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13-1-3 16:27 编辑
振成樓阿耕的商店裏有鄭小瑛的《土樓迴響》VCD,回家後有空就欣賞。這些年來看客家研究的書,“篳路藍縷”這句成語看過無數遍,當看到影碟中戴笠蔴穿簑衣的客家人,在山林裏披荊斬棘艱難地前進,我流淚了!因為這些長途跋涉的人當中有我的先祖。
這次我們從梅州經大埔到永定,閩粵交界處盡是叢山峻嶺,道路崎嶇,乘坐有空調的車況且如此顛簸,幾百年前的情況如何想像得到?回程時,在三河鎮瞻仰“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從高處遠眺汀江、梅江、韓江三江匯流。當年我的先祖就是沿汀江南下,到三河鎮轉去梅江到長樂的。
我廣東長樂徐氏族譜記載……有二十九郎居江西石城,其孫遷居閩省汀州連城,當時因見地窄人稠,遂有分派各遷適樂土之思,故經商長樂,不辭險阻,相厥山川,知為魚米之所,他日可為興家久遠之計。於是,大明永樂年間,遂變祖業,(開基祖真人)移來廣東長樂縣……
早前看到譚元亨老師主編的《客家圖誌》,在後記中寫到:
……其實,行萬里路,每每比讀萬卷書更有收效。客家的歷史,首先就是寫在中華大地的萬里征途上的。“紙上得來終覺淺”,一下去,便發現抄來抄去,每每謬誤百出,而走出來的,方爲真材實料,解決了許多學術上爭論不休的問題。我們之所以堅持客家學的主流派“南下說”的觀點,並加以補充、訂正與充實,也正是這萬里征途所賦予,所印證的……
搜索資料看到“广东五华县大都镇粘坑辈序歌十三天”:
仲英玉明君,达德捷敬文。
英发元茂光,开庆兆景云。
我的祖父名徐茂逢,父親徐其光,與此辈序歌吻合。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12-16 12:2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