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9-17 10:20:50

原帖由 兴宁阿哥哩 于 2007-1-25 10:18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是专业,但知道北大教授也是读4声。
再说明一下,说读四声的是正规的高中语文课本。
http://cache.baidu.com/c?word=%CA%AB%BE%AD%3B%A1%B7%3B%C3%FB%BE%E4%3B%3A%2C%B9%D8%B9%D8%3B%F6%C2%F0%AF%2C%D4%DA%3B%BA%D3%3B%D6%AE%3B%D6%DE%3B%2E%3B%F1%BA%F1%BB%CA%E7%C5%AE%2C%BE%FD%D7%D3%BA%C3%E5%CF%2C%BF%CE%CE%C4%3B%CF%C2%3B%D7%A2%CA%CD%3B%CE%AA&url=http%3A//218%2E75%2E148%2E137/Article/UploadFiles/200701/20070105203147329%2Edoc&p=c4769a46d6df18be0cbd9b7c1b47&user=baidu
第四册语文教材编选了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闺塾》,其中有处注释我认为不当. 剧中塾师陈最良读的《诗经》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课文下注释为:"……那漂亮娴静的姑娘啊,是小伙子的好配偶.逑,配偶.""好逑"注音"hào",解释为"好配偶"。
以前有读四声,也有读三声的,就是因为对逑的解释出现偏差所致。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9-17 10:26:40

再看看另外一首诗《民劳》的“逑”的意思,“以为民逑”,这里的逑可以参考译文。
“民逑”我个人意见是解释为“民众才会团结在你的周围”。

民劳
      小人用事,人民辛劳。西周贵族告诫统治者要安民防奸,希望周王能听忠告。旧说以为系召穆公戒厉王莫信任小人,亦可参考。



【原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2。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3。

         式遏寇虐,憯不畏明4。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5。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惠此中国,以为民逑6。

         无纵诡随,以谨惛怓7。

         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无纵诡随,以谨罔极8。

          式遏寇虐,无俾作慝9。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

         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无纵诡随,以谨丑厉10。

         式遏寇虐,无俾正败。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11。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

         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12。

         式遏寇虐,无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第二段的译文:

      人民真劳苦,但求可以给他们休息。

      爱护国中这些人,可使人民安居乐业。

      诡诈欺骗莫放过,谨防歹人嘴乱说。

      制止他们掠夺暴行,莫使人民心忧愁。

      莫把你的前功抛弃,为使君王常美好。

[ 本帖最后由 兴宁阿哥哩 于 2007-9-17 10:31 编辑 ]

lhx1081 发表于 2007-9-19 23:07:37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lol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9-27 21:53:45

错,可能错得很久了,大概就从《毛诗》开始。《毛诗》的《关雎》“小序”谓:“《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其实是由《序》、《传》两部分内容构成的,《序》、《传》在整体上围绕基本相同的指导思想。《序》、《传》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释《诗》。对此,朱熹《诗序辨说》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作他人?只缘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说,将诗人意思尽穿凿坏了……今人不以《诗》说《诗》,却以《序》说《诗》,是以委曲牵合,必须如序者之意,宁失诗人之本意不恤也,此是序者大害处。”《毛诗》的此一倾向实在严重,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关雎》一诗。仅从诗篇表现的内容看,是诗明明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诗序》却偏偏曲解为“美后妃之德”,说它“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显然,这样的解释是牵强附会、无法自圆的。
也就是说,为了礼、德,把逑硬生生给解释为通“仇”,继而解释为配偶。因为中国汉朝的礼教是不能容许自由恋爱的。

來客 发表于 2007-9-28 00:18:32

昔時賢文肚講: ..讀書須用意.. >讀書儘重要箇係瞭解意思 莫讀死書..
===
細人耶 "逑"等阿姆箇衭腳 蹣跚學步
老弟儘好跈倛哥出門 每擺究"逑"等倛哥衫衭 驚倛哥偷偷先走..
細鬼耶 小屁究毋知 札等阿公箇鬍鬚 儘"逑"
.
.
用反"形像化"來講 究係"心理上箇依戀"!

故所 "窈宨淑女 君子好逑"
>>
妙曼女子 容易讓阿賴 心理上產生好感 會有強烈追求箇意念產生!

刘智强 发表于 2007-10-11 17:32:43

恶搞有理,探索无罪.

