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客家迁移万里寻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0 23: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中)之二

千年一梦洛阳桥(中)之二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
  今日的洛阳桥,是个令人遐思的地方。往正南看,就是隋炀帝迁都洛阳时走过的第一道城门——一个天然城门——龙门,连接着洛阳桥和龙门石窟的,是投资1亿多元新修的龙门大道,而在这一大道的下面,又究竟埋葬着多少名人雅士的脚印呢?
  龙门石窟是鲜卑人首开的,这个大家非常熟悉,龙门山上最著名的寺院香山寺,是靠一位鲜卑人后代的钱建设的,这个大家可能就比较陌生了。这个出钱的鲜卑人后裔就是唐代大诗人元稹。
  元稹希望白居易给他写墓志铭,在遗嘱中要求家人把六七十万钱给白当作报酬,但作为元的至交诗友,白不好意思收钱,就用元的钱重建了龙门香山寺。
  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把元稹看成胡人的后代,但看看北魏孝文帝把自己改为何姓就知道了——元稹不但是鲜卑胡人的后代,还是鲜卑皇族的后裔。姓元的大诗人还有元结、元好问等,和元稹一样,他们都是鲜卑皇族的后裔。
唐代是有情于天下的。唐远继汉一代的儒家传统,近承北魏一代尊崇佛家的思想,再加上李家自认是道家老子的后代,儒、释、道三家并辉,新唐人创造出令我们骄傲的历史,一点都不出乎意外,甚至说,你想挡住它前进的脚步,你都挡不住。
  但当唐代走向顶峰后,又一个胡人刺开了唐人的胸膛,领头的是胡儿安禄山;而后唐人自相残杀,领头的是造反者黄巢。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姿色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这杨玉环本是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但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高力士为讨玄宗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公元740年,玄宗幸温泉宫,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公元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这“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杨贵妃得宠,其兄弟均被赠高官,以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天宝年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边功,得玄宗宠信,遂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但安禄山转而却认比他小18岁的杨贵妃为干娘。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宫中,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杨国忠想设法除掉他,他也针锋相对,准备造反。后来,安就以讨伐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借口在今日的北京反了。
   至德元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玄宗无奈逃命。皇帝逃得很狼狈,有时只得以杨国忠临时买来的胡饼充饥,其他随从人员则看见农民送来的粗饭就争相抢食,夜间连灯都没有,只好混睡一起不分贵贱了。
  至马嵬驿,军队哗变,杨国忠被杀死后,将士还不肯散去,玄宗只好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此正如诗云“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唐·杜牧)“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牡丹花败落得很难看。
   今天我们谈到“开元盛世”,总是无限骄傲,殊不知,这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辉煌的顶点,被一个胡儿轻轻一击,就轰然倒塌了。谁又会想到这太平盛世,原来就是这么个琉璃货色。
  在动荡中,一个美人死得很难看,但诗人却写得醉人得不得了;一批中原人离开了故土迁往江南,因只有逃避战乱年代的恐慌,只有别乡的痛苦而没有诗情画意,尽管他们是从天津桥上走的,但也不醉人,尽管他们也许是在天津桥畔的码头登程的,但还是没有画意,只有悲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别了,洛阳;别了,中原;别了,盛唐。
“但毁坏洛阳的,不只是胡儿,还有皇帝李世民。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攻克洛阳后,观隋宫殿,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遂命人撤端门,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应天门)及阙。唐初洛阳得以重建,但它的辉煌,出现在武则天时代。应天门、通天宫、天堂是武则天的‘宫城三天’,通天宫是正殿,高88.2米,遗址在洛阳市公交公司院内,天堂是供养佛的地方,高150米以上(建筑高度所彰显的,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高度,天堂当是当时世界的最高建筑),因薛怀义怀恨武则天另有新欢,一把火烧了,但武只是大方地一笑,下令再建,但规模已不如前。天堂遗址在洛阳市文管办院内,老百姓称其为武则天洗澡盆。” 洛阳都城博物馆馆长韦娜说,“毁建之间似乎都有道理,但这道理都来自个人的心理感受!”
