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anxiuhong

[讨论] 林子牛的客家山村风物系列(作者 是 林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4 00: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泡好后滤干的大米用木桶挑到碓寮中来,一家大小便来打粉了。母亲用清水将“碓坑”和“碓锤”冲洗干净,舀几勺大米放入石碓中,父亲站在两根木柱之前,双手扶在横杆之上,左脚单立,右踏在转轴后端的木杆上,用力一踩,那木杆另一端“碓锤”便高高的升了起来,再一松脚,那“碓锤”便落下来打在碓坑中的大米之上,然后又用力一踏,那“碓锤”便又升起来了。母亲则乘“碓锤”再次落下来之前将那米粒翻将过来。一天下来,两桶米粉便踏好了,我们便可做那美味可口的客家美食了。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7281

固所以客家人唔讲“做粄”而讲“踏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00: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www.HakkaOnline.com

父亲教我说,莳田时不要左瞄右瞄,越瞄则越弯,只要好好去对格子就好了,保证每四棵秧苗组成一个正方形格子却可。我明此理,却做不了很好。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7281

我祖母则是这样教我的:莳田就像你们写字一样,行行对直就好看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0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那时放露天电影还没有交流电,得靠人力发电,几个人轮流像踩自行车一样来带动发电机发电放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00: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www.HakkaOnline.com

糯米饭蒸好了,却不马上蒸酒,要先请邻舍“吃饭”,用饭碗将那柔软的冒着香气的糯米饭盛好了,每家一碗送去,然后带回一屋的祝福之词。我当然也是要吃这糯米饭的,却不用碗,用手抓了一个饭团在嘴里咀嚼。
   吃过糯米饭了,母亲便将甑从灶上端了下来放在大木盆上,然后用瓢装了掏碎的酒曲,里面加上温水搅匀了淋要糯米饭上。将糯米饭与酒曲拌匀了便装入酒缸里去,酒缸口用油纸扎紧了,要密不透风,上面再用盖子盖了。弄好的酒缸是放置在温暖的炉灶之前的,在那里它能更快更好的发酵出甘醇的“水酒”来。
等待出酒的日子是磨人的,然而却又不敢老是开盖子去看,便只好将鼻子凑到那酒缸口去闻酒香。在第五日的早晨,又或是第六日的早晨,我在酒缸边上惊叫起来:“有酒香了,有酒香了”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7281

没错,是要请邻居吃饭的。
发酵几天后,能闻到酒香时,贴近酒缸时也可以听到有声响,我们称之为“作烧”“沸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00: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www.HakkaOnline.com

禾苞糖是儿时爱吃,常吃的食品之一,记得那时上小学中午不回家吃饭,便常常是书包中放有一包禾苞糖。后来离乡求学,又出来为生计而忙,便吃得少了,只是每年春节回家方能吃上,吃起来也依旧香甜。只是再也失去了制作时的参与之乐,是为一憾。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7281

就是我那里的“米橙”吧。以前上小学时把它当作饭后的点心,吃完饭就拿几块去上学,边走边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4 0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www.HakkaOnline.com

林真儿时,除在灶间煨番薯之外,还常煨番薯于山野之间。小时候在野外放牛,三两个顽童,在附近地里挖七八个番薯,拣些干枝,找一避风地方,生火煨薯。过不了多久,便会薯香远飘,说不得又引来几个顽童,齐享野炊之欢。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7281

同样的经历,同样的乐趣,同样的回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 1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细读评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4: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乡村在每年的正月,各村都会举行的大型"祭神"活动,在儿时每村的大型"祭神"(我们那叫""仰神")活动就是我的春节时的一大乐事,也是各村的头等大事.记得小时候孩子们都抢着扛旗~~~~~"祭神"的活动细节不是记得很清楚,因为在很小就离家求学了,希望林大哥(我想林真应该比我大些,希望这样称呼你不会见怪)能补充,让我对家乡的记忆再深点.谢谢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16: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叶子,

关于"祭神"我不是很清楚,至少我的记忆中我们的村子没有此项活动,可能要让您失望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16: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棋

客家山村里的棋

    文/林子牛

    牛儿在山坡上吃草。山坡上荆棘丛生,牛儿伸出舌头卷了那嫩叶放入嘴中细细咀嚼,咀嚼之声充满悠闲。山坡之下是一个水库,水库之水碧波荡漾,映出瞵瞵微光;水库的另一面也是山坡,水库前方是一条堤坝,连接着两个山体。堤坝顶上便是一条山道,从左面山坡连接到右面山坡,再沿着右面山坡的山脚蜿蜒而去。

