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level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256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客家谚语、童谣、谜语与客家地域文化

已有 3333 次阅读2007-1-21 12:58 |个人分类:原创作品

天气: 阴雨
心情: 高兴

摘要:本文以笔者家乡的客家谚语、童谣和谜语为例,介绍其所反映的客家地域文化的共性,并就个别与其它客家地区差别较大的文化内容或形式作简要的比较,介绍客家地域文化的内部个性。

关键词:客家  谚语  童谣  谜语  地域文化

 

 

前言:出生于粤东北河源市的客家山村,笔者从小就受客家谚语、童谣和谜语的影响。上大学以后,广阅客家文化丛书,开始了解到各地客家文化只有在主脉上相同,具体文化分支千差万别。由于笔者家乡的居住历史不到200年,周围又有很多操“蛇声”的所谓客家人,因此当地的客家文化与其它客家地区的文化差别更大。故现以笔者家乡的客家谚语、童谣和谜语为例,从中介绍其所反映的客家地域文化共性,并就个别与其它客家地区差别较大的文化作简要的比较,介绍客家地域文化的内部个性。本来,要反映客家地域文化就不能不提到客家山歌,无奈不知何故,在笔者开始记事之前,家乡的山歌就已经沉寂。印象中似乎听过曾祖一辈在私下里哼过山歌,此外,就是偶尔在大街的音像店听到有客家山歌飘出来。在山上拉歌的现象,恐怕父辈的人也没见过。因此笔者对家乡的山歌文化丝毫不了解,在这里只好作罢。由于语言知识有限,文中有些方言用词以同音字代替。

 

何地域文化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表现出来,客家文化也不例外。部分独特的客家地域文化正式是通过客家谚语、童谣和谜语表现出来的。作为中国七大方言民系之一,客家民系具有共同的文化,但作为惟一不以地域范围来命名的民系,其地域文化的内部差别比其它民系似乎要更大一些。

一、客家谚语­――客家地域文化的最直接体现

字从言从彦,谚语是长期沉淀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俗语。我国古书上经常引用谚语,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历史人物时,往往以谚语为依据。客家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汉民族使用简练、深刻而引人深思的谚语的传统,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了不少谚语。虽然这些谚语粗野、质朴到了粗俗的地步。但它们内涵丰富、深厚,用词精练、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易记易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语言音乐美的塑造、语义取譬的事物上又具有鲜明的方言和地域特色。因此,客家谚语研究是客家方言和客家传统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通过大量的客家谚语,可探索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及客家特色。

1 农谚

“松心高一尺,家家请就莳田客。”   客家人多住在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尤其是水稻耕作业。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家人的发展。因此客家人从过去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规律,流传下来成为农谚,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农谚成为客家农业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所有的客家地区都是如此。客家人重视农业,留意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以种水稻为例,有大量的农谚说明了这一点。如“懵懵懂懂,惊蛰好浸种”,“早季铲泥,冬季铲秧”,“耕田唔使问,精耕多上粪”……。

“立春一日晴,早季好收成;立春一日雨,早季禾苗死” 从事农业就是靠天吃饭,因此客家人也就特别注意从一些自然现象中总结出一些规律进行天气预报,甚至直接预测农业收成。如“夏至晴,禾秆晒成青,夏至雨,禾秆熰成屎”,“清明无雨三月旱”,“瞎目秋(指夜间立秋),番薯芋子有;光目秋(指白天立秋),米谷有”,“东焱西闪,湖洋(沼泽)晒爆坼(龟裂),南焱北闪,满河满坜”,“六月旱,担竿(扁担)断,八月旱,会断餐”……。客家人总结出来的农谚往往具有形象性,如“月光揩(Kai,担)枷,大枷雨,细枷晴;日头揩枷,大枷晴,细枷雨”,这里把日晕、月晕说成是“揩枷”,根据晕圈的大小分为大枷、小枷,并据此进行预报天气,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

2 训诫类谚语

“命长唔怕路远”  这是对客家迁徙文化的最好的注释。身处客地,为了立足,他们必须崇尚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坚持说客家话,固守语缘,来维系族群的向心力。“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身,不卖音”就是客家地区常有的说法。

“人爱(要)精工,火爱窿空”   在历史上的迁徙和开发偏僻山地的过程中,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区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特征。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谚语中,就一定会打上他们自己对事物不同看法的烙印,从各个方面显示出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和心态特征。如“学好三年,学坏三朝”,“三两鸡唔畏四两蜈蚣虫”,“人穷莫断猪,富贾莫断书”,“唔上高山,唔知平地;唔食黄连,唔知苦味”,“欺山莫欺水”,“食饭扛碗公,做细(事)唔晓动”,“食饢(白费了)米,点饢油,好中牛迹湖”…… 这里的‘湖’字还值得一提。山区的客家人很少见到湖泊,他们甚至会把牛踩出来的小坑叫做‘湖’,而把两座山之间的峡谷称之为‘坑’。这也是客家山区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有些山里人还因此被人称为‘坑蜢’(形容孤陋寡闻的人)。

