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蓝开友

寻蓝氏宗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5 13: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下 方子辈 下个什么辈 第几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8: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有神榜的写法

谁有神榜的写法(标准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8: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畲族蓝氏群

畲族蓝氏群:1933896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12: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姓蓝家族的!

我怎么才可以和版主联系呢?我的QQ是18558462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姓蓝家族的!

我的手机号是13850984914。望版主有时间和我联系!

[ 本帖最后由 蓝旺福 于 2007-2-15 16:1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9 1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關大埔湖寮及藍姓客人的一些史料
(紀念大埔開邑480周年)
漢待晉義熙九年(西元413年)時,福建南部南方古“南越國”勢力擴張和古“閩越國”勢力從閩中往閩南移動。晉首先分廣州東官郡,在粵東北和閩南立義安郡,轄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5縣。今漳州南境屬義安郡綏安縣(縣治在今雲霄縣境內),北境仍屬晉安郡晉安縣管。這一時期閩粵邊界有“義安”、“綏安”、“義招”、“海寧”等地名。義招即今廣東大埔,有湖寮古城,當時轄今永定、長汀等處,《隋書》作“昭義”,《南越志》作“義昭”。《宋書州郡志》載:“義安太守,晉安帝義熙九年,分東官立。領縣五。戶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又載:“義招令,晉安帝義熙九年,以東官五營立。”“義招”的設立對客家淵源的考據是很重要的,我們從晉設“義招”的歷史中,發現許多客家學者常常稱“義招”是客家第一次南遷的“流民”所設立,並引為客家是中原士大夫南下的的說法,但《宋書州郡志》的“以東官五營立”,證明“義招”是由當時的“東官”人北遷而來所設,根本就不是“北方士大夫”則是可以確定。

考據藍姓族譜。查今台灣新竹、桃園縣的藍姓饒平客家人,其族譜記明祖先是初居福建漳浦,後裔藍慶壽從福建漳浦移大埔縣湖寮社下壢村茅坪,明嘉靖年間由藍勉齋次子藍寬遷入饒平水口,後遷楊梅山邊大崗,再遷小崗山腳下,今居饒陽藍屋村。饒平大埔藍姓既從漳浦所出,又比對漳州《漳浦赤嶺藍姓族譜》和《漳林藍氏族譜》,前譜稱:“總祖慶福公,是元晦公藍琛的長子。藍琛於元末明初從江西始遷漳浦,居前亭下尾(今稱莊厝),地名藍厝井。生三子:慶福、慶祿、慶壽。”後譜稱:“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姓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於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後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三世祖藍元晦。”顯然比對漳浦、漳林二譜,他們對遷入漳浦世系上下出了矛盾,但都稱在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漳浦。

        再查江西三個重要畬族藍姓淵源。1.貴溪市樟坪畬族主要有藍、雷二姓,明朝中期由廣東汕頭遷入;2.鉛山太源畬族,由廣東潮州鳳凰山遷入。3.金竹畬族主要有藍、雷、古等姓,明清時期,由福建長汀遷入。將以上江西畬族藍姓與漳浦部分比對,江西畬族藍姓與漳浦藍姓的所謂“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二者剛好相反,並且時間上,藍姓入漳浦為元末明初,此則較早於藍姓入江西的時間。據此,初步分析應是大部分江西畬族藍姓應是原住漳浦,大約在明朝中期之後到清初之間,再分遷潮、汕、汀各處,又再分別由潮、汕、汀遷到贛東北等處居住。但這樣的分析,仍不能解釋另外的江西金竹畬族,所謂“明清時期,由福建長汀遷入”及“漳浦畬族都稱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

        經過詳細研究藍氏淵源,就有了解答。關於藍氏沿革,有族譜記載先是承古神農氏淵源,後謂“傳至108世藍明德為江南始祖。又122世藍吉甫(西元1161—1229年),逢金人兀朮之難攜家逃奔福建,途中與父母兄弟失散,最後身至福建福清縣五福鄉,後裔分居…等縣。藍姓畬族入閩由此開始。”又查有族譜謂“有稱藍仁之後,…到唐朝武周時,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之父、揚州節度使藍明德成了江南始祖,藍采和(唐開元天寶時人)祖父藍瑞郁,父親藍明德(西元647—700年),藍采和子藍仁深受藍采和隱世思想的影響…。”等敘述。

        而有隱世思想的藍仁是確有其人。元末明初福建崇安縣將村里(今武夷山市星村鎮)有藍仁、藍智兄弟詩人。藍仁字靜之,著有《藍山集》等;藍智字明之(一作性之,西元1315—?年),著有《藍澗集》等。藍仁性隱,元末避居武夷書院山長,明軍進入福建後,他的兒子被充軍成都,死於途中;他的女婿早喪,女兒帶著幾個子女守寡;他自己也被強令遷居兩淮,不久遇赦還家而死。藍智的一生較為平淡,他在元末沒有任官職。明初被選任廣西按察司僉事,居官以清廉稱著。

        因此就藍氏承古神農氏淵源部分,不論如何,所謂「藍吉甫的攜家逃奔福建,途中與父母兄弟失散,最後身至福建福清縣五福鄉,藍姓畬族入閩由此開始。」這樣的劇情描寫顯然太過離奇,這也是南方人(包含學老、客家人)稱從中原南下的一貫寫法。另外藍明德、藍采和都是唐代人,稱是藍采和之後又扯出一個福建藍仁是藍采和之子,但這樣的譜系記載,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破綻。那也就是藍采和、藍仁父子,豈能一為唐代,一為元末明初人,況稱為藍仁之後,藍仁子充軍成都,死於途中,當然無後。因此,這樣的譜系太過遷強,藍氏所謂“承古神農氏淵源”顯然也就不足為信了。

        至於另族譜記“七郎公(諱炯,字文明)與昆仲七人,由長汀縣各自奔散四方,遷往建寧府(今南平市),以文學問世,由建寧出仕提舉江西等處學校,遂為開閩一世。藍琛為二世祖,開閩三世祖元晦公(諱兆,號延瑞)又遷居福建漳浦縣,轄前亭嶺,後移海澄縣鎮海隆教社,是為開漳一世。開漳二世慶福公,入贅長卿,定居於此,又為長卿一世。”此譜所記之建寧府,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066年)改原建州為建寧府,是閩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建寧、建陽、浦城、崇安、建安、甌寧、松溪等縣。這樣的譜系提及「出仕提舉江西」大致是和漳浦畬族都稱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的描述基本相同,又「以文學問世」這樣的家世也和藍仁、藍智兄弟詩人吻合的。

        這樣,閩粵藍姓輪廓就大致是,元代閩西長汀縣藍姓有兄弟七人,依畬族譜系分別是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兄弟七人(編注:依照藍氏傳統世系編排,應是六人)等各自發展,藍炯(念七郎,字文明)同兄弟某遷到建寧府因有學問,藍炯被提拔到江西教書,兄弟某則傳下藍仁、藍智等。藍炯後來生藍琛,藍琛生藍元晦,元末明初時由江西遷入漳浦。後來漳浦後裔寫族譜時,因為祖先難追溯,所以稱藍炯為開閩一世。這樣的考據,根據從目前所有查得到的藍姓族譜來看,如將各譜前段所謂「北方南下」部分剔除,各譜都是敘述由七兄弟開始接續各世系,因此這是元末後潮、汕、汀、贛畬族藍姓最真實譜系。但即使如此,不在此七郎系統的應該還有,其中包括被漢化或改姓者。另外此七郎系統元末明初由長汀遷到建寧輾轉江西又遷入漳浦,也可說他們只是再遷回漳浦而已,原因是畬族藍姓很早就在福建漳浦古屬義安郡的綏安地區,唐代陳元光開漳時,所謂“蠻獠嘯亂”事件中的藍奉高和廣寇陳謙與苗自成、雷萬興其中的藍姓正是。因此,這些原綏安畬族後來發生什麼事情?是怎麼遷到長汀的?下面再另外做說明。

         除了陳元光時有藍奉高之外,畬族最早在綏安是有根據的,南宋末年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3•漳州諭畬》該文稱:“凡溪洞,種類不一,曰蠻、曰猺、曰黎、曰蜑,在漳者曰畬。西畬隸龍溪,猶是龍溪人也。南畬隸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贛…二畬皆刀耕火耘,崖棲穀汲,如猱升鼠伏,有國者以不治之。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因此,雖然此時“畬”才出現在文獻上,但開漳州的“蠻獠事件",證明唐代以前他們就是已經在這裡繁衍,則是勿庸置疑的。這也是“藍姓七郎系統元末明初由長汀遷到建寧輾轉江西又遷入漳浦,也可說他們只是再遷回漳浦而已"的理由,而事實上包含藍姓的畬族更早以前就是福建的主人,理由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



居港埔藉湖寮古城人士:藍 海(藍志強) 撰
網址:lamhoi6@yahoo.com.hk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15: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藍海,乃廣東省大埔縣湖寮古城藍姓人士,網址:lamhoi6@yahoo.com.hk近年,由「大埔十修族譜委員會」編纂的《大埔縣藍氏族譜》(古萬川汝南藍氏族譜)在香港出版,資料相當完盡,相信可供有心研究藍氏歷史之有心人作參考。現將讓書版頭之《十修族譜序》錄於後,謹供各藍姓梓叔兄弟參閱:

  夫族譜者,乃記載一族世代相傳蕃衍之歷史,為國史、省誌、縣誌之輔助真實資料也。吾族大埔縣肇基始祖大興公於南宋自閩龍海隆教鄉輾轉而卜居湖寮古城,歷時八百年,相傳迄今已歷三十多代。吾族族譜已經先賢九修矣!然修族譜距今彈指已越春秋六十五,世事滄桑,其中族眾遷徙更廣,遍及國內各省市,在港、澳、臺和海外異國他邦謀發展者亦日增。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吾埔邑藍氏家廟得以復建竣工,更顯壯麗輝煌。海內外有識宗親﹐回鄉者必先詣廟瞻仰。欣慰之餘,世彬將軍等紛紛建議續譜並獻良謀,深知任重道遠,工作浩繁,思之修則匪易,不修則有斷譜之虞。旅居新加坡僑賢仁昌、作釗於乙亥年秋榮旋至廟朝祖,暢敘族情,都有同感。大興華僑聯誼會會長嘉林和顧問昌棣、延賢等力主內外同心,迎難而上,決心續修,事必成功。眾望所向,並得各委員支持,遂開始籌備工作。
  溯受姓開族鼻祖昌奇公派下,傳至一百三十世大興公上祖一系,吾族老譜都有簡略記敘,一脈相承,大可明瞭。自大興公以下,以大小宗七派為主線,下分各房系,以世系表為綱,支分次序詳明,雖繁亦簡,按世系記載各裔孫簡歷為目,則綱目分明,木本水源,尋根問祖易也。此乃吾族老譜精華,則繼承之。
  遍觀各族之譜,借鑒他山之玉,經編委會決定,補充以下五則:
  一.始至十三世祖塋墓和名祖祠宇,均照相印存族譜,以示景仰,以後若景觀變遷亦可存照。
  二.增歷代人物表,可光前勵後也。
  三.當代英才耆宿為續譜題詞、作聯、賦詩,頗具歷史價值,亦錄於譜前留念。
  四.凡對續譜有功宗賢和樂捐人民幣壹仟元以上者,均得印二寸玉照壹張於譜,凡捐資五仟元以上者,再獎全套族譜壹部,以資表彰。
  五.增加楓溪林場、松口均伯公房裔孫壹仟多丁宗親,查明無誤,尊重事實入譜,並將原《湖寮藍氏族譜》易名《大埔縣藍氏族譜》。
此亦為十修族譜凡例增例,可謂恢弘先緒,更臻完善也。
續譜委員會成立後,即多方籌集資金。丙子年七月,喜迎旅臺恩就宗賢榮歸,瞭解實況後,主動先捐港幣貳仟元,提議發動在鄉梓叔樂捐襄助。發林委員首先資助人民幣三仟元,高柱族賢響應又捐三仟元,繼而族眾紛紛解囊,捐貳仟元、壹仟元、幾百元者不勝枚舉。自此,高陂商界能人銘偉君樂捐伍仟元;旅新加坡敬祖愛宗僑賢滾猷會長資助貳萬壹仟元;旅澳門鏵纓永遠會長義挑大樑,樂助全部印刷費用。
新加坡藍氏總會老、新會長作釗、正厚兩僑賢既慷慨捐金又負責號召星、馬宗親,及時填好世系、簡歷兩表,全力支持。海內外族人熱烈贊助,通力合作,充分顯示合族團結,對十修族譜之關心與重視,亦使修譜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丁丑年春,以大興華僑聯誼會為主,成立藍氏族譜續修委員會,公推嘉林會長負全責,並議舉正、副主編和編委,下設資料員,正式開始族譜續修工作。經主任、顧問、委員、會長、編委、資料員等積極奔波,辛勞工作,廣為聯絡,收集資料,認真審核,一絲不苟編輯成冊。自籌備始歷時五載,十修族譜乃克藏事。
斯舉也,是以紹前徽而啟後賢。續修吾族之譜,振振繩繩於憶萬斯年,則是合族之厚望也。
昌棣學淺,忝承主任、編委囑序,義難辭卻,不揣鈍筆陳情,謹以為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三月
                           廿八世孫昌棣撰時年八十有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6 18: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家谱怎么跟大家不同呀