    这儿便是蕉坑水库,位于我的客家小山村的北面。此时您沿着山村中央的长岗往北而行,您看到了那吃草的牛儿,您也看到了那水库和堤坝,却不见那牧童之影。您倾耳听去,听得堤坝东侧的浓荫之下传来一串清脆的童音:
    “石头剪刀——布!”
    “哈哈,我赢了~~”
    停得片刻便又听得那童音喊道:
    “石头剪刀——布!”
    您遁着声音寻去,来到那堤坝上来,您便看到那树荫之下或蹲或坐着三个牧童,个个都神情愉悦地进行着他们的童戏。牧童们的中间的地上用树枝划着一个大大的田字,田字的两头划各划一个倒着的三角,其中一个三角中写着一个“天”字,另一个三角中写着一个“地”字,“天”字宝座上有一石子,这颗石子的主人骄傲地看着另两位下棋者。“田”字的格子里另有两颗石子争着往天位而来,在“石头剪刀布”的口令中,赢者便前行一步,当其中一位前行到“天”字位时,便与宝坐上的那位来个“石头剪刀布”,赢了的便稳坐宝座,而输者便被打落凡间重新再来。
    这是客家山村里的孩子常玩的一种“棋”,大家将它称为“上天下地”棋。

    当然有的时候您在堤坝上看到的并非三位牧童,而是两位相对而坐;您在两位牧童之间的地面上看到的也不是“田”字两端加两倒三角的“上天下地”棋棋盘,而是划的一个牛角形,牛角形的中间是许多“之”形的折线。这便是客家山村的孩子们常玩的“牛角棋”。
    您看到“牛角”棋盘粗的一端摆了三颗石子,一大二小,大的代表母牛一方,小的则代表牛犊一方。两位牧童神情专注地注视着,牛犊一方想方设法地想将母牛逼到“牛角”的尖端,而母牛则尽力避免因逼入牛角而输棋的结局。孰赢孰输,全凭棋艺。

    若是您喜欢这客家山村的水库的风景的话,您不烦多往几次,那么您或许也能看到牧童们玩的另一种棋。您行到了那树荫之下,您看到两位牧童之间的地上纵横交错地划着许多的格子,这便是棋盘了,棋盘中并无棋子。这时您看到两位牧童手中各执一根短枝,一位牧童在纵线与横线的交点处划了一个小圆圈,另一位牧童略为思索后便在那边上划上一个小“X”。若是有一位的圆圈(或者是小“X”)或横或纵或斜地连起了五颗,此时便是赢了,露出了胜利的喜色。
    您此时看到的便是简易的“五子连珠”棋。

    年少时的我便是客家山村里的一位牧童,也是一位趴在地上的“山村棋手”。每次与朋友对奕,便会那客家山村里的棋,想起儿时的“棋戏”。

    2008-3-8于京通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16: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蛙

    文/林子牛

    与朋友在餐馆中小饮,点了一盘“火山白雪”,端来时却是一盘凉拌西红柿,鲜红的西红柿堆在盘中确象火山,而撒在上面的白砂糖则恰似火山上的白雪。于是便聊到了各式各样的菜名,广东有名菜“龙虎斗”,乃是用蛇肉与猫肉为原料做成,听说甚为鲜美。然而猫肉却只有粤人才吃,据说其它省份也有“龙虎斗”一菜,但这“虎”之一物却非猫肉,而是以蛙肉代之。

    这蛙与虎其实是大相径庭的,只有这蹲踞之势还多少有点儿虎样。毛主席少年时曾有《咏蛙》诗云:“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将蛙写得甚是传神。

    客家山村中多蛙。春回大地之时,天气渐暖,万物复苏,这青蛙便也从冬眠中醒过神来,从“窝居”中跳到这大自然中来,或蹲踞在池塘边上,或游弋在清水之中,或俯卧在绿叶之上;入夜之时,则蛙鸣阵阵,这蛙鸣又将大自然中的其它昆虫唤醒,加入到这《春夜之歌》的合唱团里来,合奏出一曲天籁之音,使客家山村里的春天之夜显得活跃而又宁静。

    青蛙在客家山村里被称作“拐子”,种类很多,有青拐、田拐、蚊拐、石拐、雷头拐、田鸡等等。蛙乃“益虫”,日夜在田间捕食害虫,以利庄稼的生长;蛙又是美味,可作盘中之餐。

