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海子再生

诚征关于拍摄《客家话流失现象》记录片的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3 21: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走向自由联盟了,各地独立地立法保护地方文化,可以让地方语言重新进入课堂让学生诵读,自由地开办地方语言的电台,正有希望。

地方母语不是不够精致,而是缺乏权力。残存一点粤语歌曲,还不是托福香港,港英政府扶植乡土语言,培育本土意识。靠广州也完蛋了。

闽南话歌曲,也靠不了大陆的厦门,只有靠境外的台湾。他们有政策支持,语言平等法。

客家歌曲一样,希望台湾长期保有自己的独特地位,靠着台湾一点微弱星光,看看能否引燃全球客家爱惜母语,创造新文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21: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学术界是没有什么特别贬义,但是民间可能会误会。毕竟在语言学界,北京话也是方言,可以叫做北京方言。其余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到处都这么说的。

当然口语则有一些小范围的说法 广府话,广州话,上海话,温州话,厦门话,福佬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level 的帖子

是啊  这里面原因很多 个人觉得经济发展因素很重要,贫穷落后的地区很少人听音乐,没有什么消费市场,也就限制了发展积极性,所谓“饱暖思淫欲” 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yanxiuhong 的帖子

[e14] 让我们一起摇旗呐喊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yanxiuhong 的帖子

晚辈 长见识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2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经济落后,文化缺乏刺激,缺乏创造,共同语的压力外,还有一个是:客家地区空洞化了,人员外流很厉害。外流的人,虽然还偶尔回家乡,但是也可能会把一些语言势利的作为带回去。

农业社会,客家地区人口比较稳定,语言根植于乡土。现在人都根离乡土了,语言就漂浮了起来。

还有一个办法是鼓励在外乡的联谊,鼓励外乡客家人团结起来,目前客家多少有些,但是联谊组织力量还是很薄弱,缺乏长远目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0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子再生 于 2009-4-22 23:43 发表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电影工作室大3学生,现在正在为毕业创作拍摄关于客家话流失现象的纪录片准备工作。一直就对客家文化民俗风情感兴趣,方言也很有意思,客家方言早就被古汉语学家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由此重要性可见 ...

请问您打算在哪个新闻电影厂投拍呢,如果是地方性的,影响不大,如果象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这样的权威机构,恐怕还不够格吧,到时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欢喜而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三方村 的帖子

呵呵 因为我是学生,资金也不多,人手也是同学帮忙所以难免拍的不尽人意,也会有很多缺点,只是我的学生时期的一个短片创作。不过关于这个课题,作为一个客家人我想我有责任继续探讨,继续贡献微薄之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1: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yanxiuhong 的帖子

说的很对   人员外流是很大因素    鼓励在外乡的联谊,鼓励外乡客家人团结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09: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乡村未来何以避免没落?

2009-12-23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周飙

随着工业化带来的分工深化,以及消费模式的变迁,人口难以避免的向城市集中,相应的便是一些乡村和城镇的萧条;到一些偏僻农村走走,很容易发现许多村庄已被荒弃,更多的将在一代人之内被抛弃;那些继续存在的村镇,也普遍的缺乏活力和生气,很多人留下的理由多半是被动、消极和保守的:因为缺少其他机会而留下,并非选择此地寻找、创造或建设什么。

然而,仅仅看到这一趋势是不够的,同样经历工业化的国家,城市化的格局和乡村的命运迥然不同;在高度发达的美国,尽管也出现了超级都市,但人口聚集度反而较为适中,尽管许多乡村被废弃了,但留下的仍颇具活力,新建城镇也仍在不断涌现;相比之下,韩国和墨西哥等国却在首都区汇集了1/3甚至更多的人口。

因此,考察导致乡村没落的那些具体因素和机制是更重要的;对于中国,一个更独特的因素是,人口趋势在工业化完成之前便已扭转,而在其他发达国家,这一转折是在城市化率极高且教育年限足够长之后才出现,这将使乡村的消失和败落来得更为迅速和突然。

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曾为经济史家和政治学者所广泛关注;由于绝大部分现代化元素——如教育、文艺、科技、生活方式等——都出现在城市,受其吸引且有能力负担它们的乡村精英——如富人、乡绅、家族长老、教师、读书人、手艺人等——大批迁居城市,农村失去了一些维系其秩序的核心人物,社会结构瓦解而发展陷入停滞,严重时甚至反过来打断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在古代中国,国家权力只延伸到县一级,乡村秩序全赖家族和乡绅维系,因而问题更加严重。

今天的政府权力已延伸到乡镇,对村庄也拥有巨大的干预能力,因而空心化还不至于导致动荡;然而,一些乡村的凋敝仍是触目惊心的,在部分边远村镇,重要的公共事务得不到有效处理,公共物品更缺乏供给,垃圾遍地,道路失修,治安堪忧。

由于人口密度无法供养专业人才和维持多样化的消费类型,在一些乡村,有为或有志青年都已离开,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变得极为单调贫乏,闲暇时除了酒楼和牌桌无处可去,纯情阳光的青年们上班两年后几无例外的沦为赌徒,因为除了赌博、喝酒、飙车、洗脚等少数几样娱乐,其他爱好既没人陪你玩,也得不到欣赏和认同,县级城市的情况大致雷同。

问题是,如果这种趋势是注定的,那么为何同样经历了现代化的美国和西欧,他们的村镇和小城市却保留了更多的秩序和活力呢?线索之一是,他们的现代化是本土内生的,而不是外源性的,文化和制度结构在此过程中已经获得重建来适应现代经济,或者说正是这一重建使得现代化和工业革命得以发生;在美国,这一重建是由移民在新大陆上另起炉灶,因而更为彻底,所以当工业化的力量最终爆发时,其社会结构更经得起它的冲击。

具体而言,传统乡村社会以家族聚居为特征,家族和乡绅是主要维系力量,这种结构虽拥有良好的自治能力,却无法应对高度流动性的现代经济,而美国的村镇从来不是家族性的,许多社区本身就是经济流动和自愿组合的结果,它们从一开始便拥有了适应人口与产权流动所需的自治性政治结构,这种结构也使他们有可能在现代条件下处理新型公共事务和满足新的公共产品需求,因而更容易在现代化冲击下幸存下来。

另一个线索是宗教,在许多社会,教士是乡村精英的重要组成,而教会是维系地方秩序的重要制度成分;在城市化的巨大抽水泵之下,教会常常是坚守到最后的力量,对于稳定乡村社会结构起了很大作用;这一点在美国尤其突出,美国的许多早期自治社区都是清教徒们按教派各自建立的,宗教纽带至今存在于他们的社区文化之中。

尽管种种因素看来都不太利于中国乡村的未来前景,但若能充分落实村镇自治,及时解除妨碍人口和产权流动的种种障碍,并为新型社区建设和基层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未来的乡村仍可能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得以重建;毕竟,人类的生活观念是无限多样的,城市虽充满诱惑和机会,但还是有人会喜欢乡村的宁静。
http://club2.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17648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8 13: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此纪录片进展如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5 04: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