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level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256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河源古生物化石资源与价值概述

已有 634 次阅读2007-1-10 19:13 |个人分类:原创作品

 

摘要:广东河源市被称为“南国古生物宝库”,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既有年代久远达2亿年的菊石化石和白垩纪的恐龙化石,又有20万年前第四纪的哺乳动物化石。其种类、数量、研究价值均引起了学术界重视。尤其是恐龙化石,更是世界的奇迹。

 

关键词:河源  古生物  菊石  恐龙  化石

 

广东河源市是粤东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地级市,但这个贫困的城市却拥有大量的无价之宝—古生物化石。在河源发现古生物化石之前,广东古生物化石的出土地点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北江流域,河源古生物化石的出土,改写了广东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图,因此河源被一些专家誉为南国古生物宝库

河源拥有无价之宝主要得益于其史前独特的自然环境。至少在2亿年前,河源是一片汪洋大海,菊石等海洋生物那时正活跃在河源的海底;一次又一次的造山运动,河源地区渐渐脱海成陆,到了白垩纪,河源已是一片大沼泽,恐龙等爬行动物由盛而衰;约20万年前,河源的自然环境已多样化,各种哺乳动物有的兴盛,有的衰亡……

 

南国菊石之王——河源菊石

 

河源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中,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菊石化石。菊石化石出土于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是广东省最早发现菊石化石的地方。出土化石共有200多块,是目前全国发现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菊石化石群,被誉为南国菊石之王。在出土的菊石化石中,最大的有直径42厘米的特大型菊石化石,最小的只有指甲那么大,从菊石化石的体积大小来看,可以认为这是一处明显的五代同堂共生的菊石化石群遗址。目前已发掘的菊石化石,以花冠菊石为主,副花冠菊石为次。

菊石是距今约2亿年前的海洋无脊椎软体动物,它有着一个美丽的外壳,游弋于岭南浅海海域,与乌贼、鹦鹉螺相似,用触手猎捕海生动物,属底栖半游泳生活类型,一般栖息在5080米的浅海底,在6500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菊石化石镶在其他普通的石头里,壳体呈半外卷,两侧扁缩,在菊石腹部中央有沟,壳表有密密麻麻的一条条纤细且微微弯曲的横肋,横肋从脐壁起向壳体前方斜伸,并在腹部形成明显的腹突。由于保存完好,外观纹饰奇特,有点像鬼斧神工造成的小石磨,但看上去更像是长在石头里的菊花,形态可爱,因此称之为菊石,也是一种珍贵的观赏石。

 菊石作为地球上已经灭绝的一个物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小,目前已知的仅有西藏南部及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少数地区。河源出土的菊石化石,丰富了我国对菊石群的研究内容,对于区域层的划分、对比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菊石化石一般较难形成,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环境条件,所以这些菊石化石为研究古代河源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基础。专家们还认为,菊石化石群所在的泥质页岩里,可能还存在其他物种的化石群体。双江增坑菊石化石群落的发现,对研究华南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以及旅游开发等,均有重要意义。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没有谁能想得到,20万年前的河源,曾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河源东源县上莞碧寿洞出土的化石动物群(以地史时期动物化石资料为依据所反映的当时生活在当地的动物群落,称化石动物群)经鉴定表明,当时那里确实是哺乳动物生活的天堂。
    
东源县上莞出土的化石动物群,绝大部分是古动物的牙齿化石,也有一些古动物枕骨、颚骨、腿骨等其他部位骨头化石的碎片。经专家鉴定认为,这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此动物群在我国南方分布最广,其时代为中更新世,与华北周口店动物群相当。该动物群的典型组合为:大熊猫、熊、鬣狗、虎、豹、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亚洲象、巨貘、中国犀牛、野牛、野猪、水牛、水鹿、猿猴等,晚期出现古人类。此外,许多动物与现生种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大,例如鬣狗比现代的虎还大。

