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64|回复: 6

客家俗语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22: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广东民间故事全书》 | 作者:梅县教育局 |

在客家口头语中,有许多成语式的俗语,其中有不少俗语是有其渊源掌故的,一句话就有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客家俗语故事”。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只是说说而已,没人把其“掌故”撰写出来,确是令人可惜。我从小就听过祖母、母亲等人讲过许多俗语掌故,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从部队退伍回来后,仍想到此事,便决心要把这些掌故发掘整理出来,于是,一边搜集整理,陆续选送报刊发表,深受读者欢迎。后来各县同行也有人跟着做这工作。数十年来,仅我自己就一共搜集整理了70多个俗语故事。现从中精选在本刊连载,以飨读者,并借以抛砖引玉。




    一、“脚踏黄塘问黄塘”



客家人碰到类似“明知故问”的事,就会说:“脚踏黄塘问黄塘”。这句话的掌故与清代嘉应州(今梅县)岭南才子宋湘(芷湾)有关。


传说,有一日,宋湘要到黄塘去,来到黄塘村里,时已傍晚,见路边一女人,看不清年貌了,便随口问道:“叔娘子,到黄塘哪条路去?”那女子回头一瞥,见是一书生,也不直答,却唱出一条山歌来道:


“你个先生样柬狂,脚踏黄塘问黄塘。

    涯都黄花少嫩女,样般喊涯大叔娘?!”


宋湘一听愕然,仔细一看,果是一少女。但观其体态,不像未婚之人,便也随口用山歌驳道:


“你话涯狂唔会狂,因为唔知正问黄塘。

    你话你系黄花女,样般胸前两个‘旁’?!”


“旁” 客家方言,指突起的肉,意为“乳房”也。女子闻歌,不敢再言,含羞而去。


从此,“脚踏黄塘问黄塘”这句话,就在客家地区流传开了。一直传到港澳、台湾、南洋各地。




    二、“教师怕柴爿”



客家有句俗语,叫做“教师怕柴爿”。“柴爿”就是“柴头、柴片”之意。“教师”这里指武教师,俗称“教打师父”。这有个掌故——


传说,过去某地有个教打师父,因出师不久,死遵师传,一招一式,丝毫不敢逾越。有一日,惹了一个卖柴爿的人,又是个爆火鬼,口角起来,讲没三句半,两人就动了手脚。那教打师父,自恃有本事,扎好马步,出招迎敌。不料那卖柴人,根本不管什么招数,不待他准备好,就一片片柴爿飞过来。教师还没见过这种打法,顾得上来挡不住下,关得前来顾不了后,实在难于招架。只好口里乱嚷道:“咳,你怎么唔照路数呀?!”那卖柴人感到好笑,答道:“若照你的路数,我的老命会输给你了!”说着,又是左右开弓,两片柴爿飞来。教师终于输了。


从此,“教师怕柴爿”的掌故就一直流传至今。


评曰:“刻舟求剑”,当笑刻板之人,“教师怕柴爿”,何尝不是如此!教师的可笑,就在于他的“死遵师传”。须知师传“功夫”,只是武功基础,实战对打,必须灵活运用。武打如此,处理各事,又何尝不以此为鉴!




    三、“当哩三年保长,唔曾食杯好茶”


    这句话,在客家地区是常听人说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个典故:某地有个保长,每到一处,人们都泡茶招呼他,为了敬奉他,都端“头杯茶”给他喝。


喝头杯茶又有什么不好呢?凡喝茶者都知道,过去制茶用手工,在热锅里炒揉后晒干而成。制茶人边炒边揉边流汗,汗水、泪水甚至鼻水都掉在茶里,茶叶炒得不好还有“锅辣、锅腥”味。茶一泡出来,什么味都浮在上边,斟到头杯茶里面。故俗语有云“茶底、酒面、饭中腰。”即喝茶要喝茶底,又浓又干净。而当保长的人,却到处都是喝的头杯茶。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唉,当哩三年保长,唔曾食过一杯好茶!”




    四、“官大唔当子孙贤”


    俗语云:“财多唔当身体健,官大唔当子孙贤。”


相传很久以前,某地有三个穷人,结成知交。后来其中一个交了官运,一个发了横财。只有一个照样清贫如故。自此,他们之间便有了隔阂。


穷朋友并不灰心丧气,艰苦创业,同时重视教育子女,家里妻贤子孝,享不尽天伦之乐。


然而,另两个朋友却生活得并不愉快。发横财的“财多身弱”,药碗不断。当官的,子女没教育好,依仗父亲的权势胡作非为。结果三个知交,一个病死了,一个气死了,只剩下那个穷朋友,活到百岁。临死前他给子孙们留下一句话:“你们记住:财多唔当身体健,官大唔当子孙贤。!”




