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驿 站——对一个客家县(宁化)的描述和观察

2010-3-15 11:26| 发布者: level| 查看: 10532| 评论: 0|原作者: 何葆国|来自: 网络转载

 第四章 钟灵毓秀

  1、地下洞天,天鹅栖息的仙境
  天空飘着细雨,天地间弥漫着一片雨雾。远远看到天鹅洞的入口处,若隐若
现的,像是某一灵物张开的大嘴,但我们却是欣欣然地投入其中。猛一回头,那
大嘴似乎已经合上,置身一片光线幽暗的嶙峋怪石之间,恍若来到太虚幻境。面
前是绵绵不尽的岩石,像是波涛起伏的大海,茫茫不可测。
  据科学家说,这里是福建省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洞群规模之大、溶洞
数量之多、洞穴分布之密、岩溶景观发育之完善为福建之冠”,盛赞这里是“中
国东南地区罕见的洞群世界”。这个别有洞天的洞群包括天鹅洞、石屏洞、蓬莱
洞和神风洞等等,方圆面积达20公里。
  天鹅洞是这一洞群领袖级的溶洞,纵深三华里,一进洞里,满目就是嶙峋的
怪石,千奇百怪的钟乳、雪白如玉的石柱,水流潺潺,薄雾氤氲,令人恍若走进
一个梦幻世界。洞里有山,山里又有洞,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曲
折反复,分明是一个岩石的迷宫。一块块石头圆润如玉,体态却是十分顽劣,形
形色色,无奇不有;高挂在岩壁上的钟乳石,不时有一滴水从你头上滴下来,让
人精神为之一振。脚下有清浅的水汩汩流淌,像是一支小曲在洞里叮叮咚咚地弹
唱着。有了活水,这洞就不寂寞了。游人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轻轻摇晃,
刹那间不辨身在何处。
  穿过那“千斤顶”顶起的“千钧石”,那块“天鹅石”已在此守侯不知多少
万年了。那只私自驮着七仙女下凡的天鹅,被王母娘娘化为石头之后,便一直呆
在这里了。这里是全洞的第一洞厅,传说中下凡的七仙女就是在这里修心养性,
洞厅的绝壁险岩的高处横跨着一座天然的桥,就是“仙人桥渡”,不过一般凡人
是过不了的,只能在桥底下低头进入第二洞厅。
  过“瑶池仙境”,访“银河涉水”,登“天仙舞台”,进“仙娥行宫”,人
们给不同的景观安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其实你在心里也可以有自己的命名,这样,
那些鬼斧神工的石幔、石屏、石柱和石笋就属于你的了,你愿意把它想象成什么
样,它就是什么样。那硕大累累的钟乳石,那精致奇异的石笋,峰峦重叠,湖潭
倒影。石瀑从四十米高处一泻而下,多么气势磅礴,石珊瑚玲珑剔透,宛如精雕
细刻而成的宝玉,还有石松参天的陡峭山峰,还有那金砌玉琢般的“海市蜃楼”,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正如宁化文化名人李世熊一百多年前所说的,“洞壑幽富,
不可悉记”。
  越往洞里走,越感觉到深邃,我知道,那个红尘滚滚的尘世被坚厚的石头远
远地阻隔在了外面,在这愈来愈深的地方,脚底是潮湿的,思绪也变得潮湿了。
人在现实里活得太累,所以营造园林来修身养性,而天鹅洞这天然的地下园林,
鬼斧神工,超然物外,犹如时间邃道,让你回到一种混沌状态,一切尘世俗念无
形地化解在几亿年沉默不语的岩石之间。
  旅游局的老赖介绍说,天鹅洞的钟乳石至今还在发育之中,他让我们察看一
些早年不慎被打断的石笋,果然又长出了新的部份,不过这生长是极其缓慢的,
长一毫米可能就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这也就是说,天鹅洞其实是有生命的,它分
