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anker305

闽、粤、赣蓝姓源流初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21: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antianming at 2005-10-30 02:02
明洪武“蓝狱“后,是否有一部分人改姓。到什么时间才改过来?

又是“蓝玉”遭诛,蓝人改姓的传说?

又听说有蓝人改族?

民族划分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朱元璋有这样的智慧识别汉畲?唯有我太祖能!

且“蓝玉”为回人,与汉畲都不搭边。

此等谣传,可休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9 1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蓝姓

我家是蓝姓(由于简化将蓝写成兰字,家族聚集地几千人,家谱流传三百多年,属于迁徙入豫。宗祠在文革被毁,家族共五个门头。我属于五门头振字派)聚集地90%都姓蓝(兰)家族每年祭祀祖先。由于在上海很少回家所以很多事情了解不多。但是家里人都称兰为简化字所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9 1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姓钟,是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人氏。(早天五六代以前听说我们那是由兴国县埠头乡迁上来的)本人对家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我家族的字辈是怎样的。本人是“为”字辈,我父亲是“有”字辈,我爷爷是“定“字辈,我太公(爷爷的爸爸)是”新“字辈。
即“新”、“定”、“有”、“为”。
只知道这些,有谁知道我们家族的字辈是怎么样。小弟在此多谢了!!
如有知道者请回复。也可加本人QQ:182522160、369905919。
再次感谢,紧紧握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14: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我广东增城市朱村镇蓝姓人士,我们的族人应该是从你们那边迁徙过来的,现在属于客家人.XXHLZR@163.COM.联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14: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百分之九十是蔡姓人,过万人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14: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现我族人才有两百人左右,姓蓝,汉族.蓝姓人在中国的姓氏排行中处在那一位,有人可告知吗??

[ Last edited by lanzhijian on 2006-3-27 at 14:2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龙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第二章
  蓝氏族谱民国誊写本(2005年翻印版)

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二月二十日○
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三台县南路女土乡地名侯家沟庙子湾,誊于蓝春发之宅内,侯仁星抄。

汝南源流

蓝氏历代宗源

国太史经筵讲,官古○,书于金精山房。

(始祖蓝昌奇)。神农皇帝,来【注:到】二世,三(世),产育不全。
帝初开市,商贾贸易,制耒耜永,强其风上,粮食虽兴,颇有丰荒之处,莫接赈济之,方至帝世始以○,通天下之商贾,聚天下之货物,○○○○○,得便而用之,自此始也。阴阳已判,世间禾季,(丰)荒不测,帝位方通,商贾代代,民效古风。
帝榆本世,古无定姓,呼唤失宜。帝因姓(生)子,以蓝赐之,制为定额,万古钦依。   
(盘)自开辟以来,人无定姓,官无定爵。○○帝通,空桑之中,有熊国君,贡秀一株,值后宫降一(子),帝欢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昌奇。
火旺公,(盖)炎帝时以火纪官,犹今爵级者也。古天○○,赐姓是初为,古今相承不外求,圣旨已传,蓝(氏)千秋,蓝万载,永钦依。
昌奇在世,受姓膺爵,君命是从,嗣续永远,蕃昌无昌,绵绵不息,日月同终者,君父赐姓,取名秉兴,从其父所主。
(盖)我昌奇,(膺)承父赐蓝作姓,即此制为定额不变,嗣续绵绵,(嗣)后子孙布列:冀、青、幽、梁、荆、豫、杨、雍、徐九州之。(蕃延)之盛,遍诸天下者,此公一人之所致也。【注:自古以来,人无固定姓氏,官无固定的头衔级别,很不好称呼。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诗曰:
受姓膺(爵封)汝南,根深蒂固实难堪;
一株结子传天下,府(府州州盛曰蓝)

徙江南(一世祖),(蓝)明德一世(第108世),蓝氏之先,多居冀,(唐)代流传,公为鼻祖,发轫【注:创】金陵,绵绵不替,(上古)祖代数之多,莫能序,疑记载。
今以唐(太宗天)授元(年)庚寅则天武后当国,【注: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年号为天授】自此,徙居江南,由豫州边地而迁(建)康【注:今南京市】居之今上元县。
诗曰:
(宦游卜宅居金陵,虎居龙蟠气象新);
(红尘)滚滚生豪杰,历代簪缨辉古今。

彩和公二世祖,道合乾坤,德弥宇宙,(顷刻篷)莱更斗宿,遗子嗣昌,流芳不朽。唐玄开元【注:公元713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公因谏帝荣宠,外戚言词颇切,直忤于权官国。遂即纳迁还官,履解印辞,归家学炼丹。功成潜隐终南山,修炼成功,白(日飞升),古今得称,大罗仙者,即公是也。
诗曰:
解印(辞归)学炼丹,成功白日上青天;
有子传芳无后虑,逍遥快乐五云端。

三世祖蓝仁,仙人遗迹体习俗异常,怀抱(经纶),(不)事王侯,隐耕种德,奕世其昌。唐开元二十五年【注:公元737年】(丁丑)(左相姚)崇因赈济,经公之舍,即下车相访,与论治国安民之策,上章于君,荐不就。
诗曰:
怀抱经纶隐岩前,野服芒鞋自安然;
出聘荐贤心似石,不思利禄享清闭。

四世祖蓝元隆,凿山营活,种粟止饥,夏葛冬裘,脱俗远非,善身自乐,隐者之辈。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公之友曰:杨绾、李泌者,自幼与公同砚席,及○○○,上章交荐,诏下安车,满轮徵聘,拜谏议大夫,(辞恩)不就,(赦)赐归耕。
诗曰:

文章迭荐沐君恩,丹(诏满轮)下九天;
殊想高父难屈就,辞官不仕于归耕。

五世祖蓝棣,医宗治祖,芳盛华陀,法灵神计,百病炼毛,溥济辞黎,心德日见。宪宗元和七年【注:公元812年】壬辰,左相李绎荐,医帝病,不(日)痊,拜太医院,遂辞,不受职,赏而归。
诗曰:
法灵神妙胜华陀,济人妙药不须多;
一丸能(活沉)疴病,海上仙方信不讹。

六世祖蓝成,务要稼穑,历世耕农,垦地种棉,御腊捍风,暖衣饱食,黎民咸宗。唐文宗开成四年末【注:公元839年】,公居江南,仿北方人,种(棉)作絮御寒,教谕居邻,时乏饥寒冻馁。
诗曰:
历世相传学种棉,弹棉作絮胜似毡;
腊到不妨霜雪冻,暖衣饱食逸林泉。

七世祖蓝安,文宗孔孟,武祖孙吴,才高志广,料量无虚,设策防贼,四境安居。唐禧宗乾(符)三年丙(申)【注:公元876年】关东黄巢【注:黄巢农民起义】作乱,盗贼蜂起,杀人如麻,血流漂杵。公始鸠合,议兵团营,劫寨设策,捍御一乡,安然不遭兵灾。
诗曰:
独善其身隐草庐,深(谋远虑)料无虚;
设预防兵无外盗,一方宁静得安居。

八世祖蓝宗训,黄巢已没,朱温复,天下纷纷公榷远遁,独善其身。唐昭宗光化元年【注:公元889年】,唐末群雄扰攘,各霸一方,朱温据汴梁,茂直入(长)安,世无宁日。公当料度,乱世方(兴未艾)不可息,即携家渡江,迁河洲之(定远)【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山洞而居。
诗曰:
乱辞离乡(眷河洲),山中别是一方天;
祥云封锁无人(到),晨露迷遮百鸟喧。
日永困眠藤作枕,深宵(独)起月灯明;
此间便是蓬莱境,何必桃源去(问仙)。

九世祖蓝昭,五季争强,生灵鱼肉。公预卜知,辟藏山谷,隐逸茅庐,讴歌鼓腹。晋天福元年【注:公元936年】丙申,各所诸节,恃强凌弱,吞占无休,民遭涂炭,公不得已,迁入万之石室隐藏。
自作诗曰:
僻居山谷隔红尘,帝历无颂岁莫寻;
洞(中)梅绽知春到,池内莲开识夏临。
目观游鹿茅林舞,时听飞禽远树声;
信是白云为锁钥,山间人世雨沉沉。

十世祖一俊公,烟尘已息,文运韦兴,宋皇【注: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宋朝纪元开启年号建隆】衔极,天下升平,公方踊跃笑出林。
前宋太祖(建)隆二年【注:公元961年】辛酉,天下稍宁,干戈已息,公之徒陈博先生,同列坐山列盘石之上,论及宋祖登基,二人拊掌大笑,曰民德其所,(真)天(子出,天下)定矣。公即离石室山而居,即今之淮临县是也。
自赋诗曰:
干戈已息罢烟尘,喜观清平宋室兴;
锐志举家离石室,安心携(卷)出山林。
廷乔偶禺淮临县,避市离归安乐(村);
构屋荒郊多有趣,惟图快乐值千金。

十一世祖蓝备,四海平安,岁无荒歉,冬无暴寒,黎民乐业,得趣(盘)桓。
大宋淳化元年【注:公元990年】庚(寅)雍熙盛世,久息烟火,四民各就其业,公抱王佐之才,怀经邦之略,犹思乐守田园而不仕。
自述诗曰:
休谒朝廷(学)种田,嚣嚣自乐水中天;
酿成美酒(毛)陶醉,木枕蓑衣卧月眠。

备公,即字乔子,升号明阳子,十二岁能诗文。相者曰:子有异骨,学士必相,学道必仙。乔曰:轩冕,非吾愿也,飞升耳。
仁宗朝举进士不第,隐于霍山【注:今安徽省霍山县】,云游七年,常吹铁笛,出丹一粒。黄金数斤,遗世且嘱,弟侄以承养,竟(不)知所之。
数年后,朝人吴子野忽遇于京师,时同买(瓜),子诣乔公【吴子野对乔公开玩笑说】曰:尘活,吾瓜当(啖)水中,遂溺之,须臾,见浮及水上,皆新(齿)迹。   
乔,后游洛阳,布衣百结,入酒店中,饮酒数(年),有飞云片片,飞仙鹤往往来空中,历历箫管声闻。永乐十三年【注:公元1022年】痒生【注:病死】,古来连、李选等来探于霍山。
见岩上额联云:
人间富贵如尘海, (虚)度春三二月花。
乡人李贵,奇往见,又见壁上诗云:
八表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
(墨)水未乾(干)贵奇往,见追之合前成一绝,此公之灵显处,如今本乡多生蓝者,其苗裔也。

