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iao7890yeahent

中国廖氏名人知多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国正直的士大夫

      廖笠樵,名毓英,是廖氏福州家族最后一名科举进士。生于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光绪甲午年中亚魁,1903年中进士,为直隶宛平县知县,因精明能干,在京城办案有功,保四品衔,补用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廖笠樵目睹了甲午惨败、戊戌变法、庚子之乱等,爱国心切,痛恨清廷腐败,官场龌龊。1908年他毅然辞去官职,告退回乡。这年他47岁。京都顺天府的同僚们对他“年才四纪力犹强,人求不得君先弃”感到困惑不解。他在《自怡庵诗钞》自序中谈到辞官的主要原因是“见国事日非”,“我年四十七,渐厌龌龊官”,多次作诗表示不愿与奸官污吏同流合污,他想退居园林,独善其身,寄情山水,饮酒作诗。辛亥年,他与文人、退休官宦组织“托社”,以诗会友,常在西湖宛在堂、开化寺等聚会。福州地方志记载着他们的文学活动。

      廖笠樵诗作将近400首,有诗集《自怡庵诗钞》刊行于世。他的诗歌,既有感时抒情之作,也有弘扬爱国主义的诗篇。近年出版的《百年闽诗》等诗集,收录有他的诗作。他的诗多以抒情写景写实为主,不拘泥于典故。语言浅白流畅,有的诗作甚至用白话入诗,在清末民初的诗坛难能可贵。廖笠樵不仅自己从官场激流勇退,也不让孩子追逐官场功名。他对孩子的读书学习督导甚严。孩子长大后,除将次子留在身边外,将长子和三子先后送往德国、美国留学。一个学物理化学,研制现代化的军火武器,一个学土木建筑。他为孩子选择的学业,实践清末老一辈知识分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寄寓着他望子成才、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长子廖能同,生于1886年,京师大学毕业后,赴德国工艺大学留学,获理化科博士,聪慧过人,被德国当局视为“异才”,阻留在德国研制兵工武器,不让其回国。廖能同急于报效祖国,暗自购买船票准备绕道回国。不料启程前一日(1919年农历7月16日),在路途行走突遭人为制造车祸暗害。我国留德同学会举行隆重追悼会,群情激愤。几经交涉,德国当局百般狡辩,又不得不公祭发丧,将其灵柩运抵福州。地方政府打破当时福州城“棺柩只准出城,不可入城”的规矩,准允上码头,进南门,经家门,官祭、家祭、公祭完毕运出城安葬。送葬者盈道,廖能同的爱国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三子廖能申,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著名学者梁漱溟是他在顺天中学堂求学期间的同窗好友。梁漱溟在晚年的回忆录中,称廖能申“是一个天才,非常人所及”,他从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成归国,是我国铁道工程早期的优秀人才,主持建设陇海铁路,后又历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桃李遍天下。

      子女的努力奋斗,实践着廖笠樵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

      廖笠樵敬佛素食,生活节俭。平日不准家里人浪费一粒粮。他慷慨好施,乐于助人。他在宛平县知县任上,由贤内助刘氏组织家人制作棉衣数百件,救济当地的穷苦人御寒。逢年过节,总要拿出一笔钱交由丐头,分送给乞丐。廖笠樵辞官返乡后以经营民间的金融业钱庄当铺为生,经营有道,家资日丰,仍一如既往,热心慈善事业,扶贫济困,深得人心。他于1929年去世,享年66岁。

      后继有人方兴未艾

      廖氏家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时代变了,但是廖氏家族读书向上和爱国的家风仍然没有变。第10代、第11代,在战乱和动乱的年月里历尽艰辛。第10世廖增佑,在日本千叶飞行学校学习航空。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先后在中央航空委员会和中央航空飞行学校、伊宁航空站任职,为培养中国空军飞行员和航空运输作出贡献;廖增旭也投笔从戎,加入中国空军抗日的行列中。此外,有不少在科技、医学、文学、教育、法学等领域里成为学有成就的佼佼者:廖增瑞,上海某高校教育研究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创作长篇小说《天涯芳草觅归路》;廖增昀,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任职,法学论著颇丰。廖增璞,历任第二机械部、纺织部高级工程师;廖增琨,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化学研究所工程师,赴美国深造,取得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某化学公司任研究部主任。

      第11代廖福绥,又名履坦,是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务委员兼透析、移植学组组长等,被聘为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法国等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客座教授,医学论著丰富;廖福九,毕业于清华大学遥控专业,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

      廖氏家族后继有人,方兴未艾。至今传至第12代,大多数考入全国重点院校,不少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学有成就者大批涌现:廖心澄,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先后赴日本东京亚细亚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深造。日本报纸曾以大幅版面表彰他在金融研究取得的业绩。廖宏胜,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家某科研机构工作;廖群峰,在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脱颖而出,破格特准参加高考,被中国科技大学激光专业录取,后赴美深造。当年报载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接见福建优秀考生,廖群峰名列前茅。

      福州廖氏家族世代涌现出大批人才,令人关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兵部侍郎 廖俨

兵部侍郎 廖俨

       廖俨字端庄,唐·河南光州汝南人,生于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正月初二。
      唐·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
      廖俨与著名诗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韩偓(参见《泉州人名录·韩偓》)为同朝好友,共为唐·昭宗效力。唐·天祐末(907年),四镇节度使梁王朱温于天祐末(907年)弑唐昭宗及哀帝,廖俨深为愤慨,但慑于朱温权势,遂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偕同韩偓避乱入闽投靠闽王王审知(参见《泉州人名录·王审知》),廖俨隐于泉州小溪场(今安溪县),韩偓隐于泉州南安丰州九日山。
      时小溪场(今安溪县)位于晋江西溪上游,隶南安县。百姓闻知廖俨是前朝忠良,德望夙著,遂奉为首。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颇著功绩,被民尊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感于廖俨功绩,闽王欲赐其土地,他则以“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为由,敬谢不受。
      在唐·中和四年(884年),小溪场有父老名安宁,善捕虎,为民除害,乡人崇敬。
      廖俨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八月十五日卒,葬于治所东南三里的永安里埔土寻乡(“土寻”合一字。今城厢镇员宅村),土名“乌鸦墓”。1985年10月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人思廖俨功绩,在员宅建“灵著庙”,塑像与安宁并祀。并在县署内建廖公祠崇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庄成重建廖公祠于县署头门内西端,1990年后迁建于东岳庙西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经学大师-廖平

