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96|回复: 8

【转帖】 广东久负盛名的客家装饰之乡——上砂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3 14: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久负盛名的客家装饰之乡——上砂镇(全镇五万多人中80从事装饰业),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揭西县上砂镇上山天主堂.上砂镇位于广东省东部,莲花山脉南麓,属揭阳市揭西县管辖。1949年10月,成立上砂乡,属陆丰县第八区。1951年3月,属陆丰十三区。1957年上砂单独建乡,1958年9月建立上砂人民公社,1965年上砂人民公社开始归属揭西县,1983年改称上砂区,1986年开始改称上砂镇.花生是上砂人的特产,每年有四万多斤收成,下联村的花生以及香山茶叶在广东省都很有名。全镇面积129平方公里,共设9个管理区,134个自然村。据1996年统计,共有人口43851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为庄姓,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灭了金国后挥师南下,使得很多汉族被迫再次迁移。这时客人由闽西移到高雷、钦谦一带。在宋末,上砂庄姓的始祖就是参加文天祥领导的勤王兵队,失败后的上砂庄姓祖先到上砂砂坑洞避难开基的,从福建的永春县经潮州到上砂开基。其余的李姓.甘姓、陈姓、蔡姓、张姓加在一起不足400人,相对珠江三角洲的城镇来说,揭西应该属于广东的扶贫县。上砂镇离揭西县城二十多公里,四面是山,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清洌的上砂江静静地从镇上穿过,它汇入榕江,流经数百里的山区,从汕头流入南海.但是美丽不等于富裕,这个99%都姓庄的纯客家小镇没有过上象广东沿海地区小镇那样的生活,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山坳间的稻田,以及山上种植的橄榄、青梅、荔枝、龙眼、梨、李子、桃子,生姜和茶叶以及花生。上砂镇积极培育茶叶品牌,“香山绿茶”知名度逐步扩大.早些年镇上不少人都到经济发达的深圳、广州等地打工,不少人在外面发了财,镇上那些崭新的楼房大都是那些发了财的人回来建的.镇政府这些年来也尽量帮助不富裕的家庭,乡亲邻里也经常接济他们,使他们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没让一个孩子停过一天的学习。
    近年来,去过上砂镇的人大概都会说:上砂变化很大。而熟悉上砂的人更会说:上砂有颗明珠。那就是揭西县脱贫奔康的典型村活动村。

    我们活动村有600多户3000多人,过去主要靠农业收入,但山坑田田瘦产量低,收入甚微,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进了南粤山区。穷得害怕的活动人,早就思变。村里的一群青年人大胆走出山门,闯向特区深圳,他们发扬山里人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经过努力拼搏,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拥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资产的老板。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村到深圳、惠阳、珠海等地打工经商等有300多人,约占全村总劳力的40,而外出劳务收入却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

   如今的活动村人,不仅冲进特区,带勇于冲出特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活动人在深圳、北京创办的几家公司,业务遍及我国各大中城市,有的还做起外国的生意,随着他们的业务范围的扩大,他们也越来越富,富起来的活动人对家乡充满爱心,在包揽了村里修路、造桥、建校等公益事业的同时,对家乡的困难户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或安排劳力出路,或出钱出物解决生活困难,或是帮助困难的家庭建新房,使得有的自然村户户有楼房,人人奔小康。浓厚的乡情使外出的活动人格外热心家乡的建设。于是便有了雄伟的桥梁、宽敞的水泥路,迷人的路灯,优雅的别墅,人而博得了明珠之称。


   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上砂镇庄姓欢迎你们,欢迎你到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上砂镇下联村石陂坑下联水库林果生态旅游区观光旅游.为了上砂的发展希望你们再次到来.我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现有中学2所,小学20所,在校学生9652人,学校硬件建设比较落后,有薄弱学校11所,师资也比较薄弱,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改薄任务繁重紧迫,成人教育需进一步规范,扩大教育规模和教育层次。
     努力实施“科教兴镇”的发展计划,培养和吸引实用人才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努力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员。二是积极开办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班,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一些专业人才在我镇有发挥才能的天地,乐于住在基层。四是制订奖励制度,鼓励各类实用人才积极为我镇 经济建设服务。
    全镇区域面积12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3万亩,耕地1.86万亩,山地开发潜力较大。
    由于交通条件差,我镇工业现状比较落后,暂没有工业区和厂家,但有较好的工业发展潜力,农副产品等加工企业基本具备条件。                                                     
     水力资源较丰富,已建水力发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3870千瓦,年发电量约1200万度。
     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建设生态林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适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我镇已初步规划了活动开口石林果生态景区和下联石陂坑林果生态景区。                                                 擂茶是上砂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上砂镇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传统食品。先把茶叶、花生、芝麻等放在擂缸里擂成酱,加少许食盐(亦可加糖),后将沸水冲进缸里,即成擂茶。食擂茶,是把擂茶舀进大米饭里,混成粥状,加上虾米、花生、葱、韭菜、大蒜、萝卜干等炒熟配料。配料可按各自口味选择,少则三、五种,多则二十余种。
   还有一种是用擂茶泡“甫米”,叫“甫米茶”。正月初七,习惯用七种蔬菜泡擂茶,叫“七样菜茶”;元宵那天,习惯用十五样蔬菜泡擂茶,叫“十五样菜茶”。擂茶芳香可口,风味独特,能增进食欲,提神醒脑,可作正餐,也可作点心敬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6 13: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到现在我才知道上砂是一个镇来的呢,我们县有好多庄姓的人的老家都在上砂,我也有亲戚是上砂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13: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靜自然涼

风吹过,把我的心吹乱了,我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好象把自己迷失在过去,怀念飘雨的日子,怀念一些有
你的夜里。从看到你的第1眼起,就注定你是我的唯一,当你消失在雨里,就注定我一生流离。『心靜自然涼』
欢迎你的光临http://shaosa.ikdiy.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0 17: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沙山清水秀,上沙人热情好客,实实在在是好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0 17: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上砂是装饰之乡我还是第一听,不过上砂人好多做玻璃的是事实.
在深圳东莞一带只要看见玻璃店进去跟他讲客就是了,因为大都是上砂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8: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砂a

好地方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23: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去那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 18: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装饰之乡是说80%的人从事装饰业
全镇才几万人,却有数十家资质装饰施工一级、设计甲级的单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13: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砂毗邻五华县,山清水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 19: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