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12|回复: 5

宋室遺裔趙氏孤兒在廣東支繁葉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8 09: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2-22 09:18 编辑

 锦田屏山邓族见证香港客家人千年“智慧”後記:宋王臺是一塊碑石,現放置在九龍城前啟德機場旁邊的宋皇臺公園面。相傳宋帝昺被蒙古軍追逼,途經香港時,曾在這大石下休息。

這塊碑石上刻有「宋王臺」三個大字,據說是在元代時刻上的。大字旁邊還寫了「清嘉慶丁卯重修」幾個小字。



1920 Sung Wong Toi, Kowloon City = 九龍城宋王宋王臺(或宋皇臺)是香港的一個著名歷史景點,原址位於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現時被遷移到原址以西300呎,位於馬頭圍宋皇臺道新修築的宋王臺花園。
歷史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攻佔了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被俘,而度宗另一兒子益王則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擁立為帝,、端宗,其弟被封為衛王。兇悍的蒙古大軍依舊窮追不捨,結果兩小末代皇兄弟被迫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護送下,他們經過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洲廣州等地,最終逃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殘酷的蒙古大軍仍死纏不放,繼續追逐到底。故他倆與隨行官員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他們遇上颶風,端宗沉溺得病,最終在碙州(香港大與山)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昺帝,隨後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一朝亦告終結。
在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原來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聖山」(Sacred hill),它的周邊約606米,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276年中國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最後趙昰病死在香港,而趙昺則在崖山海戰戰敗後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宋王臺古蹟做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花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香港日治時期,日寇在啟德機場需要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亦一併炸毀。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香港重光。
然而,當時的港英政府沒有終止擴建啟德機場的計劃,最終把聖山夷平。後來在九龍街坊福利會的請求,由港英政府把岩石殘骸整修,重刻宋王臺三字,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現在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3分之1。
隨着機場已經遷往赤鱲角,近年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計劃把宋王臺遷移回原址,並建造假石,回復原貌。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此外,二帝南逃期間,帝母楊太后(並非宋真宗的楊淑妃,而是宋度宗的楊淑妃)以愛女晉國公主同行,後墮海溺斃,屍身找不回,於是為其鑄造金身,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宋王台公園有一石碑刻有《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碑文如下:

  宋皇台遺址在九龍灣西岸,原有小阜名「聖山一者。巨石巍峨,矗立其上,西面橫列元刻「宋王台」榜書,旁綴「清嘉慶丁卯重修」七字。一九一五年香港大學教授賴際熙吁請政府劃地數畝,永作斯台遺址,港紳李瑞琴贊襄其事,捐建石垣繚焉。迨日軍陷港,擴築飛機場,爆石裂而為三,中一石摩崖請字完整如故。香港光復後,有司本保存古跡之旨,在機場之西南距原址可三百尺,闢地建公園,削其石為長方形,移實國內,藉作標識,亦從眾意也。考台址廣州新安縣時則屬廣州東莞縣,稱「官富場」。端宗正位福州,以兵追迫,遂入海,由是而泉州潮州惠州甲子門,以景炎二年春入廣州。治二月,舟次於梅蔚,四月進駐場地,嘗建行宮於此,世稱「宋皇台」。或謂端宗每每慈息於石下洞中,故名,非所知矣。其年六月,移蹕古塔。九月如淺灣,即今之荃灣也。十一月元兵來襲,乃復乘舟遷秀山。計駐於九龍者,凡十閱月焉。有一代,邊患迭興,西夏而外,抗、抗、抗,無寧歲。洎夫末葉,顛沛蒙塵,暫止於海水筮一隅,圖匡復興。後此□山,君臣所踐履者,同為九州南盡之一寸土,供後人憑吊而已。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修宋史之謬,於本紀附二王,致誤今名。是園曰「宋皇台公園」,園前大道曰「宋皇台道」,皆作「皇」,正名也。方端宗之流離播也,宗室隨而南者甚眾,後乃散居各地,趙氏譜牒,彰彰可稽。

  抑又聞之
聖山之西南有二王殿村,以端宗偕弟衛王囗同次其地得名。其北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西北之侯王廟,則東莞陳伯陶碑文疑為楊太后弟楊亮節道死葬此,土人立廟以祀昭忠也。至白鶴山之遊仙巖畔,有交椅石,據故老傳聞,端宗嘗設行朝以此為御座雲。是皆有關斯台史跡,因並及之,以備考證。