著名经学大师-廖平


廖平,字季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初号四益,继号五译,晚号六译。清咸丰
二年(1852)生于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国古
典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
廖平祖籍湖北孝感,明洪武二年(1376)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流迁入四川,
几经转折才定居于井研县盐井湾。这里,既无平原沃野之饶,又无川泽舟揖之利,
举目一片荒凉,满野蓬壁茅舍。文化落后,教育缺乏,自明历清,了无闻人。廖氏
家族迁入这里,也是“四百年间无显者”(《廖平年谱》,下引,不复出注。)所
幸人丁兴旺,家族颇繁。廖氏祖先,世世代代以农耕、商贩为业。直到清朝末年,
才出了个读书人廖平,一举成为名儒,光宗耀祖,还给盐井湾这个俗里俗气的小乡
镇带来了“研经”湾的雅号。
        廖平的父亲名复槐,号继诚,为人正直,识字不多,却深明大义,常常排难解
纷、周人急难,很得乡亲信任。早年为人放牛佣耕,后来年挣月积,在镇上开了自
己的一家磨房,继又增开了一家糕饼店,操持着“一担谷子三斤米,一张薄饼一铜
钱”的小本经营。夫人雷氏,是个小脚,但为人娴静,精于女红,纺纱绩麻,无所
不通。除了负责一家大小的穿戴,还出售些剩余产品以住家需。这对勤劳的夫妇男
耕女织,早出晚归,艰难地哺养着6个儿女,廖平就是他们的第四子。日子虽然清苦,
家庭倒也合睦。不料在廖平五六岁时,连续两年天旱,收成锐减,廖家磨坊和烧饼
铺也难为无米之炊,只好关门大吉。灾荒四起,饿殍遍野,咸丰九年(1859)九月
李蓝起义自滇入川,盐工饥民,踊跃加入,川南川西,尽为厮杀之场。井研县城,
被围得铁桶一般,70余日,不得解围。官宦之家,或固守城池,或据守山寨;贫苦
人家,只得四出逃散。廖平父亲一肩挑了家当,带领一家外出逃难;母亲背负老五,
怀抱廖平,一路惊惊惶惶,躲躲藏藏,最后来到仁寿县大愿寨,砍树割茅,造棚栖
身。不料大年三十,廖平因出于对富豪之家张灯结彩的羡慕,自作灯笼,不慎失火,
一爿茅屋化为乌有。生活异常窘迫。
       次年五月,清廷调湘军入川,起义军退出井研,兵火暂歇,廖平一家也才重返
故里,但人是物非,磨坊与饼店早已荡然无存。廖平一家从瓦砾场中拾来残砖短椽,
垒屋栖身。复东借西贷,得30吊钱。免强重理旧业。廖平父亲吃苦耐劳,母亲又善
于持家,三个哥哥也都长成精壮小伙,在廖父的督领之下,这个流离失所的家庭,
居然又红红火火地开张起来。廖平因年幼帮不上忙,被送往师塾念书。这也许完全
出于父亲需要一个能写会算的帐房先生的愿望,谁知却成了廖平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的开端。
      廖平祖上既非书香,为人也不明敏。他天资平平,记忆殊差,每天背课之时,
他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在科举填括的时代里,记诵是最基本功夫,
也是许多读书人用以炫耀自己本事的看家本领,可是,这个全家勒紧了裤腰带送来
念书的小学生却在这方面天生拙笨,真令廖父大为失望,于是令其退学。看见别的
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廖平自然不会甘心。一天,他拿了钓竿,跪在家先神位面前,
虔诚地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约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溪
涧,果然钓得两尾红朴朴的大鲤鱼,若有神助一般。廖平回家,大肆渲染,家里人
也兴奋异常。廖父望着还扑腾扑腾弹动的红鲤鱼,认为祖宗真的显灵,孺子可教,
于是烹鱼祭祖。第二日清早起床,牵了廖平再投塾师,请免其记诵。从此廖平读书
避短就长,专从“思”字上下功夫,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采用默识理解
的科学方法,这是他一生学术所以创见独多,见解奇特的原因之一。他成为富有特
色的经学家,原因也在于此。他后来回忆这一转变说:“予素无记性,幼读五经未
完,然苦不能成诵,弃学。师许以不背,乃复从学,故予后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
诵为事。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至于疑难精要之处,虽不能通其词,然亦默
识其意。”(《经学初程》)这个钓鱼得鱼的偶然事件,竟使廖平从弃学中拯救出
来,同时也促成了廖平重思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真是一大转机,因此他后来为学有
成后,还深情地题其室日“双鲤堂”,以志纪念。

