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汉民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20: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房珠林派龙口村湖南通道县播阳所焕章公后裔世系

--------------------------------------------------------------------------------
    三房珠林派龙口村湖南通道县播阳所焕章公后裔世系

十六世  焕章       十七世    士悦        十八世    正谅      十九世  必荣

二十世  主善        二十一世   昌祉     二十二世   良贤       二十三世  秉国

二十四世  懋渊      二十五世    邦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2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金沙县清池镇扬波寨庆余公支系

贵州金沙县清池镇扬波寨庆余公支系

28 世  庆余      29世    长盛      30世   翼德         31世   为章    32世  明

星、明月         33世    听祥、听武    34世   焕英     35世   文炳、文郁   

36世   用章、彦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2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氏中南寮派和清溪派由来

柳溪氏中南寮派和清溪派由来
     柳溪氏中有南寮派,又称清溪派,其族当今还参与十一次修谱。其来龙去脉,简略介绍给大家。
    南寮始祖云仲,为十三世,元朝期间,顺其祖父涣龄意愿,入赘西昌(泰和)罗家;罗家为书香门第,早在后唐长兴元年(930)起,就办有匡山书院。十一世涣龄本浙江温州平阳人,于宋末任桂阳薄,入元后改任吉安路儒学教授。涣龄派为叔宝派,叔宝后人陈固,为柳溪始祖晖公之堂兄弟,两人过从甚密。云仲来到西昌,与柳溪朝夕相处,形同兄弟。云仲之前后,处士(4)---你(5)---某(6)---桶(7)---汝辑(8)---见(9)---崇忠(10)---涣龄(11)---浚沅(12)---云仲(13)---文胜(14)---碧潭(15)---和林(16)---定齐(17)---德遵(18)。此德遵,看来就是明永乐十三年状元陈循。
    清溪派,本来是晖公长子承进派。据柳溪族谱载,清溪派经四传后失传。南寮称自身为清溪派,表明自身与柳溪有别,自行一派。
    到了清雍正年间,南寮派二十五世松庵领导泰和柳溪陈氏反击文字狱,发动泰和各姓氏父老联名上告雍正皇帝,称"江西巡抚海成纵兵糜烂地方",将地名柳溪改为路溪,柳溪村陈氏改为梁姓。到了乾隆年间,松庵瞒天过海做法终归暴露,南寮派和一些柳溪派,纷纷迁往云贵之镇雄和毕节避难。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不少柳溪派,先行迁到了那里,可能是当时平定吴三桂叛乱的士兵或民夫吧!
    清溪派迁到贵州毕节小吉场镇总基村陈家寨。27世     善某     28    庆富     29长荣、长宗、长华      30    翼松、翼清、翼魁        31   维明、维刚、维素、维中  
32   明兰、明元     33    听武、听思      34      焕发、焕宣      35    文学、文彬
36   章福、章权    37   虞喜、虞华      38    夏智、夏橙

[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06-9-17 21:56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22: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介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们从湖广、两广、陕西、贵州、乌蒙地区迁徙入川。所谓乌蒙地区,就是云南宣威、贵州威宁等地区。当时,本来早先那里住着明朝时,驻屯将士后代。人们迁走了,柳溪陈氏迁入来,所以,柳溪陈氏来到镇雄、毕节地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0: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三元里沙涌凤翔派支派宗祠

广州三元里沙涌凤翔派支派宗祠
    今天赴广州会见凤翔派陈尚凌和陈氏族人陈庆德,大家约好在三元里地铁站见面,顺便参观沙涌凤翔派支派宗祠。紧靠三元里的沙涌,有凤翔公园和凤翔大街,大街旁有相当规模的“大夫葵轩陈公祠”。我们拿出十一修族谱给值班父老看,长者和年轻仔都十分欢喜,立即摆出凤翔谱让我们查阅。从族谱看,凤翔五世尚谟为宋末大理评事,其子六世南豹迁来广州沙涌。十二世葵轩,为明成化癸卯科举人,北京武清县知县,升大僕寺丞使出使大同府。此祠堂正是葵轩公所建,现在修复和保护得很好。我问:“附近还有他姓祠堂吗?”“还有一个我凤翔祠堂,是葵轩公的一个叔叔修的。别姓没有。”我询问“有没有听长辈讲到抗英情况?”他们都不知道。正处三元里中心位置,可能当时在祠堂誓师抗英呀!可惜未留下传说。
    转过大街,看到另一间宗祠,只是规模略微小些。我走过几个凤翔派聚居地,所到之处,都有祠堂。不简单的凤翔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4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宗亲论坛登有陈立言所收集资料

