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30|回复: 3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如心 [兴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5 15: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 如 心   

  (1908—1976)   
       
    广东兴宁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广州参加革命运动,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 主持社会科学作家联盟研究部工作,1931年编著了《哲学概论》一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江西中央苏区总政治部任《红军报》主编、红军后方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4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军政学院、中央研究院、 中央党校、 延安大学任职。 全国解放前后,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北方文化》副主编。1946年后历任东北大学副校长、校长,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党的七大、八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党委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研室主任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00: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延安抗大到东北师大――记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张如心  
[ 作者:梁忠礼    来源:《客家院士》    2007-6-24    值班编辑:陈菲 ]  

--------------------------------------------------------------------------------

同大文豪郭沫若、史学大师陈寅恪、语言学家王力一起,张如心(1908-1976,)当选为1955年首批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院士)。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是以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身份跨进这科学的殿堂,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客籍哲学名人和教育专家。

张如心,哲学家、教育家,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1908年出生,广东兴宁人。

1921年至1925年在梅县乐育中学念书。

1926年至1929年赴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回国后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4年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次年胜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1931年编著并出版了《哲学概论》一书。

1946年撰写并出版了《毛泽东的思想与作风》一书。

建国后曾出版《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授提纲》等专著,还出版过多本宣传毛泽东思想小册子。

先后担任过红军《红星报》主编和晋察冀边区《北方文化》副主编,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等处工作。曾担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东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等职,曾被选为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新身参加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开国大典。

长期从事党的理论研究和人民教育事业,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如心,原名恕安,叶南区中社乡人。父亲张祖基是一位牧师,梅县德国教会学校乐育小学校长。母亲罗惠英是乡村接生员。

张如心少年时在梅县乐育小学念书,1921年进梅县乐育中学读书,1925年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开除。同年8月,年仅17岁的张如心只身离开家乡,到广州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先学习打字,后到广东国民政府航空局当宣传员。

由于乐育中学是德国教会学校,许多教员是德国人,所以学生的德语水平都比较高,留学德国成了他们首选的人生之路。许多同学劝他一起去德国留学,但他毅然选择了在国内参加革命的道路。1926年2月他应当时广东革命政府招考,赴前苏联留学,进入专门为中国革命青年设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教育。1927年12月转入中山大学教员班学习兼做翻译。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国民党政府曾在报纸上刊登布告,以二百块银洋的高薪俸禄为诱饵,要求他们这一批从广州去苏联学习的人回国后到国民党政府去工作,跟张如心一起在莫斯科学习的谷正纲、谷正伦两兄弟就是这样逐步当上了国民党的大官。但是,张如心不为所动,决心追求马列主义真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1929年6月为了和党的组织接上关系,他历尽千辛万苦,辗转蒙古、东北等地回到上海,他住棚户,在码头当搬运工,有时吃不上饭,买红薯充饥,度过了一年十分艰苦的生活,一直坚持寻找党,终于在1930年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从那时起,他就在党的领导下,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及相关的革命工作。宣传民主和科学精神,彻底反对封建文化。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他还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0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他任研究部部长。1931年张如心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年,他编著《哲学概论》一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在当时真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它有效地帮助人们进入唯物论革命哲学领域,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分析研究周围事物和各种现象的有力手段,对广大知识分子学习哲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31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红星报》主编,总政治部团政治委员训练班主任。1932年6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瑞金红军学校团政治委员训练班主任。同年冬改任红军学校政治宣传部部长。1933年冬调到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任红军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主任兼红军大学政治教员。不久兼总政治部破坏部科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4年10月参加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总政治部破坏部工作。

1935年秋调任中共中央民族委员会秘书。同年10月到陕北后又调入红军学校,任主任政治教员。1936年夏改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同年冬调任红军大学主任政治教员。1937年改任红军大学政治教育科科长,为红军的宣传工作和政治理论教育作出极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张如心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军政学院教育长、中央研究院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三部副主任、延安大学副校长等职,长期从事院校教育,为培养党和军队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张如心一度担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并在党中央做过理论研究工作,他潜心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积极参加党的整风运动,撰写、发表了许多文章,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1941年3月,张如心在《共产党人》杂志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教育家》一文,文中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对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概括,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言论和著作“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典型的结晶体”。同年4月,张如心在《解放》周刊上发表了《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一文,文中强调指出“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问题上的发展,最典型的代表,应指出的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