3 其他谚语

 “四月到,蛇开窖”  逢山必有客,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山区多蛇鼠,客家人有怕蛇的心理。客家人于是总结出蛇的活动规律,避免与它们相遇。如“七月蛇上树,八月蛇拦路”就告诉人们,七月走路时要小心,八月时不要随便爬树。

四月八日嫁毛娘(毛毛虫),毛娘一去不还乡”  这是福建汀州客家地区在四月八日嫁毛娘的习俗。与其他地区奉四月八日为‘浴佛节’相比,这算是一个特例了,但在笔者家乡,四月八日的习俗却与这两者皆不相同。笔者家乡人们的宗教信仰程度很低,全镇不见一座庙宇。他们更注重的是自己爱护自己,或是希望祖先或‘人神’保佑家族。他们不知道四月八日是佛祖的生日,却认定是药王的生日,在那天,家家户户都会上山采集草药,以备不时之需。据说,那天的草药比平时的更有药效。与此类似,他们的迷信程度也不高,如笔者家乡就没有中元节(鬼节,七月十五日),却有一个‘七月十四’节,作为农忙结束后犒劳自己的理由。

“猪肉捞(拌)苦瓜,捞倒系唔差(不错)”   在其他地方,粽子是端午的标志,不吃粽子等于没过端午。而在笔者家乡,猪肉和苦瓜才是端午的标志,端午必备的一道菜就是酿苦瓜或苦瓜炒猪肉。还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少了广府人的某些避讳,苦瓜就是苦瓜,而绝不是什么凉瓜,这是客家人以苦为乐的本色。

八月初一骨头射”。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习俗。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汉族人(包括客家人)扫墓的日期是清明节,但是在笔者家乡,清明从不扫墓,扫墓(当地人称之为‘铲地’)的日期却是农历八月份的任一天(重阳也可以),并且规定只有八月初一和十五是二次葬“捡金”(拾遗骨)的日期,在那两天是不可以摘山上野果吃的。笔者曾问过许多异地的同学(包括客家的与非客家的),都说没有类似的习俗。据笔者所知,八月扫墓的习俗只有在河源和惠州部分地区流行。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异类现象,古代有春秋二祭,他们只是传承了古代秋祭的遗风,也就是所谓的‘八月初一大清明’。

客家童谣和谜语――客家儿童的启蒙‘教科书’

1 客家童谣

客家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系,童谣甚多。这些童谣与客家山歌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朗诵起来,异常顺口,只要小时念熟,到了老年,仍牢牢不忘。客家话的声调有六个,颇富音乐性,朗诵起来,颇有歌唱之风韵。成年客家人出口成山歌,一定与小时候念童谣打下基础有关。

四四方方一张台,年年读书厓(我)也来,你读三年唔识字,厓读三年中秀才。客家人重视教育,从小就教育小孩,教念童谣就是最初的启蒙方式。起初,是家长以身作则,“人客来到,细声商量。鸭蛋炒粉,酸菜煮汤。若有酒肉,让客先偿。热情款待,面上有光”,教育女孩要成为能胜任‘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的客家妇娘,男孩长大后也要以娶这样的姑娘为荣。“鸭嫲咖咖,揩(挑)水做夜(做晚饭)”教育小孩要帮忙做家务,做一个勤劳听话的好孩子。

学会童谣后,念童谣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娱乐,在农闲甚至是农忙的时候,孩童或在瓜棚下,或在庭院里,娱乐游玩,追逐寻乐,口中往往吟哦唱诵,以配合动作。认识的事物多了,常常触景生情引发他们的灵感,于是自己慢慢地谱出了童谣,童谣成了孩子们的诗。童谣既有趣又可以引领他们进入无限幻想世界,这里有草木虫鱼鸟兽的名称,它们的习性与特征,更有无穷的谐趣与欢乐。山川、作物、习俗也是童谣的题材,都跟眼前景象分不开。这时,童谣则更多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或顽皮。看他们怎样哄萤火虫下来:“阳火仔来来,捞(和)厓拁侅(挠痒),阳火高高,捞厓食糖胶,阳火矮矮,捞厓食老蟹”。还有很多,如“白花地胆头,拍三下,香黄瓜”,“先生教厓读书,厓教先生打山猪,山猪跌落河,先生转去打老婆”,“缺牙耙,耙猪屎,耙到伯公下,偷食人家猪油渣,被人捉去做阿爸。”,“雷公叫,厓好笑,落大水,厓有嬲”……

