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3|回复: 0

鹤山黄茅壁古代遗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2 1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以下网址:http://longkou.heshan.gov.cn/new7/new_page_4.htm               在鹤山的龙口、鹤城、宅梧和高明市的杨梅四个镇交界地方,是一片连绵的群山,群山的主峰黄茅壁,海拔786米。它北连亚髻山,南接昆山,东至昆仑迳,西达杨梅新安,西南至白水带金钗坑,方圆三十多里。目前,它是山高路陡、林木茂盛、人烟稀少的林区,属四堡林场管辖。可是在一百多年前,这崇山峻岭之中,曾经散布着四十多个大少村庄,居住着300多户约1400多人。那时的山坡上,点缀着一幢幢农舍,一片片茶园,一丛丛苎麻;山沟里不时响起猎人的枪声;村庄里开设有制茶、织布、染布的手工作坊;山前村后,山歌唱答,鸡犬之声相闻,俨然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世外桃源哩!

  这里的山民,是在鹤山建县前后,从粤北、粤东迁来的客家人。他们在250年前开始来到鹤山之时,境内平旷耕地大都已经有主,只有这片荒岭尚无人开发,加上他们原本也多以耕山种茶、伐薪烧炭为业,所以就选择了一片群山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以后这批客籍移民越来越多,加上本身繁衍生息,至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几朝,约经100年左右趋于极盛。

  黄茅壁繁盛时期曾被人称为“黄茅城”,有“狼牙碧”三个颜体大字的刻石保留至今,还有人在川潭面见过一块问路石,上刻“往狼牙碧ⅹⅹ华里”。山区建有学堂、社会、龙王庙、龙母庙、关帝庙和很多民房。据传说,有一年打醮,当地父老到省城请来一个戏班演酬神。班主见到附近只有寥寥几户人家,不无疑惑地问:演戏有谁来看呢?父老笑答:到晚上便知道了。戏班要求用不着100张八仙台和400张凳搭戏台,父老也满口应承,且要于当日下午搬凳的山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如数备足了台凳。上灯时分,大戏将要开场了,只见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灯笼火把络绎不绝,足足来了上千观众。又有一年打醮,山民用纸扎成“山大人”(山神)巨像,抬着游行,游行完摆在醮坛上。忽然有老虎出现,山民成群结队去追打。有人在慌乱中碰烂了纸人。后来便有“黄茅壁人打醮,老虎食去(吃掉)山大人”的笑谈流传至今。

  黄茅壁人长期在深山野岭生活,为自身安全,建立了治安防卫机构,称为“公局”,并由大旗排山顶、丝茅寨顶、茅岗坑山顶、三脚香炉、鸡公就角螺等地,一直支靠北的亚髻山前,都建造过炮台,在白水带金黄色钗坑顶也有个“梗炮台”。这些炮台遗址尚存,一般为圆形建筑,直径约5米。

  黄茅壁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当地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他们主要是靠种茶、卖茶叶换钱买米维持生活。遇上好年景尚可以维持温饱,如果茶叶市道不好就难免挨饿了。故山外人有句俗谚:“茶平米贵,饿死山龟;茶贵米平,山龟筑皇城。”其次,游猎也是一项重要收入。有俗谚说:“黄茅壁人装(套捉)狐狸,全家生活靠住他。”他们还种麻织布供自己穿用。据说近来还见过他们的染布坊用过的石制工具。黄茅壁的主要村庄叫三尾寨。流传有俗谚云:“手无爪,唔好去三寨搞;脚无力,唔好去三寨找饭食。”但是,这些客家人凭着他们刻苦耐劳、坚韧顽强的优秀品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把荒山野岭开发成一片片茶园,使“鹤山茶”这一特产驰名远近。


  黄茅壁人艰苦顽强地生活了100年左右,到清咸丰年(1855年),不幸爆发了要明鹤如开恩六县的“土客械斗”,且延续了十年之久。到械斗平息时,客人难以在当地立足。清政府对客人采取遣散安置的措施,特别在台山县划了出一个特区,命名为赤溪厅来安置他们。黄茅壁人一部分就迁去了赤溪。只有新路尾、双峰坳、金钗坑、三寨尾还留有少数居民在艰难环境中挣扎。至本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由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茶叶销路断绝,茶农无以为生,最后也只好走出深山另谋生路,其中一部分人迁到今白水带地区,自此之后,绝少有人返山重操故业。于是,黄茅壁茶园荒芜,庐舍毁弃,只剩下破垣碎瓦掩盖在荒草与荆棘丛中了。

龙去1953年和1959年,白水带大队和宅梧公社曾先后组织社员及学校师生到黄茅壁植树造林,现在,它划归四堡林场管理成一个林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6 06: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