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阿卫PANSHI

磐石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磐石镇

Posted by 阿卫PANSHI at 2004-2-11 21:27
“老围”是磐石镇的基业,由曾廷撰(字梅月)创立,是磐石的中心。



“磐石镇”与现在的乡镇一级,概念不同。

磐石镇是曾廷撰创建的。

曾廷撰生活在十五世纪中叶,是曾伦(字竹溪)十二子中的老三。

曾伦,生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八月十六,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九月二十三去世。墓地在大湖寨左角山下,呈乌鸦落洋形。

[ Last edited by 阿卫PANSHI on 2004-2-11 at 21:4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围

曾祖父,宏康,字兆平。光绪乙亥(1875)年生。

曾祖母,刘氏,光绪己卯(1879)年生。


听长辈说,曾祖父过世时是在“老围”的重门中。

当时一家大小只有一间小屋。曾祖父不忍心为他送终而让一家大小没有归宿。

又说,曾祖母刘氏耿直、泼辣。某年乡宴大宾时,她为不公故,愤而砸烂乡宴大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辛

Posted by 阿卫PANSHI at 2004-2-11 22:04
曾祖父,宏康,字兆平。光绪乙亥(1875)年生。

曾祖母,刘氏,光绪己卯(1879)年生。


听长辈说,曾祖父过世时是在“老围”的重门中。

当时一家大小只有一间小屋。曾祖父不忍心为他送终而让一家大小没 ...


因为这些原因,我更愿意将上新屋写成“上辛屋”。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试着找了些资料,想说一番“辛”酸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辛

资料找到了。


胡乱整理之后,等我一一敲出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辛”

北京的地名有很多带有辛字,比如前辛庄、大辛庄、张辛庄、徐辛庄等等。其中,1922年发生在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大罢工, 使这个小地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辛”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辛”

辛字的甲骨文像一把刑刀, 表明造字之初, 辛即代表殷周时代施用刑罚的工具。 表示刑法的 “辟”字从辛, 表示奴隶的 “妾”字 “童”字都从辛。“妾”和“童”都是在人头的上面加一 “辛”字, 显然是被压迫者的标志, 均符合造字时的本意。又因为沦为奴隶的除赤贫者外,就是战俘和罪犯。 所以那把架在奴隶(“妾”或 “童”)头上的刀(“辛”)有 “罪”或 “犯罪”的意思。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辛,大罪也”,郎瑛《七修类稿·天地类·支干》:“辛,被罪也”都是确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辛”

不过,辛字用得最多的意义不是刑具、大罪或犯罪。从十三经考察, 辛字共出现273次。其具体分布是《尚书》、《毛诗》、《周礼》、《尔雅》各出现2次;《礼记》8次;《孟子》1次;         《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出现53和58次;《左传》出现的次数最多,为145次。 这中间, 辛字用得最多的含义是作为天干的第八位,或与地支相配,用来纪年或纪日月。 如上辛、季辛、下辛、辛卯、辛巳、辛酉、辛亥等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辛”

随着纪年法的改变, 辛的常用义也发生了变化。《玉篇·辛部》:“辛, 辣也”。 辣成为辛的常用义。 而 “辛,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 辛痛即泣出”(许慎《说文解字》)则从时序、农作、五行、气味及其性质等方面对 “辛”字进行训释。辣味熏人, 自然眼泪即出。其辛辣之感, 如同身受。不过, 用五行比附五味不是始自许慎,上古之时已有先例。“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稍作点解释,所谓金曰从革,革就是变革,金可以改更,可以销铸来作器具,为人所用。这是金的自然常性。所谓从革作辛,就是熔金铸器,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所以辛为金之气味,即《礼记·月令》所谓“其味辛,其臭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辛”

金味辛,辣。由辣而想到葱蒜一类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比如“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由辛而有五辛菜,另外,在新年时吃五辛菜来迎新,于是辛就有了“新”义。《释名·释天》:“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以上是由于语音相同的原因,由辛的常用义“辣”引申出“辣菜”——五辛菜,再由同音借义“辛”就是“新”联想到元日立春时,应景而吃五辛菜,意含“迎新”。这是辛字产生引申义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从语义角度去引申。如《红楼梦》第一回说到《石头记》的缘起时有一段话:“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另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再如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也说:“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拣煤老婆子身受的酸辛”。又如,文天祥有诗说:“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所有这些(辛酸、酸辛、辛苦)都是由辛的“辣”义引申而来的。其他由辛的常用义(辣)引申而产生的词语还有:辛劳、辛楚、辛勤、苦辛、艰辛、悲辛、辛勤劬劳、辛辛苦苦、千辛万苦、含辛茹苦等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1 22: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辛”

最后,说到辛苦,我们不禁想起那一习语“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里暂且不去考虑其动机或价值取向问题,单就其出发点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做人就应该能吃苦耐劳。人生本来就充满艰辛,古人也正从这艰辛中揣摩出养生的方法,认为“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周礼》)。而我们理应比古人高明,不仅要懂得养生,而且要懂得从养生中悟出真谛:只有通过艰辛的努力,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辉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1: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日记

小学时,老师就要求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写日记,并且会不定期检查。

至2003暑假时,我还保存有几本那时的日记。不过,所写的东西太幼稚。有些干脆就是如西方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实录。

1995年后,我写日记形成了习惯,每天都写,从没间断,每篇的字数由数百至上千不等,一直持续到2002年春天。累积的本子有十几个。

我常常翻阅以前的日记。写满了的本子从来都不锁,只要能进入我住处的,很容易就能看到。但看过我日记的,除父母姐妹外,并没有其他人。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写完的日记本,我都会在恰当的时候把它们带回家。因此,我的日记保存得很集中。

我很珍惜那些真实的记录。但不幸的是,2003年暑假回家,或许过分情绪化了,我将所有日记付之一炬。当时,母亲问我烧什么,我说是一些发霉的练习本。

烧过之后,我很后悔。因为当时每本日记保存得都很好,我却没有把它们制成文档保留下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2 21: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阿卫PANSHI at 2004-2-10 21:42
谢谢。
如言:猴年大吉,万事如意!
我,尚字辈。
我们那儿曾姓较多,大湖镇一万人,曾姓占9成吧。此外,邻近的绣塅、忠信都有曾姓人。

阿卫PANSHI
       你好!按字辈的叫法,我都不知道怎样叫你好了,我是曾子第七十六代孙,而你是曾子第六十六代孙,相隔了十代。你们大湖镇曾姓客家人从何地方迁来的呢?敬请回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1: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字辈

Posted by 巴人 at 2004-2-12 21:39
阿卫PANSHI
       你好!按字辈的叫法,我都不知道怎样叫你好了,我是曾子第七十六代孙,而你是曾子第六十六代孙,相隔了十代。你们大湖镇曾姓客家人从何地方迁来的呢?敬请回答。


是吗?

“宏闻贞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祥”。

我说过,有可能各处使用字辈的起点不同。

我们是在咸淳元年乙丑(1265),由豫章吉阳乡迁到粤东湖田的。

谢谢你的关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5 12: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同宗,探讨一下当今网络资讯发达的背景下,有没有可能和必要将曾氏各派的字辈统一起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5 22: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ahakka at 2004-2-15 12:10
两位同宗,探讨一下当今网络资讯发达的背景下,有没有可能和必要将曾氏各派的字辈统一起来?

    我们曾姓有全国统一的字辈啊!不管你到那个地方见到曾姓人,都可以互通字辈,确认称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6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