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2|回复: 2

[视频] 方言与族群文化的互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1 0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客家一家亲 于 2010-10-21 10:24 编辑

方言与族群文化的互动
以揭东县龙尾镇为例
许彩丽
(揭阳市登岗中学,广东揭阳 521041)
摘 要:在粤东地区,特别是潮汕地区,闽方言跟客家方言同时存在于一个镇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还出现同一个村使用两种方言的情况。该文以揭东县龙尾镇为例,通过实地的调查考证,真切地揭示了该地区闽、客方言地理分布的现状。影响龙尾镇这种闽、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经济、婚姻等,进而推测出这种分布情况演变的趋势是客家方言不仅没有呈消退态势,反而是潮汕方言呈弱势之态。
关键词:龙尾镇;闽方言;客方言;地理分布
中图分类号:H1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0)02—0019—08

    关于族群的定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一般是指由共同语言、宗教、信仰习俗、世系、种族、历史和地域等一种或数种因素构成的文化复合体”①。西方有的人类学者认为族群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意识到自己或被意识到其与周围的群不同” , “我们不像他们,他们不像们”。【1】粤东地区不是纯粹、单一的民系,其主要民系包括客家和福佬两个民系。众所周知,在粤东地区流行福佬话和客家话。福佬话也即“潮汕话” ,属于闽南方言的一支,是指流行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地区的地方话,过去许多人称之为“潮州话” ,后来也有用“汕头话”或“潮汕话”来指称它。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区)部分地区。客家方言之所以被称为“客家话”,与汉语的其他各大方言以地域为名的叫法有异,就是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大的“移民集团”【2】潮汕学和客家学是研究福佬和客家这两大族群的学科。罗香林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总结前人关于客家研究的成果,作出创性的建树。该书奠定了罗香林作为现代客家研究权威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今后客家研究的方法及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客家方言与潮汕方言的关系可谓硕果累累。如林伦伦先生曾对粤东的闽、客的分布情况作了大略的揭【3】。再如张振兴先生指出, 闽语和它周围的吴、粤、客以及赣语等方言是汉语南方方言最大的共同体,互相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西部闽语跟客家方言的联系特别密切;南部闽语跟粤语、客家话都有明显的关系【4】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构成一个民族的要素之一,而一个民族支系的形成也要靠该群体的语言来维系。客家人之所以从汉族中发展为一个支系,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与它的语言具有了独特的个性,成为汉语的一个方言也有关系。客家话邻近的方言有闽、赣、粤方言, 因此,客家话自然会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特别是边界客方言受影响更大,因而产生客家话“异化”现象。客家话由于与其他方言区的文化接触,在文化互动的过程中 ,吸收了对方的语言成分,严重的会产生“混合方言”。【5】粤东的客家活主要受闽方言影响,闽文化与客文化棚比较,闽文化区经济较为发达,属强势文化,而客文化区经济较为落后,属弱势文化,所以,强势的闽文化对弱势的客文化影响极大,其结果是造成边界地区客文化流失,先是产生一批闽客双语人,进而这部分客家人放弃自己的客家话母语,改操闽南话为母语。这种现象发生在闽、客交界的闽南地区。本文要研究的也就是处于这利交界的地区之一——揭东县龙尾镇。
一、龙尾镇的概况
    龙尾镇,位于揭东西部,是揭东、揭西、丰顺三个地区的交界之处,揭陆公路(省道S335线)和揭丰公路(县道龙大公路)横贯其中。东与本县白塔镇、西与揭西县五经富镇、南与国营卅岭农场和揭西县东园镇、北与丰顺县埔寨镇和国营埔寨农场相邻,据1986年的《揭阳市龙尾区志》资料,全镇总而积44.3平方公里,总户数5578户,总人口27939人,耕地而积19906亩,山地面积35181亩。众所周知,自然村是指由村民经过长时问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行政村是政府为了便于管理,而确定的村下边一级的管理机构所管辖的区域。冈此,有些行政村是由几个自然村而构成的,有些行政村则是由单个自然村形成。该镇分设九个行政村,即高明村、龙珠村、美联村、石坑村、东湖村、新丰村、四联村、珠坑村、河坑村。全镇有25个自然村。①
