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ugang

纪念先祖梅县黄遵宪-公度先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3: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下市话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7 12:49 编辑

在清代曾被黄遵宪当做反间谍密语
  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严海苑、叶志明、曾仕谦、梁红)“壳格嘀咕美改挤姑溪小”……这一连串基于客家方言说出的话语代表了怎样的意义?经过梅江区下市话代表性传承人杨伟煊的一番解释,记者才明白,原来这是下市话,讲的是“客都梅州好”的意思。下市话是如何演变而来?它在历史上发挥过怎样的作用?随着他的介绍,我们走进了下市话的世界,畅游于这融客家方言而衍生发展的独特的梅州古城区域文化中。
  史考:
  “下市话”源起黄遵宪
  “说起下市话的渊源,可离不开黄遵宪先生!”随着杨伟煊的娓娓道来,记者了解到,“下市话”又称“叶(ea)话”,按古书籍《客话本字》书中有双音反切“叶话”方法记载证明,下市话从清光绪三十一乙巳(1905年)至今,其流传可考历史至少有105年。
  它是梅江区梅州古城区东郊“攀桂坊”(今梅江区金山街道下市角及周边范围)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学语言。最初,由于黄遵宪祖辈经营典当业,渐渐地典当行内形成了一种行业专用语言。黄遵宪先生从小接触这种行业语言,加上学识渊博,于是便深加研究,将《康熙字典》字母、字韵切音法识字方式与祖輩的行业专用语言结合起来,采用梅州城区客家方言加以双音反切衍变而成了极具古梅州城区地域标志的客家独特方言,因而形成了初始形态的下市话。
  据了解,下市话曾主要用于重要场合、重要事项的隐蔽交流,也在梅州古城区东郊“攀桂坊”民间交流。
  揭秘:
  用“下市话”对付间谍
  “黄遵宪先生任驻日大使时,使馆里潜伏有许多中国通的间谍,身边同僚又多属客家人,而此时正值清政府日渐衰落,出于形势需要,并为了防止泄密,他创造并教会了身边同僚使用下市话讨论要事。”
  说起这段典故,杨伟煊兴奋不已,因“下市话”有规律的反切方法,客家人易学而外人难于听懂,因而在当地很快流传,特别在上世纪初至70年代初,从梅州城区、东山中学到文化公园周边的文化单位如梅县山歌剧团都十分盛行,当时,梅州城里有许多人都以会讲下市话为时尚。
  随着时代发展,聚集交流场景也在渐渐退出人们视听,今天城区使用下市话的人也日渐减少,但在下市“攀桂坊”范围仍有好些60岁以上的老人热衷用其对话交流感情。目前,梅江区文化部门正在加紧收集、挖掘、整理,欲将下市话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清代曾被黄遵宪当做反间谍密语
  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严海苑、叶志明、曾仕谦、梁红)“壳格嘀咕美改挤姑溪小”……这一连串基于客家方言说出的话语代表了怎样的意义?经过梅江区下市话代表性传承人杨伟煊的一番解释,记者才明白,原来这是下市话,讲的是“客都梅州好”的意思。下市话是如何演变而来?它在历史上发挥过怎样的作用?随着他的介绍,我们走进了下市话的世界,畅游于这融客家方言而衍生发展的独特的梅州古城区域文化中。
  史考:
  “下市话”源起黄遵宪
  “说起下市话的渊源,可离不开黄遵宪先生!”随着杨伟煊的娓娓道来,记者了解到,“下市话”又称“叶(ea)话”,按古书籍《客话本字》书中有双音反切“叶话”方法记载证明,下市话从清光绪三十一乙巳(1905年)至今,其流传可考历史至少有105年。
  它是梅江区梅州古城区东郊“攀桂坊”(今梅江区金山街道下市角及周边范围)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学语言。最初,由于黄遵宪祖辈经营典当业,渐渐地典当行内形成了一种行业专用语言。黄遵宪先生从小接触这种行业语言,加上学识渊博,于是便深加研究,将《康熙字典》字母、字韵切音法识字方式与祖輩的行业专用语言结合起来,采用梅州城区客家方言加以双音反切衍变而成了极具古梅州城区地域标志的客家独特方言,因而形成了初始形态的下市话。
  据了解,下市话曾主要用于重要场合、重要事项的隐蔽交流,也在梅州古城区东郊“攀桂坊”民间交流。
  揭秘:
  用“下市话”对付间谍
  “黄遵宪先生任驻日大使时,使馆里潜伏有许多中国通的间谍,身边同僚又多属客家人,而此时正值清政府日渐衰落,出于形势需要,并为了防止泄密,他创造并教会了身边同僚使用下市话讨论要事。”
  说起这段典故,杨伟煊兴奋不已,因“下市话”有规律的反切方法,客家人易学而外人难于听懂,因而在当地很快流传,特别在上世纪初至70年代初,从梅州城区、东山中学到文化公园周边的文化单位如梅县山歌剧团都十分盛行,当时,梅州城里有许多人都以会讲下市话为时尚。
  随着时代发展,聚集交流场景也在渐渐退出人们视听,今天城区使用下市话的人也日渐减少,但在下市“攀桂坊”范围仍有好些60岁以上的老人热衷用其对话交流感情。目前,梅江区文化部门正在加紧收集、挖掘、整理,欲将下市话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1/28/content_1256397.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地“人境庐”的不解之缘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6 13:51 编辑

[来源:转载梅州日报 | 作者:黄广昌 | 日期:2010年7月12日 | 浏览950 次] 字体:[ ]

黄遵宪“人境庐”
何如璋“人境庐”
    梅城有一座黄遵宪人境庐,已是蜚声中外、世人皆知的省文物保护单位;而大埔也有一座何如璋人境庐,却犹“养在深闺人未识”。追溯当初,其实两者曾经是一对“孪生姐妹”,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渊源。
    何、黄二人,同使日本,谊结苔岑。何如璋(1838-1891年)清末大埔人,同治七年(1868年)31岁中进士登翰林,39岁钦命出使日本大臣。时年29岁的嘉应州黄遵宪刚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捐赀如府,经在户外做官的父亲黄鸿藻引荐,何如璋向朝廷奏请黄遵宪出使日本参赞。第二年十月,使团由上海乘兵轮抵日本,开始了五年一任的外交生涯,两人因此建立了情同父子般的深厚世谊。
    何、黄在日本时,曾商定各在自己的家乡“建一座读书会友的居室,均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义,取名‘人境庐’。”(《梅州文史》)光绪八年(1882年)何如璋任满回国,曾抽空回乡探亲。光绪九年其家人在湖寮双坑村中村祖居附近建起了280多平方米的人境庐。再说黄遵宪任满后,钦加盐运使衔加级,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光绪十年,由其祖父黄际升董其事,建成占地500多平方米的人境庐。2005年《梅州文史》注说:“当时使馆文书何子纶(何如璋八弟)云:是由黄遵宪于1881年请日本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写的‘人境庐’三字大门匾额。黄遵宪的写楷书,何如璋的写隶书。黄遵宪还在隶书的人字旁加三撇,以示对何如璋的尊重。”正是两座人境庐的不解之缘,造就了这对“双胞胎”举世无双的传奇。
    两地人境庐距今近130年,其匾额(见图)今日读来,仍觉存有谜团。一、黄遵宪人境庐匾额左题“明治辛巳之初冬日本大域成濑温书”,查“辛巳”为日本明治十四年,即清光绪七年(1881年),而右题“光绪十年仲春建”,即1884年二月落成,可见从题匾到建成的两个时间点相差四年。所以右角上的字应是立匾时补上去的。但究竟是黄在美国函请成濑温补写,还是黄祖父际升自己或请人所写?这个谜就难于破解了。二、大埔“人境庐”匾额同为成濑温所书,为什么就没有作者署名?情理上似乎说不过去。黄遵宪是有识之士,又岂能在日本人的题匾上随便就加上三撇?而且,加上三撇后,谁又能理解这是“对何如璋的尊重”呢?“三撇尊重”之说有何典故出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记得解放前民间书写“人”字,也有在右边加一撇或两撇的,但并不存在“尊重”与否的问题。解放后规范汉字,人字加撇的现象便逐渐消失了。总之,何如璋“匾额”是后人转述其八弟之言,有无掺假的成分,仍值得研究。当然,提出这些疑问,丝毫不影响两座人境庐曾经的渊源。
    黄遵宪在日本五年,朝野上下,无不争相纳交。黄与日本名士“笔谈”就有52册之多,分存于日本有关图书馆,其中也出现过成濑温之名。成濑温号大域,一字子直,通称久太郎。他深于汉学,为日本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早年曾奉天皇之命来中国临摹王羲之 《圣教序》碑刻,而获得天皇所赐御砚一方,故其斋名曰“赐砚堂”。他又著《十体一览》,集古今中日书法之大成于一书,至今成为日本人临摹练习汉字的范本。成濑温为“人境庐”题匾的佳话,成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亮丽的一页。http://www.gdmxjy.com/wygkcn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1897