  但让大唐遭受更大失败的,不是胡儿,而是黄巢。唐末,中原连年发生水旱天灾,到处是饿死的僵尸。人民向官员哀告,好像向猪哀告——三门峡农民代表晋见父母官崔荛,陈诉旱灾严重,请求减赋。崔大怒,指着院中一棵树说:“看它青青树叶,那里来的什么旱灾?”把代表棍打一顿。尤其使人震惊的是,当蝗虫遮天蔽日,从中原向西蔓延到关中,当地首长竟向皇帝上奏章说:“蝗虫飞到京畿之后,拒绝吃田里的稼禾,都抱着荆棘树,自动饿死。”宰相马上率领文武百官,上殿拜贺,歌颂皇帝英明圣德。
  在这种情况下,王仙芝率众起义,黄巢响应。黄巢曾参加过进士科的考试,但稍微有点才干和性格的人,都不愿向把持考试的宦官屈膝,黄巢就是其中之一。他不能适应流行的政治形态,只好落第而归。
黄巢了解东南地区对大唐的重要,如果不把这个粮食仓库摧毁,只攻陷洛阳、长安,没有用。于是,他从滑县渡黄河南下,穿过淮河流域大平原,轻而易举地渡过长江。黄巢攻陷广州后,一次就屠杀西洋富侨(大部分是阿拉伯人)12万人。但自马鞍山渡长江北上折回中原时,却采取安抚政策。当他们进入洛阳时,市面上交易如故,妇女儿童都没有受到惊扰,攻陷长安时,曾受到市民夹道欢迎,欢迎群众的褴褛衣服和喜悦表情使黄巢农民兵团感动。
  黄巢在称皇帝之前和称皇帝之后,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称帝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称帝后则困守孤城,一筹莫展。黄巢从称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陷入千万争宠的宦官与宫女之手……
  大暴动虽然被平息了,但代价巨大:一向被称为中国心脏的中原地区,几乎成为荒漠;一直是文化政治巨城、繁华盖世的洛阳,只剩下三五贫苦人家生活在瓦砾之中,举目所及,昼不见炊烟,夜不见灯火,盖因中原居民大批向南逃亡——他们成群结队,并组成武装团体逃出战祸频仍的故乡,向南流浪;他们在蛮荒之地定居下来,垦田求生;他们与先迁到的中原居民混合,让“客家人”的实力大为增加;最初,他们还期待着等到局势好转,再回故土,但局势一直恶化;他们一直称自己为客家人,他们是失去故乡而永远不把异乡当成故乡的人;他们一直使用当时中原使用的古老语言,但现在叫客家话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0 23: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文学了,离科学表达远。

其中提到 曾广平 先生的 客家话研究,我吃这行饭都10年了,怎么没听说过这位先生?
太夸张了,惨。

引用:

“时光割不断的纽带
方言把客家人的根归结于中原  
记者 李红军
  
  “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曾广平了!”河南大学教授曾广平先生颇为“自负”地说。
  曾先生的话,大概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当了解到客家人的根在河南后,为了研究方言,他毅然从广东来到河南;他自信没有第二个人比他更了解方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0 23: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之一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之一
特派记者 于茂世 齐岸民 李红军 许笑雨/文图
一、芳草萋萋安乐窝
  宋代时,司马光来到洛阳,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诗句。但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有宋一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及宋太宗出生的地方,即洛阳城内的火街八孔窑,如今是一堆黄土、一堆垃圾、一地杂物,好在几棵绿树遮掩着它的不雅。
  在寸土寸金的今日洛阳城内,皇帝家的四周盖满了都市村庄拥挤的楼房,但皇帝的家还是一片空地,没人染指……“我记事的时候,火街上还有个砂轮门(拱形门)及三个窑洞,这夹马营路上还有宋太祖庙,但后来,什么都没了。”60多岁的李先生对记者说。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骁勇善战,在后唐时曾是禁军大将,宋太祖和宋太宗出生在夹马营的兵营里。“宋太祖出生的时候,是雨后的傍晚,当时整个街道都火光冲天,持续了一个晚上,后来宋太宗又在这儿出生,所以老百姓中有个流行的说法,就是赵弘殷‘一担挑了两条龙’。”70多岁的洛阳市知名书法家、曾参与过地方史志编辑工作的寇北锁躺在床头,打着吊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宋之前的洛阳,作为中国国都的时间累计达一千五百九十二年,在全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但自洛阳出了个赵皇帝后,它就再没有做过京师。但在宋代时,京师开封称作东京,洛阳称为西京,它还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有宋一代的文化中心。
