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试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发展前景

2011-1-24 17:16|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5881| 评论: 0|原作者: 姚荣滔|来自: 兴国县政府

摘要: 兴国山川钟灵毓秀,兴国山歌名闻遐迩。千百年来,客家先民用心血、用智慧,浇灌出兴国山歌这一艺术奇葩。兴国是歌乡,兴国是歌海,“哎呀嘞”的歌声,如同万古奔流的潋江水,滔滔不绝。1996年,文化部将兴国命名为“ ...

 

      兴国山川钟灵毓秀,兴国山歌名闻遐迩。千百年来,客家先民用心血、用智慧,浇灌出兴国山歌这一艺术奇葩。兴国是歌乡,兴国是歌海,“哎呀嘞”的歌声,如同万古奔流的潋江水,滔滔不绝。1996年,文化部将兴国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2006年,国家文化部又将兴国山歌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青春光彩,兴国山歌将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一、兴国县山歌的源流

      兴国山歌同其它形式的民歌一样,来源于劳动,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山歌是山野之歌,越是山高林密的地方,山歌越是风行。古代兴国地方苍山如海,森林密布,有着得天独厚的对歌自然环境。相传秦始皇时期,有大批“木客”在兴国崇山峻岭中伐木,于是伐木歌起,山鸣谷应。可惜,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山歌属山野俚语,不登大雅之堂,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所以,兴国山歌起源于何时。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唐时起,宋时兴”,迄今至少已有千多年历史,人们至今还在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而罗隐是唐末落第秀才,在民间有很大影响,在史书上早有记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兴国山歌“唐起宋兴”提供佐证。

      随着客家先民几次迁徙,宋朝年间由闽西、闽南一带兴起的一种叫“跳觋”的民俗活动,逐渐传入了赣南,致使“跳觋”成为兴国客家先民的一种风俗。“跳觋”本来是一种祈告攘凶的迷信活动,有它一套完整的独特程式。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往往在正规程式之外,增加一些载歌载舞式的娱乐活动。先民们便把深受群众喜爱的兴国山歌融汇到跳觋活动中去,充分运用兴国山歌即兴而歌,风格多样,形式灵活的特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地点进行即兴性口头创作,以取悦观众,并慢慢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风格,用男扮女装的方式,演唱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于是,兴国山歌渐渐演变成两大流派,一种是山野田间高亢激越的唱和,基本句式是四六句。我们称之为遥唱体山歌,另一种是以“觋公”、“觋婆”为代表的职业歌手演唱的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故事山歌,我们称之为室内山歌。

      千百年来,这两种形式的山歌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兴国山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光彩夺目的艺术奇葩。

 

      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色

      有关兴国山歌的艺术特色,黄家泉、胡怀兴、潘毓祥等先生曾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对上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综述,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兴国山歌在结构形式上的特色

      民间流传的几句顺口溜,概括了兴国山歌口头创作的特点:

开头一声“哎呀嘞—”

大水抛浪浪奔腾。

歌头一句或两句,

见景抒情即兴生。

明比暗比连锁比,

对花开锁丢关音。

结尾之前有呼应,

心肝哥妹情意深。

同志称呼更亲切,

结尾有力点题名。

      开头一声“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首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哎呀嘞”是兴国客家常用的一个感叹词,它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当你站在高山之巅一览众山小之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哎呀嘞,多么宽阔呀!”;当你意外地遇见某个熟人,就会脱口而出“哎呀嘞,你怎么也在这里?”;当你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就会无可奈何的感叹:“哎呀嘞,别提了!”因此,在兴国山歌演唱时,针对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旋律。此外,山歌即将结束的前一句加一个呼唤语“心肝哥”、“心肝妹”,起到呼唤感情的作用,同时提示对方,本首山歌即将结束,让对方做好接歌的准备。兴国山歌起兴发端语或者叫号子“哎呀嘞—”和呼应语“心肝妹”,构成兴国山歌艺术结构上的独特风格。

      兴国山歌具有歌头、歌腹和歌尾等完整的结构形式,特别是较长一点的山歌,跟其它文艺作品一样,必须具备凤头、猪肚、豹尾的艺术效果。提到长歌的歌腹,要象猪肚那样有油水,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由于老山歌手掌握了民间丰富的语言并积累了创作的经验,所以能够出口成章,即兴而歌,内容可以自由添减,添不显其多,减不见其少,运用自如。用一首可长可短的山歌来说明之。