书香门第 古村名庐 — 人境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02: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境庐诗草·自序》之发现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8 11:15 编辑


遵宪公著有诗集《人境庐诗草》十一卷、《日本杂事诗》两卷、《日本国志》四十卷等等。《人境庐诗草》一书共十一卷,为其自选、自编诗集,收1864年至1904年所作诗六百余首,按年编排,但其在世时并未刊刻。最初之版本为1911年日本排印本,线装四册,系梁启超主持整理印制,时黄遵宪之幼弟黄遵楷(字牖达)亦参与校核,并为该书题跋;至1930年,黄遵宪之孙黄能立又一次校印此书,经商务印书馆再版行世。然初所排印、后所再版之《人境庐诗草》,不知为何未将黄遵宪1891年于英国伦敦所作《人境庐诗草·自序》刊印如书,甚是遗憾。
    
    幸好,此序文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被吴宓先生偶然读到,慧眼识珠之吴宓先生立刻意识到此序文之价值所在,并当即决定刊于其主编之《学衡》杂志第60期,至此黄遵宪于生前所作《人境庐诗草·自序》方被公诸于世。观今日流行之钱仲联本《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凡”第一条便有说明:“《人境庐诗草》凡十一卷,兹悉仍原编卷次。其《自序》一篇,集中不载,今于《学衡》杂志中录出。……”关于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的发现,吴宓先生在《学衡》杂志中是这样解释的:
    “岁丙寅,民国十五年(案:1926年,此五字为作者自注释之小字),编者始因李君沧萍,得识先生之文孙延凯,遂获见先生晚年所手定之诗稿抄本。中并有当时知交名士诗人手写之眉批旁注,商榷评赞,朱墨重重。而卷首有先生所撰《自序》一篇,尤可珍贵。”
    当然,吴宓先生对此《自序》的出现是非常重视的,他接着谈到说:
    “拟之西土作者,其重要殆不下于华次华斯Wm Wordsworth之诗集再版自序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Lyrical Ballads(1800)。不知当日人境庐诗刊印之时,此序何未列入?”
    最后这句疑问语,吴宓先生特意在每个字的下面都加上了着重号,并且在最后写道:
    “序中既明言做诗之方法及旨趣,其诗自必遵照兹所言者作成。是诗是序,实相得而益张。故亟请于延凯,刊登本志。《学衡》杂志第六十期(案:此八字为作者自注释之小字)。海内外之好读先生诗者,当更以先睹此序为快也。”
    
    因客观条件所限,《学衡》杂志尚未有缘得见,便是影印本也未曾看过。上述段落吴宓先生之文字均来自《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1版1印)“书人境庐诗草自序后”文。
    
    同时,《吴宓诗话》书中所集先生之《空轩诗话》亦有“黄遵宪”条目(十九),该条目中,吴宓先生将黄遵宪举为“近世中国第一大诗人”,与“古来中国第一大诗人”杜工部一样“伟大崇高”,并罗列五条“伟大崇高之故”:
    1、黄先生性情笃挚,忠厚恻怛,具诗人之本质。2、黄先生精力弥满,学识广博,通古今中外之故。大而政治宗教,小则民俗琐事,莫不熟知深解,取用入诗。故其诗材料精宏,新颖而充实。3、黄先生洞明世界大势,先机察变,爱国保种。乃识时之俊杰,英年之导师。其诗不特言志,且以立教,读之足资启发。4、黄先生之诗,多咏国事,少叙私情,不愧为诗史,可称民族诗人。5、黄先生以新材料入旧格律之主张,不特为前此千百诗人所未能言,所未敢言,且亦合于文学创造之正轨,可作吾伎继起者之南针。
    可见,吴宓先生对黄遵宪之推崇绝非泛泛而谈,不细读细品黄遵宪之《人境庐诗草》是绝难得出如此具体详尽之五条结论。而此第五条所称“新材料入旧格律”一说,便是吴宓先生细读《人境庐诗草·自序》后所得结论。
    
    无独有偶,在《空轩诗话》“黄遵宪”条最后,吴宓先生又一次提到了李沧萍,“宓与黄先生之文孙延凯交识,而知友李沧萍与先生之孙女真如为耦,宓曾赞襄其婚事云。”如此看来,吴宓先生若论及黄遵宪,当是绕不开这此君。

    
    李汉声(1897-1949),字沧萍,广东丰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系黄晦闻先生最杰出之弟子。曾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惜李氏寿年,民国三十八(1949年)年在岭南大学教授任上病逝,年仅52岁。
    
    关于吴宓先生与李沧萍先生的交往,据《吴宓日记》1925年10月25日记载:
    “晨九时,访黄节先生于其宅,劝其就清华讲师之聘。仍不允,荐其门弟子李汉声沧萍(后门内,南月牙胡同十三号)自代。……”
    此系吴宓先生最初得黄节先生推荐李沧萍。此后数月二人并未相见相识,直至1926年7月24日双方才第一次见面。吴宓先生当日日记记载:
    “下午二时……。四时,访李沧萍(名汉声)于地安门内,慈慧殿,南月牙胡同十一号。相见叙谈甚欢。李君人颇热诚,愿赞助《学衡》事,谈至晚七时许,乃别。”
    此段记录,可知吴宓先生与李沧萍先生的第一次会面非常愉快,“叙谈甚欢”是也。
    
    此后两人往来密切,日记中多有记载。应吴宓先生邀请,李沧萍还担任《学衡》杂志“诗录”编辑。据《吴宓日记》(1926年)记载,亦有提及发现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之情形:
    10月30日,“上午十时,乘人力车入城。访李沧萍于南月牙胡同,并在其处午饭。见黄公度手校诗稿抄本,并谈李君婚事。”
    11月6日,“十一时,抵南月牙胡同李沧萍宅,即在其处午餐。并唔黄延凯,年二十四岁,岭南大学毕业。乃黄公度先生之令孙。黄君去后,沧萍为宓言,拟与延凯之姊黄真如女士联姻,托宓为冰人,奔走商说。宓欣然担任。”
    ……
    最终吴宓先生为李沧萍先生做媒成功。至民国三十八年(1927年)六月,李沧萍先生偕黄真如女士回到广东,二人交往方告一段落。
    
    附录:人境庐诗草·自序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光绪十七年六月 在伦敦使署 公度自序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05928-1.shtml

黄延凯1902年出生,是遵宪公次子履和(字仲雍)与梁招荣所生之次子,1933-1941年任职民国驻马来亚槟榔屿领事。《吴宓日记》(1926年)记载,11月6日,“十一时,抵南月牙胡同李沧萍宅,即在其处午餐。并唔黄延凯,年二十四岁,岭南大学毕业。乃黄公度先生之令孙。黄君去后,沧萍为宓言,拟与延凯之姊黄真如女士联姻,托宓为冰人,奔走商说。宓欣然担任。”


