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kkaSayyes

就“民族”与“民系”的问题与yhyxcsb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 1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代,“客家”是作为一个民族看待的。在广东,政府曾经考虑划分的少数民族则是不包括客家,因为广东客家人的“中原贵胄”理论在清末民初已经深入民心,客家人是不愿当少数民族的。但怎样区分畲族和客家,专家们十分头疼。革命加拼命,拼命加闯劲,民族划分还是完成啦。
客家人作为汉族,在教育等方面的竞争上,完全不需要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客家籍的大学毕业生,完全就是实打实地、不靠任何加分考上的。

今天,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用人企业唯才是举,是不讲优惠的。许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因为怕别人质疑其实际能力,不敢说出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这就是“优惠政策”的负面影响。

人民日报1951.01.31 第 1 版 作者:本报讯

京少数民族人民集会游行成立京市少数民族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
  【本报讯】据新华社讯: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的阴谋,激怒了北京市各少数民族人民。居住在首都的回、蒙、藏、维吾尔、苗、彝、朝鲜、僮、仲家、民家、客家、索伦、摩些、傈僳等十五个民族六千五百余人,三十日举行抗美援朝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爱国示威游行大会。
    在会场里挤满了穿着各种民族服装、操着各种民族语言、自北京市各个工厂、学校、商店、作坊、住户以及郊区长辛店等地远道赶来的兄弟民族的人民,还有回族牛街清真寺,东四牌楼清真寺等四十二座清真寺的阿訇,蒙藏族雍和宫、护国寺、东西黄寺等三十二寺庙的喇嘛,都赶来参加大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北京分会,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和新疆工业访问团等也出席参加。
    大会在主席马玉槐致词、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北京分会主席张奚若讲话后,由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兰夫讲话,他说:在毛主席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得以幸福地生活在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里。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台湾和友邦朝鲜,现在更企图与日本单独媾和、重新武装日本,威胁我们各民族的安全。我们各民族人民要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奋斗。
    各民族代表讲话的,有回族代表马坚、蒙族代表朋斯克、藏族代表计晋美、苗族代表吴涤平等。 来宾新疆工业访问团团长阿不拉买赫苏木、朝鲜驻华大使馆代表亦应邀讲话。为了更加发挥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团结与组织各族人民的爱国行动,大会决议成立“北京市少数民族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并选回族马玉槐、白寿彝、马坚、杨明远、杨益三、马务本、金雅如、李恕、李德寿、柏海龙、常子久、李秋农、杜冠武、艾宜栽、闪懿昌(女)、杨静仁;蒙族朋斯克、黄静涛、白音格勒尔、官保;藏族计晋美、连惠珠(女)、罗旺;维吾尔族华生木;苗族吴涤平;彝族安荣;朝鲜族黄光学;僮族黄现fán@①;仲家族陈永康;民家族苏竞存;客家族饶纪全;索伦族苏荣巴图;锡伯族安素英;摩些族赵光坦;傈僳族赵光等三十五人为委员。
    最后,大会一致通过向毛主席、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军的致敬电和“北京市少数民族抗美援朝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联合宣言”。
    下午三时,示威游行开始。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游行行列,高举着国旗和人民领袖像前进。参加游行的回族人民多戴作礼拜时的白帽,举着绿底的星月旗。在蒙、藏、维吾尔及其他民族人民的游行行列中,飘动着用几种民族文字写成的标语旗。喇嘛们携带大号、皮鼓、锁呐、海螺等法器。各族人民同时用不同的语言高呼:“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中国各民族伟大的导师和领袖毛主席万岁!”游行队伍受到沿途群众热烈的欢迎。(人民数据库资料)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432&t35432.html
这个网页,有客家网友聚会照片。很常见的客家人的体貌。版主303e就是其中之一。还有此前贴出的一些照片,可见曾经与我争论“正统”的蓝客、ADG,呵呵,一看相貌,乃正统华南人也。从体貌看,(整体)与南方少数民族有什么区别吗?客观地说,没有。某些人一看到“南方少数民族”字眼就跳脚,是非客观、非理性的。

