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河南報業網[客家遷移萬里尋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中)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
  今日的洛阳桥,是个令人遐思的地方。往正南看,就是隋炀帝迁都洛阳时走过的第一道城门——一个天然城门——龙门,连接着洛阳桥和龙门石窟的,是投资1亿多元新修的龙门大道,而在这一大道的下面,又究竟埋葬着多少名人雅士的脚印呢?
  龙门石窟是鲜卑人首开的,这个大家非常熟悉,龙门山上最著名的寺院香山寺,是靠一位鲜卑人后代的钱建设的,这个大家可能就比较陌生了。这个出钱的鲜卑人后裔就是唐代大诗人元稹。
  元稹希望白居易给他写墓志铭,在遗嘱中要求家人把六七十万钱给白当作报酬,但作为元的至交诗友,白不好意思收钱,就用元的钱重建了龙门香山寺。
  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把元稹看成胡人的后代,但看看北魏孝文帝把自己改为何姓就知道了——元稹不但是鲜卑胡人的后代,还是鲜卑皇族的后裔。姓元的大诗人还有元结、元好问等,和元稹一样,他们都是鲜卑皇族的后裔。
唐代是有情于天下的。唐远继汉一代的儒家传统,近承北魏一代尊崇佛家的思想,再加上李家自认是道家老子的后代,儒、释、道三家并辉,新唐人创造出令我们骄傲的历史,一点都不出乎意外,甚至说,你想挡住它前进的脚步,你都挡不住。
  但当唐代走向顶峰后,又一个胡人刺开了唐人的胸膛,领头的是胡儿安禄山;而后唐人自相残杀,领头的是造反者黄巢。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姿色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这杨玉环本是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但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高力士为讨玄宗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公元740年,玄宗幸温泉宫,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公元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这“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杨贵妃得宠,其兄弟均被赠高官,以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中)

  天宝年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边功,得玄宗宠信,遂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但安禄山转而却认比他小18岁的杨贵妃为干娘。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宫中,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杨国忠想设法除掉他,他也针锋相对,准备造反。后来,安就以讨伐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借口在今日的北京反了。
  至德元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玄宗无奈逃命。皇帝逃得很狼狈,有时只得以杨国忠临时买来的胡饼充饥,其他随从人员则看见农民送来的粗饭就争相抢食,夜间连灯都没有,只好混睡一起不分贵贱了。
  至马嵬驿,军队哗变,杨国忠被杀死后,将士还不肯散去,玄宗只好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此正如诗云“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唐·杜牧)“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牡丹花败落得很难看。
  今天我们谈到“开元盛世”,总是无限骄傲,殊不知,这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辉煌的顶点,被一个胡儿轻轻一击,就轰然倒塌了。谁又会想到这太平盛世,原来就是这么个琉璃货色。
  在动荡中,一个美人死得很难看,但诗人却写得醉人得不得了;一批中原人离开了故土迁往江南,因只有逃避战乱年代的恐慌,只有别乡的痛苦而没有诗情画意,尽管他们是从天津桥上走的,但也不醉人,尽管他们也许是在天津桥畔的码头登程的,但还是没有画意,只有悲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别了,洛阳;别了,中原;别了,盛唐。
   
◎之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中)

  “但毁坏洛阳的,不只是胡儿,还有皇帝李世民。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攻克洛阳后,观隋宫殿,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遂命人撤端门,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应天门)及阙。唐初洛阳得以重建,但它的辉煌,出现在武则天时代。应天门、通天宫、天堂是武则天的‘宫城三天’,通天宫是正殿,高88.2米,遗址在洛阳市公交公司院内,天堂是供养佛的地方,高150米以上(建筑高度所彰显的,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高度,天堂当是当时世界的最高建筑),因薛怀义怀恨武则天另有新欢,一把火烧了,但武只是大方地一笑,下令再建,但规模已不如前。天堂遗址在洛阳市文管办院内,老百姓称其为武则天洗澡盆。” 洛阳都城博物馆馆长韦娜说,“毁建之间似乎都有道理,但这道理都来自个人的心理感受!”
  但让大唐遭受更大失败的,不是胡儿,而是黄巢。唐末,中原连年发生水旱天灾,到处是饿死的僵尸。人民向官员哀告,好像向猪哀告——三门峡农民代表晋见父母官崔荛,陈诉旱灾严重,请求减赋。崔大怒,指着院中一棵树说:“看它青青树叶,那里来的什么旱灾?”把代表棍打一顿。尤其使人震惊的是,当蝗虫遮天蔽日,从中原向西蔓延到关中,当地首长竟向皇帝上奏章说:“蝗虫飞到京畿之后,拒绝吃田里的稼禾,都抱着荆棘树,自动饿死。”宰相马上率领文武百官,上殿拜贺,歌颂皇帝英明圣德。
  在这种情况下,王仙芝率众起义,黄巢响应。黄巢曾参加过进士科的考试,但稍微有点才干和性格的人,都不愿向把持考试的宦官屈膝,黄巢就是其中之一。他不能适应流行的政治形态,只好落第而归。

