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7|回复: 0

河源苏家围——一部客家人的显赫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6: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家围内的巷子深邃幽远 。


来河源市之前,我们就听说过苏家围了。单单是冲着苏东坡的盛名而去,也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进入这幅美轮美奂的客家风情画卷。

    地处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的苏家围,距河源市区26公里,隐匿在久社河与东江交汇处。苏家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客家围屋,而是客家民居群。在1382年苏东坡后人苏秀弘建起第一座府第式围屋后,苏家围就注定成为一部客家史的承载者。

    一个惬意的午后,我们带着求知的虔诚进入苏家围,不仅眼睛和耳朵满载而归,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
男尊女卑的古客家性别观

高悬的花灯透露出古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进入苏家围,导游小黄先带我们参观了据说是国内首个“客家乡村性别文化展”。显然,文化展的目的是揭示客家人对性别的态度以及从此透析整个客家文化的根基所在。

    展厅虽狭陋,但展示了一幅描述客家乡村男女关系、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的绵长画卷。那高悬的花灯告诉我们,古时唯有生男孩时才可挂花灯,“上灯”与女孩子是无关的。晾晒在竹竿上的衣服告诉我们,客家人晾衣服有特殊的讲究,必须把男人衣服晾在上面,女人衣服晾在下面。所有的这些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信息:男尊女卑。

    出了展厅,我们来到苏家围的核心部位——义峰苏公祠。义峰苏公祠由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的第3个儿子修建,始建于明正德16年(1521年)。祠堂分前后三栋,前一栋为清道光26年(1846年)加建;后一栋则在1964年的一场洪水中毁圮,1996年重建;中间一栋是苏家围举行祭祀、议事的厅堂,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抬梁式结构。在苏氏家族最为显赫时,这个厅堂曾悬挂着63个官位、学位匾,这是苏家围人心灵的寄托。可惜的是,如今绝大部分牌匾都已经消匿,仅剩下“外翰第”、“贡元”、“拔魁”3块,而这些,也是文革时期人们拿其当床板或围猪圈而意外保留下来的。

迎亲桥横跨久社河上

    苏家围第一景致是横跨久社河的迎亲桥。整个桥身虽已不是以前的竹子,但仿竹形而造的栏杆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站在桥上,可以隐约看到苏家围的全貌,桥底下则是淙淙流过的河水,清澈见底。

    从远处看,苏家围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具有明清特色的府第式方形围屋。它们大多按天干地支和阴阳八卦布局,以祠堂为中线。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苏家围典型的“一进二厢三厅”与天井的方缺,是它区别于其它客家古民居的独到之处。

    紫苏园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过了迎亲桥,我们来到一片枯萎的紫苏园。苏家围的紫苏(本草科,一年生植物,可入药,河源本地人常用它作香料配菜)并不是普通的香菜,而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传苏东坡第7代孙苏天荣在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从江西庐陵(即现在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任教谕,途中夜宿义合。那天晚上,他梦见5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并告诉他这个地方风水好,所以紫苏长得那么高大。苏天荣醒后,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非要上岸去看,结果他看见一棵大榕树,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于是他认定这里是梦中5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后来他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还念念不忘此事,嘱咐后人一定要落居此地。一直到他的第4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于明洪武14年(1381年)在义合附近花133两“正银”购置了4万多亩田产,并于次年携家定居与此,这才圆了苏天荣的梦。于是,这片紫苏园寄托了苏家围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慕。

一条微型的“丝绸之路”

    “烧杀以状军威不得在苏围”

    在苏家围保存至今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为纪念苏东山而于1481年修建的永思堂,故又称东山苏公祠。熟悉苏家史的老人苏国瑞这时成了我们最好的向导,他告诉我们,古代官宅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都是有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这座永思堂就是按照朝廷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而建。永思堂的主体分三幢,但没有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苏家围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学说的讲究由此可见一斑。

    掐指一算,永思堂至今已历500多年风霜,但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与它坚固的建筑结构分不开,也与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分不开。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47年秋,国民党某师师长葛先材率军路过义合,不顾军旅疲劳直奔永思堂,见到满堂的牌匾肃然起敬,回去后即令“烧杀以状军威不得在苏围,奸淫以供军乐不得在义合”。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永思堂供奉苏家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上,置放着一对白色石膏像。苏国瑞告诉我们,这是前些年惠州一些学者到苏家围考察苏东坡历史时赠送给苏家围的,“石膏像中男的是苏东坡,女的就是王朝云”。当我们告诉王朝云墓就在惠州时,老人表示今后若有机会,定去拜祭。

