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7|回复: 2

寻幽访古双髻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9 0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双髻山位于粤东大埔县城西郊,海拔668米,山高林立、竹海幽径、蕉林松风、幽泉清澈、奇石怪崖、古刹星罗其中,为埔邑著名的省级森林公园。
    山名双髻,乃山顶双峰耸立形似古代妇女发髻而得名,行至山腰仰望顶峰,果不其然,双峰如发髻,左略高于右,非常形象。山腰有小片森林,古木参天、溪流淙淙、奇石遍布其内,若是暑天,入内沁凉无比、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堪称人间仙境。临溪有块近30平方米的巨石卧于水面,宛然一只石龟默默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除公路从山底直抵山顶外,还有石阶小径从山腰伸向山顶,号“千步云梯”,实366级26折,均为条形石阶,掩映于葱郁的树林中。沿途多天然石岩石洞,其中一处石室,宽容百人;另一处石窿长千米,从入口到出口,游人可直立行走;又有一处“响鼓石”,脚踩“鼓面”,巨石摇动,名曰“高山打鼓”。山顶大石有摩崖石刻,为大慈善家田家炳翁、肖畹香翁等所题,为“林壑幽美”等吟咏双髻山及山顶大埔电视转播台风光的词句。
    登上山顶,有电视发射台塔耸立。电视发射台是1980年10月香港田家炳先生和大埔县委、县政府出资百万元兴建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高达60多米的发射塔,于1995年被定为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山顶近观县城全景,远眺西岩、阴那、帽山诸峰,群山起伏、韩江水色、一览眼底,由发“我立山顶我为峰”、“一览众山小”之感慨。山顶看日出日落,云海霞光变幻莫测,奇丽万千,古有“双髻撩云”之称,为县城八景之首。
    双髻山还因古寺众多而名,有盘湖庵、西华寺、茶山寺等五座古寺分嵌其中,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盘湖庵。
    盘湖庵为大埔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始建于唐,地处双髻山东麓。旧《大埔县志》载:“盘湖庵前因清泉遽涌,注成湖,状似圆盘,广约三十亩,故曰盘湖”。由于唐代高僧潘了拳(惭愧祖师)曾在此卓锡住持,在万川古郡素有“头盘湖,二赤蕨”之说。明末,揭阳籍吏部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万杰,不愿为仕,抛家别子,与当时埔邑名士黄一渊比邻结庐而居,入庵30年,并改寺名亲题为“逃禅竹院”,从此不问世事。清代广东七奇之一的名僧林木陈(弘觉法师)两度入庵和僧人讲经说法。唐、清两朝高僧都与盘湖庵结下不解之缘,增添了它在佛教圣地中的传奇色彩。晚清大埔名士李谷生《题盘湖庵》诗云:“寻幽策杖入遥峰,来听盘湖寺里钟。石号美人芳草处,龛供古佛彩霞封。逃禅旧住木陈子,避地同趋吏部公。今日登临拜遗像,青松白鹤想高风。”
    盘湖庵右侧有一巨石,百年古榕,其树干粗如水桶,枝繁叶盛,须髻沿石缝盘桓,盘根错节,如虬龙缠绕,老态龙钟,酷似“乌龙入石”。寺门额书“盘湖庵”三字,是清初弘觉法师林木陈所书。据说门联乃清同治年间进士,后入翰林院任日本国首任公使何如璋所作,曰:“盘湖非旧仍严正,大石虽顽也点头”。庵内尚存清康熙丙午年(1666)钦命挂印总兵加太子少傅吴六奇、翰林院大学士李士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万杰、大埔县知县陈其文、进士箫翱村等为盘湖庵扩建佛殿并置僧田记略的《盘湖庵记》勒石。另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三十勒石《奉宪示勒》,佛殿也是清康熙年的原建筑,现梅州境内古寺建筑大多为近年重建,能见到真正意义的古寺真是很难得!
    盘湖庵周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红墙环抱,绿树成荫,古树婆娑,绿竹掩映,花果飘香,清泉入室,供人饮用,清甜可口。周边田园,香蕉、红柿、龙眼、杨桃、枇杷等四时佳果挂满枝头,实为一幅美轮美奂的田园画卷。
     流连山中,听晨钟暮鼓于山间回荡,更觉双髻山幽静而神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12: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湖庵”应该是“磐湖庵”。
因为那里称“大石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7 14: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山好。“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人啊,有时敢于离开热闹的场合,得月轮而光亮无比,得根气则底劲十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22: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