       转瞬之间,廖平已长成十四五岁的少年。这时,廖家娶了两个媳妇,添丁加口,
廖平又在镇上开了家茶馆。为了平均劳作,廖平再次停学,手持茶壶在茶馆里跑堂。
一天,廖平掺茶时不小心将水溅到了一位客官身上,客人勃然大怒,任凭这位斯斯
文文的小茶倌怎样认错、陪不是,客人硬是不饶不依,羞辱谩骂,纠缠不休。惭愧、
羞辱、失望使他不由得想起“耕也,馁在其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的夫子之教,
记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意识到一个平民子弟,要改变命运,出
人头地,必须发愤读书、一举成名。于是在招牌上大书“我要读书”四字,愤然离
去。家人得知,四出寻找,结果在一座破庙中找到了他,人们发现他兀自一人在那
里捧书苦读。诸兄大为感动,一起劝廖父让他重修学业。此后诸兄自动延长劳动时
间,以代替廖平。母亲则在每餐应煮的米中,留出一勺,积少成多,以供“束修”。
亲人们无私的奉献,令廖平感动不已,为学更加勤奋。为了避免人事的烦扰,他把
被盖搬入庙中,象个苦行僧一样,孤馆清灯,四季不倦。为防惰心,他常将自己死
死地捆在桌椅上,日夜不下课桌。一次,庙僧馈赠玉米饼,外搭一碟红糖,廖平目
不离书,且蘸且食。吃完后,和尚出来收拾盘碟,见他满嘴墨污,一盘红糖却丝毫
未动,而墨盘却被他醮食得干于净净了。16岁时,娶妻李氏,逢年过节,小夫妻回
娘家,夫人小脚走得慢,廖平就跑到前面,拉开一段距离后,取出书籍阅读,等夫
人赶到,再如法炮制。其意其专,一至于此!
      盐井弯乡穷地僻,缺乏书籍,借读不易。廖平常作有心人,注意搜罗放佚,克
服缺书少纸的困难。他在庙中读书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庙里焚化字纸,以“积阴德”。
廖平常上前帮忙,若发现有可读之书、可用之纸,他就拣出留下。就这样时时处处,
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使他在四书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旁的内容。后来在关键
时刻,这种旁门学问还帮了他的大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9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6军军长廖耀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大将军廖永忠

明朝大将军廖永忠

                                                      廖氏文化家园 收集整理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等

       廖永忠(1313-1369),今安徽巢县人。廖永安弟。元末,1355年随其兄率水军归附朱元璋。跟随朱元璋攻打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跟随徐达攻伐张士诚,皆建大功,乃至由中书省右丞拜中书平章政事。不久,又充征南副将军,与汤和水陆两路并进讨降方国珍。1368年拜征南将军,搞定福建、两广,封德庆侯。


      廖永忠生于元朝至治三年(癸岁)即一三二三年,于元朝至元五年(已卯岁),一三三九年请命娘亲,外出寻访失散之兄弟,时年十六岁。北上寻兄一载有余,毫无兄弟踪迹,在进退两难之际,遂志向从戎。元朝至正六年,在廖永安将军麾下任十夫长,后又升为“统制”之职,时年二十三岁。元朝至正十年,康茂才将军将养女康氏许配给永忠公为妻。正二十一年(辛丑岁)即一三六一年,由于永安将军作战负伤,病故,永忠公接掌永安将军之师。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因鄱阳湖之战全军得胜,授朱元璋奖励,“田帛。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四日,被朱元璋封为大将军。至正二十七年二月,封征南大将军,时年四十四岁。于明朝洪武三年(庚戊岁)即一三七零年,封德庆侯时年四十七岁。明朝洪武五年,授赐良田一万顷,时年四十九岁。

         番禺南沙宏伟的大后宫,宫中所塑几位历史名人之像,其中一位是廖永忠。其碑文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廖永忠拜征南将军,自福建取海道进军广东,沿途安澜以济,直抵珠江连降主守将,于东莞和广州,复擒斩暴冠,邵宗愚,广人大悦,廖永忠因广东不战而空,威戴天妃神礻右遂倡建庙宇于归德门外。五羊驿之东,着有司春秋之祭。”想必,

          据清新县珠坑廖姓族谱及清远文物志记载:廖永忠祖居福建,后移居南雄珠玑巷,兄弟七人,因饥荒和兵乱,自南雄流落英德定居。廖永忠排行第二,生于元朝顺帝年间公元1323年,终于1375年。其妻康氏为朱元璋之主战将康茂才之女。元末朱元璋与廖永安等发兵起义反对元朝,廖永忠便入廖永安旄下,作战勇猛,累建战功,廖永安因中毒箭医治无效逝世,朱元璋封廖永忠为将军,接替其兄廖永安之职,全统其师,转战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在诸省平定后又奉命转战广西、四川。在进军广西、四川前将其家眷安置于清远,现清远滨江廖姓人多数是其后裔。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登奉天殿,召谕群臣论功行赏曰:傅有德,廖永忠两位将军,南征北战,每逢战役奋勇忘躯,廖永忠大战鄱阳时实朕亲眼所见,可谓天下奇男子,赐良田一万亩,封德庆侯。洪武四年(1371)因辽东土匪暴聚,劫航运,攻州郡,廖永忠又被朱元璋派驻辽东,平定暴匪。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了巩固其帝位,便制造各种借口杀害与其起兵推翻元朝、创立明朝,扶助朱元璋登上帝位的群臣战将。廖永忠亦被朱元璋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罪名赐死。享年五十二岁。  廖永忠死后,嘉庆元年,其后裔将廖永忠之遗骸移葬在珠坑岑坪杉树咀、又名雷公潭,该墓坐西向东,光绪二十年重修,保存尚好。墓中只少了一个石狮子、墓碑刻着:大明大将军德庆候讳永忠太祖之墓,碑上有内外两副对联,内联:“山水钟景秀,蕃留阴子孙”,外联:“候封标骏望,祖德肇鸿基”。标明光绪二十年秋月吉日重修,碑上还刻有近一百字记载廖永忠出生地、官职等内容的碑文。墓位于山脉连绵山凹处,周边苍松翠竹,墓前地堂开阔,池水河穿行而过,远眺毕架山像是一个人仰卧其间,山环水抱,风景秀丽。  廖永忠后裔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有广东南雄珠玑巷、湖南长沙、广东怀集、广西平南县及广东清远。清远多数居住在下滨江,分布在50多条村寨,人口有一万余人。有些后裔已移居顺德等珠三角地区,以及港澳、海外等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吏部尚书廖纪

吏部尚书廖纪

                     

  廖纪,字时陈,号龙湾,东光人(现阜城)原籍广东陵水那亮乡(现海南万宁贡举村)。弘治三年进士。授考功主事,屡迁文选郎中。正德中,历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厂,羡金无所私。迁吏部左、右侍郎。世宗立,拜南京吏部尚书。调兵部,参赞机务。被论解职。