哎呀嘞——

葛藤搭(延伸)过三条坑(an韵)

越搭越长越更青(两句歌头)。

你格山歌经得唱,

心肝妹,

赛过画眉更好听。

      这首山歌短至四句,如果成为长歌或者多唱几句,在第二句之后添上三、四句,或者再添上若干句(必须逢双)最后保留原来的结尾句。

哎呀嘞——

葛藤搭过三条坑,

越搭越长越更青(托物起兴)

你格山歌更唱得

有好喉咙有好声(增添句)

阳声当得吹箫子

阴声当得飞鸽带响铃(an韵)

声音高来云可阻

声音低来凤尾轻

红纸写字经得看

白纸写字经得觇(读第二声、比较地看)

羊须做笔经得写

水浸牛皮经得扳

麻石砌路经得行(an韵)

高梁一壶经得醉

明矾落井经得清

你格山歌经得唱

心肝妹

赛过画眉更好听

      这首山歌采用了对比、连锁比的表现手法,用一些经久耐用的东西,比作经久耐听的歌声,象画眉那样唱得优美动听。老山歌手掌握了民间精炼的语言撰成歌头,歌头起兴,赋、比随之而来,上联下挂,左右逢源,语言流畅,滔滔不绝。歌头不仅固定了一首山歌的韵脚(兴国山歌青、参韵混用),而且对整个山歌起到提纲挚领的暗示作用。

      歌腹就是内容,老山歌手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不同凡响,往往在空虚部分大做文章,以不容置辩的比喻、夸张手法驳倒对方,而不让被驳倒。

      歌尾就是结束语,也就是这首山歌所揭示的主题。

      这些就是兴国山歌别有风格的结构形式。

      (二)兴国山歌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兴国山歌源远流长,它不但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而且在劳动人民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它跟其他地方民谣一样,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当地的泥土芳香。

      所谓赋,就是直接叙述其事物。赋体山歌,一般一事一首,平铺直叙,从头到尾,层次分明,并讲究起承转合,语言流畅。如:

亲哥得病妹着惊,

手打灯笼摸夜行,

双手掀开烂蚊帐,

问郎病情重也轻。

      所谓比,就是打比方。又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如:

老妹生得蛮斯文,

当得天上五色云,

五色祥云盖天下,

斯文老妹盖一村

      明喻通常用“好比”、“当得”、“活象”等比喻词,把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其形象生动。

      暗喻,即把本体直接说是喻体,一般用“是”、“成了” 、“变成”等比喻词,如:

生要缠来死要缠,

郎是大树妹是藤,

树长一寸缠一寸,

一直缠你到树尖

      借喻,即只出现喻,本体和比喻词均省去,如:

哥哥砍柴在山岗,

老妹绣花在楼房,

杨梅开花难得见,

露水泡茶难得尝。

      这里借喻体“杨梅开花”、“露水泡茶”来比喻思念情人而又难得相见的想念之情。

      所谓兴,又称起兴。是山歌开头的一种方法。这种开头不直接叙述要歌咏的事物,而是用一个具有触动启发,引起人们某种思绪的东西来开头。比兴也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比兴句与后面的句子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字面却有一定的联系。如:

敢唱山歌敢大声,

敢放飞鸽敢响铃,

灯草拿来敢搭桥,

有心相爱敢同行。

      这里一连了六个“敢”字,就是为了引起主题——“有心相爱敢同行”。

      二是起兴句与后面的句子在字面上没有联系,但在内容上却可以联系起来。如:

潋江流水波连波,

兴国老表爱唱歌,

山歌好比山泉水,

源源不断汇成河。

      这里不直接叙述要歌咏的事物,而是用一句触动启发、引起人们有某种联想的东西做开头。

      三是既有文字的联系,又有内容上的联系。如:

天上星多月不明,

塘中鱼多水不清,

朝中官多会乱职,

老妹心多会断情

      这里一连用了四个“多”,强调了爱情必须专一的道理。

      比兴手法的运用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所比所兴的事物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东西,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能使这一手法运用得更加恰如其分。

      除了赋、比、兴的表现形式外,还有夸张、对比、拟人、谐音、歇后语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夸张:把现实中的某一事物,加以夸大、扩张,使它比原来更突出、更鲜明,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但夸张不是浮夸,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如:

