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66|回复: 19

鍾氏潁川郡堂號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8 1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3-15 00:45 编辑

慎終追遠,敬始懷來
鍾烈,黃帝五十九世孫。是黃帝十七世孫商湯的後裔,即子姓宋國宗室宋襄公的子孫,宋偃公時封大夫食採鍾邑,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烈公避奔許州襄城(潁川郡)隱居,曾孫鍾氣以烈公封地為姓,為鍾氏始姓祖,堂號潁川堂
脈祖龍山支分閩粵江吳到處鍾靈毓秀
源宗潁水派衍晉唐漢魏歷朝世族名家
河南省嵩縣中嶽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極峰海拔1491.73米,是潁水來龍,去脈為方山和熊耳山,我祖烈公稱嵩山主峰為龍山,我鍾氏發祥中原中嶽嵩山故為我祖山也就是鍾山,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之地,故稱脈祖龍山,源宗潁水。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岳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少室山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
,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蹟眾多,勘稱於五嶽。《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的主峰峻極峰並不是嵩山最高點,最高點在少室山,少室山風景要比太室山奇險得多,也要比太室山高好幾米。,不過可能因為歷史上少室山主峰不容易攀登,所以就沒能進入人們的視野少室山遠眺

嵩山奇特的地質結構,不愧為世界地質公園


早晨的太室山。在峻極峰頂遠眺
中嶽嵩山東西長達60千米,共有七十二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氣勢磅薄,猶如橫臥的巨人,古人說"嵩山如臥"
嵩山三維圖
潁水和潁川是兩個不同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河,潁川指的是潁河兩岸平坦地帶,潁水即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潁水-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但是黃河自古經常改道,故每個朝代水文不同,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游(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
潁川郡  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歷史上著名的潁川郡所在地。現有潁川街道辦事處。潁水,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阜陽、潁上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潁水又稱潁河,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又名沒大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里《水 經.潁水注》:「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颍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宫,东汉中平初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主体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内。

颍川郡是大禹的故乡,翻开华夏历史第一页,我们还会发现,颍川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 著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
《山海經》曰:潁水出少室山
 潁水古為“八流”之一。古人將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稱為“四瀆”,就是河(黃河)、江(長江)、淮(淮水)、濟(濟水)。“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崑崙,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潁水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以能夠躋身於名水之中。二則是,“四瀆八流”流經的區域都是黃河文明區域,楚國嶺南
的幾條大川因在蠻荒山野,所以不能進入名水。。

許由洗耳之潁水,成語洗耳恭聽典出此也相傳堯訪賢禪讓天下,在箕山附近訪得許由,堯讓其治天下,許由以為是一種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於箕山之下。堯又召許由任九州長,許由認為聽到這個任命玷污了自己的耳朵,於是洗耳於穎水之濱,許由死後即葬在箕山之上。清朝箕山未淹沒前,山南有個洞,世稱許由洞,明代所修《濮州誌》中的有關鄄城八大景詩句,一句“修真獨臥箕山側”即指此處。同時,《濮州誌》對許由洗耳的穎水也有明確的記載:“穎水在箕山寺環繞而北。”還提到“黃店舊有許由廟,今已廢。”其時代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晚期,與傳說中許由生活的時代相符。

(國畫)箕山潁水圖/王民義(國畫)
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發源於嵩山南麓,流經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項城沈丘,至界首市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里。沙河上游、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游,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漫決成災,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並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洪澇災害嚴重。
1949年後,對中下游各級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並開闢了茨淮新河。潁河幹流建有馬彎、周口、沈丘、阜陽和潁上5個梯級水利樞紐,其中阜陽配建船閘,水利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潁河歷來是豫皖間重要水運線潁河支流很多,構成流域形狀如佛手,因河床淺窄,流入平原區大部分是地面以上行水。流域地形山區佔總流域面積29.6%,丘陵區佔18.5%,平原區佔51.7%,湖泊佔0.2%,總落差665米,比降1.20‰。 據《水經注》記載,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原是汝水的上游區域,其來水面積為12580平方公里,南流經南汝河至現在的安徽省阜南縣河口(古稱汝口)入淮。
到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後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游(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至周口匯西來的沙水、北來的賈魯河,周口以下至沫河口入淮的潁水
,其河道大致與今潁河相近似。長期受黃河南泛影響,河道彎曲,河槽普遍拓寬
川郡,常訛誤成川郡本是中國古代秦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地處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潁水流過境內而得名。秦始設,原韓國舊地,範圍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西漢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韓王信到此,故改稱韓國。次年,韓王信轉封太原郡,恢復潁川郡之名,仍治陽翟,統縣20,漢武帝後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沿置,轄區大體相仿,領17縣。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曹操遷漢獻帝到郡內許縣,這裡成為東漢名義上的首都,也稱許都。曹丕代漢後,改許為許昌,成為潁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陽翟及西北部地區被劃歸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陽)。西晉時,潁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頂山市),轄區略為縮小並東移,仍治許昌,統縣9。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郡置更迭較多,北魏曾分置潁川郡、南潁川郡,東魏曾在此置潁州。隋朝設潁川郡,治潁川縣(今許昌市市區)。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地理潁川郡地處洛陽東南,黃河淮河流域之間,又有潁水、汝水、淯水等數條河流經過,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文化政治經濟等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衝之一。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僅封韓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為此地過於緊要,恐怕將來發生變故。到曹操遷漢獻帝到許都後,這裡也成為三國前期軍事衝突的目標之一,多次有各路諸侯商議策劃攻擊。
人物漢晉三國時期,潁川也是士族豪門、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因此湧現出大量知名人物。以至於曹操勢力早期所謂的「五大謀士」中,居然有三個是潁川人。短短數百年間,潁川人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項對於之後中國政治、經濟影響極大的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的焦點人物之一。
  • 褚少孫西漢博士,史學者。
  • 杜密東漢名臣,黨錮之爭中被處死。
  • 劉德升東漢書法家,創立了行書
  • 胡昭,劉德升之徒,書法家。
  • 戲志才曹操早期謀臣。
  • 郭嘉,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 荀氏






















    • 荀淑東漢名儒,生八子俱有名聲。
    • 荀爽,荀淑之子,名儒。
    • 荀悅,荀爽之子,史學家。
    • 荀彧,曹操五大謀士之一。
    • 荀粲,荀彧之子,早期玄學家之一。
    • 荀攸,曹操五大謀士之一,荀彧之侄。

