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79|回复: 0

信丰大阿“子孙龙”:流传数百年历史的原生态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8 22: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91871030.jpg
大阿“子孙龙”表演“盘龙踞傲”招式。

200991871127.jpg
大阿“子孙龙”表演完毕“封龙”。

      信丰县大阿镇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半夏第一镇”、“中国草菇之乡”、“江南第一牛市”。盛名之下的小镇,流传着一种有数百年历史的原生态艺术——“子孙龙”。大阿“子孙龙”,这来自农村老百姓的草根文化艺术形式,在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潮流中,为什么仍然流传至今?在现代娱乐众多的今天,“子孙龙”的发展又如何呢?近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子孙龙”的艺术世界。

    流传数百年的原生态艺术

    “子孙龙”是信丰县大阿镇东风村吕氏家族在正月十一至十七举行的一个民俗活动。相传吕氏祖先在明朝年间迁徙到大阿镇后,家族人丁较少,兄弟在成年后又陆续搬迁分散,吕氏祖先为了倡导家庭团结、和睦、期盼子孙兴旺而创造这个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如今,它已发展成一个很具地方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吕氏族人又称之为“龙灯会”。

    “子孙龙”长约30米,龙头和龙身全部是竹篾编织成型的25节灯笼,再配上13根木棒,象征大阿吕氏登字辈的13位先人。灯笼编成后就往笼里放置点燃的蜡烛,再用彩纸把龙头、龙身贴成“龙”的图案,并用木头做成夹板连接,寓意血脉相连。“子孙龙”最大的特点是龙灯很长,表演动作朴素大方,表演招式有“龙伸腰”、“盘龙踞傲”、“龙拱腰”等,还穿插祭拜祖先、百姓接福、添丁报喜、恭贺新年、回乡省亲、龙灯表演等众多内容,活动的中心和主题就是期望家族兴旺、子孙满堂,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多子多福的思想。

    “子孙龙”表演时往往万人空巷,村民们的欢呼加上锣鼓声声,唢呐配奏,鞭炮齐鸣,整个村庄仿佛都沸腾起来。吕氏族人则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米酒、烫皮、米馃等客家风味食品,纷纷聚集在吕氏的祖屋,等待祥“龙”昂首而来,降瑞散福。看完“子孙龙”的表演,吕氏家族的男女老少互敬着米酒、畅叙着家常,尽是家庭团结、邻里和睦的场景。大阿子孙龙,不仅给氏族带来美好的祝福和愉悦的心情,还对团结乡邻、融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子孙龙”濒危状况严峻

    随着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元繁荣,农民娱乐休闲的方式正发生重大转变,“子孙龙”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正濒临灭绝的危险:一是由于传统习俗的逐渐淡化,曾经红火一时的“子孙龙”也正逐渐被人淡忘。二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子孙龙”的制作工艺、舞蹈动作等精粹部分,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据统计,现在能用传统工艺扎制传统标准的“子孙龙”的人员已经屈指可数。三是与“子孙龙”相关的习俗也正渐渐湮灭。人们不得不痛心地看到,在大阿镇流传了数百年的“子孙龙”将从生活中淡出,保护“子孙龙”已到了迫不及待的时刻。

    据了解,“子孙龙”的传承以家族长老传授为主,每年设立龙灯会,由家族成员里年长的指导年轻人制作、表演。可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分散流动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轻视,现已较难组织“子孙龙”表演,且原先的传承者年事已高,“子孙龙”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险境。

    “以前,每年过节期间,‘子孙龙’的传承人都要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心得,现在这一习俗已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多数青壮年人在外打工挣钱,很少回乡。”69岁的“子孙龙”传承人吕小平无奈地告诉笔者。

    让“子孙龙”登上更大舞台

    为了保护“子孙龙”这项民间艺术,信丰县也下足了功夫。该县坚持“抢救就是最好的保护”的原则,拨出了专门经费,采用立体性保护措施,为“子孙龙”发展传承人和艺术挖掘、研究、创新做了大量工作,让这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振雄风。今年,大阿“子孙龙”入选赣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

    “大阿‘子孙龙’从表面看来是一个氏族活动,但却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是它作为一种农民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具有丰富文化生活的实用功能。二是制作、动作的一招一式,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研究‘子孙龙’的发展历程、对信丰本土文化的贡献、对信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贡献,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理解先民们的生活与追求。三是融工艺制作、舞蹈表演、器乐演奏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日积月累的艺术沉淀,为繁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信丰县文化馆馆长黄辉如是说。

    除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笔者认为,保护大阿“子孙龙”,还应该把“子孙龙”的制作工艺、道具、曲牌、习俗资料纳入保护范畴,并广泛收集“子孙龙”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录、分类、编目、建立专题档案。同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手段,对“子孙龙”的制作及表演进行系统、真实的原生态保存。此外,加大“子孙龙”的发掘、整理力度,把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适度进行开发性保护并产生经济效益。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 本帖最后由 JGSR 于 2009-9-18 22:44 编辑 ]
20099187103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8 15: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