哇我有歌又歌,

门背吊稳三谷箩,

遇到老鼠打窟窿,

走掉几多风流歌。

      这虽然是一种艺术夸张,但确实说明兴国山歌的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

      对比:把两种有关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从中看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兴国山歌中常常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富人十六成婚配,穷人六十尚孤单。”用“十六”与“六十”对比;“富人一顿酒肉饭,胜过穷人半年粮。”用“一顿饭”和“半年粮”对比。这是用了对比的手法,生活条件,贫富悬殊,一目了然。又如“白军就是军阀兵,白给军阀送性命。”“红军才是子弟兵,穷人翻身干革命。”对比之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

      拟人:这是把物看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把它人格化了。如“勒古缠人钩手脚,左扳右扯难脱身。”这就把勒古(荆棘)看作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纠缠得你难以脱身。

      谐音:在情歌中常常出现,它能起到妙语双关的效果。如“麻布洗面——粗相湿”、“柴角烧火——炭无圆”,前一句双关语“粗相湿”说明粗麻布洗脸才打湿了;另一种含义“粗相湿”即“初相识”的谐音,意为情人双方初次见面。后一句双关语“炭无圆”就是“叹无缘”的谐音,真是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又如“虽然藕断丝还在,分梨刀切己伤心。”丝与思,梨与离的谐音,表达了爱情遭到打击的痛苦心情。

      谐音这一手法,是感情的曲折表现,不敢直接说出,借用同音字,采用歇后语的手法,把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兴国山歌在演唱形式的特色

      关于兴国山歌多样化的形式。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赞歌、捡脚根、咬尾巴、丢观音、锈搭链、藤缠树等等。分别略述如下:

      对花:以四季或十二个月时令、节气和花信为歌头,空插相关的故事或所要宣传的内容。

      情歌中的四季相思、十二个月想郎等歌和革命山歌中的四季剪发、四季做军鞋以及十二个月生产等歌,它是一种即景抒情的表现形式。

      猜花:即一种制好了谜语山歌,类似行酒令。

      锁歌:是由客家谜语、童谣演变而来的,提问者曰“装锁”,回答者曰“开锁”,装锁者要求形象风趣,开锁者要求机灵准确,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生产、自然现象、社会习俗等百科知识,还有带哲理性方面的问题。如:

(女):  什么越老越脱衣?

什么老来笑嘻嘻?

什么老来破肚卖?

什么白须转乌须?

(男):  竹笋越老越脱衣。

棉花老来笑嘻嘻。

西瓜老哩破肚卖。

包粟白须转乌须。

      赞歌:它是对婚礼、祝寿、诞育等民俗里的祝赞山歌。

      捡脚根:把前首山歌的结尾句,用类似的句式,作后首接唱山歌的歌头。如:

梧桐树上凤凰鸣,

百鸟朝凰到树林,

好比山歌一开唱,

林间树树赛歌声。

      第二首用“歌声”作歌头接唱,

歌声一起万人和,

农民肚里百样歌,

盘古开天千百载

唯有农民先唱歌

      这种捡脚根的形式也可以随时煞桩(方言即结束之意),运用灵活。

      咬尾巴:就是将前一首山歌的结束句,作为后一首山歌的开头句。如:

女:生要连来死要连,

我俩生死交百年,

杀头只当风吹帽,

坐牢当得聊新年。

 

男:坐牢当得聊新年,

死到阴间也相连,

老妹死了变绸缎,

阿哥变针又来连。

      第二首山歌的开头句就是前首山歌的结束句,它与捡脚跟有明显的区别,捡脚跟只是捡到上首山歌结束句的关键词,再按上首山歌的意思唱下去,可以转韵;而咬尾巴是将上首山歌的结束句整句用下来,意义要相联,且不可转韵,所以在擂台斗歌时,咬尾巴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斗歌形式。

      丢关音:是对歌中另一种形式。丢关音为一方,解关音为另一方。根据它的结构形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含义双关,一种是谐音双关。它不同于谐音双关的歇后语表现手法。

      例一、含义双关

(女)哎呀嘞——

河道甘长水路弯

水流东海转头难

丢只关音你去解

心肝哥

桩墩脑上晒酒坛

(男)哎呀嘞——

竹篱打水两分开

关音丢来让我猜

酒坛晒在桩墩上

心肝妹

莫非要我倒转来

      女方歌头说明事情曲折,象流水一样过去,回头来就艰难了。既然丢关音给你,桩墩脑上是放不稳酒坛的,只有把它倒转来,让坛口套在木桩上来晒。这是暗示要倒转来(回头来之意)。