  
一九五七年歲次丁酉冬月,新會簡又文撰文,台山趙超丹書(宋室後人)。而選材監刻,力助建碑,復刊行專集,以長留紀念者,則香港趙族宗親總會也。

一九五九年香港政府立石

宋皇臺道宋皇臺道為宋王臺花園正門前的一條街道。有傳聞「宋王臺」的「王」其實是「皇」的代替字,改名的原因是因為本地人不想激怒當時的元朝皇帝,所以碑的本身是「皇」字而非「王」字。另外亦有一傳聞說在一開始就是「宋王臺」,並沒有改變。後來,有指宋室後人要求香港政府為此正名,將「宋王臺道」起名今天的「宋皇臺道」,以正當時宋恭帝及宋帝昺皇室地位。最初宋皇臺道是宋皇臺山一道通往土瓜灣道的一條道路,因這條道路由宋皇臺山去的道路故名宋皇臺道

锦田屏山邓族见证香港客家人千年“智慧”樓主補誌:
宋室後人散居兩廣,照譜牒考據最有名是台山縣浮石村趙族,當年宋亡後聚居台山開村建祖祠,有很祥細族譜。


祥兴二年(1279年),汉奸张宏范率水陆两路直逼崖山。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赵宋王朝就此灭亡!

宋军大败,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趙昺投海自杀,宋王朝就此覆灭。张宏范立碑于崖山,上刻“张宏范灭宋于此”。后有人在碑上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宏范灭宋于此”,活脱脱地勾画出了这个汉奸的丑恶嘴脸。宋王朝就是亡于汉奸之手啊!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新会县志》) 宋军的连环船阵就系在这海中的奇石上。明代《崖山志》记载:“张公世杰用铁索自崖山贯奇石而锁之,以遏元师者也。”但最后宋军大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帝昺在奇石边蹈海殉国。要研究这场海战的确切位置,奇石留给了后人最重要的方位标志。奇石还成为宋朝灭亡的物证,郭沫若作有“崖门一石兴亡史”(《访新会》)、“危石犹存宋帝踪”(《崖门》)等诗句。          这奇石是“奇”,被越传越神奇,慢慢变成是陆秀夫背帝昺登上奇石之上跳海。我们设身处地思考,当时有没有这种可能和必要。这显然是民间传说,文艺作品强调渲染,树立高大形象,似乎这样可以更悲壮动人、更显英雄气概。
      由于丞相陆秀夫背负帝昺殉节,奇石成为民族气节的寄托景物,透过奇石的摩崖石刻,可以窥见很多奇趣的故事。当年张弘范在奇石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大字以自表其功,为世人诟骂。明朝时有人将张弘范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範灭宋於此」十二字变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範灭宋於此」


    新会著名学者张 于元末18岁时,赋诗有“磨崖共说张弘范,把酒惟浇陆秀夫”(《崖门怀古》)之句。
    明代成化时,广东提学佥事赵瑶看了奇石刻字后,作《登崖山观奇石诗》:
    “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镌功奇石张宏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此诗刻石在全节庙。有民间流传的故事,说陈白沙先生在纪功字前面添上了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是对张弘范重重的鞭鞑,故事生动且耐人思考。
    至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憎恶纪功字,命人把它磨掉,想改为“宋陆秀夫死于此”。白沙先生认为太简略,对新会知县丁积说:“宋亡时死者数万,不独秀夫也,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于此石下’。”徐瑁不同意,认为“臣不宜先君”。由于各人拟出文字争议很大而作罢。
    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顺德已辞官知府赵善鸣又提出刻石为“宋少帝陆丞相沉此石下”,但最后未有刻成。之后诗人区大相(?—1614)写了《崖门览古》诗句“崖无灭宋字,波有撼胡声”可参证。直至上世纪50年代时仍不见有字,
    1958年12月董必武视察崖门也感叹“渔村奇石已无碑”(《游崖门》)。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碑石树起。
    1962年田汉游崖门后,挥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被刻在近岸的大石上,以代作奇石供人景仰,石刻曾在“文革”时被铲去,
    1979年修复。摩崖石刻的故事终于告了一个段落。但是,近来开发崖门古战场文化旅游,又有人提出复原奇石的设想,看来,奇趣的故事还可能继续下去