    赣南采茶戏中有《钓拐》名戏,戏中所述钓拐事宜便是客家农人常为之事。我之儿时便常钓拐,取一根两尺长的竹杆,竹杆的一端拴一根三尺长的细绳,细绳的另一端捆一只蚯蚓;再拿一个装化肥用过的编织袋,袋口用竹片绕一圈撑开了;左手执袋,右手执钓杆慢行在田间地头,见到“拐子”便将那钓杆有节奏的慢慢抖动,那蚯蚓便在“拐子”面前跳跃。那“拐子”见了跳动的美食,看准了一跃,那蚯蚓便被含入口中,您只要右手一提,左手一接,“拐子”便入了您的袋中了。

    “田鸡”也是出入在田间地头池塘溪间的,但其块头却较“田拐”要大了许多,用钓也是轻易钓不来的,而得用“罩”。“罩田鸡”的用具则与钓杆不同,是用一根两米多长的竹杆,竹杆一端按一粗铁线,铁线绕成一圈,装一网兜于铁线上便成了。“罩田鸡”常是在夜间进行的,当夜幕降临之时,您在腰上捌上竹篓,左手拿上四节电池的手电筒,右手执了网罩走进那蛙鸣声中,天上有时是月朗星稀,有时是繁星满天,有时则又是无星无月,您走入那田间小道上,遁着那较普通蛙鸣更为宏亮的声音而来。攸地一声轻响,您发现一只“田鸡”跃到您前方的田埂上,您便将手电光照将过去,那“田鸡”被亮光照着便蹲在原地一动不动,您便用网兜将它罩住,然后捉住放入竹篓之中。一晚下来便可收获颇丰。

    当然,有的夜晚您并不去“钓拐”,也不去“罩田鸡”,而是立在窗前听那由众蛙领唱的《春夜之歌》,这时您便可能会听到一串更为宏亮的“蛙鸣”,响彻在这田野之中,若是您再仔细辨听一下,便会发现其实这是由人口发出来的蛙声。这是捕蛙人的口技,一发此声,四面八方的“田鸡”便遁声而来,钻入捕蛙人的口袋。

    蛙是客家山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是有了这山村便有了这蛙,而有了这蛙,这山村才显得更加山村。赵师秀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处处之蛙使得山村更让人怀念,想起这山村我便会想到这蛙,而想到蛙我便又不禁会想起这山村。
    2008-3-7于京通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 18: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象棋

客家山村里的象棋
  
   文/林子牛
  
   十行九竖一棋盘,楚河汉界隔两方。
   身先兵卒车马炮,兵卒横排卫边疆。
   将帅稳坐中军帐,相士执弋立两旁。
   车走直来马走日,炮隔高山破敌关。
   士撑交叉象飞田,将帅九宫点兵忙。
   出子须当谋全局,步步为营斗凶顽。
  
   一付象棋,是客家山村中的老少皆喜爱之物。耕种之余,人们偷得那片刻闲情,在矮桌上摆上象棋,泡一壶粗茶,便你来我往地杀将起来。有时是老少对弈,有时是两童相战,有时是父子对阵,有时又是兄弟相拼。对弈的场所也不一定就是在饭厅的矮桌之上,有时是在村头的大树下,有时是在门前的石板上,有时又是在晒场边的荫凉之处,只要有一棋盘,有32颗棋子,便可随处对弈。
  
   我最初接触象棋时尚未入学,“斗”大的字不识半个,却受大几岁的表兄之教,能认得象棋中的每一个棋子。其实这棋也非是真正的一付“象棋”,更无棋盘。而是表兄找了一根圆木棍,用锯锯了棋子大小的十个小圆饼,将每一颗小圆饼两面在石板上磨光滑了,然后用红绿两种颜色的笔歪歪扭扭地写上“帅、士、象、兵”的字样,这样便是我们心中的棋了。
   当然这自制的象棋却并不是用来“下”的,而是用来“射”。几位小伙伴找来一条凳,两人各据一端对阵,条凳的两角各摆一兵,“帅、士、象”叠在一起放在正前方,开战时用中指弹那兵卒,兵卒射对方的棋子,只要将对方主帅射落便算赢了。大家多采取轮流上阵的方式来玩,赢了的是稳据战点,输了的便须下去让别人来玩。
   这“射象棋”靠的并非是脑力,而是靠“眼力”,靠“准力”,靠您的手指来掌握这角度与力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客家山村里的孩子们所热衷的游戏,他们在家中的条凳上玩,在学校的课桌上玩,也在古井边的长条石上玩。
  
