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 发表于 2004-8-1 09:49:13

广州白云区一小“陈家祠”深藏闺中无人知

南方网讯广州市区30公里外竟还有个郊区小“陈家祠”,不过一直深藏闺中无人知!昨日(5月9日),记者在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岗村意外发现已有600年历史的曾氏宗祠群,一大三小共四座祠堂连绵成群,总占地近3千平方米,祠内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建筑装饰艺术十分精细。钟落潭镇政府表示正在筹划将祠堂及附近东侯祖、障岗古村落群等连成一片开发成岭南民俗文化风情的旅游资源,吸引广州市民前去参观。

  村民自称是曾子后裔

  昨日,记者在龙岗村现场直击这个郊区小“陈家祠”。祠堂坐西向东,广场前是一个池塘。整体建筑明显分为主、次两大群落,中间叫大宗祠,又名追远堂。村里辈分最高的曾凡清老人说,“中间这个祠堂是开村的太公建的,两旁的三个小祠堂则是孙辈所建”。祠堂采用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体建筑全是锅耳风火山墙。祠堂群落整体由正门往后逐步升高,共四进构成,每进之间有天井、回廊连接。

  陪同的曾姓村民十分得意地介绍道,族谱记载他们是一代儒圣曾子的后裔。元末明初,开村太公曾日希尝凭军功立下这一片产业,“他从四川一直打到广州,被皇帝封为东侯”,但他不愿做官,所以皇帝分封了上至从化黎头洞,下至三元里的一大片土地给他做了“田家翁”。

  祠堂建筑艺术精巧

  不过曾氏祠堂吸引记者的并不是这个600年前的东侯大人,倒是祠堂建筑艺术的精巧。

  大门外的墀头砖雕经历几百年风雨,现在全被灰尘蒙盖,但仔细辨认,仍能看出是孔子讲学的场景。祠堂大门两侧是红砂岩门枕石雕狮子和草龙,看上去十分威猛。而前廊木梁架全部是精雕人物和卷草纹。更有意思的是,左边小祠堂的天井侧墙的瓦面下有两幅墙雕,长近3米,高约1米,雕塑的图案竟有西域风格的骆驼背水,曾氏后代的村民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对历史文物认识的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前祠堂曾遭到多次破坏。陪同的村民指着天井内的牌坊说,这个实际上是上世纪80年代末翻新的,“原装正版货在上世纪50年代抗击旱灾时堵在流溪河了”。文革时期更是祠堂的浩劫,祠堂的锅身墙顶、正梁顶、正门檐廊等原木雕刻的人物形象、花、鸟、虫、鱼等全部铲除。

  求学敬老是建祠宗旨

  祠堂一直是曾氏后辈求学的场所。到上个世纪80年代村小学建成前,附近曾姓村民的孩子一直都在祠堂内读书。

  祠堂还有个功能就是敬老。据曾凡清老人介绍,解放前,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两天,凡是50岁以上曾姓男子都从附近赶来,集中到追远堂聚餐,有意思的是规定全部由当年49岁的曾姓男子负责掌勺炒菜,“所以曾家人今年在厨房做了事,明年就有资格上席吃饭了”。每次聚餐都是一整天,“9点吃早餐,下午5点吃中餐”,而且在当时菜式十分丰盛,“至少都有9碟菜”。由于人口繁衍,上席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最多一年是四十多围,每围坐8个人,整个追远堂都挤满了人”。(编辑:林洁珊)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09:52:16

姓氏由来 曾


朋友,贵姓啊?免贵姓曾,曾子的曾。如果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就知道曾子是谁啦。孔子、孟子就多人认识啦,因为有孔孟之道啊!其实中国儒家思想是由孔子传曾子再下传给孟子,方才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孔子被尊为至圣;曾子被尊为宗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亚洲的亚。为什么孔孟之道不说成“孔曾孟”之道?这事看来得去问汉代大儒董仲舒啦!说起曾姓来源,俗语有“天下一曾无二曾”说法,意思是曾姓只有一个源头。

曾姓先祖就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啦!大禹姓姒,同曾姓有啥关联呢?原来禹从舜手中接过帝位之后就建立了夏朝,夏朝经过少康中兴之后天下太平百业俱兴,少康将小儿曲烈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位置大概就在现在山东邹县滕县一带。鄫国后来被吕国所灭,弄得曲烈的子子孙孙都逃往鲁国,并且改姓不要耳朵旁的曾啦,其他许多姓氏都有几个源头的,比如鲜卑族人改姓啦,还有传说一传说二啦。曾姓就没别的源头,全是曲烈的后裔,大禹是始祖。这论断千百年来也没见异议。

朋友,既然“天下一曾无二曾”,那你放心认是治水英雄大禹后裔得啦!发源地在山东。曾姓人家除了曾子,还有没有其他历史名人呢?当然有啦!