落日余辉映照在崖门古战场上,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思索。




全节庙”在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崖山上,供奉南宋度宗皇帝之淑妃杨氏。上图即杨淑妃、杨国母塑像)




南宋恭帝二年(1276年二月)在胡元铁骑入侵南宋,各州府相继淪陷,自卫无望之下被迫投降。恭帝二位兄弟、益王赵昰(1268年-1278年)和广王赵昺(1272年-1279年)提前由张世杰,杨淑妃等陪同逃离临安(杭州)。五月初一日在福建福州群臣拥度宗长子益王赵昰即位,(生母杨淑妃)改元景炎。不久元军追至福州,行朝由海路从福州至漳州,再到广东惠州,曾在陆丰县甲子镇驻蹕,三年(1278年)少弟覆船遇溺水病死广东碙州岛(香港大歟山),终年十一岁。史称为端宗皇帝。葬广东新会南厓山永福陵。
  其弟广王赵昺,端宗景炎三年即1278年被拥为帝,年方八岁,改元祥兴,册杨淑妃为太后。行朝沿广东海岸最后到达新会崖山,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双方投入三十余万兵力展开大战,至傍晚二十余万宋军全部壮烈战死或投海共殉国难,无一投降。陆秀夫知事不可为,背负帝昺投海,震古烁今的宋元崖门大海战,宋军大败而彻底亡国,左丞相陆秀夫为免皇帝被俘的耻辱再现,背幼帝赵昺投海自尽(后葬于深圳蛇口赤湾,是广东唯一的皇陵,至于少帝浮尸是如何向东飘到深圳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

而据台山《赵氏族谱》记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飞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偶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本山麓之阳”。而民间传说当时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袍龙衣的童尸,而赤湾海边天后庙(即今天位于赤湾的天后博物馆)的一根栋梁却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得知童尸为少帝遗骸,塌下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当地百姓于是礼葬赵昺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宋少帝陵的文物单位石碑宋少帝陵墓碑刻有“大宋祥兴少帝之陵”,两旁有对联“黄裔于今延宋祀,赤湾长此筑皇陵”字样。墓前有祭坛和祭台,左右有两只石狮。墓的东侧立有一块1米宽、2米多高的泉州白石墓碑,碑文用篆体阴文,内容为“宋帝昺陵墓碑记”,为书法家商承祚所写。碑背面刻有“崖海潜龙,赤湾延帝”八个大字,为书法家秦萼生所书。西侧有花坛,坛旁建有四柱黄琉璃瓦顶休息亭。同时还有大理石碑刻的宋少帝陵的简介。在宋少帝陵入口处有“陆秀夫负帝殉海像”的雕塑,附近还有一个小卖部和几个焚香炉。墓的四周都有仿古的三角旗。1984年初,香港赵氏宗亲会和蛇口工业区旅游公司捐资四十多万港元,对陵墓进行修葺扩建,由原来的五六十平方米扩大到四千四百多平方米。

杨太后闻知,抚膺大恸曰“我间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也投海殉国。当年杨太后投海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太傅张世杰将她葬在海边,就地取材,以蚝壳砌陵(杨太后陵)
位于新会古井镇官冲村的杨太后陵。
,每年农历的四月,崖山祠都举行盛大的“国母诞”,被称为新会“南宋皇族村”官冲村一带的赵氏、杨氏族人,至今仍保留着祭祀国母杨太后的习俗。
    大宋三百二十年,后妃之贤众多,前有髙、曹、向、孟,均皆処于太平宫宛之中耳,杨太后処于流离患难航海逃生之中,卓然能秉大义,立一君亡又复立一君,不变志失守,而以身殉国难,其死也,为社稷死,为纲常死,其节烈感天动地,重如泰山,为万世楷模也。
    明弘治辛亥(1491年)兵部尚书华容为广东左布政使时,建全节庙祀杨太后。庚申(1500年)佥事徐公纮适上疏朝廷赐《全节庙》匾额,祀典如祀历代帝王、后仪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先后视察新会,对崖山的历史文物极为关注。董必武视察崖山后,留下诗句,发人深省:
           渔村奇石己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
          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