◎之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中)

  黄巢了解东南地区对大唐的重要,如果不把这个粮食仓库摧毁,只攻陷洛阳、长安,没有用。于是,他从滑县渡黄河南下,穿过淮河流域大平原,轻而易举地渡过长江。黄巢攻陷广州后,一次就屠杀西洋富侨(大部分是阿拉伯人)12万人。但自马鞍山渡长江北上折回中原时,却采取安抚政策。当他们进入洛阳时,市面上交易如故,妇女儿童都没有受到惊扰,攻陷长安时,曾受到市民夹道欢迎,欢迎群众的褴褛衣服和喜悦表情使黄巢农民兵团感动。
  黄巢在称皇帝之前和称皇帝之后,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称帝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称帝后则困守孤城,一筹莫展。黄巢从称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陷入千万争宠的宦官与宫女之手……
  大暴动虽然被平息了,但代价巨大:一向被称为中国心脏的中原地区,几乎成为荒漠;一直是文化政治巨城、繁华盖世的洛阳,只剩下三五贫苦人家生活在瓦砾之中,举目所及,昼不见炊烟,夜不见灯火,盖因中原居民大批向南逃亡——他们成群结队,并组成武装团体逃出战祸频仍的故乡,向南流浪;他们在蛮荒之地定居下来,垦田求生;他们与先迁到的中原居民混合,让“客家人”的实力大为增加;最初,他们还期待着等到局势好转,再回故土,但局势一直恶化;他们一直称自己为客家人,他们是失去故乡而永远不把异乡当成故乡的人;他们一直使用当时中原使用的古老语言,但现在叫客家话了。


◎之七

河南报业网
2003-10-2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特派记者 于茂世 齐岸民 李红军 许笑雨/文图