    高明村:梧桐岭、门口岭、上村、下村、池贝村;
    美联村:蛇脐、富丽坑、坑尾寮、二村、三村、埔东围、狗肚坪、淳塘;
    四联村:桥背村、三角埔、大竹埔、平田围;
    新丰:新寮、三完;
    石坑:仓下岗、石坑寮;
    龙珠、珠坑、东湖、河坑各为一个自然村。
    该镇位于北纬23。34 ,东经116。23 ,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6~C,年积温约7300。C,无霜期340天,年降雨量2386毫米,-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②全镇境内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山地占全镇总面积的60% ,丘陵占40% ,新寮山是全镇的最高峰,高达394米,其次是牛牯岽、马牯岽、猴子岽、天料岽等。境内山坑纵横交错,比较大的河流有龙珠溪,发源于新寮山和三角埔乌石坷,全长约20华里,流经新丰、石湖、龙珠乡和白塔镇的金联、宝联乡注人榕江。其次是古明(高明旧称古明)和美联的后溪,古明溪发源于马牯岽、圆岽、卅岽一带,汇合后流经高明、珠坑、金联、宝联等乡,注入榕江,全长约l8华里。美联后溪(坑)发源于伯公凹、老虎坷等山岭,流经美联、金联、宝联后注人榕江,全长15华里。这几条大的水系是全镇水力的主要资源,对发展农、林、牧、剐、渔生产起着重要作用。1953年该镇开挖了龙颈灌区一、二干渠,干渠从鹅宫开始流经新丰、东湖、美联等乡村,灌溉面积达5500亩;二干渠从鹅宫开始,流经石坑、高明、龙珠、河坑等乡村,灌溉面积6OOO亩,这二条干渠的建成,对改变该镇缺水干旱面貌,确保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
二、居民源流④
    该镇属于潮汕地区,大部分居民能讲潮汕话,又能讲客家话,故属“半山客”人。全镇34000多人有33000多人母语是客家话,只有东湖村全村的母语是潮汕话。据《揭阳市龙尾区志》(内部)(1986年)记载,已迁到汤坑石湖虾地的坤蒲公,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足以证明传下的年代,要有30代以上。但从乡亲各姓名中调查,未发现有3O代以上者。由此可见,龙尾镇王氏的国用公、国正公,张氏的信延公,吴氏的德广公,何氏的念四郎公,黄氏的嘉深公、翠穆公,赖氏的吕秀公、维鼎公为始世祖,均是由福建南部、江西东南部徙迁到广东平远、丰顺。再由丰顺的潘田、丰良、建桥南迁到龙尾的高明、坑尾寮、大竹埔等地定居。在此之前,我们乡亲所住之地区,也不是荒无人烟之地。如新丰乡新寮村原来便有曾、汪、严、邹、黄、钟、张等18姓;石坑村原来也有刘、谢、何、吕、黄等姓;珠坑村原来也有钟、罗、张、林等姓;高明村原来也有周、林、黎、罗、邓、王、谭等姓;坑尾寮原来有游、江、邓、张等姓。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搬迁到他们认为更好发展的地区去了。
三、龙尾镇闽、客方言的地理分布现状及其特征
    以上概述已提到,龙尾镇有9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那么这些村落是否是讲同种语言,有着共同的文化呢?以上我们已经知道,龙尾镇是揭东、揭西、丰顺3个地区的交界之处,揭陆公路和揭丰公路横贯其中。东与本县白塔镇、西与揭西县五经富、南与国营卅岭农场和揭西县东园镇、北与丰顺县埔寨镇和国营埔寨农场相邻。众所周知,揭西县的五经富、丰顺县的埔寨镇等地方都是讲客家话,而白塔镇大部分地方,揭西县的东园镇等地方都是讲潮汕话。那么,在这个特殊位置上的龙尾镇操何种语言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此镇居民既非纯粹的讲客家话也非纯粹的讲潮汕话,这是一个两种语言共存的镇。戴庆夏在《论语言关系》一文中指出:语言关系(1inguisitic relationship),是指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结构特点和语言使用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说语言关系中必须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语言本身,另一个是交际使用。因此,语言关系离不开语言接触(1anguage contact),所谓语言接触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也由于语言的相互接触,使不同的语言在交际中产生了影响。萨丕尔在论证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提出语言很少“自给自足” ,他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产生直接或问接的接触。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际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7】既然语言无法自给自足,那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在接触后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呢?
