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3|回复: 1

盛世危言之十论广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5 0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世危言之十论广东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0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39081.59亿元,逼近4万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在这一年里,广东还实现了一连串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突破:人均GDP和GDP的增幅差距缩小到1.1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纪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1%,达到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并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外贸依存度从2007年156%的高位降至106.8%,内外需拉力失衡的发展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纠偏;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幅分别达到12%和10.7%,近年来首次高于GDP增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成绩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深入冲击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的。可以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广东,在过去一年确实是付出了相当艰辛的努力,才换来这样的成绩。

    然而,在这种经济数据指标一片向好的情况下,也应该看到广东仍然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尽早谋划,尽快解决,那么广东未来就仍然是根基不稳,容易陷入危机四伏境地,随时可能会被后来者所赶超。下面幽壹主要是想从十个方面谈谈未来广东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一些个人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落实《珠三角发展纲要》,全面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珠三角发展纲要》是广东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国家战略规划,它的落实将关乎珠三角地区的未来。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2009年,为了落实《珠三角发展纲要》,广东着实做了不少事情。其中包括专门组织了由省委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坐镇,珠三角九市领导参加的珠三角各市现场会,专程督办《纲要》的落实;各市也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时间计划表,尤其是“广佛”、“深莞惠”等九市内同城化或一体化相对较为成熟的小都市圈,都对《纲要》的落实进行了一些细化工作。

    然而,在看到这些表面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多数珠三角城市在对待《珠三角发展纲要》的时候,基本上是说的多,做的少。这导致了一年多以来,重点的、实质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多少,例如深圳、惠州之间的“断头路”问题;各市之间的户籍互认问题,依然存在着,“珠三角一体化”仍然是遥遥无期。

    为了进一步促进《珠三角发展纲要》的落实,建议广东在下面几个方面着力:

    1、应该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保障《珠三角纲要》的落实

    落实《珠三角发展纲要》是一项长期工程,从开始到最终完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是某届省委书记任内能够解决完成的(汪洋书记本届任期内肯定不能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因人事更迭而因人废事呢?

    笔者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以保障这项政策能够在今后数年甚至是数十年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联动机构负责协调各市工作,即设立由珠三角九市市长组成的“珠三角一体化办公室”,由广东省委书记任主任,珠三角各市市长轮流担任执行主任,任期半年,定期召开各市联席会议,负责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通过这项措施,可以确保珠三角一体化能够不因人而废事,将各市沟通“机制化、常态化”,从而长期有效地推动下去,促进和保障《珠三角发展纲要》的落实。

    2、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督促珠三角各市落实《纲要》

    如果各市落实得好与坏;快与慢都没什么分别,那如果不是眼前利益很迫切的话,珠三角各市恐怕也不会有多少实质动力去抓紧落实《纲要》。推动区域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每年定期对各市推动《纲要》的落实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制度化来督促各市进一步落实《纲要》,从而推动一体化进程。

    3、建议先将户籍、交通、通讯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部份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对于落实《纲要》,可以“先易后难”。可以将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搁置一边,先从户籍、交通、通信等具体事项入手,将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部分实现区域内一体化,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成绩,让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然后再扩展到其它更深的层次。

    二、紧抓重点问题,大力发展广东非珠三角地区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了,在一个号称“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省份,其省内却长期存在着“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两极,一边是“欧美发达国家”;一边则是“非洲大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这就是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和非珠三角地区。目前,非珠三角地区占据着广东半数以上的土地和近半的人口。如果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那么广东这个中国大陆第一经济大省何以服众?一个真正的经济强省,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也相当重要,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

    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广东省近年来在省内推行“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政策,甚至还在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1月,分别召开了粤东、粤西、粤北各市领导参加的现场会,专门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然而,这两年的事实已经证明,在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成效极其有限,非珠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省委有必要采用新措施才行。

    对于如何发展广东非珠地区,使广东非珠地区经济尽快腾飞起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抓好下面几个环节:

    1、地区领导因素

    不管怎么说,领导绝对是首要因素。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与这个地区的领导及各级政府的关系是绝对分不开的。一地发展好不好,当地的主管领导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非珠地区的发展首先要看非珠地区各级领导和政府是否具有相应的大智慧及敢拼敢闯的闯劲。做为广东非珠地区的领导,要想带领广东非珠地区脱贫致富,甩掉落后的帽子,不冒半分风险是不可能的。广东非珠地区要有大发展,要求掌舵人必须合格,这个人需要具有过人的胆识,要敢闯会拼才行。