(人间富贵如尘海,虚度春三二月花。
八表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

十二世祖蓝时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圣贤(创制),公心合于诸书之无愧。宋仁宗元年【注:公元1023年】癸卯太平日久,万姓咸亨,公常居于芦舍之旁,每日读书,常日悬云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立修齐治平之业。能行此四者,方为一端方之士也,其时名公英杰皆重之。
(自)咏诗曰:
结屋齐傍苦读书,悬针刺股效先儒;
日新月异惟时习,万轴牙签总不虚。
三箧五车皆览遍,一同理义总包符;
世人若问功名事,韫匮藏之待价沽。

十三世祖蓝章,春耕夏耨,秋收冬藏,效斯学足,三余任余所欲。宋神宗元丰元年【注:公元1078年】(戊午),国泰民安,春和咸稔,贤才在位,我公读父书,努力三余,养成经纶,腹隐平志,乐业锄耕,恒视功名如草芥,斯时国支。
吕余简赠其诗曰:
学贯天人志气高,茅芦虽陋志云霄;
我皇若肯垂三顾,拔取惊人守天(朝)。

十四世祖蓝万福,治极生乱,君政失宜,细观国鉴,今有揆公其明察,动合神机。宋徽宗(政和)七年【注:公元1117年】丁酉,不修国政,大兴士木,亲谗远忠,民怨盗起。公因元月仰观天文不乐,曰:即日国亡家(破),远避莫可全身。遂移家逃走,宗族渡江(建)康居之句容【注:今江苏省句容县】(远)县。
有诗曰:
治极修防有乱时,惟(料)神算合天机;
那时智者觉先避,古今高人共一揆。

十五世祖蓝吉甫,字神嘉。神农九世孙,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注:公元713年】,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
父蓝万福居逮康之上元县时,建宅朱紫坊。
妻韩氏。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常诵司马温公之句,颇积阴功于冥冥中,(为)子孙长久之计者公也。
值宋理宗宝庆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公,年十八(岁),(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
(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不已。
弃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县【注:今福建省福清县】之五(乡,开基立)业,蓝氏居闽,蕃蔓之盛,(实)奉公为(鼻祖),葬于(华)国山大坐人形子山午向。
自吟一(首诗):       
陡遇胡兵犯帝乡,黎民处处尽遭殃;
犬吠骸骨无埋葬,鸦啄身尸是可伤。
父母恩深俱折散,夫妻弟兄各分张;
追思(昔)日艰难事,泪洒西风泣两行。

娶福清县林氏女七娘,终葬于华阳谷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灵、常秀)。

十六世祖蓝常新,字世盛,吉甫公之长子也。其(人)豪爽不羁,勇刚过人,岂肉眼能识之乎,公幼(稚时)有巨人志,稍长掀扬于世,富资富甲于乡,闾有(志)向学,常欲(察)天(定)为至人。
宋理宗淳佑六年【注:公元1246年】由(福清)县,从建宁县【注:今福建省建宁县】崇善坊兴基业。有子四人,(俱善)教之,兼能特达时务,彼方贾似道专权,不动(心)术,公即埋头乐隐,惟日与友杨祚、蔡沈、李桐诸贤讲明道学,足迹不入公门,杖编性理,诸书传于(来)世。
其杨龟山赞公:
毓秀秉凛山川地灵人杰;
诗书学贯诸贤闽南第一。

寿享六十六,葬于建宁县之西山,醉翁倒地形庚山甲(向)。后人有诗。
妻福清县李氏女一娘,享寿六十八岁,葬于建宁县之南(山)岑,海螺形癸山丁向。生五子,蓝万一郎(娶雷氏)、万二郎(娶曾氏)、万三郎(娶罗氏)、万四郎(娶赖氏)、蓝万五郎(娶丘氏)。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字钜大,常新(公之长子),兄弟五人,余外出他处,其人少有异禀(童稚不偏于群辈,乡邦皆器)重之,弱冠即能练达,时务如老成人,居(家有法度,好)贤悦士,一本于衷心之诚,若他众无有伍之者。
宋度宗元年【注:公元1265年】乙丑,贾似道把握朝纲,剥民膏脂,嫉妨贤才,闭塞言路,民怨盗起,北虏方张,建宁城失守。公虑祸及,乃迁于江宁之宁化【注: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开基创业,为彼一世祖也。
有三子,皆英杰,公惟隐逸山林,优游自娱,享年五十六,葬于本处中州坝,上水游鱼形。娶怀上赖六郎之女为配,终葬于夫坟之右,生子三人,熙一郎(娶谢氏)、熙二郎(娶朱氏)、熙三郎(娶刘氏、王氏)。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字子安。蓝万一郎公之三子也,其人天性孝、友善、事父母、克让兄长,乡里以为贤。
有子二人,俱善教之,有发愤凌云之志。乃当时轻文重武,公始改行其义,公素勤于稼穑,循循然能导,其群下家众悦之,平生刚介果敢有为,人无不敬之。解忿息争,入词悦服,(盖)其盛德有以致也。享年七旬七,葬于水口卧牛冈后。
和二郎迁长汀【注:今福建省长汀县】坪岭水口,拾骸骨大葬于牛栏内,今曰牛栏祖是其墓也。
妻王十七郎女王云英,享年七旬二,葬于水口卧牛冈后,和二郎亦移坪岭,同夫骸俱大葬于牛栏内。生子三人,和一郎(娶徐氏)、和二郎(娶李氏)、和三郎(娶温氏)。

十九世祖蓝和二郎,字长乐,乃熙三郎之次子也。其人兄弟俱不共住,(其为人也),惟其生而颖异,知读父书,刻志立功,(異)于大就,时人以刀笔,吏劝之。公曰:颖厮也,尔何曾期予,于若是耶,(乃)益发愤卓(然与天地)仝春,自一言一行以至终身由之,莫非法度,(泰定二年丙)寅【注:1325年】迁父母骸骨,携家眷徙长汀【注:今福建省长汀县】城下坪岭,水(口)白云树下构宅而居,当时殡骸安于牛屋之上,候吉地而葬,岂期牛祖开金骸坠下,天与葬,子午坟墓成,高如山立,至今传牛栏祖是其迹也,坐渔翁撒网形,公视大喜遂改建宅舍于坟之下,乐耕田亩以终身,享年七旬三,葬于屋角,头人形。妻宁化坊张氏(月)娥,享年七旬三,附葬于夫坟之右,生一子,曰蓝大一郎。

二十世祖蓝大一郎,字君厚,乃和二郎之子也。其人深沈、多智,状貌魁梧,度量恢宏,情怀豁达。先娶武坪姚氏刘大二郎女曰三娘,末及生育。因归宁母家,至中途大坪岗,忽有疾风猛雨,立惊昏仆地,从人散(而)即葬焉,雨止坟墓已成,享年三十六,今大坪岗(醉翁)倒地形坐西向东。
继妻本府水门东街曾万三娘,至太宗致和三年【注:公元1326年】丙寅,生一子乳名寅生。明宗天历元年戊辰(1328年),生一子乳名辰生。文宗至顺元年庚午(1330年),生一子乳名庚生。宁宗元统元年壬申(1332年),生一子乳名壬生。(元)统二年甲戌(1334年),生一子乳名甲生。元统四年丙子(1336年),生一子乳名丙生。元统六年戊寅(1338年),生一子乳名戊生,及后七子长成皆英杰斯时也。财丰、业广、家富、人兴,贯朽粟陈,名彰邦域,诸子各有迁乔,自立之志,公亦顺其志,时置基业,均凭亲邻而分析云。
长子蓝念一郎、(次子念)二郎、三子蓝念三郎,分居武平上保张丰,念四郎念分居上保张丰,蓝念五郎分居武平【注:今福建省武平县】,(念)六郎分居林坊,蓝念七郎分居上杭庐丰。
公至大明,(平定江南,国号洪武【注:1368年】斯年甲戌),皆乱稍平,民有(贤)主,公年七十有一,欲巡(诸子各居之处),自水口起发,最后思者,武坪大禾堡念五郎(居)地可其意,夫妇留此,遂为归老之乡。末年蓄积厚置众村、大员塘祭朝等处,共田贰拾叁亩五分,为祭田。命次子念二郎合共五郎共办共祭,订为定日,后照烟,受祭扫诸坟。
洪武十九年【注:1386年】丙寅十月十四日,公无疾,整衣端坐,终于正寝享年八十九,葬于上杭人形宛,蓝穴巽山乾向丙辰分金(向)。
(后人有)诗赞曰:
堪羡坪岭羡大夫,育子七人立规模;
(枝枝)竞秀源流远,世世传芳事迹休。
富有(声名)惊阀阅,贵多廉耻远皇都;
江南派衍金(陵者),名字森森列书图。
蓝大一郎公生。
蓝念一郎长汀上杭祖【今福建省长汀县】。
蓝念二郎大一图祖。
蓝念三朗上保祖。
蓝念四郎上杭【注:今福建省上杭县】平安里祖。
蓝念五郎武平【今福建省武平县】大保祖。
蓝念六郎林坊【注:今福建省】和乡祖。
蓝念七郎庐丰漳州【注:今福建省漳州市】浙江广东祖。
自神农一世帝来,世代宗源一株结子。

二十一世祖蓝念六郎 ,妣杨氏。
二十二世祖蓝永嗣,妣刘氏。
二十三世祖蓝赞裕,妣张氏。
二十四世祖蓝伯齐,妣刘氏。
二十五祖蓝玉昭,妣刘氏。
二十六世祖蓝士端,妣何氏。
二十七世社蓝积用,妣曾氏、张氏。
二十八世祖蓝君展  妣张黄氏、王氏。
二十九世祖蓝汝完 ,妣卓氏。

