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9|回复: 0

[讨论] 走近东江客家——原惠阳地区客家源流初探(李立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8 09: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近东江客家——原惠阳地区客家源流初探
李立德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南部的安远、寻坞两县的崇山峻岭之间,主流及其支流几乎涵盖了广东省原惠阳地区(1989年前辖河源、惠州、东莞、汕尾等12个县(区),1979年前还辖深圳市的原址:宝安县)全境,后汇入珠江,经虎门出海,河长562公里,全流域面积达35340平方公里。悠悠东江水,不仅滋润着东江两岸民众,而且惠及深圳、香港同胞。
  东江地域是广东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从人文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东江客家聚居地大致可分为两大片:一是位于东北部的山区(含半山区、低丘陵)片。主要分布在东江上中游的河源市五县一区(连平、和平、龙川、东源、紫金县、源城区),惠州市的龙门、博罗、惠东县的山区乡镇以及汕尾市的陆河县;二是位于西南部的沿海片。主要分布在惠州市的惠阳区、大亚湾和惠东县沿海乡镇,以及东莞的东南部乡镇和深圳市的东部地区。
  东江客家无论在历史渊源、聚居范围、人口总数、文化底蕴及其发展势头都不亚于梅州。可是,在以往的客家学论著中对东江客家文化的专门介绍和系统探讨尚不多见,有待专家学者和客家同仁共同挖掘与提升。
  
    河源——源远流长的纯客家市
  河源市于1988年从原惠阳地区分出、建市。全市总面积15323.29平方公里,人口3332087人。其中:客家人约有300多万,还有畲族人近2万(主要分布在东源县樟溪乡)。可见,河源市是广东省与梅州市并列的纯客家市。
  河源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赵侘被秦王派到该郡下属的龙川任县令,驻侘城,辖地包括龙川、和平、河源、新丰、五华、兴宁、海丰、陆丰以及紫金、平远的部份地方。赵侘任龙川县令六年间,曾从陕西迁来一批犯人与土族杂居,还从中原迁来15000个女子与驻军士卒结婚生子;并把中原当时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带到了东江地区;故有“侘城安基客安家”之说。今天的龙川县有142个姓氏,而只有4万人口的侘城镇却有138个姓,这正是秦朝中原人南迁岭南定居的历史见证。这批中原移民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客家移民。他们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渐形成了客家文明。直到1127——1644年间,客家人更大规模地从赣南、梅州、闽西等地迁徙到这里,客家话在河源形成强势语言。于是,河源市成为全国罕见的纯客家市之一。