    五、“见钱眼开”的菩萨



从前,某地有个财主,素性贪婪,爱财如命,待人刻薄,又偏爱装作大方。有一回,他请人刻一尊佛像,讲明工钱30块,后来却只付10块。师傅也只得忍气吞声,捡好家伙就走。


财主去看佛像时,吓了一跳说:“明明是睁着眼的,为何却闭着双眼?”于是,连忙星夜派人去把师傅找回来,问个究竟。师傅也装作诧异地道:“真是怪事,原来是睁着双眼的,为何现在却闭住了。”那财主心里慌了,忙对师傅道:“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法子补救?”师傅故意想了很久,然后道:“救是有补救的,你诚心敬一敬,他就会开眼的。”财主问什么来敬?师傅答道:“不必用什么三牲礼仪,只拿20块钱来给我就可以了。”财主心里一怔:“莫非是师傅做了什么手脚?”但又不方便问,只好赶快去拿钱,师父见财主一走,就把贴在佛像双眼上的漆膜扯去。待财主把钱交在师傅手中时,师傅对财主道:“你先把双眼闭着,待我念几句咒诀,菩萨的双眼就会开的。”财主遵命,闭起双眼。师傅念道:“天地神明,菩萨有灵,敬神敬佛,先爱敬人。若不敬人,神佛无灵。钱财到手,睁开眼睛。非偷非抢,财主分明。”财主听到此处,忙问师父道:“你,你这是什么意思?”师傅笑答道:“菩萨有灵,见钱眼开,得人钱财,替人消灾!”说罢带了20块钱走了。财主认真一看,佛像的双眼果然开了。虽然心痛肉痛,却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2: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眉毛,垫好看”




客家人对于子女多而不贤孝的,或碰着类似的事情,就会怨叹说:“目眉毛,垫好看的”。这句话有个来历——


从前,有个人家,夫妻生了四五个孩子,都辛辛苦苦哺育成长了,有的出门做工,有做生意,家里只剩下一个耕田的。人家说他出门的孩子都赚了钱,但总是终年不回家看视父母,连钱也不寄,耕田的孩子出息不大,年老父母生活照样辛苦。老头子越想越有气,便同时写了几封信,分别寄给出外的孩子们,信的内容简炼:“老父病危,朝不保夕,见字速回,切切勿误”。孩子们接到信,惊惶不已,以为老父命在旦夕,若不作速回去,不知还能否见到面呢?


于是,都及时赶回老家来了。谁知一到家中,老阿爸却在大门口坐着,神色自若,一点病情也看不出来。儿子们都感到诧异,也不便询及信中所说“病危”之事。老父一言不发。孩子们也不敢启口。那大儿子对着父亲出神,见老父亲把眉毛剃得精光,心里觉得奇怪。便小心问道:“阿爸,你怎么把目眉毛都剃光了?”老父亲没好气地答道:“目眉毛,再多也是垫好看的,有也当过无!”此话一出口,孩子们才如梦初醒;原来阿爸是怪怨自己兄弟们不贤不孝不顾家哩!于是,兄弟们赶忙跪倒在老父膝下,表示悔过,请求宽恕,并商量以后一致尽心赡养父母。




“天高不为高,人心更是高”




客家人有句俗话叫做“天高不为高,人心更是高。 井水化为酒,又嫌猪无糟。”用以讽刺那些贪心无厌足的人。


传说,从前,有一家夫妻俩口,日子过得清苦,但心地善良。一天,有个老叫化子来到这家讨饭吃,那老夫妻见他可怜,虽然自家还不够填饱肚子,也舀了一大碗粥给那叫化,老叫化端起粥,又讨菜吃,那老夫妻也没怨嫌,忙把仅剩的一点咸菜也给了他。那老叫化吃完后,也没说句感激话,放下碗又讨水喝。老夫妻说:“没开水,凉井水就有”。那老头说:“我最爱喝凉井水,常言道,人情好,食水甜,你带我自己去打吧!”老叫化来到井边,打一桶水喝了几口,从身上擦一团汗垢,丢在井中,就走了,也不说多谢。老头子感到这老叫化有些怪,便对老婆说,那老叫化临走时,不知把什么东西丢在井里了,于是,急忙到井栏边去看看,刚到井栏边,就闻到一阵酒香,连老婆子也隔远闻到了,忙问丈夫道:“老头子,是哪来的酒香味?”老头道:“你快来,我闻酒香味是井里冲上来的哩!”说罢打起一井桶水来,闻一闻,正是酒味,用手掬着喝了一口,哎呀,真是好酒哩!再打一桶二桶还是酒。老俩口欢喜极了。才想到自己遇到的老叫化是仙人呢。从此,老俩口就靠卖酒过日,不愁吃穿,没一年功夫,就成了不大不小的财主。夫妻俩对那叫化仙人真是感激不尽!


第二年,那老叫化又来了,那老俩口子知道他是仙人,热情接待,招呼他吃了一顿像样的午饭。吃过饭,那仙人问主人道:“你们现在还缺什么呢?”老头正犹豫间,老婆子抢着说道:“恩公哟,多谢您把井水化为酒,这一年日子也好过多了,就是养猪没有糟,想请你帮帮忙!”那仙人一听,皱了皱眉头,叹了口气会道:


天高不为高,人心更是高。


井水化为酒,又嫌猪无糟!


仙人边叹气边念着这句话走了,头也没回。老俩口赶出门来意欲挽留他,可惜已不见人影。回到井边想打酒卖时,井水已经仍然变成了水,一点酒味也没有了。从此再也没有酒可卖了。老俩口虽然后悔自己不该贪心无厌足,可是已经迟了。




“狗径线,食唔察”




客家人有句俗话:“狗径线,食唔察”。“食唔察”是“吃不及”的意思。


从前有个人,不太懂礼貌,每逢吃饭时,都抢好菜吃,十分“乱事”。有一次,他跟老婆回娘家吃喜酒,老婆怕他在酒席上抢挟好菜吃,会当众出丑,便事先吩咐他:“吃饭时你用一条长线拴在脚趾上,另一头由我牵着,我拉一下线,你就挟一下菜,以免‘乱事’。”他答应着。吃饭时,他老婆跟他坐在对面,手里牵着线头,扯一下,他就挟一次菜,果然听话。不料过了片刻,线被桌下的狗缠上了,那狗把脚乱蹬,丈夫以为是老婆用手扯动的,便乱挟起菜来,狗脚越蹬越急,他便越挟越快,把一席的客人都看呆了。他老婆忙把手里的线头放开,丈夫便再也不敢挟菜了。席散后,丈夫问老婆:“你为什么把线丢了?”老婆好气又好笑道:“你真呆!刚才是狗径线,你都食唔察了!”后人就用这句话来嘲笑那些在酒席上不注意文明礼貌的人;也用来形容事情多而忙乱、应接不暇。