大家好!我姓蓝,江西抚州人,春节回家翻了一下家谱,谱上说这分支称明朝蓝玉的儿子为一世,叫念九郎,但我网上查了一下,根本就没有念九郎这个人,网上都只写了念一郎到念七郎,说当时蓝玉被杀,念九郎躲到福建富州,平反后迁到我们这里,但网上搜寻没有福建富州这个地方,所以觉得奇怪,大家给个意见吧,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5: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姓的来历、源流、历史名人及相关资料

蓝氏家谱编者的说明:
        家谱是记录家史,记载家族重大变迁,传承家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编撰、传抄和珍藏家谱是祭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家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方式,是追根寻源,认祖归宗的重要形式,是具有神圣的、烟火传递性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移民来川的蓝氏后裔具有强烈愿望和热情编撰、保存、了解蓝氏家谱,了解蓝氏家族的发展史和重要变迁。
        《蓝氏族谱宗源》是记录先辈的历史和创业之路,知晓祖辈来龙去脉,是发扬家族文化,激励后人奋发创业,光大家族精神,缅怀先辈的重要精神食粮。是家族的发展历史,是文字记载先辈的历史足印,是考证家史的重要工具,是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现存《蓝氏族谱宗源》是1926年丙寅12月(民国十五年)誊写于四川省三台县南路女土乡(今古井镇)侯沟蓝春发家,侯仁星(年很长的教书先生)抄。此版本字体工整、笔风良好。蓝春发家珍藏的这本老家谱,虽保存不是很好,有多处残缺,却是唯一最老的、可以考证蓝氏本门家史,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蓝氏家谱文物。其中第二十二代至二十九代的资料很简略,这是一大遗憾。此版本原件现在保存于蓝福平家中。蓝氏家族其他支系后裔传下来的家谱都很简略,有的是近年重新续编的,没有照原件照抄编录,失去了原貌,家谱历史价值大大降低。
        蓝福平2005年续编撰《蓝氏族谱宗源》时,不但有照原件抄录打印版本,且加上了标点符号,改原竖排书写为现在横行书写版,还适当添加了部分注解,而且将1926年蓝春发家抄录的《蓝氏族谱宗源》复印件一并归入附件三,以备后人考证,也为将来发现本族收藏的其它版本的《蓝氏族谱宗源》进行比对、校验和考证。本次共印   本。
        蓝氏入川第二代大房蓝秀荣三台县后裔、第二代二房蓝秀华、三房蓝秀富、幺房蓝秀贵后裔家谱资料,由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搜集资料,蓝以万执笔编写初稿,特别是蓝以万费心四处打听本门蓝氏后人的现在居住地方,并代为理顺辈系血源关系,为其写谱,蓝福平整理、校验、编印成书。也还初步获得信息,蓝氏第二十一代蓝念七郎后裔以及蓝念五郎后裔今在重庆璧山县和四川三台县老马乡、刘营镇、长乐乡,四川中江县等地蓝氏后裔是与我们同祖同宗的,由于代系久远,取名辈份各行一套,再加之无原始蓝氏老谱,不便将其一一征集,收归编辑,待今后有机会,理清代系宗源,将其编辑入册。
        族谱编写中凡月日用大写的表示是农历,阿拉数小写的是国历。2005年续编的族谱,新版家谱在打印原版家谱文字中,其“()”内文字,一是考证此段前后其意而推测所加,二是古汉字繁杂、生僻,已停止使用,故以简化字或通假字替代,三是因现在是计算打印,其计算机内所装字库有限,无法将所有古今汉字一一打印出来,便用其意相同的汉字替代。“【】”内的文字是此次所查阅资料所加。“○”是用来占据原谱残缺位置的,表示原谱此处文字缺失。
        为弄清楚本门从广东迁徙四川的原由,特以叙述了明末清初国家的重大事件,着重介绍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以此告之后裔,蓝氏先辈从广东来到四川的历史背景。
        为使后裔们了解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命运和国家历史背景,特叙述了蓝氏入川二百多年以来的国事家运,告之后裔,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是相关的,概略介绍了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生活状况和各个时期国家的历史背景。
        为使蓝氏后裔知道,蓝姓氏本应为“蓝氏”而不是“兰氏”姓,由于当今社会上人们误将“兰”混淆为“蓝”的简化字,加之近几十年国家几次进行全国人口统计填报表册,填写人员图简便,误将“蓝”简写为“兰”,加之办理居民身份证也图简便,均将“蓝”写为“兰”氏姓,对这一点作了叙述。
        2003年9月、2004年3月蓝宇云在绵阳涪城区城郊乡高水居委会手抄民国十五年的《蓝氏族谱宗源》,并编撰、续写。2004年3月18日蓝福平重新整理《蓝氏族谱宗源》,改手抄本为打印本。2005年4月3日,蓝宇云、蓝宇贵、蓝宇先、蓝宇琼、石正荣、蓝宇英、刘正英、蓝福平、谢晓丽、蓝福祥、蓝福招、蓝福君、王玉兰、蓝福秀、蓝福贵到三台县古井镇、乐安乡寻根、祭祖,考证家谱、家史,三台古井的蓝以万、蓝蓝以生、蓝福祥陪同扫墓带路。2005年4月22 日,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从三台来绵阳拜访家门并考证蓝氏族谱。2005年9月25日,由蓝福平、蓝宇云、蓝以万主持,召集本门家族入川第二代后裔长房后裔蓝宇云、蓝福平、蓝福金、蓝福贵、蓝国平之妻张勤华,二房后裔蓝有华、蓝有富,三房后裔蓝福宝、蓝福春,四房后裔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蓝茂国、蓝刚、蓝军在三台县城会仙路会仙楼蓝福忠家,召开了蓝氏家谱编辑理事会。2006年3月25日家族在维栋公、赖氏祖婆墓前祭祖做会。
        编撰中还得到广西马山县中学蓝芝茂的支持(附2006年7月蓝福平与蓝芝茂电子信件 )。家门:你好?你邮(电子邮件)来家谱,我初读了几次很有收获,特别是108世明德之前部分我是第一次所见,解了我多年苦苦寻求之愿,甚感欣慰。
        请问你在续编家谱时所用的抄本是何年手抄版本?能将此版本扫描后,从邮箱(用图片格式方式)发送给我好吗?若不行,能否复印给信邮过来。我很想见见原手抄版本,因为我见过好些蓝氏家谱续编改写的版本,多是用现代语法或词语所改写续编的,这对当今现代人用白话文读懂、会认读当然是好事,但总觉得失去原来本来面貌,有显失去了应有的历史价值。明朝及以前所编撰或续编的家谱应多是文言文的,也是无标点号的。当然现在续编时可加上标点以便阅读,当然是好事,也该这样,但我觉得老谱应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更显珍贵和彰显历史价值,且有文物价值。
        蓝氏家谱明朝以前部分诗句读起来总觉得是现代的翻译语句,我老觉得很不是滋味,你说呢?若我俩有同感的话,你我都是同脉同根,又都是教师,自感有责任,有义务把蓝氏家谱续编、传抄、保藏好,这是对得列祖列宗,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你觉得我想的对吗?若对,让我俩共同来做这一工作吧!也动员更多的蓝氏后裔有心人来完成一部精准的《蓝氏族谱宗源》版本。好了,今天就聊到这。蓝福平
        蓝芝茂回复邮件说:2006年7月4日来信已阅,你信中所说108世明德公之前所载的世数,我是按我们在92年编族谱时,得到福建省上杭县蓝海筹先生之木刻本《江南列祖传》提供的,我处没有原版本,因此无法向你提供原件。92年我们广西编《蓝姓族谱》一书,字数约150万字,1035页,我是从中录一些主要部分给你的,给你抄写的只到我们的可通公而已,因为可通公之墓已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后裔在90年时光是丁的就达1.7万多,教授专家级的人物有近200人,厅级以上干部有170多人;广西宗支中的这一支大概就这此。
    还在网上获得(蓝宁译自:四川,隆昌《蓝氏族谱》)补充神农至昌奇间的十代资料.
    还获得福建省建阳市徐市镇南槎村蓝旺福 提供的家规及老谱的作者资料。
        本次编撰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望谅解,并自行纠正。
       
        蓝福平
        二00七年五月一日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源流、历史名人及相关资料

        一、蓝姓氏源流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蓝氏姓源有三说,一说出于赐姓,一说出于芈姓(mi米,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一说出于赢。
        1、出自赐姓。蓝姓的起源,《蓝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神农氏第十代孙榆罔帝在位时,有子降生于后宫,适值有熊国君(轩辕氏)贡秀蓝一株。帝见秀蓝昌盛奇异,心甚喜悦,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曰昌奇,及长分封蓝昌奇为汝南郡火旺公。炎帝时以火为官,相当于后来的爵级。榆罔帝因生子以蓝赐之,制为定姓,万世钦依。从此结束了空桑时期人无定姓的时代。故此昌奇公为蓝氏之始祖,汝南为蓝氏之望郡。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四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豫、扬、徐、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罔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火旺公。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昌奇公系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辰时,帝都空桑(今曲阜)府,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蓼蓝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当时后宫来报,诞生一子,帝甚喜,遂将此子赐姓为蓝,命名昌奇。昌奇公长大后被封为火旺公,封地在汝南郡(今河南省),此即蓝姓来由。
        蓝氏始祖昌奇公为神农炎帝第十代后裔榆罔帝之子。其时居于空桑,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迁居涿鹿(今河北省地区)。遣有熊国君公孙轩辕(神农母弟之裔孙)擒而戮之。榆罔帝在位五十五年后,遂嬗位于公孙轩辕,称为黄帝。相传发生在炎黄二帝之间的阪泉之战,据《蓝氏族谱》记载,应为榆罔和轩辕二帝之争。阪泉之战的炎帝,并不是那位曾“尝百草,辨百药,救济天下苍生”的神农氏,而是神农氏之后的第八代炎帝。据《蓝氏族谱》记载,炎帝神农氏至榆罔帝,十代传八帝,共525年。此后嬗帝位于公孙轩辕,称黄帝。从此开创中华黄帝纪元,可见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相差有五百年之遥。    始祖炎帝神农氏,族谱有记载:“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代伏羲而治天下,没称炎帝,都于陈,迁曲阜”。族谱还记载:“昔帝(神农)父少典之君,娶峤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长名石年,即炎帝。乃帝母感神龙而生,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厥产烈山,故号烈山氏。帝初国伊,继国耆,故合称伊耆氏,又号烈山氏。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后人有诗赞曰:    德布生民不可量,能成物性泽无疆。    口尝草木知寒热,心悟神书制药方。    扎修耒耜耕郊野,复造犁锄树稻粱。    救疾疗饥功绩懋,至今黎庶沐恩光。    从蓝昌奇开始,历经黄帝有熊氏(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夏、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世代相传,谱中均有记载,其中大部分只有蓝氏人名和配偶姓氏以及生殁时间、安葬地址,个别的有担任官职的记载。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2、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百家姓考略》云:系出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蓝尹亹,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3、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蓝姓人才济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蓝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误把兰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5: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家规一十八条