上海聖約翰科技大学校史室人物誌>17
黃延凱
Huang Yan Kai


1902年出生,祖籍廣東梅縣。1921畢業於嶺南大學附屬中學,1922~24選讀新聞與政治系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25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獲政治系文學士。1924~25嶺南大學發行的《南大》與《南方》周刊編輯;1925~27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政治與經濟學;1927北京科學與文學的《醒獅雜誌》周刊任編輯。1927~28廣州地方政府行政官員培訓學院副教務長及中山大學講師;1928~29廣東省黨總部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祕書與國民黨黨報《民國日報》兼職社論作者,廣州市國民黨總部執行委員會總書記。


1929~31香港《華南日報》主編;1930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海外部祕書;1931~33上海《華中日報》編輯;1932~35《華南評論周報》總編輯及營業部主任;1933以來,任馬來西亞檳城中國使館領事;1936~37檳城「扶輪社」社長。

http://www.lib.sju.edu.tw/school_history/stjohn5-1-17.asp

梅城下市荣禄第黄姓与上市鹤和楼梁姓,历代有浓厚姻亲血缘关系,素有“黄梁一家亲”的美誉。黄梁系梅州市望族,子孙峥嵘,人材辈出,黄锡义一家与梁学熹,梁菊馨等于2002年7月结伴海外五十多位亲人,回梅拜祖及参加海内外黄梁精英二百多人的纪念鹤和楼100周年和世界黄梁第三届恳亲大会,历史盛事,轰动梅州市。    黄锡义大使,梁学熹教授和梁菊馨医生,表示对梅州市筹建黄遵宪纪念公园将全力支持,并吁请新加坡和美加侨界首先响应,同时决定2005年组团返梅参加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及国际学术研讨大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0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伯聪——老梅城史俗与风情的记录者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6-29 12:36 编辑

日期:2013-03-15 [打印] 浏览10次 [来源:梅视网]

梁伯聪故居——鹤和楼

  说起老梅城的历史习俗和风土人情,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提到梁伯聪先生。







“上市梁,下市黄”里的梁氏家族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梁氏的十八世祖梁慎桢,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郎中,后人称为礼部公;梁慎桢的六子梁心镜在道光二十八年考中举人,在福建任州官,人称刺史公;梁心镜的儿子梁国瑞(字辑五)也是举人,到了这一代,梁家与黄遵宪家族以及其所在的攀桂坊黄家之间开始频频通婚,梅城两大书香之家由此被人称为“上市梁,下市黄”。如梁家的民国本地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就嫁入黄家的恩元第。






梁伯聪(1871——1945年),名纪恩,别号酣雪楼主人,西区上市黄泥墩人。其家世代书香。他于光绪年间入庠考取秀才,后以学优选补廪、贡生。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执教于嘉善女子学堂、省立梅州女子师范、省立梅州中学、五华水寨中学、汕头商业学校等。他治学严谨,夙兴夜寐,诲人不倦,自奉俭朴,布衣蔬食,与烟、酒绝缘。其生性淡泊,授课之暇,常以诗、书、画、花、鸟自娱。其古稀之寿自云:“四时闲作业,人来问我,只知花鸟怡情。”

  执教于梅州中学时,每晨手执一白布书包,穿一身白布长衫,步行四里余路到学校授课。因此,深为师生所敬重。他从教40余年,因敬岗爱业,德高业精,故屡受上级教育部门奖励,年逾古稀仍不弃教鞭,获省教育厅享受退休待遇,此为当时罕有的荣誉。

  梁先生挚爱故乡风土习俗,授业之余每多咏诵,后集成(梅县风土二百咏》。这些竹枝词叙事千年,对梅县(包括梅城,且占分量颇重)风物、史实、礼尚、民情、沿革,兼罗并列,可谓集梅县风土、地理、习俗之大成,且记述精细,通俗易懂。每首竹枝词后用蝇头小楷详加注释,共约16000余字。其卷首《牟言》中就云:“撰就一篇风土咏,俚歌窃比竹枝词。”并言明其撰此竹枝词的宗旨:“不说荒唐不说私,只从事实下言词。个人传述留他日,举一惊将众漏遗。”对于这200首竹枝词的内容重点也有事先说明:“住近环城述较长,别乡事绩未全详。”对于词后加的注释,他也认为:“欲为后人知旧制,费词不惜说分明。”可见其撰文态度的严谨认真。

  顺便提及的是其故居鹤和楼。鹤和楼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黄泥墩。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自由式客家民居,左右不对称、形状不规则、中西合璧。鹤和楼原有匾额失去,现有的匾额为梁先生二公子梁海生所书,字迹飘逸刚健。门联曰:“鹤龄益寿;和气致祥。”堂屋内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中的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保留卷棚、雀替等古建筑元素,采穿花、雕花、阴刻、描金、彩绘等工艺,以仙鹤、荷花、牡丹、麒麟、狮子、鲤鱼、古代人物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装饰。它原为三堂二横一围的围龙屋,现仅留三堂一横一围,厅堂系中西合璧建筑。

  (张自中)



在梅县乡贤梁伯聪先生的《梅县风土二百咏》中,多有写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至四十年代初期,汕头、潮州相继沦陷以后,因不堪日军奸淫掳掠残酷统治,大批潮汕人携老扶幼逃难到梅城及其近郊和乡镇,定居下来。据有关史料记载约有3万多人。然后各自寻找生活,工农商学都有。带有资财者则在梅城开办商店,如吴祥记杂货店、杨福茶布匹颜料店、方泰昌药材店、永美斋糖果店、海和春、郭龙记酒酱店等等。不到一年时间,梅城顿增潮汕人开的大小商店100多间。以至如梁伯聪先生所云:因为潮汕人在梅城定居人数多,使“街头小本营生饭摊点心店投机多习潮派,市面风气为之一变。”务农的则在今乌蓼沙、梅江桥南岸、周溪、中高峰、东厢一带种菜为生。他们租赁土地或找地开荒,在菜地里随便搭一间草寮,全家人住在一块。勤劳吃苦的潮汕人,就这样全身心投入,起早贪黑地劳作,到附近或城中买来粪尿,辛勤地施肥管理,样样菜都长得肥壮鲜嫩,解决了梅城居民的吃菜问题。  


据说当年仲元西路有一家开夜市的“鱼生粥”摊档。档主叫沈荣章,就是从潮州逃到梅州定居的。他初时经营卤鸭鹅熟食,肩挑叫卖,但在异乡外地,人地生疏,为了有个照应,便与一块逃难到梅城的4位潮汕同乡结拜为兄弟,因其年龄最小,排行第五,故人称沈老五。他每晚从天黑经营至凌晨二时,生意越做越红火。据说他每天把买来的鲩鱼用篓子装着放养在南门梅江河中,无需看管,也无人偷盗。他深为梅城人真诚正直的美德所感动,便在梅城永久地定居下来。  


也有不少从事小本经营的。如挑担卖豆浆、卖糍粑的、摆摊卖水果、卖汤圆的、开小食店的等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凌风东路有几间相连的小店经营小百货的,都是潮汕人开的。  当时由潮州同乡会负责人郭威、梁启泰等牵头,在梅城成立了一个义务善社的慈善团体,筹资在程江桥附近买地建起了一座庙作为社址。经费一靠善长仁翁的捐助,二靠社友自愿捐赠。此善社主要为城里去世的穷人施舍棺木和收葬无名尸,直到“十年动乱”后期才解散。潮汕人这种亲切友善、乐于助人的美德,长久地为梅城居民所称道。

梁挺生博士  1925-2009





梁挺生,梅州市荣誉市民,1925年出生,广东梅州梅城黄坭墩人。是梅县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梁伯聪的三公子。家学渊源,幼承庭训,从小勤奋好学。曾在美国留学,于迈阿密州圣多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香港开办学校,曾任圣若望英文书院院长。数年后举家迁往美国,任美国国际学校校长。在美还从事养殖、地产和商贸业、银行多家金融机构。他热爱桑梓,情恋故园,为了回报母校,1997年捐款220万元建造“梁伯聪体育馆”,给其小学母校城西捐款50万元建设“梁伯聪纪念馆”,1998年捐款20万购置体育器材,及捐款100万建造“梁伯聪纪念大楼”。2001年起先后又捐470多万元兴建梅州中学伯聪分校。2006年捐85万改造运动场,改造运动场后又承诺捐资300万元扩建伯聪分校。
粱黄两家是屡代姻亲,关系千丝万缕,粱博士令堂与先祖母在世时住处很近,时相往还感情亲如姊妹。
粱博士是香港赛马界加州系马创始人,2009年9月12日‎   香港著名大馬主、曾飼養馬王告魯夫的梁挺生博士心臟病突發,在新馬季開鑼前晚深夜不幸離世,享年83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象元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2 11:01 编辑