1278年夏,杨太后、宋帝昺的南宋朝廷从硇洲迁驻新会县崖山,并在此建立慈元殿和行宫30间,临朝议政。1279年农历正月至二月上旬,南宋20多万军民与追迫而至的元军进行了历时23天、历史上著名的宋元崖门海战,大战异常惨烈,二月六日,宋军全军覆没,宋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背着幼帝投海自尽,后宫诸臣也纷纷蹈海。一周内,海面浮起尸首10万余具,沉船2000艘,惨烈异常。当时已经被俘的文天祥在元军战船上目睹了海战的全过程,最终南宋方只有张世杰、苏刘义等16舟“夺港而去”五月四日,张世杰欲继续寻访赵氏后人匡扶宋室,在阳江海域遭遇飓风,属下劝他避风,他说:“吾为赵氏亦已至矣。倘天不欲存赵宋,不容我再生,愿覆我舟。”海上风涛愈大,张世杰舟覆人亡。大宋彻底灭亡。。
皇族遗脉得以存留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血统”的正宗,而每一个朝代的更替,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后继者对上一朝皇族血脉的搜寻与屠杀。而如今,赵氏在江门的台山浮石,新会霞路、三江,江海滘头,珠海南门等地明显聚集,他们怎样度过了那段腥風血雨時期?  新会古井镇霞路村是有名的皇族村,距官冲村宋元古战场遗址直线距离只有9公里。赵社赞是该村的一位退休数学老师,2002年起,他发起了编篡霞路赵氏族谱的工作,他告诉记者:“我们的入粤始祖必樘公在崖门海战后跳海殉国,当时他的两个儿子托孤给林获(林玄辅)。林玄辅带着他们隐藏在睦洲,为他们起名林大孥、林二孥。”
  国家黄金总指挥部高级工程师赵银英是霞路赵氏族谱的主编之一,在编篡过程中,她考证出浮石霞路的入粤始祖是赵必樘,并考证了赵必樘托孤的基础。赵必樘,是宋太宗赵匡义第四子商王元份的九世孙,祖孙4代都居住在福州连江县,官至柱国上大夫。而林获,是琼州知府,福建莆田人,也是柱国上大夫,两人跟随杨太后和两位幼主在元军入侵福建时一同逃难海上,直到崖山兵败,历时两年多,“实际上已结成生死患难之交,私谊已如同手足”。
  林玄辅在遗书中说:“当时效忠随死者不计其数,尚有随逃赵次公讳必樘,遗二幼子,时在孩提托于予。吾岂欲尽忠以殉国难,缘见宋裔幼小,不敢负义轻弃,遂收藏养育。”后来林玄辅携妻子隐居新会睦洲。
  值得注意的是,赵必樘的儿子在逃脱最初的追捕后并没有单纯地韬光养晦。赵氏和林氏的家谱均有记载,仅仅在宋亡4年之后,1283年三月,长子赵良钤与林玄辅的二儿子林桂芳就兴兵起义,拥兵过万,建立了“罗平国”,后来兵败,一起遇害。现在睦洲仍有“衙前”的地名,相传就是他们起兵时建衙的所在。而虽然同在睦洲,近在咫尺,林家与赵良钤的弟弟赵良骢(化名林二孥)很明显没有受到牵连。是起兵之初就做了周密的安排还是其他?林玄辅对他们的起兵抱什么态度?颇耐人寻味。
  赵良骢在哥哥遇害后,“益自韬晦,以存宗祀”,他的孙子赵宗远(兄)、赵宗逞(弟),分别迁居台山浮石、新会霞路,成为两地的开房始祖。
  