曾子其实叫曾参,武城人。父亲曾皙,春秋时社会贤达,两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孝子,天资并不高,完全靠刻苦学习取得伟大成就,正所谓天才出自勤奋,最终能够传授孔子之道,述大学、著孝经。曾子千秋名言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成为中国人修身之道。所以曾氏家族有个堂号叫做“三省堂”,就是源于曾子这句名言。一个人真的能够一日反省三次,那就确实了不起了。曾子为人极其重视实践诺言。一次,曾子妻子要上街,儿子缠着要跟去,做母亲的随口说,你乖啦,如果不跟我去呢,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一听就高兴啦,乖乖地待在屋里。两公婆上完街返家,曾子拿起杀猪刀就要杀猪。老婆当然骂他啦:哄小孩子罢了,你又当真?曾子说你哄骗儿子就害了他,以后他对别人能骗就骗,不讲信用啦!母亲可以骗儿子,他为什么不可以骗别人?为了教儿子重承诺,曾子真的把家里养的猪杀掉,煮猪肉给儿子吃。时下为人父母者不知有何感触? 曾参后裔,宋朝文学家曾巩,人称南丰先生,曾在大江南北担任过地方行政官吏,颇有政绩,在诗文革新上独树一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有诗句称赞道,“曾子文章众有无,水之江汉星之斗”。传说宋英宗一次宴请群臣。问百官希望什么赏赐,有说想升官有说想发财,有说要田,有说要房屋,唯独曾巩与众不同希望得到风雨,英宗好奇怪,问他:“你有病啊?要风雨干什么呢?”曾巩说:“风雨是好东西;求得一夜秋风雨,换得满地遍黄金。”原来当时天下大旱禾苗干枯,曾巩为农户担忧。宋英宗听了很感动,特意赐了块“秋雨名家”的金匾给他。至今曾氏祠堂都悬挂“秋雨名家”匾额。龙山人曾公亮任宰相十年辅助过仁宗、甄宗、神宗三朝皇帝,最后退居二线推荐王安石任宰相。

北宋曾安止是著名的水稻栽培专家,积平生种植水稻经验,写下《禾谱》一书。《禾诺》原著在明末时佚散,幸好在泰和曾氏家谱中还保留有部分内容。南宋诗人曾几、元代散曲家曾瑞都有作品存于世。明代画家曾鲸,善作人物画。

曾姓人家的楹联有:①南丰撰史,西府迎亲。两浙屏藩,三班判押。②才遇天麟地凤,志在赣水春风。

在汉、彝、京、满、苗、黎、土家、布依等民族中,都有曾姓人家。曾姓源起山东,王莽时期南迁入江西,随后散布到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朋友,你有没有一日三省啊?一日三餐就有?不行啊!不经常检讨自己的言行就不能进步呢!你家曾姓兄弟,“金利来”领带大王曾宪梓先生开始生意也不顺利,后来用脑子检讨检讨其中原因,锐意革新,小问题也不忽视,如将金狮牌改为“金利来”,所以生意逐步兴旺发达。“三省”的结果,还能积极支持祖国四化建设、为振兴中华出一把力哩!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nhyz.org/readnews.asp?NewsID=3098&BigClassName=%D2%BB%D6%D0%CE%C4%D5%AA&SmallClassName=%B5%DA77%C6%DA&SpecialID=

[ Last edited by 巴人 on 2004-8-1 at 09:56 ]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09:56:19

曾大屋元月點燈

沙田出市區,如果經過獅子山隧道的話,在開始上山的地方,可以見到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築物,那就是沙田「曾氏山廈圍」,又稱「曾家大屋」或簡稱「曾大屋」。曾大屋歷史只有一百多年,但由於建築宏偉,又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村落,故此成為沙田的標誌之一。

沙田簡介
沙田區位於九龍市區以北,大埔區以南,主要包括大圍、沙田、火炭、馬料水、城門東及馬鞍山等地。今日的沙田區昔日是一塊荊棘遍野的荒蕪園地,故被稱為「棘園」。早期沙田區的村落皆建在今城門河的兩岸,由於昔日城門河上游流下的河水非常清澈,因而有「瀝源」之稱 (又稱「瀝源堡」或「瀝源洞」)。
今日的沙田區最遲在明朝 (1368-1644) 便有人聚居。較早來到沙田的稱為本地人,他們多於明末清初從內地遷入,多於有豐富水源及肥沃的土地上建村,如積存圍 (大圍)、小瀝源、田心圍等村;而較後遷入的則稱為客家人,往往只能建村於山邊、山腰,甚至山頂處。
當時的沙田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收成多為自用,只有少部分剩餘的才作出售。村民為了改善生活,亦多於農閒時上山斬柴及割草,待晾乾後擔出市區出售,賺取微薄的利潤。
沙田的墟市要在1956年出現,時澳籍華僑劉瑞於沙田火車站旁的一片鹹水田上填海建立「沙田新市」,面積達十五萬呎,不同的商舖亦相繼出現。惟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整個沙田墟市幾成廢墟,死者逾百人。後沙田墟市雖重建起來,亦於1979年全部清拆,改建成今日的「新城市廣場」。
1970年代前,沙田仍是純樸的小鎮。及1970年代中,沙田開始發展為衛星市鎮,區內不斷移山填海,並陸續興建不同的大型屋村及商場。三十年間沙田已成為一個大型的現代化市鎮。

