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940|回复: 144

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6 08: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台山市有个田头镇,那里是地道的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那里的人讲的也是客家话,我发现,台山话有很多方言和语音与客家话相近,可能是客家话和当地新会、江门话交合,经过变迁变化而成。有许多和我们梅县相似的地方,梅县是足球,台山是排球之乡,都是华侨之乡,山区。
[ 本帖由 tjs.zl 于 2003-12-2 11:32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26 11: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台山话有些特征听人家讲是有点像客家话,但台山话粤语方面的特征更多,是粤方言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6 23: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tjs.zl 于 2003-11-26 08:33 写道:
广东台山市有个田头镇,那里是地道的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那里的人讲的也是客家话,我发现,台山话有很多方言和语音与客家话相近,可能是客家话和当地新会、江门话交合,经过变迁变化而成。有许多和我们梅县相似的地方 ......

    台山话绝对不是客家话,客家人迁到台山也只有两三百年左右,而且人数也很少,根本不可能会影响台山话,台山话属于五邑话,我婆是台山海宴人,她讲的台山话我听得明白,也会讲。确实台山话比较容易听得明白,相对新会话就比较难听得明白,新会话我听得明白,但不会讲。恩平话我一句都听不明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7 10: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新会话与江门市区话有何不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7 12: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河源客家 于 2003-12-7 10:24 写道:
新会话与江门市区话有何不同?

    江门市区讲的话是新会话,所以一般外地人很难听得明白,但他们都会讲正宗的广州话,所以你到江门来玩,不会有语音障碍,除非你连白话和普通话也不会讲,只会讲客家话,那确实寸步难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8 1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江门实际上以前是新会的一个虚场,四周都是新会的其它的镇,后来不知怎么啦,就变成一个镇了,后来就来管新会啦.

新会人特别反感江门,因为"江门"是"肛门"呀.现在新会被江门并入了,一片哀鸿遍夜,我的同学说是邙市呀.

清洁江门,爱护江门,就你我做起.
                            ---------------------------江门市委市政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8 22: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开平话与惠洲话的近、斗门话与河源话的近,令人吃惊。
严生肯在此作文章。肯定有看头。
如果得出不同看法,也至少能解答一些问题。
没有调查过的人,无感觉的人,请不要乱说,或转些烂贴。
这已是许多网友的感受。请相信:理性是从感性中来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8 22: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注册用户 于 2003-12-8 19:26 写道:
江门实际上以前是新会的一个虚场,四周都是新会的其它的镇,后来不知怎么啦,就变成一个镇了,后来就来管新会啦.

新会人特别反感江门,因为"江门"是"肛门"呀.现在新会被江门并入了,一片哀鸿遍夜,我的同学说是邙市呀.
......

    江门以前是新会的一个镇,但那是民国初年的时候,就像现在的佛山以前也是南海的一个镇,不要因为江门的韵音是“肛门”就一竹杆打死一船人呀!我们鹤山人是拥互江门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8 23: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五邑话是指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五市的方言,主要与新会话为代表,内部沟通还是有障碍,其中台山话最容易听得明白,其次是开平话,再次新会话,最难听得明白是恩平话,恩平讲的话同阳江话是一样的。鹤山话分支很大,个别镇讲南海九江话、个别镇讲开平话、个别镇讲新会话、个别镇讲客家话,一个市讲四种话,所以鹤山电台、电视台统一用标准的广州话播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17 01: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我也听過台山白話,的确是有許多地方听起來像客家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17 12: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巴人 于 2003-12-8 23:07 写道:
五邑话是指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五市的方言,主要与新会话为代表,内部沟通还是有障碍,其中台山话最容易听得明白,其次是开平话,再次新会话,最难听得明白是恩平话,恩平讲的话同阳江话是一样的。鹤山话分 ......

恩平话和阳江话是不同的。阳江话接近白话,只是音调不同,属粤西方言。
鹤山老县城-鹤城,以及址山一带,其中的粤方言属于开平话。沙坪、桃源(禄洞)等地的“鹤山话”接近南海九江话。鹤山是由历史上开平、新会的一部分组成的。鹤山的客家方言区分布在鹤城周围的不多,主要是与邻县交界的部分山区。

[ 本帖由 網絡正大儍 于 2003-12-17 12:48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21 18: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东台山话可能也是客家话演变

網絡正大儍 于 2003-12-17 12:45 写道:
恩平话和阳江话是不同的。阳江话接近白话,只是音调不同,属粤西方言。
鹤山老县城-鹤城,以及址山一带,其中的粤方言属于开平话。沙坪、桃源(禄洞)等地的“鹤山话”接近南海九江话。鹤山是由历史上开平、新会的 ......