  今日洛阳桥与民国洛阳桥(又名林森桥)之间,有一个小亭子,亭子的下面有一座桥墩,这座桥墩,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唯一的洛阳桥与天津桥的遗迹了。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专家韩石萍说:“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西京(洛阳)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桥,之后,因战乱和大水,天津桥被毁。虽几经修复,但最终只剩下这一座桥墩。民国期间,天津桥旁修建林森桥时,将这座残桥进行砌补,并建了一座碑亭以示纪念。1944年,日军逼近洛阳,林森桥被守军炸毁。”
  桥这东西太脆弱,也太惹是非,每逢动乱与战争,洛阳桥(天津桥)都会归于灰尘…… 作为标志,“天津桥”如今只出现在洛阳市公交车的站牌上。不过,这两年,洛阳市考古人员在现在的洛阳桥西约400米处,发现了4座石砌桥墩,其中一座保存完好的桥墩宽2.5米,长20米,桥墩间距15米。据说,这是唐代洛阳桥(天津桥)的遗迹。
  残存遗迹和盛世诗歌的比照是很残酷的,记者在这儿不想费太多的文字去做对比,就让那唐朝窈窕的桥堤、袅袅的柳丝、萧瑟的楼阁和月光下的山雪,永远凝固在纸上吧。
  唐代的洛阳桥虽然毁了,但宋代的天津桥甫一建成,又成了风雅之地。
  有宋一代的邵雍,是个大学者,不过传说中的他,是个在天津桥上摆摊算卦的主儿。他一天只工作4小时,为的是让其他同行也能混碗饭吃。回到桥西南角的安乐窝后,他就饮酒作诗,聚朋阔论。他一生留下的诗篇,十之三四是说天津桥多好多好。“但大家都不把邵夫子当诗人看,因为他的诗大都是哲理诗,不好懂,我们都把他看作理学家,他是理学奠基人之一。现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就是俺祖宗的发明。” 邵雍的40代孙邵学增谈起邵雍,一脸的自豪,“现在的安乐村有3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姓邵,都是邵雍的后代。”
  如今的洛阳桥南,简直就是个“安乐”的世界——烧烤广场叫安乐,宾馆叫安乐,公司叫安乐,集贸市场叫安乐,村叫安乐,镇也叫安乐……
  邵雍居住的安乐窝,在今日洛阳桥东南龙门大道东侧的一个小胡同里,它的南面,是洛阳师范学院。安乐窝现在是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雷勤是负责人。邵雷勤也是邵雍的后代,在洛阳龙门大道上开了个烟酒小店,他在安乐窝有一间办公室。他在办公室写写画画的,满屋子都是他的大作。安乐窝宽约20米,长80多米,两边是居民的高楼。“两边的住户都不姓邵,是后来搬过来的。”邵雷勤说,“清道光年间,洛河的大水把邵雍原来的安乐窝给冲坏后,就移地建在了这儿。”如今的安乐窝也叫邵雍祠,残存有书阁等数间房屋。经年不修,书阁的门窗歪斜着,院内的空地上,萋萋的荒草疯长着。
  安乐窝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避洛阳的司马光、富弼、吕公著及二程兄弟等为邵雍购置的,它原来是五代节度使的故宅,共37间房子。得到此宅后,邵雍作诗一首:“垂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东占林泉。七千来步萍流水,二十余家拿出钱……”邵雍和司马光等人的政治主张一样,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现在看来,这些大文人反对变法,是和北宋的立国精神连接在一起的。任何新兴的政权在初起的阶段,都会弥漫着一种强大的战斗力,但宋代不然,它一开始就高度成熟、高度疲惫起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0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之二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之二

二、胡马屡屡饮黄河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他的老宅是今日洛阳城内的一片空地,一堆黄土、一堆垃圾、一地杂物、几棵绿树而已,远不如残破的安乐窝风光。赵匡胤被他自己的“陈桥兵变”故事吓住了,所以他有他的原则:不让大臣有权,万不得已,也不让大臣有权过久;让文官担任统帅……
  开封包公祠内,有一通开封府题名记碑,碑上刻有北宋16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在这个京官的花名册上,有寇准、范仲淹、包拯、蔡襄、蔡京、吕夷简、欧阳修等人的名字,还有两个只标头衔没有名字的人,这两个人是晋王、荆王,晋王是后来的宋太宗,荆王是后来的宋真宗。这些人都是北宋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不能说他们在开封干得不好,但平均下来,每人在开封府行政长官的位置上,干了都不到一年,就是包拯,干了也才一年多。开封府很像个草台班子,行政长官“打坐”下来,屁股还没暖热凳子,就该走了。这种现象就与宋“不让大臣掌权太久”的原则有关。