曾大屋的歷史
曾大屋原稱「曾氏山下圍大屋」,位於沙田獅子山隧道公路旁的山腳 (又稱山廈圍)。創建人為曾貫萬,又名曾三利,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人,生於清嘉慶十三年 (1808年)。貫萬自幼家貧,十六歲時,得知新安沿海一帶商業活動頻繁,於是與兄長輝賢來港謀生。\r
貫萬南下後,最初在茶果嶺石廠當伙夫,不久即升為工頭。後來他轉往筲箕灣工作,刻苦而節儉,積存了一點錢。貫萬的壯年時期,正值香港開埠初期,也是採石業的黃金時代。由於興建洋商的倉庫和住宅、軍人的堡壘和營房、政府的建築物和海堤等,無一不需要石塊。貫萬英銳果斷,把多年累積的金錢在筲箕灣投資創辦三利石廠;同時兼營販賣淡水給船戶的生意,獲利甚豐。
此時,香港政府大舉在港島開山闢石,開築皇后道,又計劃在中環興建「女皇城」(Queen Town)。採石業變成一枝獨秀,貫萬於是向政府承辦開山工程,業務甚佳而飛黃騰達。
據說貫萬營商時,有海盜劫得鹹魚十六甕登門求售,貫萬以八百錢購入。後來,他發現鹹魚底下,竟然全是金銀。這時,他還賣剩十二甕。由於無意中得到大筆橫財,貫萬成了巨富,並利用這筆意外之財擴展事業及擇地建屋。
清朝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他在瀝源覓得「曾大屋」的現址,以其背山而面向農田和遠處的海,正好形成一條「龍」似的風水格──山為「龍頭」,屋位於「龍脈」,農田與海則為「龍尾」,於是向隔田村村民購下該地建屋,建立「山下圍」。至同治六年 (1867年),歷二十年方告完成。
曾大屋是一座獨立的中國式青磚堡壘圍村,極具規模,自成一國:佔地六萬餘方呎,村呈長方形,採三進式的設計。圍內的上、中、下三廳各為一進,廳與廳之間有天井分隔。上下兩進與左右兩橫屋相連,彷如一座棋盤形的院落,共有住屋百餘間。縱橫交錯的小巷互相連貫,又設有大廳及大門,各大門關閉時,外人是無法進出的。圍村四角設有三層高的炮樓(更樓),城牆上更開有排列整齊的槍孔和瞭望孔,以作防衛之用。
曾大屋的正廳是款客之所,門前有「大夫第」木匾和「祥徵萬福」石匾。後者是九龍協副將張玉堂所書。踏入廳門,大堂掛著「忠恕堂」匾額,是曾氏家族的議事廳。正中有十二幅木刻壽屏,凸字雕刻。這是光緒四年(1878年)貫萬七十一歲壽辰時,由一些達官貴人贈送。壽屏的頌詞,由翰林院戴洪慈撰,名書法家黃家端書寫,另由名雕刻家刻於屏風上,實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傑作。
曾大屋建成後,曾氏家族的聲望財勢在沙田臻於鼎盛,如日方中。據光緒十六年(1890年)之〈重修車公廟碑記〉所載:「曾貫萬捐銀三拾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又捐款建大埔廣福橋。〈建廣福橋碑記〉載:「曾三利祖捐銀伍大員。」曾氏家族更於二十世紀初發起建造連貫沙田海(今城門河)兩岸的大涌橋,於1915年落成。除政府資助一千元外,其餘費用,多由曾大屋村民捐出。

曾大屋之式微
曾大屋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已傳至八代。可是,居於本村之曾氏後人的數目卻不升反跌。可以肯定,曾大屋的鼎盛時期已過,昔日的氣象已不復見,居民只有三、四百人,而且多屬外姓人,留居村內的曾姓子孫不足一百人。
據村長曾德防老先生透露,他記得小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點燈儀式,村民都十分重視,並有極隆重的慶祝儀式,延請道士來拜祭祖先、神靈,且有舞獅、燒爆竹等活動,場面熱鬧。
通常,一般鄉間這天會到處張燈,俗稱「開燈」,又名燈節。並有吃湯丸的習俗。在沙頭角的客家人為賀添丁有舞麒麟的風俗,稱為「賀燈」。另外,北區習俗若鄉民在過去一年內,添了男丁若干,就可以在祠堂或神棚內掛上同等數目的花燈,代表替嬰兒「註冊」成為該氏族的一份子。父母又會準備雞、燒豬等來酬神拜祖先。
可是,曾大屋現在的正月十五元宵點燈儀式,落得異常冷清,只有曾老村長身穿整齊西裝,領著一位年輕人按時到達祠堂,兩人隨即合力取下舊燈,把新燈掛上,等待族人來替嬰兒掛燈「註冊」。再過了一會,才有一位婆婆前來誠心誠意的焚香拜祭曾氏祖先。沒有再見到其他曾氏族人前來,幫忙主持儀式、打理現場。
曾老先生謂,去年僅有一戶人家前來替嬰兒掛燈「註冊」;今年情況更差,等到正午十二時仍沒有人來掛燈,只好把舊燈在祠堂前燒去了事。
貫萬的家族曾經顯赫一時,財雄勢大,其鼎盛之時,與新界其他大族圍村相比也毫不遜色。短短百餘年,其創立的圍村竟然由盛極而至衰極,門庭冷落稀疏如斯,想必出乎貫萬的意料。
事實上,曾大屋的沒落其來有自,而曾氏家族本身亦應負上一定的責任。
數十年前,政府為了在獅子山打通一條出九龍的公路,於是著手建獅子山隧道。曾大屋村民對此大表不滿。他們當初立村時,得到風水名師指點,說曾大屋背靠獅子山脈,村前有城門河,又有水塘存水,風水極佳。按風水學有云:「山管人丁水管財」,曾大屋背靠山,面向水,所以村民覺得風水極佳。
豈料後來政府把水塘填了,獅子山脈又因開獅子山公路而破壞了,整個風水格局便給破壞無餘,成為人丁不旺財氣不聚的地方。因此,村民覺得此地不宜久留,紛紛離開這個他們認為是風水不吉之地,移居國外,前往英、法、荷、南美洲等地謀生,而把自己的「曾小屋」出租予外姓人。村民臨走前,把祖上太公貫萬之財產、出售物業之收入,連同政府之賠償費用均分以後,便各散東西。
曾村長見證了曾大屋由盛而衰的過程。據曾村長記憶,自從族人把祖上遺下的大筆財產均分以後,曾大屋的祭祖、節慶儀式便日趨簡單,參加的人數亦顯著減少。就以元宵點燈為例,財產均分後,許多移居外地的人即使添了丁,也不回來點燈。至今年的元宵點燈,本村村民僅有主持人(曾村長與一中年人)和一位老婆婆參加,日後恐無以為繼。
圍村初建立時,對出之草地上有一地方闢作練武場,讓村民練武,保持曾大屋強大的防衛能力,遇有盜賊來犯時,可以憑己力將敵人擊退。
曾大屋外面原本還有護城河,環繞這座堡壘,圍村與河有吊橋連接,倘有敵人即拉起吊橋。以圍村的防守規模來說,在一百年前,算得上是銅牆鐵壁了。如今物事已經全非:護城河填塞了,吊橋亦拆去,圍牆日久失修,房舍加建情況嚴重,村內衛生環境惡劣。
撫今追昔,而門庭依舊,人面全非,曾老先生亦隱隱流露出唏噓之情。