  • 鍾氏

  • 鍾烈,黃帝五十九世孫,商湯之後裔,子姓宋國宗室,宋偃公時封大夫食採鍾邑,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烈公避奔許州襄城(潁川郡)隱居,曾孫鍾氣以烈公封地為姓,為鍾氏始姓祖,堂號潁川堂






















    • 鍾皓東漢名儒。
    • 鍾繇,鍾皓之孫,官至司隸校尉太尉,為曹魏元老重臣,還師從劉德升成為書法名家。
    • 鍾會,鍾繇之子,曹魏重要將領,消滅蜀漢的功臣之一。
    • 司馬徽,東漢末年名士。

  • 徐庶,謀士,先隨劉備,後被迫投靠曹操

  • 陳群曹魏大臣,曹丕託孤重臣之一,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 棗祗曹操謀臣之一,屯田制的提議者。

  • 鍾氏入粵祖提齡公二十二世孫紫金東門鍾煜晟恭錄
http://bbs.voc.com.cn/topic-3978075-1-1.html
平湖秋月古箏獨奏
三山五嶽分別指中國內的名。現今一般認為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瀛州方丈三山,東嶽之 泰山、西嶽之 華山、北嶽之 恆山、南嶽之 衡山、中嶽之 嵩山。三山五嶽一詞出於清朝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所寫的《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嶽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現在,三山五嶽已成為成語,一般可泛指在中國的眾多名山、群山或各地
非吾祖而為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為祖,其失在闇。
胥宇自唐時  當年建祠作室  割棘披荊  氣接龍山綿瓜瓞
分支傳宋代  從此越贛逾湘  由閩播粵  朝宗潁水溯源流

嵩山三疊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東西走向,東西綿延6公里,南北寬2公里。橫臥在北莊鎮。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遠遠望去,熊耳山像一隻大白熊,頭東尾西地橫臥著;主峰像一扇張開的熊耳,故名熊耳山。
熊耳山的山頂四週有一個大型的張性裂隙
雙龍一線天。熊耳山的山頂四週有一個大型的張性裂隙,很長很險,當地居民稱之為“雙龍大裂谷”,但通俗的稱呼應為“雙龍一線天”或“熊耳山一線天”
河南箕山
河南箕山山系屬伏牛山系余脈的一支。在出自河南省登封市南向東蜿蜒至禹州市南著名的三峰山、柏山後,消失在茫茫的豫東平原。在登封境內與嵩山山脈隔登封城和潁河相望,位於登封市南部。在禹州境內隔潁河和潁川平原與具茨山系相望,在禹州形成兩山夾平原的獨特地形。箕山遺址位於鄄城縣箕山鎮箕山集東街,西有箕潁河向北折東流過,中間部分為高地,高地南北兩側均是大坑,遺址大體範圍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
方山—南嵩岩景區位於溫嶺市大溪鎮境內

非吾祖而為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為祖,其失在闇
提齡公二十二世孫廣東紫金東門儒林街鍾煜晟恭錄。


钟氏祖神梅县松源镇宝坑村龙源宫-龙源助国尊(公)王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91109-1-1.html

潁川堂亦是多個不同姓氏的郡望堂號,都可參考本文溯源。

子姓為中國古代的一個古姓,後繁衍出多個。根據西周青銅器銘文,子應為好姓,在父系社會確立後逐漸去掉「女」,演變為子姓。




  • 華姓西周初,商王之族子微子啟被封於商丘,建立宋國東周初,宋戴公之子好父說食釆。其子孫遂以為姓,成為宋國著名家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述:「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南北朝以後,從華姓中又分出了花姓
  • 花姓花字起源甚晚,在魏晉以前,中國文字裡沒有花字,只用字,《百家姓》註:花姓「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有者改為花姓。」微子啟被奉為花姓的先祖。
  • 宋姓:當齊國滅了宋國子孫遂以國為氏。從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歷史至少有3200年,國滅後普遍使用宋氏。
  • 林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始祖為「比干」的遺腹子林堅
  • 墨子:墨子其後裔以墨夷為氏。童書業據此認為墨子為宋國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後。
  • 殷姓:是殷商王族的後裔商朝於第十代君王盤庚時遷王族開始有以京畿地為姓的。
  • 艾歲:根據史書記載,春秋宋國的始祖微子啟子姓)的後代有的改姓艾歲,《潛夫論·志姓氏》中亦有記載。而艾歲姓爾後又改為艾姓歲姓
  • 問姓:出自中國湯後裔苑氏衍派問弓氏等。
  • 孔姓孔姓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為子姓孔氏。 孔父嘉後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仲尼(孔子)即是孔父嘉七世孫。
  • 戴姓:商朝末代君主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微子啟也為戴姓始祖。
  • 王姓王姓來源有多個,但構成現代王姓的主要來源有四個: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 鮮虞鮮虞亭是子姓鮮虞國的故地,是商人活動的區域。
  • 孤竹國:孤竹國王族也是子姓,墨胎氏,如伯夷叔齊
  • 箕子朝鮮:箕子朝鮮由殷商王族箕子建立,箕子名胥餘,是商王武丁子其的後代。朝鮮半島一些姓以箕子為始祖。箕子在高句麗王氏高麗李氏朝鮮朝鮮王朝都被奉為始祖神祇箕子,子姓,名胥余。商朝宗室,帝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克殷后,命召公释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
    箕子朝鲜,根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说法,是在公元前12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箕子在朝鮮半岛北部与当地原住民一起所創立的政权
  • 論語。微子第十八中记载箕子与微子,比干合称「殷有三仁」。據「淇縣縣志」記載,河南淇縣有『三仁廟』,奉祀微子、箕子、比干,配祀先師孔子、孟子、曾子、陽明子、文昌君。亦縣塾所在,邑民頗奉香火,太平天國時被毀!
李朝實錄《成宗實錄》卷二十「壬辰三年(1472)七月乙巳」條載:「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李朝成宗二十四年(1493)12月,重修箕子廟。李朝光海君五年(1613)4月,置箕子殿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09: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鍾氏源流考証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23 22:20 编辑