  文官担任统帅就更荒唐。如签订澶渊之盟的那一年,天雄战区(在今河北大名)司令官王钦若(当时官衔为“参知政事判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河北转运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战区司令官兼总指挥兼河北省省长”),看到辽军从城下经过,吓得屁滚尿流,唯有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今天看来,有些好笑,但在当时,符合开国皇帝的思想。
  再看看被说得上了天的历史性文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图上,有牛拉的车或骆驼、骡、驴等,但马踪难觅!宋代的“马路”为什么没有马呢?马到哪儿去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得天下,六骏功勋至伟,他自撰《六马图赞》,还刻石镶于墓室,以表至死不能须臾离六骏也。但宋的国土,北边也就到河北大名一线,再往北,就是辽、金的领地了。平原地区难养马,就是养了马,战斗力也成问题,而辽和金却禁止边境马的贸易,就像现在禁止军火交易一样。
  再看看隋唐是在哪儿崛起的:杨家和李家都在山西起家,且当时都是给游牧民族“打工”。善马战,是他们得到天下并能在得到天下后抗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一大资本。赵家生活在洛阳城内,虽然得到天下,但御“马”功夫实在不咋样。就是名将如岳飞,也只好组建敢死队,冲到胡人的马队里去砍人家的马腿。这终归不过是一种以身堵枪眼的办法,偶尔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战法,则不太好,想抗衡,也难。
  秦始皇建长城以“不教胡马度阴山”,显然他知道马的厉害。汉代,在与游牧民族的抗争中,中原似乎还占着上风;隋唐,是个胡汉拉大锯的时代,安禄山表演了一把,就把唐玄宗赶到了四川;宋代,胡儿不仅有草原,还有今日北京以南的大平原,赵家实在拿他们没办法;宋以后,是元明清,胡儿更是明显占了上风。
  整个欧亚大陆北部的大草原,力量实在大:大罗马帝国被匈奴干掉了;欧亚大陆曾是蒙古铁骑任意驰骋的疆场……
  站在新千年的洛阳桥上,望着匆忙创造历史的人们,记者忽然发现:生于洛阳的宋太祖、宋太宗兄弟的后代与胡人所签订的“澶渊之盟”,实在是中原居民与草原居民自秦以后在两千多年争斗中的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在今日濮阳的地盘上签订的和约,正好处在2000年的中间。澶渊之盟之前,文化发达且不乏勇武的中原居民占着优势;澶渊之盟后,文化相对落后但勇武且拥有战马的草原居民占着优势,并两次席卷了整个中国。但最后,文化落后且人数偏少的草原居民在控制大中国的冲动中,接受了中原居民的先进文化,并消失在中原,化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匈奴人刘渊祭起刘邦的大旗、北魏孝文帝推行全盘汉化是开头,到结尾,则是清帝国的皇帝不认识故宫大殿匾额上书写的本民族文字,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但书法功底较深,诗词填得不孬。
  写到这儿,记者忽然想起了西晋的那个白痴皇帝,他对中原氏族南迁负有历史责任,但他改变不了历史——无论是唐宗宋祖,还是天灾人祸,都改变不了历史前进的大方向,我们需要质问历史人物的只是他“作为”了没有。在“作为”这一点上,客家人是典范,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00: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之三

千年一梦洛阳桥(下)之三

三、客家名流何其多
  在胡马的铁蹄追击下,中原人不断南迁。随着北宋的覆灭,又有大批中原人南迁,他们与先期到达那里的客家先民一起,形成了一个汉族的新民系——客家民系。宋政权应该感谢先期到达江南的客家人,没有他们的接应,没有文天祥以赣闽粤边界为基地抗击南下的胡儿,南宋不会再残喘100多年。
  “随赵宋皇帝南迁的,也有邵雍的后代。他们大都迁往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东阳、余姚及四川等地,后来有的又迁到香港等地,邵逸夫就是邵雍邵夫子的后代。9月22日我从浙江东阳的花园村回来,和我同去的,有区长、镇长等人。花园村有580多人,他们办的企业很大,年产值有8个多亿。村里的人,都是姓邵的,都是邵雍的后代,其中一位叫邵钦祥的人,是花园集团的董事长,他想投资1500万元,把安乐窝给搞起来。”邵雷勤说,“不过,人家嫌这儿的地盘太小,说至少要50亩地才能搞出个样子。洛阳市政府就要搬到洛南了,现在说要搞洛南大开发,看来我们这儿快该吃香了。”
  和邵雍的后代一样,在宋金的战火中,大批中原人再一次告别中原,他们有的成为客家人,有的成为江浙人,有的成为闽南人,有的成为四川人。至明初,以淮河为界,南中国人口占八,北中国人口占二。中国的人口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彻底南移江南,而南中国人在以后的政治生活中也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国的“班底”是客家人,孙中山的“班底”是客家人,南昌起义的“班底”也是客家人……
