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6|回复: 3

【转帖】巴蛮图腾文化之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7 10: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蛮图腾文化之比较

姜孝德
【内容提要】巴人起源于哪一个民族?这是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巴人起源于“蛮”族,同时还认为南方的壮、侗、傣、畲等民族都是起源于“蛮族”。

在古代的南方民族中,巴蛮二族有着许多相似的文化特征,深入研究下去,不仅发现两族的图腾文化惊人的相似,而且巴、蛮二族称在语言上还有继承关系。比较研究巴、蛮二族的文化,无论是对巴族的起源,还是迁徙,乃至对整个南方民族史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比较研究巴、蛮二族的图腾文化,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研究其图腾文化,并且首先要排出越族对蛮族的遮掩,承认蛮族的存在。
一、蛮、越不同族
蛮(闽同),作为一个民族,在秦以前,汉文献只是简约地提到,《周礼》中提到“七闽”,《山海经》中有“闽在海中”句。据考古发现,福建有原始社会的人类聚落遗址,如闽江下游就有著名的昙石山文化各遗址,金门富国墩遗址,平潭南垄丘遗址等。[1] 因此,蛮族的存在是相当早的。有人认为蛮就是闽越,这是误解。最早提到“闽越”一词的是《史记·东吴列传》,还有释“闽”在东南越的《说文》都是汉代的书。许慎认为闽是“东南越”,这是割裂闽与蛮的源头,也是一些学者否定蛮族存在的依据。
越族源于河姆渡文化,它以鸟为图腾物。河姆渡遗址出土有铭刻这种图腾物的文物,如双鸟纹骨匕。有人用江淮居民世代崇蛇来证明越人崇蛇,这是错误的。江淮居民崇蛇与汉武帝平闽越迁其民至江淮有关。公元前138年,闽越围东瓯,东瓯求援,汉兵往救,闽越罢兵,东瓯请内迁,徙之江淮间。朱维干、陈元煦先生说:“闽、越并不是同一民族。福建是古代七闽的分布地区之一。闽是福建的土著,越则是由会稽来的客族。”[2]后来,陈元煦先生又说,越入闽地是公元前334年以后的事。[3]由于越族进入闽地,越文化掩盖了蛮文化,至使蛮及其文化后世不彰,人们甚至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蛮族的存在。今天,我们认识到蛮族的存在,使那些以前我们认为来源于越族的民族又有了重新认识的必要,如疍、傣、高山、甚至壮、侗、瑶等族。
二、蛇图腾崇拜的比较
蛮,《说文》曰:“南蛮,它种。”闽,《说文》曰:“东南越,它种。”按许慎的说法,蛮、闽皆是崇蛇、以蛇为图腾的民族。从字源的角度看,蛮、闽二字是可以通用的。蛮字的本义是什么?民族学认为,古老的氏族都是以本氏族的图腾物之名命名的,按此说,蛮的本义为蛇,而后才是族称。巴,《说文》曰:“虫也;或曰食象蛇。”巴人崇蛇,并以蛇命名氏族。在这一点上,巴、蛮二族是一致的。
蛮族崇蛇,今天仍有迹可寻。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1997年8月17日第10版刊发了一张人持蛇游行的新闻照片,并附有一段文字:“福建闽北樟湖镇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朴的民间活动——祭蛇。蛇是樟湖人崇拜的图腾,每年七月初七,樟湖人便抬着蛇王游行,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对于樟湖镇的崇蛇习俗,叶大兵先生有一篇较为详细的调查报告《樟湖的蛇王节》,[4]该文归纳起来有几个要点:一、樟湖镇崇蛇由来以久,樟湖出土的三千年前的陶器上有蛇形图案;二、樟湖曾有大约建于明代的蛇王庙;三、每年七月初七举行一次蛇王节,这天真蛇坐轿,人们持蛇列队游行;四、明代谢肇淛《长溪琐语》记载有樟湖的蛇王节,五、蛇王姓连。
崇蛇习俗在古代的闽地普遍存在,绝非只有樟湖才有,就民族而言,疍人保存的蛇图腾文化最为丰富。疍是蛮族后裔。明代邝露《赤雅》(下)载:“狿人神宫画蛇以祭,自曰龙种。”狿,古代多有异字,作但、蜒、蛋、蜑、疍等。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潮州志》曰:“以南蛮为蛇种,观其蛋家神宫蛇象可知。”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曰:疍“其人皆蛇种,故祭祀皆祭蛇神。”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载:“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状,插发中间,俗名蛇簪。或曰:‘许叔重《说文》云,闽,大蛇。’其中多蛇种,簪作蛇乃不忘其始之义耳,”
古代闽地多建庙祀蛇,故祀蛇的庙普遍存在。明代谢肇淛《长溪琐语》载:“(福建南平)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阪,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福建漳州浦头文芙楼边有侍者公庙一所,奉祀蛇神,相传此蛇头八卦形,不会咬人。由漳州往三坪的途中有一侍者公岭,岭上有庙奉祀蛇侍者。其象手执一蛇围绕颈上。福州的闽王庙亦祀蛇。”[5]“漳州市南台有蛇王庙,解放后废。”[6]邻近福建的广东潮州也祀蛇。清朝吴震方《岭南杂记》载:“潮州有蛇神,其象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潮州土俗,以蛇之青色者为青龙,奉之如神。每岁二月望前,结彩为舆,管弦钲鼓,舆之以行,名曰迎青龙。”[7]彩轿抬蛇游行颇似漳湖。畲族也崇拜蛇,“流传在广东、福建的畲族巫教中,也有南蛇神,施术的‘师爷’手执雕有活动蛇头的魔蛇棍,念‘催得南蛇分八路,催蛇提鬼上庙堂’的咒语;闽东古田城有南蛇庙,传说住着南蛇公与南蛇婆。”[8]师爷(巫师)手里的魔蛇棍十分象畲族的祖杖。祖杖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之一,又名盘瓠杖,或师爷棍。常见的祖杖是龙头。畲族的祖图中,有的有龙头蛇身的伏羲女娲象。[9]畲族不吃蛇肉。[10]考古工作者在福建新圩乡蕉林发现一幅以蛇为题材的岩画。这是一幅刻在黑色花岗岩上的岩画,虽年代久远,图像模糊,但主题仍清晰可见。曾五岳、盖山林、林涛等先生认为:“漳州地区的远古土著闽族以蛇为图腾,就是崇拜蛇的反映。……由此可见,在蕉林凿刻蛇岩画,绝非偶然之举,它正是闽人崇拜蛇,并以蛇为图腾在岩画中的反映。”[11]此外,福建华安马坑乡草仔山也发现有五组以蛇为题材的岩画。[12]樟湖镇发现约三千年前的陶器上刻有蛇形图案。
蛇作为巴人的图腾,曾是巴人的象征。“巴蛇食象,三岁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为陵,世称巴陵。”(《江源记》)巴蛇就是巴人,而非蛇;“象”也不是动物,而是以象为图腾的象族,《集韵》上声六释“象”曰:“象,一曰南蛮号。”可证。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路史·后记》卷1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17 10: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姓氏的比较

