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

2007-6-11 15:00|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3305| 评论: 1|原作者: 范振乾|来自: 《客家雜誌》第105期

        一、前  言


 
        這是一個媒體的時代,因此,客家電視之開播對客家社區(Hakka Community)、對整個台灣社會而言都是一件大事,它的意義也是全方位的。然因限於篇幅,本文的討論僅扼要地著重在客家電子媒體與客家社區、客家電視開播在客家社區的迴響、與建議三方面。為了方便本主題的討論,以下六點必須先予說明:
 
        (一)客家電視自今(2003)年7月1日開播迄今,不過三月有餘,時間有限,很難看出或論斷它對客家社區的影響。
 
        (二)本文基本上只對具有通案價值者提出意見,而不針對個別的節目、演員、或主持人有所評論,更不從個別或單一現象,論斷客家電視播出後之可能影響。
 
        (三)做為客家事務持續長期的關心者、參與者、與批判者,筆者於客家電視開播前之相關規定曾有機會接觸,並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開播後迄今,雖未再接觸,但仍保持高度關心,並經常接獲各地客家鄉親及其他族群朋友詢及客家電視的相關現象,故筆者相信能相當程度掌握各地客家鄉親與社會上一般輿論的看法。
 
        (四)為了撰寫此次座談會的本篇引文,在過去一週內,筆者曾和各地、各行業、各階層的客家鄉親,進行較密集地電話訪談或面談。[1] 因此,筆者相信本文所析述者係最新的綜合意見,應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供各方參考。
 
        (五)本座談會雖與學術研討會性質不全相同,但它提出來的意見仍可供未來繼續經營客家電視時的參考,也可給予關心客家電視未來發展之各方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六)本文題目訂為「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與本座談會之委託單位與主辦單位原先規劃的「客家電視對客家社區的影響」不全相同。本文採取開放的態度,使討論較易進行。

 

 
 
        二、客家社區與客家電子媒體




        客家社區與客家電子媒體之間的關係究竟要如何看待,比較便捷的方法是,將新開播的客家電視與九年前(1994年9月18日)開播的客家專業電台「寶島客家電台」(以下簡稱客家電台)兩者加以對照,或許會比較清楚。客家電台是海內外第一家以客語做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電台,也是第一個全天二十四小時營運的客家專業電子媒體;客家電視(2003年7月1日開播)則是海內外第一家專業客語電視台,迄今也是全天二十四小時播送客語節目。客家電台與客家電視兩者的成立都背負著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使命,都是客家鄉親努力奮鬥後爭取來的,絕不是天上自動掉下來的禮物,客家鄉親均曾寄予高度期望。就這一點而言,兩者是相同的。
 
        雖然客家電台與客家電視兩者的出現都是「第一」,也背負相同的使命與任務,但其間仍有許多不同。認識其間的差異,將有助於對客家電視的瞭解。以下分別從兩者的成立、經費、社會支持、與經營管理四方面加以對照比較。這樣,或許更能看出本題目的嚴肅一面。
 
         (一)成立——從「冇聲冇息」到「有影有跡」
 
        客家電台是由客家風雲雜誌及其後的客家雜誌,與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共同推動的客家文化社會運動,持續鼓吹,再由熱心的客家人士全力促成,並獲得全體客家鄉親,不分地域、黨派、性別、宗教、使用客語的腔調,熱烈響應,不斷地自動捐款才設立的。因此客家電台是一種由下而上逐漸發展出來的、具有草根性質的群眾運動成果。客家台灣人從此告別完全「冇聲冇息」的時代。
 
        客家電視則是從客家風雲雜誌創刊開始鼓吹,再由客家雜誌、還我母語運動、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以及客家電台‧‧‧等以後各種客家文化社會運動力量,不分地域、黨派、使用客語的腔調,持續鼓吹,爭取得來的,這也是全體客家鄉親企盼已久的共同目標。因此,客家電視是由客家族群的共同願望與努力所匯聚發展出來的形勢,轉變成各方政治力量不得不正視並予回應的一股群眾力量。在開放民選總統之後,這股群眾力量終於使客家電視成為競逐總統大位的政黨候選人,為了爭取客家選票,不得不以政策承諾來回應的公共議題。同時,在激烈的政黨政治競爭情勢,與台灣特殊的族群關係結構下,客家電視成為勝利的一方,為爭取更多客家選票的繼續支持,必須兌現的政見承諾。
 