氏族團結、村落凝聚的要素
元朗錦田水頭村鄧氏、山下村張氏、上水金錢村侯氏、上水圍廖氏等,其祭祖、節慶活動雖然比以前簡化了,但絕不會冷冷清清而草草收場,沒有族人參加其中的。其祭祖、節慶活動之簡化,是族人有意識地順應現代潮流,作適當之調整、改變,並蛻變求新,與曾大屋的簡化的原因截然不同。曾大屋元宵點燈之簡化,只是因為已沒有族人響應,而不得不冷清進行。兩者最重要的分野在於氏族內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否仍然存在。
以今天的情況看來,當初輩分高、資歷老的曾氏後人實不應主張把祖上太公遺留的財產、田產、物業均分,而應堅持仍然由鄉事會、村代表共同管理,或成立宗親會進行托管等,總之不可把錢財均分。祖業一旦均分,子孫帶著遺產各散東西,到各處落地生根,日後想再齊集聚首一堂就難了。
當年曾大屋的後人即使把祖上產業變賣,如果所得錢財由鄉事會、宗親會管理,用來投資或收取利息,然後定期舉辦大型聯誼(如春茗)、祭祖(如春秋二祭)、節慶活動(如太平清醮),每次均斥巨資大事鋪張,大排酒席宴請族人,讓族人定期接觸聚會,情況說不定不會變成這樣。
其他許多鄉村都不會隨便把太公錢財均分予族人,以維持團結,而曾大屋的做法卻與別不同,所以說曾大屋今天的沒落,曾氏族人理應負上一定的責任。
古物古蹟辦事處多年來一直和曾氏族人商討將曾大屋列為法定古蹟,但由於曾大屋業權分散,業主既有外人,又有曾姓人,加上不少曾氏業主又移居外國,難以協商,所以至今仍未能達成協議。現在有善心人主動提出要保護曾大屋,讓它不要繼續衰壞下去,竟然遲遲沒有得到機會,這難道不是曾氏族人當年所犯的過錯而造成今天的局面嗎?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ches.org.hk/site1/report15.html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0:00:45

曾庆红3岁躲追捕 老家盛产大人物

更新时间:2002-12-18 16:06:35


   从江西省吉安市东行三十公里,有座很不起眼的村落叫曾家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的老家。位於村中央的八十九号青砖房由曾庆红的父亲、已故中国共产党元老曾山在五十年前出资兴建,至今保留着曾山故居和曾山陈列室,但没有公开展示。 曾氏故居是一栋青砖碧瓦的旧式民居,门前有一口水塘,依山靠水,略有几分古朴。四周稻田连绵,远处连着著名的井冈山,一条小溪流经此地。曾家村虽然满目田园景色,却是江西省著名的贫穷地区,至今还戴着「国家重点扶贫地区」的帽子,这里没有工厂,年轻力壮的男丁多外出打工谋生。

「你们从广东、香港来的吧?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些老板来开厂?」一位正在农田干活的老农为记者当起了向导。他告诉记者,曾家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人民币,他两口子的生活要靠几名在深圳打工的儿子接济。

三岁躲追捕

一九三八年九月,曾庆红生於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省泾县丁家村。四个月後被父母送回老家曾家村由祖母抚养。据曾庆红的堂弟曾庆绢回忆,曾庆红幼年时很听话,不顽皮,与亲朋、村友相处很好,念小学时也用功。

曾庆绢忆及「皖南事变」发生後,国民党与新西军交恶。曾庆红三岁时,国民党军队为追捕曾山,将曾庆红祖母抓去拷问,还放火烧房子。他说:「机灵过人的阿哥(曾庆红),独自跑到远处一棵大树洞里,躲了两个晚上。」

毛泽东称为满门英豪

曾庆红的祖父曾彩芹是晚清秀才,育有五子二女。曾庆红的父亲曾山,排行第二,自幼熟读孔孟,能写一手好文章,後因为生活所迫改做小生意。 一九二七年,曾山在吉安组织农民暴动,投身武装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元老级人物。曾庆红祖辈有多人死在国民党监狱中,被毛泽东称为满门英豪。

曾氏祖居的现主人曾庆绢,今年五十出头,实实在在是一位农民。见有陌生人造访,曾庆绢先是面有难色,其後热情招呼细心介绍,分手时才真言相告:「我阿哥(曾庆红)不让外人随便到家里来。」

三次返回曾家村

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後,曾庆红的父亲曾山出任上海市副市长,曾庆红随父母离乡进城,一别就是几十年。