一、芳草萋萋安乐窝
  宋代时,司马光来到洛阳,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诗句。但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有宋一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及宋太宗出生的地方,即洛阳城内的火街八孔窑,如今是一堆黄土、一堆垃圾、一地杂物,好在几棵绿树遮掩着它的不雅。
  在寸土寸金的今日洛阳城内,皇帝家的四周盖满了都市村庄拥挤的楼房,但皇帝的家还是一片空地,没人染指……“我记事的时候,火街上还有个砂轮门(拱形门)及三个窑洞,这夹马营路上还有宋太祖庙,但后来,什么都没了。”60多岁的李先生对记者说。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骁勇善战,在后唐时曾是禁军大将,宋太祖和宋太宗出生在夹马营的兵营里。“宋太祖出生的时候,是雨后的傍晚,当时整个街道都火光冲天,持续了一个晚上,后来宋太宗又在这儿出生,所以老百姓中有个流行的说法,就是赵弘殷‘一担挑了两条龙’。”70多岁的洛阳市知名书法家、曾参与过地方史志编辑工作的寇北锁躺在床头,打着吊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宋之前的洛阳,作为中国国都的时间累计达一千五百九十二年,在全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但自洛阳出了个赵皇帝后,它就再没有做过京师。但在宋代时,京师开封称作东京,洛阳称为西京,它还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有宋一代的文化中心。
  今日洛阳桥与民国洛阳桥(又名林森桥)之间,有一个小亭子,亭子的下面有一座桥墩,这座桥墩,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唯一的洛阳桥与天津桥的遗迹了。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专家韩石萍说:“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西京(洛阳)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桥,之后,因战乱和大水,天津桥被毁。虽几经修复,但最终只剩下这一座桥墩。民国期间,天津桥旁修建林森桥时,将这座残桥进行砌补,并建了一座碑亭以示纪念。1944年,日军逼近洛阳,林森桥被守军炸毁。”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桥这东西太脆弱,也太惹是非,每逢动乱与战争,洛阳桥(天津桥)都会归于灰尘…… 作为标志,“天津桥”如今只出现在洛阳市公交车的站牌上。不过,这两年,洛阳市考古人员在现在的洛阳桥西约400米处,发现了4座石砌桥墩,其中一座保存完好的桥墩宽2.5米,长20米,桥墩间距15米。据说,这是唐代洛阳桥(天津桥)的遗迹。
残存遗迹和盛世诗歌的比照是很残酷的,记者在这儿不想费太多的文字去做对比,就让那唐朝窈窕的桥堤、袅袅的柳丝、萧瑟的楼阁和月光下的山雪,永远凝固在纸上吧。
唐代的洛阳桥虽然毁了,但宋代的天津桥甫一建成,又成了风雅之地。
  有宋一代的邵雍,是个大学者,不过传说中的他,是个在天津桥上摆摊算卦的主儿。他一天只工作4小时,为的是让其他同行也能混碗饭吃。回到桥西南角的安乐窝后,他就饮酒作诗,聚朋阔论。他一生留下的诗篇,十之三四是说天津桥多好多好。“但大家都不把邵夫子当诗人看,因为他的诗大都是哲理诗,不好懂,我们都把他看作理学家,他是理学奠基人之一。现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就是俺祖宗的发明。” 邵雍的40代孙邵学增谈起邵雍,一脸的自豪,“现在的安乐村有3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姓邵,都是邵雍的后代。”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如今的洛阳桥南,简直就是个“安乐”的世界——烧烤广场叫安乐,宾馆叫安乐,公司叫安乐,集贸市场叫安乐,村叫安乐,镇也叫安乐……
  邵雍居住的安乐窝,在今日洛阳桥东南龙门大道东侧的一个小胡同里,它的南面,是洛阳师范学院。安乐窝现在是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雷勤是负责人。邵雷勤也是邵雍的后代,在洛阳龙门大道上开了个烟酒小店,他在安乐窝有一间办公室。他在办公室写写画画的,满屋子都是他的大作。安乐窝宽约20米,长80多米,两边是居民的高楼。“两边的住户都不姓邵,是后来搬过来的。”邵雷勤说,“清道光年间,洛河的大水把邵雍原来的安乐窝给冲坏后,就移地建在了这儿。”如今的安乐窝也叫邵雍祠,残存有书阁等数间房屋。经年不修,书阁的门窗歪斜着,院内的空地上,萋萋的荒草疯长着。
  安乐窝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避洛阳的司马光、富弼、吕公著及二程兄弟等为邵雍购置的,它原来是五代节度使的故宅,共37间房子。得到此宅后,邵雍作诗一首:“垂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东占林泉。七千来步萍流水,二十余家拿出钱……”邵雍和司马光等人的政治主张一样,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现在看来,这些大文人反对变法,是和北宋的立国精神连接在一起的。任何新兴的政权在初起的阶段,都会弥漫着一种强大的战斗力,但宋代不然,它一开始就高度成熟、高度疲惫起来……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二、胡马屡屡饮黄河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他的老宅是今日洛阳城内的一片空地,一堆黄土、一堆垃圾、一地杂物、几棵绿树而已,远不如残破的安乐窝风光。赵匡胤被他自己的“陈桥兵变”故事吓住了,所以他有他的原则:不让大臣有权,万不得已,也不让大臣有权过久;让文官担任统帅……
  开封包公祠内,有一通开封府题名记碑,碑上刻有北宋16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在这个京官的花名册上,有寇准、范仲淹、包拯、蔡襄、蔡京、吕夷简、欧阳修等人的名字,还有两个只标头衔没有名字的人,这两个人是晋王、荆王,晋王是后来的宋太宗,荆王是后来的宋真宗。这些人都是北宋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不能说他们在开封干得不好,但平均下来,每人在开封府行政长官的位置上,干了都不到一年,就是包拯,干了也才一年多。开封府很像个草台班子,行政长官“打坐”下来,屁股还没暖热凳子,就该走了。这种现象就与宋“不让大臣掌权太久”的原则有关。
  文官担任统帅就更荒唐。如签订澶渊之盟的那一年,天雄战区(在今河北大名)司令官王钦若(当时官衔为“参知政事判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河北转运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战区司令官兼总指挥兼河北省省长”),看到辽军从城下经过,吓得屁滚尿流,唯有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今天看来,有些好笑,但在当时,符合开国皇帝的思想。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再看看被说得上了天的历史性文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图上,有牛拉的车或骆驼、骡、驴等,但马踪难觅!宋代的“马路”为什么没有马呢?马到哪儿去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得天下,六骏功勋至伟,他自撰《六马图赞》,还刻石镶于墓室,以表至死不能须臾离六骏也。但宋的国土,北边也就到河北大名一线,再往北,就是辽、金的领地了。平原地区难养马,就是养了马,战斗力也成问题,而辽和金却禁止边境马的贸易,就像现在禁止军火交易一样。
  再看看隋唐是在哪儿崛起的:杨家和李家都在山西起家,且当时都是给游牧民族“打工”。善马战,是他们得到天下并能在得到天下后抗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一大资本。赵家生活在洛阳城内,虽然得到天下,但御“马”功夫实在不咋样。就是名将如岳飞,也只好组建敢死队,冲到胡人的马队里去砍人家的马腿。这终归不过是一种以身堵枪眼的办法,偶尔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战法,则不太好,想抗衡,也难。
  秦始皇建长城以“不教胡马度阴山”,显然他知道马的厉害。汉代,在与游牧民族的抗争中,中原似乎还占着上风;隋唐,是个胡汉拉大锯的时代,安禄山表演了一把,就把唐玄宗赶到了四川;宋代,胡儿不仅有草原,还有今日北京以南的大平原,赵家实在拿他们没办法;宋以后,是元明清,胡儿更是明显占了上风。
  整个欧亚大陆北部的大草原,力量实在大:大罗马帝国被匈奴干掉了;欧亚大陆曾是蒙古铁骑任意驰骋的疆场……
  
