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64|回复: 28

海南岛的客家人分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5-13 0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sun-sand-sea.com/infopiazza/climate/shiliao/12.html
客家渡琼源远流长。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创业后,渡琼客家人终于在琼岛的西南山区(儋州、临高、澄迈、琼中、白沙五县交界地)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客家话也成为当今海南语言交流的主要方言之一。渡琼客家人能发展到兴盛的今天,全靠自强不息奋斗得来的。客家人的勤俭创业、刻苦耐劳的精神,可歌可泣,令人称道。


  客家渡琼,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就开始了。据明万历《儋州志》载:\"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经商。\"高化\"指的是广东的高州、化州。可以肯定,明万历年间来自高州、化州的那些\"牛客\",就是早期的渡琼客家先民,而且这些客家先民是以牛商贩子身份出现在志书中的,并以那大地区为居住点。有关\"那大\"这个地名的由来,也瓜了客家人由客反主的演变历程。在《儋县概况》(钟平编著,1989年北京海洋出版社)一书中说:\"那大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设那大营。原有两个村庄:一个叫那恁村(讲临高话),一个叫大同村(一说南大村,讲客家话),后来两村各取一个字合为那大。\"先有客家大同村,后才建那大营,由此可知,客家渡琼群居在那大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风风雨雨的400余年间,客家渡琼曾经出现过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起于鸦片战争以后,终至太平天国革命前夕。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迫清政府开放广东沿海口岸,而导致在广东的台山、开平、新会、机关报宁等地的客家人口激增,势力的扩展,逐渐形成\"土客相争\",\"仇客分声\"的局势。在此种局势的威迫下,该地区的客家人为了谋求出路,南迁渡琼,来到崖县、定安和儋县的沙帽岭(又名沙坡岭)山麓等地开山种田,后人就把这批客家人称为\"老客\"。嗣后,到了同治三年间,因广东西路事件(赤溪事件)及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影响,为了避\"世乱\"及\"逐客\"的相逼,客家人又第二次大规模地渡海来琼,分别住于儋县、定安、崖县、澄迈、临高、万宁、陵水、琼中等八县的山区,前前后后一共有1万人左右,这也是后人所称的\"新客\"。这些\"老客\"、\"新客\"就是当今渡琼客家人的开山始祖。
  客家渡琼的第三次高潮在三十年代之初。三十年代初期,大陆军阀混战不迭,各称霸一方。一些民族资本家和华侨实业家急于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实业。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因物阜土沃,又比南洋路近一程,正好成为这些实业家所寻求的\"海外桃源\",于是一大批客家人就分别从南洋、广东梅兴地区漂流渡琼,在儋县那大、琼中县三脚岭等地,投资经营矿、植(橡胶)业。兴办万发、侨兴、联昌、松涛等公司,创建海南客家街--那大梅兴街和松涛爪哇街。这次客家渡琼,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来客多为殷富商贾巨子,资本雄厚,是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创建人,后因风云变幻,这批客家人也相继转移到南洋去了。
  第四次高潮是在1949年至1958年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接着人民解放军马不停蹄地南下海南岛。海南一解放,建设需要大批人才。社会竞争激烈异常,一些识时务又不甘心落伍者,总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当时适逢政府大张旗鼓地征召人才随军南下,开发建设海南,这对于那\"无用武之地\"的梅县客家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一大批客家人就从梅兴地区随军南下琼州参加土改队和垦荒队,进住到海南各县镇乡村,各热作垦植场,成为五十年代初,巩固海南,建设海南的主力军之一。这批客家人,文化素质较高,人数达三四万之众,相对集中在文教卫生战线,对发展建设海南的文教卫生事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跃进\"年代,由于当时政策上的失误和巧遇历史罕见的三年旱灾,一大批饥肠辘辘的客家人,分别从印尼、广西的博白、玉林、陆川,以及广东的惠阳、五华、兴宁、揭西等地,牵男携女、成群结队到海南\"找老乡\"。印尼那些客家人,因是难侨,得天独厚进了兴隆农场(客家话国营家场),其他的基本是化整为零,\"打游击\"去了。运气好的,可以进到农垦国营荥场;次之,就是公社、大队、生产队\"农场\"。这批客家人是当今一些社队企业的创建者,人口达六七万。他们文化素质不高,但应变能力强。当年他们为了谋生,阉鸡、补锅、杀猪、剃头、担柴卖木,无所不干。特别是加工副食品,更是他们的拿手戏。1962年开放自由市场时,他们重操旧业,经营、开办糖糕饼干制品厂等,薄利多销,最终占领广大市场,搞活了那大地区的经济,促进了市场繁荣。