当然,广府、福佬等华南族群与南方少数民族相比,(整体)也是没什么区别的。唯一在血缘上与北方汉族差不多的,是桂柳官话族群。

傻虎黄大猫   2004-07-27 18:35:51   

--------------------------------------------------------------------------------

国家、民族、种族、宗族是不同的概念。
以北纬30度(长江附近)为界,中国南北汉族血缘相差较大,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其中中国汉族华南人(浙南、赣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与东南亚人(尤其是带有较多古汉族血缘的越南北方人)接近,凡是客观地看问题的人,都会认同。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主要有三大源流:骆越(百越的分支)、古汉族、南亚语族。越南话有5个音调,70%词汇来源于古汉语(主要是宋代以前的古汉语)。越南话的语言成分多元,归属未定。
中国汉族华南人种,是百越融合历代移民而形成的,主要是南亚蒙古人种中的泰寮人种(与泰国、老挝、越南北方土著相同)与北亚蒙古人种(北方偏北)、古羌人种(中原)融合而形成的,总体的体质特征可归为南亚蒙古人种。
根据数十年来大范围对广东三大民系体质特征的分析,客家、广府与百越融合程度较高,本人也“自学成才”,发现客家人的鼻指数、身高、身体比例方面比广府还要“偏南”,所以专家把“客家”排在广府之前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资料显示,客家人的鼻指数最低为80,广府的,78、76都有发现,鼻梁较高、鼻翼相对较窄(华南而言)。只要留意观察,客家人想问题是十分精细的,性格上也是相当的“偏南”。客家、广府(粤)、闽南方言均为汉语方言,其中客家话6-7个音调,粤方言8-9个音调,闽方言9个音调,其中客、粤方言相对接近。当然,砖家们还是以中原为中心,根据一些明显的差别,推测客家人的祖先可能来自北方偏南,广府人、潮汕人的祖先可能来自北方偏北。

http://www.hi-pda.com/forum/foru ... read&tid=204725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5-12-3 at 11:3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11: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1:34
1950年代,“客家”是作为一个民族看待的。在广东,政府曾经考虑划分的少数民族则是不包括客家,因为广东客家人的“中原贵胄”理论在清末民初已经深入民心,客家人是不愿当少数民族的。但怎样区分畲族和客家,专家 ...

珠江,我受不了你,
好不容易找到一篇基本不相干的文章,
就是“1950年代,“客家”是作为一个民族看待的”?
要是人民日报某篇文章提到钓鱼岛是日本岛屿,
就是“1950年代,钓鱼岛是日本的一部分”?


畲族和赣闽粤交界客家,的确不易区分,
因为“畲”在元末以来,定义就从“赣闽粤交界原住民”,改为“赣闽粤交界偏僻山地居民,与官府不合作者”,
(另一个例子,“疍”,被定义为“水上人家居民”),
赣闽粤交界的人民,无论是汉人还是其它民族,只要居住得偏远一些,只要与官府相处得不好,就会被定义为“畲”人。

当然,说畲族和赣闽粤交界客家不易区分,与“客家人=畲人”完全是两回事。
打个比方,“一颗绿豆与一百颗黄豆混在一起不易区分”,与“黄豆=绿豆”完全是两回事。
再如:就像海南汉族和回族不易区分(典型的是“回辉人”),与“汉人=回人”是完全两回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1: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1:34
1950年代,“客家”是作为一个民族看待的。在广东,政府曾经考虑划分的少数民族则是不包括客家,因为广东客家人的“中原贵胄”理论在清末民初已经深入民心,客家人是不愿当少数民族的。但怎样区分畲族和客家,专家 ...

客话人是纯中原血统是理说上的(是假的),他们同样也像广东人、潮州人存有百越人的血统的,好像比广东人、潮州人的还要浓。因为大部分的百越民族都住在山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1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1:34
当然,广府、福佬等华南族群与南方少数民族相比,(整体)也是没什么区别的。唯一在血缘上与北方汉族差不多的,是桂柳官话族群。


珠江,你这回想当然,想得太离谱了吧?

桂北人与北方汉人的巨大差异,比四川人与北方汉人的差异,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1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1:34
根据数十年来大范围对广东三大民系体质特征的分析,客家、广府与百越融合程度较高,本人也“自学成才”,发现客家人的鼻指数、身高、身体比例方面比广府还要“偏南”,所以专家把“客家”排在广府之前是有一定道理的。.


珠江,虽然这是你的经典老贴,
但我还是要问一句:专家是谁?