◎之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站在新千年的洛阳桥上,望着匆忙创造历史的人们,记者忽然发现:生于洛阳的宋太祖、宋太宗兄弟的后代与胡人所签订的“澶渊之盟”,实在是中原居民与草原居民自秦以后在两千多年争斗中的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在今日濮阳的地盘上签订的和约,正好处在2000年的中间。澶渊之盟之前,文化发达且不乏勇武的中原居民占着优势;澶渊之盟后,文化相对落后但勇武且拥有战马的草原居民占着优势,并两次席卷了整个中国。但最后,文化落后且人数偏少的草原居民在控制大中国的冲动中,接受了中原居民的先进文化,并消失在中原,化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匈奴人刘渊祭起刘邦的大旗、北魏孝文帝推行全盘汉化是开头,到结尾,则是清帝国的皇帝不认识故宫大殿匾额上书写的本民族文字,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但书法功底较深,诗词填得不孬。
  写到这儿,记者忽然想起了西晋的那个白痴皇帝,他对中原氏族南迁负有历史责任,但他改变不了历史——无论是唐宗宋祖,还是天灾人祸,都改变不了历史前进的大方向,我们需要质问历史人物的只是他“作为”了没有。在“作为”这一点上,客家人是典范,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之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三、客家名流何其多
  在胡马的铁蹄追击下,中原人不断南迁。随着北宋的覆灭,又有大批中原人南迁,他们与先期到达那里的客家先民一起,形成了一个汉族的新民系——客家民系。宋政权应该感谢先期到达江南的客家人,没有他们的接应,没有文天祥以赣闽粤边界为基地抗击南下的胡儿,南宋不会再残喘100多年。
  “随赵宋皇帝南迁的,也有邵雍的后代。他们大都迁往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东阳、余姚及四川等地,后来有的又迁到香港等地,邵逸夫就是邵雍邵夫子的后代。9月22日我从浙江东阳的花园村回来,和我同去的,有区长、镇长等人。花园村有580多人,他们办的企业很大,年产值有8个多亿。村里的人,都是姓邵的,都是邵雍的后代,其中一位叫邵钦祥的人,是花园集团的董事长,他想投资1500万元,把安乐窝给搞起来。”邵雷勤说,“不过,人家嫌这儿的地盘太小,说至少要50亩地才能搞出个样子。洛阳市政府就要搬到洛南了,现在说要搞洛南大开发,看来我们这儿快该吃香了。”
  和邵雍的后代一样,在宋金的战火中,大批中原人再一次告别中原,他们有的成为客家人,有的成为江浙人,有的成为闽南人,有的成为四川人。至明初,以淮河为界,南中国人口占八,北中国人口占二。中国的人口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彻底南移江南,而南中国人在以后的政治生活中也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国的“班底”是客家人,孙中山的“班底”是客家人,南昌起义的“班底”也是客家人……
   南迁的中原人离开了家乡,却更加思念家乡。为了夺回家乡的土地,一旦天下有变,客家人就揭竿而起,向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无论东晋时河南人谢安、谢玄的“北府兵”,还是南宋时的岳家军,其组成往往十之八九是中原的汉子,他们喊着“打回老家去”,冒死赴战。