        因此,可以說客家電視是政黨競爭的勝利一方,以執政之優勢,將客家鄉親文化社會運動的訴求轉換成公共政策,編列預算設立的。客家台灣人遂從完全「冇聲冇息」的時代,向前推進到「有影有跡」的時代。但這一條路,客家台灣人前後奮鬥了至少十五年。
 
        (二)經費——從「鄉親捐款」到「政府預算」
 
        客家電台從開播起便以聽眾捐款為主要經費來源,三千萬元的設台基金也是全部由熱情的客家鄉親,無論他的居住地是否在客家電台的播音範圍內,能否收聽到其播送的節目,點點滴滴,自動捐款湊足的(事實上,熱情聽眾捐出的款項,遠遠超過設台基金所需的三千萬元門檻)。由於設台後客家電台的屬性是公益性財團法人,此一先天限制,加上其他未曾改善的主、客觀條件,以致廣告收入始終有限。在經費困難之下,客家電台迄今絕大部分的節目主持人都是義務奉獻,未領主持費,才能使電台持續播音至今。雖然電台的經費一直拮倨,也因此影響節目的品質與未來發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客家台灣人對該電台仍有一定程度的主導權。電台內部縱有爭議,但仍有客家的主體性。
 
        客家電視則是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按年編列預算,經過招標程序,委託得標者製播。客家電視經費無虞,各節目均有預算支應,製作人、演出人、配音人員‧‧‧等各類工作人員都領有一定酬勞。因此相對於客家電台,客家電視理論上沒有因經費不足而造成營運困難的問題。它有的只是節目品質能否吸引閱聽人支持的問題、執事人員的器識能力是否能引導客家電視走向大格局的「公器」的問題、以及能否使它保有客家的主體性的問題。而這也是客家電視的閱聽人,特別是客家鄉親十分關注與無奈的問題。因為,客家電視本質上已經是公共政策成敗的問題,主導權不在客家社區的閱聽人手上,他們若有不滿,至多是轉台或關機。
 
        (三)社會支持
 
        客家電台開播初期雖曾被政府抄台三次,但客家鄉親愈挫愈勇,甚至捐出「棺材本」,終使客家電台得以存續,最後取得設台執照。因此客家鄉親對客家電台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感情,一度曾視它為客家台灣人的「現代神廟」與希望之所繫。[2] 即使它的節目未能盡如人意,但客家台灣人大概不會輕易地讓它倒下去或從台灣消失。
 
        客家電視固為客家文化社會運動力量的結果,但它一旦變成公共議題,進入政府施政議程,成為政策執行的一部份,客家社區對它唯一的影響是收視與否,其他方面可說完全無能為力。如果客家電視的主管機關與承辦製播的電視台不肯正視客家社區的意見,老實說,客家社區除了設法透過立法院年度預算審查以及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反應外,別無他法。但這需要藉助或運用政黨競爭策略,才有可能成為監督、改善的壓力。
 
        客家電視之能夠順利開播,牽涉的因素十分廣泛,如人才、經費、製作技術等,特別是要透過有線電視系統在全國普遍播送,是一項極為複雜的政治工程。因此,客家電視本質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是政黨競爭的結果。即便客家族群普遍高度希望它能承載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使命,但因前述的複雜性與高難度,使得客家鄉親對於客家電視的社會支持便和與對客家電台的社會支持之間有所不同。
 
        進一步言之,客家電視之開播既是政府機關施政計畫之一,雖然它也是客家鄉親深切期盼的,但客家鄉親是否也對它有深厚的的感情,從它播出後三個半月來在客家社區引起的迴響,似乎尚待觀察。
 
