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粤东钟姓谱史和二代说
兴宁提龄与文亮之间是父子二代还是四代的争论,粤东钟氏无法停止; 对钟姓谱史的争论更是激烈异常,难以统一。下面我以“1536嘉靖恩准”作钥匙,先从第一个问题入手,再讨论第二个问题,看看能否说清楚这些争论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抛砖引玉,供宗亲们参考,希能引起共鸣。
一、 提龄与文亮之间是二代还是四代的问题
粤东钟谱都以五龄公为一世。但对兴宁钟氏而言,提龄与文亮之间是父子二代还是四代? 近代的粤东钟谱各说各话,争论至今无法停止。
二代是:提龄 -- 文亮; 四代是:提龄 -- 有始 -- 升达 -- 文亮。 我们论谱时称之为“二代说”和“四代说”。
在2019年之前,我以钟敬和先生《2012钟史文选》介绍的西汉公元前160年左右的“首创宗谱”(或称“汉传老谱”)作为族谱出现的天花板(让我相信并接受了武平谱对钟理公生于1062年的认定),以兴宁钟泽民先生的《1997兴宁钟谱》文亮生于1316年作为基石,证明2006年广东紫金县文振系钟谱(简称《紫金谱》)的“九代说”合理。“九代说”就是“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龄1229——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文亮1316”; 在“九代说”里,提龄与文亮之间是四代。 但是,在2020年之后,我将族谱的天花板由“西汉的-160汉传老谱”改为“1536嘉靖恩准”,基石仍然是“文亮生于1316年”没有改变,于是我否定了“九代说”,包括这四代。
我倾向于“二代说”( 提龄生文亮)的可信度,应该比“四代说”高。
在古代,帝王有祖庙,达官贵人和文人名家才可以立家祠,唯独“庶人无庙”(老百姓无拜祖的家庙)。直到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疏《令臣民得祭祖立家庙疏》,嘉靖皇帝准奏;继而“民间祠堂”在中华大地如雨后春笋暴土而出,继而,带动了“民间族谱”的诞生。于是,民间族谱在“1536嘉靖恩准”之后,其势如春风野草无法监管无法节制延续至今。
在2020年我以“1536嘉靖恩准”作为族谱出现的天花板之后,改变了旧的立场,以2019年《刍议》的结论“钟氏宋前无谱”作为元--明之间可信追溯最多200-300年为其可能性,去面对族谱问题。 无疑,《刍议》是我2020年改变天花板的导引,立足于“1536嘉靖恩准”是我论谱的时间基点!
钟氏最早关注“1536嘉靖恩准”这个时间节点的,是网文2011年《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2019年钟光伦先生发表《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简称《刍议》)则定论“钟氏宋前无谱”。现在可以肯定:“民间族谱始于1536嘉靖恩准”。 目前不论是民间私藏还是官方图书馆都找不到一本任何姓氏1536年之前的真本民间族谱,就是证明。现代族谱都将祖先追溯到宋唐晋汉之前,父子相传 一代不漏 血缘直达炎黄,说明明清祖先对世系的造假 何其严重!
1536年之后面世的各姓民间族谱必然会有一个“开头谱”,这个首创谱(开头谱)必然要往上追溯几代人,才能成文为族谱,或者说 开头谱必定是追溯谱。例如广东兴宁岗背的开头谱《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作者是“四个提龄九世孙”,他们就往上追溯了10代(300多年)而成文的; 他们的追溯是“钟四十郎生提龄,提龄生文亮”。我认为,“钟四十郎生提龄”父子年龄相差200多年,是据传说而追溯,且钟四十郎无墓可寻,不可相信; 而“提龄生文亮”则有兴宁的提龄墓和文亮墓支持,应该可信;文亮之后的兴宁岗背钟氏世系,岗背本地人的世系基本上可信,外地的文亮后代则要怀疑有合谱的可能(就是不可全信),必须依靠基因数据的比对才能区分。 就是说,通过对于《1617源流传》的理解,我否定“钟四十郎生提龄”不否定“提龄生文亮”;肯定岗背钟氏大多数具有文亮血缘,不肯定外地钟氏具有文亮血缘;据此(后面会说到),龙川/赣南的“七廷公系谱”大多是合谱。 我注意到,“四个提龄九世孙”他们在追溯时,都没有写上这些祖先的生卒年份, 现代族谱标注的1536年之前祖先的生卒年份无疑是现代人在造假! 例如,1997年的兴宁谱说“文亮生于1316年”就是现代人的造假,因为《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没有这个记载! 但是这个造假符合了我的“平均代距30-33年左右”的调查数据,即使是造假我也采纳为可信(以假当真),并将其定为探讨提龄系族谱世系的基石; 而龙川/赣南的旧谱(例如《1996龙川麻布岗钟谱》)的“文亮生于1101年”也是造假,平均代距不合理,我就不能把它当“基石”。