在党内,张如心是比较早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理论工作者。1941年3月、4月他就接连在文章中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进行理论概括。1941年7月,张如心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并指导大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1942年2月18日、19日,《解放日报》连载张如心的文章《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他把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分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三个组成部分,指出“这三个组成部分内在有机的统一便构成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体系”。他坚决驳斥了叶青诬蔑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农民主义”的谬论,明确提出“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正是马列主义理论和策略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这是一篇继《论布尔什维克教育家》后更系统,更深入地研究毛泽东理论策略的文章。在当时能作出“毛泽东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这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党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对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概括。从1941-1945年的“七大”以前,党内很多同志对这个重大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酝酿。1943年7月,纪念党的22周年时,王稼祥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1945年6月,刘少奇代表党中共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系统的阐述。在“七大”通过的党章上正式把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功不可没。

1942年2月23日,张如心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打倒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一文,指出王明的教条主义实质上是德波林主义的再版。同年,中央研究院召开“三一八”整风动员大会后,张如心对王实味在报刊上、在群众中散布“蜕化论”、“人性论”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分析了王实味错误的实质,澄清了人们的混乱思想,教育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

1945年,张如心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并出席了大会。

1945年冬,根据中央的决定,张如心和周扬一起带领延安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学员去东北创办东北大学,于当年12月到达张家口,由于前方战争频繁,道路阻隔,中央决定他们暂时留在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工作,周扬任副校长、张如心任教务长;在认真抓好师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他为全校学员讲授公共政治理论课《新民主主义论》,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刻,深受广大学员欢迎。他还协助校长成仿吾编辑晋察冀边区理论文艺综合性刊物《北方文化》,任副主编,为提高该刊质量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他撰写了《毛泽东的思想与作风》一书,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6年8月,张如心率延安大学百余名教师、干部、学生长途行军,从内蒙古胜利到达当时东北局所在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旋又赶到东北大学所在地隹木斯市。当时东北大学刚成立半年,张学思兼任校长,张如心被任命为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1946年10月11日,张如心在东北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以《我们的学风》为题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东北大学的性质、任务和学风。为了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关于“争取东北知识青年参加革命”的指示,在张如心具体主持下的东北大学开设了“中国近代史”课,并结合学员思想实际,组织了“国共问题”、“美苏问题”、“农民土地问题”等专题报告和讲座,同时组织学员下乡,分别参加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引导学员走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两年多的办学实践,东北大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为东北解放区的建设作了积极贡献。

1948年7月,东北大学迁至吉林省吉林市,与吉林大学合并,校名仍称东北大学。张如心任校长、党组书记。

1950年4月,为了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张如心任校长。1950年秋张如心在东北师范大学开学典礼上作题为《做一个人民教师是否光荣》的报告。他着重论述了高等师范的重要性。他说:“师范教育就等于工业中制造生产工具的重工业。任何一个人民民主国家革命胜利后,必须造就大批人民事业所需人才,这样就一定要发展中等教育。既为高等教育奠定巩固的基础,又为国家建设输送各种人才。师范大学是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发展中等教育的前提条件。”他以教育家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强调指出:东北师范大学的任务是培养新型的人民教师,他们应该具有新思想、新作风、新道德、新知识。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有关的专业知识,并决心终身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他号召全校学生认真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民教师。这些观点,即使在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依然新切而可行,依然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当时,与旧有的师范教育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树立了崭新的人民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光辉形象,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

