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樂豐公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8206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西山古寨

已有 545 次阅读2012-10-7 13:02

西山古寨與曾氏人才                                   葉良方
 
西山,或稱大京山,本村人習慣稱大肚山。過去因山形如鯨魚,而命名“鯨山”。所在的西南鎮位於陸豐市西部,東鄰大安,南連河西、潭西,北靠新田,西接海豐縣平東。境內現有西山、南山兩座古城寨,是西山始祖曾祖義傳下第七、八代裔孫曾萬里、曾志檠父子倆興建的。明清鼎革之際,海陸豐兵荒馬亂,盜賊蜂起;為保護西山和南山曾姓族人的正常生活,曾萬里、曾志檠父子不惜花費巨金先後興建了西山寨與南山寨。至今歷經幾百年風雨猶堅固如初,成為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之一。
 
西山建寨   保全家族
西山寨,又稱西安寨。為西山七世祖曾萬里所建。西山寨城牆高6米,厚0.6米;為三合土夯築而成。雖然大部分寨牆被拆毀,但靠近城門兩邊的寨牆依然存在。至今,西山寨四座寨門俱在。寨門城樓為二層,門口框架石柱、臺階為花崗岩。上面城樓牆以青紅磚咬縫砌成。門內有樓梯可上寨門樓。北門為正門,上面寨樓中間設有以花崗岩條石為框的瞭望視窗。窗下磚牆嵌著鐫刻寨門名的石匾。寨門兩側城牆各置有槍孔。門外兩側立有旗杆夾。東門賓寅門樓牆上下各置有兩個射擊孔。目前,東門樓牆已裂開兩道大裂縫,整座城樓已岌岌可危,處於隨時都可以崩塌的狀態。西山全寨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寨內有三街六巷,佈局橫縱有序排列。今民居破舊,祠堂傾墜,石樑懸掛,殘垣曠地,野草叢生。
西山老一輩說,曾萬里興建西山寨還有一段故事。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西山名紳曾萬里應新任海豐知縣楊嗣震之邀,到縣城學宮參加監督庠生會考。期間,楊知縣因與曾萬里貢爺意氣相投,無話不談。就特意告知他:京城已發生李闖之變,提醒他要早為預防之計。曾萬里悚然曰:“世亂矣,強徒竊發。”遂急忙返回西山與族中鄉老商量,對於即將到來的兵劫,大家都認為要未雨綢繆地做好準備,才能避過災禍。於是,曾貢爺帶頭捐資興建西山寨,以保全家族性命及財產安全。建寨期間,由於經費不敷,賴其母親“太儒人李氏複出簪珥以佐”,才得以完工。知縣楊嗣震也是當時
一位中流砥柱式的人物。他是雲南省宣威人,號道南。崇禎十二年1639)己卯科舉人。崇禎十七年(1644),被朝廷派至廣東任海豐縣知縣。縣誌謂其:“公聽斷絕餽遺,政暇與士子校文藝,定優劣。時值李闖之亂,喜亂者藉口勤王,嘯聚剽掠,如碣石、可塘、港尾等處,在在竊發。公掃蕩妖氛,間有供扳株連,得其同謀名簿,悉置不問,令反側子自安。當日有智廉仁勇之頌,非虛美也。”順治二年(1645)七月,梅隴港尾舉人徐楷聯合郭達九等借倡言勤王謀亂,楊嗣震檄鄉眾討平之。被俘者供出同謀名單,他一概不問,不予株連大肆殺戮。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從而造福海豐百姓
,受到人們廣泛的讚頌。後擢升湖廣監軍道。在軍中有小諸葛之名。清兵入境,永明帝西走,嗣震亦棄官歸,途喪二子,身世潦倒。論者惜其不與永明帝共休戚焉。