        (四)經營管理
 
        持平地說,台灣(廣電)媒體工作者中具有客家血統的人才甚多(含經營管理、製作、主持、記者、編輯、編劇、表演、剪輯、配音‧‧‧各類人才)。然而就過去十六年客家文化社會運動正式開展以來的具體事實來看,在眾多的媒體客屬人才中,願意關心客家事務或具有客家主體性意識,而且肯站出來參與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為傳承發揚客家語言文化而努力,或者說為客家事物說一句話的人卻十分有限。因此,客家電台開播後,基本上是由一群不具備廣播或媒體專業學識與經驗的熱心人士,以「摸石頭過河」方式,在「Try and Error」中,跌跌撞撞地一路走過來,幾度難以為繼。雖然客家電台付出的整體機會成本非常大,但憑藉著客家台灣人要在台灣的天空為客家聲音取得一席之地的熱情支持,這群電台的義工經由土法煉鋼方式,不斷練習製播主持,才讓它運轉至今,且已屆滿九年。然而,我們都知道,若要將廣電媒體事業經營得當,順利發展,卻需要高度專業的經營學識、能力、經驗、與財力支持,而這正是客家電台迄今無法突破的瓶頸,從而使它在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功能,未能如原先預期的充分發揮出來。
 
        客家電視是客家台灣人長期以來的夢想與願望,希望能將客家的聲音與影像綜合呈現出來。然而電視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又是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所以即便客家電視出現了,客家有識之士都知道它要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不是單憑熱情與土法煉鋼便可克服的。雖然,如前所述,特別是在客家電視播送系統方面需要高度的政治力介入才有可能克服,然而因為台灣當前當前的客觀情勢,使得客家電視具有各方政治力量不敢漠視或放棄的本質,所以這方面的困難反而不構成真正的問題。進一步言之,台灣過去也曾有過有線電視客家台,少數有線電視頻道亦曾製播過客家電視節目,可惜都未能壯大發達,相反的是,它們全都快速萎縮,乃至消失。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兩點:
 
        其一是,台灣客家節目市場從未受到重視,也因此幾乎未曾有主流電視業者試圖認真開發過此一處女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商業化地經營客家電視事業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正如前文所述,電視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又是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想要突破經營障礙所需的時間,更非小額資本的業者所能支撐忍受,僅有對客家的支持熱情是無法解決前述困難的。
 
        其二是,由於客家語言文化的長期式微與邊緣化,以致其時代性與社會性不足,發展客家電視事業所需的各類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播人才尤其缺乏,所以不易將客家的聲音與影像以現代傳播形式精緻準確地呈現出來,藉以爭取客家族群或全社會閱聽人的廣泛支持與認同,這便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其結果是,長久以來僅有的少數客家電視節目裡,客家主體性不足。
 
        也因為前述兩項主要原因,使得今(2003)年7月1日起在政府預算支持下製播的客家電視,客家鄉親無不熱烈期盼,社會一般的閱聽大眾亦十分好奇 。[3]客家電視的經營管理者面對這兩種心理(熱烈期盼與十分好奇),更需戰戰兢兢,千萬不可有「應付」的心態,以為只要有節目播出便是對客家族群的一項恩惠,有所交代,可以了事了。
 
        同樣是因為前述二項理由,使得行政院客委會不易覓得客家電視的經營管理人才。換句話說,作為客家電視的委託者與管理監督者的行政院客委會,能否擁有足夠的人才與能力,來對具有電視專業能力的得標者,或實際執行客家電視節目的製播者,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客家電視便能承載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使命與任務,滿足客家鄉親的熱切期望,否則則否。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為,它直接的結果是,如果節目受歡迎、口碑好,則客家電視來年的預算將可在立法院順利通過。否則,它未來的發展可能便會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立即出現惡性循環。
 

 


        三、客家電視開播後在客家社區引起的迴響的確,存在才有希望。


 
         客家電視是開播了,關心客家語言文化與台灣社會民主多元發展的人,又多了一個接觸、認識、瞭解、欣賞與批評的對象,客家語言文化與台灣社會的民主多元因此也才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即便如此,我們仍要指出,「存在才有希望」並不等於「存在就萬事OK」。客家電視開播後閱聽人對它的種種意見,特別是客家社區閱聽人對它三個多月來的意見,若能受到客家電視管理監督者與執行製播者的認真對待,則客家電視存在的意義將更顯著。因此,筆者將本文一之(四)與註1所列訪談所得的意見,綜合析述如下:
 
  
 