    义合古街延伸至东江

    从永思堂出来,顺着一条鹅卵石路就到了村门。别看村门造型并不出众,但据说还是“暗拱大江”的风水吉位。站在村门口,不远处的东江若隐若现,令人浮想联翩。出了村门就是由来已久的义合古街了,同样是鹅卵石铺就,据说这条古街是苏氏义字辈三兄弟合力而建,所以称为义合。

    在古时,义合古街堪称苏家围最热闹的地方,附近村落的人都聚集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老街一直延伸到东江,和湮没了的古码头连成一条值得玩味的微型“丝绸 之路”。



美丽的久社河风光

    顺着义合老街,绕过一片又一片翠绿的竹林,两株千年古榕就出现在眼前。这是苏家围现存5株千年古榕的其中2株,一株称武功榕,一株称鸳鸯榕。据说位于小山丘上的武功榕正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那棵榕树,树下当时还建有供奉北宋五贤(王禹琛、欧阳修、张方平、曾巩、苏轼)的五贤祠。显然,这棵梦中的榕树,再加上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紫苏和五贤祠,才最终让苏天荣下定决心,非要让后人定居此地不可。

    由红榕和白榕联为一体的鸳鸯榕则像苏家围的保护神一样屹立在东江边,榕树苍虬无比,树干中空,可以容纳五六人之多。在这棵千年榕里,留存着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美丽传说。清朝时,龙川县一位才女逃婚至此,在树下与一名书生邂逅,两人一见钟情,并喜结良缘。后来,书生做了官,两人便专程运来一块“树恩难忘”的碑,立于树前。这棵树因此被人们千古颂扬。

    苏家围出过48名朝廷命官

    离千年古榕不远处,躺着东山学堂的残躯。如今,东山学堂的墙体已全部坍塌,全然不见当年学风鼎盛的景况。东山学堂是古时义合镇的最高学府,集聚了苏家围方圆几十里的学子。清代时,河源县有24人考取秀才,单东山学堂便占了12人,故有“苏半县”之称。另据《苏氏族谱》记载,苏家围历史上出过48名朝廷命官,四五品以上的官员不乏其人。

    岁月变迁,东山学堂盛况不再,只有在历史的天空中,才可听到那不绝于耳的琅琅读书声。“前人创业多艰苦嘞,感恩先祖苏东坡。”苏国瑞站在古榕下,唱起了一首客家山歌。在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从古唱到今的客家山歌永远都是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客家山歌,让我们这趟客家文化之旅最终满载而归。


府第式的“天人合一”

    客家围屋款式繁多,如赣南地区的方形围屋、福建永定的圆形围屋,惠州地区的客家围龙屋等。这些围屋因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而建,各有特点。苏家围的客家围屋是府第式的,与上述地区的围屋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与苏家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苏家的历史渊源而言。苏家围人是苏东坡的后裔,他的第7代孙苏天荣发现了苏家围这个地方,87年后,苏天荣的第4代孙苏秀弘于明朝洪武15年(1382年)定居于此,他们这12代人都是官宦人家。在这段历史时期,苏家人都是出入官府第宅,府第式围屋因此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所以苏家围被建成府第式围屋。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苏家围人定居于明朝初期,当时的社会治安比较好。没有兵匪骚扰,就没有防御的必要。而赣南和福建的客家围屋,多建于清朝中后期,当时因受鸦片战争的外犯和国内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建起了防御功能极强的土楼围屋,用于抵抗外来攻击与劫掠。

    从当时的传统习惯而言。苏家围的先祖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从河南开封到江西卢陵再到苏家围定居,都是沿袭官宦人家的居住习惯。惠州的围龙屋来自先人的习惯,并与当地的习俗同化后形成建筑风格。惠州多为丘陵地形,依山建宅已成为一种很强的传统意识。因此他们在前面建成“九厅十八井”或者“九井十八厅”的组合式群体建筑,后面则依山建成一个半圆形的单间群体,利用半圆内的空间作花园。这种屋式既得体又雅观,也具有防御兵匪入侵的功能。


相关链接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简介

    苏家围位于东源县义合镇苏围村,离河源市区26公里,离河梅高速公路出口仅1公里,加上东江流经,交通非常便利。

    苏家围是绿意投资公司与广东广晟资产共同投资的扶贫旅游项目,开发时着力表现客家文化、苏氏文化与乡村文化,让游客在苏家围体验乡村的轻松与休闲。苏氏文化、客家文化和乡村风光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具有浓郁文化的华南画里乡村。现在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已经是广东省重点旅游扶贫项目,广东三大旅游扶贫示范点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level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9 09: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