傻个学唔精




有个人很傻,一次老丈人家嫁孙女,请他去喝酒。老婆说:“人家做好事,你别乱说话,听别人看怎么说你就怎么说。”他记住这话就上路了。


出门遇到一个渔人因起网无鱼在叹息:“一塘清水绿油油,可惜无鱼落网中。”又向前行,遇到一个人边过桥边念道:“双板桥好过,独木桥难行。”再往前去,遇到一个人对一个妇女说:“恭喜你好福气,一胎养了双生仔。”接着遇见路人在劝一丧家:“莫哭了,人都死了,哭也哭不回来。”


到了丈人家,有人请他洗脸,脸盆里却不放面巾。他一看忙道:“一塘清水绿油油,可惜无鱼落网中。”家人忙拿面巾给他。开席时,他面前只有一支筷子,他又说:“双板桥好过,独木桥难行。”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人不傻,忙给他添了筷子。丈母娘心里高兴,上前劝酒。傻女婿想了想对丈母娘说:“恭喜你好福气,乳菇都是双生的。”一语未完,哄堂大笑。不久,新娘上轿,哭哭啼啼。傻子上前对新娘道:“莫哭了,人都死了,哭也哭不回来。”丈母娘火冒三丈,举手给他两巴掌:“真是傻的学唔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2: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捡到一条腰带,了撇一个身家”




从前,某地有个农民,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还算宽裕。有一次,他在半路上拾到一条做官人扎的腰带,便试着在身上扎起来,自觉神气得多。但一想,似乎还缺少点什么,于是卖物变钱,购置了一套官服。官服穿在身上,觉得还不像个“官”样,便又变卖家私买马配鞍,他骑着高头大马,又觉得做官的不能那么寒酸。于是讲究吃穿,挥霍无度。没过多久,便把几十年辛苦劳动积蓄全花光,变成了个穷光蛋。他悔之不及,叹道:“哎,捡到一条腰带,了撇一个身家!”从此,人们对那些因慕虚荣而遭难的人,就说他是“因为腰带了身家。”




“才女配才郎,猪肝搭粉肠”




从前乡下有个姑娘,长得不错,也有点文墨,想找个有点文墨的人做丈夫,她征得父母同意,要对对子(联语),对得上,对得巧的,她就愿意嫁给他。消息一传开,远近后生们纷纷登门求对,但都不合她意。


有一天,一个卖猪肉的后生仔上门求婚,姑娘说:“不管你是什么人,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再说话。”那个后生说:“好,你就把对子说出来吧!我若对不上,一担猪肉送给你!”姑娘道:“莫怕猪肉无人买,只怕对子对不出,先对对吧”!于是,她就出了个上联道:“才女配才郎”。那卖猪肉的后生不假思索地,马上接口对道:“猪肝搭粉肠!”姑娘一听,想笑又忍住,忙又出了一句上联道:“才女不配死乌龟”。有意影射他,他又马上对道:“猪头正好搭猪尾!”这一下姑娘忍不住笑了。这门婚事也就这样定了。事情传开后,人们都在议论:“真是才女配才郎,猪肝搭粉肠,三句半话,不离本行!”




“讲得三国来,豆腐烧撇一锅”




客家人讥笑那些只务空谈,不顾实际的人,就常说:“讲得三国来,豆腐烧撇一锅”,这有个故事——


传说,某地有个“三国迷”,最喜讲三国故事,一提起三国,他就不顾一切。此人是做豆腐的。有一次,一个朋友来闲坐,谈起三国的事,引起一场争论。那个朋友说,“火烧赤壁”时,曹操是带八十二万兵马下江南。但他不同意,说曹操是带八十三万兵马。因为,曹操在进军途中,叫曹洪带了一万去赤壁后面埋伏。应该是总数八十三万才对。那个朋友却坚持说,“总之到了赤壁的才八十二万。”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其时,他正在煮豆浆,因争论三国问题,忘了看火。他老婆闻到豆浆烧焦的气味,赶快跑来对丈夫说:“咳,老鬼,还吵什么哩,你闻闻,什么味道?讲得三国来,豆腐都烧撇一锅!”他一听不以为然地斥道:“咳,一锅豆腐算得什么,我这里人马都差了万打万,你赔得起么?!”