关于南北汉人的基因分析,我的确看过,
但它不是以民系而是以地域作为判断依据的:
比较南方汉人诸族群与东南(指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非汉族的基因,
特征I,粤语占大多数的区域(珠江以西的广东,桂南)表现得很明显,与其它汉族族群差别很大;
特征II,上述地区与粤东地区(客语区/潮语区)表现得就差不多的。

文章的结论是:从基因上,汉族人尽管内部有地域特征差异,但总体近似度极高,与东南非汉族有质的差别。这点恰恰与珠江宣称的“南方汉族与东南少数民族差别不大相左”。

另:我说的这篇文章,再不济,也是登Nature的,有空我弄几张截图上来。 当然,Nature嘛,就学术权威性而言,与珠江的来自XX晚报的“专家”相比,还是差一些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2: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代表着中央的立场,尤其是重大的新闻。
要是人民日报某篇文章提到钓鱼岛是日本岛屿,就是“1950年代,钓鱼岛是日本的一部分”?
是绝不可能的事。胡乱假设是没依据D。

现代汉族是没有民族服装的,汉网的一群极端的“皇汉”要恢复“汉服”,梦话连篇,是不现实的。但这些人对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可以看出一些人就是有相当造诣的学者。他们从来就不认为客家服装能代表“汉族正统”。

客家服装,与南方少数民族是同一风格的。民俗上的、血缘上的研究也证明地道的南方土著特点。

人类体质研究,实质就是“人种”研究,测量数据(包括鼻指数、头指数等数据)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数据,有遗传规律可寻。中山大学的人类体质研究,是由一名精通法医学的专家主持的,不是“羊城晚报的”,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2: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akkaSayyes at 2005-12-3 12:09
文章的结论是:从基因上,汉族人尽管内部有地域特征差异,但总体近似度极高,与东南非汉族有质的差别。


呵呵,这样的文章,哄小孩都哄不过。“总体近似度极高”的所谓“大汉族”,竟然有这么大的相貌、体质差异?人的体貌是遗传决定的,读过书的小孩都懂。袁义达有过研究,南北汉族的Y染色体有很大差异。孵蛋专家选了南方14个点来证明南北方汉族Y染色体大致相同,但无法否认DNA的巨大差异。

今天,客家人在北京被人家问“是不是少数民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看相貌就是和南方少数民族差不多。而且北方人也根本听不懂客家话,误以为是“少数民族语言”,并非某些人吹嘘的那样,和普通话差不多啦。“差不多”的只是文读的部分字眼,这方面壮语的文读更像普通话。

桂柳官话族群,我接触过,与北方汉族的差异较小,是华南族群中唯一可以体现“北方汉族主体血缘”的。而在华南“汉族”中,百越血缘和比民族认同更强烈的客家风俗、“客家认同”,则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的。台湾的客家人可以因为对国民党的政策不满,把客家籍的国民党官员揪出来当众痛打、痛骂,打人者和被打者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呵呵。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5-12-3 at 12:5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2: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1:34
1950年代,“客家”是作为一个民族看待的。

广东客家人的“中原贵胄”理论在清末民初已经深入民心,客家人是不愿当少数民族的。


豬漿你邏輯能力怎麼退化得這麼快? 清末民初難道是在1950年代以後? 怎麼寫個兩行就開始自我矛盾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2: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2:44
今天,客家人在北京被人家问“是不是少数民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看相貌就是和南方少数民族差不多。而且北方人也根本听不懂客家话,误以为是“少数民族语言”,并非某些人吹嘘的那样,和普通话差不多啦。“差不多”的只是文读的部分字眼,这方面壮语的文读更像普通话。...


1,这些情况用于南方各地都可以,不独客家专享。

2,北方人会一看到客家人相貌就怀疑是少数民族?我很怀疑这个说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3: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2:35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代表着中央的立场,尤其是重大的新闻。是绝不可能的事。胡乱假设是没依据D。



豬漿, 想不到你這麼蠢! 相信人民日報是吧? 來看這篇, 人民日報應該也不會引用錯誤的話。 請在文中找"孫中山"

客家亲 摇篮情——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侧记图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1月23日 08:26:5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新 华 网 检 索
.海外华人导航.
华人图片         政策提示         华报摘要
华人动态         华人故事         海外创业
侨乡发展         海归热潮         华文教育

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落成剪彩仪式。(刘帆 刘念海 摄)

    11月18日晚,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开幕式。当抱病赶来的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被搀扶着来到主席台前,用浓浓的客家话喊了一声“乡亲们”时,全场掌声雷动。曾宪梓先生动情地说,“连续3天的高烧,使我差一点来不了赣州,但我还是说服家人,赶来参加这个盛会。因为我爱客家,我爱赣州人民,我爱全国人民。”一席话,道出多少客属乡亲的心声!