    2、信息与观念问题

    广东非珠地区因僻居于一隅,获取信息的速度自难免有滞后,进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观念的相对落后。因为信息不对称,广东非珠地区在机遇面前不敢闯不敢拼的事也再所难免。因此,广东非珠地区其实并不缺乏可塑的亮点,如有特色的农特产品、丰富的旅游资源等。然而如何才能在这信息时代,尽可能快地把其传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当中去,却很成问题。所以,广东非珠地区在观念上应尽力尽快学习发达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在这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期待互联网能够将这一不利因素扭转过来。这就要求广东省加大对非珠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力度,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财力支持及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等。

    3、人才问题

    广东非珠地区从来就不缺人才,然而广东非珠地区却总是很难留住人才,总是不约而同地纷纷选择往外飞。而那些勉强留在广东非珠地区的人才,亦常会有抑抑而不得志,有劲无处使的感觉。这一切的一切,使广东非珠地区陷入了拼命投入培养人才,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无奈境地。要留住人才,使各类人才能为已用,广东非珠地区除了尽力改善硬件环境之外,更重要的却是改变软环境,这样才能使各类人才都能人尽其才地一展抱负。

    另一方面,要解决非珠三角地区的人才问题,需要强化珠三角与非珠三角的人员交流(尤其是干部层面的交流)。要勇于打破现在的条条框框,让珠三角地区的干部多一些到“非珠三角地区”去,带去先进的管理、发展理念和思想,为“非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例如可以让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基层以上的骨干青年干部,到“非珠三角地区”任职两到三年,把在“非珠三角地区”的任职莅历做为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既丰富了该青年干部的莅历,又能够给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带去新风、新思想,掀起新的头脑风暴,从而有力地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4、加大非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交流的力度和广度

    广东非珠三角地区的出路,在于尽早尽快尽可能广泛地溶入到珠三角这个早已日欲成型的“经济圈”当中去。老实说,无论是东西两翼,还是北部广东非珠地区,在跟珠三角地区的融合方面,当前还做得很不够。尤其是经济方面,除了输出劳务或跑到珠三角做点生意,然后发了再在当地买房定居,没发也一年到头没几天在家之外,没有太多的其它的互动。单就现阶段来看,两者间的联系主要有:“非珠三角地区”的人才向“珠三角”单向流动;“非珠地区”向“珠三角”出口一些农产品或其他低附加值的东西;虽然也有一些来自珠三角的投资,但是总体上都是一些比较低端的东西;“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出口高精尖产品和优质服务……从总体来看,两者间各方面的交流都主要还是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人才、物流、先进的管理制度、开放的思想等,还没有大规模地流动到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力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大。

    加强广东“非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加大“非珠三角地区”的建设力度,绝不仅仅是“拨多少钱、搞多少大工程大项目”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地修几条铁路或高速公路,它应该包括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

    发展非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省内的“西部大开发”。未来三十年,广东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可以说:“珠三角兴,广东富,非珠兴,广东才是真正的富!”

    三、发展各种教育,使省内教育资源更均衡分布

    广东要继续加快发展步伐,保持领先位,教育才是根本。大力发展教育,改变过去经济发达与教育落后相对立的局面,对今日广东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可以说, 教育问题是广东未来发展中关键的关键,它决定着广东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决定了广东未来到底有多大的竞争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广东经济总量大,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但是广东的教育却尚谈不上发达,较之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省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的来说,幽壹认为现阶段的广东教育,主要瓶颈在于:高等教育分布不均,总体水平不高;中职教育不够发达;高中教育不够普及;留守儿童教育难。