李象元,梅县城内,北门凤尾阁人,清康熙时年间,考上翰林,在京城任副主考官,李象元的儿子、孙子、侄子皆是翰林,故称李象元,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名噪一时。

    某年京城开科进士,有们举人赵国麟前来应试,赵的文章虽然盖世无双,可是人矮小丑陋,又是个麻子,因此,主考官不予取录。经过二、三科赵均被正主考官拒之门外,最后一次,赵国麟又再来应试,李象元看他的文章,确实不凡,并看出文章示意若这次录取翰林,我只选一人其余十七人由你选录,正主考官同意,李就选中赵国麟,出榜以后,赵国麟来学院谢恩,先向正主考谢恩,正主考官说,我不是你的恩师,指着李象元说,这位才是你的恩师,赵乃向李谢恩!
    乾隆皇帝,求贤若喝,赵国麟,虽然面目丑陋,但是才学过人,因此召他入宫为官,赵国麟几次上奏有关国策的建议,皆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后来乃提拔他为宰相。
    20多年以后,李象元告老返乡,由京城买舟南下,赵国麟亲到码头送行,以示感恩。
    数日后,轻舟行到险恶滩头,天降大雨,岸上有一汉子招手叫搭船,李公听见,叫船家把船靠岸,船家说,老爷这处荒僻人稀,不时有歹徒出没,不可靠岸,李公说:“如今天下大雨,行个方便何妨。”船家只得把船靠岸,那汉子跳上船来,一言语不发,坐在船尾舱,李公看那汉子被雨淋得如落汤鸡,一身发抖,李公怜惜他,叫人拿旧衣服给那汉子换上,那汉子换上干衣,仍然坐在那里,晚饭时间,船家叫大家开饭,只见那汉子卧在船舱发抖呻吟,李公见状,想必是受了风寒,便叫人送上茶水药物,扶他起来饮服,明早起来,那汉子仍不能坐立,李公甚为关心,命仆人好好服侍他,三四天后,那汉子才清醒过来,走到李公面前叩头拜谢,李公说出门人互相关照,何以计较,乃问汉子那里人氏,要往何处,那汉子说,唉!蒙恩公救命,铭感五中,在下是山东响马,本欲跟踪伺机抢劫恩公,谁知恩公待人和善,岂敢忘恩负义再做亏心事,从今后,我必护送恩公到安全地带。
    再过几天,两岸又是奇山峻岭,路道险恶,那汉子站在船头,注意两岸动静,午刻,岸上有人出没,那汉子跳上岸去追赶,不到半小时才回船上来?李公见那汉子回来,满身是汗,问道:“好汉刚才上岸何事?”那汉子说:“恩公有所不知,刚才岸上几个人,是山东大盗,专门在这一带抢劫,过往船客,今日若不是小人在此,恩公定遭不测,现在已被我杀死,恩公可安心矣!不过……李公问,不过什么?那汉子说,不过我有一事相求,李公说,但说无妨,那汉子说,那帮大盗是我兄弟帮,如今被我杀死,小的再也不敢在这地安顿,如蒙不弃,不具愿追随恩公任冯使唤,李公说:“如好汉不嫌弃,请好汉与一同回乡!”那汉子再三叩谢!
    李象元公回到嘉应,在北门凤尾阁建造“御书楼”安享晚年,为了子孙后代,乃聘请西门,蓝屋巷、蓝屋、蓝钦奎先生为家庭教师。
    蓝金奎老师是个不第秀才,虽然文章不坏,可是每次投考均未中试,一日蓝老师做好一篇文章叫学生(即李象元的孙子),送给李象元看,目的是请他指教,次日蓝老师问学生,你祖父看了我的文章没有,学生说:“看了”。蓝老师说:“看了之后,你祖父说些什么?”我公公说:“你的文章就像我的三姆,蓝老师不解其意,蓝老师在李家授课时,经常暗中注意其三叔姆的举动,一日三餐叔姆在化台上晒衣,蓝老师在屏风背偷看,只见三叔姆,相貌不凡,只是穿的衣服,衫袖一长一短,长裙拖地,那晚,蓝老师回到家中,细心推想,乃悟出李公的意思,嫌自己的文章拖塌不整齐,精练的意思,过几天,蓝老师再做一篇文章叫学生送给他公看,次日蓝老师问学生,你祖父这次看了我的文章说些什么,学生说,明年蓝老师不再教你了,果然明年蓝老师赴试,考中秀才,连年赴考,中举人,进士,授职山西省按察史兼摄山西军门提督。
    李象元有个亲戚在蕉岭县,因两姓争山界,引起械斗,其亲戚在械斗中杀死对方一人,蕉岭县把他监禁,待候审判,其亲戚家属急修书请李象元营救,象元公碍于亲戚情面,乃修书给蕉岭县令,请其保释,蕉岭县令不敢不从,准其保释,那亲戚便躲在李家,未几,蕉岭县令要人归案审判,李象元有意袒护其亲戚,说,那人已经逃跑,不知去向,蕉岭县令无可奈何,只得上报广东省巡抚,巡抚接呈后,即派人查访,李得悉,知事不妙,急修尽收眼底表赵国麟营救,可是嘉应离京,路途遥远,恐难及时赶到,正苦思无计,山东响马见李公终日愁眉苦不展,不知何事,乃问,李公只好实情相告,山东响马,自告奋勇愿往京城送信,李抱一线希望,急书致赵国麟,说明蕉岭事件,顺便说下月某日是我七十一寿诞,响马得书,日夜兼程,来回不过20多天,赵国麟接信后,马上修书给广东巡抚说,某时是我恩师李象元七十一寿诞,本人因公务在身,不能前往,请你代本人前往嘉应祝寿,信中对蕉岭事件只字不提。
    巡抚得宰相之委托,不敢怠慢,对蕉岭事件不了了之,寿诞之期巡抚提早前往,并通知知州,县官参加,各处官员齐集梅城,祠堂、馆驿,花船,栖得满满,十分热闹,来祝寿的官员,送礼、红包,是少不了的,因此,李象元的喜事虽然开支不少,可是收入亦可观,可惜响马因疲劳过度不治身亡,李公把他厚葬,并嘱,以后要葬在自己墓旁,李象元有个亲家是兴宁县的县绅,罗员外,想起下月是自己七十一寿诞,何不效法亲家李公也来热闹一番,以是派人远近送帖去请各处官员,请帖去后,官员们不是推托有事,就是不表态度,弄得罗员外,坐卧不安,想这事已经传扬出去,他日若是门庭冷落,岂不惹人耻笑,有位老友说:“你想这些官员们,远道而来,要付出不少夫马费,你又不是他们的上司,亲戚,他们怎肯破费而来,现在除非你叫人分别送上夫马费,这样兴许他们不得不来,是日寿诞虽然热闹,可是罗员外的身家几乎花光了,事后,有人评论说,罗员外,不自量自己是什么身份,这种样是学不得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翰林之女翰林妻翰林媳妇翰林母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6-29 12:39 编辑