作为开头谱更是追溯谱的《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 文亮是兴宁大平湖(岗背)的钟氏开基祖,他们没有将开基祖文亮公记为一世,却记提龄为一世,文亮为二世,是“提龄生文亮”,谱论叫“二代说”。清代的外地人(例如紫金钟谱、五华钟谱)却追溯成了“四代说”(提龄1229——有始——升达——文振1309、文亮1316)。他们都是明清的钟氏后代们追溯出来的,应该信谁呢? 由于兴宁有提龄墓和文亮墓,依据本人的“平均代距31年左右 + 墓葬地 + 原生地的后代逆向推算”的原则,我更倾向于岗背当地的“二代说”: 提龄生文亮。
问题是:1617年的《源流传》往上追溯了(1617-1316=)300年前出生的岗背开基祖文亮公就一定正确吗? 我当然不敢肯定; 但是,如果连晚明时代《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的岗背人的追溯都全不信,其他外地比1617年更后的清朝追溯谱难道会有更高的可信度吗? 况且在兴宁境内,县城有提龄墓,岗背有文亮墓, 所以,在没有基因数据的证实之前,我只能优先接受兴宁开头谱“《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的记载: 提龄生文亮”。
每个男人都有血缘祖先遗传下来的“Y染色体”,它无法造假。我建议兴宁岗背宗亲(只需要不同村的五六个男性)参与“基因Y染检测”(只需要4毫升的口水,不是血液毛发),就能找到文亮公的“基因Y染数据”。这是兴宁钟氏证明《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最有效的手段,舍此无他; 同时,你们的“文亮Y数据”也可为外地文亮系宗亲提供参照,一举两得。外地宗亲如果有异议,也请提供你的“基因Y数据”去与“文亮Y数据”进行比对,就能得出结果,立即就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事实说话,再也无需争论。
至于兴宁宗亲本世纪初在网络上的挂网文章《提龄公谱系全》说“提龄生六子,……”等等,因为与《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的记载差别太大,我持怀疑态度。争论伤感情,这个问题同样可以用六个儿子的男性后代的“基因Y数据”通过比对来判定,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二、“1536嘉靖恩准”之后,钟谱的发展变化
查阅钟谱可以看到,从战国末期的“接-烈-复-叶-气-……”写到北宋的“友文 友武 友勇 友盛”共称“钟氏九十五世祖”,平均代距不到14年。这就是明清时代祖先建立族谱时的世系造假。据福建武平钟谱,“四友公”大约生于1040年前后,一世始祖钟接(大约生于公元前223年)是楚霸王项羽的手下名将钟离眛的次子,由钟离接改为钟接的。在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的百姓无谱时代,北宋之前的“钟氏九十五世祖”是世系造假,必须怀疑。 1040年--1536年,这500年里的世系,可以认为前300年大多为假,后200年也许可信(假如传说和记忆可靠的话)。 1536年之后,民间族谱诞生了,此后的世系大多为真,但要排除“合谱”的干扰(各姓都有严重的合谱问题,只有通过男性基因Y染色体检测,由各村落的主流Y数据来比对,才能排除合谱的干扰)。
下面结合粤东提龄系族谱,以历史时间为线,捋一捋“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后,钟谱的发展变化。
(一)公元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北宋王安石搞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清朝钟谱的源流及其“钟氏九十五世祖”的世系造假,就是从春秋时期的宋桓公写到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这个年代的。
“学而优则仕”,隋唐的科举选拔制取代了汉晋的官员世袭制,代表世袭的“门阀谱”在唐末消失了。但是,宋朝却出现了“士大夫家谱”。
北宋朝廷重文轻武,朝廷高官自信为新的门阀世家,修“家谱”就成为了他们的诉求,上层士大夫修“家谱”也有了示范(如范仲淹、王安石等,欧阳修和苏洵还创造了“欧苏谱例”)。但是修家谱毕竟没有见之于“圣旨”,加上“王安石变法”之后朝廷内斗严重,内忧外患不断,国家统治风雨飘摇,敢跟随修家谱的中下层官员能有几个? 底层老百姓就更是别提了。
然而,钟谱的祖源造假,就是从春秋时期的宋桓公写到战国时期的钟离眛,“钟氏九十五世祖”的世系造假,则从战国时期的钟接写到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钟谱的第九十五世祖“四友公”和他们的十四个儿子(谱称“象洞十四祖”)都是因为追随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四处逃难的。
问题是:北宋之前钟姓人能有比欧阳修和苏洵他们的个人家谱(即“士大夫家谱”)更早的“钟氏族谱”吗?