◎之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

  作为客家人的孙中山在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后,于1912年2月15日率临时政府的文武官员到南京明孝陵祭奠明太?祖,诏告国人:汉人已恢复中华。孙中山与另一客家人洪秀全起兵的初期,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
  在冲突中,在蒙古人的铁蹄下,在八旗清兵的屠刀下,客家人继续南迁,至海南,至台湾,至南洋岛,至东南亚,至世界各地,由此在安土重迁的汉民族中孵化出一群不惧大海的客家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明初的河南人烟稀少,朱元璋只好从山西向河南移民。但数百年后,河南开始‘反攻倒算’,向西北移民,而不仅是江南。”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杨作龙说,“许多地方的人,包括客家人,都源出河洛,来自中原。如果我们还对遥远的客家人是古老的中原人心存疑问的话,看看今日西北的河南人,你就知道迁徙是多正常的了。中原这地方是经得起折腾的,折腾后只要有喘息的机会,人口就会激增。如今河南又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现在的河南人也在不断地向外迁徙,也有方向,只不过不像从前那样在短时间内有庞大的人流罢了。”
  耕读传家的客家人在与“海洋文化”碰撞后,开始经商,在华人中,有许多巨商是客家人。但有钱后的客家人不忘文化建设,在华人中,捐资文化教育事业最多的,就是客家人。在全世界,有许多政治家也是客家人。
客家人,就是从洛阳桥出发,把中原文化带到全世界的人。他们不忘中原、不忘自己文化的根,因为“这种文化的根底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民族能够向前,是因为根非常地强,它支持着我们的自尊”。客家人、著名华侨领袖黄思华如是说。

◎之八

河南报业网
2003-10-2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河南人的扬州

两个河南人的扬州
特派记者 李红军 齐岸民 于茂世 许笑雨/文图

  我们选择扬州为此行一站,不全因了谢安、谢玄叔侄在寿县淝水一战挫了前秦继续南征的锐气,如果那一仗东晋败了,南北朝的对峙就没有了,很可能胡兵一统,如元如清了。
  历史虽然久远,却常留下惊人的细节,供后人感叹把玩。谢玄是侄,带了兵到前线抗敌,作为统帅的老叔谢安却在后方与人博弈。那是何等的气度?前方面对的可是投鞭足以断流的百万虎狼之兵啊!当淝水大捷的消息传到建康,谢安只一句轻描淡写:“小儿辈大破贼。”但他在抬腿过槛时折了屐齿,泄露了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淝水一役,北府兵以少胜多痛揍前秦,查一查北府兵的来历,都是些在战争中失了家园的北方“流民”啊!
  9月29日,记者抵达扬州,先去看了运河。运河的水不小,还能载船。伫立在扬州运河大桥上,任习习微风拂面,看艘艘轮船岸边逶迤,条条拖船牵着水波,水浩浩,夜茫茫,绵绵情思便如荡荡江风一般悠长复悠长了。
  沿大运河往北20多公里,是扬州江都市邵伯镇。淝水之战后,谢安功高名重,可日子并不好过。为避人嫉妒,他便以预备北伐为由,在扬州城外觅一地安家,也就是今日的邵伯镇。一条运河勾连了南北水系,从邵伯镇蜿蜒流过。避难的山东、河南几十万人便顺河到此,偏安的东晋为安置难民,特地设置了侨郡县。东晋无能,最终也无力使史书所称的“流民”重返家园。昨天的遗恨,竟成了我们今天寻踪的依据。
  陪同我们的是江都市史志办的两位领导。“谢安是你们河南人啊!要不是他,就没有今天的邵伯镇!”眼下的江南天气很暖,镇党委书记陈秀生的话,更让人心暖。他说,当他了解到谢安的祖籍是河南太康时,马上就给太康县委传递了消息,因为谢安是太康人的骄傲。
  关于谢家南迁的历史,书多有载。谢安,祖籍河南,晋永嘉五年(311年),洛阳陷落后,中原士族大批南迁。临沂王氏、太原王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庾氏以及门第较低而为元帝所亲信的刘隗、刁协等,都陆续渡江南下,来到扬州。其中的谢氏,就是谢安的祖上。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河南人的扬州