  惠州——包容开放的客家腹地
  惠州是东江流域(亦即原惠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通衢”之称。它于1988年成为省辖市,现辖二区(惠阳、惠城)、三县(龙门、博罗、惠东)。全市面积10809.88平方公里, 2962996人口。
  惠州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这里地处东江中下游,毗邻港澳穗,靠山临海,得天独厚。东部与闽海系,即潮汕人居地毗邻;西部与广府系,即广府人居地接壤。因此,惠州是客、粤、潮三种语系交汇区域,但这里仍然是以讲客家话的为多。惠城区有种称之为“本地话”的方言,实质上是受广府话影响较大的一个客家语种。据惠州市、县(区)各种地方志书数据比对、匡算 ,惠州近300万人口中,讲客家话的约有200多万人,讲广府话的约有40多万人,讲潮汕话的约有30多万人,讲平海军话、平婆话、畲话、路溪话等独特方言的约有6万多人,还有来自三峡的移民、南下干部、科技精英和打工一簇等“新客家”。新老客家和谐相处,亲如一家,没有发生别的地方出现的排外现象。
  惠州客家源自何方,众说纷纭,尚未定论。2005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广东人精神丛书(4)》)一书写道:“惠州是重要的客家人居住的腹地。唐末黄巢起义后,中原先民迁入惠州城附近定居的人数达5万之多。南宋之后,大批先民涌入粤东,约有20多万人定居惠州境内,由此奠定了惠州客家人居住的格局。”
  客家学专家刘镇发所著《客家的历史与客家话的定义》和谢重光所著《客家形成发展史纲》等著作则认为,客家较大规模地迁到惠州地区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开始,至清初朝廷先下令“迁海”,后下令“复界”,鼓励内陆人士前往沿海地区开垦,凡登记为客籍者均有津贴。“嘉应州一带人民响应号召。大举移民前往新安(即现宝安)、归善(即现惠阳、惠东、惠城区)、东莞一带。他们移民的规模巨大,自己形成社区”。
  惠州市、县地方志书记载,惠州客家人多半是在明朝中叶、清初从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等迁徙而来。如惠阳区秋长客家先民当年就是从东江及其支流西支江从粤东、粤北等地辗转迁来。以秋新公路为界:南面的蒋田叶氏先祖裕公是南宋末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其子志展建蒋田南阳世居;北面的铁门扇叶氏是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42年)从兴宁县合水镇溪唇村迁徙而来。秋长是粤东北地区客家围屋分布最集中,保存较完整的地方。面积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地方竞有各式围屋200多幢,其中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约有80多幢,有35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叶挺故居被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长的围龙屋既保留了传统客家建筑的精髓,又具有南洋建筑艺术的风采,形成独具一格的古建筑奇葩。
  惠州尚有梅州、河源、韶关所没有的沿海客家地区。惠州海岸线长133.7公里,大小海岛140多个,岛岭总面积19.08平方公里,优良海区面积相当于全市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二。该市沿海一带有澳头、霞涌、淡水、秋长、新圩、镇隆、永湖、良井、沙田、白花、巽寮,铁冲等20多个乡镇,人口达40多万人,客家话在当地成为强势语言。他们不仅擅长唱山歌,而且擅长唱海歌,生产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远远超过山区客家地区。

  东莞——客家经济实力不亚于广府地区
  东莞市客家人分布在28个镇,人口约50多万,其祖先皆是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赣南迁徙而来的客家先民。尤其是清溪、凤岗、大岭山、塘厦、樟木头、谢岗等镇居民以讲客家话的占多数。这些纯客家镇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发达。
  樟木头镇面积67平方公里,22810人口。自1992年以来,共吸引了30多个房地产商开发专案8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发展房地产专案达60多亿港元,成为全国镇级房地产楼盘最多的镇,也是全国商品房外销业绩最好的镇。樟木头镇还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麒麟艺术之乡”。源于450多年的麒麟舞是该镇客家传统艺术。该镇有13个麒麟表演队,5个醒狮队,参加人数600多人。镇麒麟表演队曾前往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表演,场场满座,不仅迷倒了当地华人,而且迷倒了众多老外。
  清溪镇面积143平方公里,32552人口。该镇客家人一改靠山吃山的传统,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达。七年前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达15.8亿元,外资企业共700多家,总投资超过16亿美元,外来劳工达15万人,三资企业出口总值11.4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居东莞市第一,该镇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脑制造基地之一。清溪镇还是著名的客家山歌之乡。该镇文化站代表队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主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上,以《比翼双飞奔小康》客家山歌表演唱一举夺得金奖。2004年粤闽桂赣客家山歌表演赛又在清溪镇举行,精彩叠出,名闻遐迩。

  陆河——潮人地区的纯客家县
  汕尾市陆河县是原惠阳地区管辖的,于1988年从陆丰县北部地区分出、建县。县改府驻河田镇。它是广东侨乡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非就出生在这里。全县面积1005平方公里,共30.2万人口。
  陆河县地处崇山峻岭,是革命老区,又系潮汕地区唯一的纯客家县。位于该县河田镇桐树下村的“九厅十八井”彭氏客家围屋远近驰名。该围屋占地面积5352.3平方米,建筑面积4365平方米,大门外尚有面积873平方米的大禾坪,禾坪外还有面积900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池塘外沿有三合土围墙把整套房子围定,围墙东端设一大门楼,朝东南偏东方向。围屋共有116间房,所用木料均为大杉木,至今桁桷未有丝毫腐蚀。至1979年止,居住该屋的本族子孙有37户共220人。由此可见,陆河客家建筑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深厚。
  建县17年来,趁着改革开放 的春风,陆河县经济发展很快,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特别是林业产业上新台阶,现是全国最大的红椎林母树基地之一,还是广东省菠萝主产地之一。