陈氏家谱资料(江西泰和柳溪氏贽公派)
[日期:2006-06-23]

一、来源:来源于广州惠州长乐大岭背。后长乐改归于嘉应州。 其始祖为陈端章,长乐高竹园始祖则为陈公府,其妻为刘氏 。 葬于高竹园庵下绣花落巢穴。 刘氏则葬于郭公塘仓背。

二、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塘尾村陈氏世系以及迁徙情况:

一世  陈君府公(名不可考),系广东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高竹园立业始祖,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曰陈义、陈贵、陈忠越。陈义公后移兴宁县罗江,陈贵公后人移居博罗县苏村。

二世  陈忠越,法名陈念三郎,尚居高竹园,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二子,曰陈掁、陈胜(法名陈胜三郎)。陈胜公后移居永安县(今河源之紫金)上义岭头围。

三世  陈掁,法度名陈法掁,尚居高竹园,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曰其恭、其伦、其讓。其恭公子孙不可考,其伦公则移永安县上义。

四世  陈其讓,法度名陈卿三郎,系长乐县郭公塘立业始祖,年寿为人不可考,生六子,曰圣化、圣瑛、圣运、圣立、圣时、(未知名)。圣化、圣运公皆无出,圣立、圣时、(未知名)公移归善。
五世  陈圣瑛,又名华粤,法度名陈瑛一郎,留居郭公塘,公之弟已移居归善淡水,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曰达五、微五、登五(又叫正为)。

六世  陈正典,字微五,自长乐移至归善,系归善县(今惠州之惠阳、惠东县)三栋石岗陂(坡)围立业始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公生三男二女,曰预俊、预广、预韬。

七世  陈预俊,法度名陈兴二郎,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卒于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生三子二女,公曰端亮、端彦、端章。尚居石岗....

八世  陈端章,字展文,号素园,恩敕文林郎。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于乾隆廿七年(1763年),享年86岁。生三男二女。公曰闰化、宣化、赞化。闰化公生六子二女(长子善长公和次子善统公后迁移广西浔洲府之桂平、平南县和武宣县),余尚居归善县。

九世  陈宣化,字德流,生五子二女,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忌辰不可考。五子依次为善积、善清、善华、善造、善远。居归善县石岗坡。

十世  陈善华,恩敕登仕郎。后受堂兄善统公指引,于嘉庆四年(1799年)携子女迁移广西浔洲府,此广西桂平县塘尾村始祖。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卒于道光四年(1825年)。生五子,曰逢兹、連兹、通兹、达兹、道兹。余居归善县。

十一世  陈通兹,字凤城,恩敕登仕郎。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七年(1858年),享年八十又二。生四子一女。曰有耀(传玉)、仁玉、伟玉、健玉,与逢、連、达、道公居桂平塘尾。

十二世  陈有耀,字传玉,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于光绪十一年(1886年),寿七十又八。于咸丰三年(1853年)捕贼有功,抚部院邹奏赏六品项戴,生五子,曰丕承、丕基、丕业、丕鸿、丕显。(以上资料来源:《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塘尾村陈氏家谱》)

三、相关人物:

陈锐

成化十六年(1480),郁林州木头等洞蛮贼叛。都御史朱英、总兵官平江伯陈锐、副使陶鲁等,统汉达官军土兵讨平之。 (《粤西丛载》卷26《明朝驭蛮》)

陈金

正德十一年(1516)三月,先是府江东西两岸大小桐江洛口仙右回茂田冲断藤峡朦胧三黄等处,村巢接壤,路道崎岖,唇齿相联,聚众纠合劫掠杀人,久为府江之患。总督陈金督调两广汉达官军土兵分为六大哨,行两广按察使宗玺,布政吴廷举……统领水陆并进,俘斩七千五百六十九名颗,余党悉平(《粤西丛载》卷26《明朝驭蛮》)。