  如今,渡琼客家人已发展到20余万人,全岛各地都有零星分布,比较集中的就在那大方圆数十里。据不完全统计,仅那大地区的客家人就有14万人左右。因此,今日的那大不仅是海南西路重镇,也是渡琼客家人聚居的中心,所以,那大地区流行客家话。
  现在,海南客家话与大陆客家话已出现了异化的趋向。造成这种趋向的主要客观原因,是客家人渡琼离乡后受当地语言影响所致。凡是渡琼超过五代的客家后裔,均出现裂痕断层的现象。当今在海南土生土长的客家后辈,就讲不出,也听不清与自己来源同宗的大陆客家话。如\"热闹\",海南客家话是\"热闹\",梅县松口客家话说\"攘\";\"哭\"海南客家话是\"叫嘴\",松口客家话说\"叫资\";\"妇女分娩\",海南客家话是\"养仔\",松口客家话说\"种细人\"。
  从海南客家话对\"馍\"这种食品的称谓,得知渡琼客家源流出于三路。一是\"反(有个米字旁)\"路客,这一路今分布在儋州市的和祥、美敖、六罗、拱教、文卷等管区,临高的荔枝山、那差、犁头岗、高峰、加龙井、东南等村,以及澄迈的茅园、腩广、河尾、大脚岭、白胶坡、高田坡、道电、中南、白石岭等村。\"反(同上)\"路客对稀饭的称谓也分为两支,好\"粥\"支和\"每(有个米字旁)\"支。二是\"也\"路客,这路人不多,主要分布在儋州市的和庆镇榕树头村。三是\"核\"路客,为数不少,分布在儋州市的南非镇、洛基镇、那大镇、兰洋镇及琼中松涛镇所属的200个客观存在家村和海口月朗新村。


  渡琼客家人是海南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之一。自渡琼以来,他们对海南贡献是非常卓越的。
  远在道光实年,阳江渡琼客家人麦万杨三公(名开献)就在和庆海岸河上游的船肚村附近,独资建造一座长50米,宽2米,高5米的船肚石拱桥,该桥经历了150年的山洪暴雨的冲刷,至今仍完好无损。
清末民国初年,杨梦焦(兴宁人)秀才、叶梦同(儋县南丰头茶人)等先贤创办那大地区第一间客家学堂--陶江书院。1905年,钟可权(梅县人)、叶元勋(南丰头茶人)、钟鹰杨(南丰深田人)等在那大海北街(今儋州市卫生局内)创建\"客族大同会馆\"。民国8年(公元1919年)2月,琼崖道尹饶芙棠先生(梅县松口人)为\"客族大同会馆\"题匾改名为\"渡琼会馆\"。1935年邓瑞英(那大合罗人)、李英华(南丰尖岭人)等名贤创办那大第一间客家小学--那大二高(代渡琼会馆作校址)。陈进纯在琼中三脚岭地区创办琼中第一间客家小学--松涛小学。1945年至1946年,邓瑞英、梁少海(兰洋南罗人)、钟天统(南丰丰窝人)在那大创办海南第一间客家中学--中原中学。(客家来自中原,中原中学喻言客家中学,借那大二高校舍建校),后改为琼西中学(今那大中学前身)。
    在经济开发方面,渡琼客家人的建树尤为卓著。1904年,秘鲁客家华侨曾金城先生(番禺人)就在那大创办侨兴有限公司,经营矿、植业,开采大宝山锡矿,开辟白南、五岭一带的胶园,他是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至1936年,北美客家华侨吴业添先生(新会人)集资兴办联昌公司(今国营西联农场前身),第一次大规模从南洋引进橡胶苗定植。马来西亚客家华侨郑任良先生(梅县人)在琼中三脚岭创办松涛华侨实业公司。蔡惠植、赵彩兴(梅县人)在那大办起兢业胶园;范其禄在那大石屋开辟\"其禄\"胶园;邓瑞英、邓瑞文、邓德辉等人在那大合罗分别开辟\"刻刻\"、\"生生\"、\"兄弟\"胶园;杨秀春、梁少海在兰洋南罗分别开辟\"清白\"、\"茂山\"胶园;钟南歧、钟翔歧、钟宏歧、钟明岐等兄弟在兰洋加老分别开辟\"南歧\"、\"翔岐\"、\"宏宏\"、\"岐山\"等胶园;邱文蔚、陈道允、钟波平、彭志贤等人在南丰那旦等地开辟\"文蔚\"、\"道允\"、\"波平\"、\"志贤\"等胶园。这些橡胶园大都于1935年创建的,至海南解放前夕,已发展到较大规模。海南解放后,这些橡胶园大都被国营农场接管,属华南垦植局管辖的西联、西培等八大橡胶农场密集于那大地区的周围,就是以这些客家人开创的胶园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5-13 0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渡琼客家史概述

