶妻吴氏,生子二人:文、武。长子黄文,妣曾氏,又生二子:长子黄省察、次子黄观察。黄省察娶妻张氏,子二:长子黄仁,号十三郎;次子黄义,号廿三郎。黄仁之妻曾氏、继妻李氏,各生一子:长子黄龙、次子黄云明。其中,次子黄云明,宋朝进士,官至尚书。长子黄龙,字潜善,据谱说就是南宋初年的大臣黄潜善。谱称黄潜善是进士出身,官至广州刺史、拜尚书左仆射、知河间府,最后官至左丞相。后受命守扬州,因兵败被贬梅州(今广东梅州市)。福建宁化黄氏一支,至黄潜善时臻于极盛,黄公望《醉儒》。在画史上,黄公望被推为"四家之冠",此画层峦叠嶂,杂木长松,构图繁复,笔法简洁,烟云流润,气势雄浑,是黄公望自创的线峰山水的代表作。
    成为当时整个黄姓中最显赫尊贵的家族(但在宋王庭挂为黄潜善之子黄丕所作《故右朝奉郎通判筠州黄公墓志铭》中,所记黄潜善祖孙五代人的世系名字,无一与族谱相合。因而族谱是否有误,尚待进一步考证)。
据潮州谱与宝安谱,黄潜善娶妻梁氏,继配危氏,共生9个优秀的儿子。后来大概因黄潜善落难遭灾,子孙为避难又分居各地。黄潜善九子的后裔备极兴隆,因而尊称其祖黄潜善为"九子公"。他的9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黄九昌,任汀州府推官之职,仍居宁化,娶妻何氏,又生五子:永、世、德、泽、全。长子黄永,创居南海,分派清远、增城、花县、四会、封川、新兴、开建、高要、鹤山等处。次子黄世,创居南海,分派新安、东莞,又分派琼州、文昌、会同、乐会、化州、临高、担州、崖州、安定等处。三子黄德,创居长汀,分派龙岩、宁洋、上杭、武平、连城、永定;长子黄凤溪于元末明初,由福建甫田迁居朝阳直浦都,后创居揭阳渔朝都广美(港尾)乡,11代孙黄奇遇,登崇桢元年(1628年)进士,潮州后七贤之一。四子黄泽,创居石城清流,分派武平、宁都、抚州、新城、沪溪、宜黄,又分派会昌、瑞金、长宁、安远等处。五子黄全,创居江州建宁、上杭、永定,分派化卅、茂名、电白、信宜、吴川、石城、闽县;六子黄干,字直卿,号勉斋,创居闽县,官至安太知府,有善政,民称"黄父",是朱熹女婿,为理学大儒,从祀圣庙。子孙昌盛,分派金丰、沪溪,高要、揭阳等处。孙黄洌井,由泉经漳至潮,居苏湾都南沙寨,分派海邑、沙头、樟林。海阳孚中乡立为始祖,17世孙黄仁勇,登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武状元,官头等侍卫,福建金门中军游击。裔孙黄文田历任民国虎门要塞司令、两广江防司令等职,发明特种鱼雷,出席海牙国际法庭,因英舰撞我舰事,争讼获胜,抗战后解甲归田。曾孙黄宗太,分派饶城西门及凤凰松柏下、汉塘等处。裔孙黄国勋创办泰昌茶庄于东南亚、香港等处,为饶平华侨巨富,曾乎民国十九年投标饶城总爷衙官地一万三千七百银元,创办私立炽昌学校(后改新名),并置校产近百亩,共费银洋十六万多元,至1952年政府接收止。
次子黄久隆,也见于台湾黄氏族谱。黄久哆居宁化,妣祁氏,官泉州广德参军。又生三个儿子:长子黄江,创居晋江,分派南靖、将乐、太宁,又分派德清、广宁等处。次子黄元,创居建宁,漳浦平和,分派政和,又分派崇安、建阳、顺昌等处。三子黄诏全,创居漳平,分派诏安、潮州、揭阳、饶平、径口、潮阳。裔孙黄靖,清初平贼有功,至祖封为大总戎。裔孙黄世桓袭荫,官至南澳总兵,分派潮阳石壁等处。
三子黄久茂,创居漳州诏安二都小篆社伯公前,官兴化别驾,妣邓氏,生五子:长子黄然,创居浦田仙游,分派侯官,又分派古田,屏南等处。次子黄就,创居南安,分派惠安、安溪、福清、春乐等处,又分派饶平水帽(今钱东紫云乡)。三子黄中,创居晋江,分派同安、长泰、南靖、德化等处。四子黄泉溪,创居浦田,分派泉州客巷石狮巷。五子黄成立,创居永福,夕派罗源,又分派惠来、揭阳、澄淘、甫田。裔孙黄仲元,号四如,理学大儒,从祀圣庙,子孙分派太安、上水、海丰等处。