西山城寨的建成年代有兩說。其始建年代,俱說是始於崇禎十七年1644)農曆六、七月間。但建成年代:一說至清順治八年(1651農曆八月始全面竣工,時間長達八年。另一說于清順治二年(1645建成,時間僅兩年。開建時代說法一致,但完工年期相差甚遠。然而不管哪年建成的,西山寨城畢竟救了全村人的生命。清順治五年1648)四月,李成棟佔領了廣東省,擁立南明皇帝。至順治七年1650),明降將尚可喜、耿仲明為恢復粵省清朝政權統領清兵進攻廣東,南明海豐參將薛進據海豐縣城進行抵抗。翌年正月,清軍用大炮攻破海豐城北門,薛進被殺。其部將黃熊逃入公平北部山中。十月,黃熊集薛進餘黨攻劫橫隴、石陂、羊牯諸寨。其中離西山寨不遠的石陂屯就慘遭黃熊賊眾洗劫一空。只有西山依靠城寨獨保安全。十二月,衛鎮黃應傑派遣惠州副將李明道、李榮華,統兵征剿崎山羅輋寨。擒黃熊、柯彪等監解上省。兵亂解除,合境始靖。
或說:西山寨城的建成時間,為順治八年(1651)八月,歷時長達八年。筆者認為:此說不大可信。因為在明清兵亂之際,似乎不可能如此從容建城,來防禦當時經常出沒的盜寇和亂兵的騷擾。至於是清順治二年(1645)建成,歷時兩年。筆者認為:此說可靠。可舉西山寨東門石匾:“賓寅門”及落款“弘光元年”為證。“弘光”,南明皇帝朱由崧年號。南明弘光元年(1645),就是清順治二年。曾萬里貢爺在寨內建有祖祠。後世子孫稱為“九萬公祖祠”。重修後,祠堂大門石匾鐫刻“曾氏宗祠”四字,門外石柱聯曰:“大學修身家齊國治;孝經傳道地察天明。”祠內木匾聯曰:“七世衍箕裘,鵝郡悉芹,惟藉文章光俎豆,千秋承禮樂,蟾宮攀桂,好將筆墨振家聲。”“七世展鴻猷,想當年、經稔行修,聲名不朽;四房承駿業,喜此日、秋嘗春祀,俎豆當新。”清末民初,曾氏祠堂正廳祖宗龕兩側,題有陸豐辛亥革命功臣曾小蘇(字兆鼇)的對聯家訓曰:“貧不忘本,然莫賴于兄弟;富則思源,更力濟于宗親。”
 
南安創城   見證傳奇
南山寨,又稱南安寨、南安城。一說是取創建者曾志檠之號南安而命名;又一說是寄寓其“太平安定”之願景。設有東門啟陽門、西門會丁門、北門元辰門三門。均沒有門樓。其中正門為北門。城牆高大堅固,高6.5米,厚0.8米。原為三合土夯築,牆體歷經風雨洗刷呈黛黑色。寨門框為花崗岩。門上有石匾額“元辰門”三字。其上又有瞭望窗口。可惜經重修後,原牆被拆除,牆體換上約1米高花崗岩規格石牆基,上面為白灰批蕩牆,高度比原牆降低。門上原石匾也被拆除,換上全新的大石匾。左右門外側增添一對新雕的抱石鼓。明末古牆被新城牆取代,我們參觀後倍感遺憾。值得慶倖的是:東門啟陽門與西門會丁門仍保持原狀,呈圓拱狀,與兩側城牆渾成一體。牆體全部為三合土夯築,雄渾堅固。牆上有不規則的槍孔。據老人們說,以前牆上還砌有高約0.5米的城磚。南安寨正門內町地開闊,通面闊82米,通進深109米。正面為清康熙曾氏八世祖曾志檠所興建的南安祖祠三棟。該祠曾毀於1928年大火,又于改革開放後重建。祠堂隔牆兩側有民居100多間。全寨建築面積8938平米。南安寨的興建年代,有多種說法,或說八年,或說十幾年,或說二十幾年。寨中老輩人傳說,“南安寨由鄰村的李時泰師傅承建,當時李時泰師傅在建南安寨時還沒結婚,是在建南安寨期間賺到了錢回去娶老婆的。到了李時泰的兒子十八歲時也來幫忙建南安寨,整個工程耗時十八年。至於當時耗資多少就不清楚了。”其實,南安城建設的時間,曾南安《建置南安記》說得很清楚:“然猶慮奉先無地,裕後無基;爰創南安住場一所,營室立堡;中為祠堂者三棟,以祀祖先;周圍為住房者百有餘間其後。始于己卯,成于丁亥”明確地告知子孫:南山寨及祖祠始建於康熙己卯年(1699),至康熙丁亥年(1707)全面完工,歷時八年。