  嘉靖三年,“大礼”议既定,吏部尚书杨旦赴召,道劾张璁、桂萼。璁、萼之党陈洸遂劾旦而荐纪。帝罢旦,以纪代之。纪疏辞,言:“臣年已七十,精力不如乔宇,聪明不如杨旦。”时宇、旦方为帝所恶,不许。光禄署丞何渊请建世室,祀兴献帝,下廷议。纪等执不可,帝弗从。纪力争曰:“渊所言,干君臣之分,乱昭穆之伦,蔑祖宗之制,臣谨昧死请罢勿议。”不纳。会廷臣多诤者,议竟寝。已,条奏三事。其末言人材当惜,谓:“正德之季,宗社几危。议者但知平定逆籓之功,而不知保护京师之力。自陛下继统,老成接踵去,新进连茹登,以出位喜事为贤,以凌分犯礼为贵。伏望陛下于昔年致仕大臣,念其保护之勋,量行召用。其他降职、除名、遣戍者,使得以才自效。”帝但纳其正士风、重守令二事而已。三边总督杨一清召还内阁,璁等欲起王琼,纪推彭泽、王守仁,帝不允。复以邓廷璋、王宪名上,竟用宪。

  五年正月,御史张衮、喻茂坚、朱实昌以世庙礼成,请宥议礼得罪诸臣,璁、萼亦以为请,章俱下吏部。纪等列上四十七人,卒报罢。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勋、救马永谪官,给事中沈汉等论救,帝不听。纪从容为言,且荐永及杨锐。帝纳之,有本得无谪。纪在南都,持议与璁合,坐是劾罢。璁辈欲引助己,遂首六卿。而纪顾数与抵牾,璁辈亦不喜。年老称病乞归,许之去。初,《献皇实录》成,加太子太保。至是进少保,赐敕乘传,夫廪视故事有加。卒,赠太保,谥僖靖。

  贡举人《颂廖尚书归休》

  荣归东光兴儒学,长思琼台根那亮。

  南是故里北家乡,国史方志齐颂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统军元帅郧国公廖永安

明统军元帅郧国公廖永安

9.廖氏名人   2009-09-03 09:38   阅读5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廖永安(1320—1366)元末巢县(今属安徽)人,字彦敬。元末在籍与弟永忠及俞通海等结寨自保。朱元璋起兵,他率舟师归附。从渡江,下牛渚、破采石、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授管军总管。破海牙水栅,擒陈兆先,入集庆(今江苏南京),擢建康翼统军元帅。再以舟师取镇江、常州、池州(今安徽贵池),升同知枢密院事。后在太湖被张士诚兵所执,囚禁八年,死于狱。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郧国公,谥武闵。

附:

楚國公廖永安傳

佛山银朱 发表于 搜房网 - 南京业主论坛

 廖永安字彥敬巢縣人父旺子五人永清永寧永堅永安永忠旺扈 上渡江不仕永清以子昇贈指揮僉事永寧早卒永堅仕陳友諒?參政來歸亦卒永安少倜儻以氣自豪元季江淮兵起與弟永忠聚兵保鄉里甲午屯湖中?水寨以捍寇患左君弼據廬州作亂永安等頗?所窘乙未春聞 太祖駐和州乃謀納款乞援 太祖大悅以歲夏五月親率兵至巢湖援之永安與弟永忠等迎 上登舟出湖口中丞蠻子海牙集樓舡塞馬膓河以阻諸兵 上歸和州集商舟多載猛士至黃墩與中丞戰於裕溪敵舟高大不利進退永安等操舟如飛左右奮擊大敗之遂率兵入大江至青沙坊再攻中丞水塞獲鬬舡一十五艘由是從容侍上還於和州攻破鱭魚洲六月乙卯朔永安引舟從渡江時西北風順舳艫齊發永安舉帆前行向牛渚頃刻及岸守者大駭出兵來拒 上麾甲者以進敵不及支即走諸軍奮擊采石兵潰遂拔之乘勝徑克太平采石蕪湖等處蠻子海牙僅以身遁三月統兵攻擒陳兆先復攻集慶克之得軍民五十餘萬改集慶?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永安?昭武大將軍統軍元帥 上欲取鎮江命永安戒兵無殺掠十七日丙申克鎮江平太沙下沙祝家等寨四月取金壇五月攻常州六月取宣州七月張士誠兵寇瓜埠永安擊敗之十一月徐達等圍常州永安自其壘來援內外夾擊大破之丁酉三月常州平以功陞同僉點江南等處行樞密院事宿衛帳下十月壬申同中翼大元帥常遇春自銅陵進攻池州永安合攻之遂克戊戌正月與俞通海等攻江陰石牌海寇奪馬馱沙并取宜興無錫等處生擒朱元帥陞同知樞密事六月甲午士誠兵寇常熟永安與戰大敗之七月庚子破士誠兵於通州狼山八月總兵征蘇州宜興復叛十月十二日與徐達邵榮復宜興既拔其城復率舟師擊士誠眾於太湖乘勝深入後軍不繼俄水淺舟膠與戰不利遂?所獲士誠欲降之永安不屈遂拘囚之後徐達援常州士誠弟來戰達遣王玉擊敗擒士德 上喜曰士德士誠謀主其人智勇今擒之張氏之成敗可知矣遣人往求和好士德母痛之議歸永安以易 上不從士德死竟不獲歸甲辰十月 上念永安陷於強敵守義不屈遙授光祿大夫柱國江淮等處中書省平章事封楚國公賜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有誥丙午七月丁未卒於姑蘇年四十七訃聞 上哭之慟親?文命配祭功臣廟洪武元年十二月命築壇於雞籠山祭之二年正月丁未祭 太廟以永安配享下禮部議定謚號曰武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德年间四川农民起义军“扫地王”--廖惠