(二)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十五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修谱,民间族谱自此诞生。
1536年之前没有民间族谱,如果有,也是前朝(主要指宋朝)某些高官可能有个人的“士大夫家谱”,但是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对汉人禁谱毁谱,故存世者极少。据史,宋朝钟氏在朝廷中并无“省部级”的高官,估计钟氏应该无“士大夫家谱”。那么,“宋朝无钟谱”,“王安石变法”之前的“钟氏九十五世祖”就是后代造的假。
各姓的民间族谱,只能始于“1536嘉靖恩准”! 要探讨民间族谱的可信度,就必须重视“1536年”这个时间节点!
公元1536年之后,民间族谱才有了生存的土壤! 我认为这是讨论族谱的关键。
下面介绍的情况,就是“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后钟谱的发展和变化。
(三)公元1617年(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广东兴宁岗背出版了板刻的《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
据钟敬和先生《2012钟史文选》,钟姓人口众多的聚集地,例如福建武平、江西宁都、广东兴宁 等地方,在1536年之后,他们都首编了族谱。
例如,公元1617年,由“四个提龄九世孙”(天奇倡首、世珍订证、逢龙修纂、天佑总理)共同完成广东兴宁岗背的《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 这是兴宁钟氏明末时的首创族谱(开头谱)。其世系为“钟四十郎--提龄--文亮”,没有注明他们的生卒年份。钟四十郎是钟谱提龄公的第一个父亲(我认为这个追溯年代差距太大,不能采信。见《抄录大平湖钟氏源流传》)。
(四)公元1667年(清朝康熙六年),福建汀州出版了《1667汀州钟谱》。
据钟敬和先生《2012钟史文选》,公元1667年,在钟宗祚 钟白凤两人的牵头下,在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依据他们搜集到的武平谱和宁都谱(没有涉及兴宁谱),编出来的统宗统系的清初《1667汀州钟谱》,其世系至“王安石变法”为止,就是平均代距不足14年的“钟氏九十五世祖”。平均14年的世系代距完全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这是造假中的重大缺陷。
当然,各姓都搞统宗统系的世系造假,钟姓也被带进了造假的历史漩涡。
(五)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
为了实现全国钟氏的统宗统系,推行《1667汀州钟谱》是当务之急。于是赣闽粤地的钟氏族人宣扬“钟氏九十五世祖”在1724年得到雍正皇帝“圣谕广训”,各地钟氏族人难辨真假,只能当真,于是将自己的族系接入“钟氏九十五世祖”之后,让各地钟氏也“实现”了统宗统系。
例如,兴宁岗背钟谱,只能将《1617大平湖钟氏源流传》的“南岭的钟四十郎生提龄”,在1724年之后改为“武平的钟理生提龄”,清朝兴宁谱让提龄有了第二个父亲钟理。
据广东南雄钟子亮先生说,他曾经查阅过清朝史料,没有找到雍正皇帝在1724年对钟姓族谱的九十五世祖进行过“圣谕广训”,这说明钟谱记载的“圣谕广训”是造假。我也觉得,在成千上万的中国姓氏里,清朝皇帝凭什么偏偏要为钟氏族谱世系发布“圣谕广训”?! 造假之后,还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确实“聪明”!
(六)清朝(1644-1911)是民间族谱统宗统系“大发展”的朝代。
公元1796年(嘉庆元年)出版了钟丕膜编《1796四川内江钟谱》。钟丕膜,祖籍广东五华,是“湖广填四川”的后代,大约1706年生于内江。他是乾隆朝的内江官员,任上喜获二本闽粤旧谱:一本是来自福建武平乌石岽的刻刷谱(他简称为“福谱”,我把它对标到《1667汀州钟谱》),另一本是来自龙川麻布岗的手抄谱(他简称为“龙谱”,我把它对标到1724年“圣谕广训”之后的龙川钟谱),二本谱都有“钟氏九十五世祖”,他视为至宝。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大约66岁)他以这二本谱开始非常认真地对照着编族谱,花了24年,于1796年(90岁左右)出版了板刻的《1796内江钟谱》。接着,他将九十五世祖的名字顺序,编写了《“钟氏九十五世祖”祖名歌》,为《1667汀州钟谱》的普及可谓不遗余力,但我欣赏的是其令人动容的治学态度,而不是他的《祖名歌》!