清朝时,在梅县有一位女性,她从一来到这个世上,就与翰林——这个科举荣耀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都是恪尽职守地行使着客家妇女的本分和职责,敬老孝亲,相夫教子。她就是嘉应州翰林李端的妻子陈氏——科举荣耀赋予神秘色彩的客家女子  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早在明清的科举时代,文教就非常兴盛,人才辈出,有关的典故充盈史籍。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是大埔百侯“一腹三翰林”的轶事,说的是当地杨之徐的妻子饶氏育子有方,所生的三个儿子非常争气,经过寒窗苦读,先后考取进士并进入翰林院,为后人所称羡。其实,在梅县也有一位女性,身上具有科举荣耀所赋予的神奇色彩,可以说不亚于饶氏,而今却不为人们所熟知,她就是清代嘉应州翰林李端的妻子陈氏。
  这位陈氏在那个时代能够成为一名翰林的妻子是件非常荣耀的事,而且她过
  门的夫家李家(今金山顶附近)是梅州乃至广东历史上都有得数的著名翰林家族。李端的父亲李象元是清代梅县首位翰林,他于康熙辛未年中进士获授翰林院检讨。李象元的弟弟李嘉元则是一名举人,兄弟二人皆是饱学之士。李家除出了多名翰林外,还有十多名子弟先后成为举人或贡生。陈氏能成为翰林公的媳妇人选,家庭文化背景当然要门当户对,她的父亲陈鹗荐是继李象元之后清代梅县第二位翰林,陈鹗荐是位文章和书法成就都非常了得的大家,现在阴那山灵光寺仍挂有他拟的意蕴深远的两块匾额“岭外无山”和“空中有月”。另外陈氏的兄弟陈喆是康熙癸巳年举人。
  陈氏过门后,敬老孝亲、相夫教子,安排好家计,使李家的男性成员无后顾之忧,安心读书求取功名。她的丈夫李端于雍正年间考取进士并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儿子李逢亨则于乾隆年间进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陈氏因此获得的荣耀一时无二,诰封淑人,时人用“翰林之女翰林妻,翰林媳妇翰林母”来形容她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陈氏去世后,安葬在娘家程江古塘坪附近 (今梅县新县城)。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县兴建古塘坪飞机场,她的墓志铭在建筑工地被发现,当时县政府将之安放在东校场侧的民众教育馆里珍藏。

古塘坪机场是南天王陈济棠於1933年所建
民国27年(1938年)
  3月15日,日本飞机16架,向梅县古塘坪飞机场投弹24枚,炸死炸伤群众5人。后人把被炸的李屋叫做“弹坑李屋”。到同年底,日本侵略军飞机先后来梅轰炸15次,共115架次,投弹228枚,炸死炸伤群众25人,毁民房10间,日军飞机被击落1架,坠毁2架,死飞行员4人。




刘志陆(1890——1941),梅县程江古塘坪村人。陆军上将,抗日名将。曾任广东潮梅镇守使、粤军第二军军长等职。与旧上海社团头目黄金荣、杜月笙关系甚好。抗战伊始,在上海当寓公的刘将军,任苏浙行动委员会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后回梅,组建家乡自卫队,拒日军于丰顺境内的猴子栋,抵挡住日军入侵梅州的天然屏障之猴子栋,日军不得入,至梅县抗战八年无以沦陷。抗战期间梅县除遭空袭,未曾沦陷过

当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汕头后,又一路杀到丰顺,没想到在“猴子栋”面前日本鬼子停住了脚步,他们被“猴子栋”的神秘、惊险所吓倒,又生怕被游击队伏击,于是就再也没有前进。后来有人形容“猴子栋”是抵挡住日军入侵梅州的“天然屏障”。经过“猴子栋”到达丰顺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从上山到下山要花2个小时。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往的司机经过这里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心里发毛,生怕刹车失灵连人带车跌下山去。广梅汕铁路和梅汕高速公路2001年1月16日举行了通车仪式开通以后,铁路和公路都直接穿过7公里长的过山隧道,从此司机们再也不用受这爬山之苦了。广梅汕铁路1995年7月20日全线贯通 我的家乡紫金县是个交通孤岛,现在铁路与高速均未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3: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11-17 23:03 编辑

深塘黄屋见证历史沧桑
  深塘黄屋坐落在梅江区西郊街道办长巷居委辖内,这座“三堂两横”的大
围龙屋,由梅州黄氏最早开基的始祖黄僚所建。据黄氏族谱记载:僚公,字
海虎,号良臣,登南宋孝宗隆兴二年进士,初任大理寺丞,后擢琼州太守,
58 岁俸满归田(即退职回家归宁化石壁)。途经梅州,见山水清秀,遂在
西厢五马坊水巷口(即今梅江区西郊街道办长巷居委辖内)立宅……其时是
在南宋末理宗端平二年 (公元 1235年),以黄僚在梅州开基为一世计,深
塘黄屋现已传至31世,平均每代25年,它见证了南宋末、元、明、清、中华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个朝代”,至今已有778年的历史。
  深塘黄屋可谓人才辈出,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黄氏裔孙近代出了53个
将军,其中上将5个,中将15个,少将33个。但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不是
在这个围龙屋出生成长的,譬如黄琪翔上将,是第8世从该屋迁至今梅县水
车茶山村,按辈分他是27世;黄延桢上将,是第13世迁至今蕉岭南礤,他是
第29世;黄百韬上将,是第7世迁至今梅江区东郊街道办下市黄屋;黄慕松
(26世)、黄镇球(28世)上将,同是第9世迁至今梅县松源宝坑村;黄涛
中将,是第11世迁至今蕉岭蓝坊程官村,其本人是第27世;黄占春、黄任寰
中将,同是第3世迁至今梅县西阳龙坑、黄坊村,二人分别是28世、29世
等。时至今天,黄僚后裔遍布世界各地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近百
万。 (来源:梅州日报 徐少同 黄水泉 徐友德)
本篇机构来自客家文化数据库
http://sglyj.meizhou.gov.cn本篇机构的链接网址是: http://sglyj.meizhou.gov.cn/article.php?storyid=53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20: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5-5-12 16:07 编辑

视频:
雷颐:只有一个人在甲午战争前看出中国必败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2014004/01276751-49b4-4b8a-8260-6e66176fc12f.shtml

华裔加拿大人对黄遵宪的观感



——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稿

   
    /熊恒浩(加拿大)
   
    1986年我担任加拿大温哥华崇正会理事长,因出版春节会讯,蒙黄遵宪嫡孙、温哥华崇正会永久名誉会长黄超声先生,惠赐1883年其祖父任大清帝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签发的国民护照副本,充实会讯内容。此为我对黄遵宪生平事迹发生兴趣及喜爱黄学的开始。
   
    1877年,外国侵略势力直趋中国腹地,国难当头,黄遵宪以“非留心外交,恐难安内”的决心,毅然接受参赞之职,随何如璋出使日本,开展了他长达十四年,足迹遍及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新加坡等国的外交生涯。驻日期间,他细心观察,特别目睹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强国之路,一再经过深刻研究,黄遵宪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要革新自强,必须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他历时八九年,终于撰写出《日本国志》巨著,这是外国人编纂日本外纪的创举,获日本朝野最高评价,尊称黄氏是日本“国宝”。《日本国志》评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利弊,借古论今,结合中国国情。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教育多方面提出改革主张。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都曾详读此书,受鼓舞而奋起推行维新变法运动。
   
    黄遵宪竭力策动维新变法,受到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赏识,被破格特旨召见,后得翁同的推荐,被任命为湖南长宝盐法道,接着署理湖南按察使,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积极推行新政,以实践《日本国志》中已提出的改革方案。黄遵宪在湖南按察使内,除创设保卫局,还设立迁善所、课史馆,大力整顿刑狱,积极参予创办和主持时务学堂、南学会和湘报馆等,使湖南在维新变法期间,成为全国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省。不幸帝党遭受后党斗争而失败,政变事发,新政即被废止,光绪皇帝遭软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谭嗣同六君子被杀,黄遵宪亦受牵连,遭慈禧密电两江总督刘坤一查办,被扣留于上海洋务局。据云,日本为报黄遵宪对日贡献,出面干预力保,才得幸免一死,两天后被解职放归嘉应州(梅县)故乡,息影于他的“人境庐”。
   