据堂弟曾庆绢回忆,曾庆红曾经三次返回吉安曾家村。一九八五年春节,当时还在上海任职的曾庆红,率妻儿回乡过年,在父亲早年住过的旧木屋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0:06:51

4)曾公亮

《府志•宋列传》载:“曾公亮……会子。少客京邸,有客泣邻舍,甚悲。公亮问故,客欷久之,曰‘适负官钱,鬻女于商,分途有日,怆难割耳。’问其直,曰:‘四十万。’公亮曰:‘商品粮转徙无恒,何如鬻我。’客曰:‘所甘心也。’公亮如数与钱,约日登舟,客如期往,解缆者三日矣。”

《府志》引《诗话总龟》载:“黄龙山(泉州城新门)产蔬菜特美,故曾鲁公有:‘饭思白石红桃米,菜忆黄龙紫芥心。’之句。”

又引《名臣言行录》:“曾鲁公公亮,自嘉佑秉政,至熙宁中尚在中书。年虽高而精力不衰,故台谏无非之者。惟李复圭以为不可,作诗曰:‘老凤池边蹲不去,饥乌台上噤无声。’公亦去。”

又载:“鲁国公曾公亮宅在三朝铺,有孙从龙状元坊。”

《宋史》后附载公亮《进唐书表》一文。

子孝纯《福建通志》有传。孝宽传见后。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坐父买田境中,谪监湖州酒。久之,为国子监直讲,改诸王府侍讲。岁满,当用故事试馆职,独献所为文,授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擢天章阁待制,赐金紫。先是,待制不改服。仁宗面锡之曰:“联自讲席赐卿,所以尊宠儒臣也。”遂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三班吏丛猬,非赇谢不行,贵游子弟,多倚势请谒。公亮掇前后章程,视以从事,吏不能举手。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复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未几,擢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公亮明谏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疆。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疆,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此劫禁物法,盗得过且过不死。初,东州人多用此抵法,自是无死者。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熙宁二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以老避位,三年九月,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先是,庆卒叛,既伏诛,而余党越逸,自陕以西皆警备。阅义勇,益边兵,移内地租赋,人情骚然。公亮一镇以静,次第奏罢之,专务裁抑冗费。长安豪喜造飞语,声言营卒怨减削,谋以上元夜结外兵为乱,邦人大恐。或劝毋出游,公亮不为动,张灯纵观,与宾佐竟夕乃归。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曰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及葬,御篆其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公亮方厚庄重,沈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方,帝尝以方张安世。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的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曾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已,故引擢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子孝宽,从子孝广,孝蕴。



(《宋史》第二十九、一○二三二页)

(《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分卷六)

摘自以下网址:http://kjzls.go.nease.net/qv5.htm#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3:40

耘瓜受杖

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4:59

伏案苦读

曾参自幼参加劳动,12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
  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已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
  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去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又翻阅起书简。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7:04

奉事争异

曾参27岁时,正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故了。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08:54

思母吐鱼

春天来到了,树木青枝绿叶,曾参庭院锦团花簇。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0:37

贫而乐道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什 么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 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奉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2:32

尊官悲泣

曾参质孝,不图高官厚禄,以孝奉父母为本份。在他晚年的时候,声誉愈来愈高了。由此,齐国聘他为相国、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请他为上卿,但他都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父母 健在时能在跟前孝敬侍奉,做不做官以后还有时间。不过,父母的寿命是不能再增加了,应在家好好事奉父母。所以宁愿在齐国当个小官吏,虽然吏禄微薄,只有“三釜”,却能事奉 父母。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4:03

曾参吊黔娄

黔娄是南武城人,与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19:07

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 都哭瞎了。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22:21