海南客家史
http://travel.tom.com/china/hainan/lszgu11.htm

==================================

  客家渡琼源远流长。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创业后,渡琼客家人终于在琼岛的西南山区(儋州、临高、澄迈、琼中、白沙五县交界地)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客家话也成为当今海南语言交流的主要方言之一。

  客家渡琼,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就开始了。据明万历《儋州志》载:\"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经商。\"高化\"指的是广东的高州、化州。可以肯定,明万历年间来自高州、化州的那些\"牛客\",就是早期的渡琼客家先民,而且这些客家先民是以牛商贩子身份出现在志书中的,并以那大地区为居住点。有关\"那大\"这个地名的由来,也讲述了客家人由客反主的演变历程。在《儋县概况》一书中:\"那大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设那大营。原有两个村庄:一个叫那恁村(讲临高话),一个叫大同村(一说南大村,讲客家话),后来两村各取一个字合为那大。\"先有客家大同村,后才建那大营,由此可知,客家渡琼群居在那大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风风雨雨的400余年间,客家渡琼曾经出现过四次高潮。第一次高潮,起于鸦片战争以后,终至太平天国革命前夕。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迫清政府开放广东沿海口岸,而导致在广东的台山等地的客家人口激增,势力的扩展,逐渐形成\"土客相争\",\"仇客分声\"的局势。在此种局势的威迫下,该地区的客家人为了谋求出路,南迁渡琼,后人就把这批客家人称为\"老客\"。到了同治三年间,因广东西路事件(赤溪事件)及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影响,为了避\"世乱\"及\"逐客\"的相逼,客家人又第二次大规模地渡海来琼,这也是后人所称的\"新客\"。这些\"老客\"、\"新客\"就是当今琼客家人的开山始祖。

  客家渡琼的第三次高潮在三十年代之初。三十年代初期,大陆军阀混战不迭,各称霸一方。一些民族资本家和华侨实业家急于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实业。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因物阜土沃,又比南洋路近一程,正好成为这些实业家所寻求的\"海外桃源\",于是一大批客家人就分别从南洋、广东梅兴地区漂流渡琼,在儋县那大、琼中县三脚岭等地,投资经营矿、植(橡胶)业。兴办万发、侨兴、联昌、松涛等公司,创建海南客家街--那大梅兴街和松涛爪哇街。这次客家渡琼,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来客多为殷富商贾巨子,资本雄厚,是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创建人,后因风云变幻,这批客家人也相继转移到南洋去了。