家规一十八条
        1、正家之道,莫先于正己,书曰尔身克正不敢不正,传曰未有己不而能正人者也,故有祖父兄弟之贵者,须先自正其身,以御群众,一切戏言、戏语,亵押非仪宜皆自禀,遮几言无不听,行无不从,家不期,正而自正矣。
        2、孝弟为百行之源,正家者最先急务故有父母兄长在堂者,须当服劳奉养,循其分所当为,斯为克尽子弟之道。
        3、礼义者,所以维持人心,主张世道,故孟子曰:无礼无义人役也,其戒严矣,我族子孙宜悉谨行是望。
        4、名分者,纲常伦理攸系,故为政必先正名,凡一家中称谓有定名,坚立有定分断不或有越乱。
        5、妇人服於人者也,无专制之义,有三从四德之道,凡家中不和,多因此辈而生,故家长各宜戒其妇女以尽坤顺之义。
        6、主人于僮仆近之不逊之,则怨宜壮以泣之,慈则畜之,遮无不逊与怨之嫌。
        7、教养人生之所必需,凡有子弟始终之衣食以养,其身继就之外传以引其财,遮几可以蔚起。
        8、盗贼为宗族之害,若有自族本支有此等者,宜公逐出境。
        9、奸情大乖伦理偿有此等,照家法公逐,不许入祠。
        10、冠者成人道之,他日之事业必系此抬上古原有定礼,宜一遵而行之。
        11、婚姻之道,上承祖宗,下启子孙,必须正当门户娶淑女、择佳婿。
        12、丧礼人之大事,哀戚为先,丰俭称家。
        13、祭祀以报本追远也,宜尽诚尽礼,因时举事,切不可怠慢苟简。
        14、山林树木物各有主,不得混破有关于坟墓风水者,尤宜谨慎之。
        15、田园原系各家生业耕种,艰辛未熟不得践踏,既熟无得盗窃。
        16、坟墓各有定主,不可听信堪舆之言,诡谋侵占致得他人老坟。
        17、国课重件,务宜年清年钦勉为良民,倘或逾限不纳不惟负国欺官而且累己害人。
        18、蒸赏祭祀之所系也,宜世守弗替,倘不挟嫌隙而议,拆因贫困而与分使先人血食一且而斩,忍心害理莫此为,甚情实可憎众所共殛。
        十七、古今地名考
        陈:今之河南陈州府。  曲阜:今之山东兖州府曲阜县。
        空桑:曲阜小地名。  涿鹿:今之北京顺天府涿州。
        汝南:今之河南汝南县。  邢:今之北京顺德府邢台县。
        长安:今之陕西西安府。  安邑: 今之山西平阳府属。
        洛阳:今之河南河阳府城。  平阳:今之山西平阳府城。
        南安:今之陕西巩昌府。  郑:今之陕西华州府。
        蔡:今之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洛:今之上洛阳。
        汴:今之河南开封府。  建康:今之南京。
        郢:今之湖广荆州府。  金陵:今之南京。
        濠州:今之江南颖州府属。  上元:今之江南江宁府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5: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族谱翻印版

蓝氏族谱翻印版
        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三台县南路女土乡地名侯家沟庙子湾誊于蓝春发之宅内,民国十五年 丙寅十二月二十日侯仁星抄。
       
        蓝氏汝南源流历代宗源:
        国太史经筵讲,官古○,书于金精山房。
       
        按谱之作,史之流春秋之意也,何者:太上之。
        太宗统世缀之,以食而弗,殊尊亲视之道,固无赖于谱,而后明逮其季也,宗法坏而缀食弗,可以弗作矣。夫谱者,上击祖考,下治子孙,旁连昆季妾之属,有予、有夺可以观正,有笔、有削可以观变,有功、有戒可以观严,而春秋之用昭矣。昔者先王救之哀,所以管摄人心,收宗族风俾人不志乎,本赖有此也。
        惜乎之作者○○,而体裁疏,非失之诞,则失之陋。吾○○而大禾蓝氏,望隆郡邑稽其大夫必宁蓝公,登进士○○○西督粮擢升六为科都给事,名禄史册,非独一家一树○○○立谱,欧苏之旧制,傲春秋之精义,其事核其文OOO而不谬,是故图之。 世(系)以辨伦也,纪之事,迹以纪行也,审之字讳以昭正,OOO生,亡以树孝也,列之坟,堂以示守也,遇徙以示,以示斯谱也。传于前,而信于后,厥功其伟,可忘重欤,蓝氏子孙,其世守之而毋忘,OOO。
        明成化乙未年(1475年)春,望之赐进士弟通奉大夫礼部右侍郎(翰)林院撰,兼太史经演讲官,通家侍教弟古虔董越撰。董越谨书,下赐进士,重修汝南郡家谱。
        大明正德七年(1512年)春,予自史部告假,眷亲归省路经本府,因参郡候,徐公留馆霹雳岩之静室。无适有幼年之砚席,赓兄授之广东东莞县平川迄时,蓝君讳曰:谆者亦解官归省,因参郡侯重修家谱,一佚命后作文而叙之,俊而阅之,其首篇旧有古虔太史文禧太宗董公叙于互然,董道德文章掀揭宇宙,光辉照耀古今,后(蔑)线,安敢以狗尾续貂于其后乎。
        明徐公近宴陈先生于后。玉皇阁因出OOOO。曰:修谱非难,修心难也。谱也,者普也,不失其身。而OOO族者,吾闻之矣何者,吾父母、吾祖宗身之本,缩而谱OOO,尊之意存焉。吾昆弟子侄,吾身之枝也,积而谱之,而OOOO意敦焉。故,夫子云:仁人之孝,不敬身而敬所尊,而不OOOOO出也,爱身而视,而不敢以途人视至戚也,OOOOOOOO莫如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宗庙,乡之子孙OOOOOOO修于灵矣,莫如文武周公之德。至其矣,夫善OOOOOO而昭穆,序万世之谱,修于周公矣。
        降之秦汉,无礼下,无民间钜族。故,莫不知,如有其谱也。然,贩名留巳辱其先者存矣,恶不在忘身,以及其亲者有,有意何益于谱之修乎。若夫蓝氏之谱,名康齐先生,擢高科登显士,一家尚封建香并美其本,固而未茂,其源洁,故清流,真诚一家一谱也。故,若子孙知慎,修之本在身,其志、其学,一以尧舜为文、为王、为竞竞兢兢之。不敢以父母遗体遭笞仗,徙流斩绞之刑而无(谶)毫之间,有孝友力田者,亦过益其本,固而其未茂,其源洁,而其流清,真成一家之谱也,则所谓缩之谱也。固无愧于父母祖宗之,书积于谱者,亦何负于昆弟子侄之,书录不然是虚器也,徒为观视是美而巳恶乎。为子故曰:修谱非难,修身难也。
        明曰:徐公近宴于玉皇阁,因出蓝氏之谱,并以拙作请教公馆,然续之。因谓予曰:宗伯董之纯雅(山)释文章,政事脍炙人口之,盛高风自有起敬慕天下,后世信乎,为蓝氏之宗器也,己惟有长人之贵,而戢司风教予与当勉,而步趋于董公之间,然不敢徒羡,人而自弃也,而为疎息抚观,天怿然者,累日起碧云洞,荷近诛复中倦倦之道,书于(离)保,为蓝氏族谱为观。
                  大明正德壬申年(1512年)仲春月后二日。
       
        谱原者受姓,何因所出者,是古者天子因生而赐姓,或有舜仕者皆得其命,(与)蓝氏之姓,有曰:昌奇公。公者,自炎帝神农氏之后,帝之玄孙榆罔之子也。黄帝都空桑时,有熊国君贡蓝一株,值后君降生一子,帝欢甚遂以蓝为姓,赐名曰昌奇,及氏分封蓝昌奇为汝南郡火旺公。即炎帝以火为封是也,犹今之品级者是也。以汝南之封公为郡,起汝豫之地,后帝迁都涿鹿。德政不修谱,侯多叛,其臣(虫尤)作乱,有熊国君之子轩辕为天子,是曰:黄帝。昌奇既隐不仕,仍修始祖神农之业,教民稼穑,时尝有草,察其寒热温平之性,制为君臣交配功治之药,作方书定气脉,调藏腑,分内外、男妇、大小方脉,以疗民疾,是为医家之祖。向后子孙蕃盛遍居青、徐、幽、冀、荆、梁、益、雍、豫九州。
        至大唐中宗,则文武后当朝,天授元年,有祖明德公为扬州节度使,迁金陵建康居今上元县。富敌国而无子,与妻陈氏祷子至嵩狱山,夜梦其神魂药一丸,烨烨有光,陈氏受之而吞之,既觉异香,集体遂而有娠,及分产时,红光满室,瑞气腾腾,异香而经日不散之,生一子取名采和。公长登开元,科进士及第授左补缺迁谏议大夫,生一子名曰仁。
        采和公后因谏帝荣宠,外戚词颇切,直触忤权臣杨国忠,遂纳还冠履卸印(离)家,潜隐终南山中修炼,成功道德白日飞升。遗书,嘱子仁及都亲邻族。云凡)若人世中尘罗滚滚无有尽期,欲不受人之摄制,自性来无所惮者,惟是傍山倚林,采葛棉自耕自织而依隐(岩)穴,不去千求禄仕者,脱红尘离网方为物外清间之人。如欲妄想求荣,为朝承恩而朝赐暮死,可不(鉴)乎。彼时三尺森严必竞自投罗网,(值)诸按此实隐辙者全身远害之谋,吾乃金玉之论也,为万世可矣。
        法传衍江南一(派),启自明德公孙采和公子仁公一人而已,蕃蔓训流布我朝。蓝氏起自仁公生元隆。元生隆棣公。棣生成之公。成之生安公。安生宗训公。宗训生昭公。昭生一俊公。一俊生备公。备公生吉甫公也。
        自唐至宋迨至吉甫公,谨得一十五世,遭金人之乱,兀术南侵破州隐府,吉甫公弃建康奔入闽省,父母兄弟俱在途中相失,只身迁居福州福清县五福乡。再世常新公迁邵武建密陈南乡蓝家坊。又再世万一郎公生之俊,由建密徙移密化禾口乡。为万一郎生熙三郎,熙三郎生和二郎,和二郎生大一郎,父子同迁长汀城下里坪岑岭水口。大一郎公生念一郎、又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兄弟俱各择美居,以传万世衍庆子孙瓜瓞之绵绵也。
        谱贵(实)真,取缘自世数门户之说,起往往茅詹穷部,拈古帝王将相以为己祖,自号天演之,狐贻笑有识予所弗,取焉。
        蓝氏宗谱自出耳,为康齐先生手。观黄迁徙源流,并不乱夫,亦是征信而传后,然阅世愈多(实)真予故。

        (始祖蓝昌奇)。神农皇帝,来【注:到】二世,三(世),产育不全。

一世祖:神农公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代伏羲而治天下,没称炎帝,都于陈,迁曲阜。昔帝(神农)父少典之君,娶峤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长名石年,即炎帝。乃帝母感神龙而生,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厥产烈山,故号烈山氏。帝初国伊,继国耆,故合称伊耆氏,又号烈山氏。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道德巍巍,三才圣主,教谕种耕,稻梁稷黎,粒食始兴,功高万古。盖自洪荒之后,人民多取禽兽之肉以充饥,饮血茹毛,不足于食,至帝怨见之。始观百草,查其春生秋实,结子可以疗饥者,即以为种,方辨五谷之类,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躬亲畎亩,农事兴。而人得其安饱者,实此始也。至于民有疾病,未知药石,帝始味草木之滋,查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后人有诗赞曰:德布生民不可量,能成物性泽无疆。口尝草木知寒热,心悟神书制药方。扎修耒耜耕郊野,复造犁锄树稻粱。救疾疗饥功绩懋,至今黎庶沐恩光。
配,神农氏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诗(?),生子临魁立。
二世祖:帝临魁公,神农氏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诗(?),生临魁。在位八十年,子承立。
三世祖:帝承公,临魁之子,在位六十年,子明立。
四世祖:帝明公,承之子,在位四十九年,子宜立。
五世祖:帝宜公,明之子,又曰帝直。 在位四十五年,子来立。
六世祖:帝来公,宜之子,又曰帝克。在位四十八年,子里立。三才定位,产育不同。帝初开市商买,始通聚货贸易,永绍其风。上古之时,粒食艰难,颇有凶荒之疫,山川阻隔,莫通接济之方。至帝始以日中为市,通天下之商买,聚天下之货物,交易成而市井之。富者民得便而用之,自此始也。后人有诗赞曰:阴阳已判世间同,禾黎丰荒莫测终。帝方立市通商买,代代斯民效古风。
七世祖:帝里公。帝来公之子,又曰帝居。在位四十三年,里帝生节茎,节茎生二子,长名克,次名戏,皆未承帝位。克生子榆网立。 戏生器,器生祝融,祝融为黄帝司徒。
八世祖:节茎公,里之子。
九世祖:克公,节茎之子。
十世祖:榆罔公,克之子,帝里之曾孙也。其时居于空桑,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迁居涿鹿。遣有熊国君公孙轩辕,擒而戮之。帝立五十五年,遂嬗位于公孙轩辕,是为黄帝,即神农母弟之裔孙也。帝因退居于洛。古无定姓,呼唤失宜。帝因生子,以蓝赐之,制为定姓,万世钦依。盖自开辟之后,人无定姓,官无定爵。昔帝都于空桑,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适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见秀蓝昌盛奇异,心甚欢悦,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曰昌奇,及长分封蓝昌奇为汝南郡火旺公。盖炎帝时以火为官,尤今之爵级也。古者天子因生子赐姓,裂土分封者,自此始也。后人有诗赞曰:因生赐姓此初祠,弈叶相承不外之。圣旨既颁坚似玉,千秋万载永钦斯。
自神农至榆罔,十世传八帝,共五百二十五年。封榆罔子昌奇为蓝氏姓一世祖。       
       