“面熟熟的,去肉三斤”




客家人笑那些办事没真本事,或做事马虎的人,就说:莫又:“面熟熟的,去肉三斤!”这里头有个典故——


从前,有个人,虽然读过点书,识得几个字,但做事挺马虎。有一回,他给一个卖猪肉的老板当伙计。那时,卖东西可以赊数记帐,“赊帐”就是可以欠帐,以后再来交款。一天,正好老板有事离开猪肉摊,由这个老伙计一手包卖包记帐。有个顾客来买三斤肉,要求赊帐。伙计说:“那好吧,下一圩再拿钱来。”那顾客便拿着猪肉走了。这伙计闲了手要来记帐,这时才想起没问那个赊帐人的姓名,心想,这个人面熟熟的,于是就在帐本上记下“面熟熟的,去肉三斤。”老板回来后,一看帐本上有这条写法,忙问伙计:“你这是什么意思?”伙计忙解释,老板一听,真是好气又好笑,对他说:“咳!你怎么能连名姓都不问,就赊帐给人家呢!这圩市头上,面熟熟的人到处也是,你找谁讨帐去!”于是,老板便解雇了这个伙计,而“面熟熟的去肉三斤’这句俗话却流传了下来。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




客家俗谚中有一句话,叫做:“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


掌故出在唐朝时代,代宗皇帝李豫(公元761—779年)有一女升平公主,配大将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有一次夫妻口角相吵,郭暧对升平公主说:“你莫依恃你爸爸是皇帝;我阿爸也有本事当皇帝,他还不想呢!”升平公主即将此话禀奏代宗皇帝,代宗皇帝听后,不但不嫌附马郭暧,反而责劝公主道:“你懂得什么?!他(指郭暧)为人就是这样老实。他阿爸是大贤大才,就当皇帝也是可以的。难道,皇帝是你家独有的吗?”公主无话可说。郭子仪却怕儿子得罪皇帝,将郭暧捆绑起来,等待圣旨降罪。没想到代宗却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家读姑)阿翁,儿女闺闱之话勿听。”意思是说,不装聋作呆,当不好家官(翁)、家娘(姑),儿女们闺房中的口角是非,不必去听,不必当真。于是,一场大难转眼烟消云散。




“风吹灰卵壳,财去人安乐”




客家地区有句俗语:“风吹灰卵壳,财去人安乐。”这句俗语常常被人当作“退财折灾”来理解。遇到损失了财物的时候,便借此聊以自慰。其实它的本来意义并非如此。


传说,从前有一个贫穷吝啬的人,有一次出门,乘船而往,要行三四日水路。为了省钱,他便自备食用,只带了一个“熟灰卵”(咸蛋)做菜。三天过去了,他还没有把灰卵吃完。这天,他坐在船头吃饭,又拿出那只灰卵,没想到一不小心,卵壳被风吹落河里。他感到非常惋惜,只好望着卵壳兴叹:“唉,风吹灰卵壳,财去人安乐!”聊以自慰。


他的吝啬之举,被传为笑谈,并一直流传至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2: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话蛇,蟋嗦蛇”




客家人笑那些凡事不作调查研究,随声附和的人,就说他“人话蛇,蟋嗦蛇”。这句话有个来历——


从前,有几个人晚上在门口乘凉,月光朦亮,便没再点灯火。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正谈笑间,有个人起身去“小解”(小便),忽然觉得脚下绊着一条又冷又滑的东西,便惊叫一声:“哎哟,蛇哥!”侧面一个人,连忙跳起来也惊叫道:“是蛇哥,刚才我还听到‘蟋嗦’声(蟋嗦声,意为蛇游动的响声)!”又一个人也随声附和,添油加味地说:“这里是有蛇的,前天三伯婆还说,她的小鸡仔被蛇哥吃了呢!”于是,大家慌作一团,都怕踩着蛇被咬了。有个人却不声不说,起身去点了一盏灯来,来现场一照,哪里有什么蛇的影迹,原来是一条井桶索,又湿又滑。刚才的一场虚惊烟消云散。那个说踩了蛇的人很不好意思。而那些随声附和的人,却说起了风凉话来。这个说:“咳,我说‘蟋嗦声,是吓你的,这大门口哪里会有蛇呢!”那个则说:“三伯婆的鸡仔是给鹞婆吊去的吧,她说是被蛇哥食了,我是想,也有可能吧,其实也没亲眼见到的。”那个去点灯火的人一听感到好笑极了,便对他们说:“你们呀,就惯随声附和,人话蛇,你就话蟋嗦蛇;难怪上街喊打老鼠,下街就喊打了一条大老虎!都像你们这样,还有什么是非可分,还像什么世道!”说得那些人羞得不敢出声。就这样,这句话就流传下来了。




“东门唔开,西门逼坼”




有句俗话,叫做“东门唔开,西门逼坼”(即裂缝)。这话出自太平军攻打嘉应州故事。


据《光绪嘉应州志》卷三十一“寇变”记载,咸丰己未(公元1859年)正月,翼王石达开部将石镇吉,由福建龙岩永定到大埔,二月二日由大埔到松口、嵩山、白渡之间,初四日直扑州城。连日环攻,都没攻破,太平军用计,佯攻东门,却在西门挖地道,埋炸药,同时整天战鼓冬冬之声不断,以转移清军视听,“十六日黎明,地雷轰发,西城门坍缺三十余丈,守城者皆走,不知所往。”太平军“三面蚁附而登,城遂陷。”


以后,群众就把这件史实说成“东门唔开,西门逼拆”。




叶伯姆个鸡子,晓去晓转




从前,客家某地有个叶伯姆,养了十多只鸡。每晚关鸡她就要点数,指着鸡说:“你同他一对,你同他一双,双双对对多一只!”邻居们听了好笑,第二天故意把她的鸡藏起一只。晚上叶伯姆点鸡时发觉少了那个“单”只的。第三天,邻居又把她的鸡藏起一只,到了晚上,叶伯姆再点鸡,正好又是“双双对对多一只。”于是,她欢喜得逢人便说:“我养的鸡子真精,晓去晓转哩!”从此,就留下一句俗话:“叶伯姆个鸡子,晓去晓转。”




“阿六伯个手路——惯哩”




客家地方,有句歇后语:“阿六伯个手路——惯哩!”据说,这句话最早就出自阿六伯。阿六伯是个厨官,手艺虽好,但却有个贪小便宜的劣习,不论到哪家做厨,都要先将上等好肉切开一块,偷偷带回自己家中。有一次,他老婆从圩上割回一斤猪肉,叫六伯去煮来老俩口吃。阿六伯拿过猪肉便切开一块,藏进衣袋里。老婆看了提醒他说:“这是自家的猪肉呀……”阿六伯恍然大悟道:“哎呀,我是手路惯哩!”