    由于黄遵宪在湖南进行多方面改革,政绩卓著,直接影响以后的革命。毛泽东主席称誉黄遵宪为革命先行者,朱镕基前总理亦赞颂黄遵宪是不朽功业的历史人物,肯定他是后代被尊敬和怀念变法改革的先驱。2003年,温家宝总理出席香港回归六周年纪念仪式,特别引述黄遵宪赠梁启超“杜鹃啼血”和“精卫填海”的诗句,激励港人之心,去热爱建设香港和祖国。同年温总理圆满成功访问美国、加拿大后,在墨西哥城会见中国使馆人员与华侨代表时说:“这次出访任务艰巨,但我抱着国家利益第一、忠于祖国第一的信念。”他披露他的爱国治国外交新思维的信念,来自清末外交家黄遵宪。他特别推崇梁启超在黄遵宪墓志铭上写下“明于志、练于事、忠于国”的九个字,显示其直接受黄遵宪影响的深远。再诚如孙中山所言:“黄遵宪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读书人。这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对黄遵宪最崇高的评语。使我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伟大的维新变法政治家,杰出的外交家和爱国诗人,更为敬仰和怀念。
   
    黄遵宪也是晚清杰出诗人“近代诗家三杰”(梁启超语)他的《人境庐诗草》传诵一时,其《新嫁娘诗》更是脍炙人口,以“我手写我口”而成为中国近代改良派,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晚年在梅县家乡,仍然热心乡梓教育事业,提出普及教育,开放民智,为“救中国之不二法门”。初以自己的书斋人境庐辟为学堂,由自己亲自讲学,并聘请德国教会的黄塘德济医院外科医生讲授人体构造、解剖猪羊鸡,以供实验;同时提出教学须有师资。1904年在他倡导下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和务本学堂(即今日的东山中学和梅州中学),两校人才辈出,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家、伟大的叶剑英元帅和爱国慈善家曾宪梓博士,均系东山中学的毕业生。梅州市教育特别发达,闻名全国,战前学校之多为全国之冠。饮水思源,黄遵宪推动发展梅州市家乡教育,功不可没也。
   
    1881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兴建卑诗境内接轨国道的铁路工程,其时中国动乱,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广东农民以卖猪仔方式被招募来加充当建筑铁路奴工,以后四年一万人以上华工参与加拿大最艰巨的铁路建筑工程,在崇山深谷恶劣的环境下,冰天雪地中,被安排担任最危险的工件。当时医疗缺乏,每建一英里工程,都有华工不幸丧生的记录。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工程竣工,将加拿大太平洋至大西洋两岸结成一体,终于成功完成加拿大统一大业。当年如果没有华工建造铁路,很可能卑诗省今天已随着自然地理的划分,而属于美国的阿拉斯加,不属于加拿大了。想不到,加拿大政府不但没有肯定华工的伟大贡献,反而追随美国排华之后,于1885年立即向华工征收50元人头税,强迫华工返归中国,随后变本加厉,于1902年将人头税增至100元,1903年再加增到500元。以当年华工平均月薪19元计,除去房租,衣食和生活杂费外,每月最多只能有3元的储蓄,50元的人头税,即相等一个华工一年半的积蓄。黄遵宪当时以总领事身份三次到了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马上亲自探访华工,实地视察了解后,即刻向英廷开始交涉,为加拿大铁路建筑华工,力争豁免人头税,虽然弱国无外交,但其不亢不卑、爱民保侨的精神,令华工钦敬,加拿大侨胞为感念黄遵宪勤政爱民的德政,特送“万人伞”和“德政匾”以作纪念。百多年来的中国外交官中对加拿大侨胞作出重大贡献者,首推先生为第一人也。
   
    1882年黄遵宪出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兼管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华人事务期间,身感中国姓氏宗亲堂馆林立,各自独立,不相往来,有时甚至对立为敌。为打破中国古老传统的封建思想,黄遵宪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和加拿大维多利亚两地倡议成立中华会馆,以统一领导全侨宗亲社团,团结全体侨胞,共谋全侨福利。以今天加拿大温哥华为例,每年举凡庆祝国庆、春节大游行、春宴,以及临时发生的大型活动,如救灾等等,都以中华会馆为龙头,登高一呼,即获全侨近百个社团热烈响应,尤其国庆公宴、春节大游行,三级政府首长、各级民意代表,均以能被邀请出席参与活动为荣,达到了团结侨团,促进国际友谊的目的,这是最为侨胞称道黄遵宪的贡献之一。
   
    黄遵宪任职美国时,发现美国官吏为勒索钱财,曾以华人不卫生为借口,逮捕大批华侨入狱。黄遵宪出面交涉,亲至狱中调查,并丈量囚室,“径诣以狱满乃不卫生之尤,反诘之”,美吏语塞,只好释放被囚的华侨,大快人心。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称赞黄遵宪为“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护华侨工作之人。”为保障华侨的安全,以防意外,避免无理惨遭捕捉坐牢,黄遵宪开始在美国颁发护照方便侨胞自由出入国境。另一方面,因为清朝长期实施海禁政策,对到海外劳工,不闻不问不保,而对华侨归国亦无明文保护,携资归侨,常常遭到讹诈、勒索,如有不遂,便被诬告逃犯、人口贩子、海盗等罪名,致使华侨财产遭掠夺,甚至惨遭杀害。黄遵宪根据实情,上报清政府,其一字一泪为民请命的奏折,感动了光绪皇帝,经过多次力争,清廷终于颁布了一些保护归国华侨的规定。于是黄遵宪在新加坡任职内正式创立了为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黄遵宪不愧为中国政府对保护华侨颁发护照的始祖。华侨一致赞颂这是黄遵宪最令人感恩的伟大的政绩。
   
    黄遵宪在海外亲民爱民,护侨保侨的影响,激发出海外华侨团结热爱祖国的火花,海外华侨子弟前仆后继参加了革命行列,许多成为推翻清朝的黄花冈72烈士。清宣统三年,孙中山应温哥华中国洪门致公堂邀请,由美国抵温哥华,昼夜在洪门楼宇内膳宿,连日开会,组立“革命筹饷局”,议决将洪门楼宇按押5万元于西人银业公司,资助革命,终于成功推播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海外华侨出钱出力为国牺牲的精神,无疑是受到黄遵宪伟大爱国精神的直接影响。“华侨为革命之母”,当之无愧也。
   
    为纪念黄遵宪团结海外华侨,护侨保侨的丰功伟绩,加拿大温哥华全加客属联谊会,分别于2002年在印尼、2003年在河南的第17和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倡导呼吁全球客属社团,支持筹建梅州市黄遵宪公园,并再于2004年江西举行的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提议,在行将建立的梅州市黄遵宪公园内,筹建一座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会馆,作为全球客家人对黄遵宪“甘棠遗爱,垂荫后世”感恩象征的永久纪念。
   