               
       

        帝初开市,商贾贸易,制耒耜永,强其风上,粮食虽兴,颇有丰荒之处,莫接赈济之,方至帝世始以○,通天下之商贾,聚天下之货物,○○○○○,得便而用之,自此始也。阴阳已判,世间禾季,(丰)荒不测,帝位方通,商贾代代,民效古风。
        帝榆(罔)本世,古无定姓,呼唤失宜。帝因姓(生)子,以蓝赐之,制为定额,万古钦依。   
        (盘)自开辟以来,人无定姓,官无定爵。榆罔帝通,空桑之中,有熊国君,贡秀一株,值后宫降一(子),帝欢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昌奇。
        火旺公,(盖)炎帝时以火纪官,犹今爵级者也。古天○○,赐姓是初为,古今相承不外求,圣旨已传,蓝(氏)千秋,蓝万载,永钦依。
        昌奇在世,受姓膺爵,君命是从,嗣续永远,蕃昌无昌,绵绵不息,日月同终者,君父赐姓,取名秉兴,从其父所主。
        (盖)我昌奇,(膺)承父赐蓝作姓,即此制为定额不变,嗣续绵绵,(嗣)后子孙布列:冀、青、幽、梁、荆、豫、扬、雍、徐九州之。(蕃延)之盛,遍诸天下者,此公一人之所致也。【注:自古以来,人无固定姓氏,官无固定的头衔级别,很不好称呼。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5: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汝南源流

一世
        蓝氏封姓太始祖讳昌奇公。古无定姓呼唤,在炎帝时,其帝都于空桑(今山东曲阜)之中,有熊国君,贡蓝树一株,值帝降生一子,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昌奇,荣封爵于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矣。故昌奇公为汝南蓝氏受姓太始祖也。
    诗曰:
    受姓荣封爵汝南,根深蒂固实夸堪;
    一株结子传天下,府府州州胜日蓝。
    祖妣风氏,继娶妣姬氏。子二:1、原吉,2、原善
        二世
原吉  系汝南二世人氏。公遍观大地烟尘且消,然习农桑,修身养性,承先启后,创业立家,育蓝树益竞秀,培桂蕊而飘香。
   诗曰:
启后承先政气浓,歇蓝树下赏春风,
感怀世事荣千绪,览透繁华破万重。
 公生于有熊氏三年(乙丑)寿九十八岁。配孙氏,子三:1、孝基,2、申行,3、高淫。
        三世
孝基  生性骁勇,器量宽宏,聊看时势如局新,发奋图强,扶摇直上。
   诗曰:
        神州无处不花城 , 水秀山青岁月更;
  立志再能传世业 , 扶摇万里奋鹏程。
  公生于有熊氏三十年(癸已),寿年八十九岁。配姬氏,子三:1、衡公,2、驷公,3、雍公。
        四世
衡公  生于有熊氏六十年(壬戌),寿七十一岁。配姜氏、赵氏。子二:1、成有,2、良夫。
        五世
成有 生于有熊氏八十七年(己丑),寿七十八岁。配孙氏、高氏。子四:1、鸣公,2、湖公,3、章公,4、秀公。
        六世
鸣公  生于少昊金天氏十五年。寿七十二岁。配姬氏,子二:1、正公,2、近公。
        七世
正公 生于少昊金天氏四十二年甲申,寿六十岁。配戈氏,子三:1、植公,2、羡公,3、克公。
        八世
植公  生于少昊金天氏七十二年甲寅,寿九十六岁。配仇氏,子一:康公。
        九世
康公  生于高阳氏十五年辛已,寿六十九岁。配姜氏,子四:1、志文,2、可琼,3、去疾,4、广汉。
        一0世
志文 生于高阳氏四十二年戊申,寿七十八岁,配黄氏,子三:1、东实,2、源休,3、景文。
        一一世
东实  生于高阳氏七十年丙子,寿五十三岁。配杜氏、孙氏,子四:1、定公,2、迎公,3、彤公,4、绎公。
        一二世
定公  生于高辛氏二十五年己丑,寿年五十二岁。配贾氏,子三:1、葱公,2、绍公,3、卫公。
        一三世
绍公 生于高辛氏六十年。配夏候氏。子二:1、运公,2、毅公。
        一四世
毅公 生于陶唐氏十一年甲寅。配仇氏,子三:1、壮公,2、辉公,3、艽公。
        一五世
壮公  生于陶唐氏三十一年,寿五十五岁。配宋氏,子三:1、旬公,2、烟公,3、因公。
        一六世
旬公 生于陶唐氏五十三年丙申。配朱氏,子三:1、柱公,2、葵公,3、向公。
        一七世
柱公  生于陶唐氏七十四年丁巳,寿六十二岁。配姜氏,子三:1、美公,2、善公,3、拱公。
        一八世
善公  皆守先业,不耕则医,人呼为农。公夏明水道,佐禹治水,功盖天地,黎民颂德,及禅都安邑,公从之。以枚子孙,袭作为农,医遂不传。人赞曰:大荒之世,洪水滔天。咨禹治水,世业不传。功让左右,职任后先。扶之定国,重安土迁。
 诗曰:
    全心全意为人群,沭雨栉风志远征,
    凿渠排洪攻恶浪,佐皇治水建奇勋。
   公生于帝舜六年丙戌,寿六十九岁。配高辛氏,子三:1、仪公,2、徽公,3、通公。
        一九世
仪公  生于帝舜三十四年己末,寿八十二岁。配姬氏,子二:1、选公,2、岳公。
        二0世
选公  生于夏启七年庚寅,寿四十七岁。配贾氏,子二:1、含英,2、青林。
        二一世
含英  生于夏仲元年壬戌,寿八十二岁。妻孟氏,子一:彦云(文)
        二二世
彦云(文)  生于夏仲康十二年。配姜氏,子二:1、殷公,2、起(启)公,公父子奉帝妃奔月,及少康复国,封邢候,遂居邢台。
        二三世
殷公  生于夏少康二十一年,配贾氏,子三:1、周公,2、振公,3、兴公。
        二四世
周公  生于夏少康五十二年,袭爵邢候,并想尽忠,寿年五十五岁。配姬氏,子二:1、段(瑕)公,2、己公。
        二五世
已公  生于夏后槐十年庚午,兄弟袭爵,明于科事,极有才干。配赵氏,子三:1、贞公,2、尚公,3、员公。
        二六世
贞公 生于夏后元年己已,公守勃海时,民疾大行,遣方药以疗民,民得全治。配胥氏,子二:1、谦公,2、让公。
        二七世
谦公  生于夏不降十四年甲戌,寿六十七岁。妣朱氏,子四:1、亨公,2、茂公,3、贲(贵)公,4、丰公。
        二八世
亨公  生于夏不降五十二年。配孟氏,子二:1、绣公,2、锦公。
        二九世
绣公  生于夏后楷十八年。配乐氏,子二:1、梁公,2、楷公。
        三0世
梁公  事帝孔甲,官司农,因孔甲不修善政,深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臣,公谏而不听,退处平阳。
诗曰:
目睹皇廷亲小人,不修善政远贤臣;
吾公甘苦同群合,退处平阳乐度春。
公生于夏后庐十九年。配欧阳氏,子二:1、敖公,2、凝公。
        三一世
凝公  夏末事桀,桀暴虐无道,荒淫虚度,公弃官隐长安,以度年华。
诗曰:
无道昏庸帝王,荒淫虚度引灾殃;
        我公抱怨弃尘,且隐长安候曙光。
 公生于夏孔甲三十年。配姜氏,子五:1、修公,2、昂公,3、尊公,4、彝公,5、喻公。
        三二世
喻公  生于夏后癸三十年己卯,公隐长安,寿四十五岁。配房氏。子二:1、霖兴,2、应时。
        三三世
霖兴  生于夏后癸四十八年庚寅,寿八十二岁。妣方氏,子二:1、光公,2、良公。
        三四世
光公  生于大甲十七年甲子,终年五十八岁。妣徐氏,子二:1、环胜,2、次溟。
        三五世
环胜  生于商谭丁十六年甲子,终年六十六岁。妣钱氏,子六:1、琦公,2、瞻公,3、杰公,4、儒公,5、昭公,6、赓公。
        三六世
琦公  公于商太庚十九年,随父居外,配黄、陆氏,子三:1、从礼,2、大化,3、熙和。
        三七世
从礼  生于商雍己八年,长以射,人谓之蓝神箭,终年八十二岁。妣姚氏,子二:1、烈公,2、澄公。
        三八世
烈公  生于商仲丁十三年。寿六十二岁。妣李氏,子三:1、阜寅,2、自量,3、元崇。
        三九世
自量  生于商祖乙五年庚子,公勤学好问,寿三十六岁。妣姜氏,子二:1、森公,2、蕃公。
        四0世
森公  公从祖地长安迁南安兴家立业。恐先代祖宗失传,仿仪公日记,自始祖昌奇四十代世次原委改画于布授子曰:“守恭替日,家世传延,毋毋厥先,绳绳勿替,于斯万年。”
诗曰:
   福星一路辞长安,创业兴家何惧难,
   气吞烟水千层阔,南城花好对门看。
 公生于商祖辛十二年,寿六十三岁。妣和氏,子二:1、存敬,2、恭守。
        四一世
存敬  生于商祖丁三年戊戌,配夏氏,子二:1、雄公,2、俊公。
        四二世
雄公  生于商南庚二年己已,终年四十一岁。妣陈氏,子二:1、肇(兆)祥,2、晖吉。
        四三世
肇祥  公自南安迁移南阳平原乡开基,读书乐耕,为卧龙隐逸之先辟者。
诗曰:
游遍南阳且寄寓,不毛僻野隐鸿儒;
乐耕尚有青云志,辟出卧龙地一区。
公生于商盘庚二年庚午,寿七十九岁。妣古氏,子三:1、接公,2、循公,3、援公。 
        四四世
接公  生于商小辛二年庚午,寿七十九岁。妣姜氏,子三:1、萧(肖)生,2、九禄,3、彖盛。
        四五世
萧生  (肖生)生于商小乙十六年甲辰。配林氏,子三:1、荣公,2、陶公,3、夷公。
        四六世
荣公  生于商殷武丁二十一年。配孔氏,子二:1、苓公,2、鼐公。
        四七世
苓公  生于殷武丁五十八年。配秦氏,子三:1、立公,2、叶公,3、载公。
        四八世
立公  生于殷祖甲十一年辛巳。配姜氏,子二:1、全位,2、仲文。
        四九世
全位  生于殷庚子十四年乙卯。配徐氏,子四:1、景公,2、扬公,3、琏公,4、奕公。
        五0世
景公  生于殷帝乙十四年癸未,终年五十七岁。妣孟氏,子三:1、澍公,2、储公,3、冲公。
        五一世
澍公  生于殷受辛十一年。配林氏,子二:1、永中,2、映欣。
        五二世
永中  生于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112年)己丑。配吴氏。生子:1、腾灿,2、廉公。继配姚氏,生:3、升公,4、沐公,5、元公。共五子。
        五三世
廉公  生于周康王九年(公元前1070年)癸亥,配雷氏,子二:1、克明,2、思文。
        五四世
思文  生于周昭王七年(公元前1046年),配江氏,子二:1、如弼,2、良佐。
        五五世