      未解关音之前,有如竹篙打水,男方自分无望,但一解关音,知道对方要自己倒转来,就是有转机了。

      例二、谐音双关:

(女)哎呀嘞——

好酒好菜堆满台

红纸请贴请我来

丢只关音你去解

心肝哥

灶前脚(足)下有无柴(才)

(男)哎呀嘞——

柴草(才藻)到户足五年(a韵)

关音丢来也不差

时风一起戴绒帽(容貌)

心肝妹

无帽也难到我家

      这两首对歌,女方丢关音问男方:足下可有才?男方回答巧妙不但有才藻,而且学富五车,当时风崇戴容貌。能到我家来的,表示对他爱戴。这种对歌方式,也是兴国山歌中独具特色的。

      绣褡裢:是描写少女给情人绣纪念品的情歌。从正月绣到十二月,把少女的心理状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藤缠树:“世上只有藤缠树,冇曾见过树缠藤”这是男向女求爱的情歌,不但写得传情,而且写得传神。

      兴国山歌的艺术特色,就象一枝千年开放历久不谢的山花,真是根深叶茂,本固花荣。又象是五彩缤纷的云霞,美丽多姿且千变万化,无法用有限的语言进行详尽的表述。

 

      三、兴国山歌的变化及传承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光华夺目,千百年传唱而历久不衰,首先是在于它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传承功能。

      兴国山歌坚实的群众基础,首先在于它的广泛普及性,其普及程度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人人爱歌,个个能歌,处处有歌”。

      兴国地处赣南山区,历史上交通闭塞,山高林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娱乐形式单一,这就从客观上为兴国山歌的广泛存在提供了丰厚的沃土,而兴国山歌本身朴实通俗,即情即景,随口唱出,唱的是人民百姓身边的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能以情感上激起人民群众的共鸣,加之兴国山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较强的娱乐性,尤其是隔山隔岽的对歌,歌台上的擂台斗歌,有很强的竞技性,歌手比肚才、赛歌才、考智慧,歌与歌之间环环相扣,犹如大海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因而能激起听众浓厚的兴趣,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加上兴国山歌本身的魅力,就使山歌深深扎根于客家先民心中,不仅人人爱听歌,而且个个会唱歌,在兴国地方不论你走到哪里,“哎呀嘞”的歌声便不绝于耳,每当庙会,跳觋或现今的山歌演唱队进村,观众往往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就是明证。

      兴国山歌的普及性不仅表现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爱听爱唱,而且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涵蓄性,几乎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歌,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田间地头,山野旷谷的生产劳作中,也不仅在庙会,跳觋等群众聚集的娱乐场所中,而且渗透到各种民俗活动的方方面面里,婚嫁起轿拜堂,寿诞祝赞,养崽做满月,建房上梁开厅,乃至正月的灯彩,元宵的花灯,人们无不用山歌助兴,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程式,这就使兴国山歌的群众根基愈加深厚。

      兴国山歌虽然是劳动人们即兴的口头创作,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但是,一首好的山歌,一经诞生,便能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开来,一传十,十传百,父传子,子传孙,并在传唱中加以修改、提炼,使之精益求精,而有些有文化或略通文墨的爱好者,也用文字将山歌中的精华之作记录下来,民间便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山歌手抄本,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尽管兴国山歌歌词的不确定性,但仍有许多优秀的山歌代代相传,成为经典,比如一首最原始、最质朴的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皑皑,走掉几多石子路,着(穿)了几多烂草鞋”这首歌在兴国几乎无人不晓。此外,一些著名歌手在长期演唱生涯中,不断丰富一些比较精炼的“句子”,形成山歌中特色的“词话”,在声韵中,也摸索一定规律进行组合,例如,一些山歌手常用的“十八搭”这些有规律的东西采用“以师带徒”或“徒弟参师”的办法,使山歌中精华和带规律性的东西得到保留传承下来。

 

      四、兴国山歌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

      民歌,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任何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必然要涌现出众多反映那个时代的歌谣,也必然会涌现出灿若群星的歌手。

      由于中国长期封建统治的原因,真正民间意义上的兴国山歌见诸文字记载的几乎是个空白,所以,早年兴国山歌盛况及它的代表人物,我们已无法探寻,只能对近、现代的歌坛代表人物作一简略介绍。我们大致把兴国山歌分为三个代表阶段加以简述: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苏区革命时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

