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2|回复: 8

四川学者的客家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1 1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学者的客家情结
  
  
  
   三年前,四川客家鲜为人知,三年后,客家文化成为四川省对外交流的一张知名品牌。在打造这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一个民办科研机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机构是1999年8月,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批准成立,为适应开发我省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由一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发起成立的。该中心成立伊始,在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组织专家深入客家地区,结合经济建设开展学术研究,精神可嘉,故事感人。
  
   从幺店子迈开第一步
  
   1999年11月19日上午,雨过天晴。于3个月前成立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为了启动第一个课题“成都东山客家历史与现状调查”,组织一批专家学者,租了一辆破旧的长安面包车,来到新都木兰乡境内。
  
   客家研究没有现成的文献资料,一切只有到田野调查中去征集、感悟和体验。为了对东山客家开展调查,这天他们决定从成都市区经青龙乡,翻过大熊猫基地,沿着崎岖小路,穿越客家腹心地带。
  
   车过一个幺店子,下车休息时,茶铺内外的人们围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来自城里的陌生人。经过了解,原来这里是木兰乡狮子村十组,再一交谈,发现包括茶铺老板和吃茶的老乡,老年人和小孩子,都讲得一口流利的“土广东话”。这正是东山客家课题组求之不得的调查对象。
  
   茶铺老板林伦发,一个20多岁的客家人,电大毕业生,曾经在外省闯过世界,喜好文学写作,是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问他的祖籍,回答来自广东长乐。又问有何依据?回答有族谱为证。再问可否借来一看?他十分爽快地回家取来一部封面略有破损,但保存基本完好的《林氏族谱》。该谱成于1945年,为石印本,详细记述了自清雍正癸丑(1733年)以来,林氏先祖自广东长乐迁居成都、华阳立业的历史与世系,是研究东山客家极为重要的资料。随后,他还带着专家们去看了祖坟、墓碑,以及宗祠与神榜等,证明这是一户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专家们最为担心的问题,是能否取得当地客家人的信任,让他们明白开展课题调查的意义,以便给课题研究以积极的配合支持。未曾想到,当他们提出要将这部珍贵的族谱借来复印时,林伦发满口答应了,连借条也没打就让他们把族谱带走。
  
   几天以后,小林利用进城买货的机会,顺道造访了设在四川省社科院内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他从中心收回族谱原件,并得到一部复印件,还借走有关客家书籍。他高兴极了,说,我还可以在村里帮你们收集族谱。后来,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正是按照这个“模式”,广泛在客家地区征集族谱,而得到了客家人的积极响应。林伦发因此被四川客家研究中心聘为特约通讯员,从他那里征得的第一部客家族谱,成了该中心开展客家研究的起点。后来中心又把从东山地区收集的族谱,精选了34部,并加以整理,公开出版,这就是《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一书成书的经过。
  
   在田野调查中大显身手
  
   2000年6月,省社科院举行了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首次学术研讨会。主题是:成都东山客家民俗文化。大厅四周专门布置了一个集中反映东山客家民俗风情的摄影展,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照片,把人们带进了陌生又新奇的客家世界。而先后登台演讲的,竟不是专家学者,却是来自东山地区的客家人。原来,这是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为了推动客家学术研究,展示前一段田野调查的成果,专门把一些熟悉客家文化,又有一定专长的老人,请到大会来作现场表演和大会发言的。
  
   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为了增强对四川客家的感性认识,为了抓住四川客家的本质特征,决定从客家民俗文化入手,大力开展田野调查工作。从2000年初开始,在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内,凡有客家人聚会活动的场所,便可见到这群专家学者的身影。
  
   镜头之一:2000年初春。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在帮助龙泉驿区洛带镇策划客家火龙节的同时,专门安排一群专家,带着摄影、摄像器材,冒着瑞雪,踏着泥泞,跟踪火龙的扎龙、接龙、祭祀及舞龙的全过程。
  
   他们研究发现,洛带“刘家龙”,原本是来自江西赣南客家地区的移民家族,其神榜上那幅“拳龙后代家声远,破楚苗裔世泽长”的对联,以及族谱、宗祠、墓碑等历史证物,表明他们的舞龙传统是古已有之。从“上川龙”的提法中,可以看出,这一舞龙传统是从江西带至四川的。加上他们至今仍讲一口流利的江西客家话,与来自赣南的客家老表的乡音完全相通,表明他们与有着全国“火龙之乡”称号的四川黄龙溪的火龙,有着不同的源流。
  