良佐  生于周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1011年)。公官蔡国大夫,配谢氏,子二:1、性中,2、乃定。
        五六世
性中 生于周穆王二十四年(公元前978年)。配张氏,子三:1、裕公,2、翠公,3、宽公。
        五七世
裕公  生于周共王二年(公元前945年)。配张氏,生昭球,续配贺氏,生夷犹(称)。
        五八世
昭球  生于周懿王二十一年(公元前914年)。配周氏,生二子:1、宪公,2、宜公,继配龙氏,生一子:3、兼公。
        五九世
宪公  生于周夷王十四年(公元前881年)。配夏候氏,子二:1、巨才,2、大器。
        六0世
巨才  生于周厉王三十二年(公元前847年)。配薜氏,生:1、琼公,续配赵氏生:2、颖公,3、哲公。
        六一世
琼公  从昆乡迁洛,公生于周宣王八年(公元前820年)。配黄氏,生一子:1、谟公,继配赵氏,生二子:2、昆公,3、源公。
        六二世
谟公  生于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配王氏,子二:1、怀焕,2、宝珩。
        六三世
怀焕  生于周平王十六年(公元前756年)。配贾氏,子二:1、靖公,2、超公。
        世
超公  生于周平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28年)。配马氏,子二:1、如嵩,2、京常。
        六五世
如嵩  生于周庄王元年(公元前696年)。配王氏,子三:1、樟公,2、词公,3、桐公。
        六六世
樟公 生于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配漆氏,生郁公;续配仇氏,生彬公。
        六七世
彬公  生于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配苏氏,子二:1、权公,2、寓公。(公从洛迁郢)
        六八世
寓公  生于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配唐氏,子一:尹亹。
        六九世
尹亹 公仕为楚国大夫,因担任蓝县(湖北荆门县东)尹故称蓝尹亹,公谏楚昭王施行仁政,使楚国日趋强盛,因楚昭王所信任。
诗曰:
    治事公平百废兴,羽毛点缀借丹青;
    且教富贵业中过,携手踏云上楚廷。
公生于周灵王十年已亥(公元前562年),寿七十五岁。配龙氏。子二:1、昆公,2、澳公。
        七0世
昆公  生于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配姬氏,生攀公、扶公,续配孙氏,生匡公、蜚公。
        七一世
攀公  生于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配贺氏,生二子:1、蔚公,2、蒸公。
        七二世
蔚公  生于周贞定王二年甲戌(公元前467年)。终年五十六岁。妣周氏,子二:1、德培,2、天球。
        七三世
德培  生于周考王八年(公元前433年)。配驷氏,子三:1、以薰,2、天香,3、孟庸。
        七四世
天香  生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配高氏,子二:1、雍化,2、雨欣。公官郑上卿,居郑之柯泽。
        七五世
雍化  生于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配苏氏,子二:1、芬公,2、拔公。
        七六世
拔公  生于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配冉氏,子二:1、菁公,2、涯公。
        七七世
菁公  生于周敬王七年(公元前308年)。配邹氏,子二:1、恒庆,2、东升。
        七八世
恒庆  生于周敖王四十年(公元前275年)。配梁氏,子二:1、益臣,2、赍予。
        七九世
益臣  生于东周君六年辛亥(公元前250年)。配孔氏,子五:1、道均,2、遵泗,3、廷阶,4、逵显,5、逵文。
        八0世
道均  生于秦始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配风氏,子二:1、必昭,2、光国。
        八一世
光国  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配肖氏,生:1、云汉,2、殿纶。
        八二世
云汉  生于汉景帝十四年(公元前143年)。配丁氏,子三:1、晖耀,2、于萃,3、丁勃。
        八三世
晖耀  生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配魏氏,子二:1、联薰,2、科凭。  
        八四世
联薰  生于汉昭帝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配方氏,子六:1、步蟾,2、尔诚,3、无咎(元吉),4、奋衢,5、维则,6、状犹。
        八五世
步蟾  生于汉元帝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42年)。配石氏,子三:1、安社,2、滋九,3、荩勤(盖勤)。
        八六世
安社  生于汉成帝元廷四年壬子(公元9年)。配黄氏,子二:1、绶公,2、丛公。
        八七世
绶公  生于汉光武帝二年丙戌(公元26年)。配驹氏,子四:1、敏公,2、懋公,3、盼公,4、垣公。
        八八世
敏公  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配许氏,子二:1、向日,2、志洁。
        八九世
向日  生于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配徐氏,子三:1、禹敷,2、周冕,3、洵公。
        九0世
禹敷  生于汉光帝廷光三年甲子(公元124年)。配王氏,子一:元顺。
        九一世
元顺  汉献帝时(公元189-212年),公为许昌太守,时因曹操掌权,民心彷徨,公退隐仪封之西山,安然自居。
        诗曰:
    为怨薯公尚展舒,仪封西地乐安居;
千红万紫桃源处,富贵荣华总不如。
   公生于汉桓帝元嘉二年壬辰(公元152年)七月二十二日子时,寿七十岁。配郑氏,子三:1、金为,2、恒敦,3、迪恒。
        九二世
金为  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辛酉(公元181年)十二月十八日已时,寿三十四岁。妣蔡氏,子二:1、朝显,2、凤占。
        九三世
朝显  生于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配孙氏,子二:1、应宿,2、启奎。
        九四世
启奎  生于汉后帝嘉元年(公元249年)。配刘氏,子二:1、钦仰,2、中孚。
        九五世
钦仰  生于晋武帝奏始五年己丑(公元269年)。配夏候氏,子二:1、学杰,2、又新。
        九六世
学杰  生于后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配阿氏、贺氏,子三:1、汜公,2、标公,3、宏公。
        九七世
标公  生于晋明帝大宁三年(公元325年)。配李氏、林氏,子二:1、集公,2、渠公。公迁洛之金乡。
        九八世
集公  生于晋穆帝永和十年甲寅(公元354年)。配贺氏。子三:1、缓公,2、群(辟)公,3、润公。
        九九世
缓公  生于晋孝帝大元七年(公元382年)。配张氏,子二:1、崇象,2、焘羽。
        一00世
崇象  生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配尹氏,子二:1、占熊,2、梦飞。
        一0一世
占熊  生于南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配孙氏,子四:1、腾公,2、监公(铿公),3、旭公,4、煦公。
        一0二世
腾公  生于南宋苍据元徽三年(公元475年)。配贺氏,子二:1、宗公,2、节公。
        一0三世
宗公  生于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甲申。配余氏,子二:1、增华,2、反信。
        一0四世
增华 生于梁武帝大通六年(公元534年)。配姬氏,子二:1、覆高,2、豪士。
        一0五世
覆高  生于陈文帝天加元年(公元560年)庚辰。居开封。配唐氏,子三:1、魁公,2、甲公,3、萌公。
        一0六世
魁公  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已酉岁,配林氏,子二:1、瑞郁,2、秀钟。
        一0七世
瑞郁  生于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癸未岁十月十七日卯时,寿八十岁。妣林氏,子二:1、明德,2、素行。
        第108世
        徙江南(一世祖),(蓝)明德一世,蓝氏之先,多居冀,(唐)代流传,公为鼻祖,发轫【注:创】金陵,绵绵不替,(上古)祖代数之多,莫能序,疑记载。
        今以唐(太宗天)授元(年)庚寅则天武后当国,【注: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年号为天授】自此,徙居江南,由豫州边地而迁(建)康【注:今南京市】居之今上元县。
        诗曰:
        (宦游卜宅居金陵,虎居龙蟠气象新);
        (红尘)滚滚生豪杰,历代簪缨辉古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5: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四川源流