南迁的中原人离开了家乡,却更加思念家乡。为了夺回家乡的土地,一旦天下有变,客家人就揭竿而起,向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无论东晋时河南人谢安、谢玄的“北府兵”,还是南宋时的岳家军,其组成往往十之八九是中原的汉子,他们喊着“打回老家去”,冒死赴战。
  作为客家人的孙中山在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后,于1912年2月15日率临时政府的文武官员到南京明孝陵祭奠明太?祖,诏告国人:汉人已恢复中华。孙中山与另一客家人洪秀全起兵的初期,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
  在冲突中,在蒙古人的铁蹄下,在八旗清兵的屠刀下,客家人继续南迁,至海南,至台湾,至南洋岛,至东南亚,至世界各地,由此在安土重迁的汉民族中孵化出一群不惧大海的客家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明初的河南人烟稀少,朱元璋只好从山西向河南移民。但数百年后,河南开始‘反攻倒算’,向西北移民,而不仅是江南。”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杨作龙说,“许多地方的人,包括客家人,都源出河洛,来自中原。如果我们还对遥远的客家人是古老的中原人心存疑问的话,看看今日西北的河南人,你就知道迁徙是多正常的了。中原这地方是经得起折腾的,折腾后只要有喘息的机会,人口就会激增。如今河南又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现在的河南人也在不断地向外迁徙,也有方向,只不过不像从前那样在短时间内有庞大的人流罢了。”
  耕读传家的客家人在与“海洋文化”碰撞后,开始经商,在华人中,有许多巨商是客家人。但有钱后的客家人不忘文化建设,在华人中,捐资文化教育事业最多的,就是客家人。在全世界,有许多政治家也是客家人。
客家人,就是从洛阳桥出发,把中原文化带到全世界的人。他们不忘中原、不忘自己文化的根,因为“这种文化的根底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民族能够向前,是因为根非常地强,它支持着我们的自尊”。客家人、著名华侨领袖黄思华如是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2 1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上)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上) 
特派记者 许笑雨 齐岸民 于茂世 李红军/文 朱清河/图
10月14日下午,广东梅州松口镇火船码头。
  眼前澄碧平阔的梅江缓缓流淌,对岸远山如黛,绿树如烟。江面上船只很少,即便有,也是停泊在岸边的小巧渔船。码头上,两个正在用江水漂洗衣服和蔬菜的中年妇女不时地抬头打量我们这些外乡客。
  很难想象,今天如此宁静的码头从前曾是那么热闹繁忙,历史上,梅州一带的乡民越洋出海,都是从这个码头出发,沿梅江顺流而下,经潮州、汕头、香港,再到南洋谋生的。松口是华侨漂洋过海的起点,也是他们人生旅程的第一驿站。在梅州籍海外华侨心中,火船码头是一个永远都割舍不掉的文化符号。他们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闭上眼睛,便会想起当年火船码头上生离死别的一幕。这些远渡重洋的客家人在外成家立业后,会对子孙反复讲述当年火船码头上的一幕,如果有生之年回到家乡,他们一定会到码头上大哭一场。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回来也必定要去一趟火船码头,了却父辈、祖辈的心愿。
  顺着火船码头长长的石阶走上来,就是松口新街了。名字虽叫新街,却是名副其实的老街道,目之所及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老街上鳞次栉比的商铺大都关着门,看上去它们关门已有很长时间了,但仍透着落魄贵族的气派。街上行人极少,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飞快地穿街而过,几个老先生坐在自家门前悠闲地喝茶抽烟,只有放学路上的孩子大呼小叫着蹦跳。
  看见我们采访车上“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字样,几个当地人围聚过来说:“我们都是客家,祖先就是从河南那边迁过来的。”据他们说,这条老街马上就要拆了,政府正和业主们签拆迁协议呢,原因是梅江涨水时,这里经常被淹。我们站在这古老的街道上,心中多少有些伤感,今天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些老建筑,恐怕也是最后一次了。
  一位个子高高的中年人拉着记者的胳膊,滔滔不绝地讲述松口镇当年的辉煌:从前国外华侨给家里写信,只要注明“中国松口”,再写上具体的门牌号码和名字就能收到,根本不用写广东和梅州。松口名气大着呢!