“晓话人,差过人”




从前,某地有个做“家娘”(婆婆)的人,自己做事很笨,却对薪臼(媳妇)诸多挑剔。媳妇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日,“家娘”在补被单,却叫媳妇去挑猪栏粪。媳妇走后,她一头钻进被单内缝针线,破被单缝好了,自己却被裹在被单内。媳妇挑完粪回来问道:“阿妈,粪挑完了,还要做什么?”她一听就骂:“你真是死佬!要做什么还要问我?!”她想出来又出不来。媳妇一看,家娘还包在被单里,不禁笑出声来。家娘发火了,骂道:“还笑哩,等我出来,看不打死你!”媳妇顶撞道:“哼!还说我笨呢!自己晓话人,差过人!有本事看你怎么出来?!”家娘无话可说。


以后,人们便用这句话,用来讽刺那些自己愚蠢却又偏要挑剔别人的人。




“有牛唔知牛辛苦,无牛正知苦了牛”




从前,在客家某地,有个财主,养了一头大牛牯,体壮力强,犁、耙、辘轴,都十分鼎力。财主靠着它,耕田作地,年年都得到好收成,也正因此才做起了“身家”(家业)。


可是,那财主有了“身家”之后,只一味的享福,却没想到这“身家”是靠什么来的。对为他做起“身家”的牛,却一点也不给予怜惜,担的是照样沉得的轭,吃的是照样粗老的草;一旦不顺心意,还无情地给予鞭挞。老牛顾不上喘息,更无能去申辩。终于,在一个寒冬里倒下了。


当财主再想到要它担轭拖犁的时候,它早已告别了尘世。财主只好无可奈何地嗟叹:“唉,有牛唔知牛辛苦,无牛才知苦了牛!”




“六十六,学唔足”




从前有个老伯,年已六十六,自称从来没有上过别人的当。


一日,他抱着个小孙子赴圩,行到一个酒店前,忽然碰上一个后生对他喊道:“哎呀,老姐公(即外祖父)好久不见!”老伯举目细认,觉得此人似熟非熟。正踌躇间,那人又笑道:“不认得我啦?你叔伯侄女的满女,就是我阿叔的外甥的老婆哩,算起来,我还要叫你姐公呢!”老伯一想,忙道:“对对对。”那人更加热情道:“正好我今天卖猪,我俩就此同醉两杯吧!”那后生把老伯拉入酒店,要了好酒好肉,对饮起来。酒肉将尽,那后生忽然想起什么,从老伯手中接过孩子说:“哎呀,我真没礼貌,让老人家抱孩子。”对饮了半杯,他偷偷捏了孩子一下,孩子哇地大哭起来”那后生说要到前边买个布娃娃给他玩。谁知这一去到散圩了还不见回来。老伯无奈,只好掏空腰包还了酒钱,再到处去找孙子。他走到一家肉铺前,孙子正在里边玩耍,忙上前去抱。卖肉的小伙计把他拦住说:“刚才你的儿子来割了三斤猪肉去,留下这孩子作当,至今还不见他拿钱来……”老人一听,叫苦不迭道:“真是六十六,学唔足,阿公教(换)酒孙教肉!”




“先食身来后洗饭,猫公当作洗锅把”




从前,有个妇人,丈夫阔别归来。她把丈夫迎进屋里,高兴得忘乎所以。本想说:“你今是先食饭后洗身,还是先洗身后食饭”的,却说成“你今先食身来后洗饭,还是先洗饭来后食身”,丈夫回答说:“随你便!”她一听更高兴,忙去做饭,本要拿洗锅把洗锅头,却把睡在灶头角上的猫当作洗锅把,一把抓过来就往热锅上擦。猫“咭呱”一声,咬了她一口,才恍然大悟。此事一经传出,便成了笑柄,后来人们便用这句话来讥笑那些“欢喜过头,忘乎所以”的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2: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亲哥哥,无钱死孤摸”




从前,有一对夫妻,老公是个老实人,老婆却是个见钱亲的。老公有钱给她时,便每日里亲哥长亲哥短的叫唤,端茶送水,殷勤侍候。一旦没钱,便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动不动开口臭骂:“嫁给你这个穷鬼,‘孤摸’绝代!”大家都说她是“有钱亲哥哥,无钱死孤摸。”




“卖笠麻,顶打顶”




客家人有句俗话,叫做“卖笠麻,顶打顶”。用以讥笑那些办事死板的人,客家人所谓“笠麻”,是“笠帽”的转音,即“竹笠”。一个竹笠,客语称“一顶笠麻”。


传说,旧时有个卖笠麻的人,按他爸爸交带“一顶卖一块钱”。他便记住:“一顶一块,一块一顶”。有一天,有个人来买,说要买五顶。他说,好,便先递过一顶去,要买者给一块钱。买者说:“我一下买五顶,给你五块吧?”他说:“不行,我阿爸交带,卖一顶捡一块,一顶一顶来!”闻者无不大笑。他正经八股地说:“我卖笠麻就是顶打顶的,你们笑什么!”




“你莫拉差袋”




客家人对那些办事不认真的人,就劝他,“你要留心,莫拉差袋”。“拉差袋”是怎么回事?