    (本文作者熊恒浩教授,非洲毛里求斯出生第三代华侨,全加客属联谊会创会会长,曾任加拿大卑诗省政府多元文化顾问,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副主席,台湾美国天主教静宜大学创校董事教授,台湾逢甲大学教授——编者注)
    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2796/node2883/node3178/node3211/userobject6ai238047.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5: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大智慧 最有远见外交家
  梅县黄姓之黄遵宪
  ■策划:林波文/图:廖琼
   黄遵宪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走在时代前沿,对我国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外交家和革命家,他对社会变革有诸多独到心得,这些思想依然持续影响后人。
  黄鸿藻
  字砚宾,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广西知府。
  黄遵宪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黄履丰
  字季伟(黄遵宪四子):留学日本,修读经济,回国后任梅县参赞,后迁居香港,于香港逝世。
  黄齐馨
  温尚光
  (黄齐馨儿子):北京大学MBA硕士导师,中国艺术协会(香港)名誉主席,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知名书画家,母亲为黄遵宪的嫡孙女。
  黄品馨
  陈植
  (黄品馨丈夫):(1899-1989)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字养材。1899年6月1日出生,上海崇明人。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
  黄遵宪,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200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香港时,引用其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以鼓励港人团结爱国,海内外对黄遵宪其人其事其作的关注由此骤然趋热。
  黄遵宪出生于太平天国起义前三年,逝于义和团运动后五年,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时局动荡之下,他作为诗人、外交家曾出任晚清驻外使馆官员长达十四五年之久,足迹遍布亚美欧非四大洲。他的一生,不管是作为诗人还是政治家、思想家,其成就历史自有公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走在时代前沿,对我国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不仅如此,作为杰出的思想家,生活于内忧外患之际的他,对社会变革有诸多独到心得,这些思想依然持续影响后人。
  黄遵宪嫡孙女黄齐馨今年101岁,在广州生活已经长达大半个世纪,她的儿子温尚光是知名书画家,其他后人主要散落于香港、加拿大以及台湾。温尚光国学基础甚好,学界研究黄遵宪的书籍以及专辑均有研读过,他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传记面世。他曾经写过一个提纲,但是杂事太多,尚未成篇。
  不同于史学家和研究者,温尚光眼中的黄遵宪,是个有趣又有才的“黄先生”。黄先生很潮,潮人黄先生做了很多足以影响后世的大事潮事,打开胸怀开眼看世界成为这个家族的文化印记和基因,代代相传。老如温尚光,回想外公回想自己再看看女儿,猛然一悟,喏,其实黄先生一直都在呢!
  ■路线:
  (从广州出发约四个半钟)
  广州→环城高速→广深高速→北二环高速→罗岗→惠河高速→阿深公路→梅州→东山大道→人境庐
意识超前 亲手颁出首本护照
  开创先河 警察体系引入中国
  温尚光习惯性地称黄遵宪为“黄先生”,乍一听很潮,可追溯起来又颇有古风,原因很简单,“黄先生并不是仅仅属于我们家的,也不仅仅是属于某个地区,他的一生是人类文化的一段印记。”他眼中的“黄先生”,既有历史赋予的伟人光辉,如果要让他自己来排位置,温尚光说黄先生首先是思想家,然后是政治家和外交家,当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除却这些耀眼的历史标签,他心中的“黄先生”还是位“有趣”、“智慧”和充满“情趣”黄先生。
  “他是属于人类文明的一段印记”
  温尚光是个职业画家,14岁考入广美附中,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是校长。“当时,所有的学生加起来不过是百把人,老师校长和学生都熟得不行。关老师的家常常去玩耍,一直到了我40多岁在香港和关老师相会,关老师的夫人李老师还把我当小孩,见面就拍拍我的脸。”
  在温尚光记忆中,家人没有过多提及“黄先生”,家里也并没有黄先生更多的遗物。解放前,黄遵宪四子、亦就是温尚光外公已经移居香港,从此在香港生根落户,虽然离乡,但依然过着贵族生活,但从此再没能回故土。再后来,家族中则把所有黄遵宪文献以及遗物均移交国家。“因为我们很早就已经明白,他是人类文化的一段印记。”外公又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所以后代对黄先生的了解来自家中的并不太多,加之时月颇久,黄家人对此并没有过多渲染,亦并未自觉和他人有何特别不同,但即便如此,黄先生的影响却依然是一条曲径通幽的秘密花园。
  别人以为他手中一定有些家传的遗物,但他说一点也没有,一来因为历经几代,二来经历了几度历史沉浮,远离家乡。对“黄先生”的认知和对自己的认知更多是长大以后有意识地搜集“黄先生”的著述研究:某一年,看到“黄先生”的那一段论述,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家里的“潮”是有典可溯,源头,自然是黄先生!
  在温尚光的眼中,黄先生是个有血有肉的潮人!这个“潮”在历史书中,可以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晚清末年,国门渐开。温尚光说,“黄先生肯定不是第一个出国看世界的人,但是他肯定是最早看世界的那批人中最耀眼的那一个。”
  见人未见之事,做人未做之事
  黄先生的“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看到别人没看到的,做了别人没做过的事,且都是开创先河的。他的“潮”还表现在,用诗词表达他所见所感所想。因为常年宦游国外,他开始成为晚清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员。他是第一个把《红楼梦》介绍到日本的人;亦是第一个建议皇帝签发海外晚清子民护照的官员,史上第一本清朝海外子民的护照由时任新加坡总领事的“黄先生”签发;黄先生还是中国公共安全第一人,他把国外警察局的体系引入中国,在湖南推行新政的时候成立保卫局。自然还是第一个见识并把美国总统大选如实记录了的人。
  光绪10年(1884)是美国总统选举年,其时在任总统是共和党人切斯特·阿瑟,他想争取连任。竞争对手是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结果是后者获胜。和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一样,竞争非常激烈,且屡有丑闻发生,黄遵宪目睹了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两派拉票的场面,两派候选人互相揭底的演讲,这一切令这位拖着长辫子的大清官员目瞪口呆,他把当时的见闻用《纪事》一诗写下以记其事,并做出了“共和政体万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国”的结论。
  作为第一批外交官,黄遵宪的外交智慧也很让温尚光回味。有一次,美国政府为了排华,以华工不讲卫生将他们拘捕。许多华人因此遭到逮捕,监狱被关得满满的。黄遵宪闻讯,迅速赶到拘禁华人的监狱,他叫人仔细丈量了囚房的面积,然后把美国官员找来,指着肮脏拥挤的牢房,质问:“这里的卫生条件,难道比华人住所好吗?”美国官员被问得哑口无言。经过黄遵宪的据理力争,美国地方政府只得把无辜的侨民,从监狱里释放出来。
  数年后,清朝惨败于日本,黄遵宪本人却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维新变法失败后,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因为英国、日本等国均出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慈禧太后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了黄遵宪。
  接纳新事物成为家族印记
  温尚光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黄先生在评价曾国藩有一段有趣的评价,说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我们都已经有西洋火枪大炮了,为什么还要挖地道。他很委婉地批评曾国藩不接纳新事物。”
  祖辈的潮,乐于接受新事物,成为这个家族自然而然的文化基因密码。温尚光说,今年101岁的老母亲,剪头发都要画出不规则的发型,让保姆完成其“设计”;至于外公,当年还是梁启超帮忙安排日本就读,亦非常开明。“很多老一辈的都有外孙和内孙之分,但是我外公就没有。妈妈的婚事也可见他的开明,我爸爸出身贫农,但二人婚事并没有受到丝毫阻拦。”到如今,温尚光说,他妈妈一生人最自豪的是,由我们兄弟姐妹以及下一代有18个大学生。
  至于他,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依然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热衷:他也玩微信,女儿用了“土豪金”以后淘汰下来的iPhone 4,他玩得挺溜的,在北京大学李叔同栽下的古树前,他给一众名流讲艺术品鉴定。当时北大传媒学院院长赵为民当场为其赋诗一首:师古师心师造化,写今写意写苍生。纸涂人物虚生实,笔走山川色见空。变法受创 身心俱疲归隐山林
  卓越识见 治国方略后人可鉴
  广美毕业后,温尚光去了江苏工作,拜访了大批江南名士。其中就有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程小青还在其画作上题诗;陆文夫将《小巷深处》文稿送给了他;在上海,和林风眠是邻居,二人都住南昌路。“我们都是画家,又是同乡。林最艰难的时候亦有联络”。说起黄先生和家族命运往事,年过古稀的温尚光一派风轻云淡,他常引用黄遵宪的诗句“浮云万变寻常事”作结。
  断言“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
  新快报:黄遵宪对你有什么影响?温尚光:不管我从事什么职业,黄遵宪对我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他是我的祖先,他于我比别人有更多的亲近感,亦比别人有更多的便利。
  新快报:在你所阅读的黄遵宪的著述中,有哪一些特别有趣的?
  温尚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黄遵宪师友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这本书收录的不仅仅是黄先生的作品,还把和黄先生有过文往和接触的人都做了分类,比如说,他的政敌,他的朋友,朋友又分一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并把这些人的生平简介列出,很有趣。另外,大河内辉声所保留的和黄先生的笔谈录亦非常有趣。
  新快报:黄遵宪退下来的时候还很年轻,为什么后来不再出山?
  温尚光:我猜是因为,第一,孙中山曾经评价过黄遵宪是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的人,变法失败后他受到重创,身心俱疲,他认为只能做些兴办教育的事。第二,他是个心气很高的人,他觉得一定要位至首辅才能全面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但当时的形势可能性不大,所以他宁愿不出山。第三,黄先生晚年亦明白,断言“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时有必至”。他去世没几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把梁启超视为志同道合的人”
  新快报:比较有意思的是,和黄遵宪同期的人大部分还是纳有妾室,黄为什么不纳?或者是纳了没有记载?
  温尚光:确实没有纳妾,如果有纳妾的话,就会有记载说嫡出或是庶出。我想原因是他很早就出国游历,对国外的一夫一妻制度习以为常了,理解接受一夫一妻制度于生物学上对人类繁衍的必须性,可以避免大量近亲结婚;但他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你看他写的《新嫁娘诗》就知道了。
  新快报:黄遵宪和梁启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温尚光:黄先生把梁启超视为志同道合的人。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你可以看二人的书信录。他们二人的关系渊源颇深,早在他在湖南和陈宝箴共事的时候,黄先生推荐了梁启超作为总教习过来主办事务学堂,借其力在任内向湖南士大夫中大力推广新思潮。我外公留学日本亦是梁启超代为安排的。
  新快报:先辈如此灿烂,而后辈怎么看都还是归于平淡,自己怎么想?
  温尚光:无他,世事无常是常理。再者,我这一生人,总归还是特别幸运的。我们很幸运并没有因为祖辈而在每个特殊历史时段受到特别的冲击。
  “日本朝鲜琉球问题上,提出有远见的处理办法”
  新快报:人们通常会用思想家、政治家以及诗人来描述黄遵宪,要是你自己排,你怎么排?
  温尚光:我想他首先是个思想家,留下了很多有智慧的管理国家的策略。这个可以从时任总理温家宝的一些策略上看得到,他在处理很多问题上是可以溯源找到黄遵宪的思想痕迹的,其次我会认为他当然也是个特别优秀的外交家,他在处理近邻日本朝鲜琉球的问题上,就提出了非常有远见的处理办法,然后他才是个诗人。这并不是说他的诗歌成就相较其他更低,而是前面两项对世人的影响更加深远。新快报:人们总说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怎么看?
  温尚光: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我要说,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那一拨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毫无疑问,他是个充满大智慧的人。
  新快报:你最欣赏黄遵宪什么?
  温尚光:他的智慧,另外就是他的勤劳。黄先生一辈子只活了58岁,但是你看看他做了多少事:在日本做外交官几年就写了50多万字的如此齐全和重要的《日本国志》(该书中的内容和思想,被史学家公认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依据),这本书至今仍为日本大学历史教材。
  ○故居走访
  人境庐
  人境庐之名,取义东晋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位于梅江区东山小溪唇,建于1884年春,是清末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黄遵宪的书房(注,很多地方说是故居,非居所,是其书房)。在大堂上方横匾“近代变法先驱”正是温尚光亲笔题写。
  人境庐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墙、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结构精巧,布局得宜,曲门匾是由日本友人、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先生题赠。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舍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在人境庐创作了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人境庐于1982年3月修复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评定为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物,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庐文物管理所”进行专门保护管理,1995年3月列为梅州市第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客家博物馆的一部分。
  哀旅顺
  ———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炮威望俨。下有洼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经营了16年之久的旅顺军港被日本侵略军抄陆路进兵占领。作者在这首诗里极力描写海港天险,虽然敌人眼红,也不敢下手,然而终于轻易失守,隐示不满清政府的庸弱无能。诗中最后两句,集中反映了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此诗是黄遵宪最著名的爱国诗篇之一,写于1895年。
   “黄先生晚年亦明白,断言“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时有必至”。他去世没几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黄先生在评价曾国藩有一段有趣的评价,说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我们都已经有西洋火枪大炮了,为什么还要挖地道。他很委婉地批评曾国藩不接纳新事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23: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遵宪家孙:抗战期间因公殉职的黄延绪
2015-09-07 11:09:14来源:梅州日报作者:
黄广昌
清末维新变法先驱黄遵宪,名下有4子、2女,嗣后又有10孙、8孙女。其中第四子璇泰(字季伟)之长子延绪(1914-1943),抗战时期担任国民政府主计处专员,于1942年冬至次年春,奉命视察闽、粤、赣三省财政兼督导抗战“同盟胜利公债”事宜,不幸于1943年春天在江西会昌覆车殉职,年仅29年。      清末维新变法先驱黄遵宪,名下有4子、2女,嗣后又有10孙、8孙女。其中第四子璇泰(字季伟)之长子延绪(1914-1943),抗战时期担任国民政府主计处专员,于1942年冬至次年春,奉命视察闽、粤、赣三省财政兼督导抗战“同盟胜利公债”事宜,不幸于1943年春天在江西会昌覆车殉职,年仅29年。重庆国府“惊噩电之飞传,国家闻而悼哭”,梅县家乡“来悯恤于中枢,开吊场而奠肃”,各界人士“痛哲士之云亡,伤邦国之殄瘁”。现笔者手中,存有绝版之由梅县邑贤、前清秀才梁伯聪撰写的悼词,和一众仝人所撰挽联若干。词联均极具文史价值,兹录于后,以飨读者。