分秒秒都在生长,尽管非常缓慢,但是生命的生长是多么美丽的过程。
  如果说石屏洞的响石像一场远古的音乐会,蓬莱洞八米多高的观音佛像是朝
拜圣地,那么,神风洞的地下河,便是洞里的海底世界。
  刚刚走进神风洞,便有一股凉风从峭壁缝隙间喷出来,向人扑面而来。这是
一股清爽的神风,这也便是神风洞名字的由来。这个洞深远阔大,常年保持18度
至19度的恒温,据说以前还没开发旅游时,附近村民都是把神风洞当作天然冰箱
的,鱼肉瓜果放在洞里,十天半月也不会坏的。
  神风洞最诱惑人的就是地下河,这一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和数公里长的河道,
堪称福建唯一,而地下河最让人着迷的是水中石林,更是全中国绝无仅有。乘船
下河,水深不足一米,我们用木桨在水里轻轻一划,小船便静静地驶向前去。河
上谧然恬静,连流水都是悄然无声的,你可以随着导游的手电筒静静地观赏,那
些奇特诡谲的岩石,造型各异,千姿百态,那些惟妙惟肖的钟乳石,如鸟似兽,
似人如神,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河面宽阔处像浩瀚的西湖,狭窄处则如奇
险的三峡。岩石上布满雨后春笋般的“鹅管”,而“鹅管”上点缀着点点水珠,
像珍珠般耀眼。那伫立于河面上的水中石林,成群成片,触手可及,波光倒影,
水天一色,如梦如幻。我想,云南的石林在地上,而宁化的石林,则是在洞里和
水里。这幽深曼妙的地下河既有桂林漓江的秀丽,又有武夷九曲的飘逸,更有越
南下龙湾的神韵。
  从洞里又回到了陆地上,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天鹅洞群。据旅游局的老赖介
绍,目前开发成熟的主要是这四个洞,还有更多的洞还处于天然的原始状态,如
果全部开发,整个湖村镇几乎就是一个洞穴世界。路上我们决定去看一个原始的
洞。汽车沿着山道开上一座小山,峰回路转,来到山上的一块平地上,只见一座
寺院隐现在葱郁的树木后面,走近一看,寺院叫作“灵隐寺”,看起来比较新,
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这天正好是农历初一,寺里有许多妇女在念经拜佛,
她们都是走几里山路来的,显得很虔诚。
  我们要看的灵隐洞就在灵隐寺往下几百米的地方,这里有一条石阶,高高低
低,很不规则,看来不是专门铺设的,而是几百年来寻景探奇的人们踏出来的。
沿石阶而下,两边怪石林立的山坡上长着桃树,桃花含苞待放,而许多野花已开
得很热烈了。
  走到灵隐洞口,猛地抬头一望,只见它像是教堂的圆门,在垂直平整的岩石
上豁然洞开。它那么高,一下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我感觉这像一个庞然大物猛
然张开了大口,人站在下面,不过是它牙缝间的肉屑,心里不由升起一种对大自
然的敬畏之情。
  走进洞里,就是宽敞的洞厅,地上只有一团团飘忽的暗影。这里没有灯光,
可以借助外面的阳光看到高高的洞顶上悬挂着危岩怪石,而两边的洞壁上则是千
姿百态的钟乳石,像精美的彩锦,又像天上放下来的云梯。往里走了一小段路,
便感觉一股寒意徐徐而来,而且幽深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没有携带任何
照明工具,只能望洞兴叹了。据说,这灵隐洞属于水平廓道厅堂结构类溶洞,有
前后两个洞厅和一条相连的低矮通道。人们要进入第二洞厅,必须匍匐着爬行几
十米。李世熊在《宁化县志》中曾提到,这洞壁上有宋人的题诗,不过近年倒是
发现了明朝人留下的诗句,“偕公入洞矢,步步踏仙田。圣贤从此得,无法与君
传。”看来,洞中的神奇和美妙,只有亲自踏访才能感受得到。我们不得不带着
遗憾告别灵隐洞,等待着以后的机会。