(一)纯客方言村落
    纯客方言村落是指绝大部分村民只会客家方言,而不会讲也不会听潮汕方言的村落。在对龙尾镇25个自然村的调查中,对内使用客家方言,且听不懂潮汕方言的自然村落有:梧桐岭村、门口岭村、上村、下村、池贝村、桥背村、三角埔村、大竹埔村、平田围村九个自然村。梧桐岭村、门口岭村、上村、下村、池贝村是同属于高明行政村,从地理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明村是沿着揭陆公路分布,这些村落与揭西县的五经富(笔者在做课题时,曾经调查过此地方,该镇是纯粹的客家话)相连,这俨然形成了一片客家方言区。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上的原因而使得他们讲客家话,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祖先是从那里搬迁来的(高明王氏来自丰顺县而非揭西)这里不全是王氏,这里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姓氏,是周姓。据当地的老百姓说,周姓才是最先在高明村居住的,但因为周姓人口不多,据说世世代代都不超过100人,加之不是独立形成一个村,而是分散在各个村落里面,因此周姓也就很少引起人们注意。
    高明村的王氏之所以会在此扎根,这里面有个小传说:王氏的祖先原是官兵,路过此地借放棺木。第二天醒来时,发现棺木上爬满了白蚂蚁(此为“风水好”的象征),因此,这些官兵就决定不再往下走了,而决定在此创立家业,繁殖后代,那个棺木也就葬在此地方,这成了他们的祖先(吴氏太)因此,清明节的时候,他们全村的王氏都会去祭拜祖先。(近几年有部分周氏添新丁的人家也会去祭拜)
    桥背村、三角埔村、大竹埔村、平田围同属于四联村。在地理位置上,四联村并不是与高明村连成一片,也不是分布在揭陆公路上,而是沿着揭丰公路分布。它是临近揭西县五经富和丰顺县的埔寨镇(此镇,笔者在做课题的时候,也曾经调查过,是纯粹的客家方言区。),这也就连成了一片客家方言区,有着与潮汕地区不同的客家文化。
(二)闽、客兼用方言区
    1.以客家方言为母语,兼用闽南话也即潮汕言的村落
    以客家方言为主,兼用闽南方言的自然村落有:蛇脐村、富丽坑村、坑尾竂、二村、三村、埔东围、狗肚坪、淳塘、新丰村、三完村、仓下岗村、石坑村、龙珠村、珠坑村、河坑村15个自然村。蛇脐村、富丽坑村、坑尾竂、二村、三村、埔东围、狗肚坪、淳塘同属于美联行政村,此村的居民有江、张和邹几个姓,他们基本上是从福建搬迁至此。此村之所以会兼用潮汕方言,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龙尾镇过去比较落后,当地居民基本上都要去其他地方购买东西,再则,从地理上来讲,此村离白塔镇比较近(隔溪而居,据说旧时坑尾竂与溪对岸的白塔古塘村在每年端午节时都会隔溪互丢石块),因此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习得潮汕方言,尽管现在龙尾镇已经成立了个市场,但该村的居民基本上还是去白塔镇做买卖(少数)。因此,该村至今为止,两种方言也基本上通用。
    新竂、三完村同属于新丰行政村,新丰的居民均姓何。
    仓下岗村、石坑同属于石坑行政村,石坑均是黄氏居民。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两个行政村所辖的居民从老人到小孩基本上能听懂潮汕话也会基本的潮汕话。据当地居民说,这是因为当地经济比较落后,买卖东西基本上要到白塔镇市场,而该市场在做买卖时基本上是用潮汕话沟通,因此,这一带的居民基本能操两种语言。而他们的潮汕方言之所以能保存得比同镇的其他村落完整和久远,主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两个行政村中间夹杂着一个潮汕村落(东湖村),这就是他们的潮汕方言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
     而龙珠村、珠坑村(此两村曾合并过)分属揭陆公路的两边。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有中年一代和老年一代才会讲和听潮汕方言,而小孩子则完全不会讲也听不懂潮汕方言。笔者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两个村主要都是三、四百年前,从丰顺县丰良镇搬迁至此,此地居民的潮汕方言多是为了买卖而从白塔镇的居民习得的。
    河坑村,距镇中心距离为6公里,全村居民均姓赖,从福建搬迁至此地,建村史约300年。村中的中老年人几乎都会讲潮汕话和客家话,而客家话是他们的母语。此村被省定为老革命根据地。该村与揭西县的东园镇相连,因此,该村的潮汕方言也习得比较好。
    2.以闽南话即潮汕方言为母语,兼用客家方言的村落
    以潮汕方言为主,兼用客家方言的自然村落只有唯一的一个村:东湖村。东湖村,是一个很特别的村落。此村的居民都是黄姓,但他们的祖先却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
    该村是在清朝道光乙巳年建立的,主要是福建的黄姓迁到白塔镇的水流埔(瑞联)再迁到东湖而建立起来的,这段时间大约有160年。除此之外,该村还有从同六、揭阳的普宁、丰顺的汤坑、白塔的下垅、丰顺的九寨溪等地方迁至此村。主要是同姓黄,而且都是以潮汕话为母语。①