   在大人们不在对弈之时,孩子们便可用家中象棋对弈了。不会下怎办?无妨,我们可以从“半面棋”开始,只需要用棋盘的一半,将七十二颗棋子全部倒转过来摆在半边棋盘的七十二个方格内。“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先翻子,按“将士相车马炮卒”的大小排序来吃子,将可吃除“卒”外所有子,而卒却只能捉将,也只有卒能吃将;炮不可吃子,但可以隔一子打任何棋子。方法简单易学,变化也不多,也有些技艺在里面,是我们的喜爱。
  
   到了八九岁时,父亲得闲时便教我下全局的象棋。吃过晚饭,煤油灯下,我蹲在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和姐姐在两侧观战,先学其法,再学其技。少年时下棋,输赢之心很强,输了时心中不服,偶而赢之便沾沾自喜。初学棋时,喜好吃子,斩敌一卒便欢喜一阵,时间稍长方知保己方之帅而攻敌方之将。
  
   我从小至今,曾经拥有多付象棋。第一付自然是自己用木棍锯来用来“射”的相棋;第二付则是花三毛六分钱从货郎手中购来的,黑色的棋子上用红绿两种颜色写就各子,用了不长时间,那字迹便脱落,棋子上的黑色也被摸得淡了,但却是我用得最多次数的一付棋;而我现在所用的棋则相对精美,棋盒打开便是一棋盘,棋盘表面有一层铁皮,而每一个棋子中都镶有磁铁,即使将棋盘竖立起来棋子也不会滑动,但此付棋却多数时间是安放在抽屉中,只是偶而使用。
  
   人们说棋如人生,我未能尽解其意,然而在这客家山村之中,象棋却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给客家山村里的人们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08-3-15于京通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 19: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林真 于 2008-3-8 16:47 发表
客家山村里的棋

    文/林子牛

    牛儿在山坡上吃草。山坡上荆棘丛生,牛儿伸出舌头卷了那嫩叶放入嘴中细细咀嚼,咀嚼之声充满悠闲。山坡之下是一个水库,水库之水碧波荡漾,映出瞵瞵微光;水库的另一面也是山 ...

小时候也曾玩过类似的游戏,一种叫“犁耙辘轴夹”,一种叫“落屎缸”(类似于牛角棋),一种叫“鸡嫲孵仔”(类似于上天下地棋),有时间再一一详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 19: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林真 于 2008-3-8 16:50 发表
客家山村里的蛙

    文/林子牛

    与朋友在餐馆中小饮,点了一盘“火山白雪”,端来时却是一盘凉拌西红柿,鲜红的西红柿堆在盘中确象火山,而撒在上面的白砂糖则恰似火山上的白雪。于是便聊到了各式各样的菜名 ...

《你知道有几多种“拐(虫+另)”??》https://www.hakkaonline.com/xspa ... iewspace-itemid-671

小时候特别喜欢拐子,拐子的叫声就是最好的摇篮曲,可以说小时候的春夏之夜,我都是枕着拐子的叫声入睡的!而清晨,却又是它们把我叫醒。我学一种拐子的叫声也特别像!这两年在广州居然也能听到拐子叫,实在惊奇,却也倍感亲切和怀念。

小时候都是不钓拐子的,而是习惯diam4(用力踩踏)拐子。一大清早,伙伴们都争相起床,看谁更早,去到那些已经犁过且完全湿润的田diam4拐子,一脚踩在犁翻起来的土块,藏身其中的拐子就会一跃而出,跳到水中藏匿起来,一动不动。看准位置用手一抓就能抓到。或者跟在耙田人的身后,不用费力去diam4,却能收获更多!

田鸡,我那里叫蛤蟆(ha2 ma2)。我们不罩田鸡,却照蛤蟆。同样是拿着手电去照,只要照到它的眼睛,直走过去伸手抓它也不会走。去年暑假有幸再次去照蛤蟆。 我爸爸学蛤蟆叫特像,所以兄弟姐妹几个经常吵着要爸爸去照蛤蟆!

随着现在农药的使用增多,蝌蚪的数量也越来越少,拐子和蛤蟆也锐减,再也无法重现“听取蛙声一片”的夏夜了。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8-4-2 19:42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 19: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林真 于 2008-4-2 18:04 发表
客家山村里的象棋
  
   文/林子牛
  
   十行九竖一棋盘,楚河汉界隔两方。
   身先兵卒车马炮,兵卒横排卫边疆。
   将帅稳坐中军帐,相士执弋立两旁。
   车走直来马走日,炮隔高山破敌关。 ...

小时候也玩过射象棋,在教室的课桌与同学开战!不过不是用手指来弹,而是用木棍来撞,玩起象棋版斯诺克。

半面棋也玩过,我们叫它“伏(phuk5)棋”。一样的规则,赢棋的运气成分要大于棋艺,军旗也有类似的玩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0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