三十世祖蓝维栋,妣赖氏。蓝维梁公妣迁居湖广。蓝维栋公生于大清康熙十(七年)【注:公元1678年】,嘉应州平远县【注:今广东省平远县】小柘乡,戊午岁十月初九日戍时(生)。妣赖氏,所生四子长名秀荣、次秀华、三子秀(富、四子)名秀贵,自祖先年迁居四川潼川府三台(西路胄土乡),素勤稼穑,有淳厚之志,后(创)业于三台县(南路)女土乡【注:今三台县古井镇】,地名九曲弯,享年七旬九,卒乾隆二十年【注:公元1755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正寝,卜葬三台县西路胄土【注:今三台县乐安镇工农村】,小地名斑竹园,安厝作墓巽山干向分金○○,均发各有其所,每年春秋丞赏。
妣(赖氏,生于)广东,生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甲戌岁,闰五月十九(日)酉时,(享)年六十五岁,终于戊寅岁三月二十六日巳时寿终。○○端安葬,后迁骸于业乙山辛向未曾抱整坟墓,(子)孙合从等卜吉,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十一月初二日壬午岁壬子,壬申日戊申时,迁复就穴、安葬,立碑抱坟修墓,(花银)费数两,每年祭扫以为子孙永远绵绵之序。

三十一世祖蓝秀荣乃维栋公(长子),秉性刚直,生广东省,康熙六年【注:1721年】○○○○时生,从广东七十岁,仁公接往上川【注:意为蓝维栋七十岁时,仁公应是蓝凤仁,当时还是婴儿】,荣(享年八十三,亡矣葬岚靛)山,葬左家业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九月二十九日卜吉地,买(三台)县西路胃土乡,左家沟左姓业地,迁骸寅山兼艮坐丙寅向丙甲二八分,金山运,丙辰穿山甲寅术山命在寅仙祖壬辰,葬期课道光戊子年(公元1828年)九月壬戌二十九丙寅甲午时,安筋作墓,本年戊子冬月甲子初八甲辰,甲子时立碑,就时迁骸安葬。
凤仙不祀,○○○○挨墓作冢。
妣谢氏安葬广东省嘉应(平)远县小柘乡,生五子。

三十二世祖蓝凤仙无子。
蓝凤仁,妣林氏。
蓝凤礼,妣袁氏。
蓝凤能,妣黎氏。
蓝凤才,妣徐

三十二世祖蓝凤礼,排行第三,生清乾隆九年【注:公元1744年】甲子岁三月二十五日子时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小柘乡刁凹生长人氏,享寿六十一岁,(故)于嘉庆九年【注:公元1804年】甲子岁,四月二十五日巳时亡故,葬于左家横沟。
妣袁氏,生于乾隆二十七年(注:公元1762年)壬午岁八月十七日亥时,系三台县西路滥泥沟人氏,享年七十五岁,亡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丙申岁,七月○○卯时告终,葬于艾家沟为坟。生三子,长蓝禄树、次芳树、三华树。

三十一世祖蓝秀荣,妣谢氏,生(五子)。

三十二世祖长子蓝凤先,不祀。
次房蓝凤仁,妣林氏。
三房蓝凤礼,妣袁氏。
四房蓝凤能,妣黎氏。
五房蓝凤才,妣徐氏。

三十三世祖蓝禄树,妣赵氏,生六子。
曰千、曰万、曰通、曰达、曰和、曰富

三十四世祖蓝曰通,妣张氏,生二子。
          蓝曰和,妣杜氏,生三子。

(三十)三世祖蓝禄树,凤礼公之长子也,生乾隆四十七年【注:公元1782年】壬寅岁,三月十六未时,系空山子人氏,享年六十一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壬寅岁八月十三日午(时)告终,葬于艾家沟为坟。
妣赵氏生于嘉庆己未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日)子时,系中江县双河口人氏,享年八十四岁,亡于光绪壬午年(公元188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已时告终,葬于侯家沟李家湾为(坟)。
生六子,长曰千、次曰万、三曰通、四曰(达、五)曰和、六曰富。

三十四世祖曰和,禄树公之五子也,(生于道)光庚寅年,【注:公元1830年】七月十四日午时,潘家(坝)长人氏,享年七十八岁,亡于光绪34年【注:1908年】二月二十四午时告终,葬于倒坐庙ОО山庚向,沟尾半坡为坟。
妣杜氏,生于道光癸卯年(公元1843年)四月初ОО时,亡于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正月二十一午时,ОО葬于侯家沟庙子湾为坟,癸山丁向ОО,为记书岩洞生长人氏,生三子四(女),子春玖、次子春发、三子春林。
【注:另有一单张谱】:
故高祖秀荣公大人。故曾祖凤礼公,颜氏。祖考禄树公,赵氏。大伯父曰千公,王氏。二伯父曰万公,邹氏。三伯父曰通公大人。四伯父曰连公大人。幺叔父曰富公,赵氏。显妣蓝宅,杜氏。外公杜如兴,李氏。故显考蓝公讳曰和老大人,魂下生于道(光)庚寅年【注:公元1830年】七月十四午时,系潘家坝生长人氏,享年七十八岁,亡于光绪戊申年【注:公元1908年】二月二十四午时告终。孝男春玖,蒋氏。春发,李氏。春林,朱氏。孙茂万、茂英、茂芳、茂海、茂莲、茂藩,茂О、ОО。  南路女土庙子湾。


历代祖宗次序
一世(始)祖神农赐姓蓝昌奇。
(一世祖)蓝明德,二世祖蓝彩和,三世祖蓝仁公,四世祖蓝元隆,五世祖蓝棣公,六世祖蓝成公,七世祖蓝安,八世祖蓝宗训,九世祖蓝昭,十世祖蓝一俊,十一世祖蓝备,十二世祖蓝时用,十三世祖蓝童,十四祖蓝万福,十五世祖蓝吉甫,十六世祖蓝常新字世盛吉(甫)公之长子也,妣李氏生,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十七世祖蓝万一郎,妣赖氏,生子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十八世祖蓝熙三郎,妣王云英,生子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十九世祖蓝和二郎字长乐,妣张月娥。二十世祖蓝大一郎字君厚。二十一世祖蓝念一郎,长汀上杭祖。蓝念二郎大一图祖。蓝念三郎上保祖。蓝念四郎上杭平安里祖。蓝念五郎武平大禾保祖。蓝念六郎林坊祖和乡祖。蓝念七郎庐丰漳州浙江广东。二十一世祖蓝念六郎妣杨孺人。二十二世祖蓝永嗣妣刘孺人。二十三祖蓝赞裕妣张孺人。二十四世祖蓝伯齐妣刘氏。二十五世祖蓝玉昭妣刘氏。二十六世祖蓝士端妣何氏。二十七世祖蓝积用妣曾氏、张氏。二十八世祖蓝君展妣张氏、黄氏、王氏。二十九世祖蓝汝完妣卓氏。三十世祖蓝维栋妣赖氏。蓝维梁公,妣迁居湖广省。三十一世祖蓝秀荣妣谢氏生五子。三十二世祖长子凤先不祀,次房蓝凤仁妣林氏,三房蓝凤礼妣袁氏,四房蓝凤能妣黎氏,五房凤才妣徐氏。三十三世祖蓝禄树妣赵氏生(五子),曰千、曰万、曰通、曰达、曰和、曰富。三十四世祖蓝曰通妣张氏生二子。蓝曰和妣杜氏生三子。
2005年续编撰:
第142代,三十五世祖,蓝春发,系曰和之二子,妣李氏。生四子二女,长子蓝茂万、二子蓝茂仕、三子蓝茂顺、四子蓝茂遂,大女蓝茂英、二女蓝茂芳。

第143代,三十六世祖,蓝茂万,系春发之长子,妣雍氏。生两子一女。长子蓝宇云,女蓝桂芳,二子蓝宇贵。
第144代,三十七代蓝宇云,系茂万之长子,妻张兰英,生六子一女。长子蓝福明(十岁溺水亡)、二子福平、三子福祥、四子福招、五子福君、六子福成、幺女福蓉。
第145代,三十八代蓝福平,妻谢晓丽,独生女蓝青。
第146代,三十九代:蓝青、蓝田锐、蓝田甜、蓝田文、蓝田林、蓝田春、蓝田俊。
第147代,四十代:任兰婷嘉

蓝氏字派(辈份排序)
广东入川辈份:维秀凤树曰
其后为:
春茂有福田,永宗朝家全;
正大廷清远,宏安万世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蓝”姓汉字的习惯写法

第七章
蓝氏家族辈份称呼

蓝氏家族入川绵阳、三台本门,三十七代以前,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辈份称呼带有广东人称谓的“阿”字,称呼前辈同辈都加上“阿”字,其称呼为:

太公、太婆、阿公、阿婆、外公、家(外)婆、阿爸、阿妈(姐、家)、阿伯(比父大称伯)、满叔(比父小称满叔)、满娘、姨娘、阿娘、大姑、二姑、舅舅、舅妈、阿哥、阿姐、阿弟、阿妹。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后起,辈份称呼随之四川的主流称呼,自然而然改变辈份称呼,其称谓为:

祖爷、祖婆、爷爷、婆婆、爸爸、妈妈、外公(姥爷)、外婆(姥姥)、伯、叔、姨、姑、舅舅、舅妈、哥、姐、弟、妹。称呼前面没有“阿”字了,当地人一般都通用以上这种称呼。

(注:楚人称父为达,粤人称父为阿爸,闽人称父为爸爸,豫人称父为伢伢、舅称为秋伢)