第109世
        彩和公(二世祖),道合乾坤,德弥宇宙,(顷刻篷)莱,更(须臾)斗宿,遗子嗣昌,流芳不朽。唐玄开元【注:公元713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公因谏帝荣宠,外戚言词颇切,直忤于权官国(杨国忠)。遂即纳迁还官,履解印辞,归家学炼丹。功成潜隐终南山,修炼成功,白(日飞升),古今得称,大罗仙者,即公是也。
        诗曰:
        解印(辞归)学炼丹,成功白日上青天;
        有子传芳无后虑,逍遥快乐五云端。
        第110世
        (三世祖)蓝仁,仙人遗迹体习俗异常,怀抱(经纶),(不)事王侯,隐耕种德,奕世其昌。唐开元二十五年【注:公元737年】(丁丑)(左相姚)崇因赈济,经公之舍,即下车相访,与论治国安民之策,上章于君,荐不就。
        诗曰:
        怀抱经纶隐岩前,野服芒鞋自安然;
        出聘荐贤心似石,不思利禄享清闭。
        第111世
        (四世祖)蓝元隆,凿山营活,种粟止饥,夏葛冬裘,脱俗远非,善身自乐,隐者之辈。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公之友曰:杨绾、李泌者,自幼与公同砚席及,○○○,上章交荐,诏下安车,满轮徵聘,拜谏议大夫,(辞恩)不就,(赦)赐归耕。
        诗曰:
        文章迭荐沐君恩,丹(诏满轮)下九天;
        殊想高父难屈就,辞官不仕于归耕。
        第112世
        (五世祖)蓝棣,医宗治祖,芳盛华陀,法灵神计,百病炼毛,溥济辞黎,心德日见。宪宗元和七年【注:公元812年】壬辰,左相李绎荐,医帝病,不(日)痊,拜太医院,遂辞,不受职,赏而归。
        诗曰:
        法灵神妙胜华陀,济人妙药不须多;
        一丸能(活沉)疴病,海上仙方信不讹。
        第113世
        (六世祖)蓝成,务要稼穑,历世耕农,垦地种棉,御腊捍风,暖衣饱食,黎民咸宗。唐文宗开成四年末【注:公元839年】,公居江南,仿北方人,种(棉)作絮御寒,教谕居邻,时乏饥寒冻馁。
        诗曰:
        历世相传学种棉,弹棉作絮胜似毡;
        腊到不妨霜雪冻,暖衣饱食逸林泉。
        第114世
        (七世祖)蓝安,文宗孔孟,武祖孙吴,才高志广,料量无虚,设策防贼,四境安居。唐禧宗乾(符)三年丙(申)【注:公元876年】关东黄巢【注:黄巢农民起义】作乱,盗贼蜂起,杀人如麻,血流漂杵。公始鸠合,议兵团营,劫寨设策,捍御一乡,安然不遭兵灾。
        诗曰:
        独善其身隐草庐,深(谋远虑)料无虚;
        设预防兵无外盗,一方宁静得安居。
        第115世
        (八世祖)蓝宗训,黄巢已没,朱温复,天下纷纷公榷远遁,独善其身。唐昭宗光化元年【注:公元889年】,唐末群雄扰攘,各霸一方,朱温据汴梁,茂直入(长)安,世无宁日。公当料度,乱世方(兴未艾)不可息,即携家渡江,迁河洲之(定远)【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山洞而居。
        诗曰:
        乱辞离乡(眷河洲),山中别是一方天;
        祥云封锁无人(到),晨露迷遮百鸟喧。
        日永困眠藤作枕,深宵(独)起月灯明;
        此间便是蓬莱境,何必桃源去(问仙)。
        第116世
        (九世祖)蓝昭,五季争强,生灵鱼肉。公预卜知,辟藏山谷,隐逸茅庐,讴歌鼓腹。晋天福元年【注:公元936年】丙申,各所诸节,恃强凌弱,吞占无休,民遭涂炭,公不得已,迁入万之石室隐藏。
        自作诗曰:
        僻居山谷隔红尘,帝历无颂岁莫寻;
        洞(中)梅绽知春到,池内莲开识夏临。
        目观游鹿茅林舞,时听飞禽远树声;
        信是白云为锁钥,山间人世雨沉沉。
        第117世
        (十世祖)一俊公,烟尘已息,文运韦兴,宋皇【注: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宋朝纪元开启年号建隆】衔极,天下升平,公方踊跃笑出林。
        前宋太祖(建)隆二年【注:公元961年】辛酉,天下稍宁,干戈已息,公之徒陈博先生,同列坐山列盘石之上,论及宋祖登基,二人拊掌大笑,曰民德其所,(真)天(子出,天下)定矣。公即离石室山而居,即今之淮临县是也。
        自赋诗曰:
        干戈已息罢烟尘,喜观清平宋室兴;
        锐志举家离石室,安心携(卷)出山林。
        廷乔偶禺淮临县,避市离归安乐(村);
        构屋荒郊多有趣,惟图快乐值千金。
        第118世
        (十一世祖)蓝备,四海平安,岁无荒歉,冬无暴寒,黎民乐业,得趣(盘)桓。
        大宋淳化元年【注:公元990年】庚(寅)雍熙盛世,久息烟火,四民各就其业,公抱王佐之才,怀经邦之略,犹思乐守田园而不仕。
        自述诗曰:
        休谒朝廷(学)种田,嚣嚣自乐水中天;
        酿成美酒(毛)陶醉,木枕蓑衣卧月眠。
        备公(之兄),即字乔子,升号明阳子,十二岁能诗文。相者曰:子有异骨,学士必相,学道必仙。乔曰:轩冕,非吾愿也,飞升耳。
        仁宗朝举进士不第,隐于霍山【注:今安徽省霍山县】,云游七年,常吹铁笛,出丹一粒。黄金数斤,遗世且嘱,弟侄以承养,竟(不)知所之。
        数年后,朝人吴子野忽遇于京师,时同买(瓜),子诣乔公【吴子野对乔公开玩笑说】曰:尘活,吾瓜当(啖)水中,遂溺之,须臾,见浮及水上,皆新(齿)迹。   
        乔,后游洛阳,布衣百结,入酒店中,饮酒数(年),有飞云片片,飞仙鹤往往来空中,历历箫管声闻。
        永乐十三年,庠生、古来连、李选等来探于霍山。
        见岩上额联云:人间富贵如尘海, (虚)度春三二月花。
        乡人李贵,奇往见,又见壁上诗云:八表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
         人间富贵如尘海,虚度春三二月花。
    八表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
        (墨)水未乾(干)贵奇往,见追之合前成一绝,此公之灵显处,如今本乡多生蓝者,其苗裔也。
        第119世
        (十二世祖)蓝时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圣贤(创制),公心合于诸书之无愧。宋仁宗元年【注:公元1023年】癸卯太平日久,万姓咸亨,公常居于芦舍之旁,每日读书,常日悬云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立修齐治平之业。能行此四者,方为一端方之士也,其时名公英杰皆重之。
        (自)咏诗曰:
        结屋齐傍苦读书,悬针刺股效先儒;
        日新月异惟时习,万轴牙签总不虚。
        三箧五车皆览遍,一同理义总包符;
        世人若问功名事,韫匮藏之待价沽。
        第120世
        (十三世祖)蓝章,春耕夏耨,秋收冬藏,效斯学足,三余任余所欲。宋神宗元丰元年【注:公元1078年】(戊午),国泰民安,春和咸稔,贤才在位,我公读父书,努力三余,养成经纶,腹隐平志,乐业锄耕,恒视功名如草芥,斯时国支。
        吕余简赠其诗曰:
        学贯天人志气高,茅芦虽陋志云霄;
        我皇若肯垂三顾,拔取惊人守天(朝)。
        第121世
        (十四世祖)蓝万福,治极生乱,君政失宜,细观国鉴,今有揆公其明察,动合神机。宋徽宗(政和)七年【注:公元1117年】丁酉,不修国政,大兴士木,亲谗远忠,民怨盗起。公因元月仰观天文不乐,曰:即日国亡家(破),远避莫可全身。遂移家逃走,宗族渡江(建)康居之句容【注:今江苏省句容县】(远)县。
        有诗曰:
        治极修防有乱时,惟(料)神算合天机;
        那时智者觉先避,古今高人共一揆。
        第122世
        (十五世祖)蓝吉甫,字神嘉。神农九世孙,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注:公元713年】,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
        父蓝万福居建康之上元县时,建宅朱紫坊。
        妻韩氏。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常诵司马温公之句,颇积阴功于冥冥中,(为)子孙长久之计者公也。
        值宋理宗宝庆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公,年十八(岁),(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
        (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不已。
        弃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县【注:今福建省福清县】之五(乡,开基立)业,蓝氏居闽,蕃蔓之盛,(实)奉公为(鼻祖),葬于(华)国山大坐人形子山午向。娶福清县林氏女七娘,终葬于华阳谷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灵、常秀)。
        自吟一(首诗):       
        陡遇胡兵犯帝乡,黎民处处尽遭殃;
        犬吠骸骨无埋葬,鸦啄身尸是可伤。
        父母恩深俱折散,夫妻弟兄各分张;
        追思(昔)日艰难事,泪洒西风泣两行。
        第123世
        (十六世祖)蓝常新,字世盛,吉甫公之长子也。其(人)豪爽不羁,勇刚过人,岂肉眼能识之乎,公幼(稚时)有巨人志,稍长掀扬于世,富资富甲于乡,闾有(志)向学,常欲(察)天(定)为至人。
        宋理宗淳佑六年【注:公元1246年】由(福清)县,从建宁县【注:今福建省建宁县】崇善坊兴基业。有子四人,(俱善)教之,兼能特达时务,彼方贾似道专权,不动(心)术,公即埋头乐隐,惟日与友杨祚、蔡沈、李桐诸贤讲明道学,足迹不入公门,杖编性理,诸书传于(来)世。
        其杨龟山赞公:
        毓秀秉凛山川地灵人杰;
        诗书学贯诸贤闽南第一。
        寿享六十六,葬于建宁县之西山,醉翁倒地形庚山甲(向)。后人有诗。
        妻福清县李氏女一娘,享寿六十八岁,葬于建宁县之南(山)岑,海螺形癸山丁向。生五子,蓝万一郎(娶雷氏)、万二郎(娶曾氏)、万三郎(娶罗氏)、万四郎(娶赖氏)、蓝万五郎(娶丘氏)。
        第124世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字钜大,常新(公之长子),兄弟五人,余外出他处,其人少有异禀(童稚不偏于群辈,乡邦皆器)重之,弱冠即能练达,时务如老成人,居(家有法度,好)贤悦士,一本于衷心之诚,若他众无有伍之者。
        宋度宗元年【注:公元1265年】乙丑,贾似道把握朝纲,剥民膏脂,嫉妨贤才,闭塞言路,民怨盗起,北虏方张,建宁城失守。公虑祸及,乃迁于江宁之宁化【注: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开基创业,为彼一世祖也。
        有三子,皆英杰,公惟隐逸山林,优游自娱,享年五十六,葬于本处中州坝,上水游鱼形。娶怀上赖六郎之女为配,终葬于夫坟之右,生子三人,熙一郎(娶谢氏)、熙二郎(娶朱氏)、熙三郎(娶刘氏、王氏)。
        第125世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字子安。蓝万一郎公之三子也,其人天性孝、友善、事父母、克让兄长,乡里以为贤。
        有子二人,俱善教之,有发愤凌云之志。乃当时轻文重武,公始改行其义,公素勤于稼穑,循循然能导,其群下家众悦之,平生刚介果敢有为,人无不敬之。解忿息争,入词悦服,(盖)其盛德有以致也。享年七旬七,葬于水口卧牛冈后。
        和二郎迁长汀【注:今福建省长汀县】坪岭水口,拾骸骨大葬于牛栏内,今曰牛栏祖是其墓也。
        妻王十七郎女王云英,享年七旬二,葬于水口卧牛冈后,和二郎亦移坪岭,同夫骸俱大葬于牛栏内。生子三人,和一郎(娶徐氏)、和二郎(娶李氏)、和三郎(娶温氏)。
        第126世
        (十九世祖)蓝和二郎,字长乐,乃熙三郎之次子也。其人兄弟俱不共住,(其为人也),惟其生而颖异,知读父书,刻志立功,(異)于大就,时人以刀笔,吏劝之。公曰:颖厮也,尔何曾期予,于若是耶,(乃)益发愤卓(然与天地)仝春,自一言一行以至终身由之,莫非法度,(泰定二年丙)寅【注:1325年】迁父母骸骨,携家眷徙长汀【注:今福建省长汀县】城下坪岭,水(口)白云树下构宅而居,当时殡骸安于牛屋之上,候吉地而葬,岂期牛祖开金骸坠下,天与葬,子午坟墓成,高如山立,至今传牛栏祖是其迹也,坐渔翁撒网形,公视大喜遂改建宅舍于坟之下,乐耕田亩以终身,享年七旬三,葬于屋角,头人形。妻宁化坊张氏(月)娥,享年七旬三,附葬于夫坟之右,生一子,曰蓝大一郎。
        第127世
        (二十世祖)蓝大一郎,字君厚,乃和二郎之子也。其人深沈、多智,状貌魁梧,度量恢宏,情怀豁达。先娶武坪姚氏刘大二郎女曰三娘,末及生育。因归宁母家,至中途大坪岗,忽有疾风猛雨,立惊昏仆地,从人散(而)即葬焉,雨止坟墓已成,享年一十六,今大坪岗(醉翁)倒地形坐西向东。
        继妻本府水门东街曾万三娘,至太宗致和三年【注:公元1326年】丙寅,生一子乳名寅生。明宗天历元年戊辰(1328年),生一子乳名辰生。文宗至顺元年庚午(1330年),生一子乳名庚生。宁宗元统元年壬申(1332年),生一子乳名壬生。(元)统二年甲戌(1334年),生一子乳名甲生。元统四年丙子(1336年),生一子乳名丙生。元统六年戊寅(1338年),生一子乳名戊生,及后七子长成皆英杰斯时也。财丰、业广、家富、人兴,贯朽粟陈,名彰邦域,诸子各有迁乔,自立之志,公亦顺其志,时置基业,均凭亲邻而分析云。
        长子蓝念一郎、(次子念)二郎、三子蓝念三郎,分居武平上保张丰,念四郎念分居上保张丰,蓝念五郎分居武平【注:今福建省武平县】,(念)六郎分居林坊,蓝念七郎分居上杭庐丰。
        公至大明,(平定江南,国号洪武【注:1368年】斯年甲戌),皆乱稍平,民有(贤)主,公年七十有一,欲巡(诸子各居之处),自水口起发,最后思者,武坪大禾堡念五郎(居)地可其意,夫妇留此,遂为归老之乡。末年蓄积厚置众村、大员塘祭朝等处,共田贰拾叁亩五分,为祭田。命次子念二郎合共五郎共办共祭,订为定日,后照烟,受祭扫诸坟。
        洪武十九年【注:1386年】丙寅十月十四日,公无疾,整衣端坐,终于正寝享年八十九,葬于上杭人形宛,蓝穴巽山乾向丙辰分金(向)。
        (后人有)诗赞曰:
        堪羡坪岭羡大夫,育子七人立规模;
        (枝枝)竞秀源流远,世世传芳事迹休。
        富有(声名)惊阀阅,贵多廉耻远皇都;
        江南派衍金(陵者),名字森森列书图。
        蓝念一郎长汀上杭祖【今福建省长汀县】。
        蓝念二郎大一图祖。
        蓝念三朗上保祖。
        蓝念四郎上杭【注:今福建省上杭县】平安里祖。
        蓝念五郎武平【今福建省武平县】大保祖。
        蓝念六郎林坊【注:今福建省】和乡祖。
        蓝念七郎庐丰漳州【注:今福建漳州市】浙江广东祖。
        自神农一世帝来,世代宗源一株结子。
        第128世(二十一世祖)蓝念六郎 ,妣杨氏。
        第129世(二十二世祖)蓝永嗣,妣刘氏。
        第130世(二十三世祖)蓝赞裕,妣张氏。
        第131世(二十四世祖)蓝伯齐,妣刘氏。
        第132世(二十五祖)蓝玉昭,妣刘氏。
        第133世(二十六世祖)蓝士端,妣何氏。
        第134世(二十七世祖)蓝积用,妣曾氏、张氏。
        第135世(二十八世祖)蓝君展  妣张黄氏、王氏。
        第136世(二十九世祖)蓝汝完 ,妣卓氏。
       
