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omo

网上能收听到畲语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31 16: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蓝猫 at 2005-8-30 23:32
你的红色字的观点绝对是错误的。在国民党时代就不存在你所谓的这些问题。

当然,有一些客家人对畲族人有偏见,是他们无知,没有历史常识罢啦。

对不起楼主了,我想可以改为:“有的客家人挺可怜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 12: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盘瓠后 at 2005-8-31 16:42
读了这贴子,真觉得自己落伍了,但有几点应该辩明的:1、文化是传播的,是共享的、是交融和相互补充的。没有纯粹的文化正如没有纯粹的血统那样。2、畲族人是有信心和能力独善其身的,而且我们自信山客文化可以长久保持下去的。参见《畲族网宣言》http://www.shezu.net/666/dispbbs ... ;ID=1018&page=3。

作为一个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民族”,国家当然会设法维持,不然,“五十六个民族”就成了花瓶子啦。
3、民族、文化、国家等名词概念是人们创造出来以认识世界的。只有用的适当与否,没有什么对错的区别,至于流行的并非就是正确的,如流行性感冒。其实认识事物如果能相对恰当就可以求全责备可能不现实吧。至于民族不比民系高,那就与民系一样好了,如果还不行,那民族比民系低,这总可以吧。

我认同你的观点,所谓民族,民系,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民系是罗香林提出来的,还不是为了方便地制造汉族?
造壮论有市场,造汉论也有市场,造畲论照样有市场。
我不是南乡子,所以没有心思去想那么多。

中国古代本来只有华夷之辩,后来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一些偏僻地方有点性格的群落和一些未归化的夷人及生蕃,也就有了“民族”的思想,所以形成了近代的五大民族共和情景。
本朝新社会,也搞了新的花样,继续细化这些差别,甚至把国民党时代被认为是“汉人”的壮人也划分少数民族。其中内幕,我只知道一点点而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 14: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蓝猫 at 2005-9-1 12:31
作为一个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民族”,国家当然会设法维持,不然,“五十六个民族”就成了花瓶子啦。

我认同你的观点,所谓民族,民系,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民系是罗香林提出来的, ...

对于你的贴子的观点,不知道能否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总体上或许对于现实的尊重应该多于对于现实的批判,可能你的感觉是对的,但我们只能从当下出发来思考问题,如56个民族,既然是单个民族,她们都有自己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文化内涵的。国家维持和本民族意识的自觉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在前人框架内生活和生存。拨着自己的头发想摆脱地心引力是不太可能和不太现实的。因为我们已经认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的。
你后面所说的应该是民族之间的边界问题,其实台湾学者王明珂对大陆羌族的研究已经对于这个问题有所探讨。但我最想说的是任何国家、民族、民系、个人都是从自己角度来看待外界的,都是从自己切身经验来研究问题的,王明珂也是从台湾人的个人体验来研究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这是人、人类的不幸和缺陷,所以佛教才说的要破我执、法执。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我个人体验),畲族是我们山客人的根、是我们的出发点,但不是我们的未来、不能局限我们的,我们会有更繁荣昌盛的枝叶和希望。

[ Last edited by 盘瓠后 on 2005-9-1 at 16:0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03: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omo at 2005-6-21 15:11
听说畲语其实就是客家话的一种,一直想听听。

http://www.shezu.net/666/dispbbs.asp?boardID=10&ID=71&page=3
这里的"相关附件"里有,如果不是客家话也是最象客家话的语言了.

[ Last edited by 岁月 on 2006-1-14 at 03:4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03: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应把盘瓠后先生聘为我们客家人社区的贵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05: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6 01: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http://club.dayoo.com/read_bbs.dy?b=cantonese&t=684029&i=684194&

客家是一个以客家话为母语的语缘共同体”。而以客家话为母语的语缘共同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族群。

第一类,即汉族客家民系。

第二类,是一批1950年代民族鉴别时自报汉族、并被认定为汉族,而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要求将民族成份由汉族更改为畲族的蓝、雷、钟三姓氏居民。目前,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民族成份已经改为畲族。这类族群曾经属于汉族客家民系,现在他们在自称问题上往往陷于困惑。只要“客家是汉族”被认定为是绝对真理,作为畲族人或要求成为畲族人的他们,从逻辑上来说,就不能再自称客家。但是,除了“客家”,他们又没有其它自称。不过,笔者在闽西调查时曾遇到很多依然抱有鲜明的客家认同、依然自称“客家”的畲族人,他们明确表示,“我们是畲族,但也是客家。”有的说的更富有哲理性,“我们是汉族还是畲族,这是可变的;我们是客家,这是不变的。”