从前,有个人,每做什么事,都总是马马虎虎,丢三拉四,常常笑话百出。有一回要去圩上买米,老婆怕他马虎,隔夜就把米袋放好在梯梗上,以免明早到处翻。第二天一早他出门,记得老婆交待,便随手在梯梗上一拉搭在肩头上,就出了门。到得圩场,天早太亮,他到米行上买米,讲好价钱数目,就要量米,卖主问:“你的袋呢?”他一边回答一边从肩上拿下“装”米:“在这里!”卖主一看大笑:“老兄,你这袋怎么两个袋嘴的?”他一看:咳,原来是老婆的裤哩。忙道:“涯系拉差袋哩!”




“像大芋仲一样”




客家人对那些人长得高大,但做事不动脑筋,鲁鲁莽莽的人,就说他“大芋仲一样”。这里有个掌故——


古时候,有钱人家死后用人陪葬,后来废止,改用石人、陶人,这些石刻陶制人像,称为石俑、陶俑,再后连石俑陶俑也不拿去陪葬,只竖在墓前,称为“翁仲”,因翁仲有大有小,大的人称“大翁仲”。前时有一个人,生了一个孩子,人长得粗蛮高大,但做事愚笨,不动脑筋,每说话做事总是出岔子,因此他父亲常常骂他“硬像个大翁仲一样!”后来人们对于那种人,就叫他“大翁仲”,把“翁”字喊走了音,就说成是“大芋(务)仲”了。因翁仲多用石刻的,所以又有人说是“石脑”,也是这个故事中来的。




“赖子满间角,唔当丈夫一只脚”




客家人对那些子女多而不贤孝的,就说:“咳,赖子满间角,唔当丈夫一只脚!”这是客家方言俗话,意思是“孩子再多也没用,不如丈夫一条腿。”这话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从前某地有一对夫妻,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生活艰苦,总算抚育成人了。但孩子长大后都成了家,娶了老婆,又生孩子,他们也各顾各了。这对夫妻也逐渐老了,丈夫又因割田坎时跌伤了一条腿,变成了跛子。老夫老妻,平时没病没痛还较好过些。不料,有一次老婆又病了,是大腿上生毒疮,行走不动,躺在床上呻吟叫苦。孩子们东一个西一个,都出了门,知道母亲病了也不回来看看,主要怕自己回来要出钱医治母亲。有三个媳妇在家里,也互相推托,叫她们服侍老母也不肯去。大媳妇对弟媳们说:“平时,你们说长嫂当母。什么事都由我代了。这一回该由你们孝顺一下了。”二媳妇道:“俗语说,爷惜大,哀惜满,过去母亲最惜小弟,而今他不在家,正该由满嫂去服侍一下母亲,若我去,人家又说我争宠哩!”满媳妇一听忙道:“两位嫂嫂讲的都在理,不过,就按理说,我排行最小,若是我去服侍母亲,人家不又说我没大没小吗?”


她们的争论,都给当“家官”(公公)的听在耳里,一切都明白,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好跛着脚自己去服侍老婆,比前更加细心周到,终于把老婆的病服侍好了。做老母亲的深有感触,逢人便说:“咳,赖子满间角,唔当丈夫一只脚!”




“莫嫌衫长,爱嫌背寒”




客家人对那些出了问题不检查主观,只怨客观的人,就劝他道:“你莫嫌衫长,爱嫌背寒”。传说这话里头有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相貌也长得不错,但由于先天残废,胸突而背驼,要做衫时,就往往难为了裁缝师傅,阔狭还好办,长短确难裁。只好大体合身,后襟防长些就是了。但这老兄却爱多挑剔,新衫一上身,一时嫌长,一时怨短。于是去找裁缝师傅论理,要他修改。师傅说:“你别急,先着起来看看。”他穿起新衫,硬挺着胸,说道:“师傅,你看,是不是后襟长了些?”师傅道:“不会的,不信你行几步我看看。”他便行了一段路,他一走路时,背是驼着的,后襟也就不显得长了。他自己又看又摸,才觉得还是合身。也觉怪了。便问师傅:“你做的衫怎么随时会变样的?”师傅老实对他说:“老兄,你自己要明白,莫嫌衫长,爱怨背寒哪!”那老兄一听此话,才醒悟过来,原来是自家身上的问题。




“莫 卵 想”




客家人对那些做事不实际、务空想的人,便规劝道:“莫卵想哪!”“卵”就是“蛋”。“蛋想”的故事,各地也有,客家地方称为“卵想”故事是这样讲的——


从前,有一个瞎子,拄着一条木棍,走到街上,耳边只听叫卖之声,各种小食香气扑鼻,但自己兜里没一文钱,只好闻声兴叹。正苦恼之际,一棍点地,只听得叮当一声,似银钱落地的声响。便蹲下身子循声摸去,果然,在亭柱脚下摸到一个圆圆扁扁的东西,“咳,真是财喜!”原来果真是个银毫子。“黄金落地外人财”,便快装进自己的衣袋里,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呢!