由于各地的环境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主题的童谣在各地会有不同的内容。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拗来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畜个鲤姆八尺长,细个拿来炒韭菜,太个拿来问姑娘,问个姑娘高天天,煮个饭儿臭火烟,问个姑娘矮彻墩,煮个饭儿香扑扑,害我吃了没矢朏(臀部)。”到了笔者家乡就成了“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蓝塘(河源的一个镇),蓝塘坳,娶新娘,娶只新娘红唧唧,捞(和)阿妹做生日”,“月光光,岭子背,鹅挑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打碓,狐狸烧火猫炒菜,送饭送到岭子背”则成了“牛嫲打柴堆打堆,牛牯打柴偏壁背,鹅揩(挑)水,鸭洗菜,蟾蜍放火猫炒菜”。受周围操‘蛇声’客家人的影响,有些童谣更是要用‘蛇声’念出来才押韵。

可惜的是,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外省姑娘嫁进客家山区,她们虽然学会了客家话,但却不知客家童谣,因此不会教小孩念童谣,客家童谣在笔者家乡正逐渐被遗忘。

2 客家谜语

客家人管谜语叫‘映子’,猜谜语就叫‘冒映子’。小孩稍大后,大人们就开始利用谜语,来教导孩子认识周围生活的事物,如文字、动物、植物、用具等等,无所不包。与童谣相比,谜语的语言更形象,题材范围更广,更要花心思去猜,因此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孩子也更记得住。这些谜语很具有地区色彩和生活色彩,有些谜语甚至很有文学价值。下面就列出一些笔者耳熟能详的客家谜语。

一点一划长,一撇到南洋,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光。(庙字)

两撇一栋企,十四黄塘圩,一心想投圩,总系冇钱打斗叙(聚餐)。(德字)(黄塘是笔者家乡,在其他地方则改成当地地名)

一只伯公乌梢梢(黑乎乎),上树唔怕高,下树唔怕摇。(黑蚂蚁)

四枚松橔,两枚铁钉,两人拔扇,一人扫厅。(水牛)

有狗甘(那么)响,冇狗甘高,有皮有骨又冇毛。(青蛙)

两兄弟挪(搓)药丸,挪日挪夜冇分钱。(蜣螂)

一哥上山坐,二哥下水捡田螺,三哥买鸡唔使秤,四哥踏(买)谷唔使箩。(老虎、田螺狗、狐狸、老鼠)

乌烳炉煲白饭,跌下唔晓烂。(椎子,一种野生坚果)

红皮白馕,树下透凉(乘凉)。(茄子)

青竹丝,撑簸箕,鸡嫲带仔脚下企(站)-(芋荷)

一只伯公高天天,一身都系刀嫲痕。(棕树)

细细一橔草,紧大紧婆娑,老来腰骨痛,因为仔女多。(水稻)

金竹仔,一抓啦,先打仔(结果),后开花。(水稻)

有笠嫲甘大,有笠嫲甘圆,撩梅撩梅(全部加起来)冇三钱。(蜘蛛网)

泥窿空,树窿空,扁嘴鸭,胡须公。(灶炉、饭甑、锅铲、扫把)

火烧铁炉嶂,水浸白石缸,上背吹牛角,下背打铛铛。(酒甑,蒸馏白酒的器具)

圆丁当,扁丁当,露茫茫,就落霜。(糯斗,一种筛米粉的工具)

坑坑沥沥,沥沥坑坑,千年冇牛到,万年冇草生。(瓦屋背)

……还有很多只能用口头流传的谜语。

当儿童们积聚了较多的谜语后,就聚在一起互相出谜猜考考对方,这也是他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当所有已知的谜语都出完后,儿童们就跑回家中向长辈要更多的谜语,长辈们尤其是祖母、母亲总是‘倾囊而出’,希望自己的小孩胜过别人。客家妇女都来自不同的客家地区,这样一来,在教育小孩的同时,也就间接实现了各地客家文化的交流。

客家文化何其博大精深,虽然通过方言用语以发现客家文化之经典,展现地域文化的特色,但也只能窥其冰山一角,更何况笔者才疏学浅,所知的只有九牛一毛。这里只是在管中窥豹,顺便展现家乡客家文化的独特之处,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人去关注、研究客家地域文化,让客家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吴永章 《客家传统文化概说》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7月第1

2.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如龙 《方言与地域文化》

3.  罗维猛 《客家方言呈异彩》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18: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