为了使学校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张如心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第一,成立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学校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张如心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东北师范大学章程》、《教务行政处组织条例》、《教学研究处组织条例》、《总务行政处组织条例》、《校长办公室组织条例》和《系组织条例》等等,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全校各项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第三,开设“教育专题讲座”、“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研究”课程,并于1951年成立教育系,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培养新型教育专业人才的基地。第四,成立教育学习指导委员会,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并建立附属中学,使之成为学生教育实习的基地。第五,成立教育问题研究室,以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教育理论人才,张如心兼任该研究室主任。在张如心的领导下,从东北大学到东北师范大学,仅用四年时间就实现了由短训班到正规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变。到1952年复,东北师范大学共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1千多人。这些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东北各省中学任教,解决了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缺乏中学师资的燃眉之急。在向正规化迈进的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有了很大发展。1952年秋,在校的本科、专科、师资训练班和干部初习班学生共达3千多人,教师增至3百余名,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有较多的增加,学校各方面的建设都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52年10月,张如心调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任党委委员、中共产党史教研室主任。他亲自编写中共产党史讲义,并讲授该课程。

张如心以教育实践家的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始终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情况。新中国刚从旧肌体上诞生,新的人民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几乎是从零开始。怎么办?他回顾了打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到延安抗大再到东北师大所走过的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构建出一条新的思路并付诸实施。先抓领导机构和章程,明确办学的性质、任务和目标、条件等,制订了教务行政、教学研究,总务后勤、校系组织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逐步做到教书育人,有章可依,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狠抓教学,通过集体备课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到革命斗争和社会环境中锻炼成长。开设有针对性的公共课程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密切结合当前形势,引导学员走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合的道路,使之成为符合并满足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实现办学的初衷。张如心以切实的言行为创建和完善我国新型的人民师范教育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全国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中,东北师大成了教育部直属6所重点师大自豪的一员。

在随后几年的工作中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撰写、发表的论文《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贡献》和专著《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就毛泽东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撰写的辅导文章,曾被苏联学术界翻译发表。他还出版了多本宣传毛泽东思想小册子。他主持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授提纲》一书,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全面阐明了创建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颇具特色,广被采用,填补了党史教材建设空白。他曾为中央高级党校普通班、研究班、师训班数千名学员讲课,讲授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在认真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他还努力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集体备课和审阅讲稿等教学制度,并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教师,采取先校外,后校内,先辅导、后讲课,先短训班、师训班后普通班的办法,让青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经受锻炼和提高,仅仅经过五年时间,就使中共产党史课教师从5人发展到20多人,为该教研室的巩固、提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在一个重要方面为中央高级党校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倡导思想解放,敢以坚持真理。在中央高级党校工作期间,张如心对康生歪曲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干扰破坏党校教学工作和分裂党校的行径,进行过坚决的斗争,被康生一伙罗织罪名,捏造事实,进行残酷打击。1958年底,张如心在遭到错误的批判反被降职、降级使用,调任上海大华橡胶厂副厂长、分管后勤工作。从此,他被剥夺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权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如心进一步受到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长期迫害,但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文化大革命”初期,他看到一个文件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的一些说法时,十分愤慨地说:“连科学的良心都不要了!”。林彪提出那个别有用心的“顶峰论”,他在学习讨论会上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要发展,“顶峰论”这个提法不科学。林彪、江青、康生一伙以此为借口对他棍棒交加、副迫他承认自己反毛泽东思想。他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始终没有屈服。因此,他被监禁长达四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1976年1月,张如心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拨乱反正,张如心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5月19日上午,张如心追悼大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送了花圈。正如悼词中所说:“张如心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的理论工作、教育工作勤奋努力的一生。”是的,张如心的人生轨迹不乏奇异的闪光点,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有幸亲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众多重大事件,这些都称得上是一个平凡人生的传奇“伟大经历”了。

张如心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及其宣传教育工作,人如其名,费尽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总数不足三百位的特别情况下,真可谓弥足珍贵而又弥足珍贵。那场浩劫令他来不及做更多有益的工作,故而别样可惜……但人们定当记住他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从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一直走过来的不凡业绩。

(编辑:钟烈亮)

http://www.red-soil.com/redShow.asp?ArticleID=22758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0 09: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07: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管管的详细信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