陈圭

(嘉靖二十四年)贺县弓山螺石黄洞等巢贼首倪仲亮、邓良朝、梁荣,聚众数千,与连山县巢贼合谋,僭称名号,大肆焚掠。两广都御史张岳,与平江伯陈圭,调集汉达官军土兵八万,分道夹攻,斩首三千余级,连贺二县俱平。 (《粤西丛载》卷26《明朝驭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6 2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有钢宗亲介绍贽公派武公房分支

有如下世系供参考:
    武--宜--日新--善富公由广东省兴宁县罗岗溪尾洞迁广西平乐府贺县公会镇安泰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4 2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潮人在陈氏宗亲网发帖,说海丰贽公族为叔达派

(海丰族谱记自身为叔达派。其实,它是江西泰和柳溪派-------陈汉民注)


海丰赤石新建村陈氏属义阳王陈氏始祖叔达公廿三世陈贽世系,列举如下:贽---文---容
---景新---坤甫---为智---汉宝---福询---公大郎---公二郎---大一郎---满三郎---法惠---崇---积旺---志瑛---尚质---崇生---俊芳---君赞之孙昌折迁居海丰赤石新建村。

有钢宗亲对陈氏义阳王派世系源流颇有研究,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义阳王派在潮汕的分布.
万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23: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成寻贽公后人迁四川支派

姓 名:陈成 加入时间:2006-11-9 22:09:49
内 容:寻四川宗亲
我族陈鼎韶公,于清乾隆年间(或康熙末年)从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万輋黄塘岗(现在:广东省陆河县南万镇万全村),迁往四川,据老辈说,曾有鼎韶公后裔(一人)回万輋寻根,病故在万輋没有回去。300多年来无通音信,现在我们十分盼望能够与鼎韶公后裔取得联系。
鼎韶公的有关世袭:
一世 坤甫,又名万一郎,是贽公第5代孙,于明建文年间从兴宁县罗岗尾迁到长乐县(五华县)老虎石开基,妣金氏、赖氏,生为昭、为穆等14子。
二世 为智,妣何氏,生5子。
三世 汉宝,妣许氏、何氏,生3子。
四世 福海,妣杨氏,生2子。
五世 浩堂,妣蔡氏,生2子。
六世 孟瑾,妣饶氏、黄氏,生1子。
七世 生,妣郑氏,生4子。
八世 宗道,妣李氏,生3子。
九世 振所,妣曾氏生3子:国栋、国梁、国材。
十世 国栋,字瞻九,道号陈千钦敕侍郎,谥英烈,生于明神宗万历37年,卒于清康熙25年。妣胡氏、冯氏,生3子:尚烈、尚贤、尚威。
康熙初年,瞻九公率3子从五华县(长乐)大都约老虎石芙蓉寨迁到陆丰县吉康都万輋黄塘岗。
十一世 尚烈,妣廖氏,生5子:熙韶、闻韶、弼韶、德韶、鼎韶。
尚烈公为山贼所杀,葬于瓦树塘,墓喝形“仰天海螺”。廖氏葬于洋坑荷树岗。
十二世 鼎韶,迁四川。
瞻九公为万全陈氏立下的班辈是:九尚韶山献,彦如云中飞,名成光祖德,奕世耀宗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5 00: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立言和本人在陈氏宗亲网留言,参与讨论柳溪先祖,是叔明还是伯固

姓 名:陈立言 加入时间:2006-11-23 1:23:30
内 容:基本同意汉民兄观点。
我关注池谱中的几点:
一、不因伯固公的“难言之隐”而弃祖不认;
二、记晖公名为世晖,作为其族祖叔;
三、记晖公自浔阳迁西昌(泰和)柳溪;
四、晖公以下四代男丁名字齐全,并在谱中与各同代弟兄序排;
五、序说时代变迁,族大了,流徙各地的许多族人也慢慢失却联系了,也终于无法尽录了,遗憾地只图日后了;等等
    ……总之,池谱让我追怀晖公前世祖的心多了一点自信,多了一些感动,多了一份虔诚,并且培感亲切。