即康熙三十八年起肇建至康熙四十六年建成。並非該村鄉老所傳說的歷時十幾年或二十幾年。由於南山寨規模宏大,城牆高大厚固,足見當時耗費銀兩之巨。比之西山寨之建設資金,抑或過之。為什麼曾南安在西山寨已有房宅,還要如此辛苦地興建南安寨,開創南山基業呢?原來隨著曾姓人口的繁衍,西山住宅已不敷人口增長的需要了。《建置南安記》曰:“追(思)丁卯年以丁口殷繁,房屋湫隘,兄弟始分居。期時也,自思舊產幾何?得無未敷日費用乎!”原來曾九萬有四子志春,南安,師輿,學州共生二十四孫(後世稱“九萬公四子二十四孫”)。因此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口殷繁,房屋湫隘,兄弟始分居”。康熙三十八年(1699),南安根據堪輿師的意見,選中離西山村不遠的地方(今西南鎮所在
地),興建南山寨。該寨設有東門啟陽門、西門會丁門、北門元辰門。寨內南安祖祠建有房屋100多間,由鄰村李時泰師傅承建。歷時八年竣工。故此,南安寨城比西山寨更加高大堅固。至今三百多年了,寨牆還完整無損。及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寨內建南安祖祠。曾志檠撰《建置南安記》刻碑立於祠堂。並題祠堂聯曰:“開口靠人難,吩咐老妻須節儉;勵志成名易,叮嚀兒子效勤勞。”該聯叮囑家內要注意勤儉持家,凡事須依靠自己。並叮囑兒孫耕讀須勤奮不懈,不可徒有虛名。《建置南安記》和祠堂聯,既說明他建設南安城的用意和時間,又承載著他對後世子孫殷殷期望和囑咐。
 
耕讀傳家   人才輩出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5),西山曾氏開基始祖曾祖義(號豐),攜家從長樂縣洛陽圍(今五華縣棉洋鎮)遷徙到海豐縣坊廓都,在西山下開基立業。西山村原稱東湖村,明初是一個雜姓混居的村落。曾祖義像大多數客家移民一樣,在東湖村與各姓居民和諧共處,默默地從事農業耕種和與農業有關的生意,農閒時督促子弟讀書。從明中期至明末,經過曾氏六代人的耕讀和科舉奮鬥,其第七代後裔開始興旺起來,財富聲望為當時海豐之首位。故曾志檠(號南安)貢生自謂“我家自少崖公、念莊公,世德相承,家聲駸駸乎振矣。”清初,隨著其他姓氏陸續遷走他方,東湖村僅剩下曾
氏一姓。因所在山名西山,故易名為西山村。並隨著曾氏人口的逐年繁衍壯大,曾氏子孫開花散枝般地遷居到附近南山、石艮、深坑等村開基。各村往來猶保持江西客家方言。而今,曾氏後裔已衍居到海陸豐二縣十多個自然村及臺灣等外地。汕尾港對面海白石頭村曾姓,就出自西山。民國曾國定所撰的《西山手稿》載:“曾姓之族淵源遠大,世派分明,載之族譜。而陸豐西山曾姓于明朝由五華樂陽圍出祖,至七世財丁旺盛,富蓋全省。時至今日鄰縣之人尚知九萬富翁之名。……以耕讀傳家為本。”
明清時期,西山約雖是地處偏僻、人口不多的鄉村,但每年科舉成績甚至比大鄉還要出色。歷年科舉留名者有明崇禎庚午科拔貢曾萬里、清康熙辛卯科副貢曾佐、曾位,歲貢曾朝冠,雍正貢生曾養淳,乾隆例貢曾英、曾儼、曾份、曾榜、曾養元;道光乙未恩科舉人曾際中,嘉慶歲貢曾憲璋,咸豐貢生曾作求,光緒己卯科貢元曾益光,宣統己酉科拔元曾桐;還有武科舉人曾養滋、曾養深、曾養直等;以及曾志檠等十四名廩庠生。可以這樣說,凡清乾隆《陸豐縣誌•選舉志》表列的曾姓科舉人才都是西山人。其中,曾萬里、曾志檠、曾位公孫三代,對西山寨、南山寨等古村落建設和文化建設