正德年间四川农民起义军“扫地王”--廖惠

四川保寧(今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掃地王”。

卷一百八十七
明史

清·张廷玉等



据清·张廷玉等所编明史,一百八十七卷记载:.......(略)正德元年,由巡抚贵州召督漕运兼巡抚江北。明年就进右都御史。苏、松、浙江运舟由下港口及孟渎河溯大江以达瓜洲,远涉二百八十余里,往往遭风涛。钟言:“孟渎对江有夹河,可抵白塔河口。旧置四闸,径四十里。至宜陵镇再折而北,即抵扬州运河。开浚为便。”从之。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四年冬,加太子少保兼左都御史,掌院事。

五年春,湖广岁饥盗起。命钟以本官总制军务,陕西、河南、四川亦隶焉。沔阳贼杨清、丘仁等僭称天王、将军,出没洞庭间。围岳州,陷临湘,官军屡失利。钟及总兵官毛伦檄都指挥潘勋、柴奎,布政使陈镐,副使蒋昇击破之于麻穰滩,擒斩七百四十余人,贼遂平。初,钟掌院事,刘瑾方炽。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

时保时保宁贼蓝廷瑞自称顺天王,鄢本恕自称“刮地王”,其党廖惠称“扫地王”,众十万余,置四十八总管,延蔓陕西、湖广之境。廷瑞与惠谋据保宁,本恕谋据汉中,取郧阳,由荆、襄东下。巡抚林俊方议遏通江,而惠已至,攻陷其城,杀参议黄瓚,佥事钱朝凤等遁去。适官军自他郡还,贼疑援兵至,亦遁。俊益发罗、回及石硅士兵助朝凤进剿,参议公勉仁亦会。龙滩河涨,贼半渡,罗、回奋击之,擒斩八百余人,坠崖溺水甚众。俊复遣知府张敏、何珊等追之,获惠,余众奔陕西西乡。钟乃下令招抚,归者万余人。既而贼收散亡,陷营山,杀佥事王源,纵掠蓬、剑二州。

钟赴钟赴四川,与俊议多不合,军机牵制,贼益炽。已,乃檄陕西、湖广、河南兵分道进,湖广兵先追及于陕西石泉。廷瑞走汉中,都指挥金冕围之。陕西巡抚蓝章方驻汉中,廷瑞遣其党何虎诣章,乞还川就抚。章以廷瑞本川贼,恐急之必致死,陕且受患,遂令冕护之出境。廷瑞既入川,求降,钟等令至东乡听抚。贼意在缓师,迁延累月,依山结营,要求营山县或临江市屯其众,遣官为质。钟令汉中通判罗贤入其营。本恕来谒,约既定,会官军有杀其樵采者,贼复疑惧,遂杀贤,剽如故。官军为七垒守之,贼不得逸,其党渐溃。廷瑞以所掠女子诈为己女,结婚于永顺土舍彭世麟,冀得间逸去。世麟密白钟,钟授方略使图之。及期,廷瑞、本恕暨其党王金珠等二十八人咸来会。伏发悉就擒,惟廖麻子得脱。其众闻变,惊溃渡河。钟遣兵追击,俘斩七百余人,以功进太子太保。古

未几未几,廖麻子及其党曹甫掠营山、蓬州。七年,总兵官杨宏,副使张敏、马昊、何珊等合击之。贼势蹙,钟乃议招抚。敏以单骑诣甫营,甫听命,遂赴军门受约束,归散其党。而麻子忿甫背己,杀之,并其众,转掠川东。官军不敢击,潜蹑贼后,馘良民为功,土兵虐尤甚。时有谣曰:“贼如梳,军如篦,土兵如剃。”巡按御史王纶、纪功御史汪景芳劾钟纵兵不戢。纶复奏钟乐饮纵游,致贼自合州渡江陷州县。诏召钟还,以彭泽代,钟遂乞归。嘉靖三年卒,谥襄惠,,,,,,,,,

附:正德年间各地农民起义

武宗的荒怠和刘瑾的擅权,使明廷政治陷于昏暗。皇室的挥霍靡费,日益加重着农民群众的赋役负担,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还在刘瑾擅权的正德三年(一五○八年)四川地区即爆发了农民的武装起义。刘瑾伏诛后的正德五年(一五一○年)十月,河北地区由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与此约略同时,江西各地的农民也先后起义,给予明朝以沉重的打击。

四川农民起义

一五○八年冬,四川保宁人刘烈领导当地群众起义,进攻陕西汉中等地。次年,刘烈在战斗中被乱兵杀死。十二月,保宁人蓝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继续领导农民起义。蓝廷瑞称“顺天王”,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称“扫地王”,四川人纷纷参加起义军,众至十万,置四十八总管,势力扩展到陕西、湖广等地。蓝廷瑞与廖惠主张在保宁建根据地,鄢本恕主张以汉中为根据地,再取郧阳,由荆、襄东下。廖惠率军攻克通江,杀明参议黄瓒。明廷派刑部尚书洪钟总督川、陕、湖广、河南四省军务,会合四川巡抚林俊,镇压农民军。廖惠攻克通江后,在撤往龙滩河的战斗中被俘。蓝廷瑞和鄢本恕转到汉中,被陕西明军逼回四川。正德六年(一五一一年)初,起义军在东乡被明军围困,交通土酋彭世麟,想从其营地突围。彭世麟密与洪钟定计,诱蓝、鄢起义军首领二十八人至彭营赴宴。伏兵将起义首领全部俘虏。起义军大部瓦解。余众在廖麻子领导下与曹甫、方四的起义军联合,继续战斗。

四川江津人曹甫,仁寿人方四,于正德六年(一五一一年)正月起义,围攻江津县城,杀佥事吴景。曹甫也称顺天王,四川巡抚林俊率兵前去镇压,曹甫战败被杀。余部由方四、任胡子、麻六儿等率领转至綦江,进入贵州思南、石阡等府。方四称“总兵”,任胡子称“御史”,其他三十多个首领称“评事”。不久,方四所部起义军由贵州再入四川。八月,起义军攻打东乡,永澄,声言要攻取江津、重庆、泸州、叙州以及成都。明军一面加强军事围剿,一面把起义军的族属从仁寿县找来,到起义军中去劝降。方四等杀了说客,拒不投降。明军分六哨猛攻起义军,战斗十分激烈,起义军战士被明军包围,多人跳崖自杀,拒不投降。任胡子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方四率二千余人突围进入贵州思南。一五一二年,又从贵州进入四川,闰五月,自南川到綦江,战败。方四被地主武装擒捕。