        附蓝芝茂邮件:108世明德公(起是)福建省上杭县蓝海筹先生之木刻本《江南列祖传》提供的版本。
        一0八世
明德  生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丁末岁六月初十日辰时。聪敏好学,行为正直,官任扬州节度使。当李唐武氏(则天)改元天授(庚寅)时(公元690年),自北移居于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上元县)。妣陈氏因未育嗣,夫妻虔祷于嵩岳山神,夜梦神人遗药一丸,陈氏吞之,既觉异香袭体,遂有娠。及产红光满室,异香不散。降生一子,名曰采和。夫妇合葬于上元县西山人形。
按:蓝氏上祖一脉,世居北方,自唐中宗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庚寅)武则天专国时,明德公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南京)而居是金陵蓝氏之始祖。嗣后福建上杭县之蓝族实自金陵而来。
诗曰:
    宦游之宅居南东,虎踞龙盘气象雄,
    滚滚地灵生俊杰,缨簪历代耀光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5: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 与蓝氏家族四川支系的来历

“湖广填四川” 与蓝氏家族四川支系的来历
        据族谱记载说,四川三台(潼川府)西路胄土(今三台县乐安镇)一带蓝氏家族来至祖籍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小柘乡刁桠子,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来到四川的。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八大王剿四川”后,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期间来到四川的。
        明朝末年,1627年陕西北水县王二带领百姓抗苛捐杂税,后起义,推荐李自成为“闯王”,提出“均田免粮”队伍迅速壮大,转战陕西、四川、甘肃。1643年攻占西安,1644年3月19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纲纪不严,农民军将领腐化、荒淫。1644年明朝叛将吴三桂先是投降李自成,由于李自成手下霸占吴三桂的妻妾,吴三桂转而投靠清兵,引清兵入山海关进占北京(在此之前,女真族所建的“后金”已改为“清”),李自成与清军激战失败,清军乘胜占领北京,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顺治,清朝纪年开启,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被封为皇帝,13岁时参理朝事,24岁时病死。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另一个分支,张宪忠1627年在陕西米脂县举义旗,发动农民起义,自称“八大王”,1640年挥师攻打四川、湖南,一路所向披糜,势不可挡,他把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三年免征”,农民纷纷响应加入,攻占武昌后,1644年转战四川,10万大军占领成都,建立“大蜀国”,张献忠称帝。清军入关后,清朝害怕张献忠占据四川,派人劝降,张不从,宁死不降,最后战死在凤凰山。
        民间传说“八大王剿四川”的版本较多,但主要说法有两种,我小时候,也听蓝茂万阿公多次讲过:一是说张献忠从陕西一路打到湖南、湖北,部队驻在湖北与四川交界的碚石境内,一次张献忠在野外屙屎,随手扯一把野草擦屁股,殊不知他不识荨麻,扯了把荨麻去擦,一擦又痒又痛,还长泡,痛得哇哇大叫直打滚,他说没想到四川的草都这么凶、这么坏,所以张献忠恨四川,想杀绝四川人。二是流传最广的是说张献忠是“天煞星”下凡,天生一个杀人恶魔,到四川后挨村挨户杀,杀得鸡犬不留,这样杀又累又慢,久杀不完,就在村沟口扎一个草人,念一段咒语,把草人杀了,整条沟、整个山湾的人都一个不剩全死光了。当时流传“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个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要想不死者,大门上插把柳枝或苍蒲、陈艾免灾”。
        “八大王剿四川”确有此事,并非民间传说这样的,也不是统治者掌控的纪事编撰说的四川人锐减是张献忠杀得鸡犬不留造成的。因为张献忠打地主分田地,打富人筹措军饷,声威远扬,往往是还没到,地主、富人和听信传言的早已逃跑了,没跑的青壮年穷人又加入到起义军,要说张献忠杀得鸡犬不留是与实际状况不符,张献忠一路上和进成都确实杀了很多人,损毁很大。
        “八大王剿四川”也只有短短3年,明末清初四川经历34年战乱,明朝旧将率部下抗清,很多明将战死不降,加之又经匪患,又出现瘟疫,特别是清顺治4--6年(1647--1649年)全川3年大旱,饥民大逃亡,百里无人烟,四川人口减少,粮田无人耕种。
        康熙(1662年7时岁登基继位一 1722年)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从湖广、广东、贵州、陕西等大半个中国抽派人员来填补四川。
        康熙7年(即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上奏折,请移民填川垦荒种地。
        康熙24年康全川人口仅为18000余丁,约折合9万人。
        康熙33年(1694年)颁《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书,从“湖广省”(现湖南、湖北)、广东省移民填四川。
        当时湖广(现湖南、湖北)、广东人口稠密且最多,所以主要从这两省移民填川,这两省来川的人为最多。广东省的客家人多,地方官府就从客家人中抽招人员填四川,客家人不愿离乡背井,于是官府差人将抽选出的客家人,用绳反捆,男女串成长串,以免逃跑,押解到四川。
        雍正(1723一 1735年)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继续移民。
        乾隆(1736一 1795年)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前期接着移民填川。“湖广填四川” 前后经历百年,移民近两百万人。
        民间为什么传说“湖广填四川”移民是被强迫来的,是用绳子一个一个反绑成一串押来四川的?
        民间传说,我小时也听阿公讲过,凡填川的人以及后人,只要一看手臂便知,你把双手向背后反,手臂上显出一道斜印痕,尤如绳捆印痕。
        史料说:清顺治14年朝廷向全国颁布《劝垦则例》,一年内垦2000顷以上记奖,垦6000顷以上升官一级。根据这个原则,四川巡抚规定四川文武官员招民复垦,每招一百家记录一次,招四百家加官一级,招五百户加官两级,六百户加三级,招七百户移民不管任期满否都可升官。由此可想,当时谁不想当官,谁不想升官,当官的谁不想升,这样必定采取各种强制手段,甚至四川官员与外省人员勾结捞取好处,这就不难理解“湖广填四川”外省人是反绑押来的。
        官府称这是“奉旨填川”,谁敢违抗,谁敢不从,押解移民入川是有上方宝剑的,是皇帝谕诏,违者可想而知。
        据传说“解手”这一词就是因“湖广填四川”而产生的:因外省人是被反绑成一长串的,一路行走不时总有人要拉屎撒尿,就向押运官差请求说要屙屎屙尿,官差就把被绑人手上绳索解开,完后再捆上。后来被捆者要想拉屎拉尿就向官差说请把手解开,差人自然明白是干什么,所以把拉屎撒尿俗成“解手”,且源用于今。从这个传说中也不难看出,“湖广填四川”确确实实发生强制移民,官差兵士捆绑移民押解来川的。
        康熙10年(1671年)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让州同、州判、县丞及举贡、监生、生员参与移民,谁招民300户,谁就是那里的县令。清初四川地方官员因招徕移民有功,有不少人被朝廷重用和提拔。总督蔡毓荣在任才五年被提任兵部尚书(相当於现在的国防部长职务)。
        从以上这些方面看,就更不难理解“湖广填四川”确实是发生过强制移民,也必然出现强制移民,“湖广填四川”移民是被押解来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的中、后期,也有部分人是自愿来川的,这当然不用捆绑,也用不作押送。经历几十、上百年“湖广填四川”移民,虽是被官府强制移民,但也形成必然和习惯,所以一般也就不捆绑成串押送,官府派人接送罢了。
        史料说,最初移民来川的以一夫一妇为一户,赏水田30亩,或者地50亩。据我阿公、父辈讲,传说移民填川初期,在四川的穷乡僻壤之地,移民“插芭茅杆”圈占地盘,谁插的芭茅杆就是谁的田地、山林。后来入川的人无法圈占好田好地,只好在山区划给田地。再后来,晚期移民只能佃租先来者的田地耕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老祖宗蓝维栋、蓝维梁兄弟俩与同其他家族,在“湖广填四川”移民的晚期,大约在乾隆12年(1747年)左右来到四川潼川府三台县西路胄土乡斑竹园(今四川省三台县乐安镇工农村),又称撮箕沟,居住多年。
        据资料说,广东省的客家人是清政府有意识地移往四川,是出于怕客家人与当地土籍居民发生冲突而移往四川的,当时“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已接近尾声,所以入川广东人找不到平原,也找不到好地方,是移迁到四川最西部的一批移民。
        1926年誊写的家谱上未记载蓝氏本门第一代入川为何年何月,经对传说蓝维栋大约快70岁左右移民来四川之说,再经对家谱考证,家谱上载明入川第三代蓝凤礼生于大清乾隆9年(1744年),甲子年三月二十五,地址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小柘刁凹生长人氏。依据这两点推证,蓝氏入川第一代蓝维栋应该是在1744年4月以后至1747年10月以前期间移民来川的,很有可能是1747年春后动身,因当时没有交通工具。传说湖广填川移民是被捆绑成长串押解来川的,当然是步行,当时路很差,加之大队人员,行走慢,从广东到四川大至少要七、八月时间,到三台潼川府时应是冬月或腊月了。
        史料记载,这期间从广东来川的移民,大多从嘉应州、惠州、韶关等几个县来的,应是大队人,同期出发,有可能也是捆起押解而来的。
        由于蓝维栋移来四川已处于“湖广填四川”晚期,所以蓝氏家族支糸本门来川的第一辈人没有得到沃土良田的平原、平坝,也没有得到好田、好地,也没有找到好地方,只好在三台丘陵区落脚,这是不得己而为之。
        维栋公来川后,先是在潼川府三台县西路胄土乡斑竹园佃种赖姓田地耕种,因急于求发展之需要,加之赖氏田租太贵,在此地居住不久,不得不另求出路,选择往地理条件更差的40里外的丘陵地区搬迁,蓝维梁回湖广定居。
        蓝维栋举家全部搬迁到四川三台县南路女土乡(今三台县古井镇草帽河村),在九个山湾选点落脚,九个湾因此得地名九曲湾(也称狗脚湾)。当时官府有鼓励垦荒政策,谁开荒归谁所有,三年不计征田赋(税)。由于勤劳,家底好起来了,购置了一些田地,各自安家乐业,创业发家于此地,名气、声威大振,此处就称“蓝家湾”,现在此地仍叫“蓝家湾”,现属于三台县古井镇草帽河村。
        蓝氏本门在蓝家湾(九曲湾)居住近百年,这时由于清朝政日趋腐败,对外软弱屈服帝国主义列强,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烟战争,清朝以赔款割地屈服,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烟战争,接着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大举侵略中国,瓜分中国,清朝政府更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更加欺压百姓,税赋沉重,民不聊生,此时蓝氏家日子越来艰难。又因蓝、杨两族为争夺水源等事,时有矛盾发生,杨家在沟口河沟杨家垫建水冲大筒车自动车水,在古家垫建有一个筒车。传言说这是挡蓝家龙脉,蓝氏族告官府,蓝氏族未赢。后因蓝家人丁多有病、灾,加之兵慌马乱。再则,不知是谁家的童养媳吊死在山林,说不清原故,官府要当地农户负责。于是,蓝氏家族卖掉田地,搬迁各地,有的迁到四川成都西坝,有的到四川中江县,有的到陕西省,有的到二十多里外的侯家沟、左家沟。这样的生存环境,蓝氏本门家族要想生存下来,必须比别人更加勤劳,付出更多。由于起步低,地理环境差,蓝氏家族本门从广东入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富人、大富商少,均以务农,做小生意养家糊口。据父蓝宇云多次讲,他小时常到周边场镇卖豆腐、豆腐干,赚点油盐钱。那时国民党的钱一天几个价,早上还能买一斗米,晚上这些钱连买一碗米都不够。
        据蓝宇云讲,解放前三台古井一带山是光秃秃的,没有树,也不长草,红光光的,又很缺水。2005年4月3日我们一行15人到此寻根、祭祖时,见山上郁郁葱葱,树木茂盛,粮作物长势旺盛,山青水秀,田园美景很是诱人。赖氏祖婆坟、蓝秀荣坟、蓝秀贵坟、维栋公坟(墓己被开荒种地)后山包都是大碗粗的柏树、杂树等树木,景色秀丽,早已不见当年秃废荒凉景况。现在,四川三台县潼川镇、玉林乡、古井镇(蓝家湾)、白庙、心妙乡蓝氏后裔已传代至“宇、福、田、永”字辈,蓝秀贵门下后裔一直居三台古井一带,至今后人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等仍居三台县心妙乡凯沿村,此地也叫“蓝家湾”。
        据蓝宇云回忆,民国时代蓝氏家族在蓝维栋坟前(斑竹园,今三台县乐安镇工农村)做春分会,当时附近的蓝姓家人来了五十多桌人,由于没有组织好,大家意见多,又没有立好族规,也没有德高望重的人来领头,春分会就散了。由于民国时期日本侵略,再加之内战不断,民不聊生,蓝氏家族也就没有再集合大家做春分会。后来本门蓝氏家族没有集合本支系的家族在三台维栋公墓地做会。也由于,蓝氏后人为了生计,各迁他乡,这样一来,蓝氏后人互相失去联系。
        1935年蓝春宽、蓝春海来到绵阳永兴镇(辛店子,后人现在仍居于此),现为绵阳市高新区永兴镇华裕路居委会,其后人仍居于此。
        1941年冬月,蓝春发携子孙逃迁来到绵阳县永兴镇高筒车(七村)。当时国家是内忧外患,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抗日战争正处艰难时期,大半个中国被日本鬼子占领,国民党蒋界石与共产党打内战,加上军阀派系内部斗争,兵荒马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国民党抓壮丁,更是让贫民百姓无法生存。蓝春发家人为躲抓壮丁,又迫于生计,只好向其它地方搬迁,蓝春发几乎是赤手空拳星夜“搬月亮家” (俗称“搬月亮家”,也就是趁晚上无人知晓,举家连夜逃跑迁居他乡)。据蓝宇云回忆,来绵阳时他父亲蓝茂万只挑着一担旧箩筐,一头装着香炉碗,一头挑着刚3岁多点的小孩蓝宇贵,这便是全部家当,当时蓝宇云才15岁,蓝春发家三代人就这样迁到绵阳永兴的。不久后又搬到永兴十四保(八村)李家山边,后来蓝春发长子蓝茂万家人搬迁到三官庙村,佃地主谢正贵家田地耕种。
        蓝春发之子蓝茂仕、蓝茂顺、蓝茂遂三兄弟家人到磨家茅针寺(今绵阳市涪城区磨家乡茅针寺村)。两边人家一个小山脊东,一个西面,地界相连,居住相距一里路。解放后,后人仍居绵阳市涪城区(原绵阳县)磨家乡茅针寺村至今。蓝宇云家人居绵阳市高新区(原绵阳县)永兴镇三官庙村至1993年前后,现都移居绵阳城城郊乡高水村三居委会和永兴镇十二村1户、永兴镇七村1户,老屋基处空留楼房和老瓦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5: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蓝维栋入川已是清朝乾隆12年(1747年),距清朝政府从爱新觉罗福临王1644年入北京,正式启用清朝纪年,已经有100余年了。经清朝政府对忠诚明朝遗将的清洗剿灭。再对明朝叛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一举打垮李自成有功的吴三桂消灭。清朝怕明朝叛将吴三桂起事反叛,派往云南镇守边关,后来吴在云南造反,脱离清朝,清朝对平西王吴三桂进行剿灭,对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剿灭,称“平三藩”。加之康熙平定台湾,清朝逐步强盛起来。
        通过顺治(1644—1661年)当朝18年,康熙(1662—1722年)当朝61年,雍正(1723—1735年)当朝13年,三朝对国家治理,国家已初步繁荣起来,特别是康熙时代被称为清朝盛世。到了乾隆12年(1747年)蓝氏家族本门蓝维栋移民来川,从国家来说,乾隆承续前面繁荣势头,历史上把康熙、乾隆皇帝尊为最有为的皇帝,称为“康乾盛世”。
        蓝维栋及入川第二代蓝秀荣,第三代蓝凤礼赶上了这一好年代,在入川后的百余年中,蓝氏家族有较大发展,特别是蓝氏家族在四川三台古井(南路女士乡)蓝家湾(九曲湾)发展迅速,人丁兴旺,名气远扬,所以“九曲湾”才易名为“蓝家湾”。
        清嘉庆末,道光初年起,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
        1840年(清道光20年),中英(英国)发生了第一次鸦片烟战争,国力消耗巨大,由于朝庭软弱,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卖国辱权的中英《南京条约》,赔偿英国2100万元(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从此走上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1851年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王朝,后转入反帝国主义侵略,直至1865年被清朝和外国侵略者打垮。