      解放前,兴国山歌虽然极为盛行,但是,国民党兴国地方政府,对山歌并不重视,山歌及其杰出歌手,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对山歌既没有采取什么奖励扶持措施,对歌手也没有任何表彰、选拔,基本上处于民间自生自灭的状态。那时,虽然没有什么选拔和正式场合的比赛,但还是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明裕(俗名狗子),他学识渊博,“歌才”极好,即兴而歌,出口成章,是当时兴国县少数几个能用山歌演唱整本“三国演义”、“封神榜”的人物之一,在解放前永丰圩的一次大型庙会上,黄明裕一人独霸歌坛,连唱三天三夜,打败了所有登台赛歌的著名歌手,号称“打遍歌坛无敌手。”其后,无人能出其名,后来,我县数一数二的顶尖级歌手余忠禄就曾在黄明裕名下参师学艺。

      真正给兴国山歌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容,并使兴国山歌声誉鹊起的是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工农的革命激情象火山一样的迸发出来,他们把山歌作为战斗武器,在参军、扩红、支前优属,后方生产,瓦解敌人等方面充分发挥山歌的宣传战斗作用,尤其是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在扩大百万红军的1934年“红五月里”,兴国人民在县城武塘桥头搭起歌台,用歌声动员一批又一批的青壮年参军,歌声中整排整连整师的赤卫军集体参军,在红军检阅台前组建起“兴国模范师”,尔后又以兴国儿女为主组建了“工人师”、“少共国际师”走上战斗前线,兴国山歌也因此声名大振,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动人佳话流传至今,那时的代表人物是长冈乡苏主席谢昌宝,和县苏维埃委员曾子贞,他们把山歌唱到了在瑞金召开的全苏代表大会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一致称赞,毛泽东同志亲自称誉他们为“山歌大王”。1958年,曾子贞还被省广播电台请去录音,出席了全国民间文艺调演,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些光辉的业绩,使兴国山歌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解放后,兴国山歌老树发新枝,翻身农民用山歌来讴歌幸福生活,这一时期,山歌最兴盛的要数合作社和大跃进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长冈乡歌手刘承达。刘承达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他不象其它职业歌手一样,有过拜师学徒的从艺生涯,他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聪明才智,磨炼而成,他的嗓音高亢嘹亮,宛若行云流水,节奏舒展自如,深受群众欢迎,1956年,他出席了江西省文教群英会,1958年又参加了全国文代会,把山歌唱进了中南海,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一个山歌手,能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这不仅是刘承达本人的光荣,也是兴国山歌的骄傲。

      此外,余中禄、邱隆春、谢文棱、夏公浦等,也与刘承达一并齐名,他们不论是在下乡宣传演出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历次歌会中,总是你争我夺,难分上下。

      改革开放后,兴国山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兴国山歌,又涌现了良村的郭德京,兴莲的张声荣、张继贵,方太的谢观莲等,他们是作为新中国出生的新一代著名山歌手,尤其是郭德京和号称红军山歌手的长冈乡农家妇女谢水莲,他们带着田间地头的泥土芳香走上了舞台,走上银幕,走进了电视荧屏,以甜美的歌声,把兴国山歌带到了中央视台的综艺晚会和拥军优属文艺晚会,使兴国山歌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以更加绚丽的色彩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兴国山歌的抢救保护措施

      无庸讳言,随着人类生存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和科技的进步,那种原始的隔山对歌,一唱一和的山歌形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尤其是青年人对山歌的兴趣和爱好,已远不如前。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和专家学者片面地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兴国山歌的消失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现象,主张让其自生自灭。再加上现代流行歌曲的冲击,兴国山歌出现了危机。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兴国山歌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2006年6月10日,我国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设,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不仅在思想观念上明确了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且措施更加明确,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县文化工作者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抢救与保护兴国山歌这一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是对传统兴国山歌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为兴国山歌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兴国山歌普查,结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组织了上百人的专门队伍,到全县各乡村收集散失在民间的传统山歌,同时,又组织了三支对兴国山歌有较深造诣的专业队伍,深入到全县重点乡村,走家串户,吃住在农家,历时三年在全县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通过种种努力共收集到各种类型的传统兴国山歌六七万首,计二百余万字,在此基础上,先后整理出版了《兴国山歌选》、《兴国山歌选(续集)》、《兴国山歌》,同时,撰写了一批有一定份量的兴国山歌研究论文。