         (一)客家電視是否已成為閱聽人正向討論的話題
 
        這是筆者觀察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兩者間互動關係的首要項目,也是本論文的核心論點所在。因為它代表的意義是:客家電視節目是否持續吸引客家社區閱聽人的注意,且這些節目的內容是否值得他們拿來作為與親友討論分享的標的。
 
        在客家電視開播後初期,行政院客委會曾公布「廣電人」所做的客家電視節目收視百分比。很可惜,至本文截稿為止,相關單位未曾再公布後續的收視數據,供一般人做為參考。媒體上固然也曾報導客家電視打破了台灣電視史上籌備期間最短便能開播等多項紀錄。但閱聽人更關心的是,這些開播初期的收視百分比與多項破紀錄是否能持續在客家鄉親之間形成一個「勢頭」或「風潮」。持平地說,客家電視成立初期,很幸運的有兩位超級推銷員,其一是總統。作為國家元首,他的一言一行自然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因此,他為客家電視帶來媒體的聚焦作用。陳總統曾一再地利用開播典禮、開播滿月‧‧‧等場合推銷客家電視,並呼籲客家族群要愛惜、發揚客家語言文化,並為「客家」打氣,多所鼓勵。在他的帶動下,使得「客家」突然成為媒體高度曝光的話題。
 
        陳總統前述為客家電視的行銷作為與呼籲愛惜、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言行,成為各類媒體報導的焦點,以致一下子似乎無處不是客家,時時都有客家。此舉固然引來批評者從政治動機出發,說陳總統的這些言行作為,全屬選舉考量。即便陳總統的這些行動真的就是從政治角度考量,當吾人從更寬廣、更客觀的傳播角度來看時,客家電視或客家語言文化的議題,能夠得到國家元首一再地青睞,對「客家」知名度的散佈功效應是十分強大的,有助於社會大眾對「客家」多一分認識接觸的機會,也是好事一樁。[1] 
 
        第二位客家電視的超級推銷員是行政院客委會的葉菊蘭主任委員,由於她曾任交通部長,在其稍前的立委任內也建立了個人的問政信譽。因此,她運用了個人最大的資源與影響力,使中華電信、鐵路局、及其他許多全國性地通路系統,加入打開客家電視知名度的普及工作。這些宣傳策略相當成功有效,一下子客家電視便聚集了社會的目光。
 
        然而,電視節目的市場是極度現實的,即便有陳總統與葉主委兩位超級推銷員,使客家電視的知名度一下子普及開來,但接下來的後續工程呢?在數十個、上百個有線電視頻道中,閱聽人的期望與好奇需要的卻是節目內容與品質來支撐。僅憑「客家」兩個字,事實上,不止無法長期維繫客家閱聽人的支持熱情,更別說社會上一般的閱聽人了,因為他們手上的選台器有太多的選擇機會,以及長期被形塑出來的收視習慣。這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出此一問題的原因。從訪談所得,很明顯地,若要使客家電視節目內容至少成為客家社區閱聽人與親友之間時常談論的正向話題,客家電視執事諸君還需要更多的傾聽與努力。
 
  
 
        (二)客家電視是否能發揮「窗口」與「平台」的功能 [2]  
 
        在這媒體的時代,客家電視不只應該成為客家族群挽救、傳承、與發揚族群語言文化的利器,它也應該成為促進台灣社會民主多元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客家電視至少要能扮演「窗口」的角色與發揮「平台」的功能。
 
 
 
        1. 客家電視應扮演「窗口」角色
 
        長久以來,「客家」給人的總體印象一直是「模糊的、負面的」。因此,如何能透過不同的節目,具體而精準地呈現客家人在不同時空與不同領域的真實相貌,例如客家的傳統經典與現代創新、鄉村客家的質樸與都會客家的繁華、表現客家內心世界的人文藝術與穿越時空的外在風華等等。
 