第八章
当今“蓝”姓汉字的习惯写法

“蓝”氏族与“兰”氏族本不同姓。
由于当今社会上人们图方便,把“蓝”氏姓书写为“兰”氏姓字,将“蓝氏”姓与“兰氏”姓混淆,人们误书“蓝”姓为“兰”字姓,形成习惯,把“蓝”姓写成“兰”姓,误认为是一回事。
不少人误认为“兰”是“蓝”的简写字,其实“蓝”是“藍”的简写,“兰”是“蘭”的简写字。
现在“蓝”氏姓几乎全都书写为“兰”字,因为现在社会上都是这样认为,这样写,都认同,所以现在本门蓝氏姓全都用“兰”字书写。
现在人们把蓝氏姓“蓝”字均写为“兰”姓的兰字,书面语言、出版印刷均把“蓝”姓写为“兰”姓字,习以为常,都认为是一回事。
其实,本门姓氏应该是“蓝”字姓氏。
文中,以“兰”代替“蓝”为姓氏的写法,并不是“蓝”姓氏改为“兰”姓氏了,只是顺应当今社会人们的习惯写法罢了。
这里说明这一点,是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姓氏仍是姓“蓝”氏姓,蓝氏姓这才是我们的真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家族本门的习俗

第十章
蓝氏家族本门的习俗

蓝氏家族秉承华夏传统,兴送年贺岁。腊月二十三要祭拜和送灶王菩萨,要进行清洁大扫除。过年定为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月大为腊月三十,月小为腊月二十九,过年(春节)要庆贺,除夕中午先要祭拜祖先,要吃团圆饭。
除夕晚上要燃放烟花鞭炮庆祝、送年,要守岁,要保留隔夜火种,要照通夜长明灯,要用热水洗脚,说是新年有好运和走亲戚时能赶上好菜好饭。
初一早上要燃放爆竹迎接新年,祈祷风调雨顺和好运。初一要吃素食,初二起才走亲访友。
正月十五为过大年,也叫送年,正月十五晚上,即元屑节,要燃放烟花鞭炮送年,要吃汤圆。  
春分节前后挂坟、垒坟、祭祖,有时也做春分会。
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吃粽子,门槛上悬挂陈艾、苍蒲驱邪避灾,采初五早上陈艾为草药防病治病。
信“七月半”,烧纸钱祭奠祖先,祈求保佑,烧纸钱送鬼、驱邪避灾。
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吃月饼、核桃、花生、水果,庆贺团圆,思怀亲友。
也过九月九“重阳节”,尊老敬老。
现在,也还要过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过“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和元旦节。少年儿童过“六•一”节,青年过“五•四”青年节,共产党员过“七•一”建党节,军人过“八•一”建军节,教师过九月十日“教师节”,青年人时兴外国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和国历十二月最末一周的“圣诞节”。

避讳眼皮跳,俗称左眼跳要失财,右眼跳要遭挨,是不详预兆。
避讳说提亲说媒、来客时摔坏打烂碗碟盘杯。

以前,蓝氏家人穿戴,男、女爱用土布长帕包头,有土白布,有染黑的土布制成的,无装饰花边,男人爱穿土布白短衫,女人爱捆围腰布,解放后出生长大的不兴这些穿戴了。

蓝氏家族同姓不允许开婚,不得嫁、娶。
嫁女,女方父母不得同路去参加男方婚礼,娶媳妇男方父母不得同去女方家迎接。现在有的蓝氏后裔仍保留此俗,但凡现在有文化、居住城镇的蓝氏后代,娶媳嫁女,均邀男女双方父母同时参加婚庆典礼,同在一起参加午筵。

蓝氏家族宾朋主客安座按序进行,堂屋进门面对方为上方,贵客应安上方入坐,只有同辈,年长者上方入坐,再次安上方的对方(下方),再左,后右。
蓝氏家族实行土葬。
以前,蓝氏家族有“二次迁葬”习俗。蓝氏家族有将先辈坟随迁居他乡或向更好的风水宝地迁葬的习俗,也叫葬“金骨”,将原墓中的骨头拣起,装入罐内移葬它处。维栋公墓、赖氏祖婆墓、蓝秀荣墓都是迁葬过的。
据史料记载,迁葬习俗源于客家人几次大迁徙,古代从中原南迁、逃亡,祖辈怕先辈墓被人毁,无法入土为安,逃迁时不得不把先辈遗骨从墓中取出,带在身边,待到他乡定居稳定下来,再将先人遗骨“二次下葬”,其意一是先辈能入土为安,陪伴后人,晚辈祭奠祖先有名有实,二是能得到祖先前人保佑。
现在国家实行火化(葬),在城市、城镇、农村不准土葬,火化后可用器皿装骨灰安放于公墓,在农村可埋坟、立碑。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们安居乐业,户籍固定,蓝氏后裔没有“二次迁葬”习俗了。

维栋公入川已是“湖广填四川”晚期,好地方早已被先来的移民占完了,更何况可能是大队人集体移来,也只能选择丘陵区条件差的地区。
从辈份称呼和“二次迁葬”及喜居丘陵可见,这也正是源客家人居家习俗“住山不住坝”。可见,蓝氏族人来川前确系客家人,并非广东原住本土土著居民,从族谱上看,应该是从中原迁徙到闽南的。

第十一章
蓝氏家族性格、人品、家风

蓝氏家族,历代后裔,秉承先辈遗传和家风教化,秉性刚直,不争强好斗,忍辱负重,息事让人。

孝道、忠君,尊敬官府,遵纪守法,与邻为友,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尊老奉养,长幼有礼。

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勤劳。勤俭节约,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不图虚名。
踏踏实实做人,不贪钱财,无取非义之财,宁肯“冷死不烤灯盏火,饿死不食猫粮饭”,有开创精神。有股骨气,绝不偷盗,不生淫心,戒忌娼嫖赌,不嗜好烟酒。

重视对晚辈的人品培养和家风教育,鼓励下代人读书,引导晚辈从事实业,兢兢业业创业,发家致富。

蓝氏家族是帝王皇室之后裔,先辈多有大富大贵者,先辈们多是知书达理,书香门第,官宦之裔,曾是社会上流名辈。

考证从入川第一代维栋公以来,近三百年本门没有一个被官府羁押过,没有一个被判刑,更无被毙的。都是遵纪守法的良民,无大起大落,无大喜大悲,平凡、平安过日。

自清朝中后期以来至现在,蓝氏支系本门生存处于社会下阶层,生活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个别户较好些。

谋略不足,几乎无防人之心,有点不敢冒险,有些瞻前顾后。现代人中少有大富大贵的,从政当大官的、高官的不多,社会关系网较单纯、单一,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不足。

望后人们,继承家族家风、家教和优良传统,强化遗传教化,发扬光大优点,弥补不足,勇于汲取百家之长,积极进取,向名贵富裕上流社会奋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移民

第十二章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三台、绵阳人的来历

据族谱记载说,四川三台(潼川府)西路胄土(今三台县乐安镇)一带蓝氏家族来至祖籍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小柘乡刁桠子,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来到四川的。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八大王剿四川”后,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期间来到四川的。

明朝末年,1627年陕西北水县王二带领百姓抗苛捐杂税,后起义,推荐李自成为“闯王”,提出“均田免粮”队伍迅速壮大,转战陕西、四川、甘肃。1643年攻占西安,1644年3月19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纲纪不严,农民军将领腐化、荒淫。1644年明朝叛将吴三桂先是投降李自成,由于李自成手下霸占吴三桂的妻妾,吴三桂转而投靠清兵,引清兵入山海关进占北京(在此之前,女真族所建的“后金”已改为“清”),李自成与清军激战失败,清军乘胜占领北京,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顺治,清朝纪年开启,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被封为皇帝,13岁时参理朝事,24岁时病死。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另一个分支,张宪忠1627年在陕西米脂县举义旗,发动农民起义,自称“八大王”,1640年挥师攻打四川、湖南,一路所向披糜,势不可挡,他把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三年免征”,农民纷纷响应加入,攻占武昌后,1644年转战四川,10万大军占领成都,建立“大蜀国”,张献忠称帝。清军入关后,清朝害怕张献忠占据四川,派人劝降,张不从,宁死不降,最后战死在凤凰山。

民间传说“八大王剿四川”的版本较多,但主要说法有两种,我小时候,也听蓝茂万阿公多次讲过:一是说张献忠从陕西一路打到湖南、湖北,部队驻在湖北与四川交界的碚石境内,一次张献忠在野外屙屎,随手扯一把野草擦屁股,殊不知他不识荨麻,扯了把荨麻去擦,一擦又痒又痛,还长泡,痛得哇哇大叫直打滚,他说没想到四川的草都这么凶、这么坏,所以张献忠恨四川,想杀绝四川人。二是流传最广的是说张献忠是“天煞星”下凡,天生一个杀人恶魔,到四川后挨村挨户杀,杀得鸡犬不留,这样杀又累又慢,久杀不完,就在村沟口扎一个草人,念一段咒语,把草人杀了,整条沟、整个山湾的人都一个不剩全死光了。当时流传“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个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要想不死者,大门上插把柳枝或苍蒲、陈艾免灾”。

“八大王剿四川”确有此事,并非民间传说这样的,也不是统治者掌控的纪事编撰说的四川人锐减是张献忠杀得鸡犬不留造成的。因为张献忠打地主分田地,打富人筹措军饷,声威远扬,往往是还没到,地主、富人和听信传言的早已逃跑了,没跑的青壮年穷人又加入到起义军,要说张献忠杀得鸡犬不留是与实际状况不符,张献忠一路上和进成都确实杀了很多人,损毁很大。

“八大王剿四川”也只有短短3年,明末清初四川经历34年战乱,明朝旧将率部下抗清,很多明将战死不降,加之又经匪患,又出现瘟疫,特别是清顺治4--6年(1647--1649年)全川3年大旱,饥民大逃亡,百里无人烟,四川人口减少,粮田无人耕种。

康熙(1662年7时岁登基继位一 1722年)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从湖广、广东、贵州、陕西等大半个中国抽派人员来填补四川。
康熙7年(即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上奏折,请移民填川垦荒种地。
康熙24年康全川人口仅为18000余丁,约折合9万人。
康熙33年(1694年)颁《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书,从“湖广省”(现湖南、湖北)、广东省移民填四川。
当时湖广(现湖南、湖北)、广东人口稠密且最多,所以主要从这两省移民填川,这两省来川的人为最多。广东省的客家人多,地方官府就从客家人中抽招人员填四川,客家人不愿离乡背井,于是官府差人将抽选出的客家人,用绳反捆,男女串成长串,以免逃跑,押解到四川。
雍正(1723一 1735年)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继续移民。
乾隆(1736一 1795年)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前期接着移民填川。“湖广填四川” 前后经历百年,移民近两百万人。