  2、神奇的蛟湖
  几百年来,几千年来,它就一直静静地停泊在这阡陌之间,枕着青山翠竹,
望着乡野炊烟,始终是波澜不惊,好像沉睡在一场无尽的梦中。
  这就是宁化湖村的蛟湖,静静地等待着所有的来访者。
  那天我们赶到蛟湖时,天色已近黄昏,澄蓝的天空上出现一缕缕晚霞,把蛟
湖映照得如梦如幻,像是遥远的天堂。摄影师老曲和小罗扛着粗重的器材,往高
处的菜地小跑而去,他们跑得很急,准备寻找制高点把蛟湖摄入胶片,我则悠闲
地在湖滨漫步,近距离地亲近着湖水,呼吸着湖面上散发出来的浩淼的气息。岸
边的土地很松软,像是厚厚的地毯,走在上面的感觉很有意思,似乎整个蛟湖在
微微荡漾,整块地面也在轻轻地颤动。
  这块椭圆形状的湖泊并不算大,面积只有12000平方米,它的神奇之处在于
它的深不可测,流传着许多神秘的故事。有个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座庙,一
个得道的和尚在杯里养了一只小龙,有一天和尚外出,他的徒弟以为是杯中水脏
生虫了,便将杯里的水泼到了天井,顷刻之间,那龙兴风作浪,巨浪立即淹没了
寺庙,这里变成了一个深湖,所以蛟湖在民间又称“龙王潭”。蛟湖到底有多深?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地人把九十多根棕绳结成一串,还无法沉到湖底,后来福
建省地质部门采用专业的勘测手段,方才得到一个确切的数字:103米。这个数
字给了蛟湖一个显赫的地位:全国最深的内陆淡水湖。其实这里属于石灰岩溶洞
地带,受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了漏斗,由于地下岩溶水源的不断补给,经过漫长
的岁月后,终于演变成湖泊。但是,人们更乐意接受民间的传说,这让蛟湖显示
出了脉脉不尽的人文气味。

  蛟湖还有一奇,久旱不枯,长雨不涝,它永远保持着稳定的水位。有一年当
地大旱,人们在蛟湖边装了五台大马力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蛟湖的水位仍
旧蚊丝不变,似乎一滴水也没有减少。而在雨季里,周围村庄受淹了,蛟湖的水
也不见上涨溢出,依然是平展如镜。人们传说蛟湖的水直通闽江,相传有个在省
城福州任职的宁化籍武官,回乡探亲时来到蛟湖游玩,看见一条大鱼跃出水面,
随即射出一箭,那大鱼中箭沉入湖底。十多天后,这武官坐船返回福州,在南平
的闽江水面发现一条大鱼漂浮起来,仔细一看,它所中的箭正是自己在蛟湖射出
的致命一箭。
  神奇的蛟湖必定是人杰地灵,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黄慎出生的小村落便离
蛟湖不远,他从小在湖边放牛,一边放牛一边在地上用竹枝画画。一代画圣就这
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吸取了天地精华,他的悟性与灵气得到了陶冶和升华。当他
从蛟湖走向广阔的天地,他的天才便渐渐走向了辉煌。黄慎笔下的渔翁贫民和飞
禽走兽,全都深深地烙印着故乡的记忆,后来,他的诗集也命名为《蛟湖诗钞》。
据说,蛟湖曾经有过一间黄慎草堂,也许是后人出于景仰而修建的,现在,蛟湖
边上已经难于寻觅一代画圣的足迹,但他留下的人文财富却将永远滋润着蛟湖。
  平静的湖面,突然裂开一道道漂亮的水纹,一只水鸟飞快地从水面上掠过。
又一只水鸟在后面追逐着,它们像是在进行一场超级大赛。水鸟飞走了,湖面又
静了下来,水天一色,平坦如镜。这时,红彤彤的晚霞洒满了天空,纷纷扬扬地
飘了下来,飘到湖面上,波光粼粼,像是一幅彩锦,那种深邃和幽静美得让人不
敢呼吸。