    1、高等教育分布不均,总体水平不高

    ①高等教育分布不均

    广东的大专院校绝大多数都集中分布在广州等珠三角城市以及湛江、汕头等传统大城市,而像汕尾、揭阳、云浮、河源这类非珠三角地区的新兴城市,大专院校的力量极端薄弱,也就处于聊胜于无状态。大量学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既造成了广州等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又加大了非珠地区学生们的求学成本,更使非珠地区的分享不到“高等学府”带来的经济蛋糕。另外,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先照顾所在地考生,大量高校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客观上也损害了非珠三角落后地区考生的“教育平等权”。因此,在未来的高校设置和经费投入上,广东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非珠三角地区,不妨多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多一点向非珠地区倾斜,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全省平衡。这样的“教育扶贫”比之简单的“经济扶贫”也许会更好。

    ②总体水平不高

    广东的高校,除了中大、华工等极少数能在全国一提之外,其它的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学科教学成绩,都难以出手。希望可以通过合并高校;出台政策重视、奖励学术科研带头人等方式,提升广东高校的整体水平。

    2、中职教育不够发达

    广东也做得远远不够,致使珠三角地区所需要的大量有技术、有知识的熟练工人远远不足。身为全球闻名的制造业基地,广东本应有优质的职业技能教育。可是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广东省的地位严重不相称。广东必须在这方面加大力度,才能够应对发展的需要。

    3、高中教育不够普及

    这里说的高中教育不够普及,主要是针对广东非珠三角地区而言。当前,相对于庞大的初中生源来说,现在许多非珠三角地区的县市高中学位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初中生的升学需求,于是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希望广东能够加快非珠地区的高中教育建设步伐,加大资金投入,早日在非珠地区普及高中教育。

    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非珠地区很多家长都外出前往珠三角打工,长期不在家,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辈,这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这导致某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管教(爷爷辈因为年龄差距太大,很难管教好孙辈),无心向学,进而过早地辍学。部分学生还因此误入歧途,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四、构筑立体化交通网,助力经济再腾飞

    无论是对于珠三角,还是对于非珠三角地区来说,交通依然是关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应该通过构筑立体化交通网,进一步完善全省交通环境,以助力广东经济再腾飞。总的来说,幽壹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珠三角一体化

    广东的交通问题,同样存在着珠三角发达地区与非珠三角欠发达地区的两层分化问题。对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来说,当前的交通问题主要是在于如何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使区域内各市均能实现一小时生活圈,从而使珠三角真正融为一个整体,为区域一体化扫清障碍。笔者认为“深中高速”应该尽快纳入日程,使这条关乎珠东和珠西经济联系的大动脉早日动工开建,从而加强珠东地区与珠西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

    2、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为非珠三角地区插上腾飞翅膀

    尽管近年来,广东加大了对非珠地区交通的投入,先后开通了几条重要的高速公路,然而对于广东非珠地区来说,交通仍然是发展的关键。相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非珠地区目前的交通仍然很落后,还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求。

    希望广东交通建设方面能够向非珠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好汕昆高速、津汕高速(汕尾段)等重要的纵横干道,支持非珠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以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海港等为重点,完善非珠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为非珠地区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对于非珠地区的交通来说,在呼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考虑些什么问题呢?这些年来,广东非珠地区其实并没有少修桥建路,甚至可以说,广东非珠地区几乎年年都在修路建桥,不过却好像并不怎么不见效。有些地方是修了补,补了又修,如此年复一年地“修”下去。因此,要改善广东非珠地区交通环境,不是靠光上面拨多少钱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要看这些钱是否投入到位,是否用之有效。另外,就算路建好以后,亦应在后续方面加强管理,既要防车匪路霸,亦要防超载废路,以免很快就成了“万补路”。总之,交通问题不解决,广东非珠地区永远难有大做为。

    3、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优化道路环境

    广东省普通公路收费站仍有两百多个,这些收费站过多、过密,严重阻碍了公路的畅通,也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接下来,广东需要进一步撤并整合路桥收费站,优化公路通行环境,使交通真正成为经济的助飞器。

    五、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近年来,广东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曾先后多次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官方是重视了,可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总体来说仍然是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那么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注意什么呢?幽壹认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得解决好怎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文化产业”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立起来的,它需要经过长时间、无数人的不断努力,不断地在吸收外来文化,同时融合、发展本地的文化特性,才能建立起根基稳固的文化产业。