瞎子按住装着毫子的衣袋,想着下来的打算:我这毫子可以买几个鸡卵,这卵先搭人家的母鸡孵,孵出小母鸡后又会生卵,一变十,十变百,鸡卖了就买猪,猪大了卖了可买牛,一定要母的,以后又生小牛,三年一胎,五年两档,过几年也就可买田做屋了,咳,那时候,还愁娶不到一个漂亮的老婆吗。哼,俗话道,有钱使得鬼挨磨,我不但要娶,还要讨小哩。那时候,妻妾争宠,才有意思呢,过几年,还不都给我生个胖小子,那孩子一定听话,哎,也难说,不过,小子若是不听老子话,我就不客气,哼,岂有此理,老子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你今身在福中不知福,请尝尝我的厉害吧!想着想着,勃然大怒,举起手中木棍就打了下去。忽听面前“当啷”一声,原来是把身边的卖陶瓷的人的沙煲打碎了,主人扭住他的衣襟要他赔,实在推托不开,只好掏出那个银毫子,刚够赔人的沙煲钱。依旧是身无分文,中午吃饭的钱还得赶紧去向人讨呢,这瞎子做了个白日梦,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还是叹气不断道:“咳,都怪我那小子不听话,害涯了撇一个身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2: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爷老以公样,百篮上起灶棚上”




客家人对那种不孝父母长辈者,往往劝导他们,其中有句话是经常出现的,就是“爷老以公样”。这里有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做儿子的,很不孝敬父母,以至母亲早早被激死了,只剩下一个老父亲。这个做儿子的人,照样虐待他的父亲,老阿爸也被激得病倒在床,要人服待,这样一来,那做儿子的更讨厌阿爸,决定便要把老阿爸用“百篮”(又叫“乌垂”)装着抬到荒山里去。于是,便叫孩子一起抬去。他们真的把老阿爸丢在荒山里,就回家走。刚走了几步,那做孙子的对父亲说:“阿爸,等一等,我就来!”做爸爸的问道:“还有什么事?”小孩答道:“我要把那装阿公的‘百篮’拿回家去。”爸爸问道:“拿回去做什么?”孩子回答道:“等你同阿公这样老的时候,我好用来抬你呀!”那不孝子一听此话,顿觉心寒,“啊”了一声,呆了许久才醒悟过来,忙对孩子道:“走,把阿公抬回家去”。于是,父子俩就把老阿公又抬回家来。自此之后,再也不敢虐待老人了,并且把那“百篮”上到灶棚上去,一是表示永远也不做这不孝不敬之事了,二是留作教诫子孙的证物。于是,民间流传下一句俗语,叫做:“爷老以公样,百篮上起灶棚上。”


这个故事,北方中原一带也有,说是用车子把老父推到深山去,客家地方的传说是用“百篮”,百篮又叫“乌垂”,“垂”读音“翠”,是用竹编的长竹篮,可用来抬人的。




“年三十晡还唔知哪家食!”




客家地方,如果有人向一些男孩子多的老人道喜,说:“恭喜你,真好命啊!”对方往往会说:“说什么好命呢,将来呀,年三十晡还唔知哪家食呢!”这是担心老了以后,孩子不孝顺,过年都会无人喊他吃饭。为什么会有此担心呢?原来,前人已有过教训——


传说很久以前,某地有个人,生了五六个男孩,长大后都结了婚分了家,各自立业。老婆早逝了,只剩一个孤老头子过日,生活确是艰难。儿子媳妇们都各顾自己。有一年过年,按客家人习俗,年三十晡(除夕),是要一家团圆,吃个像样的“团年饭”的。过年前,个个儿子都曾对老父亲说过,“阿爸,年三十晡到我家来食饭”。老人心里想,这些孩子,虽然平时不怎么的,但一年一节还能念着我,也算还有点孝心,不枉我辛苦带大他们。于是,到了年三十那天,吃过午饭后,他就守在家里,等着看哪个儿子会先来喊食饭。可是,一等再等,一望再望,也没人来,眼看别人都吃过晚饭出来闲行了,自家的孩子还没来叫。又过了好久,才见自己个长子生的孙子从门里跑出来,高高兴兴地来到面前。问道:“阿公,你今晡食什么饭,什么菜?”老人很幽默地答道:“阿公今晡食个‘气人饭’,‘枉想菜’!”小孙子不懂,忙问道,“什么‘气人饭’、‘枉想菜’呀?”老人答道:“你还小,不懂的。要问问你阿爸、阿叔才知道哩”。小孙子赶快跑回去问他爸爸。那当长子的一听此话,心里明白,抢快出来请爸爸过去吃饭。老人道:“我气都气饱了,还食得下去么?!”老大道:”我看老二老三阿四阿五都约了你去吃饭,哪有不去喊你的。”老人接口道:“你们个个都是这么想法,还会有人来叫我么?!”说得老大无言可答。自此之后,老大约齐兄弟会议了一阵,决定,爸爸不再另开火,从此由兄弟们轮着,一切由兄弟们负责到底。这样,老人才过了一段较好的晚年生活。但这个故事,却被永远流传下来了。




“太子菩萨,年年十八”




梅县人对那些办事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人,就说是“太子菩萨,年年十八”,此话有个来历——


“太子菩萨,年年十八”是梅县阴那山灵光寺中的一尊佛象,用檀木刻的,只有一尺多高,是一个站得笔直,以手合十的小和尚的形象。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住寺和尚就把他挑着下乡游村,赐“符”化缘。因那时正是除虫除稗子的时候,群众把“太子菩萨”喊成“稗子菩萨”了。这尊佛像为什么称“太子菩萨”?又为什么要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挑出来游乡赐符化缘?打得更来夜就长了!