民族学告诉我们,古老姓氏的根,来源于本氏族图腾物的名称。图腾物之名产生氏族之名,氏族之名产生姓,因而,图腾物之名是姓的源头。巴、蛮两族都是源于图腾物之名的姓。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蛮族的姓,但是从其遗裔疍、畲等族,我们可以知道其大概。疍为蛮裔,本文有简约的说明,我另写有《疍人族源考》可参阅。畲族族源众说纷纭,但在众说中,陈元煦先生坚持“畲为闽人后裔”说。[20]我赞成陈先生的观点,在他的证据上,我还可以补充几点。一、畲族姓氏均与蛮(图腾物、族名)有关;二、畲族文化变化甚大,但其族称(畲)、自称(山客,h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7 23: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看了这篇文章,我想客家人口中的"蛇声鬼叫",应该是泛指崇蛇民族所讲的语言.只不过大部分畲人在明朝造反而被迫北移,少数留下的畲人又被同化,所以大家都忘记了蛇话的来由.致以北移的那部分,他们的汉化过程被中断,只停留在早期的汉化阶段,会讲汉语(客家话),而民俗跟客家又有明显的区别,这样"蛇话"的消失就造成了一些错误的看法.
畲人的北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汉畲长期斗争必然的结果,这使得汉人在粤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客家民系的壮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蛮字在客家口语中也很常用,小孩调皮,不听话时会被称为"蛮",可能来源以南蛮一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7 23: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的 顽皮,可能就是 顽 字,而非 蛮。

nguan>man语音上是一种 唇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04: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