--------------------------------------------------------------------------------
姓 名:陈汉民 加入时间:2006-11-22 23:24:44
内 容:再与文富兄、立言谈柳溪先祖
   柳溪族谱记:“勇羽尧三祖,微注其宦学处逸之事例,四世以降,绝不书其践迹。”就是说,八世之前,不立文字,没有族谱,只有庆源图。这种庆源图,一个个圆圈,晖公在圆心,一代代人,散布在各圆圈内。由此可见,庆源图并未记录晖公前世次,柳溪谱关于晖公先祖的记录,都是几百年之后,由后人补录的。前人称柳溪先祖为叔明,也没有错;既然柳溪自称为义门之后,叔明就是义门公认祖先。但我们心里明白:恐怕我们未必是叔明血缘后代,属叔明兄弟、堂兄弟后人可能性,要大得多。现在,池阳谱称自已先祖为伯固;应该说,池阳陈氏不遗弃先祖难言可贵,他们并不以先祖被杀而攀附其他支派,其谱可信度高很多。池阳谱又称柳溪始祖晖公为其祖叔,这种可能性,同样很高。柳溪谱从来未讲到晖公有无兄弟。对比之下,池阳谱论述可信。晖公先祖是伯固还是叔明?从可能性来说,应为九比一。所以,我以为:柳溪先祖为伯固。


--------------------------------------------------------------------------------
姓 名:陈汉民 加入时间:2006-11-22 11:44:46
内 容:文富兄、立言:柳溪先祖是谁?我还要补充一点。安徽池阳谱与义门谱,能相互对照,记述伯固和叔明为六十二世,世裔和衮为七十四世;反观柳溪谱,把晖公记成七十世或七十二世,已有出入。柳溪八世前不修谱,族内只有庆源图;只凭庆源图,世次联接已不够清楚,更何况庆源图于明靖难之役时丢失,无有藏本,以至十五世进德祖叔重修庆源图时,错误百出。二十一世昌积公评论:本来是九世,缩之为八世;本来是十二世,缩之为十世。晖公后尚且如此,那晖公前就更可想而知了。  

--------------------------------------------------------------------------------
姓 名:陈汉民 加入时间:2006-11-22 0:12:41
内 容:文富兄、立言:你们好!过去,我把你们的大作和我所作,转载在客家姓氏版上,便于宗亲们查阅,多数注明出处,有的就没有。这么一来,别人会误认为由我所作,实在对不起。至于柳溪先祖是叔明还是伯固,可以进一步讨论,听取各方面意见。不管如何,他们都是霸先公后代,出入不太大。至于我本人,我认为池阳谱可信;理由是池阳谱能详述柳溪五代,分毫不差。如果是局外人,何以会如此明确?再说柳溪谱,都是晖公后二百年才修的,也不见得就十分准确;更何况江州义门是聚族而居,说义门各支派都是叔明直系血缘后代,不能令人信服。应该说,多数是叔明兄弟、堂兄弟的后代。  

--------------------------------------------------------------------------------
姓 名:陈立 加入时间:2006-11-21 22:26:55
内 容:寻家谱。留言和论坛有搜索功能吗?  

--------------------------------------------------------------------------------
姓 名:陈立言 加入时间:2006-11-21 17:44:42
内 容:文富兄:
    今天中午有宗亲打电话转知,说兄台近日有大作发表,叫我快看。因我平时较忙,较少上网,于是竟一时找不到宗亲所说的文章。后来在另一网址上找到了,是《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看了后,确实想与兄台说几句话,但发现兄台的邮路不通,故只能借助宗亲网,见谅了。
    一、我个人基本同意陈y宗亲的观点;
    二、我个人认为伯固公不被某此后人认同的原因,可能缘于《陈书》上记载的那些事件;当然也有认祖归宗的,比如绩溪、金寨、池州的族人;
    三、我认为柳溪谱是一部大谱,很多世事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但虽经逾十修,在晖公前世系上也还是语焉不详的,也许真正的原因只有修谱的人才知道了;
    四、同时柳谱尽管经逾十修,但晖公以下的世祖链接依然是有漏洞的,比如兴宁贽公(五十一郎)的上下连接就是个问题;
    五、我个人认为,如果某些世祖世系链接尚有问题,最负责任的做法是对各种说法保留研究空间,不可说死。所谓“绝对”,可能是最对不起祖宗的做法,不可不慎。即平时之所谓:在历史事实面前,说话得小心!
    六、伯固公与叔明公都是霸先公后人,退一步看问题是不是不可以?
    文富兄,以上说话若有不顺耳之处,请多包涵。
因别的事打扰,暂且打住。如有必要再叙。
    另外,《桂平市蒙圩镇“塘表陈”世系略考》乃本人拙作,这种不成样的东西挂在汉民兄名下,倒成了我对汉民兄的大不敬了。所以在此我只能对汉民兄说声“对不起了”。