  报存孤之大恩
  一直到元亡(1368年)之后,明朝洪武初年,各地隐姓埋名的赵氏子孙才陆续恢复了自己的本姓。林玄辅去世前遗嘱林二奴日后要恢复姓赵,不致“天水混入西河”(赵姓是天水堂,林姓是西河堂)。明朝洪武年初,二奴的子孙恢复姓赵。以后,赵族为报答林玄辅存孤大恩,凡有祭祀祖先,一定要先祭林公,后祭自己的祖先。此例一直延续到现在。
  林玄辅和赵必樘的墓地都在新会睦洲。1991年,浮石村和霞路村赵氏首次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秋斋”习俗;1998年后,更固定为每两年举行一次——即在重阳节后的第一个周末,两地赵氏轮流牵头,前往睦洲祭祖。“我们总是先祭林氏祖坟然后再祭赵氏祖坟。”霞路村老年协会赵长就说:“我们的族谱中写着:赵氏凡有祀事,皆先林公而后及己祖,以报存孤之大恩。解放前,赵氏每有喜事,如中举,也都要先祭拜林氏先祖,然后再祭拜赵氏先祖。”
  “听村里的老人说,解放前最后一次秋斋是1946年,后来因为战乱,一直到1991年赵氏有老华侨回来祭祖,才又恢复了这个传统。”在新会睦洲充美村林玄辅古墓前,林氏后人林长源和林健明告诉我们。
  4 寻根溯本
  江门赵氏多源太宗
  赵氏后人为什么有太祖派、太宗派和魏王派之说?三派如何区分?霞路村赵氏祖祠耿光堂墙壁上有着“太祖玉牒大训”的说明,看到我有些迷惑,赵社赞老师主动上来解释,我才知道三派的由来。
  原来,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担心没有标记,后世兄弟难分,子孙相攻,于是决定与兄弟赵光义、赵光美,分成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希望后世子孙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凭此相认。
  而三枝派字,出于同一个铭文:“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师古希孟,时学光宗,良友彦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与善之从,伯仲叔季,承嗣由同。”即把这42字打散,每枝14字。如,太宗派诸子位下派字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赵必樘的两个儿子都从‘良’字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他们的孙子霞路村的开村始祖却是‘宗’字辈?”我不解地问。
  “那是因为元朝时,我们赵氏与元人势不两立,而‘季同元允’四字发音近于‘归同元运’,所以避免排这4辈,友字辈后就接宗字辈了。”赵社赞解释。
  浮石赵氏与霞路赵氏是“兄弟”已无疑问,那么三江赵氏、滘头赵氏还有珠海南门赵氏与崖门海战都有什么联系?
  三江赵氏与滘头赵氏也是太宗派,而且同是宋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后代。
  三江赵氏与浮石、霞路均是元份派系六世祖赵不缁后代,浮石、霞路是其第二子善竦后裔,三江是其第三子赵善宾的后裔,后来分支到鹅溪和慈溪等地。报载三江的开村始祖是元份派系十一世祖赵良韶,其父参加崖门海战后,为存宗祀忍辱偷生,后来良韶逃到三江隐姓埋名。
  而滘头赵氏,据江海区地方志办公室余球添考证,是元份派系九世祖赵崇澥后裔。赵崇澥是赵必梾、赵必樘兄弟的亲二伯,公元1253年迁入广东,比1279年崖门失玺早了近30年。霞路赵氏家谱记载,赵必樘的亲哥哥赵必梾也在崖门海战中殉难,他的两个儿子赵良贤、赵良焘就跟随着赵崇澥的第四子赵必 避难,后来迁往江门北街,成为北街赵氏的开房始祖。
  而珠海斗门区南门村赵氏,则属魏王派,是魏王赵匡(光)美的后裔。南宋小皇帝赵罡败退到香山时,当时已居住在南门村的魏王后人赵若梓闻讯前来勤王。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脉,丞相陆秀夫即令若梓等归家入山隐居。
  一代皇亲国戚,就这样共同度过了历史上那段悲情时刻,有抗争,有相助,有隐忍,有坚持,最终在珠三角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并有相当一部分迁居全国各地和海外。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赵美心就祖居霞路村五福里,成为所有皇族村的骄傲。
  近年来,世界各地入粤赵氏皇室族人后代寻根问祖的欲望日益强烈。“国母诞”祭祀杨太后的传统活动,从明朝洪武时期到现在已有数百年历史。刚开始是官祭,后来归赵祭。1943年中断。近年,新会区又恢复了该项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由台山浮石、珠海南门、江海滘头、新会三江、新会霞路五房轮值牵头祭祀,远在福建、珠海、顺德等地的皇族后裔均参与祭拜。
  今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正好是本周星期日,即将到来。“这是我们各地赵氏族人的盛会。”赵长就说,充满了期待。
  “宋元战争南下有几百万人,这次海战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暨南大学教授、宋元史专家邱树森说一座富有岭南特色的艺术殿堂——新会古井霞路赵公祠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是新“皇族村”——古井镇霞路村的兄弟村。这条有626年历史的古老村庄的二万多名村民,崇尚文化,热爱艺术。2000年,该村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称号。二十世纪以来,村民与时代共同前进,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农民排球队,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刊行了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3个中国第一。