陈瑞松在查阅《中国简明历史辞典》、《史记•夏本记》、《史记•秦本记》以及台湾六十教授翻译的《白话史记》后认为,出自嬴姓和乐官之后都值得商榷出自伯益几乎不可能:疑问有二:其一,嬴是东夷部落,曾在舜、禹时代有功于社稷,被公推为禹的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废除了禅让制,有史书上曾记载, 他在与启争夺王位时为启所杀,如果是这样,他根本不可能因功受封,以国为氏。只有他自己让位给启,才有受封的可能,但《史记》中所载的伯益之后,受封的十 四个以国为氏的姓氏中,并没有钟姓。”陈瑞松说,“对于乐官之后的钟姓更经不起推敲,因为在繁体字中,作为音律的钟与姓氏的钟根本不就一个字,更不能提同 源了。”
  经过上述研究,陈瑞松认为,三源之中仅剩下宋国的一源两支了,于是钟烈和钟接这两支便成了钟氏的主流,尽管两支郡望相同,但两个却是不同的派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包容不了谁


附:参考书目

http://epaper.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11-08/22/content_510275.htm

中文名: 百家姓溯源
作者: 陈瑞松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书号: 7800742571
发行时间: 1990年1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简介: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更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夙愿。而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沧海桑田,人世翻覆,因之往往踪迹难寻。本书从姓氏入手,借助大量史料,探微发源,一直上溯到远古时期,大体理清了常用438个姓氏的源起与演化,实是寻根问祖者的良师益友。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载入不少有关姓氏的历史故事和生平轶闻逸事,增加了它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是本书与其它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

内容截图:




目录:

前言
1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2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3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4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5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6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7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8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9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10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11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12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13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14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15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16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17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18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19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20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21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22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23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24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25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26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27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28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29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30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31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历 戎
32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33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34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35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36 池 乔 阳 郁 胥 能 苍 双
37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38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39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40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41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42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43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44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45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46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47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48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49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50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51 游 竺 权 逮 盍 益 桓 公
52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53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54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55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司徒 司空
附:参考书目

下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7335954
無祠則無宗 無宗則無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2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4 22:51 编辑

钟氏授姓始祖钟烈与钟接的墓址在河南省长葛市石象乡蔡寨村封升崗四翁冢

钟烈生于公元前334年,而钟接生于公元前223年,因而可推断出,钟烈先于钟接在河南得钟姓。因河南颍川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故也有钟氏源于颍川的说法。有些谱说钟接是钟烈之父,实属无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3 22: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wugang
宗兄有没有相关的墓址图片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4: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1 20:04 编辑

回复 4# 钟文渊
文渊宗兄:说来遗憾!十多年前我循谱去过墓址祭拜,但未摄相。毕竟千言万语描述不如一图在目清晰,看到你的留言后回头网上搜索,才发现原来那么重要的始祖坟茔居然全无任何相片视频资料!河南省宗亲见字请将古闻人墓相片流传网上以补缺遗

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墓冢》载:“古名人冢在县北五里卢庄村西有四翁冢,相传为古名人冢,无碑可考。”在卢庄村西头,从南向北,一排溜有四个大冢子,当地民众相传,里边埋的是一位叫“四翁”的名人,曾当过长社县令,后来兵荒马乱时来到这里隐居。他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深得民众拥戴。1958年土地大平整时,生产队拉平了四个冢子的土。前些年,盗墓贼挖开了墓,才知道这位“四翁”公埋葬的具体方位。后来群众清理墓道,挖出石门两扇,出土了大量的一公一母的秦砖。有一石门,青石雕花,无文字。“四翁冢”与当年避难隐居长社的锺接自号“四翁”相吻合,民众至今仍称“冢”为“锺”也是一个证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5: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长葛-历史典故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1 15:03 编辑