    坐着轮椅、澳大利亚客属代表吴水草老人全程参与了本届世客会的每一项活动。而原定为2700人的参会规模屡被刷新,最后突破3000人,创历届参会人数之最。

    “国运兴,侨运兴。中国国力昌盛也是包括海内外客家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福祉。现在,崛起的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海外华人的地位日渐提高,凝聚力也更强了。就像走亲戚一样,我们海外华人华侨也想到‘客家摇篮’寻根谒祖,看变化,谋发展。”参会的美国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说。

    的确,日益强盛的中国激发了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近些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纷纷不远万里返乡祭祖寻根、恳亲联谊,类似世客会这样的恳亲会、同乡会、社团联谊大会等国际性民间盛会频频举行,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扩展到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吸引的外资中,华侨华人投资已逾半数。作为一个地级市,赣州在此次世客会上也签订了76个合作项目,签约外资2.48亿美元、内资21. 08亿元人民币。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自两晋以后因躲避战乱等原因多次南迁,赣州就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聚居地和集散地。衣冠南渡的血火历史、长期的移民生活陶炼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万客家人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创造的辉煌”。虽衍播四海,但他们始终秉承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爱国爱乡的传统,积极报效桑梓。

    “邓小平先生曾说,‘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次,有关领导又亲自接见,勉励我们围绕‘大众’积极工作,使我们很受鼓舞。”香港梅州联会会长林光如说,“天下客家是一家。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努力把自身事业的发展与祖国、与家乡的发展结合起来,为祖国作出新贡献。”

    血缘是根,文化是魂。各类华侨华人大聚会也愈来愈关注文化寻根、文化传承。此次世客会组委会就亮出了“回摇篮恳亲,品客家风情”的文化牌,短短3天时间里,精心安排了民俗艺术表演、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落成剪彩、祭祖大典、龙南围屋传统“千人客家宴”、客家文化节、乡情报告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等颇具文化内涵的活动,弘扬客家文化。围屋巍峨、山歌婉转、米酒醇香、茶灯绚丽……浸染于浓浓的客家风情,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长杨双标“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盛大温馨的场面让来自泰国客属总会的赖锦廷先生感觉“犹如扑进了母亲的怀抱”,他表示,“客家摇篮”赣州的热情和亲和力“足以让每一位客家乡亲刻骨铭心”。

    记者观察发现,本届世客会上还多了不少年轻的面孔。问及林光如先生,他介绍说,“现在有些年轻人留学后,‘客家味’淡化了,为此,我们香港梅州联会注重通过会歌、会旗、会徽等富有文化内涵的形式,树立全新理念和形象,吸引年轻的‘海归派’参会,让客家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千枝归一本,万水实同源。祖国统一大业始终是海内外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话题和心愿。世界客属总商会陈子钦说:“台湾一些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在搞‘去中国化’,为两岸和平制造危险,让我们很担忧。历史上,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孙中山等先辈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们召开世界客属大会,全球客家人应该发挥作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乌云是暂时的,我们的心在一起”。广东客联温伟平先生的一番话,意味深长。(本报记者 刘泉)

(责任编辑:高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3: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公倒是要补一补逻辑课,从最简单的内涵、外延学起。
清末民初被灌输了贵胄理论,此后深入民心啦,当然是顺延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都是如此。

某公还要补补客家话、粤语(海外华人社会的通用语)。“珠江”二字,用客、粤方言来读,怎么都发不出“猪浆”之音D。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3: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來一篇

“客家”新说
聂传清 李炜娜
          2005年10月25日08:2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独特的“客家人”和“客家人现象”,长久以来不曾离开人们的视线,8000万海内外客家儿女自然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日前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移民与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广东、福建、江西、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法国、日本等地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海内外学者就客家文化的传散与接续、客家文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和客家传统文化的特点等研究内容作了讲解和讨论。与会代表提出了不少创见,展现了客家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

  ■从“南迁说”到“本地说”

  客家是一个与迁徙结下不解之缘的民系,研究客家问题离不开对移民迁徙的研究。在此次“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江西师范大学学者徐怀林挑战此传统理论,提出“本地说”。

  关于“客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和民间一个最常见的说法是———“南迁说”。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认为“客家是历史上南迁的北方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形成后仍在迁徙中演变”。“南迁说”是目前客家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最早由客家研究的奠基人罗香林先生提出,并被广泛接受。

  徐怀林对“南迁说”提出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历史上南迁的中原人散布很广,为什么只有定居于赣闽粤交界区的人群才成为后来的客家人?二、“南迁说”意味着这些人的客家特性原本就存在,不是后来入乡随俗地同化,只不过是居住地的简单变迁。三、“南迁说”表明这些具有客家特性的中原人已经全部南迁了,否则,为何留在北方老家的人不会说客家话了呢?四、这些具有客家特征的中原人,自西晋以来的1000多年间,多次迁徙,几经周折,为何偏偏到了赣闽粤交界区便成了客家人呢?