--------------------------------------------------------------------------------
姓 名:陈 Y 加入时间:2006-11-21 12:15:51
内 容:文富兄:晖公是我们共同祖先,读了你的大作《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知你辛苦了,但有些话不得不说。
1.与叔明公同年代的伯固公殁顺至1142年柳谱一修,隔差不多600年,二十多代人,是否肯定能准确无误记下来?(答案是,不一定)
2.柳谱共有十一修,但为什么没有晖公前世系的具体交代?(答案是,对于柳一世祖晖公的前世系,后修多少修意义不大,除非发现什么错了)
3.为什么柳谱只记晖公名只有一个字,真的晖公名叫陈晖(或微)?池谱说是世晖,又指明说他是大评理事等等(这点同柳谱记载相同),这样的记载说明了什么?
4.没有旁支对晖公的前世系的证据,而仅是用柳谱来说事,等于是运动员与裁判员集于一身,自说自话,行吗?
5.为什么池谱记其世裔为祖,世晖为世裔弟,而不是记别的人?难道是池谱有高攀之嫌?或好事?或吃撑了没事干?(对不起了祖宗,但我知道你们肯定不是如此的人!)
6.池谱有晖公前世系及其后五代人名的准确无误的记载,而柳谱却无晖公前世系的详说,为什么?
7.既然无晖公前世系的详说,又如何说“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口气真的这么肯定?!
    怨我无能,很多问题不能肯定回答,请文富兄方便时答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文富称: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

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



(晖公三十五世嗣孙文富)


对柳溪陈氏是出自宣帝顼还是文帝蒨?柳溪陈氏出自宣帝顼,从没有出自文帝蒨的说法。如果是出自文帝蒨,那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了。那是柳溪族谱始修者认错了开基祖晖公的父亲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想说几点意见,供各位宗亲参考:

首先柳溪族谱是经过十修的罕见的老谱,可信度高。
衡量一个谱的可信度,始修的年代是重要依据,因为越往后有关资料越难查清,只有到处参照别谱来考证了。我谱历经十修,始修在宋绍兴十二年壬戍(1142)仲春.是始修最早的家谱之一,比义门家谱首修还早十五年。池阳谱首修不知是何年,在网上看到的只有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的一个沙坦陈氏谱序。

第二 柳溪族谱是开基祖晖公八世孙千龄公所主修的族谱。
现在有很多人在修谱,应有深刻体会。某分支徙居在某地,开基的是谁,他从何而来,他父辈是谁,这是最起码要弄清楚的吧,总不会把先祖的父辈随随便便写上一个人的吧。
我始修族谱的千龄公是柳溪始祖晖公的八世孙,离开基祖晖公不远,是宋朝皇帝钦点的朝庭命官,他在修谱时连开基祖的父亲是谁都弄不清楚,或者说弄错了,那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了吧!晖公有没有哥哥姑且不管,父亲可不会认错的呀!况且当世还有本家同代进士九龄、百龄数人,岂有不慎重认祖之理。而百龄对颖川陈氏旁支都非常重视,立了同支续谱,岂能对自己柳溪开基祖之父亲马而虎之!
池阳谱开基祖伯固后人永兴公有二子:长子世裔,次子是世晖,并把我祖徽(后易为晖)认定是永兴公次子世晖,并将其后五世列于其谱上,给当今祖上不清的陈氏带来误导。