    尽管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是它绝不是空泛的东西,而是有着许多“可看、可听、可感”的载体,能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要依靠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它不能凭空创造出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可以找寻的“根”。因此,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历史传统、地域、气候的差异,去凭空发展什么文化产业。我们广东的历史传统文化很丰富,曾结合地域创造出与国内其它地方不同的“粤派文化”,这是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资源。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应该制定更加可行的文化保护政策实施细节,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开发利用,使传统文化真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绝不能只停留在嘴边,不能光喊口号,必须要拿出“系统的、可行的、长远的”计划。规划者们必须多考虑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那些该做、那些不能做、应该怎么做?这些都必须明确。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绝不能指靠“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首长工程”之类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东西,必须老老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光靠政府在上面讲;在台面上跳,还要让普通民众,各“资本家”、“知本家”等社会各界人物参与进来。必须要建立这样的市场机制,能够使文化变成产业更加便捷,让搞文化的人能够富起来。

    政府可以做拿出可行的规划来,可以做出必要的种种扶持,但是绝不能管得太死,切不可事无巨细一律揽在身上,参与的主体应该是普通的老百姓,应该是让民间去发展这个产业。

    总之,一个真正的文化产业大省和强省,必须是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开花。单开的花是艳不了多久的,开在贫瘠土壤上的鲜花更是经不了风霜。文化产业之花必须开在丰厚、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上,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六、广泛听取民意,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环保难题

    近年来,世界诸国都在高度关注环保问题,加大环保力度,争取创建一个宜居宜业的绿色和谐家园已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而近来越演越烈的“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则已经证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民众开始追寻更健康的生活环境,环保问题已成为当前广东民众一个重要的社会关注点。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环保还将继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换句话来说,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处理不好环保问题的话,则容易演化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形成官民对立的不利局面。

    如何破解类似“广州番禺的垃圾焚烧事件”的这种环保难题,将是 今后各级政府必须直面的一大课题。对此,幽壹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广泛宣传,加强教育,使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东许多地方的民众依然环保意识薄弱,没能深刻认识到破坏环境将会给人类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这显示了广东在环保宣传方面,依然做得很不够,没有将环保理念真正宣传到位。今后,广东应该采取多种举措,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使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通过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设立“环保节”

    通过立法,把每年6月5日的国际环保日那天设立为“环保节”。在环保节当天,要求各单位、企业、团体等公开组织各种环保宣传培训活动,让环保成为民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

    2、要求省内各中小学开设环保课

    由省教育厅负责下文,要求省内各中小学在教学期内,每个月必须开设两节环保课。教材由省教育厅统一编制。在环保课上,由专门的老师讲解各种环保理念、环保事例,教导学生们环保实操等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在学生阶段普及环保概念,推行环保理念,比较容易。通过在学生中宣传、普及各种环保理念及具体操作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使他们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学生们将是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

    通过大力宣传环保理念,使广东人人都来重视环保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都懂得如何更环保,从而让环保真正成为“人人可为、人人必为”的事情。环保不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关乎所有人类的事情。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环保事业才能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2、出台各种政策优惠措施,大力扶持科学技术的创新

    举垃圾处理的例子来说,无论是烧还是埋,其实都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作用。两者的差别只是在于:烧的话是马上见效;深埋则是将问题留给子孙后代,两者实质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事实证明,唯有大力扶持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来处理“垃圾”等环保难题,才是正确的出路。希望广东政府能够加大对环保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以引导,以推动环保科研的发展。

    1、重奖环保科研人员和组织

    设立省级政府环保奖项,公开重奖对环保事业贡献巨大的科研人员。

    2、对环保科研机构、企业和团体实行税收减免及财政补贴政策

    对于环保科研机构,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于企业单位,政府要实行更大幅度的税收减免政策。对于环保团体,政府要多加指导和帮助。

    3、扩大检查范围,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从目前广东省的环保监督情况来看,存在着法律落实不力,监督不到位的情况,这不利于在全社会推行环保理念,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环保甚至成为守法者吃亏的行为,这极大地打击了环保守法者的积极性。

    因此,应该建立一套更科学、更易操作的监督机制。要探讨制定一套完善的、确实可行的环保法律法规,对实施细节要加以细化。对于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或企业,应该及时叫停及处理。
落实各项环保法律法规是实现环保目标和建设环保模范省的必要保障条件。只有监督到位,让环保法律合理、公平、公正地落实,才能使环保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4、开门立项,广泛征求民意