      二是抓山歌队伍建设。除了县文化馆把兴国山歌的演唱当作日常主要工作来抓之外,我县还成立了专门的兴国山歌研究室,把兴国地方戏团更名为“兴国山歌剧团”,成立了兴国山歌协会,从组织措施上,保证了足够的人力投入。在抓好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把着眼点放到了广大农村和年轻人身上,采取自负盈亏,政府补贴的办法,成立了山歌演唱队,现在活跃在兴国山歌演唱第一线的年轻歌手,多数都是我们采取的师带徒方式培养出来的。

      三是为使山歌代代相传,我们采取从娃娃抓起的做法,把山歌送进校园,以争取和培养年轻一代。

      四是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利用电视媒体的手段,先后出版发行了《兴国山歌.情歌对唱》、《郎连妹》、《妹连郎》等VCD光盘,不仅为抢救、保护兴国山歌这一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把兴国山歌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五是抓群众演唱活动,通过活动来促进兴国山歌的繁荣。最近,我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创业等中心工作,组织创作人员创作了《建设美好新农村》、《喜看农村新面貌》、《新农新村样样兴》、《当好时代主人翁》、《发扬敬老好传统》、《婆媳关系谱新章》等山歌演唱材料,组建起4支山歌演唱队,长年累月,深入基层演唱,这样既锻炼了队伍,又扩大了兴国山歌的影响,同时,对宣传新农村建设、宣传和谐平安创业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先后举办了六次规模盛大的山歌艺术节,每当歌会举行,县城万人空巷,会场水泄不通,听歌的观众每次均上万人之多,中央省地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来采访,外省、外市的歌手和民歌理论工作者也前来“以歌会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措施,对兴国山歌的繁荣,无疑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六是抓山歌的提高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努力抓好群众性山歌演唱活动的同时,我们下大力气,抓好兴国山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兴国山歌从形式到内容上出精品、上档次。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协同中央省地电视台拍摄了多部兴国山歌专题片,在电台上播放了多首兴国山歌新作,创作出了一批贴近生活的山歌力作在各地报刊发表和舞台演出,大型山歌剧《女人河》荣获江西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一等奖,大型山歌戏《山歌情》应邀晋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和中国文联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最高艺术殿堂,这些精品新作,使兴国山歌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

 

      六、兴国山歌的远景

      山歌,不仅是兴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形式,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有力工具,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的桥梁,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好兴国山歌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我们宣传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光荣任务。

      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笔者认为主要是抓好如下几条: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理论指导实践,意识支配行动,要搞好兴国山歌的抢救、保护、挖掘与传承工作,首先还是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克服原来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克服轻视或忽视民间艺术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立法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等同文物工作一样做到“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杜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纲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其次是以创新的意识来抓提高,既然古老的京剧可以用交响乐,“东方红”可以用摇滚,二胡和电声乐器可以同台演出,山歌又有什么理由守传统单调的小锣来演唱呢?近几年来,我县文艺工作者把山歌写成表演唱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山歌表演唱《喜看兴国新面貌》获江西首届农民艺术一等奖,《与时俱进唱新歌》获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一等奖,《送锦旗》获华中地区供电系统文艺调演一等奖,这说明,山歌的发展提高,必须同其它形式的民歌、其它形式的演唱从内容到形式上加以有机地融合。

      三是在抓好山歌普及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一批专业歌手,就目前而言,虽然仍有一批职业歌手,但他们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形象偏差的问题,很难达到唱出江西,唱响全国的境界。因此,必须在全县范围内选录一批热爱山歌的年轻人,进行集中培训,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表演技能,然后再进行即兴演唱的培训和煅炼,彻底改变现有山歌手素质偏低、形象偏差、演唱形式呆扳等不良现象。

      四是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如音像、电视、磁带等,把“山歌”从封闭禁锢的大山中解脱出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据不完全统计就有8千多万人属于客家民系,他们遍布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而兴国山歌又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联系海内外客家人最好的桥梁和纽带,是沟通客家人情感永不过期介绍信,是“引客、引资、引智”有效引子,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把弘扬客家文化、振兴兴国山歌不仅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把她当作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紧抓好,只要我们在这几点上下足功夫,兴国山歌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景必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资料:

1、《兴国县志》(同治十一年)

2、《中国音乐》(文化艺术出版社)

3、《论兴国山歌的传统及其艺术特色》黄家泉《兴国山歌选》1986年6月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15: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