  蒋安坤先生是《邵伯镇志》的主编,颇谙地方文化。虽年逾七十,却兴致高涨,串街走巷,陪我们追寻着谢安的步履。他说,邵伯镇原名步邱,西高东低。多有灾害。谢安到后,修筑“新城”,建“甲仗楼”。他亲自考察步邱地势,西面高,湖水浅,常为干旱所苦,东面低,湖水涨,农田常被淹没,便下令在步邱以北10公里处,筑了一条南北拦水大堤,当时称为埭,以调节上下水位,并在埭的两侧各建一个斜坡,连接邗沟的上下游。邵伯埭的建造,使邗沟保持一定的水深,既免除了旱涝之忧,又给航运带来了便利。此埭筑成后,高的地方没有了旱情、低的地方又减少了涝灾,上下两利,老百姓称颂不已。从此渔农聚居者渐渐多了起来,最后形成了集镇,人丁兴旺,百业繁荣。据载,当年筑埭,当年受益,喜获丰收。“谢安死后,人们感念他治水的恩德,将他比做周代邵伯、甘棠,就把埭与湖都用邵伯命名,当地百姓还建了谢公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河南人的扬州

  扬州属于那种到此就会让人产生依恋的地方。可于地表相找,却很少发现更多历史上大移民留下的遗存。有关扬州历史的书籍也很多,但单刀直入写那段南迁历史的几乎无涉。有多少侨民久居,又有多少人事隔多少代,再次被迫南逃,没有谁能说得清。扬州与客家南迁历史,当置于大历史背景下去体会,方能找寻到另一种索解。  
我们走进了史可法纪念馆。
  清兵南侵,风雨飘摇,南明的覆灭势在必然。史可法率领八十万军民死守扬州,重创清军。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史书上墨浓于血的记载,书写的就是史可法不屈的抗清壮举。史可法没有谢安幸运,他没能抵挡住清军的攻击。扬州被屠城十日。汉人不敌满人的战事,意味着汉人连偏安的机会也没有了,意味着客家人将走得更远。确实,后来远涉重洋的客家兄弟有不少就是那个时候迁走的。
  2002年12月26日,民族英雄史可法诞辰400周年纪念日。河南开封和江苏扬州,相距数千里的两地同时举办了史可法纪念活动。史可法祖籍祥符(今河南开封),是南明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不仅是扬州人的骄傲,更是你们河南人的骄傲啊!”当我们走进史可法纪念馆时,已经退休而留在祠里的讲解员,追着我们的脚步,讲解着400年前的那位悲壮人物。
  史可法纪念馆坐落在扬州市史可法路与护城河交叉口,是一个热闹的地方,我们去时正是国庆节,但馆里却显得有些冷清。偶尔有游人光顾,大多是学生。在这样的冷清里,讲解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纪念馆内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分立在大门两旁,让人想起“伟岸”。银杏树下的草坪开着些细碎的白花,它让人记起“高洁”。飨堂门柱上那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几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动,它是一种人格的写照。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著名诗人贺敬之来到史可法纪念馆,慨然写下“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 21: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