  台山的浮石和新会的霞路,同为赵宋皇室的后代,两条村的先祖是亲兄弟。据《浮石赵氏族谱》记载,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孙赵必次在崖山殉国前,托付儿子赵良骢给睦洲林氏抚养,赵良骢的孙子赵宗远和赵宗逞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别在浮石和霞路建村。浮石族谱卷首印有宋朝历代皇帝像、崖山总图、慈元殿图等史料,浮石人以自己是宋朝皇族为荣,台山赵氏全是太宗派,以浮石赵氏、海宴赵氏、田稠赵氏为三大宗裔。 在台山流传着“三村两石”的说法,“三村”:斗山镇
六村、都斛镇莘村、汶村镇汶村,“两石”:斗山镇浮石村、都斛镇白石村,其中,汶村建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经过战火洗礼变迁,700年的古村容颜早已灰飞烟灭,但是村中古巷道、古城墙、古牌坊、古祠堂等遗迹诉说着汶村的年龄。


  
浮石飘色  远近闻名

  2004年10月17日,每个江门人都在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暨2004年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巡游队伍上,欣赏到浮石飘色的英姿。

  飘色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的综合表演,它的阵容包括有舞狮子、舞龙、耍大头、锣鼓八音、戏曲段子、乐队、花灯、武术队等,突出故事人物化装游行表演。浮石飘色的特色是,两个小孩装扮为戏曲人物,由4位穿古代武士服装的壮汉抬在“色柜”上行进。飘色的道具,下面的木箱叫做“色屏”,支撑小演员(色仔)的钢枝,叫做“色架”。每台飘色有两个“色仔”,一上一下。坐在下面的色仔称为“下色”,又叫做“屏”;凌空三米高立在色架上的色仔,称为“上色”,又叫做“飘”。在观众眼中,上色似乎全无依托,凌空飘行,十分神奇。浮石飘色有“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昭君出塞”、“罗通扫北”、“薛仁贵与柳金花”、“吕布戏貂婵”、“白蛇青蛇”、“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等几十种造型。“色仔”由浮石村琳琅剧社的老演员在浮石小学8至10岁的学生中挑选,并训练和装扮。

  浮石飘色来源于“陕西高抬”。清代和民国时期,北京和各地陕西会馆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时上街表演。清代乾隆年间,浮石举人赵家璧上京会试时,在无意中“识破机关”,掌握其中秘密,带回乡中推广,经过近200年的传承,形成今天独具一格的浮石飘色。以往,浮石村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北极神诞”时在本村表演一次。现在,浮石飘色已走出台山,冲出江门。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上,浮石飘色在澳门大街上巡游助庆,深受欢迎。2005年12月18日,浮石飘色在中山市参加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获金奖。它和潮连纱龙、泮村花灯、鹤山舞狮、陈山火龙一起,成为江门五邑民间艺术的奇葩。

  
读书上进  科名鼎盛

  浮石自立村以来,重视文化教育。清代,台山人称誉浮石为“宁阳礼选”(宁阳是台山的美称)。浮石人积极鼓励本村子弟读书上进。

  科举时代,浮石村在地方公款中,拨出一定数额,供童生买书。参加各级考试的,均有费用补助。考取生员(秀才)、监生、贡生和举人的,祭祖时多分胙肉。

  浮石村设有“兰溪社文会”。本村读书人每月举行一次月课,各人呈交诗文一篇;又于每年九月下旬,各人呈交科举命题作文一篇和诗一首,由文会评定优劣,优胜者有奖。浮石村从1380年至1905年,共出文举人6位、武举人5位、贡生10位、秀才67位、监生90位,武生11位。在举人和贡生中,做知县的2人,县丞(副县长)的1人,府学教授(地级市教育局长、正七品)的2人。