原来故事中又有故事。明朝末年,梅县松口有个李二何,大号叫李士淳,翰林出身,当时在朝廷中当东宫侍读,就是教皇帝的儿子读书的。那时正值李闯王造反,打破了北京城,兵荒马乱,文武官员怆惶逃难。这时李二何便带着一个皇太子,偷偷逃离皇宫,回到梅县老家来避难。据说出逃之日正是农历三月十八日。第二天,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即被逼在北京城煤山上的歪颈树上上吊自尽了。李二何本想带皇太子回梅县暂时避难,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的。没想到明朝终于灭亡。大势已去。于是,他叫皇太子改名换姓,带到灵光寺去做了和尚,名为和尚,最后病死于灵光寺。后人为纪念他,便用檀木雕刻了他的像,供起来,因为他是皇太子,故名为“太子菩萨”,又因他是农历三月十八日随李二何逃离皇宫的。因此,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把他挑出来游乡。这第二天是三月十九日,就是崇祯皇帝在煤山吊颈自尽的忌日,人们为了纪念他和纪念明朝,就将此日假称为“太阳生日”,人们都备办三牲香烛,对着太阳祭祀朝拜。实际上,以上两项活动,都是客家人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的表现。上述活动,年年如此,流传到今天。


但在民间,对于“太子菩萨,年年十八”这句话,也另有一种含义。因为这尊菩萨很小,只有尺来高。像个小孩子,年年三月十八挑出来,都还是这么大这么高,一点也不见长大。为此,人们把那些顽孱慢长的小孩,称为“太子菩萨,年年十八”。这就有失于原意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车掇呀开,就唔晓打拳”




客家人对那些做事不灵活,死板的人,便会说他:“死板,风车掇呀开,就唔晓打拳了!”这里边有个故事——


传说旧时客家某地,有个人,家里较富裕,但住在偏远山区,又是单家园屋,为了防盗贼抢劫,便专门请了一个教打师傅到家中来教功夫。练武的地方就在厅内,但屋小厅狭,又还放有风车等家什,施展起拳脚来很不方便,每碰到风车,师傅只好转弯抹角、移步换招,徒弟也只好照样,认真习练,一招一式、一步都不敢改变。教了几个月后,师傅看他学得不错,便提议把厅子里的风车等家什搬开,来一次检阅,看徒弟所学如何。他同意了。


那天晚上,厅子里除了墙角头摆有几件武器外,就是师徒二人。师傅对徒弟说:“今晚你就将所学功夫,一套一套全使出来吧。”这徒弟举眼一看,厅子里空空的,与往日完全不同,心里早虚了,待打起功夫来,更感到不知如何伸展手脚。师傅问他:“你怎么啦?昨晚还练得好好的。”徒弟道:“昨晚,左边还有风车,我看到风车就会转脚,可今晚……”


师傅一听好气又好笑:“咳!你也真是死板,我常教你说,学功夫要灵活,要随机应变,因地因人制宜,怎么风车掇呀开就唔晓打拳了!?”


这徒弟闻言,才如梦初醒,自此从新再学。这个故事也流传至今。




“真系补桶师傅”




客家人笑那些“假斯文”的人,或遇上“鲁夫”的人,便会说:“真系补桶师傅!”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句俗话是有个掌故。


传说很久以前,某地有三个好朋友,一个是剃头的,一个是补鞋的,还一个是补桶的。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旧社会都被人看轻,认为是下贱职业。因而,这三个朋友都很气愤,总想找个机会,做个“斯文相”给众人看看,以泄心头火气。有一日,三个朋友又凑在一起,经过商量,决定大大方方、斯斯文文地一起上一次酒楼。并暗中约定,在酒席上一定要注意斯文,谁也不能暴露任何人的身份,以免给人看轻。谁要是说错话暴露了身份,就负责出酒席钱。


三人都说照办。于是,便穿着整齐,一同上酒楼,叫了一席像样的酒菜。大家开怀畅饮。开始时也还不错,斯斯文文,举止文雅。可是,三杯一落肚,话也粗了,手也粗了。尤其是那个补桶师傅,显得特别粗鲁,抢食抢饮,长长的衫袖,老是拖在菜碗上,坐在他对面的补鞋师傅看在眼里,忙小声对他说:“咳,你真是不懂事……”。那补桶的把“不懂”二字误听成“补桶”,以为对方说自己“真是个补桶的”,立即火爆三丈,连忙呼一声站起来,指着对方吼道:“好呀,你说我是个补桶的,我都不说你是个补鞋的哪!”又转向对侧旁坐着的剃头师傅道:“剃头阿哥,你话着么?!”就这样,一句话,把三个人的身份全暴露了,想假一次“斯文相”也假不下去了。后人便传为笑话。




“自家个孙子,屙个屎也伯公子一样”




客家人对那些自私偏心的人,常说他是“自家个孙子,屙个屎也伯公子一样。”这里有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太婆,自私偏心,对于自家人的所作所为,总是偏爱,对于他人的作为,再好也多嫌弃。有一回,她小孙子和别人家的几个小孩,在门口凉席上玩耍,她老人家回灶下烧火去了。出门来一看,孩子都跑到别家玩去了,凉席上留下一堆屎,她便破口大骂:“嘿,是哪个发瘴狗,在这里屙了一堆屎?!”隔壁的老嫂子听得骂声,赶快走过来,细声对她道:“二伯姆,你千万莫这样说了,那是我亲眼见着是你孙子屙的呢!”老太婆一听,感到很尴尬,但,她马上转怒为笑地说道:“啊,呵,原来是我乖孙儿屙的,你看,屙得像个伯公子一样哩!”老嫂子一听忍不住笑道:“伯姆,那能这样说呢,同样是那堆屎,怎么别人屙的就变狗屎,自家个孙子屙的就变成伯公子?!”说得老太婆无话可说。以后才稍为留意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 1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