    鹤山客家人大多数集中在鹤城镇、云香镇、合成镇旧合成墟、宅梧镇白水带管理区、共和镇有部分、址山有几条村、还有龙口镇大约有一千人左右。总人口有七万人以上。其中纯客家镇只有云香镇一个,鹤城镇客家人大约占该镇总人口85%以上,合成镇客家人占该镇总人口40%,宅梧镇客家人占该镇总人口25%左右,其它就不得而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3 18: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台山話可能是客家話演變的說法,我曾經听過台山話跟客家話滿類似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3 22: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亞林 at 2004-3-3 18:53
我同意台山話可能是客家話演變的說法,我曾經听過台山話跟客家話滿類似的!

台山话虽然有点儿像河源客家话,但他们那里的人民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客家人,而且还在同治年间同客家人打过一仗,他们只承同是广府人或者四邑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3 22: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如下网址:http://www.tsinfo.com.cn/tsls/04.htm
    南宋人经南雄南下
宋代,汉人继续向南方发展。而到南宋时代,金人蹂躏中原,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大量南迁,又有部份人移入台山地区。不过,在南宋初期,台山已有大量汉人存在。今从《新宁县志》可以看到,宋开禧三年(1207年),原籍广海奇石的老僧应玑写作的《灵湖山水之记》。这文章说:“灵湖在新会县南百有五十里,地名乌峒……人烟团簇……湖之周遭,视三里为倍。西山有石,石有仙迹,北有龙祠,乡民水旱必祷焉。”又说:“予以师永公,乾道之初始辟路于龙祠之侧,植以松筠果实,筑庵而居之。”文中所说的“乾道之初”,是公元1165年——即宋朝因汴京失陷而南渡长江的第三十九年。
南宋至今八百多年了,台山人还记得相传的话:“ 我们的祖先打从南雄珠玑巷来。”珠玑巷,原来在北宋京城开封附近的祥符县。宋朝政府被迫南迁时,这里的居民跟着南迁,有部分人度过梅岭,居住在南雄州;他们不忘故乡,还叫新居地做珠玑巷。《新宁县志》记载,宋理宗时的大理寺正卿雷复,原来就是祥符县人。他退职之后南下,先隐居在南雄沙水村珠玑巷,到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又迁新会县的古博里(今属开平)。后来,他的儿孙繁殖到文章都斗洞,成为今天台山大江雷姓人的祖宗。不过在雷复南迁以前的开禧元年(宋宁宗年号,即公元1205年),南雄珠玑巷已有一伙居民迁移到新会县来垦殖了。传说,这伙人是因避“胡妃之祸”而来的,至今人们还喜欢讲这个故事:
宋宁宗时,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出京城临安,跟商人黄貯万回到南雄珠玑里同居。后来胡妃透露了本来身份,黄貯万大惊,怕将来受累,把她遗弃了。她终于被当地强暴之徒凌辱而死。传说当胡妃出走之后不久,皇帝思念胡妃,密令兵部尚书张英贵查访。张英贵查访经年不得,向上报告了,不再追究。后来黄貯万仆人刘庄上京,向张英贵告密。张英贵以为事情已了结,如再报告,怕受访缉不严之罪,故假称珠玑里土人作乱,奏请在该处设寨镇压,借故屠杀珠玑里居民以灭口。珠玑里居民罗贵祖闻知风声,约齐黄可润、李子才、陈龙望、刘兆熊等九十七人,携带家眷南下逃难。
这故事未必全部真实。不过筑寨迫迁,却有当时的呈文和批文遗留下来作证。呈文写道“具团呈罗贵祖等,为逃难乞给文引救恤生灵事:历祖向处珠玑,各分户籍,有丁应役,有田赋役,别无亏缺,别无违法,向係循良。为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保四五,犹虑难周。今奉旨颁行,将里筑寨,严限批行,民不敢有违。祖等思忖近处,无地堪迁,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欲投往安生,乞给文引,俾利迁行。”这呈文于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经知县胡统化批准;又经府尹钟文达批道:“罗贵祖等九十七家,原系珠玑里民,词称迁移之故,乃虑兵丁之扰,非干违禁之例,准案给引。”据说,开禧元年正月十五给引,四月十六同文引九十七家,各携家眷南行。二十六日到大良、朗江等处,求得士人马天成、龚应达等作保,到番禺县立案定户籍。后来,他们中有一部分再迁到新会,又迁来台山地区。(见于民国十六年九月出版的《颖川月刊》)。又据《刘氏家谱》载,这97人中,“有兆熊、沙亭二叔祖,一人赘中乐都,一入○都新宁地方。”但不管怎样,他们只是当时迁入台山地区的一批人。还有更多的中原人,在他们之前和之后,经过南迁的冲要南雄,然后继续南下,展转迁移到台山地区来开辟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6 03: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