曾子后裔名人

兹据《二十四史》、《清史列传》、《武城曾氏族谱》等古籍,搜集、整理出清代以前曾氏历史名人一百一十人的事迹,依朝代顺序简介如下:
一、汉代
  曾谭: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二、唐代
  曾芳: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三、五代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崇范(后周):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四、宋代
  曾三聘:字无逸,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乾道二年进士,后调赣州司户参军。累迁军器监主簿。皇帝下令制造划车弩,三聘说:“划车弩需要六个人来牵引,而射出的箭只能达到二百六十步,现在所用克敌之弓箭与之比较,工费不到划车弩所费十分之三,一个人拉弓射出的箭可达三百六十步,利害可以明了”。
宁宗继位,曾三聘兼任考功郎,后知郢州,嘉熙年间,曾三聘已经死去,皇帝下圣旨特意赠三聘为直龙图阁。赐谥号为“忠节”。
  曾三异:三聘的弟弟,字无疑,淳熙中乡贡。少年时就作诗有名。尤其尊崇经学,屡屡向朱熹询问辩难。端平年间授官承事郎。主管华州云台观,能作小楷,号为云巢先生。著有《新旧官制通考》、《通释》等书。
  曾三英:三民异之弟,曾经考查研究三国六朝攻守事迹,著有《南北边筹》十八卷,还著有《蒙史》。
  曾三复:字无玷,临江(今四川忠县)人,乾道六年进士。淳熙末年,官为主管官告院,后迁太府寺簿,历任将作、太府丞。绍熙初年,出知池州,改任常州。后业召为御史检法,又拜为监察御史,转任太常少卿,进为超居舍人,迁为起居郎兼刑部侍郎,后因疾病告老还乡。
  曾子良: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号平山。咸淳进士,知淳安县。为官清正谨慎,严于自守,当时边事已经十分紧急,曾子良想方设法保护屏障,老百姓赖此得安宁。到了元朝,程巨夫荐他为宪佥,推辞不就。在他所居住房屋的门楣上方的横匾写着“节居”二字。学者称平山先生。
  曾丰:乐安(今江西乐安)人,字幼度,乾道进士,以文章著称。居官至知德庆府,著有《缘督集》。
  曾公亮:北宋大臣,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晋江县)人。天圣进士。知会稽县时,老百姓的田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涨出淹没田地。曾公亮设立斗门,把水汇入曹娥江,老百姓大获其利。后知郑州,政绩卓然,受到好评,以至于盗贼绝迹境内,夜不闭户。后知开封府。嘉佑六年,为宰相。熙宁二年,以年老自请罢相,加太保为宰铺十五年,历仁、英、神宗三朝,号称老成持重。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武经总要》。元丰元年卒,是年八十岁,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为“宣靖”,配享英宗庙庭。
  曾元忠:永丰(今江西永丰)人,曾朝阳之孙。大观年间进士,官为广州教授。死后,门人弟子给元忠谥号为“文节”先生。著有《春秋历法》、《论语解》、《周易解》。
   曾开:字开游。崇宁年间登进士第,调为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升起居舍人,暂代中书舍人。由于其所议论主张违犯了宰相的意愿,而谪为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虽然官职低微,然而曾升不以此自卑。后被召还,宰相又令他监杭州市易务。任命直秘阁,知和州,又徙知恩州。请求建祠堂,完成鸿庆宫。出任南京国子监,又为中书舍人,后罢免。钦宗即位,拜为显谟阁待制,提举万寿观知颖昌府,兼任京西安抚使。又被夺职,供奉祠堂。建炎初年,恢复职务。知潭州、湖南安抚使。过了一年请示去职,又得鸿庆宫。起用知平江府、广东经略安抚使。后召为刑部侍郎,升迁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当时秦桧专主议和,曾开起草国书,辩别审视体裁规定不对,与秦桧辩论不听,于是请求辞职,改兼侍读。死时年七十一岁。秦桧死后,才又恢复待制之职。
  曾文照:七岁时应南唐童子科试,提拔为第三。江南平定后任永城令。上疏论证城镇利弊,免除船户力役,每年省钱以万计。后又迁蒙城令,累官大理司直。
  曾从龙:字君锡,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晋江县)人,左仆射曾公亮四世重孙,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升进士第一,才赐给他当今名字。授官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后升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嘉定六年秋天,天气阴雨连绵,请求释放因犯。向皇帝进言说:“治理德政,蓄积人才,整饬边备”。皇帝称赞他说的好,进荐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太子宾客,后改为参加政事。端平元年,授予资政殿大学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正是三京之役,极力论证南兵轻视进攻易于退却,没多久他的话得到应验。进荐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死后,追赠少师。
  曾用虎:曾从龙之弟,字君遇。在兴化军做官,首创城堤和重新修筑太平废陂,百姓大获其利,称其为“曾公陂”。改任江西提刑,后为广西帅,到任数月被罢免死去。
待续!