    建议凡是涉及环保问题关系重大的建设项目,必须在开工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网络形式)广泛征求民意。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让民众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并要将民众的意见及时传达到决策者手中。决策部门则应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合理立项、科学布局,让建设项目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如今“环保”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重要的生存发展理念,做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在这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因此,建议广东省政府在未来五到十年,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广普及各种环保理念,落实各项环保目标,发展各类环保新技术,争取将广东建设成一个绿色的、和谐的、宜业宜居的“环保模范省”。

    七、用好“先行先试”,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陈绍基、许宗衡等省市高官的先后出事,证明当前的体制已经被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已经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从全国范围来看,体改也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究竟要如何改,却是举国都在摸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再次担负极其艰巨的历史重任:那就是“先行先试”。去年以来,深圳、广州、顺德、珠海等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分工,先后进行了体改试验。这也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位于改革前沿阵地的广东,希望广东能够继续杀出一条血路来,带领全国社会经济再上一台阶。

    其实,体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好的社会政治制度,必将带来经济的飞跃。然而广东体制改革究竟该何去何从呢?这是横坎在广东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中国改革的先行地区,破解此难题是广东义不容辞的任务。

    当前,有些人始终停留在体改旧思维上,以为但凡体改,就是简单的精简、合并一些部门,裁一些人员。广东体改如果仍是在玩那种裁减了又增,增了又裁减的“体改游戏”,那实在没什么看头,因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各级政府已经上演多回了。事实上,就算是减少了行政部门,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施政就能高效起来。如果政府官员的施政思维没有放开,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改制后的政府部门还是按过去的老路办事,那么哪怕是把全部行政部门合并至只剩1个,也一样会出现施政低率的问题。那时候可能反而会出现权力寻租的行为,为一些不法举动提供机会。换句话说,将权力集中之后,如果仍是像过去那样落在部门领导手上,又缺乏必要、有效的监督的话,那么会使这些精简剩下的行政部门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贪污行为。

    事实上,国内各省市多年来一直都在搞各种体改,然而改来改去,却始终脱离不了越改问题积得越多的恶性循环。其实衡量体改成功与否,关键不是在于精简了多少个政府部门,而是在于体改之后政府是否有施政新思维,是否真的对旧有体制的弊端有所触动。换句话说,就是是否完成了政府职能转向,开始真正走上服务型政府的施政之道。

    体改要如何进行,民众的意见很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跟政府打交通的是民众,享受政府服务的也是民众。因此建议广东今后要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网民智慧,广泛征求各界民意,掀起体制改革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创立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

    总的来说,广东要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政策,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希望通过改革能够推出一套新的体制,完善监督体制,改变官员的施政思维,最终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八、找准世界经济下的定位,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

    1、外向型经济是广东的必然选择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广东已经到了在经济全球化中重新寻找定位的关键时刻。如何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大调整中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是广东面临新突破的关键,它取决于广东能否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自己,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后金融海啸时代谈论广东经济,可谓成也外向型经济,不成也是外向型经济。因为世界金融海啸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冲击,严重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广东颇受批评,并谓之广东应该弃外向型经济为内需型经济。

    事实上,因为广东地处中国南海要塞,自古以来走的都是外向型经济,这是广东的必然选择。因此广东要继续牢牢抓住这一点,绝不可自废武功,盲目抛弃自己的优势。

    当然,随着中国中央政府连续出台政策扩大内需,广东也可以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武广高速铁路”等交通大动脉,继续开展“广货北伐”,鼓励粤商深入开拓内地市场。广东政府对此应该在政策上有所体现,急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扶持相关企业。

    不过不管怎么样,外向型经济才是广东经济的生命线。

    2、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是广东经济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广东过去三十年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定位来看,更多的是在于生产制造中心。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话,那么中国则是“世界车间”。

    目前,那种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广东已经发展到顶峰了。近年来已经面临着土地、环保、人力资源等诸多继续发展的瓶颈。接下来,如何从粗放走向精致;从低技术含量走向高科技,是珠三角产业界迫切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换句话说,最终能否成功完成经济转型,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将决定着珠三角地区的未来。占据广东经济总量85%以上的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进展到哪一步,完成得怎么样,将直接决定广东的竞争力,也将直接影响着广东未来的经济发展。