长葛位于豫中平原腹地,南邻魏都许昌,北接省会郑州,东观汴京开封,西望古都洛阳,总面积648.6 平方公里,总人口67.7万人




郑庄公掘地见母:春秋鲁国太史左丘明,在传述《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时,记述了这样的一段史实: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头一个孩子时是难产,她就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寤生,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因此,武姜压根儿就很厌恶这个孩子。她生第二个孩子段时很顺利,武姜就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段。当郑武公选立继承人的时候,武姜力主立段,而郑武公坚持立了寤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庄公。于是段和武姜便耿耿于怀,进而图谋不轨。后来,段与武姜自觉羽翼已丰,时机成熟,便里应外合,行动起来。他们哪里知道,郑庄公这边早已安排停当。他们一动手,就立即被粉碎。段逃亡国外,可对充当叛乱内应的亲生母亲武姜如何处治呢?依法严惩吧,怕担那子弑其母的不孝罪名;不追究吧,母子关系怎样维系?他想来想去,最后的办法是,让武姜住到远离京城的城颍,就是今天的临颍。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毋相见也。”实际意思就是说,这一生母子关系从此一刀两断了。可他们毕竟是母子亲骨肉,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便有些后悔。因为有“不及黄泉毋相见也”的誓言,自食前言,怕丢体面,后悔也没有办法。这时候,登封一带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知道了郑庄公的心事,在郑庄公招待他用饭的时候,他先夹起一块肉舍不得吃,而是把它放置起来。郑庄公很奇怪,便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亲。母亲每次让我吃饭时,自己总先尝一尝。我母亲从来没有吃过今天这样的肉羹,请您允许我带回去奉给母亲尝尝。”郑庄公听了很受感动,说:“你有母亲,可我没有啊!”颍考叔问这是为什么,郑庄公便诉说了原委,并说出了自己发誓在先,无法挽回的苦衷。颍考叔听罢说道:“这事情好办。在地上掘一条隧道,直至黄泉,你们母子在那里相见。这样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郑庄公就按颍考叔的办法和母亲相见,恢复了母子关系。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地方就在长葛市董村北边的牛脾山。此山不高,实际上是一道又小又低的丘陵。原来中间有一断壑处,那就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地方。直到60年代,这里还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掘地见母处”5个大字。人们在牛脾山上还修了一座庙,叫考叔庙。这就有点意思了:一国之君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地方,人们却修了个颍考叔庙!这似乎表明,人们对郑庄公他们母子之间争权夺利,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并不关心,倒是对凭孝心感动并驱使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颍考叔倍加崇敬!
闯王智取封升寨:在石象乡西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其岗不长,北高而陡峻,南低而略平,人称封升岗。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河南之后,在岗附近的一些财主乡绅,为了保护其身家性命,就聚集寨内,依险自保,抗拒义军。每逢义军过境,因寨处偏僻地区,无碍大军行动,所以不被农民军所注目。及至李自成二次围攻开封、决心扫清中原的时候,凡是反抗义军的城寨,便不允许它依然存在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上旬,围攻开封的义军前锋抵达长葛境内,很快就将县城攻破。而封升寨却凭险固守,安然无恙。义军为了绥靖地方,安定人心,并为大军东去解除后顾之忧,李自成打算派一支军队去围攻封升寨。在李自成看来,攻开一个小土围子并不需要多少人马。他把攻寨任务交给一个姓陆的将领去完成。陆将军接受任务后,就率所部驻扎在尹家堂附近的几个村庄上。接着就察看地形,商讨攻寨办法。经过商讨,认为寨踞悬崖峭壁的高岗之巅,其高比洛阳、开封的城墙高得多,用梯子攀登困难;用火炮轰,即使把寨墙轰塌一段,人马也难靠近。经过几天试探性的进攻,义军只能在岗下声张叫骂,而寨上却毫无动静。当时有人提出采用火攻的办法,可一时从哪里弄到很多柴草呢?因为一时没有想到攻寨的良策,李自成就把陆将军所部的义军留下,准备长期围困,看看寨内到底有多大力量,能坚持多长时间。当李自成统率大军第二次撤离开封折回长葛时(公元1622年正月),封升寨仍在义军四面包围之中。为了拔掉这个钉子,李自成与他的军师们多次商议,并从一个被梅豆秧爬满的菜园庵上得到启发,决定采用火攻。李自成让陆将军收集大量梅豆(架豆)种子,等到二三月间播种时期,让义军把梅豆种子绑到箭头上,然后把箭射向寨墙及其周围的峭壁上,甚至塞内边也射进不少梅豆种子。梅豆发芽出土后,经过夏秋两季,梅豆秧厚厚地爬满岗崖和寨墙上。守寨的乡绅不知是计,听任梅豆到处攀附。进入冬季,豆秧枯萎,义军认为攻寨时机已到,趁着一天有风的黑夜,火箭齐发,射向岗寨,刹那间火光四起,烟焰冲天,义军乘势发起攻击,封升寨就这样被攻破了。义军走后,人们把陆姓将领扎营的村子改名陆营,营坊也是由于农民军驻扎该村而得名的。


曹操看姑:石象乡李沙沃村挖出30多眼汉代陶圈井,有人说挖出的还不到一半。传说曹操在许昌时,经常到石象、许田一带打猎,却一次也没去过李沙沃村他姑家。一次曹操的姑姑见了他,生气地说:“阿瞒真是官做大了,眼里哪还有我这个穷姑姑,从来也不到姑家。”曹操说:“不是我看不起你,我带了那么多人马,若真去了,别说吃饭,喝水也不好办”。这样一说,他姑加更生气。心想自家也是名门大户,怎会支应不起茶水,非要曹操去她家不可。曹操只好答应不久就去。姑姑连忙回到家里动手准备,一连打了72眼陶圈井。



河南长葛-民间传说


长葛与长社的传说:长葛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 :“鲁隐公五年,宋人代郑围长葛。”鲁隐公五年,是公元前718年。这样算来,长葛这个地名,早在2700多年之前就存在了。长葛这块地方,为什么叫长葛呢?传说这里是葛天氏居住的地方。后人怀念葛天氏那时候的社会生活,想长久承续那种恩泽,就叫这块地方为长葛。关于葛天氏,有书籍记载说是传说中远古时期部落名;有的记载说是传说中的古帝号,在伏羲之前。葛天氏时期的社会生活,被后人传颂为“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乃古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74年前后,长葛更名为长社。应邵在《汉书》的一条注中,说是因为社中的树暴长而更名的。所谓“社”,就是人们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至今,老城镇西北1里许还有郁郁苍苍的社柏。这些社柏是否就是当年长葛更名为长社的物证已不可考,不过,社柏的存在倒是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长社”的由来。我们通常所说的长葛县,是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建制的,一直沿用到1993年撤县建市。


和尚桥的传说:和尚桥位于长葛市区东南部的清溢河上。和尚桥的名气,并非因为桥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论年代,并不久远,论结构,也是很一般的石拱桥,且并不建在大江大河上。它的名气,皆因附会到它身上的故事。这故事被人们概括为简练的一句联语:修浮桥为母行孝,杀和尚替父报仇。说某人之母与隔河而居的和尚有私情,和尚寒冬腊月涉水过河,触动此人孝心,他修桥为母行孝。其母去世后,他杀了和尚为父报仇。关于这座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葛县志》载:“在县西南15里(原县治在今老城镇),为邑冲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县蔡绍先创建,因昔有和尚募化,原名和尚桥。万历十年(1582年)乡民李惟臣,谢科募资重修于上流,改名济众桥,两旁石栏石荀俱用铁扣,有碑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刘涛奉分宪沈公(沈全,江苏华亭县人,顺治进士,时任巡宪之职)捐俸倡众重修,建河伯庙于北岸,并建沈公祠,有碑记。”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万历十年之前,这座桥就叫“和尚桥 ”,是因为“和尚募化”而得名。万历十年后,改名的原因不得而知,想必那时已有了上述的附会,“乡民”感到不雅而改之。自改名迄今,已有400多年,知桥名曰:“济众”者甚少,反倒是“和尚桥”越叫越响,以至于后来京广铁路上所设的这一站站名就叫“和尚桥”,现在的长葛市区近郊所设镇的镇名也叫“和尚桥”。其实,和尚募化而修桥,在过去是常见之事。据说,全国叫做“和尚桥”的桥有17座之多。这个附会的传说,究竟起自何地何时,恐怕很难考究。是因桥演义出来的故事,还是故事附会在桥上,这也很难说清。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那悲剧完全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长葛的和尚桥,只是许多普普通通的和尚桥中的一座,那故事也并非这座桥的“专利”。“和尚桥”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是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现象。