  梁伯聪先生所撰悼词,文曰:

  呜呼!大化动荡,莫测端倪;春红电碎,发绿霜萎。陡风云之不测,天道远其难窥;岁无时而不改,时无岁而不推。电虽掣于一瞥,光亦骇其陆离。惘斯人之倏逝,疑不解其何为?材诞生于大圜,岂无权以锡福?既厚付以灵根,又荫之以乔木。大文赫其飞声,灵椿老而胎谷。萃累世之青英,得山川之孕毓;枝特秀而启华,芳菲菲而散馥。学序历而阶升,经济精而专读;理无解而不超,量无大而不蓄。司农倚为赞襄,同侪爱而敬服。俾专任以察巡,历南疆以水陆。果假之以岁年,成功宏而达速。胡忌才而不吊,遽夺命而不禄?风萧萧兮水寒,车辚辚兮转毂。天地为悲,幽魔肆毒;轰然一声,汽车倒覆。桥折柱而惊沙,玉碎尘而毁椟。惊噩电之飞传,国家闻而悼哭;来悯恤于中枢,开吊场而奠肃。

  呜呼!幽室永閟,恨海难填;彭殇一辙,蒙叟言诠。汉上书而哭贾,孔流涕而伤颜。悲纵含于一世,誉终播于千年。追维君之风采,追维君之心田,精神存于天壤,名誉达于人间。了人生之真义,又何必吁嗟泣涕而洳涟?仿陆士兮赋逝,知李长吉兮生天。谨陈词以默祝,望叩阍而申虔。上佑国兮永固,下佑家兮安全。并忠孝而两立,庶几无愧为死生不渝之大贤。余情不尽,鉴此绵绵。尚飨!

  挽联附录:

  (一)

  国正需才千里驹,遽蹶前途,震悼中枢,当心岂独君家痛;

  世传旧业无双士,早闻令誉,惨伤家嗣,堕泪谁宽我友悲。(梁伯聪)

  (二)

  同道最相关,忆去岁樽酒言欢,磊落风姿惊四座;

  仕途期互展,叹今日焦琴响绝,凄迷烟雨恸斯人。(毛松年)

  (三)

  计政推行,正多建树;

  英才遽逝,空忆仪型。(陈燮勋)

  (四)

  手书甫到,约晤渝垣,想衡阳风雨同舟,梅江话别思公切;

  噩耗传来,星沉赣省,痛会昌人亡琴碎,天涯何处觅知音?(李连兴)

  (五)

  计政巡视察,募债督输将,历浩浩之闽赣粤,车覆捐躯殊惨恻;

  父母痛肝肠,亲朋挥涕泪,断绵绵之恩情义,长才建国大凄凉。(张伯滔)

  (六)

  竹林聚会,才订东海锄鲸,不图噩耗惊传,竟报青萍销剑气;

  月夜归来,尚冀西山化鹤,从此忠魂呵护,克教黄族返河山。(黄雄昌)

  (七)

  学问本渊源,乡里同钦羡英俊;

  文星陨赣水,邑人咸痛悼专员。

  (黄雄昌)

  (八)

  大政治能文章,祖若父中外著声名,克绍箕裘称俊业;

  善度支识经纬,才与学国家方倚重,遽辞尘世倍悲伤。(黄雄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