        過去長久以來缺乏媒體資源,而且與社會的「闡釋權」與「教育權」幾乎無緣的客家,有了客家電視之後,從此應該站穩主體性的腳步,透過此一媒體利器,忠實的呈現自我,勇敢的表現自我。不只讓客家人本身知道客家是什麼,客家為什麼是這樣、哪裡有客家、客家和其他族群文化的差異與互動情形、客家文化的豐富內含與精緻面向、、、等等,這是增進客家族群自我認同的必要步驟與有效方法。 同時,前述的作法,也可以提供社會各界及非客家族群認識客家的機會,將社會長久累積下來對客家的種種負面、模糊的印象,藉著客家電視此一「管道」逐步獲得改善與澄清,從而建立對客家較為正確的看法。我們以為,各族群之間唯有彼此均有公平合理的自我呈現機會,相互間才能有正確的認識,這是在台灣這個多族群構成的移墾社會,吾人要消除族群間因種種歷史錯誤所造成的誤解,並改變對他族的偏見,進而逐步建立懂得互相尊重、包容文化差異的多元民主社會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步。然而客家電視能否適當又準確的扮演上述的「窗口」角色,完全取決於主事者的器識與能力。因為客家電視的經費來自政府預算,故其性質不是「商業電視」,它應該朝製作「精緻」節目為首要考量,數量不必多,也未必要24小時全天播出。它的節目內容呈現可以是「綜合電視台」方式,但它在本質上卻又是有關客家的「專業電視台」,所以它的定位應該是「準公共電視」。客家電視節目內容必須能提供豐富的資訊、具有教育價值、又有賞心悅目的畫面。至少受訪的客家社區閱聽人大多數是這麼認為,他們甚至說,客家電視的節目品質直接關係到全體客家台灣人的尊嚴與面子。因此我們深盼客家電視台的執事諸君,對於它的定位能夠認清此一責任重大的「窗口」角色,不只要精準又忠實的反應客家內部「多元」的文化,同時又能讓客家外部的社會各界與非客家族群,從此有正確接觸、認識客家的機會。讓客家電視超越族群與黨派,成為全社會最有價值的「公器」,這是我們對客家電視最誠摯的期望。 
 
 
 
        2. 客家電視要發揮「平台」功能這是針對客家語言、文化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來說的。
 
        首先就客家語言的腔調部分而言。目前客家語言腔調甚多,各有各的傳統與特色,客家電視在節目的呈現上,主事者一定要摒除某種腔調「唯我獨尊」的心態,讓各種腔調的客語都有合理的發展空間。讓過去習慣使用某種腔調的人透過客家電視彼此互相認識、熟習、與學習其他腔調。這是客家鄉親尊重與與包容能力的練習,也是民主多元社會必備的素養。所以當客家台灣人批判政府或強勢族群常有某種形式的「沙文主義」時,客家內部優勢腔調的使用者也不可有任何形式的「沙文主義」。這是在電話訪問與面談過程中,客家社區閱聽人給筆者最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說,這可能是客家電視最需改進的部分之一。
 
        再就「時代性」與「社會性」來說。五十餘年來,我們面臨了時代與社會變化最激烈、科技進步最快速、海內外交流最頻繁的時刻,但客家語言文化在走出近山丘陵地區的客家莊之後,便難有發揮的餘地。即便在客家莊,由於在學習生活上客語受到「獨尊國語」政策的壓制與排擠,在經濟生活上又無法與閩南語相抗衡,致使青少年與客家語言文化無緣,中壯年亦深受影響而逐漸遠離自己的族群語言文化。如果「客家電視」的成立代表的是,十六年來客家有識之士追求「客家文藝復興運動」決心的象徵,那麼,如何使客家語言文化具有「時代性」與「社會性」,便是客家語言文化能否重返「公共領域」與「知識領域」的先決條件。如果能藉助客家電視發揮平台的功能,使前述斷層能儘速彌補,那麼,客家語言文化便能很快具備與時俱進的競爭力。
 
        在前述的認知下,客家電視無論在新聞節目、談話性節目、音樂戲曲節目、綜藝節目、或其他型式的節目,在語言的使用、人才的養成、服飾的裝扮、音樂的表現、美學的呈現,都要以「時代性」與「社會性」作為首要考量因素,使各種節目的呈現,成為客家語言文化具備更高的「時代性」與「社會性」的進步動力。這是對客家族群的自我挑戰,也是一種多面向的整合、去蕪存菁的過程。因此,客家電視執事諸君一定要有請益各方面專家學者與耆老的雅量與能力,豁達地包容各方意見,才能進一步發揮其整合、進步的平台功能。唯有如此,做為全國性的客家電視台,在充足的政府預算支持,經費無虞的情況下,才能避免陷入多年來地方有線電視台被人詬病的節目粗糙與格局狹隘的困境。 
 