    该村人口是1600多人,该村有1000多亩水田,800多亩山地。主要收入是靠种荔枝、橄榄等植物,当然也有大概五分之二的村民外出打工,五分之一的村民在外经商。由于该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村的村民与客家居民联姻非常普遍。因此,该村的居民无论是小孩子还是中年人、年老的一代,基本上都会讲两种语言。但该村的村民对自己的母语还是保存得很好的。据当地居民讲,他们只要进了村,基本上就改用潮汕方言,就连从客家嫁到本村的姑娘也得学会潮汕话,他们的小孩要求讲潮汕方言。尽管该村的村民的祖先是从很多个地方搬迁至此的,但现在他们却操同样的口音,这种口音是一种接近白塔潮汕方言的口音,该潮汕音相对比较“重” 。
(三)小结
   1.通过上文的分析,把25个自然村落潮、客方言分布情况整理为以下图表:
   龙尾镇自然村的潮、客方言分布情况


未命名1.jpg 未命名2.JPG

     2.龙尾镇姓氏溯源:
     2009年笔者到该镇调查,该镇共有人口34000多人,而却有十几个姓,笔者在调查过程中,综合他们各自的族谱①,可以大致了解到各个姓氏的来源,现将其综合整理如下:
    该镇现有居民,按姓氏有王、张、黄、何、吴、赖、邹、周、邓、吕等姓。(嫁娶及外地干部、职工不列)。其分布及来源主要是:
    王氏:人口约14000多人,分布于高明、龙珠两乡和美联乡的蛇脐村。原籍丰顺大蟾,高明、老龙、新龙、太山湖、羊角寨和上新致、下新致一部分为国用公派系。下新致一部分,蛇脐与玉湖的大坑为国正公派系。高明华川公建寨至今有500多年历史,已有26世祖。
    张氏:分布于美联乡的坑尾、曲江、埔东围、狗肚坪等村,人口约5000人,坑尾村的信廷公从丰顺潘田迁来。埔东围村张氏从丰顺建桥迁来。曲江村有二系,一系属埔寨张,另一系属坑尾寮张。
    黄氏:分布于石坑、东湖、仓下岗、新湖等村,人口3916人。石坑村翠穆公从饶平迁来,至今有250年历史,东湖村祖籍福建瓦场,宁化公建寨已有139年,已传l4代;另一支从水流埔(白塔镇瑞联,客家黄姓)搬来,已传8代;还有从下陇搬来。
    何氏:分布于下新寮、三完、四联等村,人口3595人,原籍江西卢陵,后迁居到福建武平,念四郎公创乡于丰顺罗屋新楼,后分支迁居大竹埔、上坡头、营盘寨、新寮等地居住,已传26世祖,约350年历史。
    吴氏:分布于珠坑村,人口1978人,老祖德广公,原籍福建,后迁到丰顺丰良田背,来珠坑创寨人为11世祖调捷公。
    赖氏:分布于河坑村,人口900多人,上门吕秀公从福建搬迁而来,下门维鼎公从河南搬迁而来,建寨至今有13世祖,325年。
    邹氏:分布于美联乡富坑村,全村600多人,一系原籍丰顺邹家围;一系从大洋(揭西大洋乡)迁来,创寨已有120多年。
    此外高明的周姓,坑尾的江姓,淳塘村的邓姓,老龙尾村的吕姓,原都是该村的老祖居,因时代的变迁,他们所传的人口都很少。
四、形成以上村落特征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
    吴榕青曾说到,在历史上,虽然政区能对方言的统一与整合起相当大的作用,但语言分布具体跟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关系更大。尽管中小型河流整个流域更容易造就一个单一的方言区域,但有时山脉的走向及对地形板块的切割影响更大。上文已经提过龙尾镇的耕地而积19906亩,山地面积就高达35181亩,这个镇的村落几乎都是环绕着山而建的。这些村落所处地理环境闭塞、生活相对落后,为了改变现状,很多客方言村民都选择了习得优势方言。
    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农作物的耕种,而且是交通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交通的便利与否也是经济好坏的一个标志之一。处于山区的客属村民,虽然也能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一个家庭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生产,这样导致了生产交换,山区生产的物品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因此必须到平原地区购买商品;而山区生产的物品,也只有到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才能顺利地把商品销售出去。基于买、卖的双重需要,客属村民都主动自觉地学习闽客方言。
(二)经济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经济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作为“地方变体”的方言,也是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
以前揭东县龙尾镇几乎所有的村落都会讲闽南话和客家话,主要是因为龙尾镇比较落后,此镇的居民都要到邻镇(白塔镇)去做买卖,而潮汕方言在白塔镇是属于主导地位,往来的村民都要学习闽南方言,才能在集市中免受欺骗。这样使得龙尾镇的其他客方言村落在自觉不自觉中习得了第二方言—— 闽南方言。
