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襄」的本义为“挤进”,与「攘」同。襄的甲骨文意象为人跳进水里头发往上漂浮。  《说文解字注》(襄)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而字依韵会补。此襄字所以从衣之本义,惟见于汉令也。引伸之为除去。尔雅释言、诗墙有茨出车传皆曰:襄,除也。周书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凡云攘地、攘夷狄皆襄之假借字也。
详细分析上面引文,有三层意思值得细细研读。 首先,许慎解释“解衣而耕谓之襄”是望文生义,看到“襄”的金文有衣旁而揣测。“此襄字所以从衣之本义,惟见于汉令也。”襄的甲骨文没有衣旁,汉令有这个写法而已,金文襄有无衣旁的写法。(见上图) 其次,《尔雅》释言、诗经《墙有茨》《出车》传皆曰:襄,除也。“墙有茨,不可埽也。不可襄也。不可束也。”经典把“襄”解释为“除去”不准确。本堂主认为“襄”通攘,挤迫的意思。“墙有茨不可襄也”,墙有刺藜,不能够挤进去。客家菜“攘豆腐”就是把肉馅攘进豆腐里面。熙熙攘攘,即人多拥挤。 第三,“辟地有德曰襄。凡云攘地、攘夷狄皆襄之假借字也。”攘地,挤迫腾出领地。攘夷狄,挤迫夷狄出去。不是“除去”,那叫“无德”。如同客家人播迁南岭,也是开荒辟地,不是除去南蛮。 从“襄声”字有三个上古音:襄[sǐaŋ]釀[nǐaŋ]攘[njaŋ]。镶,从金,襄声。本义:瓤子。瓤、镶可以通假,说明襄音近瓤音,襄音也近攘音。襄声三个音应该是音韵流变的结果。“从襄旁”三个音的字义“挤进(攘)、嵌入(镶)、内部(瓤)”相关联。 襄的辅佐义,拥护也。共襄盛举,加入建设者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