做出了貢獻;曾享平、曾小蘇等近代人物對辛亥革命做出了貢獻。曾萬里1600~1655),名九連,號九萬。當地尊稱九萬公。海豐縣坊廓都西山村人。生於明萬曆庚子年1600九月,明崇禎三年1630庚午科拔貢生(或說副貢)他不僅是曾氏走向興盛時期的西山寨創建者,也是振興曾氏科舉文化的重要人物。族譜說他“勤以誦讀,學足三冬,儉以治家。富過百萬。聞李闖之亂,建寨以保全族家堂,黃熊之畔,壯禦以保一方。舉人何際,有選墓誌,謂其有經濟,有機選之哲,仁義之行。”曾南安《建置南安記》稱:“吾父又克體先志,沖齡嗜學,弱冠遂有聲於黌序,年未五十已與明經之選,因世滄桑不樂仕進,以致齎志而歿焉。時予方髫年,即志切成立……”敘述其父九萬公能夠繼承習儒的傳統,少年時發憤讀書,能撰寫八股論文。20歲時考取秀才進入縣學宮。未到50歲已獲得貢生的功名。由於身處明清換代的戰亂時期,不願意出仕清朝。平時在家課督志春、南安、師輿、學州四個兒子讀書。使他們後來俱成為海豐學宮庠生。平生經商,財過百萬,成為清初聞名全省的海陸豐富翁。清順治十一年,當九萬公齎志而歿時,曾南安年僅9歲。
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曾九萬貢爺應楊嗣震知縣之邀,到縣監督學宮會考。期間,楊嗣震告知他:“京城已發生李闖之變”。曾萬里悚然曰:“世亂矣,強徒竊發。”原來是年正月,李自成已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三月十八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底,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使其離京西撤,節節敗退,引兵經陝西退至湖廣,不知蹤跡。聽了楊縣侯告知李闖攻入京城崇禎自縊身亡的消息後,曾萬里急忙返回家鄉與族中鄉老商量。決定要築建西山寨,防備即將到來的亂世兵劫。於是他帶頭捐資建寨,意欲依靠城寨來保全家族和財產安全。建寨期間,由於經費不敷,賴“太儒人李氏複出簪珥以佐”才得以完工。順治六年八月,局勢平靜之後,曾萬里在西山寨內建祠堂。題聯曰:“七世衍箕裘,鵝郡悉芹,惟藉文章先俎豆;千秋承禮樂,蟾宮攀桂,好將筆墨振家聲。”墨蹟流傳至今。清康熙年間癸酉科舉人、海豐縣儒學教諭何際贊曰“公諱萬里,少嗜學,善屬(文)。乃尊念莊公深期之。方弱冠游泮水;未五十襄歲,拜獻大廷。值干戈擾攘,遂不樂仕進。然餘近公之品量,豈為多學能文已哉?!有幾先之哲,有經濟之才,有仁義之行。……乃為之銘曰:‘祜於已遇,遄乎時勢;英氣未泯,潛處斯地。馬髻永固,昌乃後裔。久而彌光,誰能抑之。’”曾志檠(約1645~1719名蒼柱,字聖玉,號聞安。當地尊稱為南公。清康熙邑庠生,誥封儒林郎。海豐縣坊廓都西山約南山村人。為九萬公次子。清初南山寨城的創建者。九萬、南安父子富蓋粵東,擁有田產幾千畝。直至建國前,海陸豐境內有的農民還耕其後裔的田園。雖家擁萬貫財產,但一生勤儉為本的南安公,仍教育兒孫務必節儉勤勞,克承家業,勤督兒孫讀書成才。這是難能可貴的,也跟其特別的人生遭遇有關。康熙四十七年1708季春吉旦立的《建置南安記》載:“值丙辰海變,予兄弟遘難,身罹酷刑…”這段話揭出海陸豐的一次歷史大災難。清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初五日,征潮清軍尚之孝、固山、王國棟部,在鄭成功部將劉進忠的強攻下,連夜潰敗到海豐縣境(含陸豐)。十六日,劉進忠領悍將劉國軒、何佑等率領海寇數萬人,從潮陽經過海豐向惠州進發,四周百姓驚慌躲避兵寇。雖山陬海澨,鹹被劫掠。曾南安兄弟就在這次浩劫中,遭受到海寇的勒索酷刑。故曾南安在記中雲:“至今猶存心悸之。汝曹不可不記憶也。”也是這次銘心刻骨的慘痛經歷,使他萌發了在遷居地興建比西山寨更能防禦盜寇的南山寨。因此他在《建置南安記》開宗明義曰:“男子之生,貴乎有所樹立。讀書成名,置身通顯,以忠君孝親。此其上也,然而不易得也!次之則守分作家,創立基業;上足以奉先,下足以裕後也。可告無