巴人 发表于 2004-8-1 12:23:52

曾民瞻:江西永丰人,字南仲,宣和进士,为南昌尉。通晓天文之学,有晷和漏壶仔细地校正错误,于是更改原先的历法。用木头刻成一支箭,旁边立两个木偶,左边的白天报晓,夜晚报点,到时候敲打木板来告诉人们。右边的白天报晓,夜晚报更,到时候敲打钲来告诉人们。自己认为这是古人所没能够达到的。
  曾布:字子宣,江西南丰人。十三岁时成为孤儿。跟随兄长曾巩学习,一同进士及第,调为宣州司户参军、怀仁令。熙宁二年,调职开封,由韩维、王安石推荐,上书言为政之本有二,谓:严厉风谷,选择人才。其关键有八,即:劝课农桑,整理财赋,兴办学校,慎重选举,询问吏课,依次排列宗室,修善武备,牵制远方人民。神宗召见曾布,议论建议皆合帝意,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加集贤校理,兼职同农寺,检正中书五房。共三天时间,五次接受赦免请求。同吕惠卿共同创制青苗、助役、保甲、农田之法。吕惠卿参与国政,设置监狱检举弹劾,罢曾布贬知饶州,乞讨任潭州。恢复集贤院学秦州。改任历陈、蔡、庆州。元丰末年,又为翰林学士,升迁户部尚书。大观元年,卒于润州,享年七十二岁。后赠观文殿大学士,谥号为“文肃”。
  曾亻及 :字彦思,绍兴末年知袁州。隆兴初年下诏江西和籴百万担,转输到丹阳,曾亻及 上书陈述不能籴粮的情况,并请求罢免自己,朝廷不但没有罢黜他反而嘉奖他,并且免除和籴,袁州百姓得以免除和籴粮是从曾亻及 开始的。
曾如骥:字德称,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淳佑进士,官职为宝庆通判。元兵入城之时,如骥投资江而死。景炎初年谥为“忠愍”。
  曾协:字同季,曾肇孙。绍兴年间举进士不第。官累任至临安通判,乾道年间暂代知永州事务。著有《云庄集》。
  曾纡:字公衮,曾布之子,晚年号为空青老人。最初以恩荫补以官职,绍圣年间又任中弘词科。连坐党籍被贬到零陵。绍兴初年又拜为直显谟阁。历任知抚、信、衢三州,累官至直宝文阁。者有《空青集》。
  曾会:字宗元,福建晋江人。端拱二年考中进士,授职拱禄丞,被派出为两浙转运使。丁谓建筑捍海石塘,追索百姓很急,但当时没有人敢谈论此事,只有曾会列其情形上书言是,结果丁被罢免,军民因此而得以安宁。累官至集贤殿修撰。知明州时去世。
  曾巩: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来机警敏捷,读书数百言,脱口就能吟诵。十二岁时,试作《六论》挥笔而成,言词十分壮美。刚二十岁时,闻名四方。同时与苏轼、王安石开展古文运动,取得很大成就。嘉佑二年考中进士,调职太平州司法参军,召回任编校史馆书籍,升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做实录检讨官等职。调职明、亳、沧三州。依照惯例任命为翰林学士,终年六十五岁。
  曾肇:字子开,考中进士。调职黄严薄,为郑州教授,擢升崇文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同时知太常礼院。其兄长曾布做宰相时,按照惯例应回避禁止任职,他却被拜为龙图阁学士,提拔举荐为中太一官。不久,外出知陈州,历任太原、应天府,扬、定二州。崇宁初年,贬知和州。调职岳州,继而又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置汀州四年,回到润州去世,终年六十一岁,任职经历十一州,大致多是实施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绍兴初年卒,谥为“文昭”。
  曾孝宽:字令绰,以恩荫得官知桐城县,选举知咸平县。老百姓到知府诉说大雨把麦子毁坏了,知府以荒谬为名殴打他们。曾孝宽亲自到农田察看真实情况,使他们得免除赋税。任命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熙宁五年,升迁枢密都承旨,超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后连续迁徒外任,以吏部尚书职被召还朝,在回朝路中死去,终年六十六岁。追赠右光禄大夫。
  曾孝序:字逢原,福建晋江人,以恩荫补官将作监主簿、监泰州海安盐仓,因此在泰州安家。累官至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在上朝时,与蔡京讨论所主管事务,说:“天下财货贵在流通不止,然而刮取民旨民膏聚集到京师,这恐怕不是太平之法。”蔡京怀恨他。此时蔡京正在施行结籴等方法,尽刮老百姓财物充数。曾孝序上疏说:“人民的力量尽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万一有逃亡流移,用谁来保卫国家?”蔡京更加愤怒,派御史宋圣宠弹劾他,追捕他的家人,任何东西都没有得到,只是说约定日期出兵,差一点误了军期,被革职躲藏到岭南。遇赦免,后迁移到永州。蔡京罢相后,授予显谟阁待制、知潭州。又因为议论徭役事务同吴居厚不合,削职知袁州,不久又恢复原职,再次知潭州。后赠孝序五个官职,又加为光禄大夫,谥号为“威愍”。
  曾孝蕴:字处善,绍圣年间,主管发运司粜籴事务,建议扬州的瓜洲,润州的京口,常州的奔牛,整治堤堰设立闸门,以便于漕运、商贾。后提举两浙常平,改任转运判官,知临江军,召入朝廷任左司员外郎,升迁起居舍人。根据功绩进显谟阁直学士。又加龙图阁学士。终年六十五岁,追赠通议大夫。
  曾孝纯:字君施,曾公亮的小儿子。以恩荫官为殿中丞,赐同进士出身,二十四年没有改变品级第次,绍兴年间提拔为太常丞,但受到执政的阻止,于是从此不再为官。
  曾孝广:字仲锡。元丰末年,官为北外都水丞。后来任命受职京西转运判官,召入为水部元外郎。又外任提点永兴路刑狱,陕西、京西转运副使,召回任左司郎中,擢升户部侍郎,进为尚书。由于钱帛不足费用而坐罪,降职为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又因为先时使聘契丹有失奉使礼节被夺职,不久又复职,移知潭州,加显谟阁直学士,知郓州、知饶州,历任城德军、太原府,终年六十岁。
  曾宏:江西南丰人,宣和特科进士。累官文林郎,后辞去官职,回归故里。此后浪迹江湖,与儿子曾恩常常赋诗为乐。时人称赞他的五言诗清秀如同出自天然,开头末尾如同山谷,起伏不定,著有《临汉居士集》。
  曾治风:字君仪,开禧进士。历任广东提刑,知袁州,又直焕章阁,统帅广东军队,性情简略节省,不胡乱浪费,不嗜好杀戮。端平二年,进升为直微猷阁,改知建宁,后罢免回归故里去世。
  曾庠:字明升,曾致尧之孙,江西南丰人。小时候就能刻苦好学,善于写文章。嘉佑进士,历任常宁县令。任职间对于狱论案件能尽其情,实事求是,纲纪严明,官吏都不敢违犯。最后官职至秘书省著作佐郎。