第三 柳溪族谱是经过内外宗亲(特别是早几次)严格审定的最为真实的族谱。
八世祖千龄公在一修谱修中说:"千龄辄以祖宗传叙,至於今日,其支流派别,环而图之"。是柳溪陈氏常说及的"庆源图"。八世祖百龄公在十七年后二修族谱时作同支续谱志,将各同宗分支置于谱中,岂能不将本宗原属何出弄清楚!
十七世世祖明进士仲述、士瞻在《同支续谱续谱考记》中说:"吾祖叔明,后主同产弟也。行居六,由宜都王任隋鸿庐少卿,今南北直棣。江浙、荆、闽、粤、吴各所,乃昔之所谓始兴、临海、豫章、晋安、宜都等地"。"初仲述举乙丑进士,同年同姓者二十二人,弟士启举甲申进士,同姓者二十人皆来叙族好。丙戍、辛卯、壬辰、乙未肰启会,陈敬宗其言,犹摭源疏流,耿切与遇,同气求声,应不在是乎?"又云:"兼生京、京生褒、褒生灌、灌生伯宣伯党。宣后曰衮,衮后曰兢,递家德安,而为义门著族。伯党则生元史,元史生晖,始徙西昌,为吾西昌柳溪初祖。晖三传,曰裕曰盈。兄弟八传,至九龄、千龄、百龄、继称子姓,近八十八人,嫡绪大较益确核矣。学博守厉,举荐笏而柴栅之。若不见颍川侯墓乎?侯居河南许昌县信都乡未要里七林村,封号颍川王,故曰颍川郡。其墓荣离县二十里,地名龙坑蟠龙形,坎山丙向,前有秀峰列屏,丙水朝迎,水倒辛戍而去,墓前石碑松柏环绕。我曾亲拜其墓,益信吾陈氏源远而派著也。礼以族坟墓,联宗族,而安本俗,此非其符验哉?今阅尊派本支同支内外二谱,始知与吾同出陈宣帝后。是后当以同支相亲矣。但椿年翁歧为内外谱,是自乖异,吾不敢从也。"
这里明确指出吾祖叔明;其二,那些同他们同年举进士的同姓者,多次在一起论世系,叙族好,若对其祖的出处有疑,岂不同他们查个水落石出!
另外众所周知,在各次修谱中都是由当代本家的皎皎者牵头把关的!岂能不慎之又慎!

第四 柳溪人与叔明公后人的其它支派往来密切,中从未见到提及过关于文帝蒨的后人。
同宗族总有远近之分,亲疏之别。从柳溪族谱中看,与叔明公之后人往来密切。
例一:义门后人魁本伯宣后裔,由福建汀洲徙居泰和水槎田南村,谱续在晖公孙羽公门下.可见其亲密之度。
例二:续在我谱中的南寮所祖祖为叔宝。《西昌(泰和)柳溪陈氏血脉志》中载:"上距文范十有七世,此居西昌两派之统宜也。长子曰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嗣帝位,号后主,在位七年,让国于随文帝,则南寮所祖也。第六子曰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入隋封宜都王,则柳溪所祖祖也。" 叔宝也好,叔明也罢,均是顼之后。其谱都续在柳溪门下,可见其亲近之一斑。
例三: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据晖公廿一世嗣孙昌积书《柳溪陈氏大宗谱六修篡述志》中载:"文范传三十世,曰固、曰衮、曰徽,则蒋、崇、元史之子,为堂从兄弟也。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平阳。衮任江州司户,遂家德安、号称义门。徽以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命直系金陵徙家西昌,甫三十余年,而有宋兴。"
可见他们三人,当时关系之密切。而固为叔宝之后,衮、晖为叔明之后。
谱中叔明之后属随处可见,未触及到文帝蒨子伯固的后属,
以宣帝顼子叔宝叔明之后常在柳溪人中出现,未见到有涉及到文帝蒨子伯固的地方。
可以看出柳溪与文帝子伯固是有相当距离的。

第五 结论 柳溪陈氏晖公父为元史,绝非池阳永兴;祖叔明,而绝非伯固。
本人认为对于祖前世系,要更改,必需有实事,或者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否则还是以先祖的成果为准绳,千万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论史谈经!