愧於此生焉。總之身為男子,務期成立,慎勿不肖自待也。”這種家風是難能可貴的。南山在碑記末尾猶循循教導子孫說:“汝子孫念予經盡苦心,將來歷久損壞,務依舊例修葺。不許偏執己見,擅為更張,亦不許售換以啟寡隙。如是則善成者視夫!善創者,其所樹立當不少;讓也又何?有不肖自待之。嫌乎!今欲汝子孫,凜承先業,爰志其所由來。勒之于石,以垂久遠雲。”
曾位(約1643~1723),原名朝宰,字立人,又字位,號臺山。九萬公二房長孫。曾志檠(南安)長子。六兄弟居長,排行貞山。清康熙副貢生,以明經之選任廣東曲江縣儒學教諭,升任崖州府儒學正堂。時值曲江荔眼崗山寇猖獗作亂,掠劫百姓,朝廷發兵擒捕賊寇八十名。因縣令離任暫缺,上司命曾位負責審訊,所察案情實狀,皇帝嘉獎其“有吏治才”,以縣印委授之。升任崖州府儒學教諭。之後以養親而辭官歸梓。在南山寨閒居時,喜吟詩作對。他常與堂兄清康熙辛卯科副貢、定安教諭曾佐(名朝相),堂弟清康熙歲貢曾朝冠(字朝甫)等結伴攜遊,吟詩唱和。他有一首《九日登西山峰頂》詩,記述康熙年間一個重陽節,兄弟們一起登高眺遠,乘興飲酒斟茶,相互唱和的情景。詩曰:“西望雙旗山色嘉,忽逢佳節興偏賒。勞攀石磴九回曲,望盡川原百萬家。雲接海波羅帶濕,風還岩穀角巾斜。羞稱桓景茱萸酒,得句頻烹顧渚茶”。此詩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播遷而流傳下來,抒發了詩人熱愛鄉土、積極向上的情懷。曾享平1870~1938),原名曾國琮,陸豐坊廓都西山約石艮村人。他少時聰慧好學,深究義理。清光緒年間先後考取庠生、補廩生、拔貢等功名,任廣東參軍。1909年,長居廣州河南的曾享平就加入了同盟會。開始在陸豐龍山小學堂開展革命活動,從進步學生中發展同盟會組織。翌年9月,支持學生罷課取得勝利,逼使校長陳月樵及縣署恢復黃耀龍、歐陽衡等學生領袖的學籍。使龍山小學堂成為宣傳民族革命思想的前沿陣地,為回應惠州起義作了組織與輿論準備。19111030,他與羅應平在香港接受陳炯明、鄧鏗指定的任務,潛回陸豐與馬柳庭、曾小蘇(字兆鼇,西山人)等配合惠州起義。1110日,組織大安、石寨、西山、麓林、三溪、上埔六路民軍攻取陸豐縣城,進佔縣署。起義成功後被省政府任命為陸豐臨時革命軍政府縣長。民國元年,曾享平當選為省議會參議員。1917年又連任參議員,並被推為省議會副議長。在省議會,他力主禁賭、禁煙。並發起議案首提築建海珠大橋。1917年第二屆議會時,省政府為地方稅收計,要求議會通過開賭案,他在議會上嚴詞駁斥,極力反對。但由於時弊所趨,終無力挽回。他一向熱心創辦實業,先後在河南創辦過化妝晶廠、中醫鋪、裕華公司等,以及建造船塢碼頭、船
廠等。1938年農曆正月初七逝世於香港。張友仁先生聞訊送來挽聯曰:“算嶺南議會中流砥柱人才,不奈故交如雨散;是東路民工築路開山始祖,而今何處馭風行。”國會議員何士果題相贊曰:“歲在丁己,省會重開,賭案通過,留遺禍胎,君在議壇,反對激烈,即此一端,足徵氣節。”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5:57 , Processed in 0.01748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