凤凰城的传说:旧时长葛八景中有一景观叫“凤城荒址”,说的是今大周镇和尚杨村村南东凤岗上的凤凰城遗址。关于凤凰城,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中载:“凤凰城在县之北张保。”《寰宇记》曰:“汉黄霸治颍川,有凤凰集此因名。城周围三里有奇。”那么“黄霸治颍川”是怎么回事?西汉初年,长葛叫长社,是颍川郡所辖的一个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黄霸出任颍川郡太守。黄霸到任后,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广植树木,多养畜禽,增加经济收入;设置伍长,在乡里教民为善,缉盗防奸;照顾鳏寡孤独,死后无力埋葬者,由地方给予棺木;选派守法官员到各地暗行察访,知民疾苦,惩恶扬善,严厉打击不遵教化的不法分子,绥靖地方;关怀属下,不轻易撤换称职的官员。如当时有位县丞年纪老迈,双耳又聋,督邮多次请示撤换其人。黄霸了解到这位县丞是位有经验的廉洁官员,教育督邮说:他是个有经验的好官,年纪虽大,尚能拜起送迎,担当公务,耳聋点也没什么!你要好好帮助他办事,不能随便撤换这样一位贤者。有人私下问黄霸为何不撤换这位县丞,他解释说:“撤其一人,就伤了众多廉吏的心。对廉者,应使其长期守职。常更换吏,弊多利少:一则送故迎新要花费国家银钱;二则奸吏会借机贪占财物,加重百姓负担;再者所换的吏不一定贤良。所以,对有经验的廉吏还是不换为好。”颍川经黄霸如此治理,城乡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户口岁岁增加,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当时被誉为“治为天下第一”。由于黄霸治理颍川成就卓然,民间相传,便有“凤凰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而颍川这个飞来最多凤凰的地点便是今长葛市大周镇和尚杨村村南的东凤岗上。当时人们以此为祥瑞,便在岗上筑起了“周围三里有奇”的凤凰城,这是对黄霸的一种纪念。凤凰城今尚有残垣相存,残垣上树木葱茏,残垣下平畴沃野,今日之“凤城荒址”,已改昔日荒凉,游者往观,自会有一番新的感受。


帝王师巧卖棒槌:杨佩璋曾给光绪皇帝讲授过诗文,人们都尊称他为帝王师。他待人温良谦恭,每遇乡邻称他为“大人”、“老爷”时,总是说:“叫佩章、大哥、老弟,不是更亲热吗!”一日出门闲游,遇到一个卖棒槌的,推着独轮车,艰难地走向陉山,一见杨佩璋就高叫:“劳驾大哥,帮忙拉一把。”杨佩璋心想:数十年在朝,从无人称兄道弟,今日卖棒槌的称我大哥,实在亲切,便欣然上前帮助拉车,并问他因何不顾路陡天热来此买卖,卖棒槌的说:“家有老母,体弱多病,延医无钱。”杨佩璋听后同情地说:“你回去赶做些棒槌,后天推来,到后河街问杨佩璋即可,我可为老弟代卖。”那天正是杨佩璋生日,亲朋满座,正说话间,卖棒槌的来了,杨佩璋将他迎入客厅,夸奖他这位老弟的棒槌质地坚硬,轻重得当,做工精细,劝大家各买一个。客人们觉得既是杨大人代卖,谁肯不买。杨佩璋站在车前,代为收钱递货,你一个,我一个,一车棒槌很快卖光。吃过午饭,杨佩璋还给卖棒槌的装了一小车白面肉菜,嘱咐他回家侍奉老母。众客人见此,无不称赞杨佩璋平易近人,体恤百姓。


陈太丘妙断冤案:古桥乡陈故村,是东汉太丘长陈实故里,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陈实的故事。陈实刚任太丘长时,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沿街散步,走近一家小店,听到里面有哭声。推门进去,见是店主人在哭,陈实问他为何伤心,他说:“三年前,妻子暴病身亡,无钱埋葬,借了近邻富商李垠银子10两。不料,李垠为富不仁,将借据改“十”为“千”,限期要我归还,如逾期不还,还以这个客店顶债。”陈实心里明白,这条大街尽是李家生意,只有中间夹着这家客店。李垠涂改借据,显然是为了图财霸产。陈实回到衙门,即差人把店家接去,一面张扬声势,说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哥,一面贴出扒房扩街的告示,李垠一见,忙备厚礼去衙内求情。衙役说:“这位太丘长不比别的老爷,他可不吃这一套。你最好找他大哥试试。”李垠到后堂一看太丘长的大哥原来就是店家,慌忙施礼请罪。说道:“小人私改借据,该死该死,我这就把借据还给您老人家,请您在太爷面前多多美言!”太丘长在内室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天,陈实升堂,传来李垠,一拍公案说:“大胆李垠,私改文约,赖人房产,从实招来!”李垠只得低头认罪。于是判罚李垠纹银1000两,交给店家,叫他扩大店房,专接苦难行人住宿。客店落成,题名“慈恩店”,表达感谢陈实之情。


