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

2007-11-18 10:48|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7894| 评论: 0|原作者: 黄浪华|来自: 网络转载

注释:

[1] 马萨尔·萨林斯:《何为人类学启蒙?》,载《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5页。

[2] 同上,第125 页。

[3] 参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的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Prasenjit Duara,1995,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参见蒋炳钊:《试论客家与畲族的历史关系》,载邱权政主编《中国客家民系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6] 《东莞县志》卷八,1995年版。

[7] 《增城县志》卷三。

[8] 同治《高要县志》卷2;同治《新会县志》卷1;光绪《新宁县志》卷14;光绪《高明县志》。

[9]转引自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 》,中国学社1965年版,第297-299页。

[10] 关于太平天国与客家之间的关系,可参阅: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版。

[11]关于这场械斗的记录中,本地系人所记称客家为客贼,《新会县志》更称之为 贼,由此引起客家人士的反驳。

[12] 研究资料参照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根据希山书藏1933年11月初版影印本。

[13]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11页,根据希山书藏1933年11月初版影印本。

[14] 罗香林的著作代表了1949年以前的客家研究水平,受材料掌握程度和对客家自身认识的局限,他未能对客家的概念作一科学的界定,对客家与少数民族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忽视了赣南闽西粤西广西等地区作为客家民系地域形成的统一性。

[15]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明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

[16]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希山书藏1933年版,朱序,页1。

[17] 美国传教士Arhtur H.Smith(1845-1932)在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中,用26个范畴界定中国的国民性:爱面子、节俭、勤劳、礼貌、不守时、不精确、善于误解、欺瞒、貌似柔顺其实固执、思想混乱、麻木不仁、轻视外国人、无公共精神、保守、不讲究舒适和方便、富有生命力、忍耐和坚毅、知足常乐、孝顺、仁爱、缺乏同情心、社会台风、讲信用重法、互相猜疑、缺乏真诚、多神泛神无神。——中译本参见张梦阳译本《中国人气质》,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

Arhtur H.Smith的看法对后来的许多中国学者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林语堂、潘光旦、乃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沙莲香等编写的《中国国民性》都可以看到Arhtur H.Smith的影响。关于中国国民性话语的系谱学分析,参见刘禾:《国民性理论质疑》,载《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8] 主要的观点有:

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人征服的。……客家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

客家妇女的温柔顺从是健康的,因为她们都能够独立生活,……

——(日)山口县造《客家与中国革命》

客家是台湾最开化、最坚强和最富民族意识而不易统治的民族,他们的团结尤为惊人。

——(日)竹越三郎《台湾统治志》

客家妇女,真是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之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为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

……客家妇女,除了刻苦耐劳和尊敬丈夫以外,她们的聪明热情和在文化上的进步,也是很使我们羡慕,因为需要劳动,所以客家妇女,自有历史以来,都无缠足这一陋习,她们的迷信程度,也远不及其他地方的妇女。

——(美)罗伯史密斯《中国的客家》

客家人可以从其他华人中,于语言上、习惯上辨别之。概括言之,妇女不缠足,通常体健而轩昂,……具备全世界山居者爱好自由之特性。

——(美)肯贝尔《客家源流与迁徙》

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也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典型。……客家民族犹牛乳中之奶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

——(英)爱德尔《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

——原载新加坡《客总会讯》1986年地11期,转自于张卫东、王洪友主编《客家研究》第1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版。

[19] 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第三部分注解1详细地辨析了客家族谱中“侈谈华胄”与“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之间的关系,认为前者多不可信,而后者则多可信。——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

[20] 参见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 Robert Redfield ,1956,Peasant Society and Its Cul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2]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23]参见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

[24]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出版,1996年版,第1页。

[25] John Lagerwey:“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客家与当代世界)论文,台北,1998年。

[26]John Lagerwey:“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客家与当代世界)论文,台北,1998年。

[27] 潘英海:《文化合成与合成文化——头社村太祖年度祭仪的文化意涵》,载《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
1234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8 0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