附录

一 八世祖百龄《同支续谱志》

吾祖系自颖川候轸而上,具有经史牒记可稽,以邈远不及致详矣。颖川候而下,若西汉之婴馀轨番,东汉之安恒原齐源实,魏晋之逵英鼎,以及武宣二帝,唐之洽兼苌,以及宋之隆裕崇白诸祖,莫不名有亲从支属。虽代更世替,地徙居分,然推其属毛丽体之心,即百世不忍携也。礼曰"同姓为宗,合族为属",又曰:"骨肉之亲无绝,况其初本一人之身"。而皆颖川之分派乎?于是自颖川吴兴之外,凡散居河南、京兆、下邳、广陵、东海、吴、粤诸派系,可核信者,尽按经史录为同支谱。其有同系而后别自为宗,如胡田袁王之属,附录于后,以示不忘同所自出云。


附录二 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

●据晖公廿一世嗣孙昌积书《柳溪陈氏大宗谱六修篡述志》中载:"文范传三十世,曰固、曰衮、曰徽,则蒋、崇、元史之子,为堂从兄弟也。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平阳。衮任江州司户,遂家德安、号称义门。徽以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命直系金陵徙家西昌,甫三十余年,而有宋兴。"

●从文字看来,固、衮、徽(晖)三人,即为"从兄弟也",则三人为同一辈分上的人,仔细查阅,方知均为高宗孝宣皇帝陈顼之后矣,现予分叙如下。

●固:①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南朝陈后主)----②洽(字承化,张叔华生,仕唐为秘书丞,二子:陵为唐御史大夫,子当均州剌史;忠)----③忠(客颖川子邕)----④邕(客颖川三子夷实夷则客颖川夷行字周道官至尚书仆射)----⑤夷实(世客颖川子二寿嘉陵)----⑥嘉陵(州别驾二子闻陵州剌史,显)----⑦显(侍中江西节度使子二黯字昌晦职方中郎中子一,勋)----⑧勋(兵部侍郎子一檄)---⑨-檄(兵部侍郎子蒋)----⑩蒋(子一固)----⑾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居平阳。

●衮:①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宜都王,隋鸿胪少卿子二绎宏邢州剌史)----②绎(字承思,仕唐为侍御史子定)----③定(有的谱书上叫才,唐会稽郡司马子球)----④球(有的谱书上叫蕴圭,晋陵郡司功参军子兼)----⑤兼(晋陵司功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子三当监察御史;苌渭南县尉大理评事,二子归为考功员外郎子一,次子褒为京后)----⑥京(字庆复,秘书少监集贤学士继子褒)----⑦褒(盐官令子灌)----⑧灌(高安丞子伯党伯宣)----⑨伯宣(唐著作郎,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初入闽归隐庐山因居江州德安)----⑩崇(唐宰相世系名旺,江州长史。并置田为家法建书堂择郡掌其事为江州义门开基祖)----⑾衮唐世系表称名机,江州司户,子一方。

●徽:①——⑧同衮----⑨伯党(子一元史)----⑩元史(高安丞子一徽)----⑾徽易名晖,温州司户参军,大理评事,为避杨行密乱从金陵徙居泰和,为柳溪陈氏开基祖。

●固之后,情况如何未从听说,必也定继继承承,子孙绵绵,不断繁衍壮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了。

●衮之后人为江州义门,在嘉祐七年分居析产时共分给房关支族一百五十五支,以拈阄来分田庄,共有田庄二百九十余处,分在全国十六个省市,125个县市,占到现在中国省市的一半。其中以江西最多,有28个县市;其次是湖北有23个县市,最少是陕西、山西、广西、海南、天津,各只一个县。故有"天下陈氏出江门"之说。

●徽之后人柳溪陈氏,为泰和名宗巨族。自晖公以来,其缨簪之隆,人物之盛,良可想见;忠义之门,正气所孕,迄今千余年,传四十一世,由于居处不同,发展名异遂成清溪、柳溪两大派。柳溪陈氏,初分布全县各地,而后散居外县、外省,为数众多。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河北、安徽……等省市均有,几乎布满大半个中国,有的移居海外。由于时间长远,再加上好些年来,对此又不太重视,不知其祖是为何人,来看何处者甚多。


附录三:柳溪陈氏中有陈魁的后人。

柳溪陈氏第四世中有魁,谱载:魁本伯宣后裔,由福建汀洲徙居泰和水槎田南村,谱续在晖公孙羽公门下.
有子嵩,住转汀洲宁化县陈德村.嵩有子俭,流庚九十九岁.葬水南乙山*,俭有子十三郎,葬崇飞张公晒网形.
十三郎有子郎,葬祭下围龙乡义坑枣田.郎有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
五郎有一子百一郎,其后是千一郎。千一郎子万三郎,万三郎有二子:一是太五郎,一是仲二郎。
太五郎有一子上一郎,上一郎有一子叫希显。
希显有一子叫甲二郎。仲二郎名希圣,子三分流:
世立移居长汀县常峰山;世传移居本里犁头山;世杭无嗣。
甲二郎之后人还在江西柳溪陈氏内。   