河南长葛-人物春秋


钟繇:钟繇(151——230),东汉颖川长社人(今长葛市)人。繇生于书香门第,矢志勤学,爱好书法,盛暑严寒,练书不辍。旁有一池,常洗刷笔砚,致使池水尽黑。繇常以物画练字,长达数尺。睡前坐在床上,用手指当笔,在被子上摹画,久而久之,把棉被画出窟窿。繇与胡昭并师刘德升,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乎自然,成为由隶入楷的创始者,后人尊为“楷书之祖”。梁武帝陈霸先说:“钟繇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也。”惜钟繇书法,真迹失传,法贴中所辑《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均出于临摹者之手。 东汉未年,繇举孝廉,后任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令,因疾辞职。后为黄门待郎,封武亭侯。建安二年(197年),关中马腾、韩遂等拥兵自恃,时曹操在兖州,无暇西顾,推荐钟繇为待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到长安后,写信给马、韩等人,陈述利害,使其各派儿子入侍朝廷。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1000余匹,以应急需。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魏国初建,繇为大理,迁相国、太尉,与华歆、王朗并称名臣。魏文帝称赞说:“此三公者,一代伟人,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迁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明帝素服临吊,谥成侯。
学院范守己:名守己,字介儒,明洧川固贤(今长葛市古桥乡固贤村)人,是明神宗年间一个相当出名的人物。明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万历二年(1574年)登进士。曾任云间(今江苏省松江县)司理、主狱讼。以后做过南京户曹、山西提学、秦中参议、建昌(今四川西昌县)兵备等官职。又曾屡奉钦命,以学院身份主考江南,所以后人称“范学院”。他本是文官,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既有文韬,又有武略,所以官至兵部侍郎,晚年再升任太仆卿,总理钦天监。 明朝,江南文风虽然胜过江北,但科考事宜,多有弊端,门阀观念严重,排挤身份卑微者。一些出身江南的考官,多不能公正无私而屈从不规。于是皇帝派范守己到江南主乡试。范奉旨提前到达,先下去私访,然后针对种种弊端制定新戒律,然后再自己命题开场考试。一连三届,江南科考得以整肃,权要把持局面有所改变,真才实学的贫寒之士得到晋身机会。然而,范守己的举措却得罪了江南权要。富贵家学子,视范学院如眼中之钉,但又畏范学院如山中之虎。范学院一旦离去,他们就弹冠相庆而歌曰:“虎去青山在!”范学院闻之则曰:“山在虎还来!”果然,下届乡试范学院又奉旨主考江南来了。 范守己擅长天文,当时历法失度,他曾列表纠正,据传,过去推算打春只知日期,不知时辰。范守己发现了观测打春时辰的方法,再据积累资料推算了打春时辰的变化规律,为华夏历法做出一大贡献。著有《御龙子集》、《参两通极》、《天官举正》等书,流传于世。


铁面主事张蔚蓝:字霁村,今老城镇岗张村人。17岁入大梁书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拔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任清朝度支部主事,负责发放朝内官员俸禄。有一次光绪皇帝的堂妹想超领月俸,被蔚蓝拒绝,她托武英殿大学士王文韶从中说合,蔚蓝仍坚持不付。并说:“取吾头耳,大库银不得溢支!”尚书铁良赞赏说:“古有铁面御史,今有铁面主事,大为部曹增色矣。” 宣统二年(1910年)长葛乡民万余人奋起抗捐,怒砸县衙大堂。事件发生后,河南巡抚派兵镇压。清兵来到长葛,四出抓人,勒索抄劫,“十里闻哭声”。并传谕长葛筹银12000两,作为赔偿知县所损物品的费用。蔚蓝闻讯,以“库房未动,监狱、帐房未开”和清兵打、抓、掠、抢给群众造成的苦难等事实,托御史陈善同奏明宣统皇帝,结果取消新增粮银,知县江湘离任,所派清兵调回开封,释放无辜,此案得以平息。 民国元年(1912年)蔚蓝离京返里,为县内名绅。当时县城组织“守望社”,张蔚蓝为社长,招募人员,购买枪支。因与县长漆树人不和,互相揭控,未久去职。后离乡入川陕,途中撰文赋诗,发泄愤懑。民国6年任参议院备补议员,次年随吴佩孚搞军务。 民国9年(1920年)张蔚蓝与陈鸿畴等共谋撰修《长葛县志》,并亲任总纂,三年成稿,后由刘盼遂修订付梓。民国15年(1926年)任城防局局长,一月二十一日(农历)夜,杆首张祥攻城,他在东门督战,用大炮毙杆众50余人,张祥被击毙。张蔚蓝恃才傲物,逞强好胜,且嗜食鸦片,终因结怨官场,民国15年冬被马吉第部捉去,民国16年1月瘐死在许昌狱中,年58岁。


翰林杨佩璋: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后河镇后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堂伯丙昌携其至浚县训导任所,衣食教诲,待若亲生。 筱村刻苦攻读,以案元入庠,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 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9年(1920年)寿终。


陈实:字仲弓,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 实少为县吏,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实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实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实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 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实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实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 陈实在其乡里颇有声望,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遇有争讼,多求其判正。人们感叹地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值岁荒,盗贼夜入陈室,藏于梁上,陈实发现后,并未命人缉拿,却唤出子孙们训斥道:“人当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迫于饥寒,遂之为非,如梁上君子是矣!”盗贼听后大惊,伏地请罪。陈实说:“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克己反善。”遂赠绢两匹,让盗贼离去。自此许地盗贼敛迹。“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 党禁解除,朝廷多次征召,陈实辞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于家。大将军何进派人吊祭,参加吊丧者三万人,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侍郎黄杰:字士英,长葛市古桥乡黄岗村人,生于明正统五年(1430年),卒于弘治九年(1496年)。父黄渊当过应天府六合县令。黄杰7岁丧母,继母周氏,性情暴戾,难于事奉,诸兄弟不堪其苦,只有黄杰委曲承顺,得其欢心,终使为母感动,化厉为慈。成化二年(1466年)登进士,授济南府推官。时值荒年,有些百姓因生活所迫,以借贷为名,结伙强取富有者粮食和牲畜,被官兵拘捕,太守将他们交给黄杰论处。黄杰认为:饥民缺食,且又人众,可令其丰年偿还,将人释放。当官府开仓放粮时,秩序混乱,有的人甚至被践踏而死,巡抚再派黄杰督办放粮事宜。黄杰一视同仁,按次支给,秩序井然,饥民没有得不到救济的。黄杰从政,为国解忧,为民排难,不计个人名位。 成人九年(1483年)任顺天府(今北京)丞,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官到肇庆(今广东高要县)任同知。黄杰去到那里,不但不鄙视那里的少数民族,而且关心他们的疾苦,鼓励垦植,发展农业,深受少数民族爱戴。弘治四年(1491年)调任陕西左参政,次年升顺天府尹,“吏畏其威,民安其惠,政绩卓著”。弘治七年(1494年)升户部左待郎,督理太仓粮储。他对旧时管理办法条分缕析,兴利除弊,每年为国家节省大量粮食,任职三载,储备大增,民赋减轻,皇帝钦嘉,随升通议大夫。正当国库初盈、经济好转之际,黄杰疾病缠身,再加年迈,即上疏告老。皇帝见奏不准,正要下旨,黄杰猝死于所任官邸。皇帝 闻知,大为悲痛,遂降旨厚葬黄杰。据志书记载,黄待郎墓不仅规模宏大,侧面还有“金鸡坊”一座,标志着皇太子也曾到此为黄杰扫过墓。