民间为什么传说“湖广填四川”移民是被强迫来的,是用绳子一个一个反绑成一串押来四川的?
民间传说,我小时也听阿公讲过,凡填川的人以及后人,只要一看手臂便知,你把双手向背后反,手臂上显出一道斜印痕,尤如绳捆印痕。

史料说:清顺治14年朝廷向全国颁布《劝垦则例》,一年内垦2000顷以上记奖,垦6000顷以上升官一级。根据这个原则,四川巡抚规定四川文武官员招民复垦,每招一百家记录一次,招四百家加官一级,招五百户加官两级,六百户加三级,招七百户移民不管任期满否都可升官。由此可想,当时谁不想当官,谁不想升官,当官的谁不想升,这样必定采取各种强制手段,甚至四川官员与外省人员勾结捞取好处,这就不难理解“湖广填四川”外省人是反绑押来的。
官府称这是“奉旨填川”,谁敢违抗,谁敢不从,押解移民入川是有上方宝剑的,是皇帝谕诏,违者可想而知。

据传说“解手”这一词就是因“湖广填四川”而产生的:因外省人是被反绑成一长串的,一路行走不时总有人要拉屎撒尿,就向押运官差请求说要屙屎屙尿,官差就把被绑人手上绳索解开,完后再捆上。后来被捆者要想拉屎拉尿就向官差说请把手解开,差人自然明白是干什么,所以把拉屎撒尿俗成“解手”,且源用于今。从这个传说中也不难看出,“湖广填四川”确确实实发生强制移民,官差兵士捆绑移民押解来川的。
康熙10年(1671年)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让州同、州判、县丞及举贡、监生、生员参与移民,谁招民300户,谁就是那里的县令。清初四川地方官员因招徕移民有功,有不少人被朝廷重用和提拔。总督蔡毓荣在任才五年被提任兵部尚书(相当於现在的国防部长职务)。
从以上这些方面看,就更不难理解“湖广填四川”确实是发生过强制移民,也必然出现强制移民,“湖广填四川”移民是被押解来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的中、后期,也有部分人是自愿来川的,这当然不用捆绑,也用不作押送。经历几十、上百年“湖广填四川”移民,虽是被官府强制移民,但也形成必然和习惯,所以一般也就不捆绑成串押送,官府派人接送罢了。
史料说,最初移民来川的以一夫一妇为一户,赏水田30亩,或者地50亩。据我阿公、父辈讲,传说移民填川初期,在四川的穷乡僻壤之地,移民“插芭茅杆”圈占地盘,谁插的芭茅杆就是谁的田地、山林。后来入川的人无法圈占好田好地,只好在山区划给田地。再后来,晚期移民只能佃租先来者的田地耕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老祖宗蓝维栋、蓝维梁兄弟俩与同其他家族,在“湖广填四川”移民的晚期,大约在乾隆12年(1747年)左右来到四川潼川府三台县西路胄土乡斑竹园(今四川省三台县乐安镇工农村),又称撮箕沟,居住多年。
据资料说,广东省的客家人是清政府有意识地移往四川,是出于怕客家人与当地土籍居民发生冲突而移往四川的,当时“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已接近尾声,所以入川广东人找不到平原,也找不到好地方,是移迁到四川最西部的一批移民。

1926年誊写的家谱上未记载蓝氏本门第一代入川为何年何月,经对传说蓝维栋大约快70岁左右移民来四川之说,再经对家谱考证,家谱上载明入川第三代蓝凤礼生于大清乾隆9年(1744年),甲子年三月二十五,地址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小柘刁凹生长人氏。依据这两点推证,蓝氏入川第一代蓝维栋应该是在1744年4月以后至1747年10月以前期间移民来川的,很有可能是1747年春后动身,因当时没有交通工具。传说湖广填川移民是被捆绑成长串押解来川的,当然是步行,当时路很差,加之大队人员,行走慢,从广东到四川大至少要七、八月时间,到三台潼川府时应是冬月或腊月了。
史料记载,这期间从广东来川的移民,大多从嘉应州、惠州、韶关等几个县来的,应是大队人,同期出发,有可能也是捆起押解而来的。
由于蓝维栋移来四川已处于“湖广填四川”晚期,所以蓝氏家族支糸本门来川的第一辈人没有得到沃土良田的平原、平坝,也没有得到好田、好地,也没有找到好地方,只好在三台丘陵区落脚,这是不得己而为之。
维栋公来川后,先是在潼川府三台县西路胄土乡斑竹园佃种赖姓田地耕种,因急于求发展之需要,加之赖氏田租太贵,在此地居住不久,不得不另求出路,选择往地理条件更差的40里外的丘陵地区搬迁,蓝维梁回湖广定居。

蓝维栋举家全部搬迁到四川三台县南路女土乡(今三台县古井镇草帽河村),在九个山湾选点落脚,九个湾因此得地名九曲湾(也称狗脚湾)。当时官府有鼓励垦荒政策,谁开荒归谁所有,三年不计征田赋(税)。由于勤劳,家底好起来了,购置了一些田地,各自安家乐业,创业发家于此地,名气、声威大振,此处就称“蓝家湾”,现在此地仍叫“蓝家湾”,现属于三台县古井镇草帽河村。
蓝氏本门在蓝家湾(九曲湾)居住近百年,这时由于清朝政日趋腐败,对外软弱屈服帝国主义列强,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烟战争,清朝以赔款割地屈服,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烟战争,接着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大举侵略中国,瓜分中国,清朝政府更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更加欺压百姓,税赋沉重,民不聊生,此时蓝氏家日子越来艰难。又因蓝、杨两族为争夺水源等事,时有矛盾发生,杨家在沟口河沟杨家垫建水冲大筒车自动车水,在古家垫建有一个筒车。传言说这是挡蓝家龙脉,蓝氏族告官府,蓝氏族未赢。后因蓝家人丁多有病、灾,加之兵慌马乱。再则,不知是谁家的童养媳吊死在山林,说不清原故,官府要当地农户负责。于是,蓝氏家族卖掉田地,搬迁各地,有的迁到四川成都西坝,有的到四川中江县,有的到陕西省,有的到二十多里外的侯家沟、左家沟。
这样的生存环境,蓝氏本门家族要想生存下来,必须比别人更加勤劳,付出更多。由于起步低,地理环境差,蓝氏家族本门从广东入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富人、大富商少,均以务农,做小生意养家糊口。
据父蓝宇云多次讲,他小时常到周边场镇卖豆腐、豆腐干,赚点油盐钱。那时国民党的钱一天几个价,早上还能买一斗米,晚上这些钱连买一碗米都不够。

据蓝宇云讲,解放前三台古井一带山是光秃秃的,没有树,也不长草,红光光的,又很缺水。2005年4月3日我们一行15人到此寻根、祭祖时,见山上郁郁葱葱,树木茂盛,粮作物长势旺盛,山青水秀,田园美景很是诱人。赖氏祖婆坟、蓝秀荣坟、蓝秀贵坟、维栋公坟(墓己被开荒种地)后山包都是大碗粗的柏树、杂树等树木,景色秀丽,早已不见当年秃废荒凉景况。
现在,四川三台县潼川镇、玉林乡、古井镇(蓝家湾)、白庙、心妙乡蓝氏后裔已传代至“宇、福、田、永”字辈,蓝秀贵门下后裔一直居三台古井一带,至今后人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等仍居三台县心妙乡凯沿村,此地也叫“蓝家湾”。
据蓝宇云回忆,民国时代蓝氏家族在蓝维栋坟前(斑竹园,今三台县乐安镇工农村)做春分会,当时附近的蓝姓家人来了五十多桌人,由于没有组织好,大家意见多,又没有立好族规,也没有德高望重的人来领头,春分会就散了。由于民国时期日本侵略,再加之内战不断,民不聊生,蓝氏家族也就没有再集合大家做春分会。后来本门蓝氏家族没有集合本支系的家族在三台维栋公墓地做会。也由于,蓝氏后人为了生计,各迁他乡,这样一来,蓝氏后人互相失去联系。
1935年蓝春宽、蓝春海来到绵阳永兴镇(辛店子,后人现在仍居于此),现为绵阳市高新区永兴镇华裕路居委会,其后人仍居于此。
1941年冬月,蓝春发携子孙逃迁来到绵阳县永兴镇高筒车(七村)。当时国家是内忧外患,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抗日战争正处艰难时期,大半个中国被日本鬼子占领,国民党蒋界石与共产党打内战,加上军阀派系内部斗争,兵荒马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国民党抓壮丁,更是让贫民百姓无法生存。
蓝春发家人为躲抓壮丁,又迫于生计,只好向其它地方搬迁,蓝春发几乎是赤手空拳星夜“搬月亮家” (俗称“搬月亮家”,也就是趁晚上无人知晓,举家连夜逃跑迁居他乡)。
据蓝宇云回忆,来绵阳时他父亲蓝茂万只挑着一担旧箩筐,一头装着香炉碗,一头挑着刚3岁多点的小孩蓝宇贵,这便是全部家当,当时蓝宇云才15岁,蓝春发家三代人就这样迁到绵阳永兴的。不久后又搬到永兴十四保(八村)李家山边,后来蓝春发长子蓝茂万家人搬迁到三官庙村,佃地主谢正贵家田地耕种。
蓝春发之子蓝茂仕、蓝茂顺、蓝茂遂三兄弟家人到磨家茅针寺(今绵阳市涪城区磨家乡茅针寺村)。两边人家一个小山脊东,一个西面,地界相连,居住相距一里路。解放后,后人仍居绵阳市涪城区(原绵阳县)磨家乡茅针寺村至今。
蓝宇云家人居绵阳市高新区(原绵阳县)永兴镇三官庙村至1993年前后,现都移居绵阳城城郊乡高水村三居委会和永兴镇十二村1户、永兴镇七村1户,老屋基处空留楼房和老瓦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第十三章
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蓝维栋入川已是清朝乾隆12年(1747年),距清朝政府从爱新觉罗福临王1644年入北京,正式启用清朝纪年,已经有100余年了。经清朝政府对忠诚明朝遗将的清洗剿灭。再对明朝叛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一举打垮李自成有功的吴三桂消灭。清朝怕明朝叛将吴三桂起事反叛,派往云南镇守边关,后来吴在云南造反,脱离清朝,清朝对平西王吴三桂进行剿灭,对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剿灭,称“平三藩”。加之康熙平定台湾,清朝逐步强盛起来。
通过顺治(1644—1661年)当朝18年,康熙(1662—1722年)当朝61年,雍正(1723—1735年)当朝13年,三朝对国家治理,国家已初步繁荣起来,特别是康熙时代被称为清朝盛世。到了乾隆12年(1747年)蓝氏家族本门蓝维栋移民来川,从国家来说,乾隆承续前面繁荣势头,历史上把康熙、乾隆皇帝尊为最有为的皇帝,称为“康乾盛世”。
蓝维栋及入川第二代蓝秀荣,第三代蓝凤礼赶上了这一好年代,在入川后的百余年中,蓝氏家族有较大发展,特别是蓝氏家族在四川三台古井(南路女士乡)蓝家湾(九曲湾)发展迅速,人丁兴旺,名气远扬,所以“九曲湾”才易名为“蓝家湾”。
清嘉庆末,道光初年起,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
1840年(清道光20年),中英(英国)发生了第一次鸦片烟战争,国力消耗巨大,由于朝庭软弱,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卖国辱权的中英《南京条约》,赔偿英国2100万元(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从此走上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1851年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王朝,后转入反帝国主义侵略,直至1865年被清朝和外国侵略者打垮。
1856年(清咸丰6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鸦片烟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野蛮地洗劫北京城,烧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相继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75年(光绪1年)慈禧太后逐步专权,“垂帘听政”,中国更加走向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日子更加难过,这期间蓝氏本门在三台古井的日子也逐步艰难起来,所以出现各迁他乡情况,日子过得很艰难。