    近年来,揭东县龙尾镇随着揭陆公路和揭丰公路的开通,该镇的经济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现在的龙尾镇也有了自己的市中心,所以很多居民也就就近在本镇市场做买卖。久而久之,一些村落的闽南方言也就慢慢地消退。比如以上提到的高明村、四联村,现在除了老一辈能讲上几句闽南话,年轻的一代基本上不会讲也听不懂闽南话。在调查王女士(四十多岁)时,她说到他们在这里(龙尾镇)一年到头都说不上两句潮汕话,之前习得的闽南方言也在渐渐地消退。现在都不大会说闽南话,只能听懂一些。
    而龙尾镇的美联村、新丰村、石坑村、珠坑村、龙珠村、河坑村之所以到现在还保留着闽南话,主要原因也就是,这些村落到现在还与闽南话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例如珠坑村和龙珠村等,他们现在也有很多居民还是到白塔镇做买(主要是这两村附近龙尾市场,做生意的比较多,而且龙尾市场有不少操潮汕话的外地人在此做生意)
(三)婚姻上的往来
    龙尾镇虽然很多是客家方言为母语,但在这个以闽南话为主导的潮汕地区,龙尾镇的闽南话得以保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婚姻上的往来。据调查,该地区的居民与闽南话地区居民的婚姻往来就达到了三、四成,尤其是东湖村,与外地通婚的就达到七成以上。操双语人具有共同的婚姻圈。这是产生双语现象的最重要原因。龙尾镇的东湖行政村,本是纯闽语区,但周围有石坑村、新丰村等是讲客家话的,所以他们在村外讲客家话,在村内讲闽南话。小孩直至7~8岁时才开始学讲客家话,长辈要求孩子回家讲“福佬话”(闽南话),即使是从其他客家区娶来的媳妇,也要学闽南话。若说客家话则不亲切。甚至有些亲属称谓仅有闽南话叫法,而无客家话叫法。如“父亲” 称“a·be” ; “a·tsie” ; “哥哥”叫“a·hia” ; “叔叔” 叫“t口ai·pe” ; “母亲”叫“a·v1l”或“a·m”。[5
五、揭东县龙尾镇东湖村 160年潮音不变的原因
   东湖村是龙尾镇仅有的讲闽南话的村子,其周围都讲客家话。该村现有200多户人家,1600多人口, 占全龙尾镇3万多人口不到5%。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东湖村人的“福佬话”始终“洁身自好”,不受影响、不被周围的客家方言所同化。为何其潮州话会不被周边的客家方言所同化呢?(有个典故说东湖村曾经想改用客家话,那一年大年初一,一长者早早出门,想练习客家话,看到门口有一堆屎,就说“唔知系鸡姆屎(死0,还系细人屎(死)”“屎”与“死”发音不准,结果那年他家鸡死了,孙子也死了,于是再也不讲客家话了)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渊源关系。东湖村的始祖是由很多个地方迁来的,据当地居民说是由18个地方迁至此,包括福建(最主要的)、揭阳的普宁、丰顺的汤坑、白塔的下垅、丰顺的九寨溪等18个地方。于清朝的道光乙巳年建立此村,迄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据说最早的祖先是从福建石坑村的带领过来建村的,因为是同姓,因此,在此建村才免受欺负,而能使得其在此村繁衍后代发展下去。
    其次是亲缘关系。大凡一地新移民的母语(方言)要延续下来,最重要的条件是有使用的空间,不用则废。东湖村是由很多个同姓的讲闽南话的祖先搬迁至此共同努力组成的。因此,“福佬话”首先在这些人群中使用,然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形成一村的语言。
    再次是地缘关系。东湖村是龙尾镇的一个行政村。它的周边沿着公路分布的还有2个行政村:石坑村、新丰村。距东湖村均有几百米。周边这些村庄,全是讲客家方言的。使东湖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又便于与客家人交流的环境。同时,孩子们在客区学校读书(该村有自己的小学),自小就学会了客家话。村民平时在与客家人社会交往中,也能学到客家方言。因此,见到客家人讲客家话,遇到潮人讲潮汕话。若一群人聊天,有人开口讲客话,大家都会跟着讲客话,有人引入潮语,大家也会转用闽南话交谈。
    再则,该镇的邻镇是以闽南话为主导的白塔镇,他们经常有往来,这就是使得他们的闽南话得以生存下来的另一个条件。可以说,白塔镇是东湖村的闽南方言所能依存的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的支撑下,闽南方言也就有可发展的潜力。生活在客区里的东湖村村民,不但继承了祖祖辈辈都使用的闽南方言,而且也保持了潮汕人的生活习惯,如“出花园” 、“做丁桌”等。
    然而,身居客区的东湖村的人也要“入乡随俗”,客家人许多生活习惯,他们也学了过来。如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与客家人一样用加糖发酵的米浆蒸制“碗仔饭” ,上山祭拜先人。此外,举办婚礼、丧事(俗称“红白事”),也与客俗大同小异,如办丧事,都是下午出殡,与客区无异。