河南长葛-风景名胜


古社柏:位于长葛市老城西北0.5公里处。相传此地为古时社稷坛,柏树传为汉代所植,旧县志载:“社柏为长葛名胜,二十六株,东西极大者各二,二十四围。”这些古柏,苍劲挺拔,姿态奇特,群众以其形体特征,分别给予龙、凤、狮、虎、鸟、龟、蛙、佛等名称。可惜失于管理,民国期间死掉一株,1949年以后又死二株,1981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连城:是长葛重要文物古迹之一。1981年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叫“十二连城”呢?按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的说法是:“十二连城在县(老城)西北五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故曰连城。”这弯环连绵的十二连城,是怎样形成的呢?民间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时代的郑国执政子产,为官清正,作风民主,他积极鼓励群众提建议,想办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他还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把自己的轿子拿出来,让老弱妇孺过河用。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把他葬在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于子产的死非常悲恸,于是在今高庙郭村东,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要让他四时享祭,常留人间。老百姓的这种虔诚精神,感动了天神黎山老母,老母用黄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子产台上,然后沿着金鱼河慢慢离去,她边走边抖她的袋子,把残留的土撒在她走过的路上。谁知次日天一亮子产台竟长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残土便成了逶迤十余里的“十二连城”。这样的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那么“十二连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呢?经考古学家实地勘察鉴定:现存在的城墙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约18~20厘米的夯层,说明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同时在夯层中,还发现直径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捆扎棒夯的夯窝。在城墙的表层和墙体附近,曾出土过青铜戈、剑、箭簇等兵器文物,墙体深层内涵,没有发现秦汉及其以后的遗存物。因此可以断定十二连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工修建的。 以“十二连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而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去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但后人们见到是断断续续的十二段墙体,所以当地群众便把它叫作“十二连城”了。


敬史君碑:现存长葛县老城内,原立于祥静寺前(遗址在今辘轳湾村西),后淹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立于陉山书院,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碑通高2.5米,宽0.84米,厚0.28米。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1265字,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片曾于1973年赴日本展览,并编入书法大字典。“文化大革命”中,碑额上的释迦佛、蟠龙的头部和碑身部分文字被砸坏。198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文保护,并拨款重修碑亭,重建之碑亭为正方形砖墙,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




郑庄公掘地见母处:位于董村乡吴岗村东牛脾山。山上原有颍考叔祠,始建不详,金、元、明、清均曾重修,民国时期改为学校,今房屋已无,遗址尚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镌刻之“郑庄公见母黄泉处”碑,现存老虎李村。《洧川县志》载“牛脾山即大隧山,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崖壁立争高,中有坦途,可容方轨,郑庄公与母相见处也,呼为逢母岗,上有祠,祀颍考叔。”苏轼、邹浩、王十朋、王恽都曾游此,留下诗句。王恽《颍考叔祠》:“颍封遗庙亢高墉,窈窕丹青户牖空。治道得人无国忧,孝心锡类与天通。当年大隧融融乐,此日荒林凛凛风。总道茅焦贾馀勇,从容难似片言功。”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钟繇洗砚池:在老城镇小南门里。池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水深3~4米,常年不涸,相传为楷书之祖钟繇练字洗砚的地方。民国时期池上建有亭谢曲桥,今已不存。池边有高台,为钟繇台,清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载:“钟繇台在县治前,繇尝学书其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




黄待郎墓:位于古桥乡黄岗村南。墓前立有御祭碑、通朝祭文碑、神道碑和人、马、羊、虎、狮等石雕。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待郎,名杰,字士明,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曾任职山东、福建、广西、陕西。弘治八年(1495年)为户部右侍郎,进阶通议大夫。黄杰为官清正,宦绩卓著,卒于京城,葬于故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01: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4 22:07 编辑

钟烈生于公元前334年,而钟接生于公元前西元前223年,因而可推断出,钟烈先于钟接在河南得钟姓。因河南颍川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故也有钟氏源于颍川的说法。有些谱说钟接是钟烈之父,实属无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18: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興國 祖譜

111.png
222.pn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1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宗兄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4 21:03 编辑

史記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宋闢公之子名,稱公子烈公元前286年,齊、楚、魏聯合滅宋,公子烈為避難逃到許(今河南許昌),鍾氏宗譜載其曾被封為“鍾邑大夫”而改子姓為鍾姓。鍾氏族譜稱出自子姓公子烈之後的為“烈系”。

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書<韓信傳>及鍾氏家譜記載:鍾離昧是西楚霸王大將..... ..鍾離昧長子鍾離發、次子鍾離接為避禍,遠離他鄉,將複姓鍾離改為單姓鍾,鍾氏族譜稱出自鍾離接之後者為接系。楚漢相爭戰爭時間史界認定為前206年-前202年,秦朝滅亡之後開始,一直到項羽於烏江邊自刎結束,後世人能生先世人?
不符國史之表述即偽述,那麼不符國史之譜即為.........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對鍾離眛之死有明確的記載:高祖五年九月,“王得故項羽將鍾離眛斬之。斬殺鍾離眛的劊子手雖是漢高祖劉邦,但動手殺人的正是楚霸王項羽!鍾離昧生年失考,死於西元前201年。韓信和鍾離昧是好朋友,鍾離昧履次向項羽推薦韓信擔任大將,但項羽均否決鍾離昧的看法。後來項羽中了劉邦手下陳平的離間計,懷疑鍾離昧的忠誠,鍾離昧因此失去項羽的信任。垓下之戰時,鍾離昧逃離楚軍的陣營。

項羽死後,鍾離昧投靠韓信。劉邦稱帝後,封韓信為楚王,劉邦得知鍾離昧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昧的出入。高祖七年(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有人跟韓信說,「殺了鍾離昧獻給皇帝,皇帝會很高興,你就沒有問題」。鍾離昧告訴韓信說,「皇帝之所以不敢攻打您,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如果要逮補我而取悅皇帝,我今天會死,您也很快就會滅亡」。韓信不聽勸告,鍾離昧大罵韓信說「原來您不是有德信的人」,然後就自行割頸自殺。韓信帶著人頭於陳(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韓信的結局就不用我說了吧。
我常強調盡信譜則無譜,其意何在?得考証真偽,務求去偽存真。