        1856年(清咸丰6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鸦片烟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野蛮地洗劫北京城,烧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相继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75年(光绪1年)慈禧太后逐步专权,“垂帘听政”,中国更加走向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日子更加难过,这期间蓝氏本门在三台古井的日子也逐步艰难起来,所以出现各迁他乡情况,日子过得很艰难。
        1894年中日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社会进一步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国弱民穷。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英、法等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中,百姓更是无法生存。民间自发组织抗击外敌,义和团抗击英、美、俄、法、日、德、意、奥八国联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28年,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州政府,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人民经过长久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这期间加之军阀混战,国民党蒋界石打共产党,内战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1935年蓝春海、蓝春宽迁出三台,来到绵阳永兴帮人、佃租田地耕种,定居下来。
        这时蓝氏家族几乎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基本生计都无作落,几乎到了赤手空拳,一无所有。
        1941年蓝春发一家离开三台县。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四川、重庆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为了军事需要,国民党政府决定在绵阳塘汛修建机场,强制征招民工服劳役修机场,当时无机械,全凭人海战术,肩挑背扛,民工拉大石滚来压机场基础。还在三台刘营山边开凿山洞作为停飞机用,但始终没有开凿成功。
        国民党与共产党打内战不惜代价,蒋界石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要打日本,必先消灭共产党,这样一来,老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抓壮丁十分猖獗。在这种情况下,兰春发一家为躲抓壮丁,星夜出发,偷偷搬到绵阳永兴李家山边(八村),后搬到永兴三官庙村,租种地主谢正贵田地耕种。
        当时,社会治安一塌糊涂,袍哥、舵爷、地痞遍地都是,更凶恶的是强盗,俗称“棒老二”,一到晚上脸涂锅烟墨,手持火药枪、刀斧,几十人一队,围攻、抢窃富人,农户,抢猪、抢牛,鸡、鸭、财物一切抢光,谁敢反抗就杀死谁,老百姓真是无法活。当时大地主、大富人家都招有家丁、保镖,白天、夜里守护,再加之富人家都修院墙,修炮楼(土碉堡),“棒老二”要抢也是不容易的,且有钱有势的人与政府有关系,也与地方黑势力有暗中交往,这样一来,遭殃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农民。
        物价飞涨,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就多印票子,多发钞票,使得钱一天一个价,甚至几个价,货币越来越贬值,不值钱,早上能买一斤米,晚上连买一两都不行了。不但多发行钞票,且不断变化新币,一会儿什么金元券,一会儿什么关金券,一会儿什么银元券,五花八门,纸币面钞数额不断扩大,10元不行改100元版,100不行变1000元版,1000元不行变10000元版,万元不行改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元版,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天方夜谭。吃碗面条就要几十万元,可想而知,当时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人间地狱的。所以蓝氏家族到解放时一般都是农民(贫困人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界石政府逃到台湾岛。
        绵阳城、绵阳一带是1949年12月23日才解放的。解放后,开展分田、分地、分房、分财产,把地主、富农的田产、家产按人平分给农民。蓝氏各家各户均分得田地、房屋,定居下来。紧接着国家又开展了“清匪反霸”运动,将土匪、“棒老二”、地痞、乡霸一一扫尽,该杀的杀,该抓的抓,社会治安好转,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当时国家人口约5亿。
        1950年掀起了抗美援朝(朝鲜)。
        1952年前后开始全国性清匪反霸运动。
        1955年逐步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农民土地归集体所有。
        1957年开展“反右”运动。
        1958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掀起“大跃进”运动,超英(国)赶美(国)。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砍树木、搭高炉,到处掀起大炼钢铁,结果是一个得不偿失,劳命伤财,后来证明是失败的。
        从解放到1958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公社,村称,社会进步很大,与解放前(1949年)相比真是两重天。
        1959年全国逐步建立人民公社。乡称大队、组称小队。开始办大伙食团,初期为大伙食团,后改为小伙食团,发号令农民统一吃饭,一齐出工、一齐收工。开始大规模改田开荒、修水利。试验高产田,放卫星,个别地方出现人有多大胆,田有多高产,一些地方胡吹亩产万斤粮。种田种地也开始大兵团作战,开办集体大伙食团,几百人一个社,或一个村都集中到大伙食团吃饭,一切采用军事化。
        1959年春夏开始出现全国性干旱,1960年接着干旱,1961年更是大旱,粮食大减产,加之苏联终止援助转而逼债。国家处于自然灾害和外债压力下,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伙食团越吃越差,吃苕腾、大苕子、喝稀粥,人们体质越来越差,不少人得水肿病,那时死人不少。
        1961年伙食团逐步停办,跨了,农户又各家自己开伙。田地以队为集体,社员集体耕种。
        1962年生活开始好转,至1965年恢复很快,百姓生活又好起来了。
        1963年,国家开展了“小四清”,1964年开展“大四清”运动,派出工作队深入到村、社、乡、县,对所有当干部的人进行“四清理”,白天叫你说问题,叫“上楼”,然后晚上再叫你自己说怎幺办,叫“下楼”。老百姓说这是国家管理、监督、教育干部的好办法。此时国家人口达6.5亿,国家开始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提倡少生。
        1964年美国侵略越南,中国对越支持,进行抗美援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动学生造反,成立红卫兵造反组织,动员学生全国大串连,坐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学生不读书,工人不上班,到北京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成立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都有造反派组织,农村也成立造反派组织,但农民还是在种粮。造反派到处贴大字报,张贴造反标语,很快掀起了全国性夺权运动,把所有党政、公、检、法、省、地区、县、乡、村主要领导干部的职务(权)夺了,造反派掌权。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无休止接受批斗,游街、示众、戴高帽子、交代。我们全家也过陪站、接受批斗,强制呼口号,“炮轰、火烧”当权派。
        造反派组织派系矛盾引起武斗,开始抢国家武器库枪支弹药,抢手枪、步枪、手榴弹、机关枪,有的地方武斗很凶,有些地方出现打、砸、抢、抄,社会治安较乱。
        1967年毛主席号召抓革命促生产。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
        1968年逐步制止武斗,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中央召开“九大”,全国形势基本平静下来,这时毛主席说,知识青年上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全国成千上万学生,初中毕业都一律下农村锻炼,称为“知青”上山下乡,1975年后没有再让知青下乡,稍后将已下乡知青全部招工进城。
        1970年前后全国逐步掀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热潮。农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民一齐出工,一齐收工,统一评工记分,分口粮,交公粮,劳动日按男女、老幼评定工分,年终核算发给报酬,有的还要向集体缴超分粮食的钱。工人工资较低,物价很低,火柴2分钱一盒,盐一角五分钱一斤,米一角一分钱一斤,肉六角五分钱一斤,棉布两三角钱一尺,馆子里吃碗面条一角钱。
        人民币与美元比值为1.68比1,当时国家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美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长时期封锁、制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排挤,毛泽东主张自力更生。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卫星发射试验成功。
        1971年9月13日,林彪父子叛国,驾机逃到蒙古国摔死。
        1975年冬天特别冷,天寒地冻,把很多竹子、树木冻死了,绵阳这地很少有冰冻不化,当时三天三夜不化冰,热水毛巾一拿出水马上就结冰。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紧接着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死亡近30万人。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976年10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跨台。
        1976年10月华国锋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也担任过国家最高领导人。
        1978年邓小平复出,担任重要工作,提出了改革开放。全国人口达9亿,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夫妇只生一个(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个别有超生,要交罚款。三代单传可生二胎。因为这是基本国策,所以蓝氏此年代与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只生一个,多为独生子女。
        1982年逐步开展包产到户,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全国逐步推开,田地按人分到户耕种,粮食很快大增产,老百姓逐步吃粮不愁,吃上饱饭。将人民公社地名恢复成老地名,某某镇,某某乡,大队、生产队也改为老地名村、社。
        1985年起,逐步取消粮票、布票、工业票、副食票。从1949年以后,为保证人人有衣穿、每年每人发给布票7尺,为保证城镇人口吃饭,按人供货商品粮,每人每月30斤,流动人员吃饭,凭粮票,农民用粮食去换粮票,城镇人员按每月27斤标准发给粮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买肉要肉票,每人每月1至2斤肉票,农民每卖一头猪到食品站,每100斤返回13斤肉票,那阵说起吃肉想得流口水。买白糖要票、副食要票,肥皂、洗衣粉要工业票,农村用煤油点灯要煤油票,买白酒要酒票,自行车、缝纫机要工业票,烧峰窝煤要煤票,几乎什么都要票,物质非常紧缺。1979年我买了一台12寸黑白电视用了10张工业票。
        虽然那些年代物质很缺,但人们的思想很单纯,人们崇拜毛泽东,拥护共产党,信仰马列主义,社会治安比较好,人们道德水平比较高。1963年出了雷锋,做好事,为人民服,全国学习。当时人们老实、忠诚,社会治安良好,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和政通局面。
        1989年江泽民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2003年胡锦涛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这场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军事等各行各业有了天翻地覆变化,高速公路多了,绵阳也有了客运飞机场,农民修楼房的多了,有钱的购小汽车的多了。蓝氏本门现大多数都修了楼房,一般家庭都有摩托车,较多的家庭买了小汽车,基本走在时代的前面,赶时尚。
        中国这场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很快很大,经济发展很快,保持二十几年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出现国泰民安,国强民富好时期。
        国营企业进行产权改制,有的改为股份制,有的改为民营(私有),有的破产,有的拍卖,全民所 有制单位下岗工人多,集体企业一般都卖给个人,一大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
        住房制度改革,由原来分配住房,交少量租金,改为个人优惠购买,交三分之一房款,后来商品房可贷款按揭购买,每月按比例还贷,按揭期最长为20年,房产商发展很快,几乎都私营经济。
        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殖民管辖下)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殖民管辖下)回归祖国。
        跨入了21世纪后,国家发展势头很好,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发展很快。彩电、电话、手机普及,私家汽车发展很快。但是,现在竞争越来越强了,钱不好挣,好花,什么都能买到,什么都不用票,票证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币与美元比值为7.9比1。
        当今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落后。城市与农村差距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全国上亿农民到城里打工,大量拥向城市和沿海省份。
        再则社会上、官场上腐败事例很多,买官卖官、索贿受贿的事例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腐败愈来愈严重,金额从万元至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从村社小官直到县市省、国家部局高官,人数越来越多,很多贪官把钱转移到国外去。国家所有的企业,改革产权所有制,转为股份制或民营经济时,国有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严重流失,一些新的大资本家有钱人、企业家应运而生。假冒伪劣商品多,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前嫖、娼、赌、吸毒几乎是绝迹,现在又死灰复燃,人们道德水平滑坡,坑、蒙、拐、骗时有发生,封建迷信抬头,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
        国家人口达13亿,继续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全世界总人口达65亿。
        2005年10月17日,中国神舟六号飞船载两人飞行118小时成功返回。
        总之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百姓生活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5 14: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