附录四 柳溪和义门谱修时间对照。

柳溪和义门两族修谱起步相差无几,都延续了八百多年,可算是两本古老的家谱了,现据湖南岳阳县铙村《陈氏家乘》和《柳溪陈氏族谱》,将其各次修谱时间分列如下。

柳溪陈氏和义门陈氏各次修谱时间对照表

柳溪:一修:宋绍兴壬戍(1142);二修:宋绍兴戊寅(1159);三修:明洪武辛巳(1401);
义门:一修:宋绍兴丁丑(1157);二修:元至元辛卯(1292);三修:明德宣己酉(1429
);

柳溪:四修:明景泰丙子(1456);五修:明正德己巳(1505);六修:明万历丁丑(1577);
义门:四修:清乾隆甲辰(1784);五修:清道光甲午(1834);六修:清同治壬戍(1862);

柳溪:七修:清康熙癸亥(1683);八修:清光绪庚辰(1880);九修:民国甲申(1944);
义门:七修:清光绪壬辰(1892);八修:民国乙丑(1925);  九修:(未知)。

柳溪:十修:1996年。
义门:十修:(未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2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池阳陈氏陈政,于二零零五年四、五月间,以大篇幅登出池阳谱

安徽池阳陈氏陈政,于二零零五年四、五月间,以大篇幅登出池阳谱,全面介绍江州义门各分支之分徙,使人震撼。池阳谱除详述其支派外,对柳溪派记述非常准确,详述五代(其详细程度超过柳溪谱),称晖公是其祖世裔的弟弟世晖。文富兄还引用池阳谱,将该谱中柳溪始祖晖公画像,转而刊登在陈氏宗亲网柳溪版上。该画像年近七十岁,着装官服官帽,满脸皱纹,一副长者模样。何以池阳谱会有晖公画像?柳溪传人文富,十分迅速将画像刊登出来;而今他又说柳溪始祖并非伯固,使人大惑不解。

[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06-11-27 00:12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富兄所说“柳溪陈氏中有陈魁的后人”,说陈魁为“柳溪四世”,是否有错?

文富兄所说“柳溪陈氏中有陈魁的后人”,说陈魁为“柳溪四世”,错了!看来柳谱出错,文富兄也未去考证:晖公为九零零年前后人物;魁公为义门分庄(1062)人物。如果算世次,本应该是六、七世。柳溪谱记为四世,何至于一百五十年才传三代?我查看了十一修谱。柳溪谱记属二房羽公门下六世,只有诜、撰、俭三人;如果照文富兄所说,俭又是汀闽魁公之子嵩的儿子,那二房人口那么稀?我们知道:柳溪八世之前是不立文字的,只有庆源图,而且庆源图又于一三八几年时的靖难之役时遗失。那柳溪谱记述六世中的俭,以及七世十三郎,为义门魁公之后的准确性,本人甚表怀疑。六世俭为福建汀闽派,是柳溪谱明说的还是文富兄个人认识?请文富兄作出解析。
     柳溪谱记:六世---俭,七世---十三郎,八世---六十四郎,九世---念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十世---百一郎,十一世---千一郎,十二世万三郎。
     接下来,又出现十三世千七郎。看来就是:十三世也有千一郎、千二郎和千三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3: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汀闽魁公族谱记:七十八世,青;七十九世,俯;八十世,玫;八十一世,让;八十三世,元;八十四世,魁;八十五世,嵩;八十六世,俭寿;八十七世,孟二郎;八十八世,念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
  柳溪谱所记,与汀闽谱出入很大;我疑心所指,并非一回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谱记:元朝末年(1360),因“红巾军之乱”,柳溪村“庐舍焚毁”,“片纸不可复见”。要说柳溪资料还很完整,恐怕并非如此。幸而早在南宋末年,二房、三房一些支派,已迁了出去;所以,二房、三房不少分枝,世次才还较为清楚。而居住在柳溪村的支派呢?尤其是元末之前不久,就迁出的柳溪村支派(如贽公),辈次联接,就成为问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4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