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1|回复: 0

惠州:从“文化惠民”到“惠民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0 22: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惠州:从“文化惠民”到“惠民文化”2011年11月28日 07:53    彭丽    来源:南方日报
图为惠城区第二届社区文化节现场。梁惟春 摄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惠州人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白领们纷纷驾车去奥体中心看香港歌星张学友的演唱会,更多的市民、外来工在城市广场欣赏免费的歌舞表演。悠扬的歌声与舞曲,从容的笑脸和步履,让这座珠三角城市透着一种不一样的和谐、幸福。
从2008年5月省委书记汪洋在惠州调研时要求惠州“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以来,惠州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努力建设普惠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今,这种“文化惠民”已经升华为“惠民文化”,从文化领域拓展到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社会民生等领域,深入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血脉,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文化惠民
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我几十年没看过这么好的演出了!”一位60多岁的阿婆走上台,拉着惠州歌舞剧团团长王胜华的手不放。惠州市歌舞剧团来到惠东县高潭镇一个偏远山村演出,结束了该村40年来没有专业演出队到来的历史。戏台子就搭在稻田里,演员唱起客家山歌,村民拿着板凳“赶集”来了。
“以前歌舞团经费不足、人才流失,下乡演出是亏本的,所以不积极。”王胜华说,近年惠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以奖代扶”,送戏下乡每场补贴2万元,让歌舞团能“吃饱”,留住人才,又能真正地走下去服务百姓。
这是惠州“文化惠民”的一个生动案例,让市委书记黄业斌很欣慰。他说了一句大白话:“一个只有钱但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冷漠可怕的。我们宁可没钱也要有文化,宁可借钱也要搞文化。”
这是顺应历史大潮的必然选择:富之教之,富而崇文。经过30年改革开放,踏上小康之路的惠州,视文化建设为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把“文化惠民”当做构建“惠民之州”的重要元素。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创新服务方式,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5年来,惠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00亿元,建成市级文化场馆13个、县级文化场馆70多个、镇级综合文化站73个,在建和建成的“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室超过1000个,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格局。
惠州大手笔规划建设的文化艺术中心、科学馆、博物馆,成为市民和孩子们最爱光顾的地方。特别是投资达4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后,世界著名艺术团纷至沓来。以前,惠州人想“叹”一场高雅演出,不得不赴广州或者深圳“扑票”,如今已经可以在家门口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和交响乐了。
“有阳春白雪,更要有下里巴人。文化,要从豪华舞台走向寻常百姓。”黄业斌更看重的是文化如何惠及更多群众。
惠州从多方面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文化“大餐”:打造“快乐时光”广场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安排100多场文化活动,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晚会、天天有活动”。5年来,惠州组织送戏下乡1300场,送电影下乡23000场,送图书13.2万册次,免费开放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每年免费派放1万张文化艺术中心精品剧目门票,推进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活跃工程、老年人文化健康支持工程、未成年人文化艺术教育工程,使各层次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花钱搞文化建设,要“舍得花”,更要“花得巧”。惠州变花钱“养人”、“养单位”为花钱“养项目”、“买服务”,实行项目补贴和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等形式。财政对“快乐时光”等广场文化活动每场补贴2万元,对送戏下乡每场补贴2万元,对惠州体育馆等场馆举办大型文体活动每场补贴30万-50万元,对文化艺术中心文艺演出每场补贴17万元,对参加市文化馆培训群众补贴200元,对文艺创作重点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这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惠民文化
执政施予变成全民参与
文化,既有愉悦之效,更有教化之功。
早晨到滨江公园打打太极,晚上到文化艺术中心看看演出,周末再带孩子逛逛科技馆、博物馆……这是惠州市民张先生的周末生活。而在农村,农家书屋建成后,惠阳拾围矮岭村的村民强叔农闲时不再只是打牌,而是看看报纸和农业生产的书籍。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很虚,但抓好了,就变得很实,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政策只能管一时一地,关键还是要形成文化自觉。”黄业斌说,“文化惠民”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还提升公民综合素养。
更可贵的是,文化惠民已经从文化领域扩展各领域,从政策层面进化到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升华为一种“惠民文化”,这是“惠州之州”建设三年来结出的硕果。
惠民文化,是一种执政观念、发展方式的升华。惠州响亮地提出:“要像谋划发展一样谋划人民的幸福,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心工程建设,要用抓经济建设的工作力度抓民心工程建设。”
惠民文化,从文化领域扩展到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惠州将每年新增财力的70%、年预算支出的50%以上投入民生。5年来,惠州累计投入超过300亿元,完成上百个民心工程,实现了行政村光纤接入、公路硬底化、村村卫生站、新农合参合率“四个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惠民文化,从执政思想扩展到全民参与、官民互动、共建共享。在11月22日的惠州党代会开幕式上,黄业斌在工作报告中提炼了“五个民共”的新颖表述: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
在报告中,“户户有就业、村村通公交、收入年年增一成、中小学读书全免费、医保巩固百分百、养老保险全覆盖、三甲医院县县有、保障性住房六万套”,这几项被统称为“八大民生目标”,而这种表述来自于一位热心的市民向市委政研室工作人员念的一首打油诗,本身就是“民共建”的鲜活产物。
惠州的“网络问政”也是一个官民互动的明证。从惠南大道收费站停止收费到惠城惠阳开通公交车,从外来工子女就读到学生校服质量……由于官方的重视与引导,网友参与社会管理的激情日渐被激发出来。惠州开设县区信箱、局长信箱、书记微博和党政领导信箱,开拓了政民互动的新渠道,实现了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网络问政常态机制。
惠民,已经从党和政府的政策施予变成一种全民的文化自觉,变成一种共建互惠的城市精神。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群众对惠州创建工作支持率达99.13%。惠州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荣获“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人民满意城市”称号。
从“文化惠民”到“惠民文化”,惠州之路,令人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陈枫 陶然
通讯员 彭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 22: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