 
 
         (三)客家的智慧才華與專業經驗應受合理對待
 
         撰寫本文過程中,筆者第三個極為深刻的印象是,許多客家鄉親似乎指證歷歷的不滿情緒。的確,客家電視的成立曾經為客家社區燃起極大的希望之火,特別是許多有抱負、有理想的鄉親,盼望能透過此一舞台,為客家增強自我認同的基礎,也為台灣的多元文化貢獻客家語言文化之美。然而,他們卻幾乎都因各種理由退下陣來,十分鬱卒。
 
        本文前曾述及,客家電視固然是以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作為成其設台的主要宗旨之一,但我們也不諱言,客家電視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因此,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需要智慧的。形式上,客家電視目前是客家社區唯一最具威力的廣電媒體,因此,誰掌握了此一利器,誰便要對客家及台灣全社會負責。另一方面,客家電視可以是統合客家菁英與普羅大眾智慧的介面,它也可以是匯聚客家社區長久以來各種願望的平台,它更可以是有效撫慰客家心靈深處的樂章。然而,客家電視執事諸君若不留心,甚至自以為掌握了無上的稀有資源分配權力,傲慢地自我設限,那麼,客家電視也可能輕易地成為切割客家社區的利刃,其結果將與原來設台的美意背道而馳。所有上述可能的結果,全視執事諸君對客家電視以及對客家語言文化未來發展的態度與認知而定。或許有人會認為,才開播三個半月的客家電視真能引發這麼大的效應嗎?在做完電話訪談與面談後,筆者寧願正視所有上述的可能性。
 
         尤其,這是一個資訊公開透明的時代,客家電視既由政府編列預算,則其製播預算是多少,各類節目合理的製作成本與利潤是多少,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得。而且國內外資訊十分豐富,更有利於相類似之節目製作成本與品質的比較,更可藉此看出不同電視公司之間的成本控制、製作績效、與經營管理能力。
 
        因此,有些參與過客家電視節目製作、演出的鄉親表示:他們之所以在自我壓抑的情況下在上手承包之下,成為轉包的下手,參加首季節目的製播或演出,實在是不願看到剛開播的客家電視「開天窗」,丟客家台灣人的臉。但他們也誠摯地呼籲,客家電視執事諸君不要利用他們對客家的感情,他們要求受到「國民待遇」。
 
        因此,客家電視的執事諸君也千萬不要訴諸族群感情,動輒要求他們「共體時艱,義務奉公」,因為他們說,客家電視有政府預算支持。否則在製作成本偏低的情況下,實在無法製作精緻品質的節目,從而造成惡性循環,使閱聽人誤以為客家電視節目就只能和卡拉OK的伴唱帶一般。
 
        而且,客家電視既是政府編列預算製播的,所有的預算運用便應該以節目品質為首要考量,所以對各類節目的企畫、製作、演出、音樂、剪輯、與配音都要給予合理的待遇。唯有如此,才能對節目的承製(包)單位作合理的品質要求,否則,如果一集節目只給三萬元的製作費,便不能期望它能做出三十萬元的品質。
 
  
  
 
         (四)客家電視應有一套培訓客家電視人才的計畫
 
        前文曾述及,因種種歷史與政治社會原因,以致客家電視人才嚴重不足,但這不表示客家完全沒有人才或沒有可以培訓的人才。尤其客家電視一直是客家族群的期望,許多有才華有潛力的客家子弟,只因為缺乏舞台表演,不得不放棄原有對客家的抱負與理想,轉往他處發展,如歌仔戲巨星葉青小姐便是,類似的演藝人員,不勝枚舉。如今,客家電視既已開播,如果執事諸君能夠站在客家主體性與台灣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基礎上思考,就應該擬具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訓計畫,運用此一媒體利器,加以落實才是。
 