  松口的名气的确不小,民间有“松口攘过县”、“松口不认州”的说法。祖籍梅州的河南大学教授丘菊贤就曾撰文论及此事:千百年前交通主要靠水道。松口地处闽粤要冲,还居松源河、梅江河汇合处,交通便利,商务发达,这一点就“攘过县”了。况松口建制比梅州还早。松口还有华侨、留学生众多、教育与工商业发达等优势,所以松口也就 “不认州”了。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松口的繁华随着缓缓流淌的江水渐渐消逝,其西南50公里的梅州市却在最近几十年飞快地发展起来。
  梅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区,被称为“客都”,梅州人讲的客家话被认为是最正宗的客家话。10月15日上午,原梅州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梅州客家联谊会理事长何万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梅州与其他客家地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华侨、港澳台同胞多。
  何万真先生60多岁,看上去像50出头,思维敏捷,说话干净利落:梅州将近500万人口,分布在全世界的梅州籍华侨绝不少于这个数字;世界各地客属团体的首领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梅州人;梅州的发展离不开华侨的贡献。
  何万真先生所言不虚,只要到梅州大街上随便走走,你都会感受到华侨对于这座城市的贡献——田家炳医院、曾宪梓中学、秀兰大桥……位于梅州市区的嘉应大学里,教学楼、试验楼、图书馆都是以捐建者名字命名的;梅州市境内的公路、大桥绝大多数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独资或集资兴建起来的。
  梅州的华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元军南下,时为宋右丞相的文天祥先后在赣州、梅州等客家地区征集义军,起兵勤王。梅州地区有800余人应征,梅县松口的卓谋等人名列义军之册。1279年义军兵败崖山(今新会),宋亡。卓谋与家乡10多位青年乘木筏出海,随季风漂流到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定居。此为梅州人出洋起点。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南方,环境好的地方早已被人占据,他们只好向边远山区迁徙。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谋生困难。随着人口的发展,生存的危机更加严峻,客家人被逼得不得不再次迁移,另谋生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2 1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下)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下)       

      除为生存所迫外,客家人出洋还有诸多原因。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因为洪秀全祖籍嘉应州(今梅州),梅州平民和太平军中的梅州人怕受株连,纷纷出海避难;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许多客家革命者避居南洋各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许多客家青壮年因避抓壮丁而出洋……
  早年出海谋生的客家人大多是孤身上路,“两手空拳打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他们省吃俭用积攒下钱财,想方设法寄回老家。旧时交通不便,因沟通家乡与南洋两地的需要,华侨中还产生过一个特殊的群体——水客,他们奔走于家乡和海外之间,替其他华侨传送书信、钱物,从中获取报酬。当年,梅州的侨眷很多靠侨汇为生,所以水客在华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水客可以看成旧时华侨和家乡联系的一个缩影。水客的活动,俗称“走水”。从时间上讲,每年走两三趟。水客每次走水并非只帮一两个人带钱物书信,而是广泛收集,积聚到一定数目才动身。水客受海外华侨的委托,把钱、信及家乡需要的药品带回,水客返回侨居地时,一般都受国内亲人的委托,把家乡的土特产带出去。有的水客还把华侨的妻子儿女带出国。随着交通、邮电、通讯的进步和发达,水客完成了历史使命,于上个世纪70年代才消失。
  旧时的华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如果他们在海外赚了大钱,一定要回到家乡建造房舍,聚族而居。梅州市雁洋镇桥溪村的继善楼就是代表。
  10月15日,我们到达继善楼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了。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粤北客家民居,当地人叫杠子屋。站在空空荡荡的厅堂里,环视四周,依然是雕梁画栋的奢华,依然是人去楼空的寂寞。如今,偌大的围屋里只住着朱老太太两口。
  老人很健谈,她热情地用客家话给我们讲解,语速极快,即便在当地同志的翻译下,我也只能听个大概:她的爷爷早年下南洋谋生,赚了大钱,1915年回到家乡联合他的4个兄弟一起建起了这座房子,“光从南洋带回来的银元就有30担”。当年朱氏5兄弟一共有30个儿子,所以建了5个院落70多间房,谁家住哪间,都是抓阄决定的。二楼正厅两面墙壁上,工工整整地镶嵌着木刻的《朱子家训》,可惜的是,两面墙只保存下来一面,另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被破坏了,没留下一个字。据说70岁的朱老太太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这篇《朱子家训》。