  第四次高潮是在1949年至1958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马不停蹄地南下海南岛。海南一解放,建设需要大批人才。当时适逢政府大张旗鼓地征召人才随军南下,开发建设海南,这对于那\"无用武之地\"的梅县客家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一大批客家人就从梅兴地区随军南下琼州参加土改队和垦荒队,进住到海南各县镇乡村,各热作垦植场,成为五十年代初,巩固海南,建设海南的主力军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5 16: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渡琼客家史概述

我现在就在海南。你说的不错。这也有很多客家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在不断努力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5 2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渡琼客家史概述

将哭说作"叫嘴"并非海南客家的异化,大陆惠州片客家,如惠东,惠阳,宝安等地,皆如此说.
分娩则说"养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2-13 22: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渡琼客家史概述

兴宁人说哭也是“叫嘴”,兴宁可在客家腹地啊。不过,兴宁话和梅县话的差别也是挺大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2-13 2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渡琼客家史概述

兴宁人说哭也是“叫嘴”,兴宁可在客家腹地啊。不过,兴宁话和梅县话的差别也是挺大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3 21: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原创】我是来自海南的客家人,有老乡吗?

     初来乍到,请各位大哥大姐多多关照。我是来自海南岛的客家人,可以说海南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已经没有什么特色了,这可能是由于和内地客家缺少联系的结果。
    海南客家人的分布情况:一、儋州那大的周边地区,包括那大、侨南、南丰、洛南、石屋等等;二、兴隆地区;三、城迈以及其他市县的农场地区等等。但主要是分布在儋州。也不知是什么缘故。我就是来自儋州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15 17: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海南岛的客家人分布

宋嘉樹是海南島文昌縣韓姓人家,原名韓喬孫。有海南岛的客家人有更多資料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17 1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海南岛的客家人分布

http://www.ettoday.com/2003/10/24/11078-1533041.htm

在上面的网页有下面的一段:

《宋慶齡告訴美國記者史諾(Edgar Snow),她的部分祖先是海南島客家人,參看Edgar Snow, Journey to the Beginning,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8, 9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3 22: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屋

她是客家人也不奇怪,但是文昌应该没有讲客家话的群落,我们村也有讲海南话,将临高话,讲那大的军话,还有白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3 22: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屋

起码可以从客家人的地方搬迁过文昌那里的,其实很多海南人还不知道我们海南有讲客家话的地方,特别是文昌,琼海,万宁一带,连中国有客家人的部落他们都不知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3 23: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石屋人 at 2004-3-13 22:32
她是客家人也不奇怪,但是文昌应该没有讲客家话的群落,我们村也有讲海南话,将临高话,讲那大的军话,还有白话



在海南有多少种方言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4 23: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cb8188 at 2002-5-13 00:27
http://www.sun-sand-sea.com/infopiazza/climate/shiliao/12.html
如\"热闹\",海南客家话是\"热闹\",梅县松口客家话说\"攘\";\"哭\"海南客家话是\"叫嘴\",松口客家话说\"叫资\";\"妇女分娩\",海南客家话是\"养仔\",松口客家话说\"种细人\"。

和我们桂南浦北县、灵山县的新民话差不多。

海南客家话是\"热闹\"--------\"热闹\"[y?it nao]

"海南客家话是\"叫嘴\"-------\"叫嘴\"[gei zoi](音似粤语“计再”)

海南客家话是\"养仔\"-------\"背侬\"[bie nong](音似普通话“别哝")

[ Last edited by 新民 on 2004-3-14 at 23:4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4 23: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民,你到底是哪里的?这些名称和发音和我防城的不大相同哦!
我这里也是说“养仔”、“热闹”或“闹热”、“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5 00: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前贴所列的那两个县之一的。

“养仔”在我们当地不太常用,有“老牛吃嫩草”或“生野仔”之嫌。

类似的讲法很多,如“有身”[yiu sin]、“装身“[zuang sin]、“带仔”[dai num nui]等等。

前述“侬”[nong]指“小孩子”,钦廉粤语亦同音但不同调,据说来自某个少数民族的发音。广西很多地方的白话也是这么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8 12: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