1894年中日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社会进一步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国弱民穷。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英、法等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中,百姓更是无法生存。民间自发组织抗击外敌,义和团抗击英、美、俄、法、日、德、意、奥八国联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28年,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州政府,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人民经过长久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这期间加之军阀混战,国民党蒋界石打共产党,内战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1935年蓝春海、蓝春宽迁出三台,来到绵阳永兴帮人、佃租田地耕种,定居下来。
这时蓝氏家族几乎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基本生计都无作落,几乎到了赤手空拳,一无所有。
1941年蓝春发一家离开三台县。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四川、重庆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为了军事需要,国民党政府决定在绵阳塘汛修建机场,强制征招民工服劳役修机场,当时无机械,全凭人海战术,肩挑背扛,民工拉大石滚来压机场基础。还在三台刘营山边开凿山洞作为停飞机用,但始终没有开凿成功。
国民党与共产党打内战不惜代价,蒋界石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要打日本,必先消灭共产党,这样一来,老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抓壮丁十分猖獗。在这种情况下,兰春发一家为躲抓壮丁,星夜出发,偷偷搬到绵阳永兴李家山边(八村),后搬到永兴三官庙村,租种地主谢正贵田地耕种。
当时,社会治安一塌糊涂,袍哥、舵爷、地痞遍地都是,更凶恶的是强盗,俗称“棒老二”,一到晚上脸涂锅烟墨,手持火药枪、刀斧,几十人一队,围攻、抢窃富人,农户,抢猪、抢牛,鸡、鸭、财物一切抢光,谁敢反抗就杀死谁,老百姓真是无法活。当时大地主、大富人家都招有家丁、保镖,白天、夜里守护,再加之富人家都修院墙,修炮楼(土碉堡),“棒老二”要抢也是不容易的,且有钱有势的人与政府有关系,也与地方黑势力有暗中交往,这样一来,遭殃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农民。
物价飞涨,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就多印票子,多发钞票,使得钱一天一个价,甚至几个价,货币越来越贬值,不值钱,早上能买一斤米,晚上连买一两都不行了。不但多发行钞票,且不断变化新币,一会儿什么金元券,一会儿什么关金券,一会儿什么银元券,五花八门,纸币面钞数额不断扩大,10元不行改100元版,100不行变1000元版,1000元不行变10000元版,万元不行改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元版,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天方夜谭。吃碗面条就要几十万元,可想而知,当时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人间地狱的。所以蓝氏家族到解放时一般都是农民(贫困人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界石政府逃到台湾岛。
绵阳城、绵阳一带是1949年12月23日才解放的。解放后,开展分田、分地、分房、分财产,把地主、富农的田产、家产按人平分给农民。蓝氏各家各户均分得田地、房屋,定居下来。紧接着国家又开展了“清匪反霸”运动,将土匪、“棒老二”、地痞、乡霸一一扫尽,该杀的杀,该抓的抓,社会治安好转,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当时国家人口约5亿。
1950年掀起了抗美援朝(朝鲜)。
1952年前后开始全国性清匪反霸运动。
1956年逐步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农民土地收归集体所有。
1957年开展“反右”运动。
1958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掀起“大跃进”运动,超英(国)赶美(国)。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砍树木、搭高炉,到处掀起大炼钢铁,结果是一个得不偿失,劳民伤财,后来证明是失败的。
从解放到1958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进步很大,与解放前(1949年)相比真是两重天。
1959年全国逐步建立人民公社。乡称公社,村称大队、组称小队。开始办大伙食团,初期为大伙食团,后改为小伙食团,发号令农民统一吃饭,一齐出工、一齐收工。开始大规模改田开荒、修水利。试验高产田,放卫星,个别地方出现人有多大胆,田有多高产,一些地方胡吹亩产万斤粮。种田种地也开始大兵团作战,开办集体大伙食团,几百人一个社,或一个村都集中到大伙食团吃饭,一切采用军事化。
1959年春夏开始出现全国性干旱,1960年接着干旱,1961年更是大旱,粮食大减产,加之苏联终止援助转而逼债。国家处于自然灾害和外债压力下,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伙食团越吃越差,吃苕腾、大苕子、喝稀粥,人们体质越来越差,不少人得水肿病,那时死人不少。
1961年伙食团逐步停办,跨了,农户又各家自己开伙。田地以队为集体,社员集体耕种。
1962年生活开始好转,至1965年恢复很快,百姓生活又好起来了。
1963年,国家开展了“小四清”,1964年开展“大四清”运动,派出工作队深入到村、社、乡、县,对所有当干部的人进行“四清理”,白天叫你说问题,叫“上楼”,然后晚上再叫你自己说怎幺办,叫“下楼”。老百姓说这是国家管理、监督、教育干部的好办法。此时国家人口达6.5亿,国家开始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提倡少生。
1964年美国侵略越南,中国对越支持,进行抗美援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动学生造反,成立红卫兵造反组织,动员学生全国大串连,坐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学生不读书,工人不上班,到北京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成立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都有造反派组织,农村也成立造反派组织,但农民还是在种粮。造反派到处贴大字报,张贴造反标语,很快掀起了全国性夺权运动,把所有党政、公、检、法、省、地区、县、乡、村主要领导干部的职务(权)夺了,造反派掌权。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无休止接受批斗,游街、示众、戴高帽子、交代。我们全家也过陪站、接受批斗,强制呼口号,“炮轰、火烧”当权派。
造反派组织派系矛盾引起武斗,开始抢国家武器库枪支弹药,抢手枪、步枪、手榴弹、机关枪,有的地方武斗很凶,有些地方出现打、砸、抢、抄,社会治安较乱。
1967年毛主席号召抓革命促生产。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
1968年逐步制止武斗,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中央召开“九大”,全国形势基本平静下来,这时毛主席说,知识青年上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全国成千上万学生,初中毕业都一律下农村锻炼,称为“知青”上山下乡,1975年后没有再让知青下乡,稍后将已下乡知青全部招工进城。
1970年前后全国逐步掀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热潮。农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民一齐出工,一齐收工,统一评工记分,分口粮,交公粮,劳动日按男女、老幼评定工分,年终核算发给报酬,有的还要向集体缴超分粮食的钱。工人工资较低,物价很低,火柴2分钱一盒,盐一角五分钱一斤,米一角一分钱一斤,肉六角五分钱一斤,棉布两三角钱一尺,馆子里吃碗面条一角钱。
人民币与美元比值为1.68比1,当时国家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美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长时期封锁、制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排挤,毛泽东主张自力更生。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卫星发射试验成功。
1971年9月13日,林彪父子叛国,驾机逃到蒙古国摔死。
1975年冬天特别冷,天寒地冻,把很多竹子、树木冻死了,绵阳这地很少有冰冻不化,当时三天三夜不化冰,热水毛巾一拿出水马上就结冰。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紧接着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死亡近30万人。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976年10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跨台。
1976年10月华国锋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也担任过国家最高领导人。
1978年邓小平复出,担任重要工作,提出了改革开放。全国人口达9亿,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夫妇只生一个(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个别有超生,要交罚款。三代单传可生二胎。因为这是基本国策,所以蓝氏此年代与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只生一个,多为独生子女。
1982年逐步开展包产到户,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全国逐步推开,田地按人分到户耕种,粮食很快大增产,老百姓逐步吃粮不愁,吃上饱饭。将人民公社地名恢复成老地名,某某镇,某某乡,大队、生产队也改为老地名村、社。
1985年起,逐步取消粮票、布票、工业票、副食票。从1949年以后,为保证人人有衣穿、每年每人发给布票7尺,为保证城镇人口吃饭,按人供货商品粮,每人每月30斤,流动人员吃饭,凭粮票,农民用粮食去换粮票,城镇人员按每月27斤标准发给粮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买肉要肉票,每人每月1至2斤肉票,农民每卖一头猪到食品站,每100斤返回13斤肉票,那阵说起吃肉想得流口水。买白糖要票、副食要票,肥皂、洗衣粉要工业票,农村用煤油点灯要煤油票,买白酒要酒票,自行车、缝纫机要工业票,烧峰窝煤要煤票,几乎什幺都要票,物质非常紧缺。1979年我买了一台12寸黑白电视用了10张工业票。
虽然那些年代物质很缺,但人们的思想很单纯,人们崇拜毛泽东,拥护共产党,信仰马列主义,社会治安比较好,人们道德水平比较高。1963年出了雷锋,做好事,为人民服,全国学习。当时人们老实、忠诚,社会治安良好,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和政通局面。
1989年江泽民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2003年胡锦涛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这场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军事等各行各业有了天翻地覆变化,高速公路多了,绵阳也有了客运飞机场,农民修楼房的多了,有钱的购小汽车的多了。蓝氏本门现大多数都修了楼房,一般家庭都有摩托车,较多的家庭买了小汽车,基本走在时代的前面,赶时尚。
中国这场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很快很大,经济发展很快,保持二十几年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出现国泰民安,国强民富好时期。
国营企业进行产权改制,有的改为股份制,有的改为民营(私有),有的破产,有的拍卖,全民所 有制单位下岗工人多,集体企业一般都卖给个人,一大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
住房制度改革,由原来分配住房,交少量租金,改为个人优惠购买,交三分之一房款,后来商品房可贷款按揭购买,每月按比例还贷,按揭期最长为20年,房产商发展很快,几乎都私营经济。
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殖民管辖下)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殖民管辖下)回归祖国。
跨入了21世纪后,国家发展势头很好,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发展很快。彩电、电话、手机普及,私家汽车发展很快。但是,现在竞争越来越强了,钱不好挣,好花,什么都能买到,什么都不用票,票证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币与美元比值为8比1。
当今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落后。城市与农村差距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全国上亿农民到城里打工,大量拥向城市和沿海省份。
再则社会上、官场上腐败事例很多,买官卖官、索贿受贿的事例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腐败愈来愈严重,金额从万元至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从村社小官直到县市省、国家部局高官,人数越来越多,很多贪官把钱转移到国外去。国家所有的企业,改革产权所有制,转为股份制或民营经济时,国有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严重流失,一些新的大资本家有钱人、企业家应运而生。假冒伪劣商品多,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前嫖、娼、赌、吸毒几乎是绝迹,现在又死灰复燃,人们道德水平滑坡,坑、蒙、拐、骗时有发生,封建迷信抬头,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
国家人口达13亿,继续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全世界总人口达65亿。
2005年10月17日,中国神舟六号飞船载两人飞行118小时成功返回。
总之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百姓生活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第十三章
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蓝维栋入川已是清朝乾隆12年(1747年),距清朝政府从爱新觉罗福临王1644年入北京,正式启用清朝纪年,已经有100余年了。经清朝政府对忠诚明朝遗将的清洗剿灭。再对明朝叛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一举打垮李自成有功的吴三桂消灭。清朝怕明朝叛将吴三桂起事反叛,派往云南镇守边关,后来吴在云南造反,脱离清朝,清朝对平西王吴三桂进行剿灭,对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剿灭,称“平三藩”。加之康熙平定台湾,清朝逐步强盛起来。
通过顺治(1644—1661年)当朝18年,康熙(1662—1722年)当朝61年,雍正(1723—1735年)当朝13年,三朝对国家治理,国家已初步繁荣起来,特别是康熙时代被称为清朝盛世。到了乾隆12年(1747年)蓝氏家族本门蓝维栋移民来川,从国家来说,乾隆承续前面繁荣势头,历史上把康熙、乾隆皇帝尊为最有为的皇帝,称为“康乾盛世”。
蓝维栋及入川第二代蓝秀荣,第三代蓝凤礼赶上了这一好年代,在入川后的百余年中,蓝氏家族有较大发展,特别是蓝氏家族在四川三台古井(南路女士乡)蓝家湾(九曲湾)发展迅速,人丁兴旺,名气远扬,所以“九曲湾”才易名为“蓝家湾”。
清嘉庆末,道光初年起,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
1840年(清道光20年),中英(英国)发生了第一次鸦片烟战争,国力消耗巨大,由于朝庭软弱,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卖国辱权的中英《南京条约》,赔偿英国2100万元(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从此走上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1851年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王朝,后转入反帝国主义侵略,直至1865年被清朝和外国侵略者打垮。
1856年(清咸丰6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鸦片烟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野蛮地洗劫北京城,烧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相继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75年(光绪1年)慈禧太后逐步专权,“垂帘听政”,中国更加走向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日子更加难过,这期间蓝氏本门在三台古井的日子也逐步艰难起来,所以出现各迁他乡情况,日子过得很艰难。