  梅州《客家人》杂志社的总编辑肖伟光对记者说,客家人有个规矩,“不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许多海外华侨,经过几代人的漂泊,依然会写汉字,会说客家话。还有的华侨把子女送回国内读书学习。马来西亚的梅州籍华侨华语讲得最准,写得最好,除了家教外,更主要的是马来西亚全国有华校1000多个。在马来西亚各地的华侨,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人能用华文与家乡的亲人联系、沟通。
  梅州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始终未变。早在南宋时,福建闽侯人方渐来梅州任知州时就曾说过: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近代曾在梅州传教20余年的法国籍天主教父赖查斯在他的《客法词典》自序中,曾这样评论梅州的教育: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郭沫若也曾诗赞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梅州历史上人才辈出,近代的黄遵宪、当代的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客家人的骄傲。
  今天,梅州教育的发达与旅居海外的梅州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关系重大,翻开《梅州华侨志》,上面记载的他们捐资助教的事例多不胜数。在梅州所辖的县区采访,更是随处可见侨胞捐建的学校:姚美良独资兴建的大埔县小学,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远县冬青试验中学,罗焕昌先生捐建的宁兴技工学校,曾沐彬先生捐建的沐彬中学……
何万真先生说:从1978年至1999年底,梅州籍侨胞共向家乡捐资19亿多元人民币,其中有一半是用于教育事业的。在梅州,7层以上的学校都是侨胞捐建的,每家医院都有三到四层是用侨胞的钱盖的……梅州的华侨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我们背靠大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啊。
  肖伟光先生告诉记者,梅州飞机场没有发往北京、上海的飞机,只有到广州和香港两条航线,可以这样说,梅州机场就是专门为海外客家人服务的。
  不久前,福建一家媒体采访肖伟光先生时,曾问:福建宁化的石壁村是客家的祖根地,汀江是客家的母亲河,可在海外的客家人心目中,为什么梅州地位更高?肖伟光首先郑重地纠正这位记者:客家的祖根地不是石壁村,而是中原,客家的母亲河不是汀江,而是黄河。客家源自中原,形成于闽西,发展在梅州,所以海外华人更认梅州。
  何万真先生曾筹办过在国内召开的第一次客属恳亲大会,他对记者说,今年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中原祖根地召开,规模肯定会超过往届,因为客家人不管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根还在中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2 14: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  不过我是梅州人!好象把梅州说得太好了!  好得有点不好!
其他的我不是哪个地方的人!就不清楚了!  
怎么没有批评的文字?
好象这类文章都像是在说好话!没什么中肯的批判的!让人觉得很好了!不错了!得了!都不用怎么发展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2 14: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这类文章我以为多发的好!  但是也希望有多点的意见的! 给客家人一个当头棒喝的最好! 太迷人让人觉得不真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9 01: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我几个钟头才看完

我迫切的想知道河南还有客家话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9 14: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湖南客家 at 2004-9-9 01:07
我迫切的想知道河南还有客家话吗?

全世界都有客家话分布,不过要看是从什么时候传播过去的,就河南来说,基本上是由于南方客家人因工作和学习而过去那的,时间上基本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如同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客家话一样,人数几百几千几万不等。原来这些地方没有客家人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0 16: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太容易让人感动,我觉得应该多多指出该如何切切实质的发展办法。

[ Last edited by bingning on 2004-10-20 at 16:5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8 11: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 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