曾极:字景德,曾滂之子。朱熹得到他的文章和诗篇,看后很是惊异。说曾极的文章同苏氏父子的文章相似。因“诗”案贬到道州。他所著《春陵小集》已失传,现存有《金陵百讠永 》,非常悲壮。
  曾易简:曾致尧第四个儿子。才智出众,十三岁就被国子监举荐送到礼部,以《清明日赐新火诗》为题对他进行测试,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当时传为美谈。后来进献自己所写的《唐臣事绩》、《两汉谏论》,被召进舍人院考试。死于京师。
  曾易占:字不疑,曾致尧的第五个儿子。以恩荫补官太庙齐郎。天圣进士,历任太子中允、太常丞、知如臬、玉山二县。刚正不阿,政绩裴然。著有《时论》三十篇。因病殆在南都,由于他儿子曾布得以富贵,封为鲁国公。
  曾恬:字天隐,曾公亮曾孙。少年时和杨时、刘安世等一些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存心养性的道理。绍兴年间官至大宗正丞。秦桧当权,曾恬自爱守节不屈不挠,请求外任,得主管台州。著有《上蔡语录》,是曾恬和胡安国共同辑录谢良佐的言行录。
  曾固:字仲常,中书舍人曾巩的孙子。补充太学内舍生,接替父官任郊社斋郎,累官司农丞,通判温州。建炎三年,金人攻陷越州,把他和家属四十人杀死在越州南门外,金人退后,曾固的弟弟制造棺材装敛他的遗骨,埋葬在天柱山。
  曾原一:字子实,曾兴宗孙子。和堂弟原成阝都博学多才,工于诗词。避乱在钟陵,和戴石屏等众德才兼备之人结成“江湖吟社”。敌人到来时,曾原一偕同叔父曾益之倾注全部家产募集壮丁,同时加筑城墙作为屏障。敌人知道有准备,不敢进犯,百姓得到他的很多恩惠。著有《选诗衍义》、《仓山诗集》。
  曾致尧:字正臣,江西南丰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先任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又三次升迁为著作郎、直史馆、改任秘书丞,外任两浙转运使。尝进言太宗说:“去年所规定的各地秋税,只有湖州一郡按期交纳完成,然而苏州、常州、润州三地都有拖欠,请求根据情况对他们进行赏罚”。太宗知道江、淮连年水灾,而苏、常二州更加厉害,所以曾致尧讲的太过份不能实行,并下诏将他调职知寿州,转为太常博士。曾致尧性格刚强直率,喜欢上书言事,前前后后多次上呈奏章,言辞多激烈,好揭发别人的阴私。直宗即位,曾致尧升迁为主客员外郎、判盐铁勾院。张齐贤推荐他有才能,任为词职,命令翰林起草诏书,不久因为众人的议论未决而停止。后来转任户部郎中。真宗五年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曾敏行:字达巨,江西吉水人。自称浮云居士,又称独醒道人、归愚老人。刚刚二十岁,因为有病残废不能再做官。于是一心专攻学问,擅长画草虫。他所著《独醒杂志》,著录两宋的轶闻遗事,可补史书传记的不足。
  曾逮:字仲躬,曾几的二儿子,江西赣州市人。拜王苹为师,累官至户部侍郎,学者称习庵先生。著有《习庵集》。
  曾渐:字鸿甫,南城(江西南城县)人。绍熙进士,私淑胡安国,官至工部侍郎。在朝廷上高风亮节,很有风度。死后谥为“文庄”。
  曾诞:曾公亮孙。孟皇后被废,曾诞三次给邹浩写信,劝他坚决请求恢复皇后,浩不上报。曾诞著《玉山主人对客问》来讽刺他。这本书写出以后,有见识的人有的把它比做韩愈的《谏臣论》。
  曾唯:字道子,曾易占九世孙。进入太学学习,很有文才,受到赞誉。宝佑年间殿中侍御史丁大全擅自篡改诏书,把右丞相董槐驱逐出朝廷,众人的议论十分震惊。曾唯说,这是扰乱国家。于是和同学陈宜中、黄镛、林则祖、刘芾、陈宗等六人,上书极力陈述丁大全是奸臣。丁大全被激怒,又伪造圣旨把他们革职,编管崖州。待丁大全被贬官后他们才免罪回来,时人称为“六君子”。
  曾几:字吉甫,先为赣州人,后迁到河南府。小时候就见多识广,事亲至孝,母亲死后,粗茶淡饭十五年,进入太学后很有声望。兄长曾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务,在巡察时淹死。他没有后代,因此特别下令曾几为仕郎,在吏部应试。考官惊异他的文章,批为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升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升迁辟雍博士,拜校书郎。靖康初年,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调迁广西运判、江西提刑,又改浙西。秦桧死后,起用任浙西提刑、知台州,治理政务尚清净无为,百姓得以安宁。……曾几在国家相承平安之时已经为馆臣职位,三十八年以后又恢复臣职位,头发胡须皆已斑白,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每次和同学相聚,较多的谈论前辈的言行、台阁典章,荐引士人推举重望之类的话。皇帝 下诏修《神宗宝训》,书修成以后上奏皇帝,皇帝拍手称好,让他暂代礼部侍郎的职位。乾道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曾植:字子直,福建晋江人,太学上舍生。孝宗即位,多次升迁为司农寺丞。讨论回答问题时谈到用人之道,不应该因为文武南北而用两种心去对待,不应该因为有腐儒而废弃真儒不用。请求补充外任,知南剑州。在皇宫的台阶下辞别奏请三件事,皇帝大为高兴,调职知湖州。没有到任就去世了。
  曾忄造 :字端伯,曾公亮的后裔子孙。当初任尚书郎,直宝文阁奉祠。博学能赋诗,号至游居士。闲居在银峰,著录文集《百家类说》共六百二十余种。又编有《高斋漫录》、《乐府雅词》。
  曾震:字东老,江西吉水人。小时候不爱闲居,晚年应试集英殿得到官职,调职广州司户。著有《群玉集》。
  曾懋:字叔夏,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元符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著有《内外制》以及《东官日记》。
  曾淮:嘉佑癸卯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裘庆军节度使,追赠刑部尚书。共有四个儿子,曾弼、曾懋、曾开、曾几,一起显名于绍兴年间,奉圣旨在赣州建五世名臣坊。
  曾弼:崇宁进士,官至朝奉大夫,提举京西路学事务。
  曾蔚:嘉泰间两举进士,授官陕州教授。
  曾涣:淳熙癸卯、已酉两举进士,绍熙六年入史馆,官为大理少卿。
  曾日希 颜:曾参五十一代孙,国学进士,历任御史兵部侍郎。
待续!
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