  徐怀林提出的“本地说”认为,“客家是赣闽粤交界区本地人群,不同时期、不同距离的北方迁入者,都是被他们同化的成员”。

  ■“围屋防御性”的消失

  客家围屋在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各地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制虽有差异,但却表现出聚族围居、具有防御性的特点。

  客家民居的聚族围居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得以延续至今呢?在此次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

  传统的理论认为,当客家人来到新的他乡开基立业时,往往不仅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而且还要同当地土著居民和匪盗争夺生存空间,于是谋求安全和良好的防卫功能,便成了客家先民的首要要求,因此,他们选择了聚居的方式。

  除了适应“客地”环境的需要,福建学者靳阳春还试图从客家民居中蕴涵的文化意蕴作出分析。他认为,客家人初到陌生的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必然产生族居的要求。但当客家人定居以后,逐步适应了环境,并与周边民族不断斗争、交融和同化,曾经面临的自然和社会的威胁自然削弱,客家大围屋聚族自保的功能已经不再重要,其文化的象征意义便凸显出来。

  靳阳春说,居所特征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既慰藉着客家人怀乡追祖的痛楚心灵,又以隐喻的方式规范着子弟的言行。故而,围屋在聚族自保的主要功能消失后,便成了客家人缅怀故里、追思始祖的寄托,成为客家人昭示正统的象征,所以保存至今。

  ■“哭嫁歌”的现代意义

  除了语言和居住方式,客家人还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许多习俗至今都得以保持和延续,法国华人学者郑瑞贞在此次研讨会上就播放了收集的大量“哭嫁歌”录音。他指出,虽然客籍原居民现代的生活方式,对婚姻的观念等发生了变化,但是至今还有不少客籍原居民家的少女,在出嫁前几天,唱“哭嫁歌”。

  郑瑞贞说,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强的认同感,正是因为他们保持着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这将海内外的客家人团结在一起,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因此,研究客家人的习俗就成为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人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广西学者彭会资、彭强民也从习俗和仪式的延续上论述了客家文化的凝聚力。他们指出,在文化人类学看来,象征符号和仪式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动员的方式之一。它们都有引导情思、强化秩序和整合族群、团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功能。

  孙中山邓小平是客家人(新闻链接)

  客家人的先民原居我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6次大规模的南迁,于我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客家儿女的优秀代表人物包括孙中山、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文天祥、黄遵宪、郭沫若等。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0月25日 第五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刘德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3: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來

天下客家一家亲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漫谈
■人民出版社编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  乔还田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是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我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
  独特的客家文化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
  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添了彩!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独特的语言。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客家骄子
  客家人对男人的评判标准,就是创大业,谋大事。有作为的好男儿,人人敬仰。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说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骄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这些人的名字:在
  政界和军界的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前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新四军军长叶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刘亚楼,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以及南宋承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清代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首任驻日本国公使何如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
  在文化界和科学界的有:唐代诗人、文学家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宋代赣南第一位状元郑獬,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语言学家王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李国平,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病理学家梁伯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黄子卿,两院院士、桥梁专家李国豪,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黎尚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伟松,国际著名化学家潘毓刚……
  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泰国现任总理他信,泰国客属总会创始人伍佐南,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等等。
  客家女中豪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世界速滑全能冠军叶乔波、戏曲表演艺术家黄婉秋、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等人。
  这些优秀的客家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客家人的骄傲。
  对于这些客家骄子,不独客家人效为榜样,所有炎黄子孙也会铭记在心。


    《人民论坛》 (2005年 第一期)

       
(责任编辑:文松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3: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的重头文章,一般都是代表政府立场的。只要是爱国主题的,你们把所有国家领导人都说成是客家人,人民日报都没意见。呵呵。
动动脑筋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 13: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12-3 13:00
某公倒是要补一补逻辑课,从最简单的内涵、外延学起。
清末民初被灌输了贵胄理论,此后深入民心啦,当然是顺延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都是如此。


喔! 人民日報寫韓戰的記者剛好沒有被灌輸?因為他是清末以前的人?  你再來掰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13: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