  深圳——当代客家文化发展的重心
  深圳市的前身为原惠阳地区管辖的宝安县。1979年撤县建深圳市。
  深圳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地区,即今龙岗区的大部分镇村,以及与龙岗接境的宝安区石岩、观澜、龙华等镇村,南山、盐田、罗湖、福田等区也有客家人分布。客家聚居地占了深圳半壁江山,人口约有60多万人。
  深圳客家源流与清初“迁海复界”有较大的关联。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实行海禁迁界,“片板不准下海”,连续20余年。宝安县沿海地区人口被迫内迁,村庄损毁,田园荒芜,渺无人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全面复界。清朝廷鼓励内陆人士前往开垦。原住居民“不吃回头草”,迁回去的极少。客家人则从闽粤赣交界地区大量迁徙到这里开垦,创业安居。经过300多年艰苦奋斗,客家人终成深圳的“原住居民”。
  深圳客家以龙岗区这个纯客家区为代表。龙岗区面积876.26平方公里,共276603人口。客家人大量迁到龙岗是在清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前后。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始,以龙岗区坑梓“新侨世居”、坪山“大万世居”、龙岗“鹤湖世居”为代表的第一批客家大围屋相继建成,标志着“迁海复界”后当地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已拥有较强的实力。至嘉庆初年(1800年)龙岗地区已矗立起100多间客家围屋。
  解放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进入到一个经济崛起,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文化活跃的新时期。以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为例。这里原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1979时还爆发了逃港潮。直至改革开放,该村得到“第一桶金”——30万征地款,用之于修路、栽树、种花,导致村容改观。至1998年该村集体固定资产从原来的75000元上升到7亿多元,年纯收入达5000多万元,而且还为扶贫救灾,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捐资了4000多万元,像南岭村这样的客家属地,在龙岗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经济的腾飞必然促进文化的发达。全国第二届舞龙大赛、香港回归国庆晚会和第24届国际摄影比赛相继在龙岗举行。1999年10月,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也在龙岗举办。海内外观众从龙岗欣喜地看到了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气象,更展望客家文化璀灿夺目的前景。应该说,深圳客家,包括香港新界、九龙,是“迁海复界”造成的疆域最清楚,人口最集中,发展最成功的客家地区。
  笔者之所以把原惠阳地区的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地客家列入东江客家文化的范畴,系基以下考虑:一是从人文地理看。东江流域贯穿全境,在古近代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情况下,东江是文化经济交流的纽带。惠州又与河源、东莞、深圳接壤,山水相依,海岸相连,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形成了客家民系第一个沿海发达地区;二是从文化属性看,本区虽受广府、潮人和海外等各种文化较大影响。但当地客家人能够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包容开放,形成了兼收并蓄,勇于进取,善于创新,讲究实效的东江客家文化特质。君不见多少叱咤风云、永留青史的杰出人物和震古烁今、光照千秋的历史事件就出现在东江两岸和沿海地区:“民国三杰”廖仲凯、邓演达、叶挺就出生、成长在这里的客家聚居地;孙中山指挥的两次东征就在这里打响;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就在誉为“东江红都”的惠东县高潭镇这个纯客家镇创建;名扬海内外的东江纵队也在这里组建、出征。东江客家的奉献有皆碑,永垂史册。正是东江客家文化的熏陶,才能涌现出如此可歌可泣的英杰业绩!
  壮哉!英杰辈出的东江客家人。
  美哉!源远流长的东江客家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范英  刘权  著:《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张卫东  著:《深圳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客家人》杂志2004年第1期。,
  李存修  湘君   编著:《万录河源》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惠阳区秋长镇府编纂:《惠阳秋长镇志》1999年10月版。
  谭元亨  黄鹤  著:《客家文化审美导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来源:http://www.hzhakka.com/shownews.asp?id=1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16: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