    其实,产业升级的调子,广东已经高哼多年,可惜多年来,始终找寻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升级到最后,广东的定位依然是世界生产车间,依然是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事实证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广东要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是广东经济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广东的经济升级和转型,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制度也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转型,使广东的各项产业布局更趋于合理。

    九、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的关系,更充分地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

    对于现阶段的广东来说,香港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前,在包括广东人在内的部分大陆人中出现了一种“香港没落论”,以为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香港已无足轻重,甚至香港已反过来依赖大陆的方面更多。幽壹认为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不是当前的实质。尽管香港出现了十年经济增长缓慢,近年来逐渐被大陆赶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香港无论是在制度、金融、信息等方面,相较大陆仍占据相当大的优势,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大都会之一,港股也仍然是中资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总的来说,相对于大陆,香港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依然是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国大陆各省学习的榜样。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动工、广深港高速铁路的兴建,广东将会与香港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与香港的关系,更充分地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更紧密地、更深层次的合作,这是摆在广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不仅广东需要香港,同时香港也需要广东。目前,香港在国内面临上海,国际上则面临新加坡等城市的激烈竞争,也迫切需要加强与广东的合作。广东方面拥有广阔的市场,这是香港所欠缺的。因此双方具有较强的潜在合作意愿,可以找到彼此加强合作的兴趣点。广东与香港合则两利,不合则两害。可以说:“香港兴,广东也兴;香港没落,广东也难讨好。”

    总的来说,在国内经济以区域形式加强竞争的时候,广东应该加强与香港、澳门的联系合作,以“大珠三角”的姿态,共同应对来自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的竞争。

    1、通过签订双边协议,进一步开放人员往来

    广东省应该加强与香港的沟通,通过签订双边协议,进一步开放广东居民赴港,从而使两地能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各种措施,进一步吸引、鼓励港人来粤消费。

    2、争取进一步实现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
   
    希望广东能够通过与港府谈判,实现与香港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使粤人赴港就学或就医更方便。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医疗等资源粤港一体化。

    3、利用港珠澳大桥带动珠西经济腾飞

    当前,港珠澳大桥已经开始正式破土动工。应该研究一下如何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促进珠西经济腾飞。目前珠西地区的珠海、江门拥有较多的土地,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之后,如何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这条交通要道,引导、对接香港那边的产业转移,是广东未来应该谋划的重点。

    总之,建立新型粤港关系对于两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广东在这方面宜及早谋划。

    十、充分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关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这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第三个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区。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文莱这6个东盟老成员国之间除了“敏感商品”外,九成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

    “零关税”时代来临后,身处华南要地,作为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桥头堡”之一的广东,要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呢?它又会给广东带来哪些机会?这些都将是广东接下来必须深研的重大课题。

    东南亚历来与广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祖籍广东各地的华侨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诸国。一个这么大的市场突然在家门前开放,对于毗邻东南亚的广东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它将有助于广东产品更多、更便利地进入东南亚市场。不过另一方面,广东也将面临东南亚诸国更激烈的直接竞争。尤其是农业方面,泰国等农业发达东南亚国家,会给还不成熟的广东农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些都需要广东政府及早筹划,协助广东相关企业应对。

    另外,中国企业对自贸区协议存在着利用率过低的问题。因此,希望广东政府能够尽快建立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专门机构,为广东企业提供投资咨询、原产地证书申领等服务,并通过培训帮助企业尽快学习和适应自贸区新规则,切实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工作,以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之后带来的机遇和应对其带来的冲击。

    提到与东南亚的关系,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现在国内每提及“环北部湾经济圈”或“加强与东盟合作”,往往都只是广西在唱“独角戏”。事实上,广东省的湛江、茂名等粤西地区,也同样是北部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正式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帮助粤西的湛江、茂名利用好这次机会,也是广东省必做的功课。

    总的来说,幽壹认为广东应该加握住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好这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会,主动出击,制定详尽、长远的战略规划,使东盟成为广东广阔的“经济腹地”。

    盛世之下的广东,实则是危机四伏,上述问题,宜及早破解。(QQ:33079930)


      幽壹
2010年1月29日于深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level + 10 不偏颇,写得太好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4 11: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sina.com.cn/forevergaoduo 这类风格也不错,适当可以借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