1894年中日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社会进一步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国弱民穷。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英、法等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中,百姓更是无法生存。民间自发组织抗击外敌,义和团抗击英、美、俄、法、日、德、意、奥八国联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28年,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州政府,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人民经过长久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这期间加之军阀混战,国民党蒋界石打共产党,内战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1935年蓝春海、蓝春宽迁出三台,来到绵阳永兴帮人、佃租田地耕种,定居下来。
这时蓝氏家族几乎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基本生计都无作落,几乎到了赤手空拳,一无所有。
1941年蓝春发一家离开三台县。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四川、重庆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为了军事需要,国民党政府决定在绵阳塘汛修建机场,强制征招民工服劳役修机场,当时无机械,全凭人海战术,肩挑背扛,民工拉大石滚来压机场基础。还在三台刘营山边开凿山洞作为停飞机用,但始终没有开凿成功。
国民党与共产党打内战不惜代价,蒋界石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要打日本,必先消灭共产党,这样一来,老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抓壮丁十分猖獗。在这种情况下,兰春发一家为躲抓壮丁,星夜出发,偷偷搬到绵阳永兴李家山边(八村),后搬到永兴三官庙村,租种地主谢正贵田地耕种。
当时,社会治安一塌糊涂,袍哥、舵爷、地痞遍地都是,更凶恶的是强盗,俗称“棒老二”,一到晚上脸涂锅烟墨,手持火药枪、刀斧,几十人一队,围攻、抢窃富人,农户,抢猪、抢牛,鸡、鸭、财物一切抢光,谁敢反抗就杀死谁,老百姓真是无法活。当时大地主、大富人家都招有家丁、保镖,白天、夜里守护,再加之富人家都修院墙,修炮楼(土碉堡),“棒老二”要抢也是不容易的,且有钱有势的人与政府有关系,也与地方黑势力有暗中交往,这样一来,遭殃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农民。
物价飞涨,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就多印票子,多发钞票,使得钱一天一个价,甚至几个价,货币越来越贬值,不值钱,早上能买一斤米,晚上连买一两都不行了。不但多发行钞票,且不断变化新币,一会儿什么金元券,一会儿什么关金券,一会儿什么银元券,五花八门,纸币面钞数额不断扩大,10元不行改100元版,100不行变1000元版,1000元不行变10000元版,万元不行改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元版,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天方夜谭。吃碗面条就要几十万元,可想而知,当时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人间地狱的。所以蓝氏家族到解放时一般都是农民(贫困人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界石政府逃到台湾岛。
绵阳城、绵阳一带是1949年12月23日才解放的。解放后,开展分田、分地、分房、分财产,把地主、富农的田产、家产按人平分给农民。蓝氏各家各户均分得田地、房屋,定居下来。紧接着国家又开展了“清匪反霸”运动,将土匪、“棒老二”、地痞、乡霸一一扫尽,该杀的杀,该抓的抓,社会治安好转,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当时国家人口约5亿。
1950年掀起了抗美援朝(朝鲜)。
1952年前后开始全国性清匪反霸运动。
1956年逐步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农民土地收归集体所有。
1957年开展“反右”运动。
1958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掀起“大跃进”运动,超英(国)赶美(国)。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砍树木、搭高炉,到处掀起大炼钢铁,结果是一个得不偿失,劳民伤财,后来证明是失败的。
从解放到1958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进步很大,与解放前(1949年)相比真是两重天。
1959年全国逐步建立人民公社。乡称公社,村称大队、组称小队。开始办大伙食团,初期为大伙食团,后改为小伙食团,发号令农民统一吃饭,一齐出工、一齐收工。开始大规模改田开荒、修水利。试验高产田,放卫星,个别地方出现人有多大胆,田有多高产,一些地方胡吹亩产万斤粮。种田种地也开始大兵团作战,开办集体大伙食团,几百人一个社,或一个村都集中到大伙食团吃饭,一切采用军事化。
1959年春夏开始出现全国性干旱,1960年接着干旱,1961年更是大旱,粮食大减产,加之苏联终止援助转而逼债。国家处于自然灾害和外债压力下,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伙食团越吃越差,吃苕腾、大苕子、喝稀粥,人们体质越来越差,不少人得水肿病,那时死人不少。
1961年伙食团逐步停办,跨了,农户又各家自己开伙。田地以队为集体,社员集体耕种。
1962年生活开始好转,至1965年恢复很快,百姓生活又好起来了。
1963年,国家开展了“小四清”,1964年开展“大四清”运动,派出工作队深入到村、社、乡、县,对所有当干部的人进行“四清理”,白天叫你说问题,叫“上楼”,然后晚上再叫你自己说怎幺办,叫“下楼”。老百姓说这是国家管理、监督、教育干部的好办法。此时国家人口达6.5亿,国家开始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提倡少生。
1964年美国侵略越南,中国对越支持,进行抗美援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动学生造反,成立红卫兵造反组织,动员学生全国大串连,坐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学生不读书,工人不上班,到北京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成立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都有造反派组织,农村也成立造反派组织,但农民还是在种粮。造反派到处贴大字报,张贴造反标语,很快掀起了全国性夺权运动,把所有党政、公、检、法、省、地区、县、乡、村主要领导干部的职务(权)夺了,造反派掌权。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无休止接受批斗,游街、示众、戴高帽子、交代。我们全家也过陪站、接受批斗,强制呼口号,“炮轰、火烧”当权派。
造反派组织派系矛盾引起武斗,开始抢国家武器库枪支弹药,抢手枪、步枪、手榴弹、机关枪,有的地方武斗很凶,有些地方出现打、砸、抢、抄,社会治安较乱。
1967年毛主席号召抓革命促生产。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
1968年逐步制止武斗,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中央召开“九大”,全国形势基本平静下来,这时毛主席说,知识青年上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全国成千上万学生,初中毕业都一律下农村锻炼,称为“知青”上山下乡,1975年后没有再让知青下乡,稍后将已下乡知青全部招工进城。
1970年前后全国逐步掀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热潮。农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民一齐出工,一齐收工,统一评工记分,分口粮,交公粮,劳动日按男女、老幼评定工分,年终核算发给报酬,有的还要向集体缴超分粮食的钱。工人工资较低,物价很低,火柴2分钱一盒,盐一角五分钱一斤,米一角一分钱一斤,肉六角五分钱一斤,棉布两三角钱一尺,馆子里吃碗面条一角钱。
人民币与美元比值为1.68比1,当时国家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美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长时期封锁、制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排挤,毛泽东主张自力更生。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卫星发射试验成功。
1971年9月13日,林彪父子叛国,驾机逃到蒙古国摔死。
1975年冬天特别冷,天寒地冻,把很多竹子、树木冻死了,绵阳这地很少有冰冻不化,当时三天三夜不化冰,热水毛巾一拿出水马上就结冰。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紧接着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死亡近30万人。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976年10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跨台。
1976年10月华国锋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也担任过国家最高领导人。
1978年邓小平复出,担任重要工作,提出了改革开放。全国人口达9亿,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夫妇只生一个(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个别有超生,要交罚款。三代单传可生二胎。因为这是基本国策,所以蓝氏此年代与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只生一个,多为独生子女。
1982年逐步开展包产到户,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全国逐步推开,田地按人分到户耕种,粮食很快大增产,老百姓逐步吃粮不愁,吃上饱饭。将人民公社地名恢复成老地名,某某镇,某某乡,大队、生产队也改为老地名村、社。
1985年起,逐步取消粮票、布票、工业票、副食票。从1949年以后,为保证人人有衣穿、每年每人发给布票7尺,为保证城镇人口吃饭,按人供货商品粮,每人每月30斤,流动人员吃饭,凭粮票,农民用粮食去换粮票,城镇人员按每月27斤标准发给粮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买肉要肉票,每人每月1至2斤肉票,农民每卖一头猪到食品站,每100斤返回13斤肉票,那阵说起吃肉想得流口水。买白糖要票、副食要票,肥皂、洗衣粉要工业票,农村用煤油点灯要煤油票,买白酒要酒票,自行车、缝纫机要工业票,烧峰窝煤要煤票,几乎什幺都要票,物质非常紧缺。1979年我买了一台12寸黑白电视用了10张工业票。
虽然那些年代物质很缺,但人们的思想很单纯,人们崇拜毛泽东,拥护共产党,信仰马列主义,社会治安比较好,人们道德水平比较高。1963年出了雷锋,做好事,为人民服,全国学习。当时人们老实、忠诚,社会治安良好,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和政通局面。
1989年江泽民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2003年胡锦涛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这场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军事等各行各业有了天翻地覆变化,高速公路多了,绵阳也有了客运飞机场,农民修楼房的多了,有钱的购小汽车的多了。蓝氏本门现大多数都修了楼房,一般家庭都有摩托车,较多的家庭买了小汽车,基本走在时代的前面,赶时尚。
中国这场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很快很大,经济发展很快,保持二十几年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出现国泰民安,国强民富好时期。
国营企业进行产权改制,有的改为股份制,有的改为民营(私有),有的破产,有的拍卖,全民所 有制单位下岗工人多,集体企业一般都卖给个人,一大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
住房制度改革,由原来分配住房,交少量租金,改为个人优惠购买,交三分之一房款,后来商品房可贷款按揭购买,每月按比例还贷,按揭期最长为20年,房产商发展很快,几乎都私营经济。
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殖民管辖下)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殖民管辖下)回归祖国。
跨入了21世纪后,国家发展势头很好,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发展很快。彩电、电话、手机普及,私家汽车发展很快。但是,现在竞争越来越强了,钱不好挣,好花,什么都能买到,什么都不用票,票证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币与美元比值为8比1。
当今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落后。城市与农村差距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全国上亿农民到城里打工,大量拥向城市和沿海省份。
再则社会上、官场上腐败事例很多,买官卖官、索贿受贿的事例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腐败愈来愈严重,金额从万元至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从村社小官直到县市省、国家部局高官,人数越来越多,很多贪官把钱转移到国外去。国家所有的企业,改革产权所有制,转为股份制或民营经济时,国有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严重流失,一些新的大资本家有钱人、企业家应运而生。假冒伪劣商品多,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前嫖、娼、赌、吸毒几乎是绝迹,现在又死灰复燃,人们道德水平滑坡,坑、蒙、拐、骗时有发生,封建迷信抬头,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
国家人口达13亿,继续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全世界总人口达65亿。
2005年10月17日,中国神舟六号飞船载两人飞行118小时成功返回。
总之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百姓生活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族谱宗源