  在浮石举人中,为台山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有赵天锡和赵宗坛两位。赵天锡辑录《宁阳诗存》、《宁阳文存》、《宁阳学存》和《宁阳杂存》4本书,并任光绪版,新宁县志》总篡,(总编辑),为保存台山历史文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赵宗坛放弃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当时加拿大是英国殖民地)副总领事高位,亲赴加拿大各城市劝捐,筹款新建台山县立中学校舍,并回国督办建校事宜,后任台中校长,为台山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网上一搜索,得到的答案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小小的浮石村,居然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有着三个全国第一:
    1919年正月初二(2月2日),浮石青年在可卢书室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民间排球队——华利磨学会(华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ball的译音)。

    1926年,浮石人赵灼出版《纳氏英文讲义》,这是中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用中文和英文讲解英文语法,全书四大册,是当时全中国各大学都采用的教材。
    2003年,浮石小学校长赵恩普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村方言的字典——《浮石三音字典》。这本字典收入9000多个汉字,每个字用中文拼音方案标注普通话读音;用广州话拼音方案标注广州话读音;用台山浮石话拼音方案标注方言读音
陈宜禧:新宁铁路创办者
发布时间: 2010年10月19日     人气: 1663 ℃   责任编辑: cntsgov






    陈宜禧,字畅庭,英文名Hi  Chen,广东台山斗山人。1864年赴美,在西雅图火车站当清洁工、筑路工。1889年组建广德公司,自任总理,包工承建北太平洋铁路。他在美国从事铁路建设达40年之久,筑路经验丰富。1904年回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县人及旅外侨胞的支持,纷纷投资,共筹得股金425万银圆,并于1906 年成立新宁铁路公司,陈宜禧被推为总理兼工程师。铁路于1906年破土动工,1920年全线建成,全长137公里,以台山县城为中心,南到斗山,西至白沙,北达江门的北街。由于官僚的敲诈及乡绅的阻挠,工程历时14年。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
  “新宁铁路”的建成,对繁荣台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便利侨胞出国或回乡。铁路每年客运量达25万人次。其次,促进了县城与沿线乡镇的形成。随着铁路的修建,台山县城开拆围墙、修道路,并建造了一排排店铺楼宇,县城的基本格局也因此初现。与此同时,铁路沿线的许多乡镇的店铺楼宇也随之发展起来。再次,推动了台山建筑业的发展。华侨衣锦还乡十分注重建房造屋。县人通过铁路将农副产品运出去,将建材运进来,乡村许多钢筋水泥新房都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1927年,陈宜禧被当时官员陷害,不得不离开他为之付出了半生心血的新宁铁路公司返回朗美村。1929年1月,省政府将铁路权交回原董事会。1929年6月25日,陈宜禧壮志未酬,含恨辞世,享年84岁。   
  铁路运营20多年。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对新宁铁路狂轰滥炸,当时,国军為阻止日军南进拆除了这条铁路,并将拆除下来的钢轨运往广西,修建桂黔铁路。至此,新宁铁路便在中国的铁路网图上消失了。
  为表彰陈宜禧的功绩,1920年3月铁路通车时,新宁铁路董事局特其铸铜像于台城总站,以志其功。铜像“文革”中遭毁坏。1984年,台山县人民政府重铸陈宜禧铜像,表明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
http://shan--re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0 01: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虽然不是赵家郎。我是客家何家儿郎。去年冬至参加了深圳汉服的宋少帝祭祀典礼、我博客想链接这,可说没这权限。发不了。但希望版主打开方便之门,只有能宣传客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都可链接。
所今就发几个图片嗮嗮了。
汉服祭祀.jpg
汉服祭祀1.jpg
汉服祭祀2.jpg
汉服祭祀3.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笠泽兰
博客想链接宋室遺裔趙氏孤兒在廣東支繁葉茂?為何链接不成功?

点评

楼上的意思是想把自己博客的地址贴在这里,但普通会员不能发含有链接地址的帖子,主要是为了防止广告泛滥。要发链接地址试下这样操作:把http去掉,只保留后面部分。  发表于 2012-2-20 08:2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2: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2-21 22:42 编辑

回复 3# wugang 的帖子
https://www.hakkaonline.com/?43258
是這樣嗎?
青笠泽兰 ,請留言或-e-mail
你的博客連址我才可幫你貼
abi8878@hotmail.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03: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笠泽兰 于 2012-2-22 03:33 编辑

青笠泽兰也是我博客的名字。我发了几次给你都无法发、麻烦你百度一下也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09: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青笠泽兰 的帖子
http://wuyun167.photo.hexun.com/4343_tag.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15: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