这时,廖麻子、喻思俸部以及内江骆松祥部、崇庆范藻部的起义军势力在继续发展,众号二十万。四川巡抚高崇熙下令招抚,把开城临江市地方空出来让廖麻子部起义军居住和耕种,三年不征赋役。廖麻子进驻临江后不久又起兵反抗。明廷罢黜总督洪钟,将巡抚高崇熙逮捕下狱,改派彭泽为总督,马昊为巡抚。彭泽等率领苗兵围剿起义军,廖麻子于剑州战败被杀。起义军推喻思俸为首领继续战斗,杀明都指挥姚震,转入巴山,不久又从巴山出击,打败陕西明军,进抵略阳,攻四川广元,被明军截堵,转至西乡。一五一三年被彭泽、马昊明军包围,喻思俸战败被俘。彭泽与马昊进而率兵镇压了内江骆松祥部,次年正月,又镇压了崇庆起义军范藻部。

四川地区的农民起义,历时六年,转战三省,给予明王朝的打击是沉重的......

(参考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4-0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女画家诗人廖云锦

清代女画家诗人廖云锦                           

廖云锦(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字蕊珠,号织云、锦香居士,青浦(今属上海)人。自幼从父廖古檀吟诗作画。早寡,遂以诗画消磨时光。她工绘花鸟,宗法恽寿平,不以笔墨勾勒轮廓线,直接上色点染,所画物象自然生动。

【清代诗】廖云锦·诗选

画双松歌

画鳞难画龙,画树难画松。龙乃神物善变化,几人曾见破壁来虚空?松之视龙势不异,离奇蟠曲难形容。谁摹此图真妙手,双松矫矫如双龙。爪破白日拏云雨,咫尺庭阴青万重。祖枝孙榦相追逐,生怕茅屋摇秋风。朅来移挂傍几榻,猛然惊醒午梦浓。绕阶而走心胆落,满庭云气生窗栊。日暮萧斋兀愁坐,夜梦已到扶桑东。

  喜高平表妹至

尔我襟期喜共知,笑言频到漏残时。开奁会看将完绣,翦烛閒敲未定诗。金鸭灰深香篆袖,晶帘风定落花迟。晚来又恐轻言别,月底镫前系梦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廖燕

廖燕个人简介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一介布衣,既无显赫身世,又乏贤达奥援,所以生前死后,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其集已难寻觅。他一生潦倒,在文学上却颇有成就。十九岁时补为秀才,在武水西筑“二十七松堂”潜心经史,攻古文词。

他是一位孤介特立之士,反对科举八股,他说宋高宗是杀害岳飞的主犯,还说武王伐纣同样是以臣弑君,他对程朱理学攻击尤不遗余力,他写有《永历幸缅始末》一文,用南明年号纪元。这些言行如发生在“康乾盛世”,定会招至杀身之祸。他的文学创作主张自出机杼,独抒性灵,但他并没有走公安、竟陵派的路子,而是自成一家,诗文、书法成就都很可观。由于廖燕僻处南方一隅,又未身居显位,所以他的集子流传不广,后世几至堙没。但在日本,他的集子倒经过几次翻刻,他的声名几与朱舜水并驾齐驱。本书收录廖燕的全部作品,以三种康熙原刻、乾隆续修本《二十七松堂集》为底本并互作校补,并以日本文久二年(1862)、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清抄本、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校补。书后附有《廖燕研究资料汇编》、《廖燕研究篇目》、《廖燕交游录》。举凡生平传记资料、墓志、诗文酬答、评论、交游等资料,搜罗完备,足资研究、阅读。

  廖燕著述颇丰,收辑为《二十七松堂集》,共十卷,包括论、辩、说、记、序、文、尺牍、传、墓志铭、杂著、疏、书后、词、诗等。共计文370篇(含卷一自序),诗551首。代表作是《金圣叹先生传》。廖燕多才多艺,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

廖燕的散文充满强烈的批判社会的精神:对程朱理学,他持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以梦愚天下后世”;对科举制度,也持批判态度,认为这套制度是为统治者钳制思想言论;他呼吁文章用世,提出布衣与人主平等,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他的人物传记往往能写出传主的精神气质;山水游记情景结合,表现自己的个性;小品文随心所欲,纵横自如。他对自己文章与统治者的矛盾有充分的认识,并看到这是才是他所追求的价值所在:“不遇之文,其文必佳,……佳者必传,是天将传吾文也。”近代以来,廖文的思想内涵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重视。

  廖燕也使清代岭南散文进入更高境界。其中“杂著”载杂剧《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等四种。其中《诉琵琶》是廖燕传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

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集》流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之刻刊。盐谷世弘在序文中称赞说:“廖燕文以才胜,文章能继承明代文风,可说是明代文坛的大殿军。”又说他一生未作过清朝的官吏,是因为他是明代的遗民,清朝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绪十年(1884,日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赞其文章雄瞻杰出,笔有奇气。并认为廖燕并非是甘心隐逸的高士,而是毕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百川说:“柴舟(文)的峭刻古奥,几符乎介甫(王安石)。”廖燕的文集曾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贡献,这在粤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遗诗入选清朝国诗,被列为“广东诗粹”。

1:今人评廖燕“匕首寸铁,刺人尤透”。

  2:袁行霈(袁本)《中国文学史》第七编三章评廖燕: “史论文《汤武论》、《高宗杀岳武穆论》、《明太祖论》等,推翻陈说,无所蹈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廖海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廖海光