  我走到了老曲他们身边,他们正在收拾摄影器材。我问拍得怎么样,老曲点
点头说:“太美了。”


  3、高高的牙梳山
  为了到牙梳山,我们特意起了个大早,赶到安远乡政府时才七点,吃过早饭
便又上路了。进了张坊村,道路就变得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大家只好下车来步
行,让老曲一个人开着车走。弯过一个九十度的山道,下了一座石桥,便到了张
坊村的大畲自然村,这里的路更难走了,路面上不仅沟壑纵横,还布满地雷一样
的石头。经过一座双溪水库,周围的山壁间流出一股股流水,像是一条条瀑布。
我们步行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来到牙梳山下,那里有个小村落,河边几间木房子掩
映在绿树中,景色优美,可我们累得直喘气,也顾不上欣赏了。稍作休息,便往
牙梳山前进。
  碎石间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山里延伸。路边芳草密布,有些路面甚至被绿
草覆盖了,一片浓密的树木像海浪一样发出阵阵涛声,空气清凉舒爽,散发着沁
人肺腑的清香,这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空气。大家都禁不住地大口呼吸,身上
的倦意消失了大半。越往里走,头顶上越是遮天蔽日的浓荫,而脚下,根须纵横
交错,盘根错节。远远听到一阵潺潺的水声,循声走去,原来是一股山泉从林荫
深处飘流而下,在山间的岩石上欢快地流淌,水极清澈,好像一匹洁白无瑕的素
绢,错落有致地垂挂下来,这般清幽的山泉,加上四周围悠悠的鸟鸣,令人仿佛
置身于王维“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之中。大家掬起透明的山泉畅饮,所有的疲惫
一下子涤荡而去了。
  牙梳山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脉中段东麓,纵贯宁化和江西石城、广昌边境,
是闽赣两省分界线上的天然屏障,主峰海拔高度1387米,总面积为4733.3公顷。
牙梳山仅比宁化最高的鸡公岭低3米,是宁化境内第二高峰。
  据1995年考察统计,牙梳山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
的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一级保
护的树种有香果树、种萼木、南方红豆杉等3种,在野生植物中还有药用植物短
萼黄连、胶股兰、八角莲、金钱兰等,观赏植物还有钟花樱、野含笑、春兰、寒
兰等;香料及其它植物有中华猕猴桃、山苍子、灵芝、茶薪菇、香菇、红菇、木
耳等丰富多彩的物种。1997年9月,福建省有关专家和教授到牙梳山考察后大为
惊喜,认为牙梳山的森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一块极为难得的宝
地,在南方除西双版纳、神农架之外,只有少数几块原始山林区是珍稀濒危野生
动植物的重要避难所。1998年4月1日,牙梳山通过省级评审,1999年2月被福建
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满山生长的绿,树海竹浪簇拥着葱茏的春光,姹紫嫣红中,流淌出清洌洌的
泉水,还有扑愣愣的鸟鸣,一声声悠扬地透过葳蕤的林子。穿行在这天然的氧吧
里,再远的路也让人不知疲劳。
  山涧的水清澈见底,听说这里面有娃娃鱼,带路的本地人说得有声有色,也
许是真的。不过,树林中倒是时常有雉鸟或斑鸠一闪而过,那色彩斑谰的尾巴让
人怦然心跳。大家说起了隐藏在这莽莽苍苍大山中的百兽之王——华南虎,这里
曾经是它的乐园,可是它的踪影却是多年不见了。它到底去了哪里呢?联合国野
生动物保护基金会专家曾到牙梳山寻找华南虎,发现过华南虎的脚印和粪便,但
是华南虎在哪里呢?它似乎有意在躲着人类,也许是人类把它伤害太深了,它再
也不愿意和我们打交道了。