锋歌 发表于 2007-10-12 15:01:23

回复 #9 兴宁阿哥哩 的帖子

我在上学的时候学到这句话,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识。
确实跟客家发音很像,而且在我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讲过这句“客家俗语”。
我觉得根据时间来说,诗经肯定比客家的出现要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很正常,客家从中原迁徙而来,而中原又是中华文化发源地。
尽管后来多次迁徙,时世变迁,但正如楼主所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句话也就成了客家俗语了,并基本保留了当初的读音。
我觉得“好逑”是否翻译成“好hào求”好一些?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10-12 18:08:08

回复 #37 锋歌 的帖子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美丽娴淑的靓妹啊,帅哥喜欢围着她转!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10-12 19:43:43

回复 #36 刘智强 的帖子

恶搞的是《毛诗》和朱熹。
就举一个例子:
先看看他们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的解释。
宋刻《毛诗训诂传》注云:“流,求也”。宋代理学家朱熹也疏曰:“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荇菜,生在水缓的地方,“顺水之流而取之也”为何故?流,又说是“求”,怎么又指是“水流”呢?
让我们再看看【汉典】对"流"的解释,“流”通“摎”。求取。
这个“摎”,就是我们客家话讲的“带扭的动作的摘取”,音近普通话的“妞”。我们经常讲“摎两皮菜叶畀鸡食。”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解释就是,“长长短短的荇菜,靓(音尖)妹左右开弓飞快地采摘。”
哪里是什么“后妃之德”,不就是一幅“勤俭姑娘摘猪菜”的风景画吗?!

荇菜
http://www.wooye.cn/images/xingcai.jpg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10-12 20:48:08

再说说“芼”字。
【爾雅·釋言】芼,搴也。【註】皆擇菜也。
【疏】芼菜者,按《公食大夫禮》三牲皆有芼,牛藿、羊苦、豕薇也。
覒,【詩·周南】左右芼之。【註】芼,擇也。【說文】擇也。 又【玉篇】莫到切,毛去聲。與芼通。
就是说,覒、芼通,择也。客家话“择”音近拓,“择菜”就是摘拣菜,把好的留下。
这样,【关雎】诗描写姑娘从“流”(摎菜)→“采”(摘菜)→“芼”(择菜),就是一个完整的摘猪菜的工作流程。手脚勤快的养猪姑娘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自然的,也会引来打猎的阿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

这就是【关雎】描绘的一群打猎养猪的青年男女在河边开PARTY的景象。
【原文】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沙洲中央。
善良美丽的姑娘,
被帅哥团团围绕。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齐拔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睡唔得。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齐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来择摘。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循州呛客 发表于 2007-10-22 14:02:06

“兴宁阿哥哩”对这几个动词所作的解释是可以让人信服的。
的确,客家话近古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中有大量的动词(砍棵树按不同步骤就有七八个动词)与名词,而绝少形容词。这些都是古汉语的特点。
用客家话还活用中的一些词句对古籍进行质疑应是可行的吧。愿有人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 本帖最后由 循州呛客 于 2007-10-22 14:03 编辑 ]

不要死循环 发表于 2007-11-5 19:36:37

客家话那时还不叫客家话,也没有“客家”这一词语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11-5 22:53:14

回复 42# 不要死循环 的帖子

那时也不叫汉语,也没有汉语这个词。

huangvudik 发表于 2007-12-15 21:24:37

转载:
温州话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个媛闺儿当老媪”谈起
温州话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取自《诗经》的第一篇《关关雎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乐而不淫”!
为什么说“温州话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起”呢?
因为温州话本身就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语言齐远,比现在的普通话还久远与富有内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温州话的特殊用语、词组在一定程度上比普通话更多的继承了先秦语言、汉语!
就拿“逑”字来讲。温州话中讲温州人娶(讨)老婆用“逑”字,而不是用“娶(讨)”字!“逑老媪”就是“娶老婆”,就是要“逑个媛闺儿当老媪”!
汉语中,“娶”字古时通假、同“取”字。“取”字有“挑选、选择”的意思,“娶老婆”就是“取老婆”!“取老婆”就是挑选、选择一个女子当老婆,这一过程与女人有关,所以“取”字加“女之底”为“娶”字,“取老婆”就变成“娶老婆”!
中原地区女子非常优秀的太少了,所以男子讨老婆就用“挑选、选择”的“取”字便可以。男人忙于求功名与战争,没有充足的精力、心思、力气去追求女子,所以普通话中就是“娶老婆”!
而温州话中就不一样了!温州的女子、媛闺儿生好是干倩,个个都是“窈窕淑女”,‘君子当然就好逑’了!“逑”字就是“追求”的意思,美丽的女子是好男人、君子们竭力追求当为妻子的对象、配偶!所以“逑”字就是“足之底”,而普通话中由于以讹传讹的缘故,将“逑”字理解、解释为“配偶”的意思!大错特错了,稍微具有一点文字功底的人想也可以想到的意思,他们却给弄错了——而且一错就是2000多年,无人发现与纠正,可见中原人做学问也是一般、马虎!而江南,“自古江南多才俊”——“状元、翰林学士、院士”三分之二在江南!

兴宁阿哥哩 发表于 2007-12-18 21:10:53

回复 44# huangvudik 的帖子

我不懂温州话,但这句话就错了:
“逑”字就是“追求”的意思。
大学老师讲诗经的时候,首先会声明“逑”不能理解为“追求”。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把“逑”解释为“追求”的字典。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