         例如,客家電視所需的經營管理、編輯、採訪、攝影、播報、企畫、編劇、製作、剪輯、配音、、、等等各類人才,不只要具備相關工作的專們知識與技術,更需要對客家語言文化的各方面有基本正確的認識,不論是在職密集進修或儲備人才的加強訓練,客家電視的委託監督單位與受託承包製作之系統商與電視台,應該拿出總預算的相當比例用作人才的培訓才是,不必急著將所有經費放在節目的製播上。否則,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客家電視將難有獨立自主的機會。
 
 
 
        (五)客家電視的穩定性與延續性
 
        本文之所以強調一定要現在立即將一定比例的客家電視預算用在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訓工作上,實在是因為當前客家電視的本質是高度不確定的,更別論經驗傳承的延續性。因為按照現行公部門的採購制度與相關法令,客家電視必然會逐年招標,今年的得標者未必明年仍能得標。這種不確定性,本質上便不可能鼓勵得標的商業電視台具備永續經營客家電視的決心。若能如期播出,不開天窗便屬萬幸。也因此,得標者在最大商業利潤的考量下,只有承包、轉包作業的考慮,不敢期望他們會為客家電視設台的原訂目標而努力。這現象只要看開播以來三個多月的節目製作情形便可一目了然。也因此,乘勢緊急培訓並掌握各類客家電視所需人才的重要性便遠超過節目的按時播出。
 
        最後,不得不提醒客家電視的委託製播者與受託製播者的是,多數的受訪者十分憂慮,承包製作客家電視的台灣電視公司,是一家商業電視台,本質上當然是利潤掛帥的,它根本不確定明年是否能繼續得標,因此只考慮把握當下。何況過去多年來動輒將台灣省政府委託其製播的,唯一的一個禮拜才半小時客語節目「鄉親鄉情」時段,從未尊重過客家族群,便任意調動時段至難以收視的時間。許多客家鄉親對擁有這種「記錄」的台灣電視公司,如今卻又成為客家電視唯一投標承包的商業電視台,在得標後,是否會憑藉其電視製播的豐富專業知識與經驗技術,反而使缺乏這方面專業管理監督知識與技能的行政院客委會,對它無可奈何,甚至受制於它?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客家電視預算的分配使用與節目的製作品質。
 

 
 
        四、建  議


 
         為使客家電視未來的路越走越穩,越來越寬,在此激烈的電視市場上具備真正的競爭力,讓原來設台的兩個主要目的----挽救、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以及使客家能為台灣,乃至世界的多元文化做出有力的貢獻,我們強烈建議:
 
        (一)有限的政府預算,應當先求節目品質,朝準公共電視方向努力。不要急著用低成本製作許多競爭力不足的節目。在人才培訓較為充足,節目也奠定口碑之後,再增加節目類別與數量。
 
        (二)客家電視現階段應將預算分成三部分:
 
        1.製作有客家語言文化代表性(自然包括客家主體性)的精緻節目,使其扮演窗口的角色與發揮平台的功能。
 
        2.分配一定比例的預算立即進行各類客家電視人才的培育,否則客家電視永無機會獨立自主。
 
        3.在自製少量精緻節目的同時,選擇優異的國內外節目,以客語配音播出,但要顧及不同腔調的客語使用情形。
 
        (三)以無線和有限同時播出客家節目。迄今為止,收視效果較佳的第17頻道定頻區,在全國的普及率只達47%。然而,客家族群和其他族群一樣,有許多是居住在近山丘陵地區,有線電視並不普遍。筆者要再次公開請求行政院客委會,要求承包客家電視的台灣電視公司,每週播出4小時,將客家電視節目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優質節目,在適當時段,透過台灣電視的無線播送,讓更多的觀眾也可以觀賞客家節目。而有線電視的定頻部分也要儘速達成100%的普及率。
 
        (四)堅持客家電視的「公器」原則,必可得到客家社區與全社會的肯定與支持,則客家電視未來之路將越走越穩,越來越寬;否則則否。

 

123下一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anlilanli 2007-12-18 09:06
客家名人、商人众多,只要客家电视台能真正实实在在地为客家文化事业作奉献的话,我相信是大有可为的!在此,我对以上观点完全支持!

查看全部评论(1)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3: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