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4|回复: 4

行走赣南:“客家酒堡”酒飘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9: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0917]行走赣南:“客家酒堡”酒飘香
http://blog.163.com/netjdf2007s@126/blog/static/31034437200981824032547/
珠江.东江   2009-09-18 14:40   阅读4   评论0

字号:     


围屋前,是刚建成的1100平方米的醉仙广场

在围屋人家有许多深藏待客的酒瓮

来自各地的游人在围屋里探寻
  这里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称为“中国藏酒最多的围屋”,这里的家家户户都酿制客家米酒,它就是渔仔潭围,被人亲切地称为“客家酒堡”。
    7月,采访组一行来到位于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这里青山绿水老树交相辉映,围屋粉墙黛瓦浑然一体,我们感受着那一方方长满苔藓的青砖,似乎烙印着历史翻卷的日历;一扇扇开开关关的门窗,犹如一双双洞穿历史的眼睛。
    新里村现有李、黎两姓28户农户,人口153人,是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依山傍水,自然生态环境优雅别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采访中,一位李姓老汉告诉记者,他在围屋内生活了65年,对渔仔潭围有着难舍的情结,虽然现在围屋搞旅游开发了,但他仍然坚守在围屋里。他向记者讲述渔仔潭围的一段历史:在里仁镇,有一座比渔仔潭围历史更悠久、规模更大的围屋——栗园围,因围内人丁兴旺渐趋拥挤,其中一李氏携妻女来到位于新里群山环抱的一个山窝垦荒种地。从关西涌流而下的濂江水在山窝旁冲击形成数百平方米的水潭,潭水清澈见底,每当桃花盛开之时,就有数以万计的青鱼、鲤鱼、鲫鱼在潭水中追逐产卵,搅得潭水激起圈圈涟漪,因而被当地百姓起名为渔仔潭,李氏在潭边西南角建造了这座围屋。记者从李老汉脸上洋溢出的自豪,似乎看到了渔仔潭围曾经的辉煌。
    走近围屋,客家小妹拿出了客家米馃,游客们纷纷购买并一尝特有的客家风味。踏进围屋大门,左边院子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见底,据传这口古井曾是酒井,从井里打上来的都是酒,后来因有人一时贪念而变成了水。记者趴在井口,探下头深深地吸了几口气,虽然未闻到四溢的酒香,但清澈的井水让人顿感心灵纯净。围屋大门前方是一片池塘,被当地村民称为墨砚,正对着的是笔架山。从古代风水学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围屋是个出文人的地方。
    沿着陈旧的楼梯,记者登上围屋的三层,每走一步,木制的楼板就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透过枪眼看外面的世界,感受着渔仔潭围几百年来的风霜及其以往发生的点点滴滴。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围屋已经进行了修整,围前门坪建成了1100平方米的醉仙广场。广场以酿酒、展酒、赏酒、品酒、藏酒为主题,进一步突出了客家的酒文化。
    渔仔潭围,在数百年的岁月磨蚀下,依然巍峨屹立,如今,它被称为客家酒堡,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每天都被欢笑充溢着。经过开发后的渔仔潭围,犹如一幅客家文化、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文化艺术四者相结合的美好蓝图呈现在人们的眼前。http://www.cnr.cn/jx/gdfq/gdzl/200909/t20090917_50547486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9: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有主题的乡村旅游节目不错啊,还有经济效益。经济-文化双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5 20: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1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模式值得探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7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围屋:深山古堡 闪耀文化奇迹

http://www.jx.xinhuanet.com/wqzq/2010-02/12/content_19026879.htm

两年前,龙南县里仁镇渔仔潭围只是一座偏僻荒芜的古旧围屋,当地农民主要依靠农耕、酿酒和外出务工为生。两年后,这里成了名播省内外的“客家酒堡”,形成了融客家文化旅游、“酒文化”展示、文化培训、艺术创作与交易等多种文化形式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大多数居民转向从事旅游服务和文化培训等工作——

   
深山古堡,闪耀文化奇迹

xin_5630207121525709305395.jpg

    “客家酒堡”将围屋与酒文化完美融合


    “客家酒堡”的诞生,是梦想与实干的结晶

    渔仔潭原本是个文化气息浓厚的村庄,有独具特色的围屋和悠久的酿酒历史,过去守着这笔“文化财富”却不会开发经营。于是,村庄日益破落,村民也纷纷向外搬迁,文化与经济都面临“凋零”状态。

    2008年初,龙南县挖掘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提出以文化立县、打造“客家名城”的思路,并开展了“梦想龙南”主题实践活动,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打造出文化亮点项目,搭建一个客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一次,县委书记曾凡偶然间来到渔仔潭,眼前为之一亮:渔仔潭围雄伟古朴,所处之地山清水秀,远离城市喧嚣,围屋农民有酿酒传统,是个发展文化旅游的好去处。随后,刚巧一位来访的酒类收藏家无意间说起自己收藏的大量美酒无处存放。于是,曾凡萌生了建设“客家酒堡”的创意。县里请来策划名家进行一系列的策划包装,通过当地干部群众近半年的辛勤建设,使得渔仔潭的“文化之花”不仅起死回生,而且更加美丽地绽放。