下面,还是回到龙川提龄系族谱上来。钟丕膜先生得到的“龙谱”就是龙川麻布岗钟氏族谱(注:龙川麻布岗旧称“白泥田”),自从兴宁岗背对接了汀州钟谱后,麻布岗钟谱也在1724年“圣谕广训”后成为最先对接兴宁谱的龙川钟谱(猜测是在1740年左右)。
对接了《1667汀州钟谱》的清朝兴宁钟谱,在公元1724年之后,就成为了粤东各地钟氏的对接“接口”; 这时候的兴宁世系改为“钟理--提龄--文亮”,而粤东各地钟氏的世系必然要将自己开基祖对接在提龄之下,比如上面的“龙谱”,即使自己村落的开基祖所处的年代与兴宁岗背文亮公几乎相近甚至更早也要加入进去。(据说2020年出生的麻布岗钟氏已经很多超过提龄35世甚至40世,而兴宁岗背钟氏还没有达到提龄28世,这个事实就是对接的后果。须知,兴宁提龄生于1285年,至今只有740年,外地提龄系怎会比兴宁提龄系要高出如此多的生育速度?)
例如,据钟光伦先生2019年的《刍议》,其家族在1782年之前的旧谱是“记钟廷弁为一世祖的,廷弁之前的世系不可考”。到了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族人钟庭耀将一世祖钟廷弁接入了兴宁岗背提龄系,成为了提龄“七世孙”(1提龄--2文亮--3志聪--4应乾--5晖--6顺生--7廷弁);《刍议》作者说,其实廷弁的出生年份与兴宁3世的志聪几乎一致。 龙川谱记的“七廷公”,江西谱则记为“八廷公”(廷弁、廷璋、廷器、廷衮、廷免、廷虎、廷珠、廷颜)。 所以,“七廷公谱”很大的可能性是“合谱”。所谓“合谱”就是同姓但不一定同血的宗亲合修谱。
(七)公元1863年(清朝同治二年),龙川/赣南钟氏完成了《1863七廷公谱》。
赣南寻乌丹溪的钟荣光进士依照《1667汀州谱》和1724年之后的兴宁岗背谱,以前述“龙谱”为基础,完成了龙川/赣南钟氏对接兴宁岗背的《七廷公谱》的汇集编撰,均统一在兴宁岗背文亮公系下,这就是晚清时期的《1863七廷公谱》。毫无疑问,《1863七廷公谱》必然是既对接了兴宁提龄系谱,也对接了统宗统系的《1667汀州钟谱》。即:
《1667汀州钟谱》+ 《清代兴宁岗背钟谱》+ 龙川/赣南钟氏集合 = 《1863七廷公谱》。
公元1996年,龙川钟氏聘请大埔县钟用渣先生为顾问,编写了《1996龙川麻布岗钟谱》,我认为这是龙川钟氏对《1863七廷公谱》的续修,但钟用渣先生对祖源作了大改动。《1996龙川麻布岗钟谱》不但对龙川/赣南钟氏影响很大,而且还影响了外省的提龄系族谱。
(八)公元1999年,“粤东三老”出版了《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
钟宗祚和钟白凤编的《1667汀州钟谱》的致命伤就是95代人的平均代距不到14年,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公元1999年“粤东三老”(钟用渣、钟汀剑、钟泽民)完成了对《1667汀州钟谱》“钟氏九十五世祖”的校正,出版了《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将95世《汀州谱》删减成《校正本》的47世。这种大规模的世系“校正”,依据是什么? 他们没有说,后来也不见他们有所交代,所以钟敬和先生说“《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没有校正的依据,‘校而不正’是不能服人的”。
显然,《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的47世,是对《1667汀州钟谱》多得离谱的95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世系“校正”! 如果用“1536嘉靖恩准”的时间点去衡量,《1667汀州钟谱》的宋前95世祖应该是造假,在旧的造假的基础上去“校正”,则《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就依然是造假,即是对宋前世系(95世祖)旧的造假经过所谓“校正”成为新的造假(47世祖)。
(九)公元2000年,钟蔚伦先生出版了《2000钟姓史话》。
《2000钟姓史话》,通过新华书店发行全国。书中称:全国钟氏可分成“烈、接二系”,完全接受了由钟用渣先生主笔的以“粤东三老”署名出版的《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的47代世系; 《钟姓史话》的“钟氏烈、接二系说”自此风靡全球。
(十)公元2002年,成立了“中华钟氏宗亲总会”。
2002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钟氏宗亲总会”(简称“钟氏总会”) ,钟振声先生为首任会长,他把编修《中华钟姓宗谱》定为总会的重要任务。后来,钟蔚伦先生被任命为全国钟氏通天谱《中华钟姓宗谱》的主编,其口号是“以《2000钟姓史话》为纲”,可惜任务没完成他就去世了。
(十一)公元2007年,经兴宁钟泽民先生指导出版的《2007广东平远县钟谱》,世系变为“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
本世纪初,粤东的许多地方的钟氏都执行了《2000钟姓史话》以烈接二系编了新族谱,例如2007年,经兴宁钟泽民先生指导出版的《2007广东平远县钟谱》,世系变为“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 记提龄之父叫钟响,现代兴宁谱的提龄公又有了第三个父亲。
至此,从1617年到2007年,400年间的兴宁谱,兴宁开基祖钟提龄的父亲就出现了三个(钟四十郎、钟理、钟响); 再加上外地谱他还有二个父亲(钟天柱、钟义相),兴宁提龄公在各地的族谱里便共有最少5个父亲,这样的族谱世系怎能让人信服?!