第三类,是以客家话为母语的畲族人。99%的畲族人以客家话为母语(4),只有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约一千余人的畲族,使用接近于苗瑶语族苗语支族的瑶族“布努”炯奈话的语言。以客家话为母语的畲族人都自称“SAN-HAK”。“SAN-HAK”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或“从山里来的客人”,其汉字表现1950年代多为“山客”,1980年代以来有统一为“山哈”的倾向(5)。为为什么要对“SAN-HAK”的汉字表现作这种更改呢?畲族问题专家施联朱曾对此做如是解释:“‘SAN-HAK’的‘SAN’意为‘山’,‘HAK’意为‘客’,写成汉字‘山客’,明确地反映了‘SAN-HAK’的涵义。而取汉字‘山哈’,则在发音上更接近‘SAN-HAK’”(6)。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自称“SAN-HAK”的畲族人与客家称谓的关系。

先看一下浙南一带的SAN-HAK。在写于1953年的一份报告里,可以看到有关浙南一带的“SAN-HAK”自称“客家”,周围的汉族人也好意地称他们为“客家”的记述(7)。还有一份写于1980年代的报告纪录了这一带的畲族人要求更改民族名称的愿望及其理由,“过去汉族人曾经一直称我们是‘客’或‘客家人’,那并不是侮辱性的称呼,因此作为我民族的名称,‘客族’比‘畲族’更好(8)。另外,1912年时到过这一带的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留下的一份文稿也非常清楚地表明,浙南一带的“SAN-HAK”确实是一个被称呼为“客家”的非汉族的族群。

“此地居民中有一族群为‘畲客’。(略)他们的衣服黑红相间,襟宽袖大,恰似僧侣的法衣。此种衣服只在祭祖时穿,日常服装与周围的汉人相去无几。唯妇女,其脚相当大,脸型和服饰与周围的汉人相比,也颇有异样感。(略)妇女与男子共同耕种。畲客善歌,时放声高歌,当地人称之为‘番客歌’。其男子被称为‘番客’或‘客家’,其女子被称为‘番客’或‘番婆’”(9)。

再看闽东一带的SAN-HAK。据一位对那一带的民情相当熟悉的干部说,宁德等地区的畲族曾经强调说,“我们才是真正的客家”。闽东一带的畲族民与浙南一带的畲族一样,也在1980年代强烈要求把民族名称改为“客族”(10)。

对广东凤凰山地区的畲族,则须稍加说明。住在这个地区的畲族人很少,1953年民族鉴别时,只有188户910人(11)。有关调查报告说他们没有自称,但又说他们把自己的母语称为“客话”。笔者以为,根据他们把自己的母语称为“客话”,可以把“客”理解为是他们的自称。“客话”的词汇有70-80%是客家话,15%是潮州话,还有5%既不是客家方言也不是潮州话(12)。据许宝华和宫田一郎共同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解释,在潮阳、饶平、丰顺一带的潮汕方言和客家话中,“輋”都是指“山地”(13)。因此,可以说“輋客”也就是“山客”。而且,在他们的发音中,“輋客”的“客”的发音也为“HAK”。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6 01: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shy::shy::);)

[ Last edited by 岁月 on 2006-1-16 at 01:5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6 05: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岁月 at 2006-1-14 05:34
http://www.shezu.net/666/dispbbs.asp?boardID=10&ID=71&page=3
这里的"相关附件"里有,如果不是客家话也 ...


聽到了,基本上用語音對着字來看是聽得懂,字音和字意也很像客話。但是讀法好像是越南人講客話   難道第一次的亞洲人移居是由南方到中原,再北上到蒙古(蘇武)、朝鮮、東瀛(徐福)? 後來中原發生了“政變”使到北上的回不了家,南面的也上不了中原的局面? (只是猜想而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7: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最近才知道,我们镇上有很多畲族人,小学很多同学都是畲族的.一点都看不出,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畲族的,就好像我自己不知自己是瑶族血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21: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岁月 at 2006-1-16 01:39
再看闽东一带的SAN-HAK。据一位对那一带的民情相当熟悉的干部说,宁德等地区的畲族曾经强调说,“我们才是真正的客家”。闽东一带的畲族民与浙南一带的畲族一样,也在1980年代强烈要求把民族名称改为“客族”(10)。

畲族这个名称不好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3 23: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