    龙南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渔仔潭围进行整修。围前建成1100平方米的醉仙广场,设置舞台区和观赏区,广场前为艺术创作室,两侧为酒廊,全部建筑保留农耕格调,彰显客家风格。围绕酿酒、展酒、赏酒、品酒、藏酒五大主题,在渔仔潭围规划酒文化收藏展览区、酒类品尝区、传统酿造工艺演示区、游客服务区等功能区。同时,因地制宜规划其他配套设施,既规划了近2500平方米的停车场、环村游步道、600多亩生态景观林等游览设施,又在围屋周边规划了酿酒作坊、商店、餐旅馆等接待设施,使之形成集游览、品酒、创作、消费、食宿于一体的良好格局。

    为凸显“客家酒堡”的客家特色,渔仔潭在围屋内创造出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走廊上,挂上了喜庆热烈的红灯笼;墙壁上,展示出几十幅全县各具特色的围屋图片;房间内,陈列着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的字画、剪纸、根雕、奇石、摄影等各类文化作品;还原了几个现场展示酿酒过程的客家酒坊。为了让“酒堡”名副其实,渔仔潭向全国广泛征集客家美酒,获得了省内外16家知名酒厂和多位酒类收藏家的鼎力支持,利用无偿捐赠的样酒设置了20多间酒类展厅。当年,凭着收藏的3369种美酒,渔仔潭一举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颁发的“中国藏酒最多的围屋”称号。

xin_5730207121525210150456.jpg

张灯结彩的客家围屋

   
市场运作让文化产生经济效益

    每到双休日,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大巴和自驾车总是把渔仔潭景点停车场占得满满的。酒堡内游人如织,游客们喝过香甜的米酒,或者饶有兴趣地参观围屋,或者在醉仙广场上与正在创作的艺术家合影,或者走进农家采摘果子、喂养山羊,还可以抛接绣球,亲身体验客家人娶妻嫁女的独特婚俗。据统计,“客家酒堡”自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了海内外游客5万多人次。

    “‘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群众经营文化’,文化要获得持之以恒的发展动力,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龙南县委书记曾凡说。

    里仁镇宣传委员叶建根介绍,渔仔潭成立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营,合作社分成个人股、集体股、企业股及政府股四大股份,并明确了村民、集体、企业和政府按照2∶2∶3∶3的比例参与收益分红。

    “客家酒堡”的文化旅游开发吸引了90多万元的企业投资。广东客商廖老板就是渔仔潭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人之一,他在围屋旁边建了一个农家乐餐馆,能做一桌地道的客家菜,不仅接待到“酒堡”旅游参观的游客,还吸引了县城许多居民慕名前来品尝,生意非常跑火。在廖老板的餐馆里,包厢取名、院落氛围等许多细节中都渗透着客家文化的元素,他很有心得地说:“把文化的东西包装起来,可以赚大钱。”

    渔仔潭人引以为豪的酿酒业同样进入了市场。村里组织村民外出学习酿酒工艺,提升酿酒水平,还评选出十大酿酒“客家嫂”,申请注册了“渔潭米酒”商标。客商陈胜佳看到客家米酒的商机,投资对“渔潭米酒”进行开发经营,建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由于解决了米酒存放期短的技术问题,加上米酒包装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渔潭米酒”畅销县内外,年销售量达到几万箱。仅此一项,渔仔潭酿酒户户均每月可增收2000元。如今,“家家是作坊,户户酒飘香”已成为渔仔潭围村民的现实生活写照。

    渔仔潭的村民是文化开发和经营的最大受益者。渔仔潭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长李绍景说,渔仔潭28户农户都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农户的3.9万元捐资款成为了股金,人均260元,个人最高入股3600元。其实,“客家酒堡”如今除了给村民带来了股份分红,还有门票、酒类销售、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客家民俗表演、农家乐等多元化的旅游收入。

xin_573020712152566173187.jpg


体验客家婚俗。(资料图片)


    文化联姻带来无穷魅力

    在开发经营过程中,渔仔潭积累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和人气,全县的各种文化培训基地纷纷在此“安营扎寨”,目前已建成“客家农民艺术之星孵化基地”和“新妇女学校”,对全县有文化专长的农民和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培训。

    在经营本土文化的同时,渔仔潭人还善于借助外来文化力量提升品位和身价。

    “我们提供免费食宿等旅游服务,吸引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借助他们的作品和‘名人效应’,提升渔仔潭围知名度,唱响客家文化品牌。”叶建根告诉记者,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渔仔潭积极与全国各地艺术家、艺术团体开展文化“联姻”,目前已经吸引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以及省文联美术、书法、摄影等5个协会,建成了“艺术家创作村”。

    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被渔仔潭围的魅力所折服,一年内多次来此创作,他说:“渔仔潭真的很美!有风格独特的客家围屋,又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且家家户户酿制客家米酒,民风朴实淳厚,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

    2009年3月,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客家风情,渔仔潭和毗邻的沙坝围携手进入深圳大芬村画家们的视野,成为该村“美术家龙南写生创作基地”和“美术产业龙南培训基地”。在渔仔潭,深圳大芬油画村的近80名画家前来采风创作,正在围屋创作油画的画师龚伟说,他们设在这里的油画驿站布置了17间油画展销室,可以实现油画的创作展览销售一体化,使原创作品直接进入市场。当年6月,以渔仔潭等客家围屋为创作原型的“客家龙南·深圳大芬画家客家风情美术作品展”在大芬美术馆举办,使得渔仔潭成功实现了从山村角落走向全国文化艺术顶级殿堂的梦想。

    “渔仔潭经营文化产业已经初见成效。”龙南县文化局局长徐晓虹说,“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龙南渔仔潭围和它的周边将形成一个艺术作品交易销售集散地,带动整个渔仔潭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21: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