  我们走到了半山腰的一块开阔的草坡,只见绿草如茵,十来头牛有的在吃草,
吃饱的便闲适地躺在地上反刍着。原来这些全是野外放养的牛,当地村民过年后
便把牛放了出来,这些牛成群结伴来到了山上,就在这里露宿,饿了吃草,饱了
睡觉,过起了野外生活。我们也在草地上坐了下来,吃着随身带的干粮。前头还
有好高的山峦,笼罩在一片闪烁的阳光中,山下林海苍茫的,便是江西石城的村
落了。大家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吃着手中的面包。我觉得这些牛的野外生存能
力,要比人类强多了,据说每当到了春耕季节,这些有灵性的牛就会自己下山,
回到主人家里,有的母牛后面还会跟着一头在野外出生的小牛。

  休息片刻,继续往上走。一阵阵山风迎面吹来,脚下是波澜壮阔的云涛雾海,
头上是星星点点的危岩怪石,放眼四周,千峰竞秀,莽莽苍苍,山峦相连,绵延
不尽……

  在这高高的山岗上,面对神奇瑰丽的大自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难于形容。
其实大自然的美是无穷尽的,我们爬上了牙梳山,也不过采撷到一片美的树叶……


  4、延祥村的兴衰
  这是一块被深山密林环绕的开阔盆地,一千年前,就有沙县的刘姓人家来到
这里垦荒定居,把村子取名叫作刘源。二百多年后,将乐的杨姓也来了,据说杨
姓始迁祖杨万福是著名理学大师杨时的四世孙,后来,杨万福的孙子杨五九有一
天看见了野地里跑过瑞鸡玉兔,大为惊喜,连忙划地插上标志,在这里大兴土木,
并把村子改名叫作延祥。刘姓在此繁衍了42代,陆续迁移,目前只剩下两户人家,
而杨姓人丁兴旺,且外迁较少,很快成为延祥第一大姓,第二大姓是元朝迁来的
官姓。清朝大书法家伊秉绶曾给杨氏后裔杨芳写一对联:“先代擅文名,云路已
舒骐骥足;后昆传学业,梧冈多有凤凰毛。”当年杨五九看见瑞鸡玉兔的预兆,
在明清时期变成了现实,这里陆续建起了规模宏大、雕梁画栋的府第豪宅。雄伟
的牌楼、精致的神龛、名人题署的金匾、平坦的石板小径,还有富足闲适的耕读
生活,延祥人不免生出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苏杭,只有延祥”的豪情。
  时光匆匆流逝,数百年历史像一页书翻了过去,当年延祥的辉煌还在吗?历
史的尘埃能够遮蔽它的锦绣风流吗?