(十二)公元2017年,“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分裂。
公元2013年钟氏总会“编谱办”换了主编,改纲为“钟氏自古只有一源”,引发了全国钟氏源流的大争论; 公元2017年,钟氏总会名誉会长钟亚山先生以“烈、接二系论”不符合其坚持的“钟氏一源论”为由,公布了其辞去“钟氏总会名誉会长”的《辞职声明》,退出了以钟锦光先生为会长的“中华钟氏宗亲总会”(简称“原总会”)。接着,他又组织了一个“重组中华钟氏宗亲总会”(简称“重组会”),会长是钟昭祥先生,亚山先生仍为名誉会长。自此,钟氏出现了两个分裂的“总会”,分道扬镳 各编各的谱: 原总会以“二系论”编通天谱,重组会以“一源论”编通天谱。
(十三)公元2019年,钟氏两套“通天谱”出版发行。
公元2018年底,原总会出版了钟氏两系的《2018中华钟氏总谱》(简称《总谱》); 公元2019年初,重组会出版了钟氏一源的《2019中华钟氏宗谱》(简称《宗谱》)。
我通常简称这两套通天谱为“两谱”,我基本上不认可这“两谱”。对“两谱”所认定的提龄公世系“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我也不认可。
奇怪的是,这两套观点互相对立的通天谱,都没有继承“钟氏九十五世祖”的《1667汀州钟谱》,但是都接受了“粤东三老”的《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的没有依据的世系校正! 差别是,《总谱》完全按《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的47世来编,而《宗谱》则在《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的基础上加多被《校正本》删除掉的前面五代 ,以52世来编。 问题是: 全国有600万钟姓人,他们应该怎样在“两谱”之间去选择和取舍?! 人们应该信《总谱》还是《宗谱》?
(十四)公元2020年,在微信里钟氏有了第一个钟氏“父系Y染寻亲问祖纠谱群”。
此群为钟氏总会副会长 上海钟小明先生所组建,邀请相关基因专家学者和普通爱好者自愿入群对“基因证谱”专题讨论(群内禁止转发广告、红包、募捐、投票、救助、链接等非学术内容),尤其欢迎那些能提供自己个人“基因Y数据”的宗亲进群,共同探讨和分享“基因证谱”的方法和分析结果。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学术“群”体。但愿有更多类似的钟氏研谱学术群出现,为钟氏“基因证谱”而群策群力。
综上, 我的看法在2025-5-26的文章《抄录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修改)》中说了,既然钟氏在“1536嘉靖恩准”之前无谱,所谓的钟氏渊源世系基本上是明清时代的钟姓人通过追溯造假而得来的,绝对不可能正确。因此,两套通天谱对“1536嘉靖恩准”之前的造假世系的继承(尤其是北宋之前的世系链,包括《1667汀州钟谱》的95世, 和《1999钟氏渊源校正本》的47世) 是错误的继承,两套通天谱并不通天!
2020年我在《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中明确提出了我对当前钟谱的看法。当然,我的探讨和看法是否正确,我说了不算,大概只有上海钟小明先生和钟毅先生他们正在进行的“基因Y数据证谱法”(简称“基因证谱”)一种方法可以证明,靠争论是无法找到结果的。“基因证谱”是系统工程。 当前,“基因证谱”成效显著,已经被全国各姓氏广泛应用。我相信,依靠科学的“基因证谱”必能解决钟谱的许多包括祖源和世系方面的难题。
龙川 钟胜 2025-8-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