廖海光

(1915-1993)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人,1915年9月26日出生在酃县垅溪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11月投身革命,在县警卫营当战士。后调入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给师政委王震当警卫员。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秋入红军四分校学习,任该校二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赣边区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长征途中,任红二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十七团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部主任、政委,后任抗大一分校胶东分校政委。从1940年5月至1943年5月,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培训了2000多名军政干部和一批地方青年干部,解决了当时山东各地急需干部的问题。在任十六团政委期间,坚持在山东大泽山一带开展反“磨擦”斗争,消灭国民党军暂编十二师两个团,荣获英雄团称号。1944年任南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指挥主力部队同广大群众武装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游击战和地雷战,拔掉敌人多处据点,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袭扰,收复了胶县、即墨等县城,使胶东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胶东军区第五师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政委。组织部队开展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参与组织和指挥了解放潍县、莱州等战斗。在济南战役中,他亲临第一线指挥攻城战。在淮海战役中,他参与指挥了曹八集分割阻击战和双堆集围歼战。1949年任第二十四军政委。参加了渡江战役,指挥部队在棕阳镇至姚家沟地带率先突破江防,建立滩头阵地,保证了后续部队胜利渡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他经常深入基层、沿海边防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对军区部队建设和福建沿海战备工作都有重要建树。1958年7月,美军出兵中东,造成国际紧张局势。台湾国民党当局试图趁火打劫,亦于7月17日下令三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叫嚷要“加速反攻大陆的准备”。金门是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前哨阵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作出对金门进行惩罚性炮击的决策。他与福建军区其他领导奉中央军委之命,亲临前线指挥了两次炮击金门的战斗。8月23日和24日,他指挥36个炮兵营、6个海岸炮兵连从厦门、角尾、大嶝、小嶝、周头等处,对大、小金门岛和大担、二担岛上的重要军事目标严施两次炮击,取得重大成果,使金门国民党守军陷于空前困境。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书赠一条幅:“军校高师、齐鲁名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崇高评价,也是对他的不凡业绩的生动概括。

  1993年3月在福州病逝,享年78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廖耀湘

国民党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廖耀湘

廖耀湘

(1906-1968)

 

     国民党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湖南省邵阳县(今新邵县)人,1906年5月16日生于邵阳县三民乡一耕读之家。早年就读长沙岳云中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9年考取留学生预备班。一年后以上士衔公费赴法国留学。1931年在法国闻悉九一八事变及东北沦陷,伤心痛哭多日。193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法国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专科毕业,回国后到国民党军界任职。12年内由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升为第九兵团中将司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随部参加了淞沪抗战和保卫南京。撤退到武汉后,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他上书蒋介石详陈建军改进方案,深得蒋介石赏识。1938年3月,被蒋介石破格提升为二OO师少将参谋长。9月,该师扩充为新十一军,旋改为第五军。他任该军所辖新二十二师副师长兼军干训班主任。在湖南湘乡编组时,因师长邱清泉未到职,又代理师长之职。移驻东安整训期间,著有《浔江上游游击战术》、《小部队战术》等册子,作为部队训练教材。1939年9月,第五军奉命开赴桂南收复南宁及昆仑关。他率新二十二师参加了桂南战役。在昆仑关战斗中,指挥新二十二师首先成功地截断了南宁日军与昆仑关之间联系,继而主攻昆仑关,全歼日军主力6000余人,克复昆仑关。当时报纸纷纷报道,并与887年前的“狄青元夜夺昆仑”相提并论,他被誉为“赛狄青”。1940年6月,任新二十二师师长。在滇西战场,他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以劣势装备对抗现代化装备的日军,常常出奇制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应美英盟国之请,组成远征军奔赴印度、缅甸战场,抗击日军,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使外援物资不至中断。1942年2月,他率新二十二师随远征军入缅甸。3月,为解救在同古被日军围困的英军及远征军第二OO师,他奉命率新二十二师驰援同古,发动连续的凌厉攻势,牵制了敌军,使英军及第二00师得以胜利突围。同古之战为远征军出国的第一战役。新二十二师以少胜多,举世震惊,被盟国战报称之为“世界上最精锐之部队”。在平满纳战役中,他所率的新二十二师担任阻击任务,在斯瓦河一带,采取逐次抵抗的战术,把阻击埋伏与游击战术巧妙结合起来,不断袭击敌之后卫,使敌前后受击,举步维艰,以极少的代价,牵制日军达半月之久,为主力集中赢得了充裕时间。他的杰出指挥艺术,使其声名鹊起,中外报纸交口称赞。1943年春,远征军奉命撤退,在回国归路已被敌军截断的情况下,他率新二十二师,以顽强意志穿越了数百里的野人山,于7月底到达印度东境列多。人们叹为“奇迹!”1944年春,在印度经过休整训练部队,换上美式装备后,他率二十二师参加了缅北反攻战役。战斗打响后,在大络、孟关等地,以4个团的兵力全歼日军劲旅号称“常胜军”、“森林战之王”的第十八师团。1944年8月,新编第六军成立,他以卓著战功擢升为军长,获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他根据未来战场已不在丛林而多为城镇村落的新情况,编著《城镇村落战斗》一书,印发全军,并利用雨季就地加强训练。11月,挥戈南指,由孟拱直取史维古,东克八莫,继而连克曼纳、派来、贵街三大据点,迫敌由南坎向芒密总退却。缅北反攻战胜利成为定局。在反攻缅北战斗中,他率领所部,英勇善战,取得歼灭日军12000余人的重大胜利,扬威异邦。美英两国政府分别授予他自由勋章和十字勋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加紧部署全面内战。1946年1月,他奉命率新六军开赴东北战场,参加内战。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主动放弃一些大城市,机动转移,使得新六军长驱直入,占领本溪、四平等要地,又于5月22日侵占长春。因此,他气焰嚣张,不可一世。1947年8月,陈诚接替杜聿明任东北行辕主任,以新六军、新三军组成第九兵团,任命他为兵团中将司令。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发动辽沈战役,包围锦州。蒋介石命令以11万人组成西进兵团,任命他为兵团司令,企图与葫芦岛方面的国民党军配合夹击解放军,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得逞。锦州解放后,他受命从黑山、大虎山一带突围,与锦西北之国民党军会合,企图重占锦州,因而率部与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三天的血战。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主力将廖耀湘兵团全部围困在120公里的范围内。经过两天一夜激战,全歼这支拥有10余万人的美式机械化兵团,他被生俘。