而河源出土的动物群有豪猪、东方剑齿象、亚洲象、虎、豹、中国犀牛、鬣狗、犬、熊、貘、猕猴等20余种古动物的化石,包括了典型组合的绝大部分成员。而其中的东方剑齿象、纳玛古象、中国犀牛等约在一万年以前就已经灭绝了。据考证,这些动物的生活年代属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距今20余万年。 该类动物化石在粤东的东江流域发现,尚属首次。另外,当地长者反映洞中曾经发现过的人颅骨,尽管目前尚未找到,但根据碧寿洞的环境和现有资料推测,不排除洞内有发现古人类遗迹的可能。

该动物群所反映的生态环境呈多样化,以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为主,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水草丰盛,同时在山上是比较凉爽的气候,出现许多喜冷动物,如大熊猫、熊、猿猴、纳玛象、野猿、野牛等。这种多样性的气候也很适宜人类生存繁衍。这些古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粤东地区的古气候、古生态以及古人类的活动与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而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士则认为,这个发现将有力地促进河源经济的发展。


世界奇迹——河源恐龙化石

 

说起河源的恐龙化石,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996年,河源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 ,次年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被称为“南国恐龙之乡”。2003年发现恐龙脚印化石,成为世界少有的蛋、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埋藏地,而且实现三位一体只用了7年时间,同在广东的南雄用了几十年。20052月,河源市博物馆凭单馆收藏10008枚恐龙蛋(全部是本地出土)化石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而这个数字在4个月后又被刷新为10588枚。同年4月,河源市正式获颁“中华恐龙之乡”牌匾。到目前(20051118)为止,河源市共出土了8具恐龙骨骼化石个体,10588枚恐龙蛋化石,发现了8组共168个恐龙足迹化石,其中不乏罕见的珍品。河源市出土的恐龙化石,年代全部是白垩纪晚期,约距今6500万年。

河源出土的恐龙骨骼化石,国家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鉴定为小型兽脚窃蛋龙类。这些恐龙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属于窍蛋龙科新属新种,被命名为“黄氏河源龙”。第二个特点是它们能够帮助专家论证恐龙向鸟类进化提供确切的依据,经过科学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恐龙并没有灭绝,其中一种恐龙向鸟类进化了。窃蛋龙类主要分布于蒙古、中国的内蒙及北美等地。在河源市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目前是我国第二个窃蛋龙类化石点。

这些化石中,一具19997月出土的化石上发现了软体化石,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透露,这极有可能是世界首次发现的雄性窃蛋龙生殖器化石。这是一具完整的鸳鸯窃蛋龙化石,即两具正在交配的窃蛋龙骨骼化石。化石骨骼长约120厘米、宽约80厘米,雄性化石身体侧卧,脖子因受压迫而弯曲,全身骨骼基本保存完好,在盆骨下端还残留着极可能是生殖器的软体化石。

河源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南西峡,但由于保护得力,市民自觉上交私人发现的化石,很少外流,使得河源的收藏数量居全国第一,河源因此被称为“恐龙产房”。这些恐龙蛋均产自紫红色的粗粒砂岩中,保存得比较好。其中10只恐龙蛋化石与众不同,呈结晶体,这种恐龙蛋化石在现有资料中尚未找到相关纪录,暂时称之为晶体恐龙蛋化石 10只珍贵的晶体恐龙蛋化石呈椭圆形,剖开后的蛋体晶莹雪白,蛋皮厚约0.3厘米。晶体恐龙蛋化石为世界罕见,这种恐龙化石的成因现在还无法解开。

河源的8组共168个恐龙脚印化石均发现于河源石峡,相当集中。由于技术问题,化石仍在户外,很容易受到破坏。为了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广东省将河源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河源市已经与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订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恐龙遗址公园,划定了2.26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其中1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用于对石峡恐龙蛋遗址的原貌保护,其余土地作为围绕“恐龙文化”主题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用地。

与恐龙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同时代的龟鳖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一块长80厘米,宽50厘米像这样大的龟鳖类动物化石在国内实属罕见河源市发现的大量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恐龙和同时代的动物提供了实物依据,对研究恐龙和同时代的动物演化及古生态环境状况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河源恐龙蛋化石的出土和研究的深入,其名气也是越来越大,逐渐吸引了全球恐龙专家学者的目光,为将恐龙品牌打响,河源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而举行“2005年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古生物宝库还有更多的宝贝有待挖掘,河源一定还会给世人更多的惊喜。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4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