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兴宁阿哥哩 于 2025-7-3 17:06 编辑
客家话保留了古音,睘和褱古近音,旋转喊“睘睘转”,睘音刊/kan1/。褱,音/kan4/,古同“懷”,客家话说怀孕为“褱大肚”,褱音擐。“褱大肚”的特征是圆腰。“睘”与“褱”古通用。《汉书·孝成赵皇后传》:「元延二年褱子,其十一月乳。」褱又有“包围”义,《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序》:「尧遭洪水,褱山襄陵。」这个“褱山”即同“睘山”。“褱,从衣眔声”是错的,“眔”旁是字型讹变的结果。(褱)中古音[ɣwɐi],从衣眔声,十五部,戸乖切。(眔)中古音[dɒp]目相及也。隶、及也。石经公羊。祖之所沓闻。今本作逮。中庸。所以逮贱。释文作沓。此眔与隶音义俱同之证。从目。隶省。会意。读若与隶同也。眔徒合切。在八部。隶在十五部。云同者、合音也。(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说文》,下同) 从睘和褱的金文字型上看,褱是把睘的“目”旁放到里面,圆圈〇消失。(睘)目惊视也。从目袁声。《诗》曰:“独行瞏瞏。”许慎《说文》“睘”同“瞏”。“目惊视也”指的是看到旋转的物体(下图似“三个箭头的环岛交通标志”),意指飞快旋转,肉眼分不清左旋还是右旋。后来目旁放到里面,三个箭头讹为“衣”旁,“目+手”讹为眔。所以,“睘”与“褱”古通用,实为同一字,都有圜状的意思。 寰、圜、嬛、擐、缳、環等字从睘,都有“圆环”的义意。客家话“擐”指一侧肩膀挎环形的东西,如擐书包,早期应该指挎环状藤索之类的东西。下图的“云鬟”发式,最大特征就是有扎成环状的圈圈。(云鬟见下图) “(袁)长衣皃”义项消失,也讹为“圆环”义,圜園通用,同圆音。“遠”的甲骨文(前图)“长衣皃”特征明显。 “袁”有“圆圈”义,故许慎认为“睘”正写作“瞏”。《诗》曰:“独行瞏瞏。”而经典用“睘”。“独行瞏瞏”的意思传统解释为“无所依也”,不准确,应是指漫无目的徘徊转圈。独,已经无所依了,没有必要把“瞏”再解释为“无所依”。 所以,“褱”与“眔”不谐声,鰥懷等字皆从眔,是字型演化导致,与语音没有关系。因为,“眔”有甲骨文,目下有眼泪,错把“眔”解释为“环顾四周、孤身一人”了。(见后图眔甲骨文) 倒是鳏与褱谐声。(鰥),中古音[kwæn],从鱼眔声,古顽切,古音在十三部。按照古人的解释,在古音中,十三部和“褱”(戸乖切)十五部的音韵特征相似。 甲骨文: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