    他经过10多年的劳动改造,于1961年12月获特赦,成为新中国一名公民。后被聘任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为全国文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史料。1964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12月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2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汉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党建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5-18 17:27:38  

  廖汉生(1911-)湖南桑植人。土家族。1929年参加湘鄂边游击队。1933年4月任湖北鹤峰第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6月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军部当文书。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红三军政治部秘书。1934年春任红三军七师党委书记,后任九师政委。参加了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龙家寨、浯溪河等战斗。1935年初任湘鄂川黔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任红二军团四师代政委、六师政委,率部参加了后坪、忠堡、招头寨、板栗园等战斗。同年11月参加长征。1937年5月出席延安召开的中共苏区代表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O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副团长、政委,参加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雁门关、收复七城等战斗。1938年冬随部挺进冀中,后任第一二O师独立二旅副政委、代旅长,参加了齐会、陈庄等战斗和百团大战。1941年春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起先后任中央党校第二部、第四部组教科科长。1944年11月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到豫鄂边,后任中共襄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江汉军区副政委、政委,并代理江汉区党委书记。1946年6月任晋绥军区晋北野战军副政委,同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1947年3月任西北野战兵团(后为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率部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等战役战斗。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一军政委,参加了陕中、扶郡、陇青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政府副主席、省军区政委。1952年9月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任西北军区副政委。1957年10月任军事学院院长。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委。1973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75年8月任南京军区政委、第一政委。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是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志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党建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5-18 17:27:38  

  廖志高(1913-)曾用名王平、王子修。四川冕宁人。1930年入西昌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担任过学生会主席。1934年4月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支部书记。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随军长征,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干事,中央民委干事,中央直属警卫营地方工作组组长、总支委员。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193s年入中共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后任班主任、教员,总支书记。还曾任过中央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37年冬被派回四川,历任中共四川省工委副书记兼中共重庆市委书记,中共川东特委书记。1941年任中共西南工委副书记。1944年春返延安,入中央党校第一部学习。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1946年任中央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1947年任中央直属支队政治部主任,随毛泽东、周恩来等转战陕北。1948年5月到河北平山西柏坡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处代处长。1950年调西康工作,任中共西康区党委书记、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康军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1953年后改任西康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政委。1955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第三书记。1960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5年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二政委、省政协主席。1974年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政协主席、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区政委、福建省军区第一政委。是中共第八届(二次会议补选)、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荣坤烈士

文章来源  互动百科  作者  轶名

编辑词条多义词 参与讨论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出身赤贫家庭,读过两年私塾,自幼上山下田,勤劳苦做,受尽剥削压迫。为寻找出路,于1925年离家从军。后因不满旧式军队的腐败,半年后又逃回家中。1926年,参加乡农民协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农民协会的骨干分子。同年冬,带头参加逮捕大恶霸地主丁枕鱼的斗争,率先翻墙入院,活捉了丁枕鱼。1927年5月,麻城县委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成立,任二排排长,参加了攻打杨泗寨、癞痢寨等反动地主红枪会的斗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率部日夜守卫在鄂豫边界的山寨上,打击来犯之地主民团和红枪会,保卫了乘马、顺河这块革命基地。他及时向麻城县委报告,粉碎了农民自卫军教练官企图拖枪叛变的阴谋,为党领导起义保存了一支基干武装力量。他参加领导了乘马地区的“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的准备工作。11月13日夜,率领二排参加了夺取黄安城的战斗,为黄麻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起义胜利后,担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二路快枪队队长。11月27日,国民党军400余人偷袭黄安城,他带18个队员,在60名黄安义勇队员和全城民众配合支援下,坚守两夜一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12月5日夜,在强敌围攻下,廖荣坤等人撤出黄安城,在黄麻北部辗转游击。12月底,根据木城寨会议精神,鄂东军主力72人连夜向木兰山转移。行至高桥河南面,天已拂晓,前有敌兵把守,后有敌军追剿。在十分危急情况下,他装成任应歧的河南军,计赚土豪,使部队吃饱睡足,天黑后,顺利转移到木兰山。1928年春,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任第二队队长。在艰苦转战(黄)陂、(黄)冈、罗(田)、麻(城)、(黄)安期间,曾率第二队消灭白果和杨子山民团,缴枪20余支,还活捉了福田河民团团总彭汝霖。7月,第七军改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任第二大队(后改为九十二团)大队长,与王树声等人率领一、二大队返回麻城,先后将顺河云雾山民团和河铺段家畈据点等处敌人一网打尽,发动群众分田分粮,建立苏维埃和赤卫队,在乘马、顺河一带建立了根据地。1929年夏,率部参加了三次反“会剿”斗争。7月初,带队在攻占白沙关战斗中担任主攻。八九月间,率部参加了鹅公山、磨角楼等战斗。10月,参加铁子岗伏击战。战斗失利,他乘夜色冲进敌阵,救出师长徐向前。1931年初,任红四军三十团一营副营长。在攻打新集战斗中,他自告奋勇担任爬城队队长,最先冲进城去。此战消灭地主武装1000余人。1931年至1932年,历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长、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师长。肃反时,曾被张国焘关押,经徐向前力保得以解脱。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率七十五师协同七十四师在淠河以东全线抗击敌人。从6月中旬一直坚持到8月13日,给敌独立十四旅、胡宗南部5个团等进犯之敌以重创,有力地支援了西线作战。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敌人疯狂血洗苏区。1933年初,就任红二十八军军长。他带领全军3000余将士,顶风冒雪挺进皖西,几乎天天与敌作战。经两个月的艰苦斗争,基本上打开了皖西北地区的工作局面。4月初,红二十八军并入红二十五军,任副军长兼七十三师师长。5月,被错杀于黄安(今红安)县龙王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0 22: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