四子黄久盛,创居汀州、归化、宁化,妣胡氏,生二子:长子黄廷,分派宁化、邵武,又分派海阳、饶平黄金塘、大埔枫朗、湖宁、沐教、丰顺、普宁等处。次子黄朝,创居永定,分派饶平营前,平和大坪、下寨,诏安绣振、漳浦铜山。裔孙黄道周,登天启进士,钦点翰林院,官至内阁大学士,崇祯时殉国,追赠理学儒宗,清道光五年谕旨从祀圣庙,遗有重修家谱,并排辈序八句,子孙昌盛,营前裔孙解元黄奠邦,与漳和裔孙榜眼黄国梁同增修家谱,流传闽粤各地。
五子黄久美,创居龙溪,分派福安、浦城、海澄等处,官漳典机务。妣何氏,生有四子:长子黄章,创居龙溪、福安、浦城。次子黄文,创居大田、闽清、沙县、永福等处,分派澄海、惠来、揭阳、霞浦。三子黄仁,创居长泰,分派潮州、普宁,又分派龙门、从化、仁化、翁源、乳源、高明、安定等处。四子黄义,创居平和,分派德化、饶平、诏安秀岭。裔孙黄梧,平郑家有大功,清世祖敕封一等海澄公,子黄芳度,救驾有大功,清圣祖追封黄梧为忠武王,子孙世袭公爵。孙黄土简,袭荫官升广东省水陆提督军门,重修家谱,子孙昌盛。
六子黄久善,创居汀州、梅州,举孝廉、未出仕,妣宋氏,有二子:长子黄伯,字海龙,举孝廉,由汀州宁化迁惠州永安县中镇洋头,分派顺居,甘竹、归善、博罗、龙洲鹤树下欧、江竹背等处,又分派潮州、潮阳、海阳长美桥等处。次子黄僚,字海虎,号良臣,登进士,官至节度使参政,创居梅州,分派镇平、平远、连州、连平、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澄海、潮阳,又分派开平、肇庆等处。子孙昌盛。
七子黄久安,创居汀州宁化石壁村,妣骆氏,生二子:长子黄建饶,创居广东海阳元歌都道颉乡,后代立为始祖。分派程乡(梅州),广州、北京、台湾、揭阳、海阳、澄海等处。子孙繁昌荣发。次子黄敦,分派程乡(梅州)、普宁,又分派和平、惠来、澄海、丰顺。子孙昌盛。
八子黄久康,创居汀州、上杭、永定、饶平。知贡生,官循州别驾,妣何氏,生三子:长子黄循州,创居连州归善,分派长乐、丰顺、海丰、揭阳等处,又分派琼州、陵水、感恩、万州、澄迈等处。次子黄遂立,创居连州归善,支分博罗、兴宁、丰顺,又分派惠州、永安、惠来、揭阳、潮阳、澄海等处。孙黄斐登进士,官至节度使参军。第7代孙黄天佑、黄伯虎、居仁、周先、爱雷,叔侄同登建炎丁未(1127年)进士。黄居仁官至枢密使,派下子孙历元明二朝,科甲独盛。分派新会、香山、南海、番禺、顺德、普宁、曲江、乐昌等地。顺德裔孙黄仕俊,登万历丁未(1607年)状元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赐谥文裕,修遗家谱及有训传世,子孙昌盛。三子黄祺潭,创居饶平东界大埕乡,裔孙黄琮登明万历戊戌(1588年)进士,授大理院评事,治狱有方,累官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告老归家后,定居潮州城,主建东津堤,急水塔等,每月朔望施米济贫,寿89岁。亲弟黄锦登天启壬戍(1622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三次推辞人阁,后奔母丧,建尚书府于潮州城,晚年专心诗词书法达20年,寿83岁。又分支黄冈东门处。
九子黄久兴,创居惠州归善(今广东惠阳)。妣沈氏,生二子:长子黄果,分派长乐,双分派海丰、揭阳、陆丰、博罗,又分派兴宁、永安、惠来、长宁。裔孙黄文,素有德性,忠孝双全,分派连州、高州、广州、南诏、中正、石溪、惠州、嘉应、罗定、东宁、西宁、阳山、连山等处,子孙昌盛。次子黄吾,在饶平黄岗余家承嗣,元赐进士,官至河南节度使,分派南雄、绍兴、海康、遂溪、徐闻、合浦、钦州、灵山、英德等处。
又据《客家流迁中徙居宁化播衍各地的部分姓氏》一文记载,黄化传至第四世有黄大源、黄大本二兄弟。兄黄大源徙居福建上杭县胜运里,弟黄大本移居福建永定。嗣后,子孙又支分广州、香山、东莞、大埔、饶平等地。
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