  我们从泉上镇前往延祥,带路的宣委小张让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从泉上镇到
延祥村的15公里山路,“五里横排,十里岭”,会让人骨头都震断了。年久失修
的山路,果真是难走,汽车颠簸不已,车里的人像跳舞一样,不时摇来晃去。快
到村口时,总算有了一小段水泥路。村口的路边有一幢高大的老房子,下车一看
是三五应泰公祠,这是纪念杨三五、杨应泰两兄弟的。走近一看,我们全都大吃
一惊,这公祠只有个外部的空壳子,里面全都掏空了,梁柱坍塌,花窗敲烂,砖
雕损毁,地面上和断裂的墙头上长满了杂草,牛粪遍地都是。小张说,前几年还
没破得这么厉害。看来,一座老房子从衰老到死亡,是一个很短的过程。如果遭
到人们的遗弃和破坏,那它就会死得更快。
  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往前面走去,那是个叫作下村的自然村落,远远看是一
片青色屋瓦,很有些规模,稍一近前,便是满目疮痍,所有的老房子无不千疮百
孔。原来称作“百间房”的房子有三幢,一幢多年前毁于火灾,一幢建于清乾隆
末年的杨鼎铭故居,史载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有99间房子,16口天井,现在到
处是残墙断壁,破败不堪。遥想当年,这里必定是窗明几净,满屋生辉,现在一
片荒凉,有些黑乎乎的房子里还住着个别老人,看到生人出现,神情茫然,有的
还喃喃自语似地说,全烂了,全烂了。杨鼎周故居更是成片成片地坍塌,屋瓦不
存,梁柱委地,墙头上爬满了薜荔,已完全成了一片废墟,这种程度的破败超出
了我们的意料,令人无言以对。
  我们在这片风烛残年的老房子里穿行,不时可以发现一些古旧的牌匾。“杖
朝元老”,这是当年道库大使杨雁宾八十寿辰时的寿匾,上面落满了尘土。“文
豪甫著”,这是当年学院陈嗣龙赠送给邑庠文学杨升的金字木匾,陈迹斑斑,还
有“学绍金华”、“代有文豪”、“达尊有二”等等牌匾,高挂在黝黑的厅堂上,
历经多年的烟熏火燎,变得焦黄破损,锈蚀斑驳,只有那苍劲的字迹还透露出当
年的诗文风流。厅堂的楹联也随处可见,“师门三尺雪,相府四知金。”、“世
泽启衔环,永念阴功燕翼;家声传立雪,毋忘理学渊源。”字里行间飘浮的书香,
似乎和现在的环境不大协调。我们在一户人家的中堂上还看到一张清朝的捷报,
这就是今天的喜报,因为年代久远,风吹日晒,纸面已经发黄皱裂,幸好字迹尚
能辩认:“贵府老爷杨名驹,奉旨恩授监元,送部注册候选州左堂遇缺,荣任,
京堂。”据说村民家中还保存着清康熙甲午科举人杨大翔入京赶考途中从江苏镇
江写回来的家书,可惜不能看到真迹。
  我们走到孔坑,一口池塘后面有一排土木结构的房子,一座半新不旧的房子
墙上保存着当年红军的标语。孔坑主要以孔坑茶而著名,传说明正德年间,延祥
人杨德安任浙江金华知府,每次赴京,就带上孔坑茶送给皇帝和大臣品尝,深受
赞赏,被列为贡品。孔坑茶味道清醇、芳香绵长,茶叶可以久放而不易变质。现
在孔坑的高山上还有一片老茶林,就是正宗的孔坑茶树。
  傍岭上是又一个自然村落,在小张的带领下,我们推开了杨澹圃故居厚重的
木门,发现有的房间锁上了,还有个房间辟作了牛棚。走到院落里,只见墙下有
一个花坛,上面长了一株牡丹,株高三十厘米左右,也就是一根光秃秃的树枝。
小张介绍说,这是二百多年前从洛阳带回来的牡丹,最高时长到一米多高,每年
都会开花,二十多朵鲜艳的花朵开得非常漂亮。可惜我们来的不是花期,也就无
缘目睹那牡丹盛开的美丽景象。在另一户人家的院落里,有一口巨大的瓷缸引起
了我们的注意,这是一口一米多高、口径一米的釉花瓷缸,外面雕着飞龙腾凤和
珍禽异兽,看样子显得非常高贵和大气。据说这缸产于明朝,用于盛水消防,现
在里面依旧盛满了水,却是有些浑浊了。
  离开延祥时,我们的心情都有些沉重,这样一个人文积淀深厚、明清建筑美
仑美奂的古老村落,因为种种原因而走向了衰落,大多建筑沦为不可收拾的废墟,
这是令人无法回避的惨痛现实。在我看来,挽救延祥村的古建筑已经是几乎不可
能了,既然无法恢复原状,那不如将“废墟”作为一个看点,把这样一个曾经辉
煌过的“废墟”保护起来,让人们来看看,一种文化如果不加以妥善保护,就会
败落到这种程度,人们呀,引以为戒吧。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延祥的一些非物质
遗产保存还比较完整,如每年一度的游神灯会、社神崇拜等等。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9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