蓝氏族谱宗源目录

编者的说明………………………………………… 1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1
第二章  蓝氏族谱民国誊写本(2005年翻印版)… 4
第三章  “湖广填四川” 蓝氏第21代念六郎
后裔家谱…………………………………24
第四章  蓝氏第21代念五郎后裔信息………… 84
第五章  蓝氏第21代念七郎后裔家谱………… 86
第六章  蓝氏辈份排序 ………………………… 97
第七章  蓝氏家族辈份称呼 …………………… 100
第八章  当今“蓝”姓汉字的习惯写法……… 101
第九章  蓝氏家族本门的信仰………………… 102
第十章  蓝氏家族本门的习俗………………… 106
第十一章  蓝氏家族性格、人品、家风……… 109
第十二章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三台、绵阳人的
来历…………………………………… 111
第十三章  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121
第十四章  家谱传抄、撰写和祭祖集会纪事… 132
第十五章  蓝氏族谱民国十五年誊写本复印件
…………………………………… 136


编者的说明

家谱是记载家史,记录家族重大变迁,传承家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编撰、传抄和珍藏家谱是祭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家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方式,是追根寻源,认祖归宗的重要形式,是具有神圣的、烟火传递性质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移民来川的蓝氏后裔具有强烈愿望和热情编撰、保存、了解蓝氏家谱,了解蓝氏家族的发展史和重要变迁。
《蓝氏族谱宗源》是记录先辈的历史和创业之路,知晓祖辈来龙去脉,是发扬家族文化,激励后人奋发创业,光大家族精神,缅怀先辈的重要精神食粮。是家族的发展历史,是文字记载先辈的历史足印,是考证家史的重要工具,是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现存《蓝氏族谱宗源》是1926年丙寅12月(民国十五年)誊写于四川省三台县南路女土乡(今古井镇)侯沟蓝春发家,侯仁星(年很长的教书先生)抄。此版本字体工整、笔风良好。
蓝春发家珍藏的这本老家谱,虽保存不是很好,有多处残缺,却是唯一最老的、可以考证蓝氏本门家史,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蓝氏家谱文物。其中第二十二代至二十九代的资料很简略,这是一大遗憾。此版本原件现在保存于蓝福平家中。
蓝氏家族其他支系后裔传下来的家谱都很简略,有的是近年重新续编的,没有照原件照抄编录,失去了原貌,家谱历史价值大大降低。
蓝福平2005年续编撰《蓝氏族谱宗源》时,不但有照原件抄录打印版本,且加上了标点符号,改原竖排书写为现在横行书写版,还适当添加了部分注解,而且将1926年蓝春发家抄录的《蓝氏族谱宗源》复印件一并归入,编为专章,以备后人考证,也为将来发现本族收藏的其它版本的《蓝氏族谱宗源》进行比对、校验和考证。本次共印40本。
蓝氏入川第二代大房蓝秀荣三台县后裔、第二代二房蓝秀华、三房蓝秀富、幺房蓝秀贵后裔家谱资料,由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搜集资料,蓝以万执笔编写初稿,特别是蓝以万费心四处打听本门蓝氏后人的现在居住地方,并代为理顺辈系血源关系,为其写谱,蓝福平整理、校验、编印成书。
本次编辑将蓝以万搜集到的蓝氏第二十一代蓝念七郎后裔的家谱一并归入,列为专章,还将蓝念五郎后裔今在重庆璧山县的信息作了记叙。
也还初步获得信息,四川三台县老马乡、刘营镇、长乐乡,四川中江县等地蓝氏后裔是与我们同祖同宗的,由于代系久远,取名辈份各行一套,再加之无原始蓝氏老谱,不便将其一一征集,收归编辑,待今后有机会,理清代系宗源,将其编辑入册。
族谱编写中凡月日用大写的表示是农历,阿拉数小写的是国历。
2005年续编的族谱,新版家谱在打印原版家谱文字中,其“()”内文字,一是考证此段前后其意而推测所加,二是古汉字繁杂、生僻,已停止使用,故以简化字或通假字替代,三是因现在是计算打印,其计算机内所装字库有限,无法将所有古今汉字一一打印出来,便用其意相同的汉字替代。“【】”内的文字是此次所查阅资料所加。“○”是用来占据原谱残缺位置的,表示原谱此处文字缺失。
为弄清楚本门从广东迁徙四川的原由,特以专章叙述了明末清初国家的重大事件,着重介绍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以此告之后裔,蓝氏先辈从广东来到四川的历史背景。
为使后裔们了解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命运和国家历史背景,特以专章叙述了蓝氏入川二百多年以来的国事家运,告之后裔,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是相关的,概略介绍了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生活状况和各个时期国家的历史背景。
为使蓝氏后裔知道,我们的姓氏本应为“蓝氏”而不是“兰氏”姓,由于当今社会上人们误将“兰”混淆为“蓝”的简化字,加之近几十年国家几次进行全国人口统计填报表册,填写人员图简便,误将“蓝”简写为“兰”,加之办理居民身份证也图简便,均将“蓝”写为“兰”氏姓,对这一点作了专章叙述。
本次编撰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望谅解,并自行纠正。
蓝福平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姓的来历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龙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06: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