在陳瑞松編纂的《鍾姓通譜》(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版)中,輯錄有宋朝“江西安撫使丞相信國公文天祥拜撰”的《贛縣桃溪鍾氏第一修族譜序》中說:“按鍾氏出自微仲之後,至鍾離接為潁川長社令,去離而姓鍾,為鍾姓受姓始祖。食邑于其鄉,子孫蕃衍稱盛。”文天祥撰寫此序的時間是“大宋咸淳六年庚午(西元1270年)中秋後三日”。鍾離接生於西元前223年,曾作潁川郡長社令,鍾接卒于漢武帝元光二年戊申(西元前133年),壽九十一歲。妣陸氏,生子一:鍾晏。

按接係譜牒所載,漢末鍾繇和唐代睿宗時的宰相鍾紹京都屬鍾接後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內江 譜

90.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00: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7-4 10:05 编辑

回复 9# 台灣鍾氏
鍾儀生卒年呢?徽系(嬴姓)鍾離氏族人亦大多尊奉鍾離子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鍾離氏合譜。五齡之裔會認鍾儀為始姓祖嗎?
話說回來,該支既不認微仲衍,何以又要認是鍾烈之後呢?


不研究四川譜了,我倒想起個老疑問,譜載伯祖微子啟讓位乃弟微仲衍時,他本有個孫子叫,但歷史上從此就人間蒸發了?還是另起爐灶變了另姓始姓祖?

史記集解:禮記曰:“微子捨其孫腯而立衍也。”鄭玄曰:“微子適子死,立其弟衍,殷禮也。”
腯的分支那去了?其後裔呢?
微子啟去世後,本來應該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才對。可是微子啟的兒子沒能等到繼位那一天的到來就先於微子啟去世了。微子啟的這個兒子在世時,還給微子啟生了一個孫子,名叫腯。本來,他這個孫子是可以繼位為君的。但微子啟生前認為,把君位直接傳給自己孫子的這種做法不合殷代舊有的禮法,於是就按照商代“兄終弟及”的老傳統,毅然捨棄其孫腯而將君位傳給了自己的二弟衍。微子嫡子微伯早卒,雖然微伯有一子腯,但微子根據殷兄終弟及的宗法,讓其弟子衍繼位,是為微仲。位于河南商丘市宁陵县黄岗乡青岗寺村的微子祠,微子墓。

山东
山东济宁微山岛的微子墓,碑。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微子启终於西元前1001年

微仲,子姓,名衍,宋国第二任国君,孔子十五世祖。《孔子家语》载“仲思名衍,一名泄”,宋微子啟之弟,帝乙之子。微仲死后,其子稽繼位,是為宋公稽。大部份鍾氏族譜對朔源之敘述
宋国君主子辟兵在位三年卒,子剔成立。此后不久公子烈出生。剔成二十七年,剔成弟发兵攻打剔成,剔成兵败奔亡齐国,偃自立为君,是为宋康王。公元前318年,子偃封公子烈为“钟邑”大夫。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合打败宋国,带着亡国之痛的公子烈避于潁川,改子姓为钟姓。

公元前286年,为农历乙亥年。即周赧王二十九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处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年国内外发生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86年,齐愍王发兵灭宋,君偃死在魏国。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子孙遂以国为氏。同年,庄子逝世,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

齊湣王(約前323年-前284年,約40歲),本名田地,一名遂。在位十七年,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齊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派孟嘗君入秦,昭王任以為宰相,後被扣押,賴雞鳴狗盜食客之助得脫,後任齊相。不久齊湣王整頓稷下學宮,粉碎了孟嘗君的政變,孟嘗君出奔。周赧王元年(前314年)佔領燕都,燕昭王採納樂毅及蘇秦建議,爭取與國、孤立齊國 ,蘇秦兩次入齊離間,齊湣王相繼西向攻秦,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上將軍樂毅以五國聯軍攻齊,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湣王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為楚將淖齒所殺。


希望隨著考古發現和出土文物不斷補充,能填補我鍾氏烈祖源流的歷史空白斷面!戰國策·齊策六·齐负郭之民有狐晅者》:王奔莒,淖齿数之......于是杀闵王于鼓里。

太和殿顶相传为齐湣王化身的骑凤仙人形象http://www.zupulu.com/zupu.php?z=2319
钟氏族谱http://www.zupulu.com/zupu.php?z=2319
族譜錄瀏覽密碼:
1244008010
天柱公妣合葬東莞清溪鎮大利葵湖村蒲蘆嶺五十五世祖天柱公(1144-1217),宋孝宗淳熙二年乙未科(1175)进士,以讨逆战功封广州刺史,加镇蛮大将军衔,妣何氏,李氏生朝政,朝璧,朝清。天柱公妣合葬东莞清溪镇大利葵湖村蒲芦岭,坐北向南丙山午向右水倒左水走辛戌会壬午局广大旗峰朝拱喝蒲芦形,碑高四尺五寸,碑文大始祖考天柱钟公妣李氏夫人二位坟墓,原老碑文刻明子朝政孙飨曾孙提遐祯祥瑞龄。墓额书“威震华夏”,左右联为“江南领袖,越国簪缨”1993天柱公总祠位于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始建清咸丰十五年1860年,坤山艮向大睡人形心穴座胃宿四度壬子合水两水分金,流水走申,1993年癸酉岁重修



宋史对孝宗评曰
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终丧三年,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6: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9: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6 16: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坐北向南丙山午向右水倒左水走辛戌会壬午局广大旗峰朝拱喝蒲芦形;丙山午向这个表述有问题,丙山属南的,午向应是子山才午向的,敬请兄弟重新确认一下,以较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21: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防城港钟 发表于 2013-12-16 16:33
兄弟:坐北向南丙山午向右水倒左水走辛戌会壬午局广大旗峰朝拱喝蒲芦形;丙山午向这个表述有问题,丙山属南 ...

谱载原文是天柱公与李祖妣墓合葬在东莞清溪镇大利葵湖蒲芦岭,丙山兼午蒲芦形右水倒左,水走申戌会寅午局,面前宽平广大,旌峰朝拱。1993年癸酉岁由紫金宗亲捐资一万多元重修,墓额镌刻四字威震华夏,二侧联江南领袖,越国簪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3:42 , Processed in 0.024743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