    身居客区的东湖村,其实也相当于一个方言岛,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闽南方言岛有些什么样的特征。闽南方言是闽南方言岛的居民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母语,是闽南方言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社团的最重要标志。长期以来,闽南方言岛的居民普遍非常重视闽南方言的保持和使用。他们虽然没有类似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说法,但是,维护母语、忠诚母语的语言感情和语言态度可以说与客家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感情和语言态度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是维系闽南方言岛的居民相互认同和团结协作的纽带,具有稳固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正是在上述语言心理的支配下,闽南方言岛的居民对内坚持使用闽南方言,客观上起到了联络乡谊、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对外则具有某种程度的排他性。【9】 特别是在旧时代,上述语言心理在一些闽南方言岛中更是表现出了某种极端的情形,据了解,当地居民、宗族观念很重,语言观念相当保守,家族中严格保持闽南话。
    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域性的人员往来空前频繁,语言生活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对于闽南方言岛的居民来说,固守本方言而不学习和使用周边的方言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闽南方言岛的居民一方面出于对母语的的忠诚,至少在本村甚至是家庭内部要坚持使用闽南话;另一方面出于对外交流的际需要,也要学习和使用其周边的方言。这样,母语方言和周边方言并存并用也就成了闽南方言岛居民语言生活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东湖村人对“福佬话”始终“洁身自好”,不受影响、不被周围的客家方言所同化的现象也就不会成为不可思议的话题了。
六、结语
   福佬与客家,均为华南汉族的重要族群。研究福佬与客家的学者多认为,这两个民系均发源于中原汉族,经过历代的迁徙,同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融合,形成了现在的福佬和客家这两大民系。只是这两大民系的迁徙时间和路线有所不同:福佬沿着海岸线迁徙,客家则往山区移民,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不同的民系。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潮汕地区,闽南方言是属于强势方言,而客家方言则是弱势方言,按照理论上来说,该镇应该是客家方言处于渐渐消退的状态,而此镇的客家方言却反其道,显示出强势的趋势。这主要是与该镇的地理位置有关,它的‘背后”有揭西县的五经富和丰顺县的埔寨镇支撑,在这些大的客家方言区的支撑下,加之近年来龙尾镇的经济的发展,该镇的客家方言还是呈现出强势状态。在该镇,不仅客家方言没有消退态势,反而是潮汕方言呈弱势之态。
参考文献:
【1】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6.
【2】李新魁.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446.
【3】林伦伦.广东闽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征[J1.汕头大学学报,1992(2):54—58
【4】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J】.方言,2000(1):6— 19.
【5】罗美珍,邓晓华.客家方言【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6.
【7】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92.
【8】吴榕青.试论粤东闽语区的形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8—13.
【9】庄初升.论闽南方言岛【J】.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1: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01: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客家一家亲 于 2010-10-21 14:32 编辑

龙尾卫星地图
longweiweixing.JPG
龙尾镇地图
龙尾地图.jpg

揭东县地图
揭东地图1.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1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与文化的融合会造就经济繁荣的景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13: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