   专家们还发现,在刘家龙的舞龙仪式上,还有一种祭拜“沙官老爷”的习俗,连家族中资格最老的长辈也说不清楚它的来历,更搞不明白祭拜的到底是何方神圣。后来专家们对比考察,终于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它就是至今在赣南地区随处可见的民间土地神———“社公”。“社公”被江西客家移民带到四川后,由于语音的差异,被洛带刘氏家族称为“沙官”。舞龙前崇拜土地神习俗的保留,正好反映了移民对于原乡土地的眷恋,是客家人不忘祖宗,不忘根本的表现。
  
   现在,这个有着悠久的客家源流、舞龙世家背景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舞龙习俗,经过加工提高,已被洛带镇发掘为开展“西部客家火龙节”和“西部客家水龙节”的重要内容。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现代民间节庆活动,就这样在古老的客家民族文化的调查中诞生并升华了。
  
   镜头之二:2000年春节后的一天,在成都市区东10公里的清水沟,现为成华区龙潭乡威灵村六组,有一群专家走村串户,查看祠堂民居,访问文物古迹。经过他们的宣传说服,一批珍贵的客家文物被发掘出来了。有的拿出族谱,有的取出祭祀牌位,还有的把藏在草堆的祠堂木刻对联翻了出来,让尘封了几十年的黑漆金字对联重见天日。
  
   此后,专家们先后四次来这里考察,重点调查了范氏家族和范家祠的历史源流。发现该村总人口2885人,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范氏家族为宋代著名宰相范仲淹之后。范氏一支于清初自广东长乐入蜀。现在该支家族在福建、广东和东南亚、台湾均有后人。范家祠始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经过解放50多年的沧桑变迁,范家祠堂整体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下厅及正堂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廊柱雕花承檐无损,天井及阶沿石砌仍为旧物,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点,祠堂内的文物(包括贴金神桌、雕花神位、门窗、木刻对联、正堂木匾等)至今仍保存,极富研究价值。专家们认为这是东山地区罕见的客家祠堂,为此特致函成华区文化主管部门,建议予以恢复保护。后来引起成华区文物保护委员会的重视,批准范家祠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100米范围内停止新建宅基地,予以保护。现在,成华区拟对范家祠作保护性开发,一个客家博物馆的陈列计划正在策划之中。
  
   镜头之三:2000年农历二月初二,新都木兰庙会正进入高潮。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了一支由各个专业组成的专家队伍。在行进的山路上,有的对路旁出售种子农具的客家乡亲进行调查,有的深入民居住宅,对标准的客家建筑空间尺度进行测量,有的对散失在木兰小学的石碑的碑帽拍照,有的在清洗山顶上新发现的石碑碑文……通过这次考察,他们终于弄清了这个传统庙会的来历与变迁。
  
   在整个东山客家课题调查中,大家公认,最辛苦的要数来自龙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7 22: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龙泉今天的发展,应该说是离不开这些学者的。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四川客家才被外界所知和重视。龙泉今天的发展,客家这张名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9 11: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四川也有那么多客家人呀,真是惭愧我现在才知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 22: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cqwsh at 2004-2-29 11:12
怎么四川也有那么多客家人呀,真是惭愧我现在才知道!!!!

都是清朝初年移民入川客家人的后代,我就是其中之一,现住在四川南面的宜宾市。虽经过了七、八代,但仍有土广东(客家人)的认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 22: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是成都市东北主要住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 2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成都市的金牛、成华、锦江、龙泉、清白江、新都、金堂等区县的大部份乡都是我们客家人的栖息地人口约60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 23: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cdq at 2004-3-2 22:48
在成都市的金牛、成华、锦江、龙泉、清白江、新都、金堂等区县的大部份乡都是我们客家人的栖息地人口约60万。

原来成都郊区还有这么多客家人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6 02: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成都郊区还有这么多客家人呀!

是的欢迎您有时间